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

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

一、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唐秋香[1](2019)在《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约从5世纪30年代起,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族大批移居不列颠,并在6世纪末左右建立了王国。经过不断的征战和抵御维京人入侵的战争,到诺曼征服前夕,英格兰初步实现了统一。在宗教信仰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起初都是异教徒,但在6世纪90年代之后的3、4代人后,他们都皈依了基督教。惠特比会议结束后,基督教在英格兰获得了迅速发展,修道社团在各地涌现。而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英格兰在诺曼征服前已建立了 17个主教管区和数以千计的乡村教堂。当罗马传教团在6世纪末抵达英格兰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刚从部落军事首领转化而来,微弱且不稳定。改信基督教不仅有助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迈入文明开化的门槛,他们的统治者也能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对外扩张的政治野心。另外,在王国治理方面,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离不开教会,因为神职人员有丰富的教务管理经验,而且,当时只有教会拥有受过教育、能读会写的成员。正因为如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积极推动基督教在其王国的传播和发展,如带领臣民自上而下地受洗,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向其他王国输出基督教,通过带头献身宗教、捐建修道社团等支持修道主义的兴起等。另外,在幸存的盎格鲁-撒克逊早期法典中,异教崇拜被严厉禁止,基督教及其神职人员则获得保护。除了捐建主教教堂等这些直接服务于宗教目的的教会建筑,为教会的存在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是教会财产的最大赞助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主教、修道院院长等是王廷和地方治理中的关键人物,为了确保他们的忠诚,这些高级教士的任免常被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掌控,他们多是国王忠顺的臣属或王族成员。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经常召开宗教会议,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教会内部事务受到世俗王权越来越多的干预,无法独立发展。得益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的庇护和慷慨捐赠,基督教迅速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扎根,并很快就积聚了大量财产。作为报答,教会竭力帮助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构筑一种受“神命”王权支配的统治秩序,例如,将国王等王族成员尊奉为圣徒,帮助找到一种新的激发其民众忠诚的替代品;在国王的登基典礼中引入涂油礼,向世人证明国王统治的合法性,并使盎格鲁-撒克逊王权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等。与此同时,教会也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输送了诸多有用人才,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活跃于王国的政治舞台,除了经常受邀参加贤人会议,与国王和其他世俗贵族共商内政、外交等重要事务,他们还与郡长一起承担维护地方秩序的重任。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教会不仅为王国的和平提供真诚的祈祷,一些高级教士甚至亲自领军同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异教徒入侵者作战。此外,作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基督教也在英格兰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尽管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彼此利用,并相互为对方的需要和利益服务,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日耳曼人旧有的世界观存在着对立。从7世纪后期开始,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态势,如约克主教威尔弗里德与数位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坎特伯雷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间的激烈冲突等。不过,总体来看,由于共同的目标和需要比实际或潜在的冲突和混乱更巨大、更强烈,和谐的合作是诺曼征服前英格兰教俗关系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在维京人的劫掠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教权和王权间的联盟变得更加紧密,尽管教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沦为了世俗王权的附庸。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常被称为罗马教会的“女儿”。大格雷戈里、维塔利安等教皇对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继承人也努力通过授予盎格鲁-撒克逊大主教披肩等方式维系同它的联系。盎格鲁-撒克逊人对罗马教廷表现出了很大的忠诚——主动向罗马教廷寻求关于英格兰教会的一些紧要事宜的意见和支持,并致力于教皇的传教事业等。尽管如此,由于罗马教会此时自身力量尚弱,再加上距离相对较远,教皇与盎格鲁-撒克逊世俗王权和教会的联系不多,英格兰的教会事务较少受罗马教廷的干预。不仅如此,盎格鲁-撒克逊教会从很早起就表现出了较大的独立意识,拒绝执行罗马教廷就“威尔弗里德事件”做出的判决。另外,在任用高级教士和婚姻领域,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经常违反相关的教会法规,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

张亦为[2](2019)在《格特鲁德·贝尔考古生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格特鲁德·贝尔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女性。她的一生围绕着各种传奇和秘闻。她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高门显贵之家。她在一个男女还相对不平等的时代接受了最顶尖的教育。她打破了当时英国社会对于女性相夫教子,专心家庭的观念,只身一人前往广袤的中东大地,在这里进行旅行探索。她在考古学领域中成就卓着。她又在一战后的瓜分中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一手创立了伊拉克国家考古事业的基础,为伊拉克保留了丰厚的文明遗产。贝尔的一生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身份来概括,她在人生不同阶段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相比于格特鲁德·贝尔的政治成就,她的考古学成就更为卓越。贝尔的考古学生涯是她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她在政治领域的实践以及她对中东历史与现实的看法也都来源于她的考古学经历。考古学生涯塑造了格特鲁德·贝尔性格中最富浪漫主义的一面,贝尔也一直用这种独特的浪漫情感来对待历史与现实,并在政治实践中延续着这种浪漫的风格。本文以格特鲁德·贝尔的一生为线索,利用她本人留下的丰富的个人档案资源以及她公开出版的书籍和论文,重点研究贝尔的考古学生涯。探讨她是如何走上考古学道路,她在考古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她的考古学生涯又如何深刻影响着她的情感和政治实践的。

魏久志[3](2017)在《象征的图像与殡葬观念的变迁 ——潘诺夫斯基《墓葬雕刻四讲》研究》文中提出墓葬是雕刻艺术的摇篮。雕刻史家们研究的众多作品都是矗立在墓葬上的,通过他们对这些墓葬雕刻的描述,我们早就熟悉了这些雕刻作品的形式,甚至还能够根据其风格断定它们的年代。然而这些都是针对雕刻作品所做的风格学分析,忽略了它们的内容和意义。潘诺夫斯基的墓葬雕刻研究则力图将我们带回到雕刻和墓葬的整体历史情境中,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雕刻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以及象征意义。图像学研究,也即对作品意义的研究,似乎成了潘诺夫斯基的标签,但是如果认为潘诺夫斯基仅是对墓葬雕刻作品的内容感兴趣而没有对其形式加以关注,那就距离误读他只有一步之遥了。潘诺夫斯基对墓葬雕刻的形式分析,尤其是对模拟像[effigy]的分析同样精彩。在《墓葬雕刻四讲》中,潘诺夫斯基囊括了从古埃及一直到16、17世纪有关墓葬雕刻的内容,从艺术风格和图像学两个方面展开了综合的讨论。也就是说,潘诺夫斯基除了调动他广博的学识深入地探讨墓葬雕刻与习俗、宗教、哲学、科学的关系,还系统的概括了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对于潘诺夫斯基而言,图像与思想、风格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远超图像学的问题。他的艺术史研究的目标是要像历史学一样,研究和复原过去的传统,赋予古代纪录以鲜活的生命。这一目标在潘诺夫斯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着作《墓葬雕刻四讲》[Tomb Sculpture]中有着完美的诠释。本文旨在以潘诺夫斯基的《墓葬雕刻四讲》为例,分析图像学的方法在古代艺术研究中的应用,也即在译介和概述西方墓葬雕刻史的同时,明确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修正我们之前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认识的一些不足。本文以图像的象征为出发,首先梳理了象征的理论和象征的图像体系的发展过程,之后介入到西方墓葬雕刻史的问题之中,以具体的研究实践来修正和强化我们对图像学研究方法的深入理解。因此,在以粗陋的笔触介绍潘诺夫斯基殡葬雕刻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时,我们以人类发展史上灵魂观念的变迁为统摄,着重突出墓葬雕刻与社会风俗、巫术迷信、宗教信仰、哲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文章中分别以“灵魂的归宿”、“异教的世界”、“基督的护佑”和“世俗的转向”为标题来对应古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诸个时代的墓葬发展特征,以突显殡葬雕刻观念的转变与社会文化倾向之间的契合。古埃及人的殡葬观念是“憧憬未来的”;希腊时期,殡葬观念则变成了“缅怀过往的”。古埃及人对未来的巫术式掌控的观念开始转向对往事的充满想象力的纪念性观念;在之后文明的多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到殡葬观念从“憧憬未来的”观念向“缅怀过往的”观念的转变,而且在很多时候,这两种观念是并存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在同一座墓葬之中。中世纪初期,殡葬雕刻消失不见,这与基督教教义对偶像的厌恶密切相关,而到了中世纪盛期,墓葬雕刻再次繁荣,基督教改革促使人们对死亡、对死者产生了新的态度。文艺复兴时期的墓葬既有中世纪的延续,也有古典母题的复兴,但更突出的还是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墓葬雕刻,它们最为直接地呈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于汶可[4](2017)在《苏格兰格子形制密码研究》文中认为苏格兰格子呢身为苏格兰古老文化发展至今,必有其独特之处才能闻名世界,并深受各时尚设计师的喜爱。本文通过对苏格兰格子的全面深入研究,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国际化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考证、考古研究法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对苏格兰格子从历史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究。从格子呢的来源、图样及染织到格子呢不仅是单纯的穿在身上的织物,更是联系氏族的纽带和维系氏族部落团结的象征;到格子呢在英国历史舞台中不断演变发展,成为詹姆士二世党人抗争英格兰政府侵略苏格兰的政治派别符号,从被打压、衰落到兴起的过程,氏族象征到军队编制的角色转换;到最后成为皇室御用和高贵的象征,温莎公爵对于格子呢的重要影响使格子呢真正从传统走向时尚,最终成为世界各地追捧的纹样;最后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在新疆地区有力重大发现,通过考古学、人类学和遗传学研究等方法发现使用相似格子呢织物的古凯尔特人祖先和新疆考古发现的使用格子织物的高加索人种同属一语系的不同种族人种,且西域发现比西方记载时间早一千多年,说明“前丝路”是中欧贸易、文化交流的产物,西域形成了中欧文化贸易交流的一次繁荣。如今苏格兰格子在不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并且不同的组织和国家都有自己专属的格子呢,苏格兰格子呢如今真正走进了国际化的时代。

尚德君[5](2016)在《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西班牙是多种文明汇集之地,既有远古土着的凯尔特-伊比利亚文明,也有外来的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在中世纪多种文明交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文明。追溯西班牙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注意到,罗马从公元前218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侵入伊比利亚半岛到公元5世纪70年代罗马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行省统治的正式结束,历时近700余年,历史上称为罗马-西班牙时期。罗马-西班牙时期也是西班牙行省罗马化时期,伊比利亚半岛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公元前1世纪末到2世纪的帝国早期是西班牙行省罗马化最显着、最活跃的阶段,罗马统治为西班牙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罗马文明的烙印,罗马文明与凯尔特-伊比利亚文明相互碰撞、交融,最终促成了罗马-西班牙文明在帝国早期的形成。本文主要针对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艺术以及城市发展演变开展研究,从而分析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的实质、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及其对整个帝国统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本文由引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主要对学术界“罗马化”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对有关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的研究成果做出文献综述,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由此清晰地认识到:虽然西方学术界对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罗马化”问题还存在许多争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国内学者对于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并不多见,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内容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第一章主要研究前罗马时代的西班牙,全面回顾罗马征服前的西班牙的情况以及罗马征服西班牙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罗马征服西班牙缓慢的原因和罗马征服西班牙的意义以及影响。第二章主要研究西班牙行省政治领域的罗马化。需要深入研究几个问题,即西班牙行省的建立及发展、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罗马公民权的扩展,并试图论证西班牙行省政治领域的罗马化为行省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领域的罗马化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农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四个领域的发展来研究西班牙行省经济领域的罗马化。经济领域的罗马化又为其它领域罗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章主要研究西班牙行省宗教和文化领域的罗马化。通过研究这些领域的罗马化,试图论证罗马文明在宗教和文化领域影响的具体表现。第五章主要研究西班牙行省城市发展罗马化。具体研究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与生活以及城市罗马化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域,论述城市罗马化对西班牙行省和罗马帝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试图从理论层面分析西班牙行省罗马化是罗马文明与凯尔特-伊比利亚文明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最终在帝国早期形成了罗马-西班牙文明。

肖丽[6](2015)在《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文中指出“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罗马缘何伟大?也许是其难以企及的“世界性帝国”的霸权地位及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罗马海外殖民城市出现于罗马向地中海世界进行扩张的大征服时代,彼时罗马已步入共和体制的衰亡期,由于时局与形势所迫,海外殖民经历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但终在恺撒与奥古斯都时期达于全盛。海外殖民城的始建与兴盛期恰好也是罗马国家向帝国迈进、并最终成为“伟大”的罗马帝国的时期。罗马的殖民城市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地区“开花结果”,这些“果实”对罗马文明的“伟大”做出了哪些贡献?本文实际上就是对此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究。由于共和晚期和帝国早期是罗马海外殖民的关键时期,而罗马帝国的发展及其在所知世界内的称霸、罗马文明的成长以及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也都与这一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的时间断限将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阐释罗马海外殖民城市兴衰的过程和原因,并试图分析罗马殖民城市在每个阶段中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海外殖民城市在罗马历史重要时期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主要从政治领域阐释罗马海外殖民城市对相关体制的传播。海外殖民城市一经建立,罗马的城市管理体制便率先得到运用,并传播出去,与此同时,对殖民者的安置与管理使罗马公民权与罗马法得到了扩展与传播。第三章主要阐释海外殖民城市对罗马帝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海外殖民城市自萌芽之初就具备了便于发展经济的新特征,恺撒与奥古斯都的大规模殖民又使这一特征突显出来。殖民城市的建立不仅带动了罗马海外道路系统的开发,而且影响了地方农业、工商业以及建筑业的发展,尤其对省际贸易往来和整个地中海的总体经济繁荣有所益处。更重要的是,随着海外殖民城市的建立,罗马帝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又刺激帝国经济的发展。第四章主要从语言、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阐释海外殖民城市对罗马文明发展的影响。殖民城市是传播罗马文明的强大平台,这种传播不一定是罗马当局强制进行的,而更可能是由于殖民城市的建立自然发生的,正因如此,罗马文明的成分才得以保留在世界各地。结语对全文略作总结,并尝试从理论层面分析殖民城市在罗马帝国的发展中,以及罗马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当中的意义。

刘琳琳[7](2015)在《罗马—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 ——以城市、宗教的罗马化为研究基点》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罗马—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不列颠从恺撒入侵起就开启了罗马化的进程,在成为行省后,罗马对其实行罗马化统治,加速了其罗马化进程。不列颠行省罗马化的表现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城市、宗教作为罗马化的物质、精神载体成为不列颠行省罗马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是罗马文明对当地文明的整合,促进了罗马文化与当地文化交融。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罗马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同时也要分析不列颠行省居民、尤其是地方精英阶层发挥的主动作用。对不列颠行省城市、宗教的研究即是对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探究,目的是对罗马行省统治政策有清晰地认识。引言主要对学术界的“罗马化”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对有关罗马—不列颠的研究成果做出文献综述,并分析国内研究现状。由此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虽然西方学术界对罗马—不列颠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罗马化”问题仍存在很多争论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同时,国内学术界已经有学者致力于不列颠行省行政管理罗马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开启了罗马—不列颠行省罗马化的研究方向,但仍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第一章研究了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及其罗马化统治。全面回顾从恺撒入侵到克劳狄征服之间罗马对不列颠的政策以及罗马与不列颠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即罗马征服不列颠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罗马对高卢的统治和保持帝国西部边境的完整性;恺撒入侵后不列颠开启了不列颠罗马化的进程,为行省建立后大规模的罗马化奠定基础;罗马对不列颠和平政策的延续性导致从奥古斯都到卡利古拉统治时期,不列颠事务被长久搁置;最后克劳狄建立行省并采取罗马化的统治政策。第二章研究了作为罗马化物质载体的不列颠行省城市的兴起、发展和罗马化影响。罗马通过继承和发展了不列颠原有的寨堡和奥必达,建新城市以及发挥军队的推动作用,兴建了大量的城市。然后通过发展多种类型的城市、修建公共建筑、扩展城市生活来加速不列颠行省城市的罗马化,对罗马—不列颠行省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简要分析不列颠地理环境特点和历史沿袭造成的地区差异性和城市罗马化的差异性,并介绍3世纪后罗马—不列颠城市发展的变化。通过这些研究,试图全面地了解罗马—不列颠行省城市的罗马化。第三章研究了作为罗马化精神载体的宗教在罗马—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进程。宗教的罗马化进程是罗马对不列颠行省原有德鲁伊德教去异存同的整合过程。违背罗马宗教传统的德鲁伊德特权祭司阶层和人祭仪式都被摒除,同时加快凯尔特多神信仰与罗马多神信仰的融合。另外,通过推广皇帝崇拜、确立统一信仰来强化不列颠行省的忠诚度和国家认同,并积极促进东方宗教的融入以促使东西方行省之间文化的交流。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使罗马帝国宗教整合走向终点,同时又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起点。本文意在通过对罗马—不列颠行省城市、宗教的罗马化研究,进一步探讨罗马的行省统治政策:罗马对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是在不列颠原有城市、原有宗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整合,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不列颠原有的特点。在城市发展上以部落为基本行政单位,建立地方精英的自治统治,通过地方精英与罗马的协商合作和其内部的竞争拓展罗马化的影响。罗马对不列颠原有宗教采取最大程度的包容,尽量整合帝国境内的所有宗教。无疑,罗马—不列颠行省城市、宗教的罗马化最终都成为罗马实施有效统治的坚实基础,也成为帝国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萌萌[8](2014)在《趣味的力量 ——枫丹白露派与法国宫廷风格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关注十六世纪从弗朗索瓦一世到亨利四世期间(1515-1598)法国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宫廷风格的形成与流行的过程,试图说明所谓的“枫丹白露派”的活动与法国宫廷风格形成之间的共生关系,探讨作为法国文艺复兴典型风格的宫廷风格作为中世纪艺术与巴洛克、洛可可艺术过渡期的构成、特征与形式,以此为切入点,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法国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的艺术之间的关联性。枫丹白露宫的整体建设见证了瓦卢瓦王朝到波旁王朝的朝代更替,在此期间,法国君主凭借王权,利用文化不断提升其在欧洲的权势和名望,王权思想、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共同演化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发展。在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交融发展,持续几十年的一种不断调整与增殖的趣味,在个体与集团之间不断转译碰撞。艺术与文化实践的参与者,包括国王、贵族、艺术家和工匠,都在有意识地贯彻逐渐取得共识并且形成特定的艺术风格与样式,渗透于生活环境、礼仪、习惯和日常用品等诸多方面。意大利样式主义、法国本土的宫廷趣味以及北方风格的因素共同铸造了当时以枫丹白露为中心的宫廷艺术风格。“枫丹白露派”与法国的宫廷艺术二者之间是交互影响,互为基础的关系。返回到艺术创作之初的历史情境之中,探讨艺术与趣味的相互支撑与重构。来自于时代召唤的王权趣味支撑起一种模糊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演变又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与教育,从而总括出一个时间段落的主流趣味。本文在第一部分考察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集中于弗朗索瓦一世前后的思想文化流变,后分别以枫丹白露宫的建设、法国宫廷风格的确立(以肖像画的流变为例)、法国宫廷趣味的拓展和流散(以日常用品、装饰和版画为例)三个部分来阐述法国宫廷风格的形成与“枫丹白露派”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立足于艺术本体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探讨趣味流变背后政治力量、文化力量与艺术力量之间的角逐所显现出来的风格问题。参考图像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级等社会因素,以期最大程度的接近逝去的时代与时代精神。

叶丹[9](2014)在《穿越边界—艺术史中的丢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德国文艺复兴的灵魂人物,阿尔布莱希特·丢勒是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艺术家,他也是第一位越过阿尔卑斯山,亲眼目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果并且深受其影响的北方艺术家。他本人既把自己看作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学生,同时是它的传教士。因而,他在文艺复兴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当时在同一地区的北方艺术家的区别是十分突出的,他的生平、艺术以及后人对他的评述连同对他的作品的鉴赏都无法离开与艺术史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他越过阿尔卑斯山的经历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隐喻,不断提示着后来的欣赏者和研究者以及后来艺术史研究。在对丢勒的艺术被接受、被批评以及被研究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总有一些持续不断的趋势贯穿于其中,而这些趋势始终与艺术史的书写密切相关,在这些文字里随处可见的实际上是一个由新旧成分共同组成的混合体,只是在比例上有所不同。而所有这些线索,使得丢勒能够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他穿越的边界,以及因他而被穿越的边界。

马冬[10](2013)在《锁子甲传入中国考》文中研究指明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形制奇特的金属铠甲,它可能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首先发明的,时间应为公元前5世纪或更早。作为一种外来的铠甲形制,锁子甲从进入中国西域地区至最终传入中原,历时三个多世纪,这一过程曲折、漫长而有趣。古老的锁子甲在今日西方早已失去原先的兵器属性,而几乎完全成为一种文化承载物。这种情况在锁子甲入华后,则发生得更早也更广泛一些。故之,其亦成为观察外来文化现象内化于我的一个有趣视角。

二、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史料基础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的背景
    第一节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一、政治简史
        二、社会治理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教会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皈依
        二、惠特比会议
        三、教会组织结构
第二章 王权对教会的庇护和干预
    第一节 庇护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
        一、推动基督教的传播
        二、支持修道主义
        三、保护教会及其神职人员
    第二节 帮助教会积聚财富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财产概况
        二、捐献土地等
        三、协助教会征税
    第三节 干预教会事务
        一、任免高级教士
        二、掌控宗教会议
第三章 教会对王权的协助和制约
    第一节 圣化王权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圣王权观
        二、尊奉王族人员为圣徒
        三、引入国王圣化礼
    第二节 襄助世俗事务
        一、担任王室信使
        二、出席贤人会议
        三、参与地方治理
        四、协助抵御入侵
    第三节 促进统一
        一、英格兰的统一
        二、教会的精神纽带作用
    第四节 制约王权
        一、裁判国王的道德品行
        二、国王圣化礼的潜在制约
第四章 教会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第一节 “威尔弗里德事件”
        一、威尔弗里德其人
        二、威尔弗里德与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
    第二节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一、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的冲突
        二、大主教与威塞克斯王权的联盟
第五章 罗马教廷与盎格鲁-撒克逊政教关系
    第一节 罗马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及其王权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罗马教会的“女儿”
        二、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对罗马的尊崇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忠诚”
        一、主动与教廷商讨教会事务
        二、致力于罗马教皇的传教事业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叛逆”
        一、拒服罗马教廷的裁决
        二、违规任用高级教职
        三、婚姻领域的挑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格特鲁德·贝尔考古生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立论依据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格特鲁德·贝尔的时代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与贝尔的家庭
    第二节 大英帝国的全球扩张和海外政策
    第三节 考古学的发展
第三章 作为考古学家的格特鲁德·贝尔
    第一节 走上考古学之路
    第二节 贝尔的拜占庭考古
    第三节 贝尔的美索不达米亚考古
第四章 考古学与政治
    第一节 伊拉克考古事业的奠基者
    第二节 贝尔的历史浪漫主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象征的图像与殡葬观念的变迁 ——潘诺夫斯基《墓葬雕刻四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重回图像学——潘诺夫斯基的学术成就及其理论渊源
    第一节 开拓的历程——潘诺夫斯基学术研究之路
    第二节 博采众长——潘诺夫斯基艺术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三节 重返纪念碑——《墓葬雕刻四讲》简评
第二章 象征的图像——图像象征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象征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形而上的象征理论发展史
    第三节 形而下的图像象征表现形式
第三章 灵魂的归宿——古埃及的墓葬形式及其观念
    第一节 复杂的灵魂
    第二节 从远古到埃及的墓葬艺术形式
    第三节 古埃及墓葬雕刻的观念
第四章 异教的世界——古希腊、罗马的墓葬雕刻
    第一节 被改造的冥府——希腊来世理念的变迁
    第二节 墓葬观念的交织——古希腊时期的墓葬观念
    第三节 古典形式的确立——古希腊石棺形制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古罗马殡葬艺术的开端——埃特鲁斯坎人的墓葬雕刻艺术
    第五节 肆意的混合——古罗马墓葬雕刻的形式及其观念
    第六节 案例简析——罗马墓葬雕刻的图像学含义
第五章 基督的庇佑——中世纪的墓葬雕刻艺术
    第一节 异教母题的借鉴——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墓葬雕刻
    第二节 圣陵旁、教堂内——中世纪墓葬遗址的变迁
    第三节 墓葬艺术的复兴——中世纪的墓葬形制及其演变
    第四节 卧像时代——中世纪北方墓葬雕像的风格学特征
    第五节 灵魂升迁——中世纪北方墓葬雕像的图像学含义
第六章 世俗的转向——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墓葬雕刻艺术
    第一节 从宗教到世俗——历史更迭时期殡葬雕刻的多元化
    第二节 墓葬观念的现代化——人文主义学者的殡葬雕刻
    第三节 宗教因素的世俗化——传记题材和道德天使进入非教会成员的墓葬213
    第四节 模拟像的个性化——跪式模拟像、“斜倚像”[statue accoudée]、骑马像、“庄严”像[the Image“in Majesty”]
    第五节 个人价值的凸显——“痛失亲人的文科诸子”[Arts Bereft]的母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苏格兰格子形制密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苏格兰格子呢与苏格兰文明
    1.1 格子呢(tartan)的来源
        1.1.1 Tartan的语源
        1.1.2 早期tartan文献的记载
    1.2 早期格子呢图样与功能
    1.3 传统苏格兰格纹染织
        1.3.1 天然染料染色
        1.3.2 传统家庭手工艺
    1.4 早期的格子呢服饰
        1.4.1 用途多样的毛呢长披肩(the belted plaid)
        1.4.2 紧身格子呢绒裤
        1.4.3 苏格兰短裙基尔特(the kilt)
    1.5 早期氏族间的苏格兰格纹
        1.5.1 地域之间的联系
        1.5.2 当地的氏族格子呢
    1.6 多民族交融的苏格兰
        1.6.1 皮克特人
        1.6.2 凯尔特人
    1.7 苏格兰人的姓氏
        1.7.1 固定的姓氏
        1.7.2 地域的名称
        1.7.3 职业的姓氏
    1.8 苏格兰的宗族制度
        1.8.1 族长的集体意志
        1.8.2 寄养和忠诚
        1.8.3 继承制度
    1.9 氏族制度
        1.9.1 姓名的采纳
        1.9.2 氏族格子的制服
    1.10 小结
第2章 格子呢的历史
    2.1 格子呢作为政治派别符号的历史背景
        2.1.1 苏格兰成为英格兰的战争阻碍
        2.1.2 两个王国之间的分分合合
    2.2 格子呢苏格兰民族的集体记忆
        2.2.1 政治派别的纷争
        2.2.2 詹姆士格子呢战士
        2.2.3 卡洛登战役
        2.2.4 禁装令
    2.3 苏格兰格子呢的复苏
        2.3.1 黑卫士军团
        2.3.2 黑卫士军团的重要影响
        2.3.3 浪漫主义风潮下的文学创作
        2.3.4 伦敦高地协会的建立苏格兰文化得到保护
        2.3.5 罗伯特·伯恩斯和沃尔特·斯科特
        2.3.6 乔治四世访问爱丁堡
        2.3.7 花格呢的伪造文件
        2.3.8 维多利亚女王的授权印章
    2.4 小结
        2.4.1 格子呢作为政治产物的禁止与复活
        2.4.2 氏族格子呢的现代商机
第3章 从传统走向时尚
    3.1 氏族格子呢
    3.2 黑卫士军团格子呢
        3.2.1 名称的由来
        3.2.2 黑卫士军团
        3.2.3 黑卫士军团格纹
    3.3 皇室格子呢
        3.3.1 斯图尔特家族
        3.3.2 斯图尔特皇家格子呢
        3.3.3 英国皇室的格子呢时尚推手
        3.3.4 温莎公爵现代格子呢绅士的缔造者
第4章 传承与颠覆
    4.1 学院派风貌
        4.1.1 学院派的风貌
        4.1.2 格纹的精英标签和时尚符号的炼成
        4.1.3 美式学院派风貌——拉尔夫·劳伦Palph Lauren
        4.1.4 英国学院派格纹时尚的缔造者Burberry
    4.2 朋克风貌
        4.2.1 朋克之母——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格子呢情结
        4.2.2 Alexander McQueen亚历山大﹒麦昆朋克的“格子呢战士”
第5章 近代苏格兰格子呢的国际化
    5.1 纪念性格子呢(Commemorative Tartan)
    5.2 社团性格子呢
    5.3 地域性格子呢
        5.3.1 澳大利亚格子呢
        5.3.2 美国格子呢
        5.3.3 加拿大格子呢
第6章 新疆境内苏格兰格纹织物的考古研究
    6.1 伊丽莎白?韦兰巴伯研究成果的启发
    6.2 哈密“Qizilchoqa、五堡古墓群、和田等地区的发现
        6.2.1 哈密Qizilchoqa发现
        6.2.2 哈密五堡古墓群的发现
        6.2.3 哈密博物馆的样本
        6.2.4 南疆的考古发现
    6.3 新疆境内木乃伊与苏格兰格布的发现与分布
    6.4 新疆古墓欧罗巴人种考古结论与DNA确定
    6.5 苏格兰格子多地起源的文献记录与凯尔特人
    6.6 苏格兰格子记录古代凯尔特历史的独特语言
    6.7 古凯尔特人的格子呢文化
    6.8 格子文明“前丝路”西域中欧文化交流的实证
第7章 结论
    7.1 格子呢纹样的深层意义
    7.2 中欧交流的史前物质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关于罗马化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第一章 前罗马时代的西班牙
    第一节 罗马征服前的西班牙
    第二节 罗马征服西班牙
第二章 政治领域的罗马化
    第一节 西班牙行省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罗马公民权的扩展
第三章 经济领域的罗马化
    第一节 农业领域的罗马化
    第二节 采矿业的发展
    第三节 手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商业的发展
第四章 宗教和文化领域的罗马化
    第一节 宗教领域的罗马化
    第二节 文化领域的罗马化
第五章 城市发展罗马化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城市规划
    第三节 城市建筑与生活
    第四节 城市罗马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发展历程;海外殖民城市的兴衰
    第一节 海外殖民城市的出现
    第二节 海外殖民城市的兴盛
    第三节 海外殖民城市的衰落
第二章 政治棋子;海外殖民城市与罗马政治体制的推广
    第一节 罗马市政管理体制的普遍推行
    第二节 罗马公民权的扩展
    第三节 罗马法的传播
第三章 经济纽带:海外殖民城市与罗马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海外道路系统的开发
    第二节 地方经济状况的改善
    第三节 帝国境内经济交往的频繁
    第四节 城市化进程的展开
第四章 文化载体:海外殖民城市与罗马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拉丁语的传播与使用
    第二节 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宗教习俗的发展与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罗马—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 ——以城市、宗教的罗马化为研究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及其罗马化统治
    第一节 恺撒入侵与不列颠罗马化的肇始
        一、入侵原因
        二、两次入侵
        三、结束入侵
        四、开启了不列颠“罗马化”的进程
    第二节 奥古斯都及其后继者对不列颠的政策
        一、推行“和平”政策
        二、维护“和谐”关系
    第三节 克劳狄对不列颠的征服及其罗马化统治
        一、征服不列颠
        二、建立罗马行省的统治模式
第二章 不列颠行省罗马化的物质载体——城市
    第一节 不列颠行省城市的兴起
        一、原有城市的基础:寨堡和奥必达
        二、新兴城市的建立
        三、罗马军队的助推
    第二节 不列颠行省城市的发展及其罗马化影响
        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类型
        二、修建公共建筑,扩展城市生活
        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罗马化程度的差异性
        四、罗马化城市的影响
    第三节 不列颠行省城市的演变
第三章 不列颠行省罗马化的精神载体——宗教
    第一节 凯尔特多神信仰与罗马多神信仰的融合
    第二节 罗马皇帝崇拜的推广
    第三节 东方宗教信仰的融入
    第四节 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趣味的力量 ——枫丹白露派与法国宫廷风格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的君主弗朗索瓦一世:权力与趣味
    第一节 发现人文主义
        1.1.1 法王三次入侵意大利的战争期间
        1.1.2 弗朗索瓦一世的“知识”背景
        1.1.3 人文主义在法国宫廷的演进
    第二节 新的君主政体与宗教改革
        1.2.1 王权至上
        1.2.2 宗教改革背后的权力暗涌
    第三节 再视中世纪遗产
        1.3.1 来自旧世界的营养
        1.3.2 宗教改革背后的权力暗涌
第二章 一个君主的趣味样本:枫丹白露宫
    第一节 城堡建筑
        2.1.1 卢瓦尔河谷的城堡建筑
        2.1.2 枫丹白露王宫修建始末
    第二节 弗朗索瓦一世画廊
        2.2.1 结构与设计
        2.2.2 壁画的奥秘:多样文本
    第三节 弗朗索瓦一世的赞助活动
        2.3.1 对艺术家的赞助和支持
        2.3.2 对艺术品的购买与馈赠
        2.3.3 弗朗索瓦一世与法国王室收藏的开始
第三章 法国风格的形成——以肖像画为例
    第一节 克鲁埃与法国宫廷肖像的开端
        3.1.1 肖像画的类型
        3.1.2 克洛埃父子的贡献
        3.1.3 肖像标准规范的确立和延续
    第二节 肖像的特例:浴室中的裸女
        3.2.1 肖像画与风俗画的论证
        3.2.2 女性裸体肖像的法国文化传统
        3.2.3 裸体女性肖像的特殊身份
第四章 风尚的形成:从个人趣味到群体趣味
    第一节 对工艺的迷恋
        4.1.1 金银器与餐桌——王权与等级的舞台
        4.1.2 挂毯织物
        4.1.3 服装与饰品
    第二节版画作为一种样本
        4.2.1 版画的作用
        4.2.2 在壁画、版画与装饰风格之间的交互影响
        4.2.3 样式以版画为媒介的传播
余论
参考文献
图录
后记

(9)穿越边界—艺术史中的丢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丢勒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三. 国内对丢勒的译介与研究
    四. 整体构想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丢勒的肖像
    一. 丢勒的自画像
        1. 文献遗存
        2. 艺术理论
        3. 自画像
    二. 记述与传奇
        1. 阿佩莱斯的回声
        2. 蓄须的丢勒
        3. 瓦萨里的记载及影响
    三. 艺术的民族英雄
        1. 跨越阿尔卑斯山
        2. 两个艺术世界
        3. 艺术与宗教
第二章. 丢勒与艺术科学
    一. 沃尔夫林与丢勒
        1. 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形式感
        2. “阐释性的观看”
    二. 潘诺夫斯基与丢勒
        1. 《阿尔布莱希特的生平与艺术》的渊源
        2. 意大利与古物
        3. 德国文艺复兴的短暂性
    三. 丢勒重要作品的研究个例
        1.《与博士们辩论的基督》和《玫瑰花环的盛宴》
        2.《忧郁Ⅰ》
        结语
    四. 丢勒的遗产
        1. 伪作与仿作
        2. 阿尔伯蒂纳的收藏与研究
        3. 作品目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D]. 唐秋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2]格特鲁德·贝尔考古生涯研究[D]. 张亦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象征的图像与殡葬观念的变迁 ——潘诺夫斯基《墓葬雕刻四讲》研究[D]. 魏久志. 上海大学, 2017(02)
  • [4]苏格兰格子形制密码研究[D]. 于汶可.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 [5]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D]. 尚德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6]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D]. 肖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7]罗马—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化 ——以城市、宗教的罗马化为研究基点[D]. 刘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8]趣味的力量 ——枫丹白露派与法国宫廷风格的形成[D]. 高萌萌. 中央美术学院, 2014(12)
  • [9]穿越边界—艺术史中的丢勒[D]. 叶丹. 中国美术学院, 2014(12)
  • [10]锁子甲传入中国考[J]. 马冬. 西北民族论丛, 2013(00)

标签:;  ;  ;  ;  ;  

高卢的凯尔特人半身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