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距离GX型螺旋输送机驱动方式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苏金虎[1](2020)在《高聚物基复合材料输送带的非线性黏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带式输送机也朝着大运量、高带速、长距离方向发展,在输送机各项成本中,输送带的成本约占40%,托辊的成本约占25%,二者共占输送机总成本的65%左右;在产生功耗的阻力因素里,输送带压陷阻力占总阻力的63%,托辊滚动阻力约占总阻力的9%;输送机的各种计算,如带速、张力、带宽、托辊间距、启制动控制、驱动点布置等,也均依赖于假设输送带为弹性材料或线黏弹性材料的基础上;托辊的转速、半径、滚动阻力直接影响到输送带压陷阻力、应力分布等,因此,对于输送带及托辊的研究有迫切的经济需求和理论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输送带本构模型、输送带越过托辊时的压陷阻力、满载时输送带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输送带为高聚物黏弹性复合材料的特点,以当前输送带中比重较大的钢绳芯输送带和芳纶输送带为研究对象,将输送带分为覆盖胶层和芯层分别进行分析。对覆盖胶层、芯层分别进行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热拉伸、迟滞、振动、粘合等试验;通过SEM、TEM对各层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从唯象论对其进行解读。如此,阐述了其变形断裂机制,也为本构模型的推导提供了试验数据。2)针对输送带结构层,结合前期试验数据,假设其体积不变,经泛函及张量变换,构建了基于不可压缩材料、有限变形理论的非线性黏弹性积分型松弛本构模型。结合层合板理论,推导出整体输送带的非线性黏弹性积分型松弛本构模型。3)针对钢绳芯输送带,建立了钢丝绳的空间数学模型,将上述模型定义的材料导入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共同验证了钢绳芯输送带松弛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同理,对芳纶输送带进行有限元仿真,结合实验结果,共同验证了芳纶输送带松弛本构模型的正确性。4)通过对输送带与托辊接触区域的力学分析,一方面阐述了其变化机制,另一方面推导出了基于新型本构方程下的压陷阻力模型。对其进行MATLAB仿真和试验测试,共同验证了新型压陷阻力模型的正确性。5)对满载下的输送带载荷应力分布规律,采用EDEM+ANSYS耦合仿真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联立现有的试验结果,共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验证了输送带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及压陷阻力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支承托辊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及可靠性分析。本文通过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对输送机用输送带本构模型、压陷阻力、满载时输送带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主流高强度输送带提出了一种输送带非线性黏弹性松弛本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基于此构建了新的压陷阻力模型,分析了满载时应力不连续分布规律,对支承托辊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及可靠性分析。本研究成果可对我国输送机发展方向-长距离、大运量、高带速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提出的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及基于此构建的压陷阻力模型、应力不连续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祥雷[2](2020)在《车组绳输送机驱动轮结构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带式输送机是各种矿物质及散料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但由于其特殊结构形式导致其运行中的压陷阻力、托辊与胶带之间的旋转阻力,普遍存在着对能源损耗较大的问题,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环境下,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在长距离输送中,通用带式机对输送带的强度要求较高,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安全性、经济性。本课题提出了一种车组绳轮轨式输送机,用现代设计理论的方法,设计了其基本结构:在输送机钢轮轨运行系统上,用钢丝绳连接等间距布置的小车;钢丝绳带动小车车轮沿导轨滚动,接触刚度大、滚动摩擦系数小。钢丝绳作为主要牵引机构,使整机更具高效能、轻量化,节约了材料,降低了输送机的能耗。用运输小车代替托辊组支撑,正常运行过程中小车与胶带相对静止,小车与胶带之间的静摩擦力,有效降低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胶带在小车牵引下,依靠胶带与小车U型支撑架摩擦传递牵引力,一同运转。由于小车间隔分布,实现了分段牵引,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低强度的输送带,相应的降低了成本。由于输送小车间隔分布支撑、分段牵引,胶带张力差小。此多点驱动的方式对节约能源以及降低机器的损耗情况改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小车与胶带的相互作用形成多点驱动,能够保证大的牵引力输出,对于长距离输送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在中间的输送段上增加输送小车作为驱动件,另外输送带的张力与长距离输送之间的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课题还研究了:(1)车组绳轨式输送机在通过转弯处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弯曲半径、以及输送机的主要部件和结构在转弯处时所受阻力做了相应分析。基于此改进和优化设计了车组绳轨式输送机结构。(2)驱动用均布开口轮上钢丝绳的运动学研究。理论分析了其速度、加速度有波动的情况,波动的大小与开口轮的实弧段的开口段关系。从而得出输送机的运动特性。(3)针对绳轮接触界面上的物理量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开发了一个均布开口驱动轮上绕弯曲经简化的1×6钢丝绳股的三维有限元接触模型,研究了车组绳轨式输送机驱动轮上绳索的运动特性以及绳索与摩擦衬垫在摩擦界面的力学特性,利用ABAQUS/Explicit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仿真。研究表明,摩擦衬垫的不同圆角下钢丝绳各股丝张力有不同张力和应力变化规律,不同绳槽直径的摩擦衬垫对钢丝绳的牵引能力和绳对摩擦衬垫接触应力有不同的影响。
周振辉[3](2019)在《基于EDEM的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螺旋输送特性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小型非专业散货码头出于投入成本的考虑未配备专业的散货堆高设备,散货通过自卸车从码头前沿转运至堆场,在堆场内常采用以下三种堆高工艺:装载机和挖掘机组合、自卸车和装载机组合、卸车平台和输送带组合。针对中小型散货堆场三种堆高工艺存在的堆高效率低、额外耗能高、设备转场不便等问题,本文从实际使用要求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并以其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独特的结构型式及工作原理,采用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完成大填充率水平螺旋输送特性、变截面垂直螺旋转料输送特性及变角度倾斜螺旋输送特性研究,获取粮食颗粒物料在复杂转运过程中的运动学、力学及输送效率特征,为设备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设计依据。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总体、关键部件设计与关键技术问题分析。依据中小型散货堆场粮食堆高的使用要求,分析了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功能实现方式,完成了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总体方案和关键部件设计;通过研究工作原理、堆高工艺和工作经济性,明确了堆高机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大填充率水平螺旋输送特性研究。通过对水平螺旋输送单质点物料颗粒的运动进行分析,得到了单质点颗粒水平螺旋输送轴向、圆周速度与距螺旋轴线距离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堆高机水平螺旋输送的特点;运用离散元EDEM仿真软件研究了堆高机水平段在不同转速、不同等效填充率以及接料小车填满状态大填充率情况下的输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输送物料较少时,水平输送螺旋转速在80r/min时,输送效果最好,此转速能效比最大;当可控制输送等效填充率时,水平输送等效填充率约为1时,效率最高,有利于输送;当物料大量从自卸车上卸下填满接料小车时,能效比随螺旋转速增大而减小,低转速比较节省功率,耗能较少,但是输送效率比较低。(3)变截面垂直螺旋转料输送特性研究。利用垂直输送过程的物料自由表面形态,推导出垂直螺旋输送的物料平均轴向速度,改善了以往用螺距与转速的乘积计算物料输送速度的不准确性,并根据仿真结果对其进行验证;结合EDEM仿真,通过对水平双螺旋与垂直单螺旋衔接处转料口的几何结构设计与分析,确定了最佳形式、形状尺寸的转料口;另外根据堆料车特点,运用仿真技术得到堆高机垂直输送的最佳变截面尺寸参数;通过分析比较变截面和等截面垂直输送的仿真结果,解释了变截面可以提升输送效率的原因,得到了堆高机垂直输送体积效率与螺旋转速的关系,完成变截面垂直螺旋转料输送特性研究。(4)变角度倾斜螺旋输送特性研究。利用堆高机倾斜输送段的简化模型进行EDEM仿真实验,探索了堆高机倾斜螺旋输送倾斜角度、螺旋转速和螺距对输送效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倾角、转速、螺距这三个因素变化对相同供料情况的质量流量和能效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倾斜输送的质量流量和能效比均随倾斜角度增大而减小,不同角度减小趋势是不相同的;倾斜输送的质量流量和能效比均随螺旋转速增大而增大,增大快慢与倾斜角度有关;倾斜输送的质量流量和能效比均随螺距增大而增大,但并不是螺距越大越好,增大情况受螺旋转速的影响。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师恩浩[5](2018)在《KQY75矿用水仓清淤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涌水,井下水仓就是用来储存矿井涌水,由于矿井水非常丰富,需要经常对水仓进行清挖作业,目前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清挖方式,但是随着煤矿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机械化清仓成为了趋势。本文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结合绿色设计理念和TRIZ理论,设计了一种可以连续、自动清理水仓煤泥的设备。该设备的主要部件包括履带行走装置、螺旋集料输送装置、泵送装置、电气控制系统以及液压系统等。(1)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提出了一种高效清挖系统,清淤机是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对清淤机履带行走装置和螺旋集料输送装置进行选型设计,包括确定行走底盘形式,进行四轮一带的选型,计算出清淤机的工作参数,得出清淤机总体布局。运用单质点法对清淤机的输送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了螺旋叶片倾角、螺旋轴转速和物料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清淤机的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提供理论参考。(2)通过现代设计方法对螺旋输送装置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以减少螺旋体质量和提高输送量为目标函数,以螺旋叶片直径、叶片螺距、螺旋轴直径和螺旋轴转速为设计变量,以刚度限制条件、转速限制条件、功率限制条件、抗扭强度限制条件和边界限制条件为约束条件。求解工具采用MATLAB软件中遗传算法工具箱,经过130代遗传变异得出优化结果;对优化后的螺旋轴进行力学分析,其应力达到了强度要求,变形也在合理范围内,验证结构设计和优化设计的合理性。(3)运用Fluent软件对螺旋输送装置内流场流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取三种螺旋叶片倾角α=0°、α=15°、α=30°,采用适体坐标系来划分网格,设置边界条件,采用k-ε模型,经过数值计算,得出螺旋输送装置内流场速度的分布。当螺旋叶片倾角α=30°时,螺旋输送装置的输送性能最好。
宋欢[6](2016)在《定量螺旋输送机的优化设计及模拟》文中认为螺旋输送机是一种常见的连续散体物料输送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粮食、食品、化工、化肥、建材、农药等行业来输送各种颗粒状物料,如:塑料颗粒、化工颗粒、粮食颗粒、化肥、水泥等。定量螺旋输送机是螺旋输送机的一种应用形式,以一种不连续称量的形式,主要是应用于粉体及颗粒物料的自动配料及定量包装,用来保证物料输出的精度和速度。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仍然采用手工定量配料或者包装,一方面劳动强度大,速率慢,经济效益差,一些有毒有害或者扬尘严重的物料对人体伤害巨大;另一方面,一些工厂正在使用的定量螺旋输送机设备陈旧,输送速度和精度较低,输送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生产效率低。因此对生产企业来说,迫切需要高效、环保、安全、节能的定量螺旋输送机来满足其物料定量包装或者配料生产要求。本文基于EDEM离散元软件,通过导入不同的螺旋输送机三维模型,分别对常用的定量螺旋形式做进行模拟及分析,定量的分析螺杆转速、螺距、螺旋形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已有的传统单螺杆、双螺旋、子母螺旋等螺旋形式及结构进行模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整个输送过程中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及颗粒与叶片之间的受力情况。在保证螺旋给料精度的前提下,减小脉动现象的影响,减小给料周期,提高输送效率。兼顾螺旋给料速度和给料精度两个条件,找出对应的定量螺旋输送机的优化点和创新点,合理优化螺旋结构为实际生产中定量螺旋输送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李晓阳[7](2014)在《玉米秸秆在LS型螺旋输送机上的输送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螺旋输送机是一种不具有挠性牵引构件的连续输送机械,其利用螺旋的旋转使得物料与螺旋轴间产生相对运动来达到输送物料的目的,螺旋输送机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完成混合、压缩、高温输送等,因而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也是农作物加工利用的重要设备之一。我国玉米秸秆产量较大,且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对输送揉碎后的玉米秸秆的水平螺旋输送机进行的研究,其对于农作物秸秆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揉碎后玉米秸秆的水平螺旋输送性能。首先,根据螺旋输送的一些经验公式及玉米秸秆特性,得出了螺旋输送机的主要参数,设计出了相应的试验装置,并确定出了转速、螺距、含水率作为试验的影响因素,输送量和功耗作为衡量输送性能的指标。然后,由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确定出了试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组合正交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了转速、螺距、含水率与输送量、功耗之间的内在规律。最后,利用SPASS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如下规律:(1)在本课题研究的转速范围内,转速越大,输送量和功耗越大;含水率越大,输送量和功耗越大;输送量和功耗随着螺距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得出了转速、螺距、含水率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均显着,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转速、含水率、螺距;对于青饲料输送,转速应选50r/min,螺距应选200mm,含水率在72%的状态下,输送量达到了2.10t/h,功耗203.38w,是一组最优组合。所以,本文的研究为螺旋输送机输送纤维物料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农作物的加工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庆春[8](2014)在《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刚度的优化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平螺旋输送机是一种不具有挠性牵引构件的连续输送机械,其利用“绞龙”的旋转使得物料与螺旋轴间产生相对运动来输送、提升和装卸物料。其在输送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完成搅拌、挤压、揉搓以及实现高温物料的输送等特殊工艺,使得水平螺旋输送机广泛应用于粮食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其是经济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物流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也是现代粮食搬运系统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关键机械设备之一。水平螺旋输送机在输送粮食中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其不仅具有一般螺旋输送机的共性,又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我国粮食工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已对粮食螺旋输送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改进和创新工作,但是水平螺旋输送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平螺旋输送机在设计、制造中,关于螺距的取值没有统一的公式,只有一些经验公式,给生产、制造加工、销售等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将对我国现有型号的水平螺旋输送机关于螺距的取值进行研究。实施方案是:在组成螺旋体的钢管的内径d、外径D一定,叶片形式确定(满面式),长度L确定,研究螺距S取多少时,螺旋体的刚度最大。在第三章中通过对螺旋体的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得到,随着螺距的增加,螺旋体的刚度逐渐提高;在第四章中,通过对螺旋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线性静力学分析,得到现有的水平螺旋输送机型号当中小尺寸(LS100、LS160、LS200、LS250、LS315)的水平螺旋输送机的最优螺距是S=D;大尺寸(LS400LS500LS630LS800)的水平螺旋住送机最优螺距S=(0.6~0.9)D。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水平螺旋输送机的生产销售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指导。
高健[9](2014)在《螺旋输送机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以LS型螺旋输送机为代表的水平螺旋输送机的机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螺旋输送机工作过程中物料颗粒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并在已有的设计计算理论的基础上结合ADO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以VB为开发平台完成了螺旋输送机传统设计方法的软件化。随后,在进一步分析输送机理的基础上针对系列化螺旋输送机阐述了以效率最大为目标螺距优化理论;针对使用频率较低的长距离螺旋输送提出了以螺旋体质量最轻为目标的优化设计理论;针对一般的非标螺旋输送机提出了以驱动功率与输送量的比值最小为目标的优化理论;根据上述优化理论分别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创建以VB编写操作界面,以MATLAB优化工具箱函数fmincon为后台运算程序的交互式参数驱动的优化设计程序。分别选取典型实例在优化设计程序中试算,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后螺旋输送机整体性能都得到了提升。在后期的工作中,为提高工作的效率采用VB与PFC3D的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一种专门用于螺旋输送机离散元仿真的可视交互式程序。通过该程序可据输送机设计参数和单元体设计参数生成能被PFC3D直接执行的命令流文件,且可调用PFC3D执行上述命令流文件完成仿真并将结果保存到指定文件夹内。最后利用上述软件首先分析了在输送量一定的情况下,螺旋直径、转速和填充系数对颗粒分布的影响以及驱动功率的影响,其次分析了螺旋输送机经过优化后所需驱动功率的变化,间接验证了本文所涉及的优化理论的合理性。
胡继云,孙庆春,李盟[10](2013)在《水平螺旋输送机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螺旋输送机俗称"绞龙",是一种不具有挠性牵引构件的连续输送机械,用途广泛,是现代化生产和物流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简要综述了国内外螺旋输送机的性能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与国外关于螺旋输送机的研究差距,并指出了螺旋输送机的发展方向。
二、长距离GX型螺旋输送机驱动方式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距离GX型螺旋输送机驱动方式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聚物基复合材料输送带的非线性黏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输送带性能测试与微观组织分析 |
2.1 实验设备及样品的制备 |
2.2 输送带性能测试 |
2.2.1 覆盖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测定及分析 |
2.2.2 覆盖胶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 |
2.2.3 单根钢绳芯拉伸实验 |
2.2.4 整体钢绳芯输送带拉伸实验 |
2.2.5 整体芳纶输送带拉伸实验 |
2.2.6 芳纶芯层拉伸实验 |
2.2.7 其他试验 |
2.3 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
2.3.1 实验方案与设备 |
2.3.2 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送带本构模型的构建 |
3.1 线黏弹性力学行为的研究 |
3.1.1 各本构模型准静态力学行为 |
3.1.2 各本构模型动态力学行为及局限性 |
3.2 输送带层合板理论分析 |
3.3 输送带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的推导 |
3.3.1 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方程的推导 |
3.3.2 钢绳芯层及芳纶芯层本构模型的构建 |
3.3.3 覆盖胶层本构模型构建 |
3.4 整体输送带本构模型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送带有限元仿真及试验验证 |
4.1 钢绳芯输送带模型的构建 |
4.1.1 单根钢绳芯数学模型 |
4.1.2 钢绳芯输送带实体模型的构建 |
4.2 钢绳芯输送带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4.2.1 模型的简化及材料属性定义 |
4.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4.2.3 仿真结果分析及优化 |
4.3 芳纶输送带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4.3.1 模型的简化及材料属性定义 |
4.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4.3.3 仿真结果分析及优化 |
4.4 输送带松弛试验及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送带压陷阻力分析 |
5.1 新型本构关系下压陷阻力公式的推导与分析 |
5.1.1 覆盖胶动静态软化机制 |
5.1.2 输送带与托辊接触区域力学分析 |
5.2 输送带压陷阻力的迭代分析及有限元仿真 |
5.2.1 工况因素对压陷阻力的影响分析 |
5.2.2 Ansys有限元分析 |
5.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输送带压陷阻力试验研究 |
5.3.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槽型输送带应力不连续分布研究 |
6.1 输送带应力分布耦合分析 |
6.1.1 EDEM负载分析 |
6.1.2 Ansys有限元分析 |
6.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 托辊的优化及可靠性分析 |
6.3.1 托辊受力分析 |
6.3.2 托辊可靠性分析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2)车组绳输送机驱动轮结构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整体结构 |
2.3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
2.3.1 输送小车结构及其功能 |
2.3.2 机头驱动轮结构 |
2.3.3 托辊架结构 |
2.3.4 张紧装置 |
2.4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的运行原理 |
2.4.1 运行过程概述 |
2.4.2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在转弯处运行的问题 |
2.5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在转弯半径处的设计 |
2.5.1 转弯处输送带的应力分布 |
2.5.2 输送带在通过弯曲段时对应力校对 |
2.6 输送小车与输送带不发生打滑的条件 |
2.7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的阻力计算 |
2.7.1 直线段的运行阻力 |
2.7.2 输送带绕过滚筒的附加运行阻力 |
2.7.3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其他运行阻力 |
2.8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在弯道处的运行阻力 |
2.8.1 转弯处的阻力分析 |
2.8.2 合理的弯曲半径 |
2.8.3 满足侧应力下的最小半径 |
2.8.4 通过弯曲轨道时输送带的张力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的驱动系统 |
3.1 引言 |
3.2 车组绳轨式输送机均布开口绳轮功能分析 |
3.2.1 开口绳轮结构 |
3.2.2 均布开口绳轮的布置方式 |
3.2.3 均布开口轮摩擦传动原理 |
3.2.4 均布开口轮运动学分析 |
3.2.5 均布开口轮上钢丝绳动张力分析 |
3.2.6 牵引钢丝绳上的共振分析 |
3.2.7 均布开口轮齿数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均布开口式绳轮模型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钢丝绳模型的建立 |
4.2.1 钢丝绳的选用 |
4.2.2 钢丝绳的空间螺旋结构 |
4.2.3 钢丝绳实体模型的建立 |
4.2.4 均布开口绳轮的有限元模型 |
4.3 绳轮装载过程与边界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的均布开口轮传动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绳轮摩擦力及绳张力波动对比 |
5.3 不同的圆弧倒角下各股丝张力的分布情况 |
5.4 绳槽尺寸对绳索牵引能力的影响 |
5.5 绳槽尺寸对摩擦衬垫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主要结论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EDEM的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螺旋输送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离散元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螺旋输送研究现状 |
1.4 螺旋输送理论 |
1.4.1 单质点理论 |
1.4.2 物料群理论 |
1.4.3 流体力学理论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设计与分析 |
2.1 堆高机性能要求及实现方式分析 |
2.1.1 堆高机使用要求 |
2.1.2 堆高机功能实现方式 |
2.2 堆高机总体设计及堆高工艺分析 |
2.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2 堆高工艺分析 |
2.3 堆高机关键部件设计 |
2.3.1 螺旋叶片 |
2.3.2 物料输送系统 |
2.4 堆高机性能参数及经济性分析 |
2.5 堆高机关键技术问题 |
2.5.1 关键技术 |
2.5.2 关键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填充率水平螺旋输送特性研究 |
3.1 水平螺旋输送理论 |
3.2 离散元法基本理论 |
3.2.1 离散元法模型假设 |
3.2.2 颗粒接触模型及接触作用力 |
3.3 EDEM仿真参数标定 |
3.3.1 落料实验测量堆积角 |
3.3.2 标定参数的选择 |
3.3.3 参数标定仿真结果分析 |
3.4 大填充率水平螺旋输送特性仿真 |
3.4.1 不同转速水平螺旋输送特性 |
3.4.2 不同等效填充率水平螺旋输送特性 |
3.4.3 大填充率水平螺旋输送特性 |
3.5 堆高机水平螺旋输送特性仿真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截面垂直螺旋转料输送特性研究 |
4.1 垂直螺旋输送理论 |
4.1.1 临界转速及涡流效应 |
4.1.2 螺旋叶片上单个颗粒的速度分析 |
4.1.3 利用物料自由表面形态推导物料平均轴向速度 |
4.1.4 平均轴向速度仿真验证 |
4.2 水平-垂直转料口仿真优化设计 |
4.2.1 转料口结构仿真优化设计 |
4.2.2 转料口尺寸仿真优化设计 |
4.3 变截面垂直螺旋输送特性仿真 |
4.3.1 变截面尺寸参数设计 |
4.3.2 变截面尺寸对垂直螺旋输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3 变截面和等截面垂直螺旋输送效率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角度倾斜螺旋输送特性研究 |
5.1 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 |
5.2 基于EDEM的变角度倾斜螺旋输送特性仿真 |
5.2.1 不同倾斜角度的倾斜螺旋输送仿真 |
5.2.2 不同螺旋转速的倾斜螺旋输送仿真 |
5.2.3 不同螺距的倾斜螺旋输送仿真 |
5.3 堆高机变角度倾斜螺旋输送特性仿真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5)KQY75矿用水仓清淤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清淤机整体方案设计 |
2.1 煤泥清挖系统 |
2.2 清淤机设计原则 |
2.3 清淤机的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清淤机螺旋输送机理的分析 |
3.1 煤泥的理化性质研究 |
3.2 螺旋输送机理的研究方法 |
3.3 煤泥颗粒的力学和运动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螺旋输送装置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概述 |
4.2 螺旋输送装置的参数优化 |
4.3 螺旋轴的静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螺旋输送装置内流场的仿真分析 |
5.1 CFD软件Fluent简介 |
5.2 Fluent数值求解过程 |
5.3 流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项目及科研成果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定量螺旋输送机的优化设计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定量螺旋输送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定量螺旋输送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定量螺旋输送机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 |
2 定量螺旋输送机结构及参数分析 |
2.1 螺旋输送机分类 |
2.1.1 各类螺旋输送机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1 水平螺旋输送机 |
2.1.1.2 垂直螺旋输送机 |
2.1.1.3 倾斜螺旋输送机 |
2.1.1.4 可弯曲螺旋输送机 |
2.1.1.5 螺旋管输送机 |
2.2 螺旋输送机的组成 |
2.2.1 螺旋部分 |
2.2.2 吊挂轴承 |
2.2.3 料槽 |
2.3 定量螺旋输送机的种类 |
2.3.1 单螺杆定量螺旋输送机 |
2.3.2 双螺杆定量螺旋输送机 |
2.4 定量螺旋输送机理论研究 |
2.4.1 定量给料方式 |
2.4.1.1 电磁振动给料器 |
2.4.1.2 螺旋给料器 |
2.4.2 定量螺旋输送机的工作机理 |
2.4.3 定量螺旋输送机的相关参数 |
2.4.3.1 输送量 |
2.4.3.2 螺旋输送机驱动功率 |
2.4.3.3 落料差 |
2.4.3.4 填充系数 |
2.4.3.5 工序能力指数 |
2.5 定量落差控制方法 |
2.5.1 点动加料 |
2.5.2 多级给料 |
2.5.3 落差修正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离散单元法及散体简介 |
3.1 离散单元法简介 |
3.1.1 研究方法 |
3.1.2 DEM的模型假设 |
3.1.3 DEM颗粒单元的属性 |
3.1.4 DEM颗粒简化模型 |
3.1.4.1 软球模型 |
3.1.4.2 硬球模型 |
3.1.5 DEM的接触模型 |
3.1.6 DEM的求解过程 |
3.2 散体简介 |
3.2.1 散体的主要特性 |
3.2.1.1 湿度 |
3.2.1.2 孔隙率 |
3.2.1.3 堆积密度 |
3.2.1.4 堆积角 |
3.3 本章小结 |
4 单螺杆离散元模拟分析 |
4.1 建模 |
4.1.1 模型简化原则 |
4.1.2 SolidWorks建模 |
4.2 前处理模块 |
4.2.1 新建仿真模板 |
4.2.1.1 材料参数的设置 |
4.2.1.2 颗粒参数的选取 |
4.2.1.3 几何体面板 |
4.2.1.4 颗粒工厂参数设置 |
4.3 求解器模块 |
4.3.1 时间步长 |
4.3.2 网格划分 |
4.3.3 碰撞接触跟踪 |
4.4 后处理模块 |
4.4.1 落料量 |
4.4.2 运动轨迹 |
4.4.3 脉动现象分析 |
4.4.3.1 脉动现象的影响 |
4.4.3.2 解决脉动现象的试验 |
4.5 螺杆快速运行模拟分析 |
4.5.1 输送量 |
4.5.2 填充系数 |
4.5.3 平均质量流率 |
4.5.4 合力矩 |
4.5.5 速度矢量图 |
4.6 本章小结 |
5 双螺杆定量螺旋输送机离散元模拟 |
5.1 啮合型双螺杆螺旋输送机 |
5.1.1 啮合型双螺杆建模 |
5.1.2 物料运动 |
5.1.3 输送量 |
5.2 非啮合型双螺杆螺旋输送机 |
5.2.1 大小螺杆的设计 |
5.2.2 输送量 |
5.2.3 运动轨迹 |
5.3 子母螺旋模拟 |
5.3.1 子母螺旋简介 |
5.3.2 子母螺旋的组成 |
5.3.2.1 大螺杆 |
5.3.2.2 小螺杆 |
5.3.3 模拟前准备 |
5.3.4 模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螺旋实验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简介 |
6.2.1 实验流程 |
6.2.1.1 解包区流程 |
6.2.1.2 螺旋给料流程 |
6.2.1.3 称量流程 |
6.2.2 实验参数 |
6.2.2.1 CPK参数指标 |
6.2.2.2 平均偏差量 |
6.3 实验过程 |
6.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5 存在的问题 |
6.6 改进意见 |
6.7 改进螺杆结构 |
6.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论文总结 |
2 论文的不足点 |
3 论文的创新点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玉米秸秆在LS型螺旋输送机上的输送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括轩类物料输送的意义 |
1.2 螺旋输送机的基本机型及发展历程 |
1.2.1 螺旋输送机的基本机型 |
1.2.2 螺旋输送机的发展历程 |
1.3 螺旋输送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螺旋输送机的发展趋势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系统设计 |
2.1 螺旋输送机结构设计 |
2.1.1 螺旋叶片 |
2.1.2 螺旋轴 |
2.1.3 螺旋叶片公称直径 |
2.1.4 螺距 |
2.1.5 螺旋轴径 |
2.1.6 其他结构参数 |
2.2 试验台的研制 |
2.2.1 总体方案 |
2.2.2 试验设备的选择 |
2.2.3 标定变频器输出频率与螺旋主轴的转速 |
2.2.4 试验系统设计 |
2.3 理论分析 |
2.3.1 揉碎玉米秸秆的力学分析 |
2.3.2 玉米秸秆的运动学分析 |
3 螺旋输送过程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对象 |
3.1.2 试验系统调试 |
3.1.3 试验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
3.1.4 试验因素与指标的测定 |
3.2 试验方法 |
3.2.1 预试验研究 |
3.2.2 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研究 |
4 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
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4.1.1 转速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4.1.2 螺距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4.1.3 含水率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4.2 多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4.2.1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
4.2.2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刚度的优化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输送机的概述 |
1.2.1 螺旋输送机特点 |
1.2.2 螺旋输送机基本机型 |
1.3 螺旋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3.1 螺旋输送机的发展史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知识与软件的简介 |
2.1 有限元法分析简介 |
2.1.1 有限元法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2 有限元法方程的建立 |
2.1.3 有限元方法的发展简况 |
2.2 ANSYS 软件 |
2.2.1 ANSYS 中单位制的分析 |
2.2.2 ANSYS 中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精度等级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3 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
3.1 水平螺旋输送机的螺旋体 |
3.1.1 螺旋叶片 |
3.1.2 螺旋叶片的制造工艺方法 |
3.2 螺旋轴 |
3.3 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的动力学问题 |
3.4 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的模态分析 |
3.4.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3.4.2 模态分析的基本步骤 |
3.4.3 自由模态分析的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结构的线性静力学分析 |
4.1 结构的线性静力学分析 |
4.1.1 结构静力学分析理论 |
4.1.2 结构线性静力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
4.2 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自重下的变形分析 |
4.2.1 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建模及施加载荷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及结果 |
4.3 螺旋体在最大扭矩下变形量分析 |
4.4 螺旋体在最大扭矩下变形量分析结果 |
4.4.1 螺旋体所受力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本文的结论 |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螺旋输送机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螺旋输送机概述 |
1.2 螺旋输送机的主要构件 |
1.2.1 螺旋体 |
1.2.2 料槽 |
1.2.3 中间轴承 |
1.3 螺旋输送机的特点 |
1.4 螺旋输送机的基本类型 |
1.4.1 水平螺旋输送机 |
1.4.2 垂直螺旋输送机 |
1.4.3 倾斜式螺旋输送机 |
1.5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1 螺旋输送机的发展历程 |
1.5.2 螺旋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5.3 螺旋输送机发展的趋势 |
1.6 课题提出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平螺旋输送机常规设计的软件化 |
2.1 水平螺旋输送机选型软件概述 |
2.2 后台程序设计 |
2.2.1 螺旋直径、转速、驱动装置的确定 |
2.2.2 机壳长度组合的确定 |
第三章 VB 与 MATLAB 的混合编程技术 |
3.1 混合编程技术简介 |
3.2 VB 和 MATLAB 的简介 |
3.2.1 Visual Basic 6.0 概述 |
3.2.2 MATLAB 概述 |
3.3 VB 和 MATLAB 混合编程的实现方法 |
第四章 螺旋输送机的优化研究 |
4.1 优化设计概述 |
4.1.1 机械优化设计的概念 |
4.1.2 机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4.1.3 机械优化设计的流程 |
4.2 物料颗粒的力学和运动学分析 |
4.2.1 物料颗粒的力学分析 |
4.2.2 物料颗粒的运动分析 |
4.3 螺旋输送机机械效率的优化数学模型 |
4.3.1 物料颗粒的轴线方向速度分析 |
4.3.2 单圈叶片上任一微小圆环的轴向负荷 |
4.3.3 螺距优化公式的推导 |
4.3.4 效率最优目标下螺距优化的软件实现 |
4.4 螺旋体优化设计 |
4.4.1 确定优化变量 |
4.4.2 确定目标函数 |
4.4.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4.4.4 螺旋体优化计算实例 |
4.5 螺旋输送机整体优化 |
4.5.1 设计变量的确定 |
4.5.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5.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4.5.4 优化计算实例 |
第五章 离散元仿真 |
5.1 离散元法的简介 |
5.1.1 离散元法的概念 |
5.1.2 离散元法的发展历程 |
5.1.3 离散元法在散体力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5.2 离散元软件 PFC3D 概述 |
5.2.1 PFC3D 简介 |
5.2.2 PFC3D 的计算原理 |
5.2.3 离散元法建模过程 |
5.2.4 PFC 离散元程序的主要特点 |
5.3 Visual Basic 与 PFC3D 程序的混合编程 |
5.4 程序结构流程 |
5.5 离散元仿真模型参数的确定 |
5.5.1 摩擦系数的确定 |
5.5.2 接触刚度系数的确定 |
5.5.3 粘性阻尼系数的确定 |
5.6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5.7 仿真结果分析 |
5.7.1 填充系数对输送机驱动功率和颗粒分布的影响 |
5.7.2 螺距优化理论的验证 |
5.7.3 输送机整体优化理论的验证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水平螺旋输送机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内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
3.1 国内粮食螺旋输送机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产品与国外产品间的差距 |
3.2.1 大型螺旋输送机的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差距 |
3.2.2 技术性能上差距 |
3.2.3 可靠性、寿命上的差距 |
4 螺旋输送机的发展趋势 |
四、长距离GX型螺旋输送机驱动方式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聚物基复合材料输送带的非线性黏弹性研究[D]. 苏金虎.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2)
- [2]车组绳输送机驱动轮结构及特性研究[D]. 李祥雷.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基于EDEM的新型粮食螺旋堆高机螺旋输送特性仿真研究[D]. 周振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KQY75矿用水仓清淤机的设计与研究[D]. 师恩浩.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定量螺旋输送机的优化设计及模拟[D]. 宋欢.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2)
- [7]玉米秸秆在LS型螺旋输送机上的输送性能试验研究[D]. 李晓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8]水平螺旋输送机螺旋体刚度的优化设计及应用[D]. 孙庆春.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9]螺旋输送机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D]. 高健.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8)
- [10]水平螺旋输送机性能的研究[J]. 胡继云,孙庆春,李盟. 粮食加工,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