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粮中添加角黄素和阿卜酯对母鸡产蛋性能和蛋黄颜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兵[1](2021)在《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减少碳排放,基于对未来环境保护、蛋鸡福利和饲料成本等问题的考虑,家禽养殖业提出“蛋鸡延长养殖”计划,将蛋鸡淘汰周龄从72周延长至80–100周,实现“100周龄产500枚蛋”的目标。但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蛋鸡经过产蛋高峰期的高强度代谢后,会出现严重代谢性障碍,导致肝脏和腹部脂肪蓄积,机体抗氧化功能和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对蛋鸡的机体健康、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蛋鸡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蛋鸡产蛋后期的生产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的肉蛋品质,充分开发利用老龄母鸡肉蛋是当前家禽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蛋鸡产业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增长点和低碳减排的重要举措。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与膳食的关系,对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通过日粮营养调控的方式提升肉蛋的营养附加值是提高我国国民营养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可进一步提升我国蛋鸡养殖产业链的经济效益。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通过日粮营养调控的方式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和营养附加值,充分开发利用老龄蛋鸡肉蛋制品。首先通过对不同周龄蛋鸡的生理机能、肉蛋品质和氧化稳定性的差异进行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揭示调控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关键途径;在此基础上基于硒(Se)的抗氧化活性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脂质调节活性,探讨富硒酵母(Se-enriched Yeast,Se Y)和富DHA微藻(Microalgae,MA,Aurantiochytrium sp.)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技术鉴定Se在肉蛋中的沉积形态,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揭示DHA在蛋黄脂质中的富集模式,为富Se和DHA功能肉蛋的营养评估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不同周龄蛋鸡为研究对象,分析产蛋后期蛋鸡与产蛋初期和高峰期蛋鸡的生理功能和肉蛋品质的差异,对肉蛋品质、肉蛋氧化稳定性与生理功能的进行关联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与产蛋初期和高峰期相比,产蛋后期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抗氧化能力降低(主要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下调),进而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产生负面影响。此结果提示可以通过提高产蛋后期蛋鸡机体抗氧化机能和改善脂质代谢途径调控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后续研究将基于上述两个途径,探讨具有抗氧化活性的Se Y和具有脂质调节活性的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的机体健康和肉蛋品质的调控效果及机制。基于硒的抗氧化活性探讨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提高机体抗氧化机能、改善蛋鸡肉品质及增加肉蛋中硒沉积量方面,Se Y生物学效率显着高于等剂量的亚硒酸钠(Se S)。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硒源处理在肉蛋中硒的沉积形态进行分析,在全蛋中检测到硒代蛋氨酸(Se Met)、硒代半胱氨酸(Se 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 Se Cys)和亚硒酸根Se(IV)4种Se形态;在肌肉中检测到Se Met、Se Cys2、Me Se Cys和硒代尿素(Se Ur)4种形态的硒,其中Se Met为硒在肉蛋中沉积的主要形式。Se Y对产蛋后期蛋品质无显着影响,但可以通过提高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抑制肌肉组织磷脂膜和肌肉蛋白的氧化损伤,维持肌肉细胞膜的完整性和肌肉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提高鸡胸肉储存期间的持水能力,维持肉色稳定性。高温应激是全球畜牧业的主要挑战,高温会导致肉蛋品质降低。随着家禽生产系统逐渐从“笼养”向“自由放养”转变,高温应激的影响会更加广泛。因此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通过持续高温处理建立慢性热应激(HS)模型探讨Se Y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效果及缓解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HS会导致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肉品质和肉的氧化稳定性降低,日粮Se Y可显着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蛋壳品质、肉品质和肉的氧化稳定性。长期HS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导致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削弱,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累积,造成脂质、蛋白和DNA等大分子氧化损伤、线粒体形态结构异常和功能紊乱,进而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肉品质降低。Se Y可以通过调节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提高线粒体抗氧化水平,增强细胞清除ROS的能力,改善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氧化还原平衡状态,抑制肌细胞凋亡,进而改善肌肉品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DHA的脂质调节活性探讨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的调控及其对生产性能、肉蛋品质和肉蛋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揭示DHA在蛋黄脂质中的富集形式和规律。研究发现富DHA微藻可通过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而减少肝脏游离脂肪酸(NEFA)和甘油三脂(TG)等在产蛋后期蛋鸡肝脏中的沉积,改善蛋鸡肝脏功能,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提高鸡蛋蛋白质量。DHA在肌肉和蛋黄中的沉积均呈剂量依赖式增加,随着日粮中富DHA微藻剂量增加,n-6/n-3 PUFA比例显着降低,肉蛋脂质健康指数显着改善。当日粮中添加2.0%富DHA微藻时,DHA在蛋黄、胸肌和腿肌中的沉积量分别达到11.6、1.2和1.3 mg/g,n-6/n-3 PUFA比例降至2.49:1、1.89:1和2.27:1。通过脂质组学技术对普通蛋黄和富DHA蛋黄脂质组成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涵盖8大类30个子类的脂质1069种脂质分子,其中含DHA的脂质分子共有71种,DHA在蛋黄脂质中主要以甘油磷脂形式存在,85%以上的DHA与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结合。但是,日粮中添加较高剂量(≥1.5%)的富DHA微藻在提高肉蛋营养附加值的同时,显着降低了肉蛋储存期间的氧化稳定性,提示日粮添加1.5%以上富DHA微藻时,除Se Y外日粮中还需额外补充抗氧化剂。由于DHA主要富集在蛋黄和肌肉的脂质组分中,猜想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靶向富集可以保护肉蛋氧化稳定性。由此实验进一步在2.0%富DHA微藻日粮中(含0.25 mg/kg Se Y)分别添加不同梯度水平的天然藻源虾青素(Astaxanthin,ASTA;Haematococcus Pluvialis),研究ASTA对富DHA肉蛋品质和储存氧化稳定性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日粮ASTA可显着增加肉蛋中AST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沉积到肉蛋中的ASTA和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可将蛋黄和肉中氧化反应阻断在氧化链的传播阶段,抑制肉蛋脂质氧化,改善肉蛋抗氧化活性,延长富DHA肉蛋的货架期。此外,ASTA还可通过调整肝脏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增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间接提高肉蛋的抗氧化能力。基于本试验结果,建议高DHA日粮中添加20–30 mg/kg虾青素较为适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富硒酵母和富DHA微藻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鸡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机能,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的营养附加值,改善后期蛋鸡的肉蛋品质和肉蛋储藏期间的氧化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蛋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营养、安全和健康的功能性肉蛋制品的生产提供科学指导,为产蛋后期蛋鸡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姬翔宇,杨继业,陈书明,杨玉,卫阳,任娜,陈志敏[2](2020)在《阿朴酯和斑蝥黄对产蛋后期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肝肾功能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阿朴酯和斑蝥黄对产蛋后期京红1号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肝肾功能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选取420日龄京红1号蛋鸡225只,按体况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阿朴酯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80 mg/kg阿朴酯,斑蝥黄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8 mg/kg斑蝥黄,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阿朴酯和斑蝥黄可使鸡日采食量分别下降2.76%和2.53%(P<0.05),蛋黄颜色(RCF值)分别提高11.55级和8.16级(P<0.05),蛋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474%和273%(P<0.05);阿朴酯使血清肌酐含量升高(P<0.05),斑蝥黄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P<0.05);各组鸡产蛋率、料蛋比、软破畸形蛋率、平均蛋重、蛋品质其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在京红1号蛋鸡产蛋后期饲料中添加80 mg/kg阿朴酯或8 mg/kg斑蝥黄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均不显着,可显着提高蛋黄色泽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使鸡蛋的商品性能显着提高,但阿朴酯会对鸡肾功能造成一定损伤,斑蝥黄会对鸡肝功能造成一定损伤;二者对鸡抗氧化机能均无显着影响。
张权,李辉,徐鹏,李俊豪,陈小兵,杜炳旺,陶正国[3](2019)在《叶黄素对蛋鸡蛋黄颜色、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天然叶黄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黄颜色、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380日龄体重相似、产蛋率相近且健康的海兰灰蛋鸡432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通过蛋鸡日粮中添加粉末型天然叶黄素(金菊黄2.0)、微囊型天然叶黄素(金菊黄5.0)、合成叶黄素(阿卜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微囊型天然叶黄素对蛋黄的L*、a*、b*值的影响与对照组和粉末型天然叶黄素差异显着(P<0.05);微囊型天然叶黄素对蛋黄的L*、b*值的影响与合成叶黄素(阿卜酯)差异不显着(P>0.05);日粮添加外源色素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日粮中添加微囊型叶黄素能够调节蛋鸡蛋黄颜色。综合各项指标,微囊型天然叶黄素可以替代合成叶黄素(阿卜酯)作为蛋黄着色剂。
李俊,程业飞,苏越,陶正国,周迪,周岩民,温超[4](2018)在《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抗氧化功能、蛋品质和蛋黄色素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取54周龄海兰褐蛋鸡27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添加5.0 mg/kg阿朴酯+2.5 mg/kg斑蝥黄、5.0 mg/kg阿朴酯+5.0mg/kg斑蝥黄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蛋鸡肝脏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P<0.05);试验处理均显着提高蛋黄罗氏比色扇值、红度和黄度值、色素斑蝥黄和叶黄素含量,显着降低其亮度值(P<0.05)。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可改善蛋黄颜色和色素沉积,且5.0 mg/kg阿朴酯+2.5 mg/kg斑蝥黄复合可提高蛋鸡肝脏抗氧化能力。
林城丽[5](2017)在《万寿菊粉与角黄素对黄金锦鲤着色、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选用始重为(25.39±1.23)g的黄金锦鲤(Yamabaki ogon)540尾进行万寿菊粉试验,随机分为6组,标记为W1W6,其中W1组为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0.00%、0.50%、1.00%、2.00%、4.00%、8.00%万寿菊粉的饲料。挑选健康的540尾始重为(25.50±2.15)g的锦鲤进行角黄素试验,随机分为6组,分别标记为J1J6。其中J1组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0.00%、0.005%、0.02%、0.08%、0.32%、0.64%角黄素的饲料。饲养60 d,分析万寿菊粉(Marigold powder)、角黄素(Canthaxanthin)对黄金锦鲤鳞片及皮肤显微结构、体色、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添加水平。1.对黄金锦鲤鳞片及皮肤切片显微结构的影响鳞片临时切片结果表明,W4组、J4组鳞片黄色素细胞数量最多且黄度加深最显着。背部皮肤的石蜡切片结果表明,W5组、J4组色素细胞数量最多且分布较为均匀。可见,添加2.00%4.00%万寿菊粉、0.08%角黄素能有效提高黄金锦鲤体表色素细胞数量。2.对黄金锦鲤体表色度及各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W5组的亮度显着降低,而J6组亮度显着提高(P<0.05);W6、J4组红度提升最显着(P<0.05);W5、J3组的黄度显着升高(P<0.05);W6、J4组皮肤、鳞片中、W5组肝胰脏、W5、J6组中肾和肠、W4、J5组脾、W5、J5组肠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P<0.05)。可见,4.00%8.00%万寿菊粉和0.08%0.64%角黄素能有效改善黄金锦鲤体表着色及鱼体色素沉淀。3.对黄金锦鲤Tyr及MC1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黄金锦鲤禁食48 h后,对黄金锦鲤皮肤、眼睛、脑进行荧光定量测定。与对照组相比,W2、J4组脑的MC1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W4、W5组眼睛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J2和J5组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W5、J4组皮肤表达水平下降到最低值(P<0.05)。W2、J4组脑Tyr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W4组眼睛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J4组眼睛表达水平显着高于J2、J3、J6组(P<0.05);W5、J4组皮肤表达水平最低(P<0.05)。可见,添加4.00%万寿菊粉、0.08%角黄素水平较为适宜。4.对黄金锦鲤生长、抗氧化能力及消化酶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W5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了58.66%、92.77%,W5组饲料系数降低了63.69%(P<0.05);W6组肥满度提高了36.95%。抗氧化能力方面,W5组的血清、头肾和脾SOD活力提高了71.21%、117.92%、230.76%,W4组肝胰脏和中肾SOD活力提高了110.82%、92.28%(P<0.05);W5组肝胰脏、头肾和脾CAT活性提升了93.50%、50.38%100.83%,W4组血清和中肾CAT活性提升了4.11%、66.31%(P<0.05);W5组的血清、肝胰脏、头肾、中肾和脾的GSH含量提升了341.38%、223.91%、230.33%、372.26%、439.07%(P<0.05);W5组的血清、头肾和脾GSH-PX活性提高了112.07%、155.67%、236.28%,W6组肝胰脏GSH-PX活性提升了157.47%(P<0.05);W5组血清、肝胰脏、头肾和脾中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W4组前肠脂肪酶活力最大(P<0.05);后肠脂肪酶活力均显着升高,其中W6组活力提高最大,提高了112.14%(P<0.05)。W5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着提高(P<0.05);W6组后肠淀粉酶活力最大(P<0.05)。W5组前肠蛋白酶提高最显着(P<0.05)。可见,添加4.00%万寿菊粉能够有效提高黄金锦鲤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相比,J4、J5组的肥满度、J5组蛋白质效率显着升高(P<0.05),J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J2J5组肝胰脏和中肾、J3J5组脾、J5组血清的CAT活力均显着提升(P<0.05);J2J4组肝胰脏、J3J6组中肾、J5J6组血清以及J5组脾的SOD活力均显着升高(P<0.05);J4J5组的肝胰脏和血清、J4组的中肾、J5组脾的GSH含量显着提升(P<0.05);J4J6组的肝胰脏、J5J6组血清和头肾、J4组中肾、J5组脾的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J2J6组肝胰脏、J4J5组血清、J4J6组脾、J5组头肾的MD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J3组前肠蛋白酶活力显着升高(P<0.05);J4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最大(P<0.05)。可见,添加0.08%0.32%角黄素能提高锦鲤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
李守学[6](2017)在《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天然色素对蛋黄颜色影响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通过在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中单独添加不同剂量的万寿菊提取物、辣椒红色素以及混合添加不同比例的万寿菊提取物和辣椒红色素,来研究天然色素对蛋鸡蛋黄颜色和产蛋性能的影响。1.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万寿菊提取物(Y)对蛋黄颜色影响选用日龄(360日龄)相同、产蛋率、体重相似、健康正常的“农大三号”蛋鸡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有5个重复。预饲期7天,正饲期21天。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色素,试验组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各试验组叶黄素添加量分别为3mg/Kg、6mg/Kg、12mg/Kg、24mg/Kg。观察不同剂量的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黄颜色及产蛋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1在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后,除对照组,各试验在正饲养期一周后蛋黄颜色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对照组的蛋黄颜色值最低且随实验天数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试验组蛋黄颜色随黄色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各个试验组的颜色均在1415天左右开始趋于稳定。在试验第21天,叶黄素添加量为24mg/Kg的试验组蛋黄颜色值最高,RCF为6;1.2从第21天各组蛋黄指标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各试验组蛋黄的L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显着(P>0.05)。蛋黄a值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稍有增加,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蛋黄b值各组别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蛋黄的RCF值随着黄色素Y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大,除Y2与Y3差异不显着(P>0.05)外,其他均差异极显着(P<0.01);1.3随着万寿菊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各试验组蛋重、产蛋率、日采食量、料蛋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随饲粮中Y含量的增加,试验组蛋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产蛋率有增有减,差异性不显着(P>0.05)。日采食量与料蛋比均随黄色素Y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性同样不显着(P>0.05)。1.4万寿菊提取物Y对鸡蛋的蛋壳强度、哈氏单位没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性不显着(P>0.05)。随Y添加量的增加,蛋形指数有增大的趋势,且Y2、Y5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但组内差异性不显着(P>0.05)。2.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辣椒红色素(R)对蛋黄颜色影响选用日龄(360日龄)相同、产蛋率、体重相似、健康正常的“农大三号”蛋鸡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有5个重复。预饲期7天,正饲期21天。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色素,试验组添加辣椒红色素,叶黄素添加量分别为3mg/Kg、6mg/Kg、12mg/Kg、24mg/Kg。观察不同剂量的辣椒红色素对蛋黄颜色及产蛋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2.1随辣椒红色素添加量的增加,蛋黄颜色变化越来越明显。辣椒红素的添加量越大,颜色变化趋势越大。当蛋黄颜色达到稳定时,叶黄素添加量为24mg/Kg的试验组可使蛋黄颜色增大到11。蛋黄颜色在14天左右开始趋于稳定。2.2随着辣椒红色素添加量的增加,蛋黄亮值L、黄值b都稍有下降,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蛋黄红值a、RCF值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组值随辣椒红素的增加而上升,组别间差异极显着(P<0.01)。2.3随着辣椒红色素添加量的增加,蛋重、日采食量、料蛋比无明显的影响,差异性不显着(P>0.05)。产蛋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稍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2.4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辣椒红色素对鸡蛋的哈氏单位无明显影响,差异性不显着(P>0.05)。随辣椒红素添加量的增加,蛋形指数稍有上升,蛋壳强度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性均不显着(P>0.05)。3.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混合型色素(YR)对蛋黄颜色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60日龄、体重相似、产蛋率相近且健康的“农大三号”蛋鸡3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预饲期为7天,正饲期为21天。对照组只添加辣椒红色素,其中叶黄素添加量为12mg/Kg,试验组饲粮中辣椒红色素与万寿菊提取物中叶黄素添加量比例分别为4:1、2:1、1:1、1:2(万寿菊提取物中叶黄素的添加量分别为3mg/Kg、6mg/Kg、12mg/Kg、24mg/Kg)。观察不同比例的混合型色素对蛋黄颜色及产蛋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3.1各试验组蛋黄颜色值随试验天数的增加逐渐提高,14天后开始趋于稳定且饲粮中色素添加量越高蛋黄颜色值也越高,最大值RCF值为10左右。但各试验组蛋黄颜色值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3.2试验期第21天各试验组蛋黄L值、a值、RCF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显着(P>0.05),但随着万寿菊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蛋黄的RCF值有上升趋势。当饲粮中黄色叶黄素含量为3mg/Kg时,试验组与对照组b值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当黄色叶黄素含量大于或等于6mg/Kg时,试验组蛋黄b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极显着(P<0.01),但YR3、YR4、YR5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3.3在基础饲粮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混合天然色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如产蛋率、日采食量、料蛋比没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性不显着(P>0.05),但随着色素添加量的增加,蛋鸡的日平均采食量、料蛋比有上升趋势;3.4不同比例的混合天然色素对蛋鸡蛋品质中的蛋重、蛋壳强度、哈氏单位、蛋形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性不显着(P>0.05)。本试验中各组别中鸡蛋哈氏单位较低,可能与所选试验鸡的日龄偏大有关。
任周正[7](2017)在《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六个试验,以“种鸭-种蛋-子代肉鸭”为主线,系统研究了种鸭和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并探讨了肉鸭饲粮维生素D3水平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间的关系。试验一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对种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采用2×2因子设计,主效应包括饲粮维生素水平(常规或高维生素水平,常规维生素水平为目前中国商品种鸭料中普遍使用的水平,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维生素K3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常规维生素水平),以及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的添加水平(不添加,或同时添加6mg/kg角黄素和69μg/kg 25-OH-D3)。试验以樱桃谷SM3系种鸭为模型,为期40周,考察饲粮营养状态对种鸭、种蛋和1日龄肉鸭的影响。结果显示,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种鸭肝脏(母鸭,P=0.043;公鸭 P=0.049)、卵巢(P=0.029)、蛋黄(P=0.032)、雏鸭肝脏(P=0.023)和雏鸭卵黄囊(P=0.014)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卵巢(P=0.007)、睾丸(P=0.033)、蛋黄(P<0.001)的丙二醛水平;降低了种公鸭血清蛋白质羰基水平(P=0.037);增加了蛋黄中的维生素(A和E,P<0.001)以及雏鸭卵黄囊中维生素A(P=0.003)的含量;提高了胚胎存活率(孵化后期,P=0.038)、受精蛋孵化率(P=0.029)和总产蛋孵化率(P=0.029);提高了雏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08);改善了雏鸭脚胫着色评分(P<0.001)。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组合:提高了种母鸭血清钙水平(P=0.010)和胫骨强度(P=0.027);降低了破蛋率(P=0.001);增加了种母鸭肝脏(P=0.033)、种公鸭血清(P=0.047)、种公鸭肝脏(P=0.050)、蛋黄(P=0.048)、雏鸭肝脏(P=0.002)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种公鸭血清(P=0.034)、种公鸭肝脏(P=0.032)、蛋黄(P<0.001)、雏鸭肝脏(P=0.006)的丙二醛水平;降低了种母鸭(P=0.019)和种公鸭(P=0.044)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提高了种公鸭喙(P<0.001)、种公鸭蹼(P<0.001)、蛋黄(P<0.001)和雏鸭脚胫(P<0.001)的比色评分。在高维生素水平饲粮中添加角黄素+25-OH-D3时破蛋率最低、蛋壳最厚。总结起来:在常规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饲粮维生素水平,或添加角黄素+25-OH-D3,均能改善种鸭、种蛋和子代肉鸭的抗氧化状态。种鸭高维生素水平能增加蛋黄和雏鸭卵黄囊中的维生素沉积量,提高孵化性能。种鸭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可改善种母鸭胫骨和蛋壳质量,提高种公鸭、蛋黄和雏鸭的着色状态。高维生素与角黄素+25-OH-D3联用时蛋壳质量最优。试验二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对子代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待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8周时,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4个母源处理组各选择健康子代雏鸭96只,进行为期35天的饲养试验。试验分为前期(1至14日龄)和后期(15至35日龄)两个阶段。试验期间,来自所有母源处理组的雏鸭均采食相同的饲粮。结果显示,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增加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体重(P=0.006)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31);提高了子代雏鸭1至14日龄的体增重(P=0.008)和肉料比(P=0.007);且降低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肝脏丙二醛水平(P=0.005)、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P=0.032)和血清蛋白质羰基水平(P=0.011)。母源饲粮中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增加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脚胫着色评分(P<0.001)、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40)和胫骨灰分含量(P=0.010);降低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血清(P<0.001)和肝脏(P=0.018)丙二醛水平;且增加了子代雏鸭15至35日龄(P=0.014)以及1至35日龄(P=0.015)的采食量。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或角黄素+25-OH-D3的添加均能改善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但两者无叠加效应。总结起来,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能改善子代雏鸭前期的抗氧化状态和生长性能。母源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组合,能改善子代雏鸭前期的抗氧化状态、脚胫着色和胫骨质量,且能提高子代雏鸭后期的采食量。试验三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与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间的互作效应研究采用2×2×2因子设计,主效应包括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常规或高维生素水平,常规维生素水平为目前中国商品种鸭料中普遍使用的水平,种鸭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维生素K3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常规维生素水平),种鸭饲粮中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的添加水平(同时添加6mg/kg角黄素和69μg/kg25-OH-D3,或均不添加),以及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NRC1994或高维生素水平,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生物素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NRC1994维生素水平)。待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16周时,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4个母源处理组各选择健康子代雏鸭240只,随机分配至16个圈舍,其中8个圈舍饲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饲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试验为期35天,分为前期(第1至14日龄)和后期(第15至35日龄)两个阶段。结果显示,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改善了子代肉鸭14日龄脚胫着色评分(P<0.001)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01,当母源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且添加角黄素+25-OH-D3时活力最大)。母源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改善了子代肉鸭14日龄(P<0.001)和35日龄(P=0.022)脚胫着色评分,且提高了子代肉鸭14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40)。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肉鸭的体增重(1至14日龄,P=0.001;15 至 35 日龄,P=0.002;1 至 35 日龄,P=0.001)、肉料比(1 至 14日龄,P<0.001)和采食量(15至35日龄,P=0.001;1至35日龄,P=0.004);提高了肉鸭14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29)、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38)、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06)和血清钙水平(P=0.018);提高了肉鸭35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43)和第四主翼羽长度(P=0.019);且降低了肉鸭14日龄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P=0.008)和35日龄肝脏丙二醛水平(P=0.047)。当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可显着提高子代肉鸭1至14日龄体增重(P<0.05);而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饲粮维生素水平对子代肉鸭1至14日龄体增重无影响(P>0.05)。总结起来,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或添加角黄素+25-OH-D3均能改善子代肉鸭14日龄机体抗氧化状态和脚胫着色评分。肉鸭采食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时并不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设置肉鸭(生长前期)饲粮维生素水平时应考虑母源饲粮维生素水平。试验四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试验三的结果显示,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不论是否添加角黄素+25-OH-D3),其子代肉鸭生长前期的饲粮可设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本试验继续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维生素水平的设置方案。当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24周时,从母源高维生素水平处理组和母源高维生素水平添加角黄素+25-OH-D3处理组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健康雏鸭240只(分为16个圈舍,每个圈舍15只鸭),饲喂相同的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至14日龄;14日龄时,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8个圈舍继续饲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则换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至35日龄。结果显示,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肉鸭15至35日龄的体增重(P=0.048)和35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31)。当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时,在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添加角黄素+25-OH-D3可提高子代肉鸭35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当母源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且添加角黄素+25-OH-D3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能提高肉鸭35日龄的脚胫着色评分(P<0.05)。总结起来,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添加或不添加角黄素+25-OH-D3),且子代肉鸭生长前期饲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试验五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试验三的结果显示,当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不论是否添加角黄素+25-OH-D3),其子代肉鸭生长前期的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本试验继续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维生素水平的设置方案。当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32周时,从母源常规维生素水平处理组和母源常规维生素水平添加角黄素+25-OH-D3处理组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健康雏鸭240只(分为16个圈舍,每个圈舍15只鸭),饲喂相同的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至14日龄;14日龄时,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8个圈舍继续饲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则换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至35日龄。结果显示,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与NRC1994维生素水平相比)提高了肉鸭15至35日龄的采食量(P=0.008)和35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21),降低了肉鸭35日龄血清丙二醛水平(P=0.043)。在母源饲粮常规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添加角黄素+25-OH-D3提高了子代肉鸭15至35日龄的采食量(P=0.040)和35日龄脚胫着色评分(P<0.001)。总结起来,当母源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添加或不添加角黄素+25-OH-D3)且子代肉鸭生长前期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以35日龄肉鸭机体抗氧化状态为评定指标)。试验六饲粮维生素D3水平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对肉鸭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研究了饲粮维生素D3水平(0或400 IU/kg)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抗体(1日龄时腹腔注射对照抗体或FGF-23抗体)对肉鸭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将200只1日龄肉鸭随机分配至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圈舍,每个圈舍5只鸭。具体处理如下:1)采食不含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对照抗体;2)采食不含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FGF-23抗体;3)采食含400 IU/kg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对照抗体;4)采食含400 IU/kg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FGF-23抗体。试验为期10天,光照由无紫外线日光灯提供。结果显示,饲粮添加400 IU/kg维生素D3(与不添加维生素D3相比),有提高肉鸭体重(P=0.070)、体增重(P=0.089)和肉料比(P=0.099)的趋势;降低了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P=0.036);但对采食量、死亡率、血浆钙、磷、FGF-23和1,25(OH)2D3水平无影响(P>0.1)。与对照抗体相比,腹腔注射FGF-23抗体增加了肉鸭死亡率(P<0.001,本试验中所有鸭只死亡均发生在抗体注射后24小时内);降低了体重(P=0.020)、体增重(P=0.019)和采食量(P=0.002);有提高血浆磷水平的趋势(P=0.059);但对肉料比、血浆钙、FGF-23、1,25(OH)2D3和甲状旁腺激素激素水平无影响(P>0.1)。两个试验因子对肉鸭体重(P=0.087)和体增重(P=0.083)有交互作用趋势,表现为: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FGF-23抗体降低了肉鸭的体重和体增重;而当饲粮维生素D3为400IU/kg时,FGF-23抗体对肉鸭体重和体增重无影响。总结起来,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腹腔注射FGF-23抗体不利于肉鸭生长性能的发挥,这可能与钙磷代谢失衡有关(本试验中饲粮钙水平为0.65,磷水平为0.4%)。综合结论:1.与常规维生素水平相比,种鸭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种蛋的孵化性能,并改善了子代肉鸭前期的生长性能。2.种鸭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改善了蛋壳质量,但不影响子代肉鸭的生长性能。3.与NRC1994维生素水平相比,高维生素水平饲粮可改善子代肉鸭(前期、后期和全期)的生长性能。4.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生长前期饲粮可设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此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5.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生长前期饲粮应设置高维生素水平,此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6.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腹腔注射FGF-23抗体不利于肉鸭前期生长性能的发挥。
王慧文,孙丰梅,赵英川,郑志新,段中海,杨晓玉,缪如蒙[8](2015)在《加丽素红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用160只360日龄的京红1号蛋鸡,随机均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探讨日粮中不同加丽素红添加量(15,30,60 mg/kg)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会显着降低蛋鸡的饲料转化率(P<0.05),而对蛋鸡的其他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对于蛋品质,试验组蛋黄色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对其他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说明加丽素红能明显增加蛋黄色度,可以作为外源性色素添加剂,但是不会对蛋鸡的健康产生危害。
卢建,王克华,曲亮,窦套存,童海兵,李尚民[9](2013)在《万寿菊提取物对苏禽青壳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28周龄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苏禽青壳蛋鸡16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粮不含万寿菊提取物,试验组饲粮分别含有0.05%、0.10%和0.20%的万寿菊提取物(有效成分叶黄素的含量分别为12.5、25.0和50.0 mg/kg),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产蛋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期第14天,0.10%和0.20%万寿菊提取物组的哈氏单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第28天,0.10%和0.20%万寿菊提取物组的哈氏单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20%万寿菊提取物组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期第42天,0.20%万寿菊提取物组的哈氏单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20%万寿菊提取物组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试验组蛋黄胆固醇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万寿菊提取物添加水平为0.20%时,能显着提高鸡蛋哈氏单位和蛋黄颜色,对产蛋性能和蛋黄胆固醇含量无不良影响。
范京辉,赵立,楼立峰,李庆海[10](2012)在《酮基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饲养试验设计,30周罗曼蛋鸡864羽,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正试期4周。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添加4 mg/kg(纯量)的合成角黄素、天然虾青素。结果显示,①二种添加剂对蛋鸡产蛋率、蛋料比指标无影响(P>0.05);②角黄素组蛋黄罗氏色度由7级提高到12级,天然虾青素组蛋黄色泽升至10级、蛋品哈夫单位提高(P<0.05);③角黄素组蛋黄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日粮色素的沉积率显着降低(P<0.01),虾青素组蛋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P<0.01)、日粮色素沉积率降低。试验结论,低剂量的角黄素、天然虾青素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角黄素的蛋黄增色功效优于虾青素,后者提高蛋品哈夫单位;二种酮基类胡萝卜素均在蛋品中沉积,角黄素明显降低基础日粮中固有色素的沉积率。
二、日粮中添加角黄素和阿卜酯对母鸡产蛋性能和蛋黄颜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粮中添加角黄素和阿卜酯对母鸡产蛋性能和蛋黄颜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蛋鸡的饲养情况及蛋鸡资源的开发利用 |
1.1.1 我国蛋鸡养殖和鸡蛋消费情况 |
1.1.2 蛋鸡生产周期内产蛋变化规律 |
1.1.3 母鸡肉及功能性蛋制品的开发与应用 |
1.2 产蛋后期蛋鸡存在的问题及对肉蛋品质的影响 |
1.2.1 生殖系统功能退化 |
1.2.2 肠道功能紊乱 |
1.2.3 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衰退 |
1.2.4 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加重 |
1.2.5 蛋鸡衰老对肉蛋品质的影响 |
1.3 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有效措施 |
1.3.1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肉蛋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
1.3.2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对肉蛋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
1.4 肉蛋氧化稳定性的营养调控 |
1.4.1 富DHA蛋在储存期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
1.4.2 提高DHA强化肉蛋氧化稳定性的措施 |
1.5 本课题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周龄蛋鸡的肉蛋品质和氧化稳定性差异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饲养试验设计 |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周龄蛋鸡血清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变化 |
2.4.2 不同周龄蛋鸡肝脏病理的变化 |
2.4.3 不同周龄蛋鸡机体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2.4.4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2.4.5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
2.4.6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肉品质的变化 |
2.4.7 不同周龄蛋鸡鸡蛋新鲜程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
2.4.8 肉蛋品质与机体抗氧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营养调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饲养试验设计 |
3.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
3.4.2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4.3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储藏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3.4.5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的营养价值的影响 |
3.4.6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储藏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3.4.8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
3.4.9 不同硒源在肉蛋中的沉积形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应激模式下富硒酵母对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改善效果及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饲养试验设计 |
4.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2 热应激蛋鸡组织中硒的分布 |
4.4.3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4.4.4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
4.4.5 热应激诱导的蛋鸡氧化应激的标志物 |
4.4.6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肌肉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
4.4.7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线粒体的结构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4.4.8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DHA微藻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和肉蛋品质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主要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饲养试验设计 |
5.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3.4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4.2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
5.4.3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5.4.4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肌肉脂肪酸含量和脂质健康指数的影响 |
5.4.5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肌肉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5.4.6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
5.4.7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鸡蛋脂肪酸和脂质健康指数的影响 |
5.4.8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鸡蛋新鲜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5.4.9 富DHA鸡蛋蛋黄脂质种类的分析鉴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藻源虾青素改善富DHA肉蛋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饲养试验设计 |
6.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6.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3.4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虾青素在蛋鸡组织中的沉积规律 |
6.4.2 虾青素对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4.3 虾青素对肌肉脂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6.4.4 虾青素对肉品质的影响 |
6.4.5 虾青素对蛋黄新鲜程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6.4.6 虾青素对肝脏Nrf2/HO-1 抗氧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阿朴酯和斑蝥黄对产蛋后期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肝肾功能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生产性能 |
1.3.2 蛋品质 |
1.3.3 血液生化指标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PO与CXN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APO与CXN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2.3 APO与CXN对鸡肝肾功能的影响 |
2.4 APO与CXN对鸡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APO和CXN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APO和CXN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APO和CXN对鸡肝肾功能的影响 |
3.4 APO和CXN对鸡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
4 结论 |
(3)叶黄素对蛋鸡蛋黄颜色、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日粮 |
1.4 采样及测定指标 |
1.4.1 采样方法与测定指标 |
1.4.2 主要仪器 |
1.5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鸡蛋蛋黄L、a、b色度系统、RCF值及总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对鸡蛋蛋黄L、a、b色度系统、RCF值及总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鸡蛋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4)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抗氧化功能、蛋品质和蛋黄色素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指标测定 |
1.3.1 鲜蛋品质 |
1.3.2 色素含量 |
1.3.3 抗氧化性能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2 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品质的影响 |
2.3 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黄中的色素含量影响 |
3 讨论 |
3.1 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 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蛋黄中的色素含量影响 |
4 结论 |
(5)万寿菊粉与角黄素对黄金锦鲤着色、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类体色的探索进度 |
1.1.1 鱼类体色的作用 |
1.1.2 鱼类体色的色素构成 |
1.1.3 影响鱼类体色的主要因素 |
1.1.4 改善观赏鱼体色方法 |
1.2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及性质 |
1.2.1 水产养殖业类胡萝卜素的来源及着色效果 |
1.3 类胡萝卜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作用 |
1.3.1 维生素A原活性 |
1.3.2 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
1.3.3 降低水产动物体内的脂肪,改善水产品的肉质 |
1.3.4 改善水产动物的体色 |
1.3.5 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抗氧化作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万寿菊粉、角黄素对黄金锦鲤鳞片及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黄金锦鲤鳞片色素细胞观察 |
2.2.2 黄金锦鲤背部皮肤切片观察 |
2.3 讨论 |
2.3.1 鳞片色素细胞分布 |
2.3.2 背部皮肤切片色素细胞分布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万寿菊粉、角黄素对黄金体色和组织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黄金锦鲤体表颜色肉眼观察 |
3.2.2 黄金锦鲤体表色彩测定 |
3.2.3 黄金锦鲤不同组织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 |
3.3 讨论 |
3.3.1 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体表L*、a*、b*值的影响 |
3.3.2 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组织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万寿菊粉、角黄素对黄金锦鲤Tyr及MC1R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万寿菊粉水平对黄金锦鲤Tyr、MC1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2 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Tyr、MC1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万寿菊粉及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Tyr及 MC1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2 万寿菊粉及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各组织MC1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3 万寿菊粉及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各组织Tyr mRNA表达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万寿菊粉、角黄素对黄金锦鲤生长、消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鱼与饲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饲料中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5.2.2 饲料中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血清及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2.3 饲料中万寿菊粉水平对黄金锦鲤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饲料中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2 饲料中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血清及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3.3 饲料中万寿菊粉、角黄素水平对黄金锦鲤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6)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天然色素对蛋黄颜色影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2 小麦作为能量饲料的研究进展 |
1.3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
1.3.1 类胡萝卜素简介 |
1.3.2 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
1.4 类胡萝卜素在家禽体内中的吸收、代谢与沉积 |
1.4.1 类胡萝卜素在家禽体内中的吸收与代谢 |
1.4.2 类胡萝卜素在家禽体内的沉积与蛋黄颜色关系 |
1.5 影响蛋黄着色的因素 |
1.5.1 着色剂本身特性 |
1.5.2 饲养管理 |
1.5.3 疾病因素 |
1.5.4 饲料因素 |
1.5.5 其他因素 |
1.6 天然色素添加剂的应用进展 |
1.6.1 万寿菊提取物应用研究进展 |
1.6.2 辣椒红色素应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万寿菊提取物(Y)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着色剂 |
2.1.2 试验基础日粮配方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1.5 数据分析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黄颜色变化的影响 |
2.2.2 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黄RCF、L、a、b的影响 |
2.2.3 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品质的影响 |
2.2.4 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黄RCF、L、a、b值的影响 |
2.3.2 添加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的影响 |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辣椒红色素(R)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着色剂 |
3.1.2 试验基础日粮配方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3.1.5 数据分析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2.1 试验期间辣椒红素对蛋黄颜色变化的影响 |
3.2.2 添加辣椒红素对蛋黄L值、a值、b值和RCF值的影响 |
3.2.3 添加辣椒红色素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2.4 添加辣椒红色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添加辣椒红色素对蛋黄RCF、L、a、b值的影响 |
3.3.2 添加辣椒红色素对蛋鸡的生产性、蛋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日粮中添加混合型天然色素(YR)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着色剂 |
4.1.2 试验基础日粮配方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4.1.5 数据分析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2.1 添加混合型色素对蛋黄颜色变化的影响 |
4.2.2 添加混合型色素对蛋黄RCF、L、a、b的影响 |
4.2.3 添加混合型色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4.2.4 添加混合型色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添加混合型色素对蛋黄RCF、L、a、b值的影响 |
4.3.2 添加混合型色素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万寿菊提取物(Y)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
5.2 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辣椒红色素(R)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
5.3 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混合型色素(YR)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肉鸭维生素营养研究现状 |
1.1 近二十年来鸭维生素营养研究论文概况 |
1.2 维生素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
1.3 肉鸭维生素需要推荐量及影响因素 |
1.4 维生素D_3代谢物的研究进展 |
1.5 角黄素营养研究进展 |
2 种禽与子代维生素营养互作效应 |
2.1 种禽饲粮维生素与种蛋和子代质量 |
2.2 种禽饲粮25-羟维生素D_3与种蛋和子代质量 |
2.3 种禽饲粮角黄素与种蛋和子代质量 |
3 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 本研究的目的 |
2 本研究的意义 |
3 本研究的内容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_3组合对种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种鸭的饲养管理 |
1.3 考察指标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蛋性能 |
2.2 种鸭着色、抗氧化与钙磷代谢 |
2.3 种蛋品质 |
2.4 孵化性能 |
2.5 雏鸭质量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_3组合对子代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与着色 |
2.2 抗氧化状态 |
2.3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_3组合与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间的互作效应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着色与羽毛发育 |
2.3 抗氧化状态 |
2.4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着色与羽毛发育 |
2.3 抗氧化状态 |
2.4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五 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着色与羽毛发育 |
2.3 抗氧化状态 |
2.4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六 饲粮维生素D_3水平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对肉鸭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抗体的制备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考察指标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浆FGF-23抗体滴度 |
2.2 生长性能 |
2.3 血浆钙磷和激素水平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1 总体讨论 |
2 总体结论 |
3 本研究创新点 |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加丽素红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设计 |
1.3剂量分组及依据 |
1.4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1. 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1生产性能的测定 |
1.5.2蛋品质的测定 |
1.5.3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1.4数据分析和处理 |
2结果 |
2.1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2.3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讨论 |
3.1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日粮中加丽素红添加量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1日粮中加丽素红添加量对反映肝脏功能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2日粮中加丽素红添加量对反映肾脏机能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9)万寿菊提取物对苏禽青壳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产蛋性能 |
1.3.2 蛋品质 |
1.3.3 蛋黄胆固醇含量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水平万寿菊提取物对蛋鸡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10)酮基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1.3 基础日粮与添加剂用量 |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酮基类胡萝卜素对产蛋性能及鸡蛋表观指标的影响 |
2.2 酮基类胡萝卜素对蛋黄总类胡萝素含量的影响 |
2.3 酮基类胡萝卜素对蛋黄色素溶液吸光度影响 |
3 讨论 |
3.1 酮基类胡萝卜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酮基类胡萝卜素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酮基类胡萝卜素对鸡黄色素沉积率影响 |
4 结论 |
四、日粮中添加角黄素和阿卜酯对母鸡产蛋性能和蛋黄颜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D]. 刘兵. 江南大学, 2021(01)
- [2]阿朴酯和斑蝥黄对产蛋后期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肝肾功能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J]. 姬翔宇,杨继业,陈书明,杨玉,卫阳,任娜,陈志敏. 中国畜牧杂志, 2020(05)
- [3]叶黄素对蛋鸡蛋黄颜色、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J]. 张权,李辉,徐鹏,李俊豪,陈小兵,杜炳旺,陶正国. 中国家禽, 2019(06)
- [4]阿朴酯和斑蝥黄复合对蛋鸡抗氧化功能、蛋品质和蛋黄色素沉积的影响[J]. 李俊,程业飞,苏越,陶正国,周迪,周岩民,温超.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8)
- [5]万寿菊粉与角黄素对黄金锦鲤着色、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林城丽.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6]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天然色素对蛋黄颜色影响作用的研究[D]. 李守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7]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D]. 任周正.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8]加丽素红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王慧文,孙丰梅,赵英川,郑志新,段中海,杨晓玉,缪如蒙. 中国兽医学报, 2015(12)
- [9]万寿菊提取物对苏禽青壳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J]. 卢建,王克华,曲亮,窦套存,童海兵,李尚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3(09)
- [10]酮基类胡萝卜素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J]. 范京辉,赵立,楼立峰,李庆海. 畜牧与兽医,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