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游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文彤,梁祎[1](2020)在《资源保存理论下顾客欺凌对导游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导游人员面对顾客欺凌时所感知的压力,文章借助资源保存理论,在对253位导游人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分层回归模型分析顾客欺凌对导游离职意愿的影响,并探讨导游情绪耗竭、组织关怀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旅游作为具有高情绪劳动属性的服务工作,顾客欺凌加重了导游额外的、非正常的心理压力,破坏个体的资源平衡,导致导游对工作的规避与逃离,验证了顾客欺凌与导游离职意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进一步指出,作为个体内部资源消耗的表现,导游情绪耗竭在顾客欺凌与导游离职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来自组织的关怀可以视为一种外部资源,其补充或改善能够弥补个体的情绪资源损耗,在顾客欺凌与导游离职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文章明确了顾客欺凌与导游离职意愿关系中内外资源补充平衡的理论解释。同时,针对组织关怀发挥调节作用的相应条件,文章强调要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时效性,尽早尽快实施组织关怀,才能实现良好的员工激励效果。
霍朋朋[2](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作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现象普遍发生在从事工作压力大、人际沟通频繁的个体当中,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图书馆的工作内容类似于服务行业,其典型的工作特征,如工作时间长、负荷重、单调的机械程序等,是图书馆成为工作倦怠高发场所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其中馆员作为馆内文献资源、咨询服务与师生学习之间的纽带,其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师生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而在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作内容及工作特性方面,罕见从自我认知角度以定量的方法对其工作倦怠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将以解决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问题为出发点,结合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认知变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解决馆员工作倦怠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本方法,确定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的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维度、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三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变量,通过界定其内涵、划分其维度、编制测量量表,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调查。通过对回收的465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量表修订、结构方程建模与Bootstrap法检验假设,得出结论:(1)在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角色价值观、角色归属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价值观对人格解体、职业行为倾向对低个人成就感有显着负向影响;(2)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四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3)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三维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4)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各相应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根据统计检验结果,结合高校图书馆员的特殊职业特征和环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方面:第一,制定资格准入制度;第二,完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制度的政策支撑。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方面:第一,落实培训工作,提高馆员职业素养;第二,实行多元激励,提高馆员职业动力;第三,采取双向评估,明确馆员自我认知;第四,进行心理疏导,缓解馆员职业压力;第五,重塑社会认知,提升馆员职业认同。进行自我调适方面:第一,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第二,强化自我管理。
陈蔚文[3](2019)在《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研究》文中认为日益增长的工作量和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让奔波于其中的人不由自主产生烦躁心情,夹杂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各年龄层的员工,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累不仅是身体上的疲劳,更多是源于心理上的负面感觉,由心而生的疲倦与消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职业倦怠”。如果这些压力持久且不能得到缓解,员工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对企业、家庭、个体甚至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不仅车间生产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即使是各级管理人员、办公室员工也出现职业倦怠,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对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都产生消极冲击。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个体,积极地寻求预防、缓解职业倦怠干预对策,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职业倦怠的理论基础,阐述职业倦怠的概念、分析的基本模型和表现,为论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是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现状,在分析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行业特殊性和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实际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第四章是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根据问卷分析的结论总结导致员工职业倦怠问题的各项因素。第五章是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缓解建议,结合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一一对应提出缓解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发现,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怠倦比较严重,处于中上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上,以情绪衰竭得分最高,在去个性化和职业效能得分上处于中等水平。最后在职业怠倦原因上可以得出最主要的是心理调试能力偏弱这个原因,其次是社会竞争压力大,再者是工作观念转型不足,还有自身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内容庞杂、自身心理预期较高这几个原因。总之,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个原因引起的,而是多个原因综合形成的,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有效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积极的参加到公司的工作当中。
唐鸣[4](2013)在《电网企业客服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于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员工中的职业倦怠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会给员工所在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在电网企业中,客服人员直接面向客户,需承受内外部诸多方面的压力,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以客服人员为对象开展职业倦怠研究,对降低电网企业员工职业倦怠风险,提升供电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个人访谈法,总结梳理出可能影响客服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的六个方面因素,创建了适用于供电服务行业的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量表。并在此基础上,以某地市电网企业客服人员为样本,对客服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相关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对部分人口特征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客服人员存在职业倦怠,但处于较低程度;第二,不同个人属性的客服人员,在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第三,影响因素各维度与职业倦怠的部分或全部维度呈显着相关性;第四,学历、岗位类型、工作年限、编制对部分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根据结论,本研究针对如何预防和减轻客服人员中的职业倦怠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受各方面条件影响,本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
于正松,李同,孟欢欢,王智新[5](2013)在《导游人员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及工作绩效关系分析——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东中西部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导游人员的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显着负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对工作绩效并无显着影响。人口统计特征和区域变量在各假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林丹[6](2012)在《导游职业倦怠实证研究——以福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已成为我国导游行业的普遍现象。以福州市导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导游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并运用聚类分析概括导游职业倦怠的类型,据此提出预防与疏解导游职业倦怠的建议。
向前,刘衔华[7](2012)在《导游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我国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导游职业倦怠问卷、导游职业压力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南省269名导游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不严重,但在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来源、合同执行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且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冯耕耘[8](2012)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国内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对8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57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已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存在定量研究规范性不足、定性研究创新不够等问题,建议提升研究人员的规范意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重复验证性研究,严格学术论文的审稿标准。
刘倩[9](2012)在《国内导游媒介负面形象的形成与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媒产业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都有相当数量的激增,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从旧媒介到新媒介的发展,媒介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媒介从不同层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改变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介正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抓“热点”、“卖点”来吸引受众的眼球,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视觉盛宴,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也日渐增强,媒介构建的“媒介现实”逐渐演变转化成受众心目中的社会现实,人们越来越多的透过媒介来认识和了解世界,人们的思维感知能力逐渐被媒介评论所替代,媒介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来源。媒介对某种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群体的形象塑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导游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导游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当然,媒介对导游形象的塑造对导游群体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对导游的形象塑造会影响受众对导游的认知和评价。对国内导游媒介负面形象的形成与影响进行分析,是为了让社会大众更加关注导游群体,让导游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鼓励媒介对导游塑造一种积极正面的形象,让受众更加客观准确的对导游群体进行评价和定位,并增加受众对导游的认同感,只有这样,导游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更高的忠诚度,才能更加积极、更有信心的去干自己本职的工作,更有热情的去服务游客,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真正让自己体会到导游工作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工作的真正意义。首先,通过对新浪网上关于导游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发现导游形象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基本以负面为主,负面形象占据着主导地位,对现实中导游形象进行调查发现,大众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与现实中导游的形象存在明显的差距,存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有失公允”的倾向。然后,通过非结构访谈法对部分导游和游客进行访谈,发现媒介构建的导游负面形象已经让导游产生了工作倦怠,加大了导游职业心理压力,这样容易导致导游职业的恶性循环,接着通过模糊测评法对媒介构建的导游负面形象影响下导游工作倦怠程度进行整体的测评,从所得的测评结果可以发现导游在媒介构建的导游负面形象影响下整体上处于一种中度工作倦怠程度,并且在情绪疲惫、工作疏离、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上均趋近于中度倦怠,说明媒介构建的导游负面形象已经增加了导游的工作疲惫感,降低了导游对工作的忠诚感与成就感。最后,针对媒介构建的导游负面形象对导游产生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导游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不仅需要导游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和行业为导游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政府也应该加强与媒介的及时有效的互动,完善导游业制度体系,并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导游的工作,另外,大众媒介应该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积极的加强对导游的正面宣传和报道,促使导游职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张燕[10](2012)在《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形态。换言之,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就是知识。而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在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企业的竞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使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工作倦怠自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国内外的理论成果日趋丰富。知识型员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工作倦怠对员工、企业甚至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本研究随机调查知识型员工,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其感受到的激励因素和工作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重点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得到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关键激励因素。这样就可以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尽量减少其工作倦怠程度。本文的结论如下:(1)知识型员工感受到的激励因素和工作倦怠现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薪酬和福利待遇、个人发展和工作内容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减退显着负相关;(3)个人发展、公司前景和人际关系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怠慢显着负相关;(4)工作内容、个人发展和参与决策及自我管理与知识型员工的成就感降低显着负相关;(5)薪酬和福利待遇、个人发展和工作内容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显着负相关。本文在实证中验证了以上假设,提出了一定的策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策略,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导游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游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保存理论下顾客欺凌对导游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假设 |
1.1 顾客欺凌与导游离职意愿的关系 |
1.2 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 |
1.3 组织关怀的调节作用 |
2 研究设计 |
2.1 数据收集 |
2.2 测量题项 |
3 数据分析 |
3.1 数据检验 |
3.1.1 信度检验 |
3.1.2 效度检验 |
3.1.3 共同方法偏差 |
3.2 数据分析 |
3.2.1 相关统计分析 |
3.2.2 共线性检验 |
3.2.3 回归分析 |
4 结论和讨论 |
(2)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2.1 职业认同相关文献研究 |
2.1.1 职业认同内涵 |
2.1.2 职业认同的结构 |
2.1.3 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 |
2.2 工作倦怠相关文献研究 |
2.2.1 工作倦怠内涵 |
2.2.2 工作倦怠的结构 |
2.2.3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
2.3 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研究 |
2.3.1 自我效能感内涵 |
2.3.2 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
2.3.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2.4 职业认同、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2.4.1 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2.4.2 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2.4.3 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三章 假设模型与问卷设计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变量的界定 |
3.2.1 高校图书馆员人口统计学变量 |
3.2.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变量 |
3.2.3 高校图书馆员自我效能感变量 |
3.2.4 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变量 |
3.2.5 研究假设及分析模型 |
3.3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
3.3.1 变量测量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4 预调研问卷信效度分析 |
3.4.1 职业认同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
3.4.2 自我效能感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
3.4.3 工作倦怠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
第四章 正式调研与检验假设 |
4.1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
4.2.1 职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
4.2.2 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分析 |
4.2.3 工作倦怠量表信度分析 |
4.3 正式问卷效度的因子分析 |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1 职业认同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2 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3 工作倦怠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2.1 职业认同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2.2 自我效能感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2.3 工作倦怠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4.5 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
4.5.1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
4.5.2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4.5.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
4.5.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4.6 假设检验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
5.1.2 职业认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5.1.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
5.1.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5.2 管理启示 |
5.2.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促进馆员工作有法可依 |
5.2.2 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缓解馆员工作倦怠状况 |
5.2.3 及时进行自我调适,理智正视工作实际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2 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与特点 |
2.2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2.3 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
2.4 职业倦怠分析的理论模型 |
3 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 |
3.1 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的现状 |
3.2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
3.3 数据搜集与整理 |
3.4 调查数据分析 |
4 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 |
4.1 访谈对象 |
4.2 访谈提纲 |
4.3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5 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缓解建议 |
5.1 正确看待工作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
5.2 积极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
5.3 公司合理安排员工工作负荷 |
5.4 公司建立增薪机制,促进薪酬公平分配 |
5.5 建设包容的文化氛围,关心关爱员工 |
5.6 公司要为员工组织业余活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网企业客服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创新 |
2 相关研究回顾 |
2.1 职业倦怠有关理论综述 |
2.1.1 倦怠概念的产生 |
2.1.2 职业倦怠理论模型的研究 |
2.1.3 职业倦怠维度及量表的研究 |
2.2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 |
2.2.1 个体本身特点 |
2.2.2 工作特点 |
2.2.3 组织特点 |
2.2.4 职业特点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变量设计 |
3.2.1 人口学特征变量的设计 |
3.2.2 职业倦怠的变量设计 |
3.2.3 影响因素的变量设计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假设 |
3.5 研究工具 |
3.5.1 基本情况 |
3.5.2 职业倦怠调查部分 |
3.5.3 影响因素调查部分 |
3.6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试 |
3.6.1 效度测试 |
3.6.2 信度测试 |
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4.1 样本描述 |
4.2 总体状况 |
4.2.1 影响因素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职业倦怠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人口特征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1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2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年龄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3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职位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4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学历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5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编制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6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岗位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7 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性分析 |
4.4 影响因素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
4.4.1 工作负荷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
4.4.2 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
4.4.3 人际关系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
4.4.4 职业发展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
4.4.5 组织支持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
4.4.6 组织公平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
4.5 影响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4.5.1 影响因素对情绪衰落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2 影响因素对玩世不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3 影响因素对职业效能感低落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6 调节效应分析 |
4.6.1 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 |
4.6.2 学历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
4.6.3 岗位类型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
4.6.4 工作年限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
4.6.5 编制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2 管理启示 |
5.3 研究建议 |
5.4 不足与展望 |
5.4.1 研究的局限性 |
5.4.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导游人员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及工作绩效关系分析——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东中西部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量表设计 |
(三)数据搜集 |
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修正与假设检验 |
(四)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1. 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的多群组模型分析。 |
2.基于东、中、西部的多群组模型分析。 |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
(6)导游职业倦怠实证研究——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设计 |
(一)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二) 数据处理工具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因子分析 |
续表 |
(二) 聚类分析 |
(三) 导游社会属性与职业倦怠的方差分析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1.导游员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
2.不同性别的导游的职业倦怠存在明显差异 |
3.不同年龄的导游的职业倦怠存在一定差异 |
(二) 缓解导游职业倦怠的建议 |
(7)导游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1. 研究工具 |
2. 施测 |
3.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一) 被试的一般资料 |
(二) 导游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
(三) 导游的职业倦怠的群体差异分析 |
(四) 导游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
三、结论 |
(8)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国内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样本的确定与成果年度分布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一) 研究对象分析 |
(二) 研究者身份和研究成果形式分析 |
1.研究者身份统计分析 |
2.期刊论文成果情况分析 |
3.学位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情况 |
(三) 研究方法分析 |
1.定量化研究 |
2.定性化研究 |
三、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的感想 |
(一) 重复持续研究某一现象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
(二) 研究方法的规范与严谨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保证 |
(三)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力量、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 |
(9)国内导游媒介负面形象的形成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文献回顾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发展态势研究 |
2.1 媒介形象的理论基础 |
2.1.1 媒介形象的内涵界定 |
2.1.2 媒介形象的构件 |
2.1.3 媒介形象的传播功能 |
2.1.4 媒介形象的价值 |
2.1.5 媒介形象塑造策略的定位与选择 |
2.2 国内导游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2.2.1 国内导游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导游未来发展趋势 |
3 媒介建构的导游形象 |
3.1 媒介报道中导游形象的分析设计 |
3.1.1 大众媒介新闻的抽样 |
3.1.2 大众媒介新闻的编码 |
3.2 新闻报道对导游的评价 |
3.2.1 新闻报道对导游的总体评价 |
3.2.2 新闻报道来源媒体的分析 |
3.2.3 新闻报道中导游负面形象的主要方面 |
4 媒介建构的导游形象与现实导游形象差距分析 |
4.1 现实导游形象调研分析 |
4.1.1 现实导游形象实证研究的问卷设计 |
4.1.2 现实导游形象实证分析的问卷发放与回收 |
4.1.3 现实导游形象实证研究问卷分析 |
4.1.4 问卷分析小结 |
4.2 媒介建构的导游形象与现实导游形象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 |
4.2.1 “强制购物,追求利益”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2 “态度恶劣,逃避责任”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3 “讲解无聊,游览缩水”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4 原因分析小结 |
5 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对导游的影响分析 |
5.1 媒介导游负面形象对导游影响访谈分析 |
5.2 媒介导游负面形象使导游产生工作倦怠问题的提出 |
5.3 工作倦怠测评表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1 测评表的设计 |
5.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5 问卷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影响下导游工作倦怠程度模糊测评 |
5.5.3 问卷分析小结 |
6 导游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 |
6.1 媒介方面 |
6.1.1 媒介工作者要掌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
6.1.2 媒介应强化客观公平的理念原则 |
6.2 政府方面 |
6.2.1 政府加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 |
6.2.2 政府对旅行社的监管 |
6.2.3 政府对导游员的监管 |
6.3 导游管理方面 |
6.3.1 加强培训 |
6.3.2 健全激励机制 |
6.3.3 导游员注重自我培养 |
7 创新与不足之处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流程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知识型员工 |
2.1.1 国内外对知识型员工的定义 |
2.1.2 对知识型员工特征的简要评述 |
2.2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理论综述 |
2.2.1 激励理论 |
2.2.2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及模型理论 |
2.2.3 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的简要评述 |
2.3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的理论综述 |
2.3.1 关于工作倦怠的理论综述 |
2.3.2 针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理论综述 |
2.3.3 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理论的简要评述 |
2.4 激励因素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相关文献 |
2.4.1 激励不足、不当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
2.4.2 改善工作倦怠是激励的目的之一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分析基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 |
3.1.1 确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原则 |
3.1.2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分析 |
3.2 适当改进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 |
3.2.1 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存在的问题 |
3.2.2 对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的改进 |
3.3 建立研究模型 |
3.4 研究假设 |
第4章 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 |
4.1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2.1 研究对象总体特征描述性分析 |
4.2.2 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因子分析 |
4.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4 人口统计学变量效应分析 |
4.2.5 相关分析 |
4.2.6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建议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5.1.1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5.1.2 具体研究结果讨论 |
5.2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参考价值 |
5.2.1 研究的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导游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保存理论下顾客欺凌对导游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J]. 文彤,梁祎. 旅游科学, 2020(03)
- [2]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D]. 霍朋朋.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3]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 陈蔚文.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电网企业客服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唐鸣.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5]导游人员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及工作绩效关系分析——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东中西部差异分析[J]. 于正松,李同,孟欢欢,王智新. 生产力研究, 2013(09)
- [6]导游职业倦怠实证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 林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7]导游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向前,刘衔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8]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国内研究综述[J]. 冯耕耘. 旅游论坛, 2012(06)
- [9]国内导游媒介负面形象的形成与影响分析[D]. 刘倩.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10]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 张燕. 苏州大学, 2012(10)
标签:职业倦怠论文; 知识型员工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烟台福祖食品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