“建筑业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建筑业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一、《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办(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潇[1](2017)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政策演变与课程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学科的发展为基本背景,对音乐教育政策演变以及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脉络进行整理归纳,聚焦音乐教育领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动态发展,并由此出发,兼顾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育,并对承担起教师培养任务的中等专科学校与高等师范学校等也有相应的关注。文章整体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理论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来进行研究,由引言、四个章节以及结语构成。按照时间发展与音乐教育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序,从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的恢复阶段谈起,历经课程改革,逐步发展为现如今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本文通过政策背景,研究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发展等方面的变化,探寻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王焕芝[2](2013)在《抗争与坚守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典型个案,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是海外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典型个案。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研究不仅对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更好地开展华文师资培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少数族裔在移民国家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抗争与坚守过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是一部华人社会与所在国单元化教育政策斗争的历史。从1906年的“槟榔屿中华师范传习所”到2006年的“新纪元学院教育系”,华社兴办师范教育的百年奋斗史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中的重要篇章。华文教师问题是折射马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透视马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本论文运用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及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鉴于问题本身的独特性,论文在纵向结构上主要从历史发展进程出发,以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华文教师队伍的发展特征作为阶段划分的依据;同时为了突出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在横向结构上主要从华文教师同所在国执政当局不合理的语言和文教政策的抗争出发,再现华社的诉求与行动。从内容上看,论文主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华文教育政策和华文教师教育政策以及华文教师对这些政策的回应,同时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在抗争与坚守的过程中华文师资培养培训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特点等问题,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力争还原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本真状态。论文最后从政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分析了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问题。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经历了初步发展、本土化、国民化、双轨化和专业化等五个发展阶段。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发展历程是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在移民国家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抗争与坚守过程,这种抗争与坚守过程再现了移民社会对待少数族群母语教育问题的历史变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和谐的族群关系是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常态的政治参与是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前提,华文教师在马华文化传承过程中作用重大,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成为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华文教师在保留和突出族群文化方面仍任重道远。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东南亚其他国家应将少数族裔母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华文教师应坚持“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的理念,中国大陆应为华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华文师资培训应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马来西亚政府应继续坚持民族平等的文化适应模式。

邵然[3](2013)在《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区域形象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区域形象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并重视。他们纷纷研究并制定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形象传播策略,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苏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要想继续挖掘发展的潜力就需要从提升省域形象上、扩大省域影响力上入手。目前,江苏省高度重视对外形象传播,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是,从传播效果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将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策略分为五个方面,即主体传播策略、媒体传播策略、文化传播策略、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和危机传播策略。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策略的现状、不足之处以及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希冀有助于推进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

张春彦[4](2010)在《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合目前河北省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活动,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城市住区更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从建国后至今邯郸市城市住区发展的历史。从住区物质要素、住区非物质要素、住区人群特征三方面对邯郸市城市住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此为基础,提出了适合邯郸市特点的城市住区更新模式与原则。论文整体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城市更新和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第二章,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社会参与和协调机制的差异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此外着重对西方国家和我国城市住区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总结和回顾。第三章,通过对邯郸市主城区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按照住区建设的时序在发展规模、住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三方面阐述了邯郸市城市住区的发展历史,继而从既有住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和非物质空间环境分析入手,对邯郸市城市住区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将邯郸市城市住区从物质空间要素、非物质空间要素、住区人群特征要素三方面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进行分解,然后对各要素做了必要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邯郸市目前的城市住区按照发展时序的不同归纳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同时抽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住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论证。得出邯郸市目前住区更新面临的任务和特点。第五章通过对邯郸市城市住区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总结与分析,针对目前邯郸市城市更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史为鉴,对邯郸市未来的原则、对应更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委会[5](2007)在《春华秋实二十载 齐心奋进铸辉煌——水库经济专委会20年工作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新老朋友们:水库移民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为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研究处理新的经济体制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问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于1987年3月9日在第二届四次常务委员会上决定组建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1987年12月5日

无锡社会经济比较研究所《无锡民间商会发展报告课题研究组》,浦文昌[6](2005)在《江苏省无锡民间商会》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无锡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平原上一颗灿烂的"太湖明珠",是我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全国13个较大规模城市和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市现辖江阴、宜兴两市及七区,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总人口430万,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

张书田[7](2001)在《坚持双向服务宗旨 走自立自养之路——在全国性行业社团组织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是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16年来,在国家计委、民政部、建设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为政府和企业双向服务的宗旨,走自立自养之路,在没有财政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初步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会发展的路子。协会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会员企业与协会的凝聚力不断加强,会员企业从成立初期的12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600余家,分布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区、市),做到了在经济上自给有余。我们的作法和体会如下:

马达[8](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培训部[9](2001)在《《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0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行。研讨班实到人数400余人,分别来自230余家施工企业。大部分单位都由经理或三总师亲自带队参加,部分省市建委负责企改工作的领导同志也参加研讨。本期研讨班的特点:一是参加面广,除中央15个部门所属的施工单

二、《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政策演变与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学校音乐教育的复苏
    政策背景
    政策解说
    第一节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重入正轨
        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回归概况
        二、音乐教育相关报刊
    第二节 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与教材的重订
        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复苏为教育带来新的契机
        二、全日制学校音乐教材编写
    第三节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
        一、中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音乐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
    政策背景
    政策解说
    第一节 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九年义务教育中初级中学的音乐教育发展
    第三节 普通高级中学的音乐教育——艺术欣赏课的开展
    第四节 基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高校变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音乐教育改革蓬勃开展
    政策背景
    政策解说
    第一节 具有先驱意义的上海一期课改
    第二节 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普及与音乐教育政策更新
        一、促进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育普及的国家政策与相关学术平台
        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政策更新——内容呈现形式的变化与歌曲列表的增加
        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音乐教育政策更新——年级教学要求的合并与歌曲列表的增加
        四、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育政策更新——艺术欣赏课的开展
    第三节 基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高校变革
        一、基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高校变革之中等师范学校
        二、基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高校变革之高等师范学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素质教育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政策背景
    政策解说
    第一节 新世纪初音乐教育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重要纲领性政策文件与课程改革的新动态
    第三节 基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高校变革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2)抗争与坚守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初步发展(1819-1941年)
    第一节 马来亚华文私塾教师的产生
        一、早期华人移民及生活概况
        二、华人社会的教育传承及私塾的出现
        三、早期华文私塾教师的特点
    第二节 新式华校教师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一、早期新式华校及教师
        二、马来亚本土华文教师的境遇与发展
        三、中国国内开展的侨校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节 初步发展时期华文教师队伍的分析与评价
        一、华文私塾教师唤醒华人的民族意识
        二、华文教师的“中国意识”影响华文教育本土化进程
        三、华社自创的“师范班”开启了师资本土化序幕
        四、华文教师成为传承华族文化的生力军
        五、微薄的薪金影响华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本土化(1945-1957年)
    第一节 华文教师队伍本土化的社会背景
        一、战后初期马来亚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概况
        二、国民政府筹建“马来亚复校辅导委员会”
    第二节 联合邦政府华文教师队伍本土化的政策与实施路径
        一、华文教师队伍本土化的政策背景
        二、华文教师队伍本土化的实施路径
    第三节 华社面对华文教师本土化的诉求与行动
        一、华人马来亚化的政治标志——公民权的获得
        二、本土化到何种程度?——认同的困惑
        三、单元化教育政策的反抗——华社团结一致
        四、南洋大学的筹建——培养华文中学教师
        五、积极寻求祖籍国的援助
    第四节 本土化阶段华文教师队伍的分析与评价
        一、华文教师转变政治认同、争取族群文化平等权利
        二、华文教师成为华文教育本土化转型方向的引领者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国民化(1957-1970年)
    第一节 华文教师队伍国民化的社会及政策背景
        一、国家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
        二、华文教师队伍国民化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华文教师队伍国民化的实施路径
        一、颁布教育法令来推进
        二、改革薪金制来推进
        三、完善师训计划来推进
    第三节 华社面对华文教师队伍国民化的诉求与行动
        一、发起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运动
        二、华校教师抗议《1967年国语法案》
        三、继续寻求以台湾为主的海外援助
    第四节 国民化阶段华文教师队伍的分析与评价
        一、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为华文教育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二、意识形态影响海外华文教师的来源
        三、形式上的国民化与非国民化的实质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双轨化(1971-1990年)
    第一节 华文教师队伍双轨化的社会及政策背景
        一、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
        二、华文教师队伍双轨化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双轨之国民教育体制内的华文教师
        一、国民教育制度的特点
        二、国民教育体制内师资培养现状
        三、国民型小学(华文小学)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双轨之国民教育体制外华文教师的生存与发展
        一、华文独中复兴运动
        二、华文独中教师的发展
    第四节 双轨化阶段华文教师队伍的分析与评价
        一、体制内华文教师遭受政治打压
        二、“固打制”限制华文师训
        三、不同源流学校的师训内容存在不对等性
        四、体制外华文教师不断开拓发展空间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1991—2012年)
    第一节 华文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及政策背景
        一、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
        二、华文教师专业化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华文教师专业化的实施路径与问题
        一、以教师专业化为主旨的教师教育
        二、国民型学校华文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第三节 华社面对华文教师专业化的诉求与行动
        一、诉求:争取平等的教育权
        二、行动之一:以教师专业化为主旨的师资培训
        三、行动之二:教总积极发挥华小师资培训的辅助功能
        四、行动之三:寻求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援助
    第四节 专业化阶段华文教师队伍的分析与评价
        一、政治生态环境影响华文教师的生存环境
        二、族际关系影响华文教师教育政策
第六章 华文教师问题的多维度分析
    第一节 华文教师问题的政治学分析
        一、“分而治之”政策与华文教师
        二、国家关系与华文教师
        三、国内政治格局与华文教师
    第二节 华文教师问题的民族学分析
        一、种族关系的循环性与华文教师
        二、族群融合与华文教师
        三、民族主义与华文教师
        四、公民身份、族群意识与华文教师
    第三节 华文教师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一、宗教文化差异与华文教师
        二、不同的民族想像与华文教师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附录1 2010年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师基本资料统计简报
附录2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对于独中教师专业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形象概念
        1.1.2 区域形象概念
        1.1.3 区域形象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
        1.1.4 江苏省区域形象传播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之主体传播策略
    2.1 形象传播主体
    2.2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主体传播策略的现状分析
        2.2.1 江苏省政府传播主体现状分析
        2.2.2 江苏省企业传播主体现状分析
        2.2.3 江苏省公众传播主体现状分析
        2.2.4 江苏省其他传播主体现状分析
    2.3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主体传播策略的不足之处
        2.3.1 政府在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中的不足之处
        2.3.2 企业在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中的不足之处
        2.3.3 公众在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中的不足之处
    2.4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主体传播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2.4.1 政府须明确江苏省的整体形象定位
        2.4.2 政府须建立健全对外形象传播机制
        2.4.3 政府须制定受众本位的传播策略
        2.4.4 企业应树立起自觉传播江苏省形象的意识
        2.4.5 企业应加大对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的各项投入
        2.4.6 社区、居委会要对公众加强传播江苏省形象的宣传教育
3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之媒体传播策略
    3.1 媒体传播与区域形象传播
        3.1.1 媒体传播
        3.1.2 媒体传播与区域形象传播
    3.2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媒体传播策略的现状分析
        3.2.1 涉外媒体实力增强
        3.2.2 新媒体后来居上
        3.2.3 传统媒体积极突围
        3.2.4 媒体传播内容与形式并重
    3.3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媒体传播策略的不足之处
        3.3.1 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媒体传播
        3.3.2 缺少针对性强、感染力丰富的媒体报道
        3.3.3 网络媒体资源利用率不高
        3.3.4 传播者选择的媒体与受众选择的媒介错位
        3.3.5 媒体反馈机制、评估体系不健全
    3.4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媒体传播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3.4.1 媒体对外传播江苏省形象的目标定位必须统一
        3.4.2 媒体对外传播江苏省形象的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3.4.3 媒体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传播反馈机制和传播评价体系
        3.4.4 媒体必须发挥积极引导公众舆论的作用
        3.4.5 本地媒体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涉外媒体的合作
        3.4.6 努力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4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之文化传播策略
    4.1 文化传播与形象传播
        4.1.1 文化传播
        4.1.2 文化传播与区域形象传播的关系
    4.2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文化传播策略的现状分析
        4.2.1 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承城市人文发展的脉络和记忆
        4.2.2 积极开展跨文化传播,提升江苏省的世界影响力
        4.2.3 文化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4.3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文化传播策略的不足之处
        4.3.1 文化内容偏重于传统,稍逊时代感
        4.3.2 文化传播方式千篇一律,传播能力薄弱
        4.3.3 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不匹配
    4.4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文化传播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4.4.1 要在传播中注入基于江苏省身份认同的价值观
        4.4.2 进一步优化文化走出去战略
        4.4.3 强化“江苏制造”,突出江苏省文化符号
        4.4.4 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
        4.4.5 继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5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之节事活动传播策略
    5.1 节事活动传播与形象传播
        5.1.1 节事活动
        5.1.2 节事活动传播对区域形象的作用
    5.2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节事活动传播策略的现状分析
        5.2.1 主题活动传播江苏省形象
        5.2.2 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江苏省形象
        5.2.3 系列旅游活动传播江苏省形象
    5.3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节事活动传播策略的不足之处
        5.3.1 节事活动中的“江苏省形象传播”易流于口号
        5.3.2 节事活动中缺乏“江苏省形象传播”的主线
        5.3.3 节事活动中缺乏凸显“江苏省形象”的个性化内容
    5.4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节事活动传播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5.4.1 节事活动传播与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并重
        5.4.2 节事活动主题要贴合江苏省形象定位
        5.4.3 节事活动策划要强调提升品牌知名度
        5.4.4 节事活动组织要注重时空分布的合理性
6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之危机传播策略
    6.1 危机传播与形象传播
        6.1.1 危机传播
        6.1.2 形象传播与危机传播的关系
    6.2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危机传播策略的现状分析
        6.2.1 树立起了危机传播意识
        6.2.2 建立起了危机传播应急机制
        6.2.3 搭建起了危机传播信息沟通平台
    6.3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危机传播策略的不足之处
        6.3.1 真实有效的信息源不足
        6.3.2 舆情引导力欠缺
        6.3.3 其他危机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
    6.4 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危机传播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6.4.1 善用媒体化解危机
        6.4.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6.4.3 关注意见领袖的声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城市住区
        1.3.2 城市更新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城市更新和住区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2.2 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2.3 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分析
    2.4 西方城市住区发展回顾
    2.5 我国城市住区发展的历史回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市城市住区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邯郸市城市住区发展历史
    3.2 邯郸市城市住区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市城市住区指标及参数分析
    4.1 城市住区分析指标及参数
        4.1.1 邯郸市住区物质空间要素的解读
        4.1.2 住区非物质空间要素的解读
        4.1.3 住区人群特征解读
    4.2 邯郸市既有住区案例分析
        4.2.1 物质空间环境
        4.2.2 住区非物质空间
        4.2.3 住区人群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市住区更新的模式选择
    5.1 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的原则
        5.1.1 整体协调控制原则
        5.1.2 有机更新原则
        5.1.3 多样性发展原则
        5.1.4 公平正义原则
    5.2 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模式选择
        5.2.1 注重历史文化的再开发与保护共存的住区再生模式
        5.2.2 注重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同步的综合整建模式
        5.2.3 强调非物质环境、协调物质环境的新住区日常更新模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坚持双向服务宗旨 走自立自养之路——在全国性行业社团组织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找准自身位置,坚持双向服务
二、注重双重效益,坚持自立自养
三、积极开拓探索,不断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8)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教育(1901~1919)
    第一节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一、 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二、 民初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 学堂乐歌起源之简况
        二、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学堂乐歌的特点
        (二) 学堂乐歌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一、 清末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 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 王国维、蔡元培、沈心工、曾志(文心)的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19~1949)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颁发
        二、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音乐教育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音乐教学现状
        四、 音乐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五、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六、 教材建设走上正轨
        七、 抗战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八、 四十年代之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一、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
        二、 新学制的实施
        三、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三节 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土地革命时期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四、 结语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196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
        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三、 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四、 五十年代中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五、 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套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六、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七、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活跃
        八、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师音乐教育
        二、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中师音乐教学大纲
        四、 教材建设的发展
        五、 五十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师音乐教育
        六、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师音乐教育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
        三、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师音乐教育
        四、 结语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66~197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1977~2000)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及美育问题的讨论
        二、 八十年代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确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及音乐教育法规文件的颁发
        四、 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五、 落实《总体规划》、完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六、 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发、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
        七、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八、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九、 音乐师资状况及音乐课开课情况
        十、 国家教委有关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十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建设
        二、 中师音乐教育办学状况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音乐教研活动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有所发展
        四、 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
        五、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蓬勃发展
        六、 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师音乐教育
        七、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的建设
        二、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三、 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九十年代之后的高师音乐教育
        (一) 落实《总体规范》,贯彻《若干意见》
        (二) 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四)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五) 全国性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总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办(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政策演变与课程改革[D]. 张雨潇.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 [2]抗争与坚守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历史演进研究[D]. 王焕芝.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3]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 邵然.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4]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研究[D]. 张春彦.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3)
  • [5]春华秋实二十载 齐心奋进铸辉煌——水库经济专委会20年工作总结[A].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委会. 水库经济论文集(2007年), 2007
  • [6]江苏省无锡民间商会[A]. 无锡社会经济比较研究所《无锡民间商会发展报告课题研究组》,浦文昌. 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 2005
  • [7]坚持双向服务宗旨 走自立自养之路——在全国性行业社团组织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J]. 张书田. 施工企业管理, 2001(06)
  • [8]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
  • [9]《施工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班》在南京举办[J]. 培训部. 施工企业管理, 2001(01)

标签:;  ;  ;  

“建筑业企业改制具体操作办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