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ebGIS的城市财产保险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凯,杨志勇,高希超,邵薇薇[1](2021)在《城市洪涝损失评估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导致洪涝灾害损失进一步扩大,严重威胁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安全。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是国土资源规划与防洪减灾预案制定的依据,国内外研究学者根据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应用数值模型、神经网络、遥感技术等各种方法对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划分了城市洪涝灾害损失的类型,整理了针对不同洪涝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及特点,并根据洪涝灾害不同时段的特点总结出适用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方法,为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研究以及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有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产业间的联系加强,城市之间组成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单个城市发生洪涝灾害,会通过产业间前后向关联、城市间交通、贸易等扩展到整个城市群,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范围更广;(2)在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评估中,不同地区不同承灾体的特性及损失率各不相同,在计算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合理确定损失率;(3)RS、GIS、神经网络等技术被应用到城市洪涝损失评估中,使得城市洪涝损失评估精度更高,评估时间更短,为预测与应对城市洪涝灾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4)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到城市洪涝损失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城市洪涝损失评估的时效性,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保障。
李梁玉[2](2019)在《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损失评估与减灾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多泥沙河流,其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迅速,河势游荡多变,河道排洪能力逐年降低,是着名的地上“悬河”。因此,如何科学评价黄河洪灾损失和提出有效地减灾策略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水灾害的因果关系入手,以GIS技术为支撑构建了一套洪灾损失评估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对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减灾策略。以期为当地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研究流程为:第一,梳理洪水影响范围内的地区在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情况,建立灾害评估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第二,确定评估所遵循的基本标准,利用GIS技术对洪水灾害影响区域进行有效模拟;第三,通过对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构建一套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选择该地区1996年所发生的洪水灾害参数作为样本数据,对当时的损失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将仿真的输出结果与资料记载的实际灾情进行比较分析,对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加以验证;第四,对研究区2020年经济情况进行预估并根据最新(2018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已构建的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将1996年的洪水信息输入,得出本研究区2020年的洪水灾害的损失情况;第五,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洪减灾策略。初步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模拟得到1996年研究区的淹没面积为16.08万公顷,与实际淹没面积16.568万公顷相比相对误差为2.945%。评估测算的淹没耕地面积为190.7万亩,与实际淹没耕地面积196.2万亩相比,其相对误差为2.78%。证明所建模型精度较高。(2)研究区淹没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其次为农村聚落用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较少。(3)洪水灾害损失呈现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黄河左岸受灾较为严重,黄河右岸受灾较轻;范县、武陟、濮阳、原阳、长垣、台前等地受损失较为严重;巩义、开封、荥阳、郑州、兰考、中牟等地区较小,其他区域损失居中。(4)洪水灾害对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损失类型主要以农业经济损失和家庭财产损失为主。通过对2020年的洪灾损失进行预测,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2亿元,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39%;家庭财产损失125.79亿元,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55%。(5)结果表明,建立在GIS技术基础上的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模型评估结果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其对于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防洪防灾策略和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顾培根[3](2018)在《水库超蓄临时淹没处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水库通过超库容蓄水,在汛期减轻下游防洪压力,降低流域整体的洪灾损失,具有重要的防洪战略意义。但在获得整体防洪效益的同时,由于超蓄洪水,上涨的水位导致库区部分地区遭受临时淹没,给当地居民和单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国家对于因超蓄导致的临时淹没损失,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一般仅按普通洪灾一般给予救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蓄对居民造成的洪灾损失也越来越大,由于是通过牺牲库区居民来保证流域整体的利益,有必要对遭受损失的居民和单位给予合理的补偿。本文以水库超蓄临时淹没补偿为出发点,对超蓄洪水临时淹没的影响、损失估算和补偿方案、减灾措施和保障体制的建立、资金筹措渠道方式和使用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广东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具体研究内容为:(1)本文对临时淹没损失进行分析,建立了临时淹没影响实物指标树状图,提出了针对超蓄临时淹没的补偿方案。(2)本文研究并建立了超蓄洪水临时淹没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和减灾与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超蓄临时淹没影响损失情况评估难题,提出了非工程减灾措施,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3)在超蓄临时淹没补偿资金筹措方面,本文首次提出了五种可用于超蓄洪水补偿的资金筹措渠道。
周蕾,吴先华,吉中会[4](2017)在《考虑恢复力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洪涝灾害频发,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恢复力是评估灾害经济损失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几乎没有文献对考虑恢复力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研究进行综述。该文论述了恢复力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重要性,界定了洪灾恢复力的内涵,总结了目前测度洪灾恢复力的主要思路,重点梳理了影响洪灾恢复力的因素。从评估尺度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对考虑恢复力的洪灾损失评估的相关研究做了述评,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杨建朋[5](2014)在《洪灾损失评估地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地理分析方法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研究及应用较为普遍,也是洪灾损失评估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剖析了影响洪灾损失评估精度的主要因素:淹没水深、面积及容积;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模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损失率,采用了分-分-总的方式渐进式深入洪灾损失评估地理分析方法。首先,研究了洪灾损失评估所需要的洪涝灾害区域的面积、水深及容积等数据;其次,研究了洪灾损失评估所需要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模型,并获取相关空间化数据;最后,以获取数据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类型在洪灾区域等级内的损失率为主线研究了洪灾损失评估方法。通过DEM内插处理,提高DEM自身精度,利用DEM特性模拟构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该曲线通过历史数据的修正,提高水位面积容积曲线模型精度,其结合洪水淹没种子蔓延算法实现洪水动态实时模拟,并获取精度较高的洪水淹没面积、水深及容积数据,为洪灾损失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通过RS技术方法-分类提取方法和GIS技术方法-矢量化方法实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面积测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性,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社会经济空间数据的空间分布结合其空间分布密度函数完成了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模型、为洪灾损失评估提供了另一可靠的数据基础。本文以不同洪灾损失评估类型对损失率精度及时效性的不同需求为主线,以洪水淹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数据为基础,提出矢量叠置分析和样本回归分析等地理分析方法;按照洪灾损失率精度及时效性的要求实现了两种获取洪灾损失率发的方式:一种通过多个洪灾损失因子评估形成的损失率对照快速获取损失率;一种通过抽样方法获取损失率,此方法保证了损失率的精度要求。最后实现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洪灾损失评估统计。本文最后以豫北蓄滞洪区为应用区域,把洪灾损失评估地理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此地区,并搭建了河南省海河流域蓄滞洪区管理分析系统,通过数据验证了洪灾损失评估地理分析方法的精度。
孙海[6](2013)在《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全球遭受到的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干旱、洪水、飓风、地震和海啸等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不断加剧。城市则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区域,而在所有城市中滨海城市更是人口、财富、技术聚集的核心区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的区域。全方面地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文以滨海城市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的基础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1)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多指标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算法,它是一种多指标下的模式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多指标的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的界定实际上可以简化成为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模式判别问题。因此,本文建立了线性模式判别函数对滨海城市灾害等级进行划分。在线性判别函数系数的确定上,结合增量固定算法编制了相关的计算机程序模块,以滨海城市常见的风暴潮灾害数据为例,实现了判别函数系数的快速计算,达到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级别的快速界定,说明了该算法的可用性。(2)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预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灾害本身具有混沌的特征,而混沌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自然灾害所表现出的混沌现象,同时对灾害未来的发展规律进行预测。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自然灾害预测模型。通过研究表明,混沌理论在自然灾害的预测方面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与此同时,在自然灾害风险等级预测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指标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以风暴潮灾害为例,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的自然灾害致灾等级预测模型,编制了分析程序并进行了预测计算,通过实例分析证明在通过主成因识别法对风暴潮致灾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神经元网络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出自然灾害的灾害等级,预测效果较好。(3)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风暴潮灾害与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估方法研究,构建了定量化评估模型。在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模型中,讨论了单一承灾体和行业承灾体的损失率计算模型,并通过潮灾损失定量统计模型对滨海城市的潮灾损失进行了汇总统计。在地震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模型中,提出了基于烈度的单体建筑物损失评估的震害影响因子法和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统计的群体建筑物损失评估方法,最后按照震害损失定量统计模型对震害损失进行了汇总统计。(4)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空间可视化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GIS技术针对特定灾害进行了可视化的模拟,并在对研究区域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评估了灾害的损失,同样以风暴潮灾害与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灾害风险可视化评估方法的研究。在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可视化评估过程中,本文利用GIS中的网格计算模型模拟了风暴潮的影响范围与范围内的水深分布情况,结合潮灾定量化评估模型,编程实现了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模块,并进行了潮灾风险可视化评估的实例分析。在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视化评估中,本文查阅了研究区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利用GIS技术绘制出了地震的影响范围,并根据震害损失定量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建筑物破坏情况等进行了评估,编制计算机程序模拟出了地震灾害对研究区造成的损失。该方法全面可视化地表现了灾区的受灾情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5)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的可视化模拟和风险评估。以青岛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对青岛市历史上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的概率分析得出了区域未来可能遭受到的灾害的强度。根据定量化和可视化评估方法评估了青岛市未来一旦遭受到风暴潮和地震灾害时的损失情况,运用GIS技术对灾害影响区域进行了模拟,统计出了青岛市各个社区灾害的损失情况,并在地图上标示出了灾害的风险区,生成了城市中各类承灾体的破坏专题图,评估效果较为满意。(6)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把构建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信息系统作为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并在ArcGIS Server平台上讨论了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与数据库设计,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功能的实现作了相关的研究,建立了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在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与控制中能起到较好的辅助决策作用。
胡飞辉[7](2012)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发生频次高、破坏性大以及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洪涝灾害给我国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洪灾经济损失的有效评估能够为抗洪救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能够对防洪减灾行为与防洪工程所发挥出的效益进行准确评价,能够科学指导救灾活动,还能为洪灾保险的合理赔偿提高可靠的依据,因此,进行洪灾损失评估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存在计算量大、操作繁琐以及评估精度低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对洪灾损失进行评估的方法。论文首先对洪灾损失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洪灾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洪灾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洪灾损失评估的影响因子;其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GIS技术与RS技术获取了洪灾损失评估的影响因子数据,并借助模糊集与粗糙集的理论知识,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和归一化处理方法对洪灾损失评估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分配;然后,对常用的几种BP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P算法的综合改进方法,并通过实验检验了该方法对BP算法的改进效果;最后,利用改进的BP算法构建了基于改进的BP算法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研究区——都昌县的洪灾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计算。研究区的应用效果表明基于改进的BP算法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洪灾的经济损失值,因此它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在抗洪救灾的指挥调度、灾情统计核对、评估防洪设施能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赵志岐[8](2012)在《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鄱阳湖是我国水域面积最广、受众范围最大的淡水湖泊,对长江水位有重要的调蓄作用。鄱阳湖区是昌九工业走廊的重要腹地,全国着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昌九工业走廊的蓬勃发展,湖区腹地人口数不断增多,若发生洪水灾害将导致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洪水灾害损失程度,有必要将先进的GIS技术与计算机编程技术相结合,开发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为灾前防汛准备、灾中治理洪水、灾后统计损失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本文首先通过严重的洪水灾害引出加强防汛抗洪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总结国内外防汛抗洪进展和GIS在防汛抗洪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系统开发使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在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GIS设计架构和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开发思路,对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采用.NET开发技术、Developer Express. NET设计插件结合美国ESRI公司ArcObject二次开发组件,使用ArcSDE数据引擎和Oracle软件建立鄱阳湖区防汛抗洪数据库,并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交互、二维地图浏览、二维地图输出、地理要素管理、汛情信息更新、洪水预警分析、三维淹没模拟及洪灾损失可视化等功能。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为各级管理部门和民众提供防汛抗洪工作的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防汛抗洪工作效率,因此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王营[9](2012)在《城乡洪灾淹没损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地形复杂,灾害呈现阶段性、周期性以及随机性,气候差异性较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大、波及范围广。我国绝大部分洪灾由暴雨产生,暴雨集中在4-9月份,每年由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而且每年洪灾发生区域不定,加强防洪减灾措施在各地区都是十分必要的,洪灾损失评估是决策者进行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城乡居民住宅及农田洪水淹没损失评估方法,编制查询系统快速地计算和查询受灾地区的洪灾损失,本文的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洪灾危险性分析、洪灾易损性分析以及洪灾损失评估三个方面展开农村洪灾损失评估研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洪灾危险性分析,获取研究区域中不同的淹没水深分布以及不同淹没水深下的淹没面积分布。农村易损性分析及损失评估概括如下:房屋及室内财产方面,获取资产价值,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绘制易损性曲线,按照淹没深度查取损失率,进行损失评估,并将损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农村房屋洪灾损失评估;农作物(水稻及玉米)方面,选取易损性模型,绘制易损性曲线,按照评估模型进行损失评估,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农村农作物洪灾损失评估。采用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判城市研究区域内各个县区危险性等级、易损性等级以及洪灾风险等级,结合GIS,以行政区划图作为底图,得到县区风险等级划分图。选用对应的损失率模型及损失评估模型,完成城市洪灾损失评估。为使损失评估结果用于决策分析,实现人机交互,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Visual C++,开发基于ArcGIS Engine的洪灾损失评估及查询系统,系统界面友好,方便简洁,实现了研究区域内的农作物和房屋(包括室内财产)的损失评估计算以及基于属性的信息查询。本文将研究成果应用在辽宁、天津的洪灾损失分析中,并将所得分析数据与资料记载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将可视化技术、GIS与洪灾损失评估相结合,进行损失评估及系统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用于洪灾损失评估,另一方面结合可视化技术,使得决策部门可以快速直接的获取研究区域的洪灾损失状况。
赵庆良[10](2010)在《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以温州龙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城市不仅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域,也是世界各地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海陆交互作用使沿海城市的脆弱性和自然灾害风险水平显着增加,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沿海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和面临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促使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备受关注。温州龙湾区受台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严重。龙湾区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和渔业发达,每年台风汛期,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在该区域开展洪灾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不仅能够弥补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充实和发展城市洪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407305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40571006)”为依托,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调研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程序;开展了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这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洪灾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沿海城市公共安全、促进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得到以下6方面成果:1.综合考虑洪灾系统中致灾因素、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特征,对温州龙湾区进行洪灾系统风险识别分析。从气象水文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和防洪排涝工程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洪灾系统致灾因素的辨识;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洪灾孕灾环境分析;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洪灾承灾体,考虑快速城镇化对洪水灾害影响,进行洪灾承灾体类型和特征分析;根据温州台风暴雨洪灾历史数据资料,得到温州台风—暴雨强度相关关系及台风暴雨时空分布规律。2.根据温州龙湾区中小流域下游山地丘陵地形和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情景,重点进行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考虑到地面径流、地形起伏和下渗作用等自然因素,基于“雨量体积法”洪水淹没情景模拟方法,利用自编GIS程序模拟不同重现期洪水水面高程和计算不同洪水淹没深度区间对应的淹没面积,并根据洪水淹没深度对温州龙湾区进行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本文还根据龙湾区2005年台风“海棠”暴雨实测资料进行典型历史台风暴雨事件洪水淹没情景模拟和危险性评价实证研究。3.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不同财产对洪水的耐淹性能和洪灾损失程度不同,构建了城镇土地利用类型洪灾脆弱性分类体系,开展了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运用ARCGIS软件对温州龙湾区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并确定温州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洪灾脆弱度。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结论揭示了不同洪水淹没模拟情景下洪灾脆弱区域的受灾面积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脆弱度区域面积的变化规律。4.根据国内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估算方法和龙湾区社会经济水平,进行了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的估算,并开展了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表明: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灾损失大小排序为瑶溪镇>沙城镇>海滨街道>永中街道;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模拟情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洪灾损失大小排序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公共事业用地。5.基于GIS技术,以洪水风险值作为区划指标,据此构建了龙湾区洪水风险区划图编制方法。研究表明:龙湾区从5年一遇洪水到100年一遇洪水,洪水风险区的总面积逐渐增大,高风险区逐渐转化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逐渐转化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的面积逐渐减小,低风险区的面积逐渐增大。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从多角度对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系统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温州龙湾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建立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基于洪灾脆弱度的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洪灾损失评估以及根据洪灾损失值与发生概率关系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四部分内容构成系统的中国东部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程序。洪灾风险评估研究是一个涉及灾害学、风险学、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水文水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本文虽然在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的研究上作了部分有益的探索,但是相对于本研究领域科学理论的拓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洪灾风险评估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基于WebGIS的城市财产保险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GIS的城市财产保险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洪涝损失评估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城市洪涝灾害损失分类 |
2 研究进展 |
3 计算方法 |
3.1 直接经济损失 |
3.2 间接经济损失 |
3.3 综合方法 |
3.3.1 空间信息格网模型 |
3.3.2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
3.3.3 基于神经网络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方法 |
4 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评估过程 |
4.1 灾前预估 |
4.2 灾中跟踪评估 |
4.3 灾后评估 |
4.4 城市洪涝损失评估步骤 |
(1)获得洪涝信息。 |
(2)计算承灾体损失率。 |
(3)城市洪涝损失评估。 |
5 结论与展望 |
(2)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损失评估与减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2 河南省黄河流域的概况 |
2.1 基本地理与水系 |
2.1.1 地理情况 |
2.1.2 水系情况 |
2.2 洪灾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
2.2.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 历史洪灾及目前的防洪措施 |
3 洪灾损失评估模型构建 |
3.1 洪灾损失评估的原则与流程 |
3.1.1 洪灾损失评估的原则 |
3.1.2 洪灾损失评估的流程 |
3.2 洪灾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
3.3 洪灾损失评估数据库的建立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的建立 |
3.3.3 水利工程数据库的建立 |
3.3.4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库的建立 |
3.3.5 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立 |
3.4 基于GIS的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
3.5 洪灾损失的计算 |
3.6 洪灾损失率分析 |
3.6.1 洪灾损失率 |
3.6.2 洪灾损失率与洪水要素的相关关系 |
3.6.3 分行业分类别的洪灾损失率分析 |
4 洪灾损失评估和预测 |
4.1 洪灾损失评估与模型检验 |
4.1.1 1996 年洪水及其成灾害原因 |
4.1.2 1996 年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
4.1.3 1996 年洪水淹没情况 |
4.1.4 1996 年社会经济指标 |
4.1.5 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 |
4.1.6 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对比 |
4.2 洪灾损失的预测与分析 |
4.2.1 洪灾损失预测方法的确定 |
4.2.2 社会经济预测 |
4.2.3 洪灾损失的预测 |
4.2.4 洪灾损失的分析 |
5 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减灾策略 |
5.1 针对家庭财产损失的减灾策略 |
5.1.1 滩区居民外迁政策 |
5.1.2 建立健全洪涝灾害保险制度 |
5.2 针对农林牧渔业损失的减灾策略 |
5.2.1 河道改造 |
5.2.2 兴建水库 |
5.2.3 上下游同治流沙 |
5.3 完善非工程手段的减灾措施 |
5.3.1 优化各县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
5.3.2 注重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水平 |
5.4 继续强化GIS地理信息系统在黄河流域的使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水库超蓄临时淹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超蓄的概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蓄滞洪区政策和问题研究 |
1.2.2 洪灾损失评估研究 |
1.2.3 救灾资金使用管理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 |
2 超蓄洪水临时淹没损失评估及补偿 |
2.1 临时淹没影响分析 |
2.1.1 对受灾体本身的影响 |
2.1.2 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
2.2 临时淹没损失类型 |
2.3 临时淹没损失评估方法 |
2.3.1 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
2.3.2 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
2.3.3 受灾体损失率 |
2.4 超蓄临时淹没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2.4.1 体系构建 |
2.4.2 指标说明 |
2.5 临时淹没损失补偿方案 |
2.5.1 参考依据 |
2.5.2 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3 减灾与保障措施 |
3.1 临时避洪安置点 |
3.2 非工程减灾措施 |
3.2.1 绘制洪水风险图 |
3.2.2 防洪预警及通讯系统建设 |
3.2.3 防洪教育与演练 |
3.2.4 政策与法规 |
3.2.5 区域管理 |
3.3 保障机制 |
3.3.1 管理机构设置 |
3.3.2 临时避洪预案和应急响应 |
3.3.3 保障措施 |
3.3.4 灾后处理 |
3.4 减灾与保障能力指标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资金筹措与使用 |
4.1 政府专项资金 |
4.2 彩票公益金 |
4.2.1 利用现发行彩票 |
4.2.2 发行新的彩票类型 |
4.3 洪水保险 |
4.3.1 现有保险 |
4.3.2 洪水指数保险 |
4.4 受益区防洪补偿费 |
4.4.1 下游受益区费用的分配问题 |
4.4.2 上下游区域费用承担的博弈问题 |
4.5 其他资金筹措渠道 |
4.5.1 发电、供水收入 |
4.5.2 税收优惠 |
4.5.3 金融信贷 |
4.5.4 社会捐赠 |
4.6 资金的使用 |
4.6.1 资金结构 |
4.6.2 资金使用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基本情况 |
5.1.2 水库运行调度方式 |
5.1.3 临时淹没处理的必要性 |
5.2 超蓄临时淹没损失估算 |
5.2.1 临时淹没影响情况 |
5.2.2 临时淹没损失估算 |
5.3 超蓄临时淹没补偿方案 |
5.4 减灾措施分析 |
5.5 组织机构设置 |
5.6 资金筹措与使用 |
5.6.1 资金筹措渠道 |
5.6.2 受益区防洪补偿费的尝试 |
5.6.3 提取发电、供水收入的尝试 |
5.6.4 资金使用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考虑恢复力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洪灾恢复力的内涵、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
1.1 洪灾恢复力的内涵 |
1.2 洪灾恢复力的测度 |
1.3 洪灾恢复力的影响因素 |
2 考虑恢复力的洪灾损失评估的尺度 |
2.1 洪灾恢复力评估的空间尺度 |
2.2 洪灾损失评估的空间尺度 |
3 考虑恢复力的洪灾损失评估的方法 |
3.1 调研统计 |
3.2 损失曲线模型 |
3.3 成本效益分析 |
3.4 3种方法的比较 |
4 讨论与展望 |
(5)洪灾损失评估地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洪灾损失评估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 |
第2章 洪水演进模型设计及实现 |
2.1 地理分析与洪水演进模型的关系 |
2.2 洪水演进模型设计 |
2.3 洪水演进模型研究 |
2.3.1 DEM 数据研究 |
2.3.2 水位-面积-容积曲线研究 |
2.3.3 基于 GIS 技术的洪水演进模型实现 |
2.3.4 3 DGIS 的可视化展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模型 |
3.1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分布特性 |
3.2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方法 |
3.2.1 植被类型空间分布及面积提取 |
3.2.2 居民地和工业区空间分布提取 |
3.2.3 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提取 |
3.3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分布密度 |
3.4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实现及精度分析 |
3.5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模型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洪灾损失地理分析 |
4.1 洪灾损失评估 |
4.1.1 洪灾损失评估分类 |
4.1.2 洪灾损失评估原则 |
4.1.3 洪灾损失评估方法 |
4.2 GIS 地理分析 |
4.2.1 地理分析方法研究 |
4.2.2 GIS 地理分析方法对比 |
4.3 洪灾损失评估 |
4.3.1 灾前灾中评估损失率确定 |
4.3.2 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践及应用 |
5.1 总体设计 |
5.1.1 全栈式设计理念 |
5.1.2 总体结构 |
5.1.3 架构模式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关键技术 |
5.4 系统应用及评价 |
5.4.1 系统应用介绍 |
5.4.2 洪灾损失评估方法精度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工程项目 |
致谢 |
(6)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论文结构 |
1.2.3 创新点 |
2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概述 |
2.1 自然灾害风险定义 |
2.2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 |
2.3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特点 |
2.4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现有理论 |
2.4.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 |
2.4.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现有方法 |
2.5 滨海城市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
2.5.1 国外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
2.5.2 国内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
2.6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可视化评估的研究现状 |
3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方法研究 |
3.1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的概念与意义 |
3.2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方式与的现状与不足 |
3.3 模式识别理论基础 |
3.3.1 判别函数的概念 |
3.3.2 确定判别函数的两个因素 |
3.3.3 线性判别函数及线性分类 |
3.3.4 判别函数多模式划分方式的选择 |
3.4 基于模式识别的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模型 |
3.4.1 滨海城市风暴潮灾害等级评估预分类 |
3.4.2 灾害等级模式识别系统中判别函数系数推求的增量固定算法 |
3.5 增量固定算法在滨海城市风暴潮灾害等级界定中的应用与计算机实现 |
3.6 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预测方法研究 |
4.1 现有灾害风险预测评估方法的不足与展望 |
4.2 混沌理论与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
4.2.1 混沌理论基础 |
4.2.2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
4.3 基于混沌理论的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预测模型与实例分析 |
4.3.1 重构相空间中延迟时间τ和嵌入维数 m 的计算 |
4.3.2 神经网络训练算法的实现 |
4.3.3 预测结果分析 |
4.4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指标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模型与实例分析 |
4.4.1 致灾主导因素灰色关联性分析的具体步骤 |
4.4.2 风暴潮致灾因素数据的预处理与分析 |
4.4.3 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中的神经网络算法模型 |
4.4.4 数据的还原检验与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估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滨海城市典型自然灾害识别 |
5.3 风暴潮灾害损失定量化评估方法研究 |
5.3.1 评估方法选择 |
5.3.2 承灾体损失率的确定与实例分析 |
5.3.3 潮灾损失定量统计模型 |
5.4 地震灾害损失定量化评估方法研究 |
5.4.1 单体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的震害影响因子法与实例分析 |
5.4.2 群体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的统计分析法与实例分析 |
5.4.3 震害损失定量统计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空间可视化评估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风暴潮灾害风险可视化评估方法研究 |
6.2.1 潮灾影响范围及强度分布模拟 |
6.2.2 潮灾风险网格化评估模型 |
6.2.3 潮灾风险可视化评估实例分析 |
6.2.4 评估结果分析 |
6.3 地震灾害风险可视化评估方法研究 |
6.3.1 地震影响场可视化模拟 |
6.3.2 滨海城市震害分析可视化评估实例分析 |
6.3.3 评估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青岛市多种自然灾害可视化模拟与风险评估实例 |
7.1 研究区域概况 |
7.1.1 自然地理条件状况 |
7.1.2 青岛市的社会经济概况 |
7.1.3 青岛市历史上自然灾害概况 |
7.2 青岛市风暴潮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 |
7.2.1 数据的准备 |
7.2.2 灾害的致灾强度分析 |
7.2.3 青岛市潮灾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结果 |
7.3 地震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 |
7.3.1 青岛市地震影响场范围 |
7.3.2 青岛市地震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方法研究 |
8.1 风险控制的意义与方法比较 |
8.2 基于 WebGIS 的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信息系统开发 |
8.2.1 WebGIS 平台分析 |
8.2.2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8.2.3 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核心功能的实现 |
8.2.4 系统主要功能的集成与初步实现 |
8.3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工作总结 |
9.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洪灾损失评估的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2.1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
2.2 洪灾损失评估的相关知识 |
2.2.1 洪涝灾害损失的分类 |
2.2.2 洪涝灾害损失的特征 |
2.2.3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 |
2.2.4 洪涝灾害损失的计算方法 |
2.3 洪灾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 |
2.3.1 洪灾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2.3.2 洪灾损失评估指标的分类 |
2.3.3 洪灾损失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 |
2.4 洪灾损失评估的关键技术 |
2.4.1 GIS技术 |
2.4.2 RS技术 |
2.4.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第三章 洪灾损失评估影响因子研究 |
3.1 洪灾损失评估影响因子的分类与提取 |
3.1.1 洪灾致灾因子 |
3.1.2 防洪能力因子 |
3.1.3 社会经济因子 |
3.1.4 地形条件因子 |
3.2 洪灾损失评估影响因子权重分配研究 |
3.2.1 模糊集理论简介 |
3.2.2 粗糙集理论简介 |
3.2.3 洪灾损失评估各因子权重分配 |
3.3 洪灾损失评估数据库的建立 |
3.3.1 遥感影像数据库的构建 |
3.3.2 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
3.3.3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的构建 |
第四章 BP神经网络算法改进的研究 |
4.1 BP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
4.1.1 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 |
4.1.3 BP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过程 |
4.2 常用的几种BP算法的改进 |
4.2.1 基于自适应学习率调整的改进 |
4.2.2 基于附加冲量项的改进 |
4.2.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改进 |
4.3 BP神经网络算法的综合改进 |
4.3.1 BP算法的综合改进方法的基本思想 |
4.3.2 BP算法的综合改进方法的实现 |
第五章 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
5.1 基于改进的BP算法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的建立 |
5.2 基于改进的BP算法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的应用实例 |
5.2.1 研究区概况 |
5.2.2 研究区评估模型应用的数据准备 |
5.2.3 评估模型的应用过程 |
5.3 研究区洪灾损失评估的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校期间参与的项目 |
(8)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防汛抗洪研究进展 |
1.2.1 国外防汛抗洪进展 |
1.2.2 国内防汛抗洪进展 |
1.3 GIS在防汛抗洪系统发展的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主体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体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防汛抗洪相关理论 |
2.1.1 防汛抗洪的分类 |
2.1.2 防汛抗洪的特征 |
2.2 开发编程与界面设计技术 |
2.2.1 .NET开发技术与Vi sual C#语言 |
2.2.2 Developer Express.NET设计插件 |
2.3 ArcObject嵌入式组件技术 |
2.3.1 ArcEngi ne本地化开发组件 |
2.3.2 ArcServer网络开发组件 |
2.3.3 ArcSDE数据引擎组件 |
2.3.4 三种开发组件的优势结合 |
2.4 数据库相关技术 |
2.4.1 Oracle关系数据库 |
2.4.2 Geodatabase对象数据模型 |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分析 |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分析 |
3.2.2 数据需求分析 |
3.2.3 性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1 技术可行性 |
3.3.2 数据可行性 |
3.3.3 实施可行性 |
第四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层次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功能设计原则 |
4.2.2 系统功能结构 |
4.2.3 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2 数据库设计思想 |
4.3.3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3.4 属性数据库设计 |
第五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思路 |
5.2 系统软硬件环境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系统C/S程序端登录 |
5.3.2 远程数据交互 |
5.3.3 二维地图浏览 |
5.3.4 二维地图输出 |
5.3.5 地理要素管理 |
5.3.6 汛情信息更新 |
5.3.7 洪水预警分析 |
5.3.8 洪灾损失可视化 |
5.3.9 三维淹没模拟 |
5.3.10 信息网络发布 |
5.3.11 系统与用户管理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9)城乡洪灾淹没损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洪灾损失评估 |
1.2.1 损失评估概述 |
1.2.2 洪水灾害评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淹没水深分布获取 |
2.1 基于DEM的洪灾危险性分析 |
2.1.1 洪灾危险性分析常用方法 |
2.1.2 基于DEM洪水淹没分析方法简介 |
2.2 获取淹没水深分布实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房屋及室内财产洪灾损失评估 |
3.1 洪灾对房屋及室内财产的影响 |
3.2 房屋及室内财产洪灾损失评估概述 |
3.2.1 居民房屋及室内财产损失概述 |
3.2.2 洪灾易损性分析 |
3.2.3 房屋及室内财产价值估算 |
3.2.4 房屋及室内财产损失评估 |
3.3 农村房屋洪灾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
3.4 城市房屋洪灾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
3.4.1 城市洪灾模糊综合评价 |
3.4.2 城市房屋洪灾损失评估 |
3.5 实例分析 |
3.5.1 农村房屋及室内财产损失评估 |
3.5.2 城市洪灾模糊评价的具体应用 |
3.5.3 滨海新区洪灾损失评估具体实现 |
3.5.4 天津市洪灾损失评估具体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农作物损失评估 |
4.1 农作物损失评估简介 |
4.1.1 辽宁自然灾害概述 |
4.1.2 农作物损失评估简介 |
4.2 脆弱性分析 |
4.2.1 脆弱性 |
4.2.2 脆弱性曲线 |
4.3 洪灾损失评估 |
4.3.1 RS及GIS在损失评估的作用 |
4.3.2 损失评估模型概述 |
4.3.3 水稻损失评估模型 |
4.3.4 玉米损失评估模型 |
4.3.5 洪灾损失评估 |
4.4 农作物损失实例分析 |
4.4.1 损失评估资料收集 |
4.4.2 水稻洪灾损失评估 |
4.4.3 玉米洪灾损失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ArcGIS Engine损失评估及查询系统研究 |
5.1 概述 |
5.1.1 ArcGIS Engine简介 |
5.1.2 ArcGIS Engine类库和控件 |
5.1.3 Visual C++开发环境简介 |
5.1.4 ArcGIS主要功能及数据模型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设计目标 |
5.2.2 系统设计原则及功能实现 |
5.3 功能实现 |
5.3.1 建立工程 |
5.3.2 损失评估功能模块 |
5.3.3 查询功能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以温州龙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笫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洪灾风险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识别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温州台风暴雨洪灾历史灾情分析 |
2.3 研究区洪灾系统风险识别 |
2.4 研究区典型历史台风洪灾事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情景模拟的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 |
3.1 国内外洪水淹没模拟和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 |
3.2 温州龙湾区暴雨降雨量和洪水位的频率计算 |
3.3 温州龙湾区暴雨降雨量统计分析 |
3.4 温州龙湾区暴雨洪水淹没情景模拟和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 |
3.5 典型历史台风暴雨洪水事件淹没情景模拟和危险性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洪灾脆弱度的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 |
4.1 国内外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 |
4.2 基于洪灾脆弱度的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方法步骤 |
4.3 城镇土地利用类型洪灾脆弱性分类体系的构建 |
4.4 温州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影像的判读解译 |
4.5 温州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洪灾脆弱度的确定 |
4.6 基于GIS空间网格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展布分析 |
4.7 温州龙湾区不同淹没模拟情景洪灾风险脆弱度区划与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洪灾损失评估和风险评估 |
5.1 国内外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
5.2 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步骤 |
5.3 洪灾损失评估空间尺度分析 |
5.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估算和空间展布 |
5.5 温州龙湾区不同淹没模拟情景洪灾损失评估 |
5.6 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评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沿海城市洪水风险区划图编制研究 |
6.1 洪水风险区划图有关概念的辨析 |
6.2 我国洪灾风险区划图的类型 |
6.3 编制洪水风险区划图的作用和目的 |
6.4 洪水风险区划图的编制方法简介 |
6.5 温州龙湾区洪水风险区划图的编制 |
6.6 温州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水风险区划图分析 |
6.7 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研究系列成果图的对比分析 |
6.8 温州龙湾区洪水高风险区的减灾对策和措施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问题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基于WebGIS的城市财产保险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洪涝损失评估方法综述[J]. 高凯,杨志勇,高希超,邵薇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04)
- [2]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损失评估与减灾策略研究[D]. 李梁玉.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3]水库超蓄临时淹没处理问题研究[D]. 顾培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4]考虑恢复力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研究进展[J]. 周蕾,吴先华,吉中会. 自然灾害学报, 2017(02)
- [5]洪灾损失评估地理分析方法研究[D]. 杨建朋.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6]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D]. 孙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7]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胡飞辉.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8]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D]. 赵志岐.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1)
- [9]城乡洪灾淹没损失分析方法研究[D]. 王营.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10]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以温州龙湾区为例[D]. 赵庆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