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K-432联合IL-2抑制C_(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及PCNA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岳涛涛[1](2021)在《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目前,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疗法。生物免疫疗法主要包括抗体疗法、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研究发现细菌活载体疫苗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其中乳酸菌是益生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和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作为疫苗载体用于宫颈癌的防治。近年来,人们发现旋毛虫可抑制骨髓瘤、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本实验室前期发现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sHSPs抗血清具有良好的抗肺癌作用。因此,本试验构建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研究其对Lewis肺癌的作用,以期为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并为肿瘤疫苗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的构建扩增出sHSPs基因,连接真核质粒pValac,转染293T细胞验证表达,将验证后的重组质粒转化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FnBPA,筛选出阳性克隆命名为NC8-sHSPs。对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生长特性、黏附、侵袭、定植能力及安全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相关抗原基因sHSPs,构建的重组质粒pValac-sHSPs在真核细胞内可以表达。生长特性分析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能以活菌的形式通过人工胃液,并可在人工肠液中繁殖。定植试验表明NC8-sHSPs在体外可黏附、侵入小鼠mode-k细胞,在小肠内也可定植。安全性检测表明NC8-sHSPs对mode-k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体内、外均未引起IL-1β、IL-6、IL-12、IFN-γ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量释放,也未引起小鼠体重的明显改变和组织器官的明显损伤。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预防作用首先经口免疫1×109 cfu NC8-sHSPs,二免后7 d皮下注射2×106个Lewis肺癌细胞荷瘤,荷瘤后14 d,处死小鼠,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通过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指标。CCK-8、LDH试验研究体外重组sHSPs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诱导CTL杀伤Lewis肺癌细胞的能力。最后对病理组织学损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生长,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抑制率分别为62.36%和68.37%。免疫学检测发现重组植物乳杆菌可诱导sHSPs特异性IgG,提高血清中TNF-α、IFN-γ、总sIgA以及肠道灌洗液中总sIgA的水平,增加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表明免疫NC8-sHSPs可激活宿主的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重组sHSPs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联合IL-2可诱导产生直接杀伤Lewis肺癌细胞的CTL。免疫组化表明肿瘤内PCNA的表达降低,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损伤。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首先皮下注射2×106 Lewis肺癌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然后用1×109 cfu NC8-sHSPs连续治疗15 d,治疗结束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使用ELISA检测免疫学指标,最后对组织器官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损伤。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 8-sHSPs治疗可抑制Lewis肺癌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抑制率分别为40.76%和44.22%。免疫学检测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可诱导sHSPs特异性IgG,提高血清中IL-12、TNF-α、IFN-γ、总sIgA以及肠道灌洗液中总sIgA的水平,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治疗可诱导体液免疫,增强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杀伤Lewis肺癌。组织器官HE染色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 8-sHSPs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
周树波[2](2021)在《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Lewis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分析报告指出,肺癌是全球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肺癌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肺癌患者的治疗中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疗效,尤其是中药与化疗的联合使用,可增强化疗的敏感性,缓解耐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提高肺癌的诊疗效果,探索中医药与常规西医疗法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兰坪虫草(Ophiocordyceps lanpingensis)是一种生长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虫生真菌。长期以来,当地少数民族将其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真菌,用来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兰坪虫草可以改善小鼠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进一步研究证明多糖可能是兰坪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兰坪虫草多糖A组分(component A of O.lanpingensis polysaccharides,OAP)联合肺癌常用化疗药物顺铂(Cis-dichlorodiammine platinum(II),cisplatin,DDP),用以增强Lewis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兰坪虫草多糖的制备和组分分析兰坪虫草在以美洲大蠊为主要成分的固态培养基中生长成熟,收集菌丝体,干燥后制成兰坪虫草菌粉。兰坪虫草菌粉在用水浸提,然后加入无水乙醇(体系乙醇浓度为75%)在4℃过夜,获得粗多糖沉淀。将粗多糖用水溶解,采用Seavge方法除蛋白杂质。经活性炭脱色后,进行透析,最后冷冻干燥多糖。将冻干的多糖溶解在蒸馏水中,使用DEAE-SepharoseTM Fast Flow柱,用氯化钠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收集0.1 M氯化钠洗脱液,去离子水中透析72 h,冻干获得的A组分多糖,即兰坪虫草多糖A组分(OAP)。OAP相对分子量约为1.6×104 Da,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这五类单糖组成。2.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荷瘤小鼠脾脏的免疫力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Control)外,其余5组均接种Lewis肺癌细胞,分别为:模型组(Model);兰坪虫草A组分多糖组(800 mg/kg OAP);顺铂组(2 mg/kg DDP);兰坪虫草A组分多糖低剂量-顺铂组(400 mg/kg,OAPL-DDP);兰坪虫草A组分多糖高剂量-顺铂组(800 mg/kg,OAPH-DDP)。当小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约为50 mm3时,使用OAP和DDP同时治疗相应组别中的小鼠。OAP每天灌服一次,DDP每两天腹腔注射一次。在给药后的第18天,获取血液样本以及肿瘤组织和脾脏用于相关生理生化参数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OAP与DDP联合用药时,OAP可以缓解DDP化疗导致体重下降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小鼠的生存质量。OAP抑制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升高,以及脾脏形态学和病理学的异常改变;还可缓解DDP化疗导致的脾脏指数下降,一定程度恢复脾脏形态学和病理学损伤。进一步分析表明,OAP缓解了荷瘤小鼠脾脏的炎症反应,增加了Th2型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IL-13)的表达,修复DDP化疗诱导的脾脏损伤,维持DDP化疗时脾脏的正常功能。此外,OAP刺激小鼠脾脏表达IL-2和IFN-γ,升高机体血清中IL-2和IFN-γ的含量,进而促进脾脏CD4+T,CD8+T和NK细胞的增殖,增强荷瘤机体的免疫力。3.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增殖标记Ki67和PCNA的表达水平,用TUNEL荧光染色法观察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中PI3K/AKT/m TOR/STAT3/HIF-α/PD-L1的m RNA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OAP可以抑制Lewis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与DDP联用时,进一步增强了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具有与DDP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OAP可以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的增殖,减少Ki67和PCNA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OAP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途径的激活,进而抑制STAT3的活化和HIF-1α的表达,降低了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弱化肿瘤细胞PD-1/PD-L1免疫逃逸,最终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王栋[3](2021)在《肺癌免疫化疗及LCN2干预治疗的探究》文中指出癌症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其中,肺癌的发病率在众多癌症中高居首位,肺癌的发生和许多基因的变化密切相关。25%的肺癌患者中都会发生KRAS的突变,但是目前针对这种突变的肺癌病人并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IL-12作为一种强效的免疫活化性的细胞因子应用于许多肿瘤疾病的临床前研究,但是IL-12对于肺癌的治疗效果以及机制还并不很清楚。另一方面,约40%的肺癌晚期病人会进展为恶液质,表现为显着的体重降低,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多种器官的萎缩。目前主要认为,恶液质病人体内是一种高度炎性的环境,但是调节炎性反应的免疫细胞在恶液质中扮演的具体的角色仍鲜有报道。肺癌恶液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目前知之甚少,且临床上针对肿瘤引起的恶液质的治疗方案十分有限。本文主要从探究早期和中期的肺癌的免疫治疗和晚期肺癌导致的恶液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及治疗方案两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结果。Ⅰ、曲美替尼联合IL-12有效治疗KRAS驱动的肺癌1.曲美替尼上调肺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体外对多种肺癌细胞系进行药物处理,使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RT和HMGB1分子的表达,鉴定出曲美替尼能够上调肺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2.曲美替尼联合IL-12有效抑制小鼠皮下瘤的生长,并能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对LLC皮下瘤小鼠进行药物处理,流式检测瘤内DC细胞的表型。结果表明,曲美替尼可以促进瘤内DC细胞的活化。构建LLC细胞皮下瘤及Kras自发肺癌组织来源的皮下瘤小鼠模型,对小鼠进行曲美替尼和IL-12的联合治疗,我们发现,联合治疗能够后,肿瘤的进展明显被抑制,小鼠的存活时间也明显得到延长。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CRT、HMGB1和HSP70分子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曲美替尼单独使用或者联合治疗都可以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3.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抑制Kras突变驱动的自发肺癌的生长,并能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利用Cre慢病毒滴鼻处理Kras突变小鼠,诱导小鼠自发肺癌,分别从早期和中期对自发肺癌小鼠进行曲美替尼和IL-12的联合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后,早期和中期的肺癌进展受到抑制。对肺癌组织切片进行CRT、HMGB1和HSP70分子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曲美替尼单独使用或者联合治疗都可以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4.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肺癌原位NK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构建LLC细胞肺转移模型、Kras自发肺癌组织来源的皮下瘤以及Kras突变自发肺癌小鼠模型,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流式结果表明,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增加瘤内T细胞的数量,并且上调NKG2D+NK细胞及CD62L-CD44+T细胞的比例,还能够明显降低MDSC和Treg这些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比例。5.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上调肺癌原位NK细胞和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构建LLC细胞肺转移模型以及Kras突变自发肺癌小鼠模型,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流式检测结果表明,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瘤内NK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抗肿瘤功能分子TNFα及granzyme B。构建LLC细胞皮下瘤模型以及Kras突变自发肺癌小鼠模型,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纯化瘤内NK细胞进行体外杀伤,流式及ELISA结果表明,曲美替尼联合IL-12治疗有效上调肿瘤内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及IFNγ分泌能力。使用抗体清除小鼠体内的NK细胞或CD8+T细胞,再进行联合治疗,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相较于未清除细胞组明显缩短,表明联合治疗的抗肿瘤能力依赖于NK细胞和CD8+T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出Kras下游的抑制剂曲美替尼具有提高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作用。将其与IL-12联合对多种肺癌小鼠模型治疗,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联合治疗在体内不仅可以提高T细胞的数量,活化NK细胞和T细胞,还能够提高二者的抗肿瘤功能。本研究为KRAS突变的肺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Ⅱ LCN2驱动肿瘤恶液质引发的全身性组织萎缩1.恶液质病人及恶液质小鼠体内均高表达LCN2对恶液质病人、普通肺癌病人及健康人的外周血进行蛋白芯片检测,分析芯片数据,结果表明,恶液质病人体内高表达LCN2。扩大样本进行血清ELISA,验证了芯片的结果。接着构建并鉴定了LLC皮下瘤诱导的小鼠模型,对恶液质小鼠及健康小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芯片结果表明,恶液质小鼠体内也高表达LCN2。随后利用qPCR和ELISA在LLC皮下瘤模型及肺癌PDX模型中都验证了恶液质小鼠确实高表达LCN2。2.LCN2促进小鼠恶液质的发生制备LCN2过表达的慢病毒并以尾静脉的途径注射给小鼠。我们发现,LCN2过表达的小鼠表现出类似恶液质的体重减轻,脂肪和肌肉组织萎缩的现象。3.恶液质的LCN2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产生流式结果表明,恶液质小鼠体内多种器官的髓系细胞大量增加。进而我们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流式鉴定出LCN2主要来自于中性粒细胞。对人的外周血进行流式检测,也发现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主要产生LCN2。4.清除中性粒细胞明显缓解恶液质造成的萎缩对恶液质小鼠使用抗体清除中性粒细胞,我们发现,清除中性粒细胞后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缓解恶液质造成的体重减轻,脂肪萎缩的症状。5.抗体清除LCN2明显缓解恶液质造成的萎缩对恶液质小鼠使用抗体清除LCN2,我们发现,清除LCN2后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缓解恶液质造成的体重减轻,脂肪萎缩的症状。6.恶液质脂肪细胞铁死亡途径上调对恶液质小鼠的脂肪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恶液质小鼠的脂肪组织中铁死亡通路明显富集上调。利用qPCR、流式细胞术、ELISA检测多种指标,验证了恶液质的脂肪细胞确实铁死亡程度增加。7.铁死亡抑制剂DFO治疗明显缓解恶液质造成的萎缩对恶液质小鼠使用铁死亡抑制剂DFO治疗,我们发现,DFO治疗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缓解恶液质造成的体重减轻,脂肪萎缩的症状。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LCN2是肿瘤恶液质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且LCN2主要来自于中性粒细胞。LCN2的上调促进铁的转运进而造成脂肪细胞的铁死亡。清除中性粒细胞或LCN2,或者抑制铁死亡,都能够有效缓解恶液质的症状。本研究为肿瘤恶液质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贾羲,王娟,贾文瑞,聂安政[4](2021)在《白花蛇舌草多糖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白花蛇舌草多糖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建立Lewis肺癌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顺铂组(6 mg·kg-1)、白花蛇舌草多糖高、中、低剂量(200 mg·kg-1、100 mg·kg-1、50 mg·kg-1)组,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21 d。取肿瘤组织称重,测定肿瘤抑制率;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TFN-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含量;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HIF-1α、Bcl-2和Bax的基因表达量。结果:白花蛇舌草多糖各剂量组均可明显升高模型小鼠血清中IL-2、TNF-α、TFN-γ水平(P<0.05),降低IL-10、VEGF、HIF-1α、MMP-2水平(P<0.05),同时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 mRNA、HIF-1α、Bcl-2 mRNA表达(P<0.05),升高Bax mRNA表达(P<0.05),从而抑制肿瘤瘤体的增长。结论:白花蛇舌草多糖对小鼠Lewis肺癌组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薛宁[5](2020)在《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艾灸治疗肿瘤,是当代针灸临床的新课题。如何运用艾灸治疗肿瘤,以往实践多关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对于肿瘤瘤体影响鲜少关注。本研究将以乳腺癌为例,以临床观察艾灸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为起点,通过设计实验研究艾灸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瘤体生长抑制的影响,并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艾灸抑制瘤体生长的免疫调节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索“灸治肿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条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化疗患者均采用化疗周方案,对照组每次化疗前30 min使用注射用盐酸格拉司琼(3 mg+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化疗当日即配合使用麦粒灸,每次取6 mg艾绒搓为麦粒大小艾柱在患者双侧足三里、及气海、关元穴施灸,每穴9壮,每日1次,连续7天。观察化疗第1、3、7天,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程度(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情况(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动物实验研究:将30只BALB/c小鼠按1:4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24只)。将24只雌性BALB/C小鼠接种4T1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紫杉醇干预组、艾灸干预组和紫杉醇+艾灸干预组,每组6只。模型对照组:自肿瘤细胞接种次日起,不予任何治疗及干预;紫杉醇干预组:当肿瘤长至100-200 mm3后,尾静脉注射cy7紫杉醇0.1 mL(1 mg/mL);艾灸干预组: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约6mg)置于穴位上小鼠双侧足三里穴位处,线香点燃待艾绒烧尽后将直接按灭于施灸处,每穴3壮,每日1次,连续2周;紫杉醇+艾灸干预组:当肿瘤长至100-200 mm3后,尾静脉注射cy7紫杉醇0.1mL(1 mg/mL)后,同时进行艾灸干预。观察2周内小鼠体质量与瘤体体积变化及2周时各组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并进行瘤体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分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FN-γ、IL-10和TGF-β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HIF-1α、VEGFA、PD-1和PD-L1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中,化疗第3、7天,治疗组患者恶心和呕吐症状与化疗后第1天相比得到明显改善(P<0.05);与化疗前1天相比,化疗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含量显着性下降(P<0.05),表明化疗药物会导致患者白细胞数目的下降;治疗组中化疗第3、7天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中,与紫杉醇组相比,艾灸+紫杉醇组小鼠的体重下降趋势明显减缓(P<0.05);第14天艾灸组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瘤体生长变缓;与肿瘤模型组小鼠相比,艾灸干预组组小鼠外周血中脏器指数和白细胞总数显着提高(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艾灸+紫杉醇组小鼠外周血中脏器指数和白细胞总数显着提高(P<0.05);与普通对照组相比,肿瘤模型组中IL-2、IFN-γ水平显着降低(P<0.05),IL-10、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干预组中IL-2、IFN-γ水平升高(P<0.05),IL-10、TGF-β1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组肿瘤组织中CD34、HIF-1α、VEGFA和PD-1、PD-L1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1.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艾灸能够不同程度减轻乳腺癌化疗的毒副作用;且艾灸具有系统性调整的特点。2.动物实验表明,14天艾灸治疗可以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瘤体生长变缓,呈现抑制瘤体生长的现象。3.艾灸通过增强小鼠免疫功能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4.艾灸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还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有关。
曹培常[6](2021)在《霍山石斛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作为发生频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极大程度威胁人类机体健康。目前肺癌的治疗方法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且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开发新型抗癌药物一直是研究重点。天然药物可作用于多个靶标且副作用小,因此受到广泛关注。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作为名贵中草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本课题通过两种动物模型以及细胞实验,探究霍山石斛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脂质代谢对于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然而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脂质代谢为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提供能量,促进肿瘤发展。CD36作为脂肪酸受体,能调控脂质代谢,但是其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确定CD36能促进NSCLC细胞增殖与迁移,并研究霍山石斛对CD36的调控作用,为霍山石斛的抗肺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在尿烷诱导的原发性肺癌模型中,霍山石斛显着提高模型小鼠存活率,并抑制肺部癌变和炎症细胞募集。在机制上,霍山石斛抑制肺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Ki-67以及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kappa-B,NF-kB)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2)在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中,霍山石斛延缓了实体瘤的发生时间并减小肿瘤体积。在机制上,霍山石斛降低PCNA、Ki-67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并上调了BAX和CDH1(cadherin 1)的m RNA水平;(3)通过癌症数据库发现,与CD36低表达的肺癌患者相比,CD36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降低。在CD36过表达和敲低细胞模型中,CD36可促进细胞增殖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并且对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在两种肺腺癌动物模型和NCI-H520肺鳞癌细胞中,霍山石斛均能降低CD36的蛋白和m RNA水平。综上所述,本课题证明了霍山石斛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肺部炎性浸润,并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EMT过程,从而限制原发性肿瘤和皮下移植瘤的发展,提高模型小鼠存活率。此外,我们明确了CD36对NSCLC的促进作用,而霍山石斛对CD36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预示着霍山石斛可能通过CD36抑制脂质摄取,限制对肿瘤细胞的能量供给,从而抑制NSCLC的发展。
顾凯娟[7](2019)在《薏苡附子败酱对肠道腺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肠腺瘤是肠道良性的上皮肿瘤,也是大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超过90%的肠癌是由肠道腺瘤发展而来。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癌前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本课题以肠道腺瘤为研究对象,采用《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为主的薏苡附子败酱散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大肠腺瘤的发生、生长的影响,以及对APC基因突变自发形成肠道腺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在T淋巴细胞调节大肠腺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防治结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C57BL/6J雌性小鼠与APCMin/+雄性小鼠合笼繁殖,通过PCR核酸电泳实验进行基因型鉴定,从子代小鼠中挑选出APCMin/+小鼠用于后续实验。(2)将实验小鼠随机分组,连续灌胃20周,每周称量小鼠体重。20周后取小鼠外周血、脾、肠道和肠系膜组织,计数肠道腺瘤的数目,进行统计分析。(3)通过HE染色鉴定肠道腺瘤的癌变程度;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肿瘤组织中Ki67、PCNA的表达,用Brd U标记肠腺瘤增殖细胞。(4)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PCMin/+小鼠肠道腺瘤中T淋巴细胞相关基因转录水平。(5)采用ELISA方法对APCMin/+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小鼠脾、肠系膜、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进行分选与分析。(6)采用CCK-8法检测薏苡附子败酱散对HCT116、MC-38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使用台盼蓝试验检测薏苡附子败酱散对小鼠脾、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影响。(7)通过台盼蓝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薏苡附子败酱散和APCMin/+小鼠脾Treg细胞上清对MC-38细胞生长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薏苡附子败酱散灌胃给药20周后,小肠腺瘤数、大肠腺瘤数均显着减少(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大肠部位出现原位癌,小肠部位出现典型的腺癌伴局部黏膜下侵犯;薏苡附子败酱散组小鼠大肠未见原位癌,小肠则为高级别腺瘤多见,提示薏苡附子败酱散有效降低肠道腺瘤的恶变程度。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Ki67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2)APCMin/+小鼠肠道腺瘤组织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T-bet、ROR-γ的m RNA表达量升高,而Gata3、Foxp3的m RNA表达量下降(P<0.01)。APCMin/+小鼠脾、肠系膜淋巴细胞和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Treg细胞明显减少;小鼠血清中的IL-10、IL-6的含量显着降低,IL-17A和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薏苡附子败酱散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剂量依赖效应。提示薏苡附子败酱散可增强了Th1、Th17的细胞功能,而抑制了Th2、Treg的细胞功能。(3)体外CCK-8实验结果显示,薏苡附子败酱散对HCT116细胞和MC-38细胞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台盼蓝实验检测薏苡附子败酱散对小鼠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4)台盼蓝活细胞计数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薏苡附子败酱散干预Treg细胞后的上清能够抑制MC-38细胞的增殖;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的Ki67、PCNA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薏苡附子败酱散可改善了APCMin/+小鼠的生存质量,减少肠道腺瘤的数目。(2)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降低APCMin/+小鼠肠道组织的Ki67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并降低肠道腺瘤细胞的分化级别。(3)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改变APCMin/+小鼠脾、肠系膜、肠道淋巴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强Th1、Th17的细胞功能,抑制Th2、Treg的细胞功能。降低治疗组小鼠脾、肠系膜、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下调IL-6、IL-10等促瘤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TNF-α、IL-17A等抑瘤细胞因子的表达。(4)薏苡附子败酱散可通过调节Treg细胞抑制MC-38细胞的生长及相关蛋白Ki67、PCNA的表达。
孙御芳[8](2019)在《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抗非小细胞肺癌效应的作用与分子免疫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抗非小细胞肺癌效应的作用及其分子免疫机制。【方法】MTT细胞活性检测丹参酮ⅡA直接抑瘤效应;CCK细胞活性检测丹参酮ⅡA对NK细胞的影响;CD107α流式检测丹参酮ⅡA对增强NK细胞对A549、H460和H1299细胞的脱颗粒效应;CFSE/7AAD双染流式检测丹参酮ⅡA对NK细胞杀伤A549、H1299及H460细胞的影响;化学发光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NK细胞杀伤A549-luciferase细胞的影响;LLC皮下荷瘤小鼠检测丹参酮ⅡA直接抑瘤效应;H460皮下荷瘤模型检测丹参酮ⅡA与NK细胞联合抑瘤效应;LLC皮下荷瘤小鼠检测丹参酮ⅡA在加入NK细胞阻断抗体PK136的抑瘤效应;流式检测丹参酮ⅡA对A549、H460及H1299细胞表面相关配体的影响;使用TRAIL及NKG2D阻断剂后检测丹参酮ⅡA对NK细胞杀伤A549、H460细胞的影响;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丹参酮ⅡA对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丹参酮ⅡA可以直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及H460细胞的生长;2.丹参酮ⅡA对NK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不显着;3.丹参酮ⅡA可以增强NK细胞对A549、H460细胞的脱颗粒效应,对H1299细胞并无显着改变;4.丹参酮ⅡA可以增强NK细胞对A549、H460及H1299细胞的杀伤效应;5.丹参酮ⅡA可以增强NK细胞对A549-luciferase细胞的杀伤功能;6.丹参酮ⅡA直接抑制LLC皮下荷瘤小鼠瘤块的生长;7.丹参酮ⅡA可以联合NK细胞抑制H460荷瘤小鼠的瘤块生长;8.在清除NK细胞后,丹参酮ⅡA对LLC皮下荷瘤小鼠瘤块的抑制作用被削弱;9.丹参酮ⅡA上调A549、H460及H1299细胞表面DR5及ULBP1表达;10.丹参酮ⅡA在TRAIL及NKG2D阻断剂的影响下,其提升NK细胞活性功能受抑制。11.丹参酮ⅡA能够激活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结论】1.丹参酮ⅡA可以增强NK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H460细胞的杀伤;2.在体内丹参酮ⅡA同样可以增强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并且在清除NK细胞后抑瘤作用受到抑制;3.丹参酮ⅡA上调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面DR5及ULBP1表达;4.在使用TRAIL、NKG2D抑制剂阻断后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活性的能力受到抑制;5.ULBP1和DR5上调可能与丹参酮ⅡA激活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相关。
刘丹[9](2019)在《黄芪多糖及联合顺铂抑制小鼠Lewis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黄芪多糖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及复发瘤转移的影响。方法:(一)体外实验:把体外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按空白对照组、800μg/m L高剂量APS处理组、400μg/m L高剂量APS处理组、200μg/m L中剂量APS处理组、100μg/m L低剂量APS处理组分为五组,各组给药处理48 h。选择Transwell检测方法观察在迁移、侵袭实验中Lewis肺癌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及体外诱导拟血管形成在血管拟态形成实验中的数量。(二)体内实验:选取80只C57BL/6J小鼠,随机按每组10只分为模型组、低剂量APS处理组(50μg/m L)、中剂量APS处理组(100μg/m L)、高剂量APS处理组(200μg/m L)、阳性对照处理组(6 mg/kg DDP)、低剂量联合处理组(50μg/m LAPS+3 mg/kg DDP)、中剂量联合处理组(100μg/m LAPS+3 mg/kg DDP)、高剂量联合处理组(200μg/m LAPS+3 mg/kg DDP)。将Lewis供瘤组小鼠瘤组织取出,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在每只小鼠左侧后肢爪垫内侧皮下接种,10天后进行爪垫瘤组织的切除,完成肺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型的复制。造模后,第二天均采用腹腔注射0.3 m L药物的方式开始给药。所涉及的DDP注射均是1次/周,APS注射均是1次/天,模型组是0.3 m L生理盐水1次/天,给药15天后于次日处死。观察指标:(一)体外实验(1)Lewis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的穿膜细胞数;(2)Lewis肺癌细胞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拟血管数量。(二)体内实验(1)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2)复发瘤质量及抑制率;(3)HE染色下,小鼠术后复发瘤、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4)SP检测术后OPN、CD44和CD62P蛋白的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术后MMP-2、MMP-9与TIMP-2蛋白的表达;(6)RT-PCR检测观察术后TIMP-2、MMP-2及MMP-9基因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APS各组的Lewis肺癌细胞迁移实验穿膜细胞数均有所降低(P﹤0.05),以800μg/m LAPS处理组降低最为显着(P﹤0.01)。(2)APS各组中Lewis肺癌细胞诱导形成的新生血管管腔数量与空白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以800μg/m LAPS处理组降低最为显着(P﹤0.01)。(3)各组小鼠左后肢均出现大小不一的复发瘤,导致其活动受限,以模型组最为显着。与模型组相比,未给药期间,各组小鼠间体质量变化趋于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切除瘤体至处死这一给药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的复发瘤重抑制率均有提高,以DDP联合200μg/m LAPS处理组最为明显(P﹤0.05)。(4)HE显示:复发瘤组织:术后小鼠模型组的瘤组织细胞核大,染色深,周围没有发生坏死。部分瘤细胞发生坏死在各处理组均有出现,其中DDP组表现的最为明显,表现次之的是DDP联合200μg/m LAPS处理组,可以发现大片的坏死和核碎裂,固缩,还可见坏死细胞;肺组织:空白组小鼠肺泡上皮完整,无渗出、水肿、出血;模型组小鼠肺泡上皮细胞部分缺失,肺泡间隔显着增厚,渗出、水肿、出血多见,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分化程度低,异型性高。各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各联合组为主,肺泡上皮细胞缺失不显着,肺泡间隔稍显增厚,渗出、水肿、出血少见,部分区域有纤维组织增生及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分化程度较高,异型性较低;(5)免疫组化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处理组复发瘤组织CD44、CD62P和OPN蛋白均出现表达降低,以DDP组、(100、200)μg/m LAPS联合处理组最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各处理组MMP-2,MMP-9及TIMP-2表达均有所降低,其中以联合(高、中)剂量组MMP-2,MMP-9及TIMP-2表达显着降低。(7)RT-PCR检测提示,各处理组MMP-2,MMP-9及TIMP-2的基因表达量都比模型组的表达量低,其中较为显着的是高剂量联合组和中剂量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S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降低Lewis肺癌细胞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APS联合化疗药物DD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小鼠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可能与复发转移相关蛋白OPN、CD44、CD62P、TIMP-2,MMP-2及MMP-9等的低表达机制有关。
沈水杰[10](2017)在《养肺控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养肺控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该方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将60例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辨证为气阴两虚的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各组均以最佳支持为基础,化疗组给予含铂两药方案全身化疗(培美曲塞+顺铂、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顺铂)4周期,每三周一次,后予单药(培美曲塞、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维持2周期,每四周一次。联合治疗组在化疗组基础上给予养肺控瘤方为核心的中药煎剂口服。观察患者临床症状、KPS评分、PFS、毒副反应、RECIST疗效评定等。实验研究采用胸腔接种Lewis肺癌细胞方法制备晚期Lewis肺癌小鼠模型,3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C组);顺铂组(DDP组);等效剂量中药组(L组);高剂量中药组(H组);顺铂+等效剂量中药组(L+DDP组);顺铂+高剂量中药组(H+DDP组)。分组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顺铂组给予顺铂腹腔注射,2mg/kg,隔天给药;等效剂量中药组给予人等效剂量的养肺控瘤方灌胃(按人鼠体表面积换算为2.43 g/kg);高等剂量中药组给予人等效剂量10倍的养肺控瘤方灌胃(按人鼠体表面积换算为24.3 g/kg);顺铂+等效剂量中药组给予顺铂腹腔注射联合人等效剂量的养肺控瘤方灌胃;顺铂+高等剂量中药组给予顺铂腹腔注射联合人等效剂量10倍的养肺控瘤方灌胃。药物干预15d。结果:临床症状:联合组、化疗组均能显着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P<0.01)。联合组在气急症状的改善与化疗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临床症状的改善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KPS:化疗组、联合组有明显改善患者KPS评分的疗效(P<0.01)。联合治疗组在KPS改善方面作用显着强于单纯化疗组(P<0.01)。近期疗效:化疗组CR2例,PR7例,SD4例,PD17例,总有效率43.3%;联合组CR3例,PR8例,SD7例,PD12例,总有效率60.0%。联合组与化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疗效:化疗组1年生存率55%,2年生存率25%;联合组1年生存率80%,2年生存率65%。联合组在生存率上均明显优于化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FS:化疗组9.30个月,联合组13.25个月。中位PFS化疗组7.00个月,联合组10.00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物实验:养肺控瘤方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的远处转移,调节IL-2、TNF-α等免疫因子,与顺铂有协同增效作用,调低TGF-β1和Smad3的表达水平,升高Smad7表达水平。结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在近期疾病控制率、PFS方面均未有明显优势,但联合组在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评分的改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化疗毒副反应的减轻、肿瘤指标水平的降低等方面显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养肺控瘤方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的远处转移,调节IL-2、TNF-α等机体免疫因子,与顺铂有协同增效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对比验证养肺控瘤方调低TGF-β1和Smad 3的表达水平,升高Smad 7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提示养肺控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与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从而证明了“养正积自除”治则的合理性,为进一步研制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药制剂打下基础。
二、OK-432联合IL-2抑制C_(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及PCNA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K-432联合IL-2抑制C_(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及PCNA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旋毛虫抗肿瘤研究进展 |
1.1 旋毛虫虫体抗肿瘤 |
1.2 旋毛虫可溶性粗抗原抗肿瘤 |
1.3 旋毛虫与肿瘤相关抗原抗肿瘤 |
1.4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抗肿瘤 |
第二章 细菌作为活疫苗载体研究现状 |
2.1 单增李斯特菌 |
2.2 沙门氏菌 |
2.3 牛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 |
2.4 乳酸菌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的构建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旋毛虫肌幼虫的富集与纯化 |
1.2.2 旋毛虫sHSPs基因的扩增 |
1.2.3 表达载体pValac-sHSPs的构建 |
1.2.4 蛋白sHSPs的表达及鉴定 |
1.2.5 NC8-sHSPs的生长特性 |
1.2.6 黏附、侵袭能力检测 |
1.2.7 质粒递送及表达能力检测 |
1.2.8 小肠内定植能力检测 |
1.2.9 安全性评价 |
1.3 讨论 |
1.3.1 sHSPs基因的选择 |
1.3.2 真核质粒pValac-sHSPs表达鉴定 |
1.3.3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转化与构建 |
1.3.4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生长特性分析 |
1.3.5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侵袭、定植能力 |
1.4 小结 |
第二章 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预防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抑瘤率检测 |
2.2.2 重组sHSPs的诱导、纯化 |
2.2.3 血清sHSPs特异性IgG的检测 |
2.2.4 肠道灌洗液和血清总sIgA水平的检测 |
2.2.5 细胞因子检测 |
2.2.6 脾淋巴细胞亚群及数量检测 |
2.2.7 sHS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8 sHSPs诱导的特异性CTL的功能检测 |
2.2.9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内PCNA的表达 |
2.2.10 小鼠体重和病理组织学变化 |
2.3 讨论 |
2.3.1 NC8-sHSPs处理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
2.3.2 NC8-sHSPs处理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2.3.3 NC8-sHSPs处理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 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
3.2.2 NC8-sHSPs治疗对LLC生长的影响 |
3.2.3 NC8-sHSPs治疗对LLC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
3.2.4 血清sHSPs特异性IgG的检测 |
3.2.5 血清、肠道灌洗液总sIgA水平的检测 |
3.2.6 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 |
3.2.7 小鼠体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测 |
3.3 讨论 |
3.3.1 NC8-sHSPs治疗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
3.3.2 NC8-sHSPs治疗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3.3 NC8-sHSPs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4 NC8-sHSPs疗效分析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Lewis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癌症的流行病学 |
1.2 肺癌的治疗方式 |
1.2.1 手术治疗 |
1.2.2 化学治疗 |
1.2.3 放射治疗 |
1.2.4 靶向治疗 |
1.2.5 免疫治疗 |
1.2.6 中医药疗法 |
1.3 顺铂的临床应用及其毒副作用 |
1.4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1.5 虫草的药用研究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兰坪虫草多糖的制备和组分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菌种 |
2.2.2 试剂和仪器 |
2.2.3 兰坪虫草的培养以及菌粉的制备 |
2.2.4 兰坪虫草多糖的制备 |
2.2.5 分子量测定 |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
2.2.7 PMP衍生-HPLC测定多糖中单糖的组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3 HPLC分析兰坪虫草多糖的单糖组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荷瘤小鼠脾脏的免疫力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和细胞系 |
3.2.2 试剂和仪器 |
3.2.3 细胞的培养以及小鼠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
3.2.4 流式细胞术 |
3.2.5 脾脏RNA的提取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 |
3.2.6 脾脏蛋白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3.2.7 脾脏免疫印迹分析 |
3.2.8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 |
3.2.9 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3.2.10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兰坪虫草多糖改善小鼠的生活状态 |
3.3.2 兰坪虫草多糖改善脾脏的指数,形态学和病理学 |
3.3.3 兰坪虫草多糖抑制脾脏的炎症反应 |
3.3.4 兰坪虫草多糖促进脾脏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增殖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细胞系 |
4.2.2 试剂和仪器 |
4.2.3 细胞的培养以及小鼠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
4.2.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 |
4.2.5 肿瘤免疫印迹分析 |
4.2.6 肿瘤病理学检查 |
4.2.7 免疫组化 |
4.2.8 免疫荧光 |
4.2.9 TUNEL分析 |
4.2.10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兰坪虫草多糖抑制肿瘤的生长 |
4.3.2 兰坪虫草多糖抑制肿瘤组织增殖 |
4.3.3 兰坪虫草多糖抑制肿瘤增殖机理的初步探索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肺癌免疫化疗及LCN2干预治疗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多样性与肿瘤转移 |
1.1.1 肿瘤微环境的多样性 |
1.1.2 肿瘤转移 |
1.2 肺癌多样性 |
1.2.1 肺癌种类的多样性 |
1.2.2 肺癌微环境的成分多样性 |
1.2.3 肺癌免疫逃逸的多样性 |
1.3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
1.3.1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内质网压力 |
1.3.2 危险相关的模式分子DAMP |
1.3.3 基于ICD的治疗方案 |
1.4 肺癌的药物治疗 |
1.4.1 靶向肿瘤细胞治疗 |
1.4.2 靶向血管生成治疗 |
1.4.3 免疫治疗 |
1.5 肿瘤恶液质 |
1.5.1 肿瘤恶液质的临床症状 |
1.5.2 肿瘤恶液质的机制及临床治疗 |
1.6 铁死亡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临床标本 |
2.1.3 动物体内实验相关试剂 |
2.1.4 细胞系及培养试剂 |
2.1.5 菌体培养相关试剂 |
2.1.6 质粒提取及转染相关试剂 |
2.1.7 小鼠鉴定试剂 |
2.1.8 流式细胞术相关试剂 |
2.1.9 细胞分选试剂 |
2.1.10 细胞杀伤相关试剂 |
2.1.11 RNA提取及逆转录相关试剂 |
2.1.12 免疫荧光相关试剂 |
2.1.13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 |
2.1.14 ELISA试剂 |
2.1.15 western blot试剂 |
2.1.16 组织及血清铁检测试剂 |
2.1.17 脂肪过氧化及脂肪ROS检测试剂 |
2.1.18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 |
2.2 实验耗材与仪器 |
2.2.1 实验耗材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肿瘤细胞系流式检测 |
2.3.3 肿瘤细胞系免疫荧光 |
2.3.4 小鼠鉴定 |
2.3.5 Cre及LCN2过表达慢病毒制备 |
2.3.6 小鼠皮下瘤模型的构建及治疗 |
2.3.7 LLC细胞肺转移模型构建及治疗 |
2.3.8 Kras小鼠自发肺癌的诱导及治疗 |
2.3.9 Kras自发肺癌瘤传瘤模型构建及治疗 |
2.3.10 体内细胞清除及治疗 |
2.3.11 LLC细胞诱导的小鼠恶液质模型构建及治疗 |
2.3.12 体内LCN2过表达 |
2.3.13 肺癌PDX诱导的小鼠恶液质模型的构建 |
2.3.14 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 |
2.3.15 NK细胞分选及体外杀伤 |
2.3.16 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分选及PCR检测 |
2.3.17 ELISA |
2.3.18 组织HE染色 |
2.3.19 组织免疫组化 |
2.3.20 组织免疫荧光 |
2.3.21 组织RNA提取及RT-PCR |
2.3.22 western blot |
2.3.23 组织及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24 组织及血清铁含量检测 |
2.3.25 脂肪组织脂质过氧化检测 |
2.3.26 脂肪细胞脂质ROS检测 |
2.3.27 血清蛋白芯片 |
2.3.28 脂肪组织RNA seq |
2.3.29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曲美替尼联合IL-12有效治疗KRAS驱动的肺癌 |
3.1 引言 |
3.2 曲美替尼上调肺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
3.3 曲美替尼联合IL-12有效抑制LLC皮下瘤的生长,并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
3.4 曲美替尼联合IL-12有效抑制Kras突变驱动的自发肺癌的生长,并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
3.5 曲美替尼联合IL-12有效抑制Kras自发肺癌组织来源的移植瘤的生长,并在体内上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
3.6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肺癌微环境中T和NK细胞的活化 |
3.6.1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Kras自发肺癌组织来源的移植瘤中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 |
3.6.2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LLC肺转移肿瘤中T和NK细胞的活化 |
3.6.3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Kras自发肺癌早期肺脏中T和NK细胞的活化 |
3.6.4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降低Kras自发肺癌早期肺脏中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比例 |
3.6.5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Kras自发肺癌中期肺脏中T和NK细胞的活化 |
3.7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上调肺癌微环境中NK细胞及CD8+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
3.7.1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肺癌微环境中NK细胞及CD8+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分子的表达 |
3.7.2 曲美替尼联合IL-12明显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
3.7.3 曲美替尼联合IL-12治疗依赖于NK和CD8+T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 |
3.8 讨论 |
第四章 LCN2驱动肿瘤恶液质引发的全身性组织萎缩 |
4.1 引言 |
4.2 恶液质病人体内高表达LCN2 |
4.3 建立LLC细胞诱导的恶液质小鼠模型 |
4.4 恶液质小鼠体内高表达LCN2 |
4.5 LCN2促进小鼠恶液质的发生 |
4.6 恶液质状态下LCN2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产生 |
4.6.1 恶液质小鼠多种组织中髓系细胞增加 |
4.6.2 恶液质小鼠及病人的LCN2主要产生自中性粒细胞 |
4.7 清除中性粒细胞明显缓解恶液质造成的萎缩 |
4.8 抗体清除LCN2明显缓解恶液质造成的萎缩 |
4.9 恶液质小鼠脂肪细胞铁死亡途径上调导致脂肪组织萎缩 |
4.10 铁死亡抑制剂DFO治疗明显缓解恶液质造成的萎缩 |
4.11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成果 |
附录 |
(4)白花蛇舌草多糖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瘤株及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模型制备及给药 |
2.3 血清指标检测 |
2.4 抑瘤作用 |
2.5 RT-PCR法检测肺癌组织中VEGF mRNA、HIF-1α、Bcl-2 mRNA、Bax mRNA表达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
3.2 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IL-2、IL-10、TNF-α、TFN-γ水平的影响 |
3.3 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 VEGF、HIF-1α、MMP-2水平的影响 |
3.4 对Lewis肺癌小鼠瘤组织中VEGF mRNA、HIF-1α、Bcl-2 mRNA、Bax mRNA表达影响 |
4 讨论 |
(5)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乳腺癌发病及研究进展 |
1.1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 |
1.2 发病机制研究 |
1.3 分型分类研究 |
2. 乳腺癌患者治疗及其毒副作用 |
2.1 乳腺癌治疗方法 |
2.2 治疗后毒副反应及干预 |
3. 灸治肿瘤 |
3.1 艾灸减轻化疗后毒副作用 |
3.2 艾灸对肿瘤免疫影响的研究 |
3.3 艾灸通过调节基因调控、蛋白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
3.4 艾灸调节其它因素发挥抗肿瘤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艾灸降低乳腺癌化疗所致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实验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医学伦理原则与质量控制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治疗方案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乳腺癌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2.2 两组乳腺癌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 |
3. 讨论 |
3.1 艾灸对乳腺癌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
3.2 初步结论 |
3.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础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试剂配置 |
2 方法 |
2.1 造模、分组与处理 |
2.2 小鼠体质量与肿瘤体积、质量的测定 |
2.3 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2.4 脏器指数测定 |
2.5 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检测 |
2.6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
2.7 免疫组化化学技术 |
2.8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
2.9 q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体质量影响 |
3.2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抑瘤效应差异的比较 |
3.3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
3.4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5 不同干预组对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 |
3.6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3.7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微血管及微环境相关蛋白的影响 |
3.8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PD-1和PD-L1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艾灸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应证据 |
4.2 艾灸抑制肿瘤瘤体生长的可能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果与结论 |
1.1 研究结果 |
1.2 研究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霍山石斛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癌概述 |
1.1.1 肺癌现状 |
1.1.2 肺癌病理学分类 |
1.1.3 肺癌病程分期 |
1.1.4 肺癌治疗方法 |
1.2 霍山石斛 |
1.2.1 霍山石斛简介 |
1.2.2 霍山石斛作用 |
1.3 CD36简介 |
1.4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动物 |
2.1.3 药品与试剂 |
2.1.4 耗材 |
2.1.5 抗体 |
2.1.6 引物 |
2.1.7 实验仪器 |
2.2 霍山石斛水提物的获取 |
2.2.1 粗加工 |
2.2.2 水提 |
2.2.3 浓缩与冷冻干燥 |
2.2.4 除菌 |
2.3 细胞培养 |
2.3.1 细胞复苏 |
2.3.2 细胞传代 |
2.3.3 细胞冻存 |
2.4 CD36过表达载体构建 |
2.4.1 PCR扩增目的基因 |
2.4.2 DNA凝胶电泳 |
2.4.3 胶回收 |
2.4.4 酶切 |
2.4.5 连接 |
2.4.6 转化 |
2.4.7 菌落PCR |
2.4.8 菌液保存与质粒提取 |
2.5 CD36敲低载体构建 |
2.5.1 设计引物 |
2.5.2 消化反应 |
2.5.3 引物磷酸化和退火 |
2.5.4 连接 |
2.5.5 转化和提取质粒 |
2.6 细胞转染 |
2.6.1 转染pCMV-CD36/pCMV-HA |
2.6.2 转染Cas13d-CD36/Cas13d-NC |
2.7 细胞划痕实验 |
2.8 MTT比色法 |
2.9 动物造模 |
2.9.1 原发性肺癌模型 |
2.9.2 Lewis肺癌模型 |
2.10 病理切片 |
2.10.1 石蜡切片 |
2.10.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10.3 免疫组化染色 |
2.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2.11.1 包被 |
2.11.2 封闭 |
2.11.3 检测 |
2.12 蛋白提取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
2.12.1 蛋白提取 |
2.1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
2.12.3 Western blot |
2.13 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2.13.1 RNA提取 |
2.13.2 qRT-PCR |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霍山石斛抑制尿烷诱导的原发性肺癌 |
3.1.1 霍山石斛提高原发性肺癌模型小鼠的生存率并抑制癌变 |
3.1.2 霍山石斛抑制癌变组织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 |
3.1.3 霍山石斛抑制小鼠肺部炎症细胞聚集 |
3.1.4 霍山石斛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原发性肺癌发展 |
3.2 霍山石斛抑制Lewis肺癌和NCI-H520肺鳞癌细胞的发展 |
3.2.1 霍山石斛抑制皮下移植瘤的发生发展 |
3.2.2 霍山石斛抑制Lewis肺癌的增殖与EMT过程 |
3.2.3 霍山石斛水提物抑制NCI-H520肺鳞癌细胞的增殖与EMT过程 |
3.3 CD36对肺癌具有促进作用 |
3.3.1 CD36表达差异性影响肺鳞癌和肺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 |
3.3.2 敲减CD36抑制NCI-H520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
3.3.3 过表达CD36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
3.4 霍山石斛降低体内外CD36表达 |
3.4.1 霍山石斛抑制NCI-H520细胞中CD36表达 |
3.4.2 霍山石斛抑制肺癌小鼠肿瘤组织CD36表达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4.1 结果讨论 |
4.2 实验结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薏苡附子败酱对肠道腺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肠道腺瘤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剂的配制 |
1.5 中药复方的提取 |
2.实验方法 |
2.1 薏苡附子败酱散药物活性成分分析 |
2.2 APC~(Min/+)小鼠繁殖 |
2.3 APC~(Min/+)小鼠基因型鉴定 |
2.4 APC~(Min/+)小鼠实验分组和给药方案 |
2.5 APC~(Min/+)小鼠的一般情况观察和体重测定 |
2.6 APC~(Min/+)小鼠解剖和取材 |
2.7 APC~(Min/+)小鼠肠道组织病理观察 |
2.8 APC~(Min/+)小鼠肠道组织Ki67、PCNA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2.9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薏苡附子败酱散成分分析结果 |
3.2 APC~(Min/+)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 |
3.3 本实验设计 |
3.4 APC~(Min/+)小鼠生长情况 |
3.5 APC~(Min/+)小鼠肠道腺瘤生物学特征及形成规律 |
3.6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肠道腺瘤组织病理的影响 |
3.7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肠道腺瘤Ki67、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 |
1.实验材料 |
1.1 小鼠外周血及组织的获得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APC~(Min/+)小鼠脾脏指数 |
2.2 APC~(Min/+)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 |
2.3 APC~(Min/+)小鼠肠系膜取材以及细胞制备 |
2.4 APC~(Min/+)小鼠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分离 |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APC~(Min/+)小鼠淋巴细胞Treg细胞比例 |
2.6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 |
2.7 荧光定量PCR检测APC~(Min/+)小鼠T淋巴细胞相关转录因子 |
2.8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3.2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 |
3.3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脾、肠系膜、小肠固有层 Treg 细胞表达的影响 |
4.分析讨论 |
第三部分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和对APC~(Min/+)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CCK-8法检测薏苡附子败酱散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
2.3 分离APC~(Min/+)小鼠脾淋巴细胞 |
2.4 分离APC~(Min/+)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
2.5 台盼蓝方法检测薏苡附子败酱对APC~(Min/+)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
3.实验结果 |
3.1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MC-38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
3.4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APC~(Min/+)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
4.分析讨论 |
第四部分 薏苡附子败酱散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探讨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CD4~+CD25~+Treg淋巴细胞分选 |
2.2 收集薏苡附子败酱散与APC~(Min/+)小鼠Treg细胞的上清 |
2.3 台盼蓝实验检测薏苡附子败酱和Treg细胞上清对MC-38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薏苡附子败酱和Treg细胞上清对MC-38细胞增殖的影响 |
2.5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薏苡附子败酱和Treg细胞上清对MC-38 细胞Ki67、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
2.6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薏苡附子败酱和Treg细胞上清对MC-38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薏苡附子败酱和Treg细胞上清对MC-38 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3.3 薏苡附子败酱和Treg细胞上清对MC-38 细胞Ki67,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
4.分析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CD4~+T 淋巴细胞与肿瘤发生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8)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抗非小细胞肺癌效应的作用与分子免疫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杀伤 |
1.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1.1 细胞复苏 |
2.1.2 细胞传代 |
2.1.3 细胞冻存 |
2.1.4 NK细胞扩增 |
2.2 MTT检测TⅡA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CCK8检测对NK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NK细胞的CD107α脱颗粒检测 |
2.5 Luciferase细胞毒性实验 |
2.6 CFSE染色检测NK细胞杀伤效应 |
2.7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MTT检测TⅡA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CCK8检测对NK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NK细胞的CD107α脱颗粒检测 |
3.4 化学发光法检测NK细胞杀伤效应 |
3.5 CFSE染色检测NK细胞杀伤效应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丹参酮ⅡA在体内增强NK细胞的杀瘤效应 |
1.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TⅡA体内抑瘤效应验证(C57BL/6 小鼠皮下模型) |
2.2 TⅡA-SS体内联合NK细胞的抑瘤效应(SCID-bg小鼠皮下模型) |
2.3 体内阻断NK细胞对TⅡA-SS抑瘤效应的影响(C57BL/6小鼠皮下模型) |
2.4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TⅡA体内抑瘤效应验证(C57BL/6 小鼠皮下模型) |
3.2 TⅡA-SS体内联合NK细胞的抑瘤效应(SCID-bg小鼠皮下模型) |
3.3 体内清除NK细胞对TⅡA-SS抑瘤效应的影响(C57BL/6小鼠皮下模型) |
4.小结 |
第三部分 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分子免疫机制 |
1.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TⅡ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面配体表达的影响 |
2.2 TⅡA对 TRAIL和 NKG2D阻断后的NK活性的影响 |
2.3 TⅡA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
2.3.1 Real Time PCR |
2.3.2 免疫印迹 |
2.4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TⅡ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面配体表达的影响 |
3.2 TⅡA对 TRAIL和 NKG2D阻断后的NK活性的影响 |
3.3 TⅡA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
3.3.1 CHOP Real Time PCR |
3.3.2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免疫印迹 |
4.小结 |
结论 |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逃逸及中医药对NK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获得荣誉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9)黄芪多糖及联合顺铂抑制小鼠Lewis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系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5 主要药物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体外实验 |
2.2 体内实验 |
2.3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APS抑制Lewis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拟血管生成 |
3.2 APS及联合DDP降低小鼠复发瘤质量、抑制复发瘤生长 |
3.3 APS及联合DDP对小鼠肺和复发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3.4 免疫组化检测复发瘤组织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 |
3.5 Western blot检测术后肺组织MMP-2,MMP-9及TIMP-2 表达 |
3.6 RT-PCR检测术后肺组织MMP-2,MMP-9及TIMP-2 基因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养肺控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肺癌病证的论述 |
1.2 肺癌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1.3 肺癌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和进展 |
2.1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机制 |
2.2 非小细胞肺癌的化学治疗 |
2.3 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 |
2.4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 |
2.5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 |
3.1 协同增效作用 |
3.2 抑癌减毒作用 |
3.3 增强免疫作用 |
4. 非小细胞肺癌与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性 |
5. 晚期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1.6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3.3 临床症状积分 |
3.4 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
3.5 近期疗效 |
3.6 远期疗效 |
3.7 血液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 治疗结果 |
6.1 临床症状积分 |
6.2 KPS生活质量评分 |
6.3 近期疗效 |
6.4 远期疗效 |
7. 临床结果分析 |
7.1 治疗前 |
7.2 临床症状积分 |
7.3 KPS生活质量评分 |
7.4 近期疗效 |
7.5 远期疗效 |
7.6 血液指标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晚期肺癌模型制备 |
1.5 总RNA提取 |
1.6 Western-blot检测细胞水平 |
1.7 免疫组织化学 |
1.8 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 |
2.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成瘤大体观 |
3.2 养肺控瘤方及顺铂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 养肺控瘤方及顺铂的抑制肿瘤转移作用 |
3.4 养肺控瘤方与顺铂对IL-2、Smad3、Smad7、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
3.5 养肺控瘤方与顺铂对肿瘤组织中Smad3、Smad7、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Smad3、Smad7、TGF-β1免疫组化图片 |
3.7 养肺控瘤方和顺铂对血清IL-2、TNF-α水平的影响 |
4. 结果分析 |
4.1 养肺控瘤方及顺铂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4.2 养肺控瘤方及顺铂的抑制肿瘤转移作用 |
4.3 养肺控瘤方与顺铂对IL-2、Smad3、Smad7、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
4.4 养肺控瘤方与顺铂对肿瘤组织中Smad3、Smad7、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肿瘤组织Smad3、Smad7、TGF-β1免疫组化图片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因病机及治法的探讨 |
1.1 肺脾亏虚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基本病机,气阴两虚贯穿疾病发展始终 |
1.2 益气养阴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 |
2. 养肺控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探讨 |
2.1 组方分析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2.3 作用机理探讨 |
3. 研究成果 |
3.1 临床研究 |
3.2 动物实验 |
3.3 晚期Lewis肺癌小鼠模型 |
4. 存在问题和不足 |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四、OK-432联合IL-2抑制C_(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及PCNA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D]. 岳涛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兰坪虫草多糖联合顺铂增强Lewis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 周树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肺癌免疫化疗及LCN2干预治疗的探究[D]. 王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白花蛇舌草多糖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J]. 贾羲,王娟,贾文瑞,聂安政. 中医学报, 2021(01)
- [5]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D]. 薛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霍山石斛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曹培常.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薏苡附子败酱对肠道腺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顾凯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丹参酮ⅡA增强NK细胞抗非小细胞肺癌效应的作用与分子免疫机制[D]. 孙御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黄芪多糖及联合顺铂抑制小鼠Lewis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D]. 刘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养肺控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沈水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