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调查为保险业“把脉”(论文文献综述)
高东[1](2014)在《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的大背景下,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自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近4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在城市覆盖,但是农村养老保险仍旧处于薄弱环节。如何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体制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从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老龄化成为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如何养老,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面对的事情。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单靠家庭力量难以负担,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其次,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渡的大时代背景下,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温了该制度的发展历程,找出当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剖析了引起问题的原因;再次,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养老的经济背景、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与国外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对比,以美国、德国、瑞典三个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制度为参照,总结出对于我国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提出对于相关对策。对该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具有重大意义,并为最终建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切实的理论参考;其次,对于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城乡间均衡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陈汝军[2](2013)在《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要,是安国之策。社会保险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的人数众多,涉及的领域宽广,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职工大省。多年来,在贯彻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同时,江苏紧密结合省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国家和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全面梳理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分析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主体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完善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从而更好地提高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为制度改革的起步、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三个阶段。通过先行先试,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三是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五是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面对新形势江苏省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即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这些不够合理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水平不高,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参数设计不够合理,多支柱体系不够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进展缓慢,养老保险参保结构不够科学等方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该是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机构的性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江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方式的变化,将有更多的人群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在整体上将进入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新阶段。因此,必须逐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养老保险标准化建设的水平,大力推行网上社保经办业务,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经办服务效率,以利于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资源。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产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3284万人,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4%。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全国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江苏省较早地将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范围,2007年至2011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五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历年的参保率都在40%左右徘徊。农民工参保率不高主要有历史因素、劳动力因素、企业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原因。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分类保障的原则。对在城乡各类单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制度明确他们必须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的农民工和劳务派遣的农民工,在制度上可作出弹性规定,即根据本人自愿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适应农民工流动频繁的特点和身份经常在农民和职工之间转换的情况,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制度的转换衔接。同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加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执法维权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流程,增强农民工参保的便携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养老权益。人口结构是影响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江苏是在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作为人口大省,江苏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主要呈现“二大三高”的特征,即绝对数量大、地区差异大,高速、高龄、老年抚养比高,养老金的实际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从最近几年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数据看,虽然当期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体上并不严重,但是人口老龄化对基金长期平衡的渐进影响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必须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强化基金的预算管理,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不够合理的问题,必须进行适当调整,达到完善政策的目的。第一,要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在实现统一制度政策、统一经办管理规程、统一信息系统等基础上,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增强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维持适当的企业缴费比例是促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缴费比例是一个动态的量,应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基金运营状况适时调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高达20%的费率,给许多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还会引起严重的代际冲突,增加扩面征缴的难度。要适当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但是多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没有全面展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致使制度变形。由于国家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给予补助等原因,江苏省的个人账户做实工作进展缓慢。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加快步伐,积极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政策。第四,建立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确立政府、单位、个人养老保险责任合理的分担协调机制,是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江苏省的企业年金发展滞后,没有起到养老保险第二支付应有的作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强制参加企业年金,不断扩大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第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应该主要是企业职工,但是由于江苏省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比例明显偏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善。
万婕[3](2013)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削弱了传统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民的养老,特别是富有流动性的农民工或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养老问题,是目前农村社会最为严峻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论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及对我国的经验启示,实证分析了当前不同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指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除了制度因素外,非制度因素如意识形态因素对农户参保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尊重本国国情,要遵循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政府要提供财政支持,要有相关立法保障。研究表明,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亮点是政府开始承担筹资责任,但是中央负担总体较小,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且分担比例不合理。除此之外,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如现行保障水平偏低、定额缴费制不合理、参保缺乏激励机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不符合实际、基金管理与运营效率低和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等制度设计缺陷。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思路与建议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考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不同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渠道,逐步整合农村现有的老农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优化制度设计,提高政策吸引力;建立政府财政补贴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动立法,确保新农保制度健康发展。
张晓峰[4](2013)在《中国农村小额保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农村小额保险为研究主题,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对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因应对策与建议。小额保险是一种在成本、期限、承保范围和供应机制等方面适用于低收入市场的风险分担性产品。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用小额保险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服务的问题。小额保险机制率先被印度、孟加拉国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引入,这些国家根据其农村人口缺乏保险保障的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推进小额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解决农村人口基本保障的有效手段,引起了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的高度关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状况和我国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对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的探索和实践,正好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业务,一方面可以减少财政救灾支出,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村人口基本的保障需求,减轻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负担。不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开拓保险市场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我国推广农村小额保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寻找出更适合我国农村情况的小额保险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对农村小额保险的研究很多,大都具体划分为农村小额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医疗保险等具体类别,本文着重从农村小额保险整体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来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趋势。同时,从保险公司的农村小额保险承保实践出发,对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提出了因应措施。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了农村小额保险的概念和发展意义;第二章为农村小额保险的相关理论介绍。阐述了农村小额保险的基本定义和三大内涵,以及农村小额保险的特征;第三章介绍了小额保险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对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从小额保险的现状出发,指出了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第五章是对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对策和建议;第六章结论,进一步总结在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具有广泛前景,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还需要多方努力,共同维护。
王碧波[5](2012)在《反保险欺诈之对策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总结分析国际反保险欺诈之经验,试图完善中国大陆地区人寿保险公司运行之对策与机制,全文共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从有保险之日起,保险欺诈就如影随形。保险业之历史有多长,保险欺诈就有多久。一旦保险欺诈泛滥,将会造成保险公司交易成本提升,而将该交易成本转嫁由消费者负担;对消费者而言,将可能因保险欺诈而面临保险费提高的潜在损失。长此以往,社会互助机制可能就此瓦解,从而使作为分散个体的投保人处于无避险之境地,以至于陷于更大之风险困境。正因保险欺诈涉及国家经济制度层面,自有加以抑止之必要。本文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研究法等方法。第二章,“相关文献回顾与基本问题探讨”,介绍国内外保险欺诈研究之主要成果和文献,并对保险欺诈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探讨。重点讨论保险欺诈之含义、保险欺诈与保险犯罪之关系、保险欺诈与违反据实说明义务之关系、保险欺诈与道德风险之关系,并对保险欺诈行为进行经济学之定性与定量分析。第三章,“保险欺诈之基本要素”,以台湾地区为例,分析讨论保险欺诈之要件、保险欺诈之特性、保险欺诈之成因以及保险欺诈之类型。本文认为,保险欺诈之构成要件有四:一是客观要件,即必须保险欺诈行为人实施有欺诈行为;二是主观要件,即保险欺诈行为人必须具有欺诈之故意;三是事实要件与结果要件,即必须有保险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之结果;四是因果关系要件,即保险金赔付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保险欺诈之特征有四,即主体多元、二是行为复杂、危害深远、犯罪黑数高。保险欺诈之成因与类型都较为复杂。第四章,“反保险欺诈机制与立法比较研究”,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等七个国家和地区之反保险欺诈机构与机制、反保险欺诈相关立法之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得出各国反保险欺诈行为主要举措之一些基本特点。第五章,“保险欺诈案例特征之分析”,选取台湾地区部分人身保险典型案例,从保险欺诈行为人特征与动机、保险欺诈手法与特征等角度进行简要分析,以总结人身保险各类型欺诈之共同而又主要之特征,为本文构建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之对策与机制进行理论与实务之准备。第六章,“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制度之建构”,首先,就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现行运行机制存在之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次,从政府机构、保险公司、保险教育、保险监管等角度,就完善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运行机制提出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总结全文之论述,并提出有关防制保险欺诈之有关建议。
本刊编辑部[6](2009)在《青海金融2009年第1~12期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二、保险调查为保险业“把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调查为保险业“把脉”(论文提纲范文)
(1)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基本思路 |
1.4.2 主要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2.1.1 农村养老保险的含义 |
2.1.2 中国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 |
2.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足迹 |
2.2.1 第一阶段——探索试点阶段(1986 年——1992 年) |
2.2.2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93 年——1998 年) |
2.2.3 第三阶段——整顿规范阶段(1998 年——2003 年) |
2.2.4 第四阶段——改革完善阶段(2003 年——至今) |
2.3 小结 |
第3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 |
3.1.2 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方式不合理 |
3.1.3 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混乱 |
3.1.4 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困难 |
3.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立法保障的缺失 |
3.2.2 政府责任的缺失 |
3.2.3 资金运行制度不健全 |
3.2.4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
3.3 小结 |
第4章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启示 |
4.1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4.1.1 德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4.1.2 瑞典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4.1.3 美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4.2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4.2.1 经验 |
4.2.2 启示 |
4.3 小结 |
第5章 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
5.1 加快立法进程 |
5.2 强化政府管理监督责任 |
5.3 完善资金的运行制度 |
5.4 引导农民积极参保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综述 |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研究 |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
三、综合评价 |
第三节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社会保险 |
二、养老保险 |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总体思路 |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有待完善之处 |
第二章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眸和审视 |
第一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发展历程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1984—1996年)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1996—2000年)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2000—2010年) |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一、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 |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 |
三、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
四、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
五、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显着提升 |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 |
一、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 |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 |
四、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 |
第三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社保经办机构 |
第一节 我国社保经办机构概述 |
一、社会经办机构是服务型政府的政策执行机构 |
二、当前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三、实现社保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创新 |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现状与进展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概况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进展 |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一、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
二、提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思考 |
第四章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分析 |
第一节 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及政策回顾 |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顾 |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
一、江苏省农民工基本特征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
三、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农民工的调查分析 |
第四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节 完善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建议 |
一、调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 |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三、加大执法维权力度,提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
四、调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优化转移接续流程 |
第五章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 |
第一节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
一、绝对数量大 |
二、地区差异大 |
三、老龄化速度快 |
四、高龄占比高 |
五、老年抚养比高 |
第二节 江苏省养老金支付情况分析 |
一、养老金支付水平现状 |
二、未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的合理支出水平 |
第三节 江苏省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基本特点 |
一、参保人数变化情况 |
二、离退休人数变化 |
三、负担系数 |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 |
五、总结 |
第四节 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简要探索 |
一、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
三、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
第六章 优化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思考 |
第一节 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 |
一、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历程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实践 |
三、江苏省省级统筹面临的问题 |
四、提升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的路径是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 |
第二节 降低企业缴费比例 |
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现状 |
二、企业缴费比例偏高的负面效应 |
三、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可行性 |
第三节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
一、个人账户的产生和发展 |
二、我国个人账户做实的简要历程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基本情况 |
四、江苏省个人账户做实情况 |
五、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的步伐 |
第四节 扩大企业年金的范围 |
一、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回顾 |
二、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江苏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
四、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 |
第五节 完善养老保险的参保结构 |
一、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结构情况 |
二、参保群体结构形成的原因 |
三、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参保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江苏省养老保险部分年份相关图表 |
附录2 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 |
附录3 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 |
致谢 |
(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
2.1.2 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演进历程 |
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背景 |
3.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期(2002 年——2009 年) |
3.2.1 苏州市新农保探索与建设建设 |
3.2.2 宝鸡市新农保探索与制度建设 |
3.2.3 北京市新农保探索与制度建设 |
3.2.4 青岛市新农保探索与制度建设 |
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试点推广阶段(2009——至今) |
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4.1 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
4.1.1 现行保障水平偏低 |
4.1.2 参保缺乏激励机制,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
4.1.3 定额缴费制不合理 |
4.1.4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不符合实际 |
4.1.5 统筹层次偏低,基金管理与运营效率低 |
4.1.6 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
4.2 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分担不合理 |
4.2.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分担不合理 |
4.2.2 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补贴不合理 |
4.3 经办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4.3.1 新农保参保扩面存在一定难度 |
4.3.2 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管理压力大 |
4.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滞后 |
5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5.1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 |
5.1.1 瑞典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 |
5.1.2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 |
5.1.3 英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 |
5.1.4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 |
5.2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的启示 |
5.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 |
5.2.2 尊重社会保障发展规律,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5.2.3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关键 |
5.2.4 立法建设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保障 |
6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居民意愿调查和青岛案例分析 |
6.1 山东省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6.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6.1.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6.1.3 结果分析 |
6.1.4 结论 |
6.2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6.2.1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 |
6.2.2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
6.2.3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经验启示 |
7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方案 |
7.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总体思路 |
7.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基本原则 |
7.2.1 统筹城乡发展原则 |
7.2.2 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
7.2.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7.2.4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
7.2.5 鼓励试点、逐步推开原则 |
7.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路径与步骤设计 |
7.3.1 第一阶段: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阶段 |
7.3.2 第二阶段:由统筹城乡向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过渡阶段 |
7.3.3 第三阶段:城乡一体化阶段 |
8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建议 |
8.1 优化各级政府职能,确保新农保制度持续健康发展 |
8.1.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机理 |
8.1.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 |
8.1.3 基于博弈视角优化各级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8.2 完善新农保制度衔接与转化的配套措施 |
8.3 建立政府财政补贴长效机制 |
8.3.1 强化政府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责任 |
8.3.2 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合理分担机制 |
8.4 切实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
8.4.1 健全新农保各级经办管理服务机构 |
8.4.2 加强新农保基层经办队伍培训 |
8.4.3 完善经办队伍规范管理制度 |
8.4.4 实现新农保的网络信息化 |
8.5 加快推动立法,确保新农保制度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农村小额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信息搜索、资料整合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比较分析方法 |
1.3.4 综合分析的方法 |
1.3.5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
2 农村小额保险相关理论 |
2.1 小额保险的基本定义及三大内涵 |
2.2 小额保险的特征 |
2.2.1 小额保险保费低 |
2.2.2 小额保险针对特定风险 |
2.2.3 小额保险更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2.4 小额保险覆盖范围广 |
2.3 农村小额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
3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历史与现状 |
3.1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历史 |
3.2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现状 |
4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1 部分地方政府及保险公司对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准备不足 |
4.1.1 地方政府对农村小额保险的专业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 |
4.1.2 保险公司对农村小额保险的运作经验和数据不足 |
4.2 农村低收入人口支付能力与保险意识还比较落后 |
4.2.1 农村低收入人口支付能力不足 |
4.2.2 农民保险意识还比较落后 |
4.3 保险公司很难深入销售农村小额保险 |
4.4 对农村小额保险的监管还存在空白 |
5 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
5.1 农村小额保险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5.1.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
5.1.2 打造团队、构建渠道的原则 |
5.1.3 分类推动、统筹兼顾的原则 |
5.1.4 整合资源、借力发展的原则 |
5.1.5 稳健经营、合规竞争的原则 |
5.2 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5.2.1 加强保险宣传,提高保险意识 |
5.2.2 实施税收优惠,加大销售支持 |
5.2.3 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产品创新 |
5.2.4 坚持诚信销售,完善服务体系 |
5.2.5 完善相关法律,填补监管空白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反保险欺诈之对策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2.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基本问题探讨 |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
2.1.1 国外保险欺诈研究概述 |
2.1.2 国内保险欺诈研究概述 |
第二节 保险欺诈之含义 |
2.2.1 基本含义 |
2.2.2 狭义保险欺诈与广义保险欺诈 |
2.2.3 严格保险欺诈与不当使用保险欺诈 |
2.2.4 财产保险欺诈、责任保险欺诈和人身保险欺诈 |
2.2.5 保险欺诈与保险诈骗 |
2.2.6 本文之含义 |
第三节 保险欺诈与保险犯罪之关系 |
2.3.1 保险欺诈与保险诈骗之联系 |
2.3.2 保险欺诈与保险诈骗之区别 |
第四节 保险欺诈与违反据实说明义务之关系 |
2.4.1 据实说明义务之含义 |
2.4.2 保险欺诈与违反据实说明义务之联系 |
2.4.3 保险欺诈与违反据实说明义务之区别 |
第五节 保险欺诈与道德风险之关系 |
2.5.1 道德风险之含义 |
2.5.2 道德风险之特点 |
2.5.3 道德风险与保险欺诈之关系 |
第六节 保险欺诈行为之经济学分析 |
2.6.1 保险市场之信息不对称性 |
2.6.2 保险欺诈之博弈论分析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险欺诈之基本要素 |
第一节 保险欺诈的损失 |
第二节 保险欺诈之要件 |
3.2.1 保险之含义与要件 |
3.2.2 欺诈之含义与要件 |
3.2.3 保险欺诈之要件 |
第三节 保险欺诈之特性 |
3.3.1 主体多元 |
3.3.2 行为复杂 |
3.3.3 危害深远 |
3.3.4 犯罪黑数高 |
第四节 保险欺诈之成因 |
3.4.1 保险业历史成因分析 |
3.4.2 保险自身特点成因分析 |
3.4.3 社会大众心理成因分析 |
3.4.4 有关政策法规成因分析 |
3.4.5 有关具体成因之分析——以台湾地区人寿保险为例 |
3.4.6 有关保险环节成因之分析 |
3.4.7 有关当事主体成因之分析 |
第五节 保险欺诈之类型 |
3.5.1 以行为主体分类 |
3.5.2 以行为态样分类 |
3.5.3 依保险时程分类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保险欺诈机制与立法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 |
4.1.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1.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二节 英国 |
4.2.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2.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三节 |
4.3.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3.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四节 日本 |
4.4.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4.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五节 美国 |
4.5.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5.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六节 台湾地区 |
4.6.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6.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七节 中国大陆地区 |
4.7.1 反保险欺诈之机构与机制 |
4.7.2 反保险欺诈之主要法律法规 |
第八节 综合评析 |
4.8.1 各国反保险欺诈行为之主要举措 |
4.8.2 各国保险行为法律规范之特色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险欺诈案例特征之分析——以台湾人身保险案例为视角 |
第一节 台湾寿险业业务发展近况 |
第二节 寿险欺诈案例分析 |
5.2.1 行为人特征与动机 |
5.2.2 欺诈手法与特征 |
5.2.3 实务见解 |
第三节 伤害险欺诈案例分析 |
5.3.1 行为人特征与动机 |
5.3.2 欺诈手法与特征 |
5.3.3 实务见解 |
第四节 医疗险欺诈案例分析 |
5.4.1 行为人特征与动机 |
5.4.2 欺诈手法与特征 |
5.4.3 实务见解 |
第五节 各类型人身保险欺诈案件之共同特征 |
事前多经缜密规划,多属智能型保险犯罪 |
欺诈者短时间、多家保险公司密集投保 |
投保后短时间发生,并且迅速申请理赔 |
主体通常不只一人,目标均为高额理赔 |
伪造相关单据凭证,浮报损失情况严重 |
只关心理赔进度,对事件发生漠不关心 |
保险公司时而放纵,行为人屡试相同手法 |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制度之建构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运行机制存在之问题 |
6.1.1 缺乏统一之专门反保险欺诈政府机构 |
6.1.2 缺乏统一之专门反保险欺诈民间协会 |
6.1.3 有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
6.1.4 反保险欺诈之社会舆论与环境尚欠佳 |
6.1.5 缺乏统一开放反保险欺诈资料与数据库 |
6.1.6 反保险欺诈新技术尚需进一步开发运用 |
6.1.7 保险公司反保险欺诈之能力尚待提高 |
第二节 完善中国大陆地区反保险欺诈运行机制之建议 |
6.2.1 建立全国统一之专门反保险欺诈机构 |
6.2.2 建立统一开放之反保险欺诈民间协会 |
6.2.3 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保险欺诈相关法规 |
6.2.4 营造反保险欺诈之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
6.2.5 加大公安司法机关打击保险欺诈力度 |
6.2.6 建立统一开放反保险欺诈资料与数据库 |
6.2.7 广泛开发运用反保险欺诈新技术新手段 |
6.2.8 保险公司要提高自身反保险欺诈之能力 |
6.2.9 大力加强反保险欺诈国际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7.1.1 关于保险欺诈之含义 |
7.1.2 关于保险欺诈之要件 |
7.1.3 关于保险欺诈与保险犯罪之区别 |
7.1.4 关于保险欺诈之成因 |
7.1.5 对于保险欺诈之类型 |
7.1.6 关于反保险欺诈机制与立法比较研究 |
7.1.7 关于人身保险欺诈案例之共同特征 |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保险调查为保险业“把脉”(论文参考文献)
- [1]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 高东.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9)
- [2]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D]. 陈汝军. 南京大学, 2013(05)
- [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 万婕.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4]中国农村小额保险研究[D]. 张晓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5]反保险欺诈之对策与机制研究[D]. 王碧波. 南开大学, 2012(07)
- [6]青海金融2009年第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青海金融, 2009(12)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保险欺诈论文; 新农保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