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仪充分肯定检验检疫工作并提出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杨嘉宜[1](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毕九川[2](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陆之瑶[3](2021)在《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使得公共卫生危机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由于公共卫生危机传播速度快,处理难度大,危害社会经济和安定,需要积极预防,妥善处置,有效善后。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地方政府是管理者,也是直接主体。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为保障区域内生活秩序,也为保护人民利益,政府必须能发挥较强的处置能力。牡丹江地处东北高寒地区,疏于对公共卫生安全法制和机制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特殊,毗邻俄罗斯边境,近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爆发了诸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情,其形势直逼我国对俄边境更是将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推到了悬崖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完善牡丹江市政府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举措。本文基于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选择牡丹江市为研究对象,梳理牡丹江市在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利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就其所用到的应急处置措施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在处理这些公共卫生事件时牡丹江市曾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深究其原因,参考云南边界和北京新发地在遇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制定的处理措施,借鉴其经验,帮助牡丹江市建立最优应急处置机制进而使其在今后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发现牡丹江市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公共卫生治理薄弱、应急储备力不足、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各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就牡丹江市当前在公共卫生危机处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改良其应急处置框架着手,建议将主动预防型作为第一治理理念,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出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以及调度指挥系统性优先化管理,同时争取尽快搭建好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有效互动以尽早实现多元治理。以此为基础制定囊括从能力到策略、从制度到监测期间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措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处置。
李中奇[4](2021)在《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文中指出小学一年级新生阶段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对儿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大部分现有关于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是基于成人视角而展开的探讨,所提出的对策和观点也是从成人视角出发。一方面,这忽视了儿童作为学习适应性主体的话语权和能动性,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和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尚待行动检验。因此,本研究拟从儿童视角出发(既允许儿童站在主体角度去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感受,研究者也站在儿童角度倾听儿童的声音,关照儿童诉求,解决儿童问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去探讨出能够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方案。本研究所运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马赛克方法、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前期,笔者通过为期10个月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梳理并整理出了有利于开展行动研究的策略方案,作为本研究策略来源的一部分。接着,笔者开展了行动研究前期调研以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初始水平以及实验班儿童在学习适应上的现状及问题;然后,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开展了第一轮行动研究和第二轮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期间,笔者运用马赛克方法(含儿童自主摄影法、儿童自主绘画法、材料刺激访谈法)展开儿童视角调研,以了解儿童在研究期间的想法、感受和建议,并据其调整行动研究的策略、目标和方向。然后笔者通过开展“提升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前、中、后三次量表测验、任课教师访谈以及自然观察的“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每轮行动研究取得的效果、提升的程度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有以下重要发现:第一,学习环境适应困难在小学新生中或具有普遍性,仅通过改善班级环境对学习环境适应的提升具有局限,而学生的人际环境(含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才应作为提升学习适应性的重点。第二,对初入小学的新生而言,学习兴趣也会成为制约学习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通过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学习适应水平。本研究总结出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策略如下:第一,成人应认识并尊重儿童视角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成人应尊重儿童的节奏、尽量使用儿童化语言、多倾听儿童的想法;第二,教师应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笔者建议可从“使用直观多样的教具”、“设计生动美观的板书”、“创设多样有趣的教学形式”、“建立起友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四方面进行改进;第三,学习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特点的学习环境,并邀请儿童亲自参与环境打造。第四,营造儿童舒适的人际环境,这包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友好的同伴关系。
胡枚玲[5](2020)在《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之后,GATT主要致力于削减和约束关税壁垒,到WTO协定建立了对国家贸易政策的协调体系。WTO协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规制措施建立了统一的纪律约束,比如关税、海关估价、原产地、反倾销等;对一国的国内规制措施也进行了约束,比如TBT协定、SPS协定、GATS协定等对国内规制措施明确了非歧视性、透明度以及不必要的贸易限制等要求。然而,WTO协定主要约束的是成员的贸易保护性国内规制措施,对规制约束的范围也有限,无力解决普遍存在的低效、重复的或非歧视性规制壁垒。而这些不受WTO约束的国内规制壁垒仍会对国际贸易带来负担。国际经贸协定对国内规制监管的难点在于如何区分必要的规制,在成员的规制自主以及自由贸易之间实现平衡。WTO似乎陷入了两难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国家制定和实施规制措施时局限于国内思维,不仅可能会造成贸易壁垒也会导致成员之间的规制不一致从而增加贸易成本。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是在规制制定过程中引入国际思维,考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规制一致性,进行国际规制合作。如今世界各国还面临一系列全球化问题,比如环境、金融、健康或安全等,一国无法有效应对,也需要进行规制合作。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长期陷入了困境,对国内规制监管的改革难以推进成功。2012年,美国通过了13609号行政命令,明确提出推进国际规制合作,并寻求在区域贸易协定中推进国际规制合作,引入以“良好规制实践”为核心的规制合作,致力于国家内部规制的一致性,国内规制的透明与高效。美国相继在TPP、TTIP谈判中引入“规制一致性”或“规制合作”议题。随后,CETA、JEEPA以及USMCA等新近国际经贸协定都纳入了这一新型规制合作。新近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的目标、模式、规则以及保障等形成的规制合作机制,正成为一种新的全球规范。而中国所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还没有引入此种规制合作,国内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良好规制机制。因此,需深入系统研究规制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国际经贸协定如何更好的实现规制合作、中国国内规制改革的策略以及参与国际经贸协定的规制合作方案。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机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或控制形成了规制,而各国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或制度等原因在各自领域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规制,这种规制差异特别是不必要的规制差异会阻碍经济的全球发展。各国的规制差异不会自动达成和谐状态,会形成规制的冲突。有冲突就会有合作,国际规制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化解规制冲突,促进经济的全球发展。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实践经历了从约束规制效果到约束规制过程、从约束歧视性规制到追求国内规制透明、一致、高效的转变,GATT时期注重国家的外贸政策的协调,WTO为代表的传统国际经贸协定关注国内规制效果的协调,新近国际经贸协定更追求规制过程的透明、一致与高效。当前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规制合作目标的困惑、规制合作模式的选择与确定、规制合作规则的安排、规制合作如何保障等。第二部分,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目标与原则。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的目标不应该是单一,而应是多元的分层次的体系,要促进国际自由贸易和投资,提高国内规制质量和水平,保证国内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但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困境,要保障国内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规制自主,而规制自主可能导致贸易壁垒,还会造成规制的冲突。因此,需要首先在规制制定过程中统筹考虑这些目标的平衡;其次应明确特定条件下一些重要的目标予以优先考虑。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坚持规制主权原则、多元治理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以及规制一致性原则。第三部分,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模式。规制合作模式主要有委托代理模式、复合网络模式以及实验主义治理模式。传统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主要采取的是委托代理模式,由于委托事项不具体,委托后果具有不可预见性,这一模式会引发成员国规制主权的担忧,也很难适应新产生的问题,虽然在具体领域探索了实验主义治理模式,但没有形成法律约束力;新近国际经贸协定的规制合作以实验主义治理模式为主:确立框架目标,参与者在框架目标下自行实践,参与者定期汇报、公开评议,对框架目标进行定期修订。实验主义治理模式充分尊重了成员国的规制自主,通过不断实践进行评议不断提高,代表了未来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第四部分,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规则。传统国际经贸协定中对国内规制的约束主要包括非歧视性要求、必要性要求以及国际透明度,鼓励采用规制等效与相互承认、国际标准等实现规制协调。其致力于消除贸易保护性措施,无力解决非歧视性的规制冲突,重视规制的效果而忽视了规制过程的约束,约束的范围也比较局限,在保障国内民主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等。新近国际经贸协定的规制合作规则更重视规制过程的透明度要求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创设了“良好规制实践”规则:包括内部规制协调审查、规制影响评估、透明度与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同时注重规制合作交流以及规制协调等,形成了新的规制合作范式。在规制合作的具体规则上,新近国际经贸协定各具特点,具体制度的设计上也存在不完善之处:TPP/CPTPP的引导式规制合作规则通过示范引导成员实现“良好规制实践”,但不宜将一国的国内法律制度作为示范性要求,可采取问题导向式,使成员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实践;TTIP的协调式规制合作规则注重协调融合成员不同的规则,但不宜将成本效益分析作为规制影响评估的必然选择,可以作为其中一项选择;USMCA的相对强制式规制合作规则更注重强制性的透明度义务,但不应是一国国内法律制度的直接输出,而应体现不同国家之间制度的融合。第五部分,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保障机制。传统国际经贸协定对国内规制规则采取硬性保障的争端解决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必要性”与科学性方面引起了质疑,还存在解决纠纷成本大、裁决过程不透明等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对传统规制合作领域新近国际经贸协定都采取了硬性保障的争端解决机制,其争端解决机制是半开放的,引入了金钱补偿机制,只有USMCA的有限的硬性保障机制具有普遍适用性。传统国际经贸协定还采取了软性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发挥了积极效用,存在的问题在于审议范围太广而深度不够,对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约束力不强,可以在全面审议的基础上增加分议题审议,有效衔接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与争端解决机制,加强贸易政策审议之后的后续监督。新近国际经贸协定的规制合作普遍采取了软性保障机制,TPP/CPTPP建立了通知实施以及审议机制,TTIP采取部长级会议审议交流机制,USMCA鼓励成员之间寻求解决方式。国际经贸协定中规制合作的保障应采取硬性保障与软性保障的结合,鉴于规制涉及一国的政治法律体制,应严格限定硬性保障机制的适用范围,完善软性保障机制,并建立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机制。第六部分,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新近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的政治战略对中国参与国际规制合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规制合作新范式对国内规制的高标准高要求也给中国的国内规制带来了挑战。中国需要从国际国内层面积极应对:国内层面,中国需要对国内规制进行“良好规制实践”的改革和优化升级,提升透明度,保障公众参与,建立系统的规制影响评估制度,建立规制协调机构,完善规制协调程序等;国际层面,中国可以考虑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以及升级中引入合适的规制合作机制:不宜采取强制的规制合作规则,应选择协调式的规制合作规则,可以接受引导式的规制合作规则;设计合适的规制合作方案:应明确在保障国内公共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多元目标的协调;肯定各国的规制原则和程序;倡导进行规制影响评估,不宜将成本效益分析作为必须步骤;在促进规制一致性上,注重透明度以及公众参与;鼓励推动采用国际标准、相互承认等;排除争端解决机制,强调规制合作的实验主义治理。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制合作规则的制定,又需要主动进行国内经济和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中国制度优势和“良好规制实践”,实现国际和国内法治格局的良性互动,提高中国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燊[7](2020)在《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境电商消费是近几年电商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也是电商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消费相对于境内电商消费而言具有更高的消费风险,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文章通过了解跨境电商发展历程,以跨境电商政策、法律为背景分析跨境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建议。文章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跨境电商概念进行解读,通过认识跨境电商主要参与主体对跨境电商消费做出基本的认识;第二章是解读跨境电商现行立法和政策,分析立法政策的特点,并且指出不足之处;第三章是分析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乱象,并进行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难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是通过对比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经验,结合我国跨境消费实践进行补充学习;第五章是为应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困境,从立法、政策、跨境电商平台管理、政府角度提出建议。经过对跨境消费政策法律比较研究、实证研究,认为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现行法律政策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规定存在缺陷。政策方面,政策规定各负其责原则不利于跨境电商消费者实现求偿权。立法方面,《电商法》规定优先赔付机制存在欠发展原因,跨境电商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救济。并且以上政策规定与法律规定存在冲突,影响跨境电商营商环境建设;二、司法方面,跨境电商侵权纠纷在境内缺乏实际性履行责任主体,加之政策推行买者自负原则增加我国跨境消费者求偿难度;三、跨境电商平台对跨境电商企业和上架跨境产品管理不严,跨境电商平台自行制定的跨境产品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线上标准与线下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跨境问题产品有机可乘。另外,跨境电商平台出现大量的适从约定,限制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四、跨境电商产品没有质量保证,侵害跨境电商消费者合法权益现象普遍。假报产品类别灰色通关现象严重,直邮入境产品未经过检验检疫就进入国内市场,导致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风险大。根据我国跨境消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删去买者自负政策规定,实现跨境交易卖者有责规定;第二,完善跨境电商消费立法。扩大优先赔付机制的法律适用情形,确保跨境电商消费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济。通过法律、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平台约定的方式解决跨境纠纷缺乏责任主体问题,变相规制入驻外商;第三,加强跨境电商平台的安保义务。为确保跨境消费安全,建议跨境电商平台自行检测跨境电商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与跨境电商企业签订限制性条款规范跨境电商企业的不法行为等等,构建一个安全的跨境电商环境;第四,鼓励政府建设信用风险抽检机制。一方面通过公布跨境消费信息,提高消费者的跨境消费安全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重点检验检疫高风险跨境电商产品,预防问题产品流入国内市场。
张硕[8](2020)在《绿色壁垒背景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各种风险,茶叶作为传统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茶叶出口遇到了一些风险和问题,如许多国家针对我国茶叶出口推出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格限制了我国茶叶进口。其中,日本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对我国茶叶的安全卫生标准,这无疑限制了我国的茶叶出口,给我国许多茶叶出口企业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本文以绿色贸易壁垒为背景,以东和公司微观样本为研究对象,从对日出口茶叶角度深入探讨了东和公司出口贸易所存在的风险,对其在出口茶叶贸易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评估,结合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进一步提出符合东和公司自身实际的基于贸易壁垒背景的风险应对策略,以使公司在茶叶出口贸易方面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持企业良好的经营效益。本文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就东和公司出口贸易风险管理予以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突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文章相关的理论进行了介绍,绿色壁垒及其影响、对外贸易的风险类型及其特点、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等。第三部分综合介绍了东和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例,详细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以及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以此为依据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德尔菲方法”对东和公司目前所存在的出口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第四部分基于“专家调查法”和“风险矩阵法”建立了茶叶出口风险评估体系,对识别的一系列风险因素进行了等级评估。第五部分根据东和公司所面临的出口贸易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改善茶叶出口企业当前面临的出口困境,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本文形成了如下结论:一是本文对东和公司在绿色壁垒下茶叶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的识别评估,发现公司目前主要存在的风险因素有政策风险、质量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其他风险。总结得到各类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等级,进一步计算得出所存在风险的严重程度。二是公司的管理能力在风险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从评估结果可见东和公司在绿色贸易壁垒下茶叶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公司缺乏相应的管理架构。三是在绿色贸易壁垒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东和公司要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技术法规的深入对接和研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以规避贸易风险,有效降低企业产品出口风险和损失。
本报记者 徐微[9](2008)在《“安丘经验”成就强势品牌》文中提出$F编者按$E: $T山东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是一项理论创新,是做好新形势下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益探索。它总结和继承了以往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功经验,解决了各职能监管部门各自为营
局宣[10](2007)在《吴仪副总理充分肯定质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玩得开心活得安心》文中研究说明
二、吴仪充分肯定检验检疫工作并提出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仪充分肯定检验检疫工作并提出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
致谢 |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
附录二:参会调研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 |
(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
(三)应急管理支撑系统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研究 |
(二)应急管理的三大阶段 |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四)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
(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
(一)基本概念 |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
(三)特征 |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特征 |
二、应急管理与应急处置 |
(一)应急管理 |
(二)应急处置 |
(三)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应用 |
一、危机管理理论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牡丹江市新冠疫情应急处置与实际情况 |
第一节 牡丹江基本情况及行动轨迹 |
第二节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制度规范 |
一、法规预案及条例 |
二、应急处置机制 |
三、现行制度规范评价 |
第三节 牡丹江新冠肺炎疫情实际应对情况 |
一、先期处置——通告确认疫情 |
二、第二阶段——阻击本土病毒,下沉社区 |
三、第三阶段——阻击境外输入病毒,严守国门 |
四、实际应急处置措施评价 |
第三章 牡丹江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来自问卷和访谈的信息 |
一、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
(一)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 |
(三)信息透明度较低 |
二、日常应急体系不健全影响应急处置能力 |
(一)缺乏储备理念 |
(二)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
第二节 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短板 |
一、区域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信息不对等 |
三、未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作用 |
(一)“孤岛”问题 |
(二)口岸问题 |
四、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准备不足 |
(一)法律法规精细化不足 |
(二)缺乏储备理念 |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
第三节 应急处置治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
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 |
二、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 |
三、各主体参与协作治理意识薄弱 |
四、日常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不佳 |
(一)公共卫生治理薄弱 |
(二)应急储备力不足 |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 |
第四章 北京新发地及云南边境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北京及云南疫情应急处置 |
一、北京新发地疫情应急处置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具体举措 |
二、云南省边境线防疫处置举措 |
(一)基本情况 |
(二)具体举措 |
第二节 经验及启示 |
第五章 完善牡丹江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疫情期间应急处置能力 |
一、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
二、职能系统性优先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
三、建立多元治理有机体系 |
第二节 加强日常应急管理建设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一、确立主动预防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念 |
二、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
三、加快公共卫生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问题 |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二、实地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问题 |
(三)访谈内容 |
致谢 |
(4)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立论依据 |
1.1 研究缘起 |
1.1.1 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
1.1.2 对小学一年级新生阶段的重要认识 |
1.1.3 个人的从教经历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入学适应 |
1.3.2 学习适应 |
1.3.3 幼小衔接 |
1.3.4 儿童视角 |
1.4 理论基础 |
1.4.1 入学适应相关理论基础 |
1.4.2 儿童视角相关理论基础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内小学学习适应文献综述 |
1.5.2 国内幼小衔接文献综述 |
1.5.3 国内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文献综述 |
1.5.4 国外入学适应文献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行动研究法 |
2.4.2 马赛克方法 |
2.4.3 文献分析法 |
2.4.4 自然观察法 |
2.4.5 访谈法 |
2.5 研究工具 |
2.5.1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 |
2.5.2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马赛克材料刺激访谈提纲 |
2.5.3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教师观察提纲 |
2.5.4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教师访谈提纲 |
2.6 行动研究方案 |
2.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3 行动研究前期调研 |
3.1 学习适应性前置测验 |
3.2 “学习适应性”教师观察 |
3.3 学习适应的儿童视角调研 |
3.3.1 第一阶段——确定调研儿童 |
3.3.2 第二阶段——开展儿童自主摄影 |
3.3.3 第三阶段——开展儿童材料刺激访谈 |
3.4 行动研究前期调研小结 |
3.4.1 发现问题 |
3.4.2 问题归因分析 |
4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目标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策略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儿童参与理想班级环境建设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问题的归因 |
4.3.3 措施与行动 |
4.4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 |
4.4.1 问题的提出 |
4.4.2 问题的归因 |
4.4.3 措施与行动 |
4.5 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与反思 |
4.5.1 开展“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中期测验 |
4.5.2 教师观察 |
4.5.3 任课教师访谈 |
4.5.4 小结与反思 |
5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目标 |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策略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改善同伴关系 |
5.3.1 问题的提出 |
5.3.2 问题的归因 |
5.3.3 措施与行动——开展同伴关系的团体辅导 |
5.4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改善师生关系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问题的归因 |
5.4.3 措施与行动——创设“心语树洞”,开展师生交流 |
5.5 第二轮行动研究小结与反思 |
5.5.1 开展“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后测 |
5.5.2 教师观察 |
5.5.3 任课教师访谈 |
5.5.4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6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儿童视角策略总结 |
6.1 认识并尊重儿童视角的价值 |
6.1.1 尊重儿童的节奏 |
6.1.2 使用儿童化语言 |
6.1.3 倾听儿童的想法 |
6.2 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 |
6.3 创造儿童喜爱的学习环境 |
6.3.1 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特点 |
6.3.2 邀请儿童参与环境打造 |
6.4 营造儿童舒适的人际环境 |
6.4.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6.4.2 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
7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第一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
附件8:第二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
附件9:第三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
附件10:第四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
附件11:儿童视角调研相关过程性资料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主要内容与主要结论 |
五、研究创新与可能的不足 |
第一章 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机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规制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
一、规制的起源 |
二、各国规制的冲突 |
三、国际规制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的实践发展 |
一、GATT 时期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协调 |
二、WTO为代表的国际经贸协定对国内规制的协调 |
三、新近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 |
第三节 当前国际经贸协定中规制合作机制面临的挑战 |
一、规制合作目标的困惑 |
二、规制合作的模式问题 |
三、规制合作的规则问题 |
四、规制合作的保障与实施问题 |
第二章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目标与原则 |
第一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目标 |
一、确立规制合作的多元目标 |
二、规制合作多元目标平衡之困境 |
三、规制合作多元目标平衡之策 |
第二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的原则 |
一、规制主权原则 |
二、多元治理原则 |
三、成本效益原则 |
四、规制一致性原则 |
第三章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模式 |
第一节 规制合作的不同模式 |
一、委托代理模式 |
二、复合网络治理模式 |
三、实验主义治理模式 |
第二节 传统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模式 |
一、以委托代理模式为主 |
二、对实验主义治理模式的探索 |
第三节 新近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模式 |
一、对传统国际经贸协定委托代理模式的改进 |
二、以实验主义治理模式为主 |
第四章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规则 |
第一节 传统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规则 |
一、规制合作规则的现行要求 |
二、规制合作规则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
三、规制合作规则的完善 |
第二节 新近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规则的新范式 |
一、国内规制程序:良好规制实践 |
二、规制合作交流:浅层次规制合作 |
三、规制协调与认可:深层次规制合作 |
第三节 新近国际经贸协定规制合作的不同规则 |
一、TPP/CPTPP引导式规制合作规则 |
二、TTIP协调式规制合作规则 |
三、USMCA相对强制式规制合作规则 |
第五章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硬性保障机制 |
一、硬性保障机制的基本理论 |
二、传统国际经贸协定中规制合作的硬性保障机制 |
三、新近国际经贸协定中规制合作的硬性保障机制 |
第二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软性保障机制 |
一、软性保障机制的基本理论 |
二、传统国际经贸协定中规制合作的软性保障机制 |
三、新近国际经贸协定中规制合作的软性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保障机制的选择与完善 |
一、严格限定硬性保障机制的适用 |
二、完善软性保障机制 |
三、建立对发展中国家规制合作的技术援助机制 |
第六章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 |
第一节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对中国的挑战 |
一、规制合作的政治战略因素对中国的挑战 |
二、规制合作的新范式对中国国内规制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规制合作的现状 |
一、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规制合作的现状 |
二、中国参与APEC规制合作的现状 |
三、中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现状 |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规制合作的应对策略 |
一、国内规制的改革与升级 |
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平台推动规制合作 |
三、中国参与的国际经贸协定中引入合适的规制合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7)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对跨境电商相关概念的理解 |
1.1 跨境电商概念 |
1.2 跨境电商的划分类型 |
1.3 跨境电商交易参与主体 |
1.3.1 跨境电商平台 |
1.3.2 跨境电商企业 |
1.3.3 跨境电商消费者 |
第二章 解读当前我国跨境电商基本政策和法律问题 |
2.1 我国跨境电商政策的特点 |
2.2 我国跨境电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跨境电商政策实行买者自负责任原则 |
2.2.2 跨境电商政策缺乏长期指引目标 |
2.3 我国跨境电商法律的特点 |
2.4 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立法的缺陷 |
2.4.1 我国法律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进行专门立法 |
2.4.2 对“检验合格”用词规定不准确 |
2.4.3 优先赔付机制发展存在较大的法律限制 |
2.4.4 我国法律对跨境电商惩罚性规定有限 |
2.4.5 跨境电商法律与政策规定存在偏颇 |
第三章 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之乱象 |
3.1 跨境消费缺乏实际履行责任主体 |
3.1.1 境内求偿主体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
3.1.2 境内公司设立境外子公司间接摆脱跨境产品责任 |
3.2 跨境电商平台侵害跨境电商消费者合法权益之多种表现 |
3.2.1 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制订免责适从约定 |
3.2.2 跨境电商平台的产品质量普遍低于国家质量标准 |
3.2.3 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姜黄原料跨境食品 |
3.3 海关检验检疫工作不能保证跨境产品质量安全 |
3.3.1 跨境电商通关模式 |
3.3.2 我国原则上不对直邮通关的跨境产品进行检验 |
3.3.3 政府对跨境产品检验检疫工作局限在消费终端 |
3.3.4 灰色通关现象大量存在 |
3.4 跨境电商消费信息有待公开 |
第四章 域外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举措研究 |
4.1 欧盟保护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举措 |
4.1.1 RASFF监管系统 |
4.1.2 欧盟ODR |
4.1.3 欧盟极力构建免费ODR平台 |
4.1.4 欧盟ODR结果的可执行性 |
4.2 美国保护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举措 |
4.2.1 美国进口监管机构分工明确 |
4.2.2 政府部门制定专门进口产品标准机制 |
4.2.3 美国对进口产品检验进行风险评值 |
4.2.4 FDA境外现场调查制度 |
4.3 日本保护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举措 |
4.3.1 日本宏观进口体系“三位一体” |
4.3.2 对“三位一体”的补充 |
4.3.3 日本设置风险分级查验模式 |
第五章 对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
5.1 规范立法政策的建议 |
5.1.1 政策法律统一“卖者有责”原则应对求偿困境 |
5.1.2 “检验通过”用词替代“检验合格”用词 |
5.1.3 法律多向推行优先赔付机制 |
5.1.4 适当制定跨境电商法律惩罚性规定 |
5.1.5 政策法律统一跨境电商产品标注中文标签 |
5.2 跨境电商平台积极构建法制消费环境 |
5.2.1 跨境电商平台应当承担安保义务的理论依据 |
5.2.2 跨境电商平台承担安保义务的法律规定 |
5.2.3 跨境电商平台履行安保义务的应对措施 |
5.2.4 鼓励跨境电商平台构建ODR机制 |
5.3 政府牵头构建信用风险抽检机制 |
5.3.1 构建跨境电商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
5.3.2 完善风险抽检管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绿色壁垒背景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下的出口贸易风险理论概述 |
2.1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影响 |
2.2 绿色贸易壁垒引发的对外贸易风险 |
2.2.1 对外贸易风险的基本特点 |
2.2.2 对外贸易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3 对外贸易风险识别及评价方法 |
2.3.1 对外贸易风险识别原则与方法 |
2.3.2 对外贸易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 |
2.4 对外贸易风险评估 |
2.4.1 对外贸易风险评估方法 |
2.4.2 对外贸易风险评估与分析过程 |
第3章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识别与分析 |
3.1 东和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2 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 |
3.2.1 日本进口茶叶的相关法规 |
3.2.2 日本进口茶叶中的肯定列表制度及影响 |
3.2.3 东和公司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及特点 |
3.3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识别 |
3.3.1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初步识别 |
3.3.2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分析 |
第4章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评估 |
4.1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评估基本方法 |
4.2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分级及接受准则 |
4.3 绿色贸易壁垒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风险评估 |
第5章 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
5.1 风险控制的目的及原则 |
5.2 东和公司对外贸易风险的防范对策 |
5.2.1 政策风险控制与管理 |
5.2.2 质量风险控制与管理 |
5.2.3 管理风险规避与管理 |
5.2.4 其他风险规避与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四、吴仪充分肯定检验检疫工作并提出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2]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3]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陆之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D]. 李中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规制合作机制研究[D]. 胡枚玲.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法律研究[D]. 周燊. 广西大学, 2020(07)
- [8]绿色壁垒背景下东和公司茶叶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研究[D]. 张硕.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1)
- [9]“安丘经验”成就强势品牌[N]. 本报记者 徐微. 中国国门时报, 2008
- [10]吴仪副总理充分肯定质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玩得开心活得安心[J]. 局宣. 中国品牌,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