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袁凯[1](2019)在《排气歧管螺栓拧紧扭矩的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排气歧管螺栓拧紧扭矩的控制精度,对标准螺栓的工作扭矩大小以及公差范围进行了查阅,在满足螺栓扭矩要求的前提下,要控制螺栓拧紧扭矩就要对拧紧工具的扭矩控制精度进行了解,为此,从手持式螺丝刀、固定式螺丝刀、电动定扭矩扳手以及固定式电动数控螺丝刀四种方面阐述了螺栓拧紧扭矩控制原理,能够有效的提升螺栓扭矩的精度等级,提高了排气歧管固定过程的稳定性,保证了产品品质的可靠。
吴克升[2](2018)在《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和自动化拆解规划集成再制造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实施智能再制造,智能再制造首次写入政府规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回收和拆解作为再制造技术实施过程中最初始的两个步骤,是再制造过程实施的前提。提高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和产品拆解序列规划的自动化水平,将有力推动智能再制造技术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和拆解序列规划问题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回收退役产品估价模型构建、拆解序列自动生成、拆解序列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退役产品估价和拆解过程的信息化表达,实现退役产品估价和拆解序列规划的自动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退役产品回收估价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低、估价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研究退役产品信息与回收价格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退役产品估价信息化模型,并运用于退役发动机回收估价中,以某型号发动机为例,验证模型的科学性。(2)针对传统干涉矩阵模型无法说明虚拟装配体中装配坐标系与零件坐标系不重合问题,在干涉矩阵的基础上引入辅助方向判断矩阵,提出复合干涉矩阵概念;构建基于广义轴向包围盒和自适应变步长干涉检验的复合干涉矩阵生成方法;通过运用基于Visual Basic的SolidWorks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复合干涉矩阵的快速自动生成。(3)在复合干涉矩阵基础上,研究产品拆解序列生成方法,提出基于复合干涉矩阵的产品完全拆解序列生成算法;针对复杂产品拆解序列求解中可行解的组合爆炸问题,提出分层分步拆解算法;运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对该算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规划。以一级齿轮减速器装配体模型为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4)基于Visual Basic程序语言开发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和自动化拆解序列规划信息化集成再制造系统,实现退役产品估价、虚拟装配体复合干涉矩阵自动生成和产品拆解序列规划等功能,分别以某退役发动机和一级齿轮减速器为例,验证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子系统和产品拆解序列规划子系统的实用性。
张艳丽[3](2017)在《涡轮增压器与GDI汽油机匹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家庭轿车普及、石油短缺、环境恶化,排气涡轮增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油机,实现了车用汽油机小型化和节能减排。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的匹配影响整机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了JH4GDI缸内直喷汽油机和涡轮增压器的匹配,以满足城市SUV性能要求。基于汽油机性能参数热力学原理,进行了增压器选型,计算了压气机、涡轮机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进而选择两组相近参数的带排气旁通阀的涡轮增压器。建立汽油机与涡轮增压器工作过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并比较匹配两种涡轮增压器规格和两种排气歧管结构的内燃机性能曲线,进而确定适合的涡轮增压器和排气歧管结构。其中,排气歧管计算涉及稳态和瞬态工况。将计算所选的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匹配,建立汽油机性能试验台架,测试汽油机匹配计算所选涡轮增压器后的性能,试验在外特性和部分负荷特性工况下进行;比较计算和试验数据,验证所选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的匹配效果,试验与仿真结果一致,达到了汽油机设计要求。
汪俊[4](2015)在《FSAE赛车整车可靠性分析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FSAE赛车整车的可靠性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外FSAE比赛的发展现状和FSAE赛车可靠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了故障树分析法和可靠性试验方法。介绍了FSAE赛车的结构组成,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FSAE赛车的故障信息,并对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了逐级分析,分别建立了发动机与电气故障树、底盘与车身故障树,进行了故障树评价,并应用故障树对发动机常见的综合性故障进行了诊断与分析。以某赛车车架为例,基于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模拟常用工况车架受力情况,分析了对应工况车架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车架模态分析和碰撞分析,得到了车架的各阶固有频率和碰撞时的能量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故障树和有限元分析,结合FSAE动态项目,对某赛车进行了一系列的可靠性试验,主要包括发动机台架、整车转鼓和碳纤维横臂强度三项室内可靠性试验以及极限条件、快速和特殊环境的道路可靠性试验,发现了各种故障并应用故障树及时解决,提高了整车的可靠性。
徐云涛[5](2015)在《400型热洗车的设计改进》文中研究表明热洗车全称热洗清蜡车或多功能热洗车,是一种专门为油田设计的一种特车,可清除油管内外壁及套管内壁上的结蜡;清除地面管线的结蜡;也可为油管线解堵;还可以洗井、替泥浆,冲砂等循环作业;也能进行试压作业。这种特种作业车辆是油田生产中的基础车辆,在修井作业和采油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油田设备中数量多,使用频率高,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故障多、维修困难、车辆在东北地区严寒环境下适应性差等问题,因此对该车辆进行适合性的设计改进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对兰州通用机器厂实业总公司出产的400型热洗车进行结构分析,对底盘车系统、动力系统、柱塞泵系统、传动系统、锅炉系统等六大系统进行分析,然后对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找出故障多、维护使用困难的部件和结构组成,并结合辽河油田修井作业和采油生产的特点进行适应性改进。研究了在人员素质低、生产频率大及维护环境差下车辆的维护使用问题,并对设备的整体长期经济性运行进行了相应选型和设计改计,对液力离合器和摩擦片式离合器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对比和选型,对防爆风机和热洗炉操作箱安装位置进行了改进,对原有点火电路进行简化,以求达到维护方便的目标,并设计了热洗车卧式内燃燃油锅炉及管线残液的管线除水装置。
葛陈飞[6](2013)在《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语言特点分析及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策略 ——《雷沃动力D/1100系列发动机维修手册》英译及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项目材料取自天津雷沃动力公司《雷沃动力D/1100系列发动机维修手册》。该手册属科技文本范畴,在传递科技信息和促进科技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翻译在国内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译文会直接影响原文内容的传递和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语言特点和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策略。工业产品维修手册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着重从包括词汇和句法在内的语言和语篇结构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语篇特点,同时把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到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翻译研究中来,以探索此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和原则。笔者认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旨在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效果。基于该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该类文本的文本功能特征及英译的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原则作为指导,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本文拟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实例进行分析,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提出相应翻译策略。
刘文元,李国红,唐克远,余晓强,黄德[7](2010)在《发动机排气歧管断裂原因分析及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发动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批量排气歧管开裂故障,通过分析认为,故障产生的原因为排气歧管的安装螺栓约束使排气歧管无法膨胀,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并根据分析结果重新优化了排气歧管的安装螺孔直径,经过试验验证表明,改进措施是有效的。
董占春[8](2007)在《H8190柴油机增压系统与燃烧系统的研究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了满足动力、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需求,柴油机的设计开发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功率柴油机,增压系统和燃烧系统是发动机的核心。其性能优劣对柴油机技术指标高低起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针对H8190型柴油机,主要研究了发动机增压系统和燃烧系统,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计算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H8190型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和燃烧系统作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并对柴油机进行了boost模拟计算,确定了H8190型柴油机增压排气系统和燃烧系统设计方案。利用AVL的一维计算boost软件,分析了增压系统、燃烧系统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的影响。根据H8190型柴油机的结构特点,对增压排气管系的结构、燃烧室、进排气道、喷油泵、喷油嘴等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确定增压系统和燃烧系统方案。最后给出H8190型柴油机台架性能试验结果,分析了柴油机燃烧过程及整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推进特性、恒扭矩特性等。台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H8190型柴油机燃烧组织和增压匹配良好。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和适应性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可完全满足船用主机、固定发电和工程船动力需求。
陈超明[9](2005)在《YC4G柴油机增压系统的优化匹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YC4G 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排气管匹配设计、试验情况,具体介绍了上述零件的匹配计算设计方法,比较了不同增压器型号、不同增压压力、恒压和脉冲排气管、带旁通阀增压器和可变截面增压器等不同方案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发动机对增压系统匹配的技术要求,及满足匹配要求的各种匹配方案,得出了优化的YC4G柴油机增压系统方案。
林同平[10](2003)在《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文中提出为解决福州汽车厂生产的福达牌皮卡车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经过实践及理论分析,确定了在高温工作条件下,前排气管联接螺母材质问题产生应力松弛是螺母早期松脱的主要原因。采用改进的材料及设计后,取得明显效果。从而解决了这一早期困挠福达牌皮卡的质量问题。
二、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排气歧管螺栓拧紧扭矩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标准螺栓的工作扭矩大小及公差 |
2 排气歧管螺栓拧紧扭矩控制 |
2.1 手持式螺丝刀 |
2.2 固定式螺丝刀 |
2.3 电动定扭矩扳手 |
2.4 固定式电动数控螺丝刀 |
3 结语 |
(2)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和自动化拆解规划集成再制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品回收估价研究现状 |
1.2.2 拆解建模研究现状 |
1.2.3 产品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2.4 再制造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产品回收估价研究 |
2.1 产品回收估价的信息域层次结构 |
2.2 产品回收估价模型 |
2.2.1 产品信息域建模 |
2.2.2 功能实现信息域建模 |
2.2.3 再制造性信息域建模 |
2.2.4 零件完整性信息域建模 |
2.2.5 产品外观信息域建模 |
2.3 退役产品信息域与产品回收价格建模 |
2.3.1 退役产品信息与回收价值之间的映射 |
2.3.2 产品功能实现信息与回收价值之间的映射 |
2.3.3 再制造性信息与回收价值之间的映射 |
2.3.4 零件完整性信息与回收价值之间的映射 |
2.3.5 产品外观信息与回收价值之间的映射 |
2.3.6 待回收退役产品价格的最终确定 |
2.4 退役发动机估价模型建立 |
2.4.1 退役发动机的产品信息矩阵 |
2.4.2 退役发动机功能实现信息矩阵 |
2.4.3 退役发动机再制造性信息矩阵 |
2.4.4 退役发动机零部件完整性矩阵 |
2.4.5 退役发动机外观信息矩阵 |
2.5 实例分析 |
2.5.1 待回收退役发动机基本信息评估 |
2.5.2 待回收退役发动机产品功能实现信息评估 |
2.5.3 待回收退役发动机再制造性评估 |
2.5.4 待回收退役发动机完整性评估 |
2.5.5 待回收退役发动机外观价值评估 |
2.5.6 待回收退役发动机价格最终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拆解信息化建模及复合干涉矩阵自动生成 |
3.1 复合干涉矩阵 |
3.1.1 复合干涉矩阵的概念 |
3.1.2 复合干涉矩阵的性质 |
3.2 干涉检验方法介绍 |
3.2.1 广义轴向包围盒 |
3.2.2 轴向包围盒与广义轴向包围盒的变换 |
3.2.3 自适应变步长的实体相交干涉检验 |
3.2.4 辅助方向判断矩阵的获取 |
3.3 复合干涉矩阵自动生成 |
3.3.1 复合干涉矩阵生成前预处理 |
3.3.2 复合干涉矩阵自动生成流程 |
3.3.3 在SolidWorks二次开发中包围盒的提取和转换 |
3.3.4 在SolidWorks二次开发中辅助方向判断矩阵自动生成 |
3.4 实例分析 |
3.4.1 预处理 |
3.4.2 辅助方向判断矩阵自动生成 |
3.4.3 干涉矩阵自动生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复合干涉矩阵的产品拆解序列生成及规划 |
4.1 拆解序列的性质 |
4.2 拆解序列自动生成 |
4.2.1 复合干涉矩阵与拆解序列之间的关系 |
4.2.2 拆解序列生成前预处理 |
4.2.3 基于完全拆解的序列生成算法 |
4.2.4 分层分步拆解序列生成算法 |
4.2.5 实例分析 |
4.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分层拆解序列规划 |
4.3.1 目标函数 |
4.3.2 改进蚁群算法的设计 |
4.3.3 算法伪代码 |
4.4 蚁群算法在分层拆解序列优化中的应用 |
4.4.1 拆解方向的确定 |
4.4.2 时间引导因子确定 |
4.4.3 信息素浓度确定 |
4.4.4 算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回收和拆解集成再制造系统构建 |
5.1 系统整体构架及功能实现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系统功能分析 |
5.1.3 系统的体系结构 |
5.1.4 集成再制造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1.5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基于VB语言的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 |
5.2.1 SolidWorksAPI对象概述 |
5.2.2 VB程序语言简介 |
5.2.3 VB与SolidWorks的连接 |
5.3 产品回收估价模块构建 |
5.3.1 产品回收信息建模实现 |
5.4 自动化拆解与序列规划模块构建 |
5.4.1 零件信息的提取 |
5.4.2 复合干涉矩阵自动生成 |
5.4.3 拆解序列自动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 |
附录B(相关程序代码) |
(3)涡轮增压器与GDI汽油机匹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涡轮增压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车用汽油机增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油机技术参数及涡轮增压器选型计算 |
2.1 汽油机技术参数 |
2.2 汽油机对增压器的技术要求 |
2.3 涡轮增压器性能的确定 |
2.3.1 最大扭矩工况 |
2.3.2 标定工况 |
2.3.3 低转速工况 |
2.4 涡轮增压器热力学计算及结构参数确定 |
2.4.1 最大扭矩工况 |
2.4.2 标定工况 |
2.4.3 低转速工况 |
2.4.4 压气机和涡轮机规格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GT-power对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的分析匹配研究 |
3.1 汽油机与涡轮增压器工作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
3.1.1 基本假设 |
3.1.2 控制方程 |
3.2 汽油机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1 缸内初始条件设置 |
3.2.2 进气系统初始条件设置 |
3.2.3 排气系统初始条件设置 |
3.2.4 涡轮增压器初始条件设置 |
3.2.5 汽油机物理模型描述 |
3.3 排气歧管结构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
3.3.1 发动机稳态工况 |
3.3.2 发动机瞬态工况 |
3.4 增压器两种方案对应汽油机性能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的性能试验研究 |
4.1 汽油机试验台建立 |
4.2 汽油机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FSAE赛车整车可靠性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FSAE赛事介绍 |
1.2 可靠性研究概述 |
1.2.1 汽车可靠性研究 |
1.2.2 FSAE赛车可靠性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可靠性工程基础理论 |
2.1 可靠性基本理论 |
2.2 故障树分析法 |
2.2.1 基本原理与常用符号 |
2.2.2 评价方法 |
2.2.3 故障分类与失效机理 |
2.3 可靠性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整车可靠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整车故障树的建立 |
3.2.1 发动机与电气故障树 |
3.2.2 底盘与车身故障树 |
3.3 故障树分析与应用 |
3.3.1 故障树评价 |
3.3.2 基于故障树的故障诊断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关键部件可靠性分析 |
4.1 静力学分析 |
4.1.1 强度分析 |
4.1.2 刚度分析 |
4.2 模态分析 |
4.3 碰撞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可靠性试验 |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 |
5.2 整车转鼓试验 |
5.3 碳纤维横臂强度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FSAE动态赛的道路可靠性试验 |
6.1 极限条件可靠性试验 |
6.1.1 制动抱死测试 |
6.1.2 直线加速测试 |
6.1.3 八字绕环测试 |
6.2 快速可靠性试验 |
6.3 特殊环境可靠性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400型热洗车的设计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400型热洗车的结构分析 |
1.1 热洗车的系统分析 |
1.1.1 底盘系统分析 |
1.1.2 动力系统分析 |
1.1.3 传动系统分析 |
1.1.4 塞柱泵系统分析 |
1.1.5 锅炉分析 |
1.1.6 管汇系统分析 |
1.2 整车分析 |
1.2.1 车辆外型分析 |
1.2.2 车辆故障分析 |
1.3 工作流程分析 |
1.3.1 冷洗流程 |
1.3.2 热洗流程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部件的设计改进 |
2.1 热洗车的设计改进的要求 |
2.1.1 改进的依据的标准 |
2.1.2 技术性能指标及要求 |
2.1.3 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
2.1.4 总体设计方案及主要总成结构 |
2.2 各系统的改进 |
2.2.1 底盘的选定 |
2.2.2 发动机及离合器的选定 |
2.2.3 柱塞泵和变速箱选择 |
2.2.4 管汇系统的改进 |
2.2.5 锅炉系统的改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锅炉强度校核及热洗参数的计算 |
3.1 锅炉盘管强度计算 |
3.2 锅炉安全阀排放量计算 |
3.3 热洗参数计算 |
3.3.1 原始计算参数 |
3.3.2 计算过程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400改进型热洗车对比及现场应用 |
4.1 与原车型的对比 |
4.1.1 与原车型各系统对比 |
4.1.2 整车对比 |
4.2 现场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语言特点分析及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策略 ——《雷沃动力D/1100系列发动机维修手册》英译及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描述 |
1.2 原文特点 |
1.3 项目意义 |
1.4 报告结构 |
第二章 项目语言特征分析 |
2.1 项目语言特点分析 |
2.1.1 词汇特点 |
2.1.2 句法特点 |
2.1.2.1 多用简单句 |
2.1.2.2 多用祈使句 |
2.2 项目结构内容特点分析 |
2.2.1 总体概述 |
2.2.2 零部件规格 |
2.2.3 维修操作说明 |
第三章 功能翻译理论 |
3.1 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3.2 功能翻译理论对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翻译的指导意义 |
第四章 翻译方法的选择 |
4.1 词汇的处理 |
4.1.1 约定俗成法 |
4.1.2 构词法 |
4.2 句子的处理 |
4.2.1 直译法 |
4.2.2 减译法 |
4.2.3 增译法 |
4.2.4 转译法 |
第五章 翻译总结 |
5.1 翻译工具和资源 |
5.2 翻译经验 |
5.3 翻译教训 |
5.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项目译文及原文 |
(7)发动机排气歧管断裂原因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描述 |
2 断裂原因分析及改进 |
2.1 原因分析 |
2.2 方案验证 |
2.3 方案改进 |
2.4 改进效果 |
3 结束语 |
(8)H8190柴油机增压系统与燃烧系统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增压系统和燃烧系统的发展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8190型柴油机增压系统设计及工作过程仿真 |
2.1 仿真计算公式及来源 |
2.2 排气管结构方案初步设计 |
2.3 仿真计算模型及计算结果 |
2.4 排气管系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8190型柴油机燃烧系统设计 |
3.1 燃烧室设计 |
3.2 燃油喷射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性能试验及分析 |
5.1 试验台架及测试设备 |
5.2 H8190型柴油机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H8190型柴油机工作过程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YC4G柴油机增压系统的优化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车用柴油机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2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YC4G 柴油机采用 TB31 型增压器时可靠性问题 |
2.1 增压器故障情况 |
2.2 不同增压压力对比试验 |
2.3 改进方案和效果 |
第三章 YC4G 柴油机增压器的选型 |
3.1 车用柴油机对增压系统的匹配设计基本要求 |
3.2 YC4G 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
3.3 增压器的选型方案 |
3.3.1 TB31/TB34/GT30 增压器匹配计算分析 |
3.3.2 应用BOOST 软件进行整机性能预测,分析增压器匹配情况 |
3.3.3 不同增压器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对比分析 |
3.4 增压器匹配对排放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YC4G柴油机增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GT30 型)脉冲/恒压增压系统排气系统设计 |
4.2 进气管设计 |
4.3 中冷系统的设计 |
4.4 不同增压方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匹配研究 |
5.1 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的原理 |
5.2 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的结构 |
5.3 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与旁通阀增压器的性能对比试验分析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10)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介绍 |
2 紧固方法介绍 |
3 问题点分析 |
3.1 螺母工作环境分析 |
3.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从工艺方面分析 |
3.2.2 从设计上分析 |
3.3 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 下面针对主要原因进行详细的理论计算分析; |
3.3.1 高温膨胀对螺纹联接精度造成的影响 |
3.3.2 高温下应力松弛对螺纹联接的影响 |
3.4 原因分析的结论 |
4 改进设计 |
4.1 螺母材质的重新选择 |
4.2 新螺母松脱的最大工作期限t3的计算、验证 |
4.3 结构改善设计 |
5 结束语 |
四、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排气歧管螺栓拧紧扭矩的控制研究[J]. 陈旭,袁凯. 内燃机与配件, 2019(05)
- [2]退役产品回收估价和自动化拆解规划集成再制造系统研究[D]. 吴克升. 湖南大学, 2018(02)
- [3]涡轮增压器与GDI汽油机匹配的研究[D]. 张艳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4]FSAE赛车整车可靠性分析与应用[D]. 汪俊.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7)
- [5]400型热洗车的设计改进[D]. 徐云涛.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5)
- [6]工业产品维修手册的语言特点分析及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策略 ——《雷沃动力D/1100系列发动机维修手册》英译及翻译报告[D]. 葛陈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4)
- [7]发动机排气歧管断裂原因分析及改进[J]. 刘文元,李国红,唐克远,余晓强,黄德. 装备制造技术, 2010(12)
- [8]H8190柴油机增压系统与燃烧系统的研究开发[D]. 董占春. 山东大学, 2007(07)
- [9]YC4G柴油机增压系统的优化匹配研究[D]. 陈超明. 吉林大学, 2005(04)
- [10]前排气管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联接螺母松脱问题分析及改进[J]. 林同平. 机电技术, 2003(02)
标签: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论文; 螺母论文; 船用柴油机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汽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