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大提速(论文文献综述)
轩文[1](2021)在《百年奋斗写华章》文中指出2021年,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一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正在快速延展。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不管是路网规模和质量,还是主要运输指标,不管是运营速度,还是运输安全,中国铁路都已成为世界铁路的领跑者。作为工业革命时期诞生的?
王金侠,王颖[2](2021)在《鞍钢重轨“冠”神州》文中研究指明开栏的话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传记作者彼得·克拉斯曾总结:“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历史已经证明:100年来,伟大中华民族的兴衰也同样与钢铁发展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钢铁
赵克红[3](2021)在《乘高铁丈量大地辽阔》文中研究指明
陈伟俊[4](2021)在《看百年风云,听一路花开的声音》文中提出胸怀千秋伟业,写尽百年风流。栉风沐雨中,中国共产党走过100个春秋。挺立在时代的潮头,回望来时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为了今天的和平曙光,为了前路的光明灿烂,我们付出了太多艰辛、太多心血、太多守候,看百年风云变化,我听到的是一路花开的声音。作为80后的我,曾记得小时候踏上的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记得冒着浓烟的汽笛,记得香烟瓜子矿泉水的阵阵吆喝声,记得一张四四方方的纸质车票,后来绿皮车渐渐变成了快车、高快、特快、和谐号、复兴号……我也长大了,于是这一列列绵延伸向远方的列车承载了我儿时的梦想和工作的方向。
陆应果,陆忠智[5](2021)在《长三角铁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文中指出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是红色革命的策源地,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自近代以来,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的铁路工人,他们前赴后继,不懈努力奋斗,接续书写波澜壮阔的人间奇迹。100年昂首奋进,100年革故鼎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铁路工人胸怀民族大业,以服务国家大局和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引领长三角铁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内铁路纵横交错,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
赵克红[6](2021)在《百年铁路 百年党(组诗)》文中研究指明
刘蕊[7](2020)在《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铁产业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其在全球市场的角色已渐渐由追随者、挑战者向领跑者转变,已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作为在全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高铁产业已然走向世界。据资料显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铁产品遍布六大洲101个国家,生产的列车目前已经在全球近83%拥有铁路的国家奔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中国高铁成为“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高铁产业尽管已在全球高铁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起步较晚,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由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制约,发展业态还存在很大的短板,这突出表现在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中的大部分还受制于人。《科技日报》曾报道过中国的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①,这些“卡脖子”关键技术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这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中有2项与高铁制造业直接相关,即铣刀和高端轴承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②。”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9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卡脖子”的问题,并指出“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研究站得稳不稳,站得牢不牢,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③。”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与高铁强国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集中体现在代表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上,是中国高铁产业发展的短板之所在。因此,从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出发,认清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分析中国高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内关于中国高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大多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等3个层面进行,而能够聚焦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方面的相关研究是很有限。当然,从国际竞争力视角对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实证研究更是鲜少。本文基于国际竞争力为分析视角,以探讨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为研究主线,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着重从以下五个层面做了开拓性研究:1.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多重指标,对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际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与指标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9类产品与高铁强国相比,中国高铁的轴、轮及零部件、交通管理设备及零部件和电力机车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其它类产品与欧美高铁强国相比国际竞争力较弱。2.选择出口技术复杂度(EXPY)测度方法,采用2004年-2018年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出口数据,开拓性地采用六位数细分行业代码,对10个高铁强国9类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行业层面,尽管高铁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是10个高铁强国中最低的。同时还表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高低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出口技术复杂度有直接关系。3.运用出口技术复杂度(METSI)测度方法,采用2004年-2017年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数据,测度了中国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深入研究中国高铁产业发展在“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一带一路”国家来讲,在中国高铁起步阶段,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国际竞争力较强。在中国高铁发展阶段,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提高的幅度更大。这也充分显示,中国高铁产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4.运用出口技术复杂度(METSI)方法,采用2004年-2017年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数据,测度了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高铁强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全面揭示了中国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变强的发展演变历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高铁产业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不同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所变化,但总体是在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高。5.采用静态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在高铁强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能显着提高中国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中国在高铁强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着提高中国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也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地位存在着重要相关关系。
刘辉[8](2020)在《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最为耀眼的“事业”。但是,数十年的举国奋斗,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中兴事件”让国人刻骨铭心。中国的创新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比市场重要、创新比技术重要,基础性、原创性创新(厚度与深度)比应用性、模仿式创新(标度与热度)重要,开放式、协同性的跨界创新比封闭式、排他性的创新重要。基于这样的视角,论文以跨界创新为研究选题,开展研究。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为引导,以重大社会需求牵引,紧密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的现实,力图通过对跨界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基础性、革命性、原创性的跨界创新的研究,构建跨界创新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提升我国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第一,论文本文基于价值是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创新、战略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机理。同时,论文还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三条创新路径,揭示了这三条创新路径的动态演变。论文研究揭示:互联网、共创共享价值、跨界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价值创造的三大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价值共创共享是互化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基本内核,基于互联网的,以共创共享价值生态为基本形态的跨界创新则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创造的创新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和揭示了“界”、“跨界”、“跨界创新”的本义和内涵,深入辨析了跨界创新与相关的创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结,阐述了“跨界”并非“无界”。跨界实质上是一个跨越“旧界”(或者破除“旧界”),建立“新界”的过程,跨界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包括科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共同体”,从而构建了以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为三大支撑的跨界创新理论基础。第三,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了一条创新链(创新网络)。论文深入刻画跨界创新链,揭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建立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价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演化与分析,揭示三大推论和三大命题。命题之一揭示:创新能力、投入水平与努力程度、价值共创共享、协同效应,对于跨界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构建和有效运作,既共同支撑,又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有序、高效开展跨界创新,构建中国新时代创新性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四,基于现实,针对我国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创新的实践,并通过我国创新的现实实践修正、验证和支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是本文的一个基本遵循。论文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创新,针对产学研分割体制以及狭隘的创新意识所导致并加剧了的我国创新链的断裂与封闭,论文提出从创新链供应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和“四点聚力发力,消除断点,强固创新链”的“断裂弥合”之策,并以“空间技术”、生态基纤维材料、中国高铁技术、中国核电技术等四个案例对理论研究和“断裂弥合”之策加以支撑,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融合,同时,这4个跨界创新案例,也为有效解决中国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不足、中间多断链、观念视野、领域专业、资源环境与体制模式等“断裂”或“阻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探讨新时代中国创新路径提供现实示范。论文认为,在跨界创新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坚实跨界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开展基于模型驱动的跨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和结构化基于案例推演的创新实践研究等。
邱铁鑫[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本刊编辑部[10](2019)在《风驰电掣 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高铁,今天的中国人已再熟悉不过。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员流动性大,中国铁路人将高铁修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深深地受惠于它的高速、准时与便捷,不少人早已将它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铁,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世界高铁里程最长;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经过几代铁路人的奋斗,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
二、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大提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大提速(论文提纲范文)
(2)鞍钢重轨“冠”神州(论文提纲范文)
从零起步,铺就四通八达铁路大动脉 |
突破自我,托举中国高铁“陆地飞行” |
越洋过海,谱写“一带一路”融通新曲 |
(4)看百年风云,听一路花开的声音(论文提纲范文)
遥想当年盛开的是苦难坚强之花 |
初心引领一路绽放奋斗信仰之花 |
百年荣光照亮未来璀璨幸福之花 |
(5)长三角铁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从上海铁路博物馆看星星之火点亮万里铁道线 |
长三角铁路高质发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铁路铸就历史辉煌,装备实现重大跨越 |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使命为民服务 |
(6)百年铁路 百年党(组诗)(论文提纲范文)
党旗,朗照前路的明灯 |
一首诗是这样诞生的 |
(7)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铁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
2.1.2 全球价值链地位及攀升理论 |
2.1.3 高铁产业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
2.1.4 关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研究 |
2.1.5 提升全球价值链的对策研究 |
2.2 高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2.2.1 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
2.2.2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方法 |
2.3 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研究 |
2.4 中国高铁产业自主创新相关研究 |
2.4.1 高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
2.4.2 高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式创新 |
第3章 中国与高铁强国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3.1 中国高铁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描述性评价 |
3.1.1 全球高铁发展演进历程 |
3.1.2 中国高铁产业发展之路 |
3.1.3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的成就 |
3.2 中国高铁技术层面国际竞争力的整体评价 |
3.2.1 相对完善健全的技术体系 |
3.2.2 自主创新研发水平不断增强 |
3.2.3 技术国产化速度迅速提升 |
3.2.4 中国高铁标准居于世界前列 |
3.3 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 |
3.3.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IMS指数) |
3.3.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
3.3.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
3.3.4 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MI指数) |
3.4 数据来源与说明 |
3.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5.1 IMS指数分析 |
3.5.2 RCA指数分析 |
3.5.3 TC指数分析 |
3.5.4 MI指数分析 |
3.5.5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 |
4.1 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析 |
4.1.1 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产业链 |
4.1.2 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 |
4.2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
4.2.1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
4.2.2 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
4.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国家层面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
4.4.2 行业层面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
5.1 “一带一路”国家的选择 |
5.1.1 “一带一路”国家的范围 |
5.1.2 “一带一路”的基础框架——泛亚铁路 |
5.1.3 确定7个“一带一路”国家为研究对象 |
5.2 全球价值链地测度方法的选择 |
5.2.1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方法 |
5.2.2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一带一路”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
5.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按贸易国家分析 |
5.4.2 按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类别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高铁强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
6.1 高铁强国的选择 |
6.2 全球价值链测度方法的选择 |
6.2.1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方法 |
6.2.2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高铁强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
6.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按贸易国家分析 |
6.4.2 按高铁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类别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 |
7.1 模型设置 |
7.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1 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检验结果 |
7.3.2 在高铁强国的检验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较强 |
8.1.2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较低 |
8.1.3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一带一路”国家具有竞争优势 |
8.1.4 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在高铁强国竞争优势凸显 |
8.1.5 在高铁强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
8.1.6 高铁装备的国内需求是促进“双循环”平衡发展的主要动力 |
8.2 对策建议 |
8.2.1 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高质量发展战略 |
8.2.2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实施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跨越式发展 |
8.2.3 加速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品牌化进程 |
8.2.4 构建智能化研发平台,提升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智能化水平 |
8.2.5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完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创新体系 |
8.2.6 完善中国高铁自主创新体系,提高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 |
8.2.7 发展产业集群,延伸关键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2.1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4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1 创新与创新理论的演变研究 |
2.1.1 创新理论的诞生 |
2.1.2 技术创新的类型 |
2.1.3 创新理论的演变 |
2.2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
2.2.1 创新能力 |
2.2.2 创新能力评价 |
2.2.3 国际上若干重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
2.3 协同创新与跨界创新 |
2.3.1 协同创新 |
2.3.2 跨界搜索与跨界创新 |
2.4 启示与借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价值创造与跨界创新 |
3.1 价值创造的机理与路径 |
3.1.1 创新与价值创造机理 |
3.1.2 价值创造的一般创新路径 |
3.1.3 基于机会与网络的价值创造路径 |
3.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
3.2.1 “界”与“跨界” |
3.2.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辨析 |
3.3 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
3.3.1 跨界创新与认同理论 |
3.3.2 跨界创新与创新共同体 |
3.3.3 跨界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支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
4.1 跨界创新链 |
4.1.1 跨界创新链的基本刻画 |
4.1.2 跨界创新链的推进逻辑 |
4.1.3 跨界创新链与创新价值链 |
4.2 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及其推演 |
4.2.1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2 基本模型 |
4.2.3 模型推演 |
4.2.4 模型推演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跨界创新的现实考察与分析 |
5.1 我国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
5.1.1 新中国创新实践 |
5.1.2 中国创新实践与创新期待间的“鸿沟” |
5.1.3 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
5.2 中国创新链断裂分析 |
5.2.1 中国创新链的源头之困:少有“0→1”的突破 |
5.2.2 中国创新链的“断链”之困 |
5.2.3 我国创新链的阻隔 |
5.3 中国跨界创新的案例 |
5.3.1 案例一:创建科研特区,实现“0→1”的突破 |
5.3.2 案例二:中国纺织业的跨行业的全链跨界创新 |
5.3.3 案例三:中国高铁技术的跨界创新 |
5.3.4 案例四:中国核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5.3.5 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四、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大提速(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奋斗写华章[N]. 轩文. 人民铁道, 2021
- [2]鞍钢重轨“冠”神州[N]. 王金侠,王颖. 中国冶金报, 2021
- [3]乘高铁丈量大地辽阔[J]. 赵克红. 牡丹, 2021(13)
- [4]看百年风云,听一路花开的声音[J]. 陈伟俊. 中国铁路文艺, 2021(07)
- [5]长三角铁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J]. 陆应果,陆忠智. 上海企业, 2021(06)
- [6]百年铁路 百年党(组诗)[J]. 赵克红. 中国铁路文艺, 2021(05)
- [7]中国高铁产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D]. 刘蕊. 辽宁大学, 2020(08)
- [8]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D]. 刘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风驰电掣 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J]. 本刊编辑部. 科学大众(中学生),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