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钢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凝[1](2021)在《平衡计分卡视角下宝钢并购武钢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产业与经济市场、就业民生、工业建设等众多方面都息息相关,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以及钢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愈发突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家鼓励钢铁行业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此时在国资委推动下的两家大国有企业——宝钢、武钢的并购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进行并购绩效研究,以期为宝钢未来的运营管理提供帮助,也为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基于此,本文在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宝钢并购武钢后公司的绩效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首先,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中分别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价指标。然后构建两两判断矩阵,通过专家打分来计算各具体绩效指标综合权重。接着,根据各绩效指标并购前后的变化幅度进行赋分和加权计算,得出宝钢并购武钢的并购结果介于较好和好之间的结论。最后,本文针对在分析各个维度具体指标时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提出提高宝钢并购绩效的优化建议:财务维度需增加收入机会、加强两金管控;客户维度需完善营销渠道、持续推进用户服务创新工作;内部流程维度需优化管理流程、强化产销协同、加快公司创新步伐;学习与成长维度需改进激励机制、注重企业员工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和致力于推进公司整合。
张帅龙[2](2020)在《钢铁行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但是钢铁行业发展到现在,产量大幅增长,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利润的高增长时期也一去不复返,这说明我国钢铁产业正在进入调整期,需要寻求解决途径脱离眼下的困境。随着经营环境的恶化,我国钢铁企业如果想逃出困境、实现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并购重组之路,这同时也是时代的选择。鉴于我国特殊的市场和经济环境,钢铁企业在积极从并购重组这一途径寻求帮助时,动用了大量市场资源,影响广泛。在国家节能减排,去除多余产能的政策背景下,如何走好我国钢铁行业企业的并购之路,从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选取宝钢并购武钢案例的基础上,先陈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在介绍并购和并购财务计绩效方面的一些理论;其次对宝钢并购武钢事件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其并购动因以及并购方式对其在后续的发展影响;接下来在是对企业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先纵向对比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在进行横向对比选取行业均值进行同时间点对比,可以发现并购后的宝武在最初的两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不过还是低于行业均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开始迎来了拐点,逐渐追平乃至超过行业均值,说明宝武的长远发展能力与同行业想比非常可观,在对其EVA计算分析发现,宝武的经济增加值在刚开始的时候得到了迅速的增加,但是后续价值的增加速度逐渐降低,截止到2019年9月份宝武的经济增加值依然为正值,说明企业的价值保持着增加。也可以说明此次宝武并购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宝钢并购武钢的经验启示,希望能给相同企业或者是行业性质相同的企业一些借鉴。
饶鑫[3](2020)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在钢铁生产和消费端均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却让我国的钢铁企业“走出去”进程受到了不小的阻碍。研究中国钢铁企业在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市场构建的过程中取得了何种经验,存在何种不足,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宝武钢铁集团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钢铁厂商,也是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的代表性中国企业之一,这也使其成为研究钢铁企业发挥结构性权力、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对象。本文将借助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在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钢铁企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宝武钢铁集团在生产层面、金融层面和知识层面的结构性权力的发挥。考虑到国家政府、国际组织这些传统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不同,企业缺乏直接改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途径和能力,其结构性权力体现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交互之中,本文根据苏珊·斯特兰奇对结构性权力的定义,在总结并分析钢铁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所具备的结构性权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选取能够直观且普遍反映钢铁企业结构性权力的指标,并通过指标的变动和对比掌握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的发挥状况。在生产结构中,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主要来自于企业与市场、政府对于生产各要素的协商和博弈——在市场竞争规则的形成上,宝武钢铁在规模生产、产业整合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得以建立以供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格局;在生产活动中,宝武钢铁的技术优势和生产布局上影响了环保限产等政策的制定,保障了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贸易规则上,宝武钢铁通过在核心厂商评级、战略合作、仲裁和诉讼等手段,在打开国际市场,确立核心供应商地位的同时,在贸易争端和反倾销制裁中获得了正当权益,为中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获得了法律依据和宝贵经验。在金融结构中,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主要体现在对影响关联企业信贷评级规则和商品跨国交易和结算上——对外担保、资金拆借等方式影响了关联企业的资金状况和信用评级,使其能在更为宽松的条件下融通资金;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宝武钢铁积极推动“中国指数”、人民币结算等人民币国际化工作,为钢铁行业货币交换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在知识结构中,宝武钢铁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是其结构性权力的主要来源,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的互相作用是知识层面结构性权力的主要发挥形式——技术优势形成生产优势、专利转让形成经济收益、行业权威带来了行业标准制定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宝武钢铁在结构性权力的拓展和发挥中存在诸多不足和限制:首先,国内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同质化竞争导致了宝武钢铁受市场影响较大;其次,欧美等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调查和限制使得对外贸易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协商;最后,国外专利申请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是限制企业在国际市场技术地位的重要因素。在掌握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得以总结企业这一微观个体结构性权力发挥的途径和方式,是从微观视角诠释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本文分析了宝武钢铁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结构性权力的具体体现和不足之处,也为我国其他钢铁企业结构性权力的发挥与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丁晗[4](2020)在《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成功的并购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加速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无效竞争激烈。为解决以上问题,2015年国家工信部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政策》,鼓励钢铁企业之间强强联合,通过并购重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宝钢股份发布换股吸收合并报告书草案,打响宝武联合重组的开局之战。2017年2月,宝钢股份与武钢股份合并完成。本文选取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宝钢股份合并武钢股份动因为出发点,分析此次强强联合是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否引导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会给未来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带来何种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不同于以往利用实证进行单一角度分析,而是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宝武合并拉开国有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序幕,因此本文选取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宝钢股份以及武钢股份进行合并的主要动因不仅仅是因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政府意志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对宝武合并之后的整合工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宝武从战略出发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这些整合工作为宝武实现良好绩效提供了保证。接下来文章全方面地评价了宝武的合并绩效。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市场绩效,发现在短期内合并事件提高宝武两家的超额收益率,使得武钢股份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由负转正,被市场看好;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了长期的财务绩效,发现通过合并,宝钢盈利水平,偿债能力以及资产的管理利用效率均有提升,发挥了协同效应;同时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本文还通过市场竞争力改变情况,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产业布局的优化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对非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宝武合并达到了“1+1>2”的效果。宝钢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奠定了汽车板以及硅钢产品的世界领先的地位,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推动中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打开了国有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新篇章,进一步验证了国家鼓励钢铁企业强强联合政策的正确性,为以后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参考。
董少明[5](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阚杰[6](2019)在《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资金、资源、技术、能源密集型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我国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我国贸易地位均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全球化的步伐也对应加快,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我国粗钢年生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技术水平、装备更新、节能环保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弊病。本文首先针对钢铁产业的界定、产业分类以及钢铁产业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随后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展开详细的探讨与分析,具体包括钢铁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采购商的议价能力,钢铁产业内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等等。通过收集宝武集团近十年各项经济数据为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我国钢铁竞争力。在详细了解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情况之后,本文针对我国钢铁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对以上论述内容进行一定的整理,以切实推动我国钢铁产业长足发展为目的,立足微观和宏观视角提出了具有参考效用价值的策略方法和意见。
王海龙[7](2019)在《宝钢、武钢的合并成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现阶段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钢铁行业也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是,钢铁行业发展同时还面临着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的问题。为了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浪潮迭起,钢铁企业成为并购重组优先选择的方向。国内钢铁行业走过高成本、低价格两头挤压的寒冬之后,集中度低下,产能过剩的行业沉疴亟需解决。在国内政策鼓励和国际竞争压力下,宝钢武钢的合并整合对同产业链下的其他企业的合并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效应。研究其经验和启示将为行业并购重组潮提供提供更多借鉴意义。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法,选择宝钢和武钢的合并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合并理论到合并实践深入进行探究。全文包括五章:首先,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行文思路。其次,进行了相关概念、合并理论和几种分析方法的介绍,形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再次,介绍了合并双方情况、合并背景、合并动因、以及合并方案和过程。然后,通过事件研究法对案例的短期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使用财务指标法分析了合并的中长期财务绩效,然后从定性分析角度评价了合并效应。最后,得到了相应的结论和启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宝钢武钢的合并动因以及合并整合能否改善公司的绩效,并带来合并效应。研究发现,宝钢武钢合并总体来讲是成功的,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次合并的动因是为发挥协同效应和化解产能过剩。在市场绩效上,投资者给予了积极预期,合并整体上増加了股东财富,获得了正向超额收益。财务绩效上,宝钢在合并前比武钢更显优势,合并后盈利能力指标略有摊薄下滑,但仍属于行业领先,部分指标呈现先降后升的利好趋势。成长能力、营运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偿债能力的提升说明合并实现了在经营、管理、财务方面的协同。合并后资产负债水平依然健康。对合并效应的分析发现,宝钢武钢合并后,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议价能力加强,在销售、采购、研发、管理上协同效应显着。同时,落实了国家去产能政策的要求,化解了产品同构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建成了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绿色环保的一流上市公司。本文的研究启示是:第一,企业内部应加强合并整合力度,实现绩效的增长;第二,政府层面推动行业“强强联手,区域整合”和“重组去产能”;第三,央企合并要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赵怡悦[8](2019)在《国有钢铁企业合并绩效研究 ——以宝钢换股合并武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最基本保障的原材料行业,与基本建设、机械制造、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密切相关。钢铁行业在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一方面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家频频出台产业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行业竞争压力,钢铁企业只有通过大规模并购重组,来整合资源、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政策鼓励钢铁行业实施重组以获得规模效益,其中,国有钢铁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并购重组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钢铁企业规模的飞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整而不合”、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的结果。基于此,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状况展开了研究。本文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并且对国内外关于换股并购及并购绩效的一些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第二章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概念及理论部分,介绍了换股合并的概念、企业合并的动因理论以及企业合并绩效的评价方法。第三章是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并购情况分析,从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整理了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宝钢换股合并武钢的具体案例部分,从案例选取原因及合并双方简介、合并动因、换股合并具体情况三个层面介绍了此次合并的整体情况。第五章为宝钢换股合并武钢的绩效分析,首先分析了合并类型、支付方式对合并绩效的影响,再对合并后的绩效展开具体分析。由于本次合并的双方均是受国资委实际控制的大型央企,其合并体现一定的国家意志,合并后可能更多地带来与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战略的契合,除了分析市场绩效、财务绩效,此部分还结合国企的特殊性分析了合并带来的非财务绩效。具体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此次合并的短期市场绩效;采用财务指标法分析了此次合并对宝钢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杜邦分析法分析了此次合并的综合财务绩效;采用经济增加值法评价此次合并对宝钢产生的价值效应;最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本次合并的非财务绩效。第六章为本文的最后一章,通过上文分析得到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总结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通过对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作为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宝钢和武钢此次合并效率高、耗时短,在短期内财务指标有所提升,非财务绩效表现良好,重组整合的效益得到了显现。此次合并给其他钢铁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重要的实战指导及借鉴意义。
陈洁[9](2019)在《宝钢并购武钢的并购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5开始,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我国钢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行业进行整体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供需严重失衡,2015年产能利用率下降至69.16%,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我国要在5年内,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减少1至1.5亿吨粗钢产能。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持续降低,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亏损钢企数量达到50.5%。作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在2015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41.29%,亏损金额约75亿。宝钢和武钢的合并,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力。对此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钢铁行业优化布局和国企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为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并购提供了范本,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并购理论研究进行了补充。并购存在失败的风险,并购效应如何是判断并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式,通过结合宝钢并购武钢的背景,识别并购的动因,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分别对宝武合并是否产生了市场价值效应及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和验证,并提出了此次并购的经验及启示。通过分析宝武合并的并购效应,本文发现宝钢并购武钢产生了明显的市场价值效应,市场对此次并购普遍看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并购活动产生了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协同效应,并购后偿债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并显现出增长的趋势,并购的节税效应初显;优化生产基地布局,完善生产品种,经营业绩稳定增长;资源共享,管理技术升级,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进入了良性的循环。
高斯琪[10](2019)在《并购主导方对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 ——宝钢VS河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企业有无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面对市场竞争的瞬息万变。企业提升自我综合能力才是健康稳定发展的不二法宝。然而这个要求对很多企业来说依靠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的行列中。通过对众多企业并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购的财务绩效是否达到预期、并购效率是否高效与谁主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运用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主要涉及效率理论、代理理论、市场力量理论和财务协同效应理论,以这些理论为基础,选取政府主导型并购案例(宝钢并购武钢)和市场主导型并购案例(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进行分析,首先说明企业并购的背景、并购的过程和并购的动因,再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政府主导的并购和市场主导的并购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在微观效率上,从并购交易效率和并购整合效率以及协同效应三方面进行研究。在宏观效率上,研究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得出并购效率高低的结论。本文研究发现,主导方式的不同导致企业并购动因的差异,进而影响并购效率的高低。宝钢的动因在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钢铁产能过剩,迫于竞争力的要求扩大企业规模和政策的驱动;武钢的动因在于其经营业绩欠佳,炼钢成本较高,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非钢产业发展较慢。河钢的动因在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布局国际化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塞尔维亚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其国内的基础设施落后,塞钢的动因在于摆脱陷入困境的局面。两个案例的并购动因有相同的部分,不同点主要是宝钢并购武钢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也正是这个不同的动因导致了并购效率的高低不同。此外,企业并购的微观和宏观效率主要受主导方不同的影响。在微观层面,根据并购交易效率来看,宝钢完成对武钢的并购后,宝钢的并购效率降低,武钢的并购效率提高;河钢并购塞钢后,河钢和塞钢的并购效率都有所提高。从并购整合效率来看,宝钢并购武钢后,宝钢和武钢的并购效率都有降低;河钢并购塞钢后,河钢和塞钢的并购效率都有所提高。从协同效应来看,宝钢和武钢、河钢和塞钢的并购效率都有提高。总体来看,市场主导的并购效率高于政府主导的并购效率。宏观上,两个案例的并购双方在资源配置效率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在产业结构优化效率上河钢并购塞钢的表现相对于宝钢并购武钢更好一些,并购效率也更高。总体而言,市场主导的并购效率高于政府主导的并购效率。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市场主导企业的并购模式来提高政府主导企业的并购效率。产能过剩、环保压力、资金压力等问题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这些问题影响下,会使得并购也产生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并购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而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干预明显过大,与并购相关的制度发展远远不及并购的实践。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功能,要求政府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更多的是从宏观上给予政策支持,而非强力干预,让企业充分面对市场,使并购更利于其自身发展;提出了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并购制度;提出了拓展对外钢铁行业的贸易,通过海外市场解决目前的问题;本文还认为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我国应该在并购的模式上有所改动,多元化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采取多样化并购重组方式等建议,促进钢铁行业转型与升级,寻求经济增长点,解决目前钢铁行业利润薄的问题。
二、武钢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平衡计分卡视角下宝钢并购武钢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
二、并购绩效 |
三、平衡计分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规模经济理论 |
三、平衡计分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宝钢并购武钢案例介绍 |
第一节 并购背景分析 |
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
二、钢铁行业集中度低 |
三、钢铁行业经济低迷 |
第二节 并购双方简介与并购概况 |
一、宝钢股份简介 |
二、武钢股份简介 |
三、并购动因分析 |
四、横向并购的风险分析 |
五、并购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宝钢平衡计分卡并购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第一节 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
二、全面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选取 |
一、财务维度的指标选取 |
二、客户维度的指标选取 |
三、内部流程维度的指标选取 |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选取 |
第三节 绩效指标权重的确立 |
一、层次分析法简述 |
二、层次分析法步骤 |
三、绩效指标权重的具体确立 |
四、计算指标在评价体系排序权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宝钢并购绩效评价 |
第一节 财务维度评价 |
一、收入增长 |
二、成本改善 |
三、资产利用 |
四、风险管理 |
第二节 客户维度评价 |
一、市场占有率 |
二、品牌价值 |
三、客户满意度 |
第三节 内部流程维度评价 |
一、运营管理流程 |
二、创新流程 |
三、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 |
一、员工 |
二、激励机制 |
三、信息系统 |
第五节 并购后的整合效应 |
一、绩效指标得分 |
二、并购绩效的评价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宝钢并购武钢绩效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财务维度优化建议 |
一、增加收入机会 |
二、加强两金管控 |
第二节 客户维度优化建议 |
一、完善营销渠道 |
二、持续推进用户服务创新工作 |
第三节 内部流程维度优化建议 |
一、优化管理流程 |
二、强化产销协同 |
三、加快公司创新步伐 |
第四节 学习与成长维度优化建议 |
一、改进激励机制 |
二、注重公司员工管理 |
三、完善信息系统 |
四、致力于推进公司整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钢铁行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并购动因及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并购动因及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全文框架图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并购绩效的相关概念理论 |
2.1 并购 |
2.1.1 并购的概念 |
2.1.2 并购的类型 |
2.2 并购的动因 |
2.2.1 实现规模效应动机 |
2.2.2 政府整合动机 |
2.2.3 获取“壳”资源动机 |
2.3 并购财务绩效 |
2.4 并购财务绩效的研究方法 |
2.4.1 财务指标研究法 |
2.4.2 EVA研究法 |
第3章 宝钢并购武钢的案例概括 |
3.1 并购双方简介 |
3.1.1 宝钢简介 |
3.1.2 武钢简介 |
3.2 并购过程 |
3.2.1 并购发生的基本流程 |
3.2.2 并购的具体方案 |
3.3 并购动因 |
3.3.1 改善经营业绩 |
3.3.2 政策指导下的资源优化 |
3.3.3 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
第4章 宝钢并购武钢的绩效分析 |
4.1 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营运能力分析 |
4.1.3 盈利能力分析 |
4.1.4 发展能力分析 |
4.2 EVA法下并购前后的绩效分析 |
4.2.1 会计调整 |
4.2.2 总资本调整 |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
4.2.4 并购后的EVA计算 |
4.3 分析总结 |
第5章 宝钢并购武钢的启示 |
5.1 制定并购计划时要合理 |
5.2 抓住政府引导下的市场机遇 |
5.3 政府推动下的企业并购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结构性权力的概念及发展 |
2.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结构性权力 |
3.企业的结构性权力 |
三、理论框架 |
四、研究思路 |
1.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2.研究领域的选择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全球产业链下的宝武钢铁集团发展背景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1.1.1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
1.1.2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1.2.1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
1.2.2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宝武钢铁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分析 |
第一节 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阐述 |
2.1.1 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分析 |
2.1.2 钢铁企业的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 |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
2.2.1 由谁决定生产什么 |
2.2.2 市场中由谁生产 |
2.2.3 产品的出口 |
2.2.4 国内外生产环境 |
第三节 宝武钢铁生产中的结构性权力 |
2.3.1 来自安排生产的权力 |
2.3.2 来自企业竞争力的权力 |
2.3.3 来自出口业务的权力 |
2.3.4 环保政策下的影响生产的权力 |
2.3.5 对外贸易中的影响生产的权力 |
第三章 宝武钢铁金融结构性权力分析 |
第一节 金融结构性权力阐述 |
3.1.1 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的分类 |
3.1.2 钢铁企业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 |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
3.2.1 信贷与融资 |
3.2.2 货币交换条件 |
第三节 宝武钢铁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 |
3.3.1 来自信贷与融资的权力 |
3.3.2 铁矿石定价中的结构性权力 |
第四章 宝武钢铁知识结构性权力分析 |
第一节 知识结构性权力阐述 |
4.1.1 知识结构性权力的来源 |
4.1.2 钢铁企业知识结构性权力 |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
4.2.1 专利情况 |
4.2.2 标准制定 |
第三节 宝武钢铁知识结构性权力分析 |
4.3.1 专利情况 |
4.3.2 标准制定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回顾 |
2.1 并购动因相关理论综述 |
2.2 并购绩效相关理论综述 |
2.3 钢铁企业并购研究综述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现状 |
3.1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3.1.1 产能过剩 |
3.1.2 行业集中度低 |
3.1.3 产业布局不合理 |
3.2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现状 |
3.2.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历程 |
3.2.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特点 |
4 案例概况 |
4.1 案例选择 |
4.2 合并双方介绍 |
4.2.1 宝钢股份 |
4.2.2 武钢股份 |
4.3 合并方案 |
4.4 合并过程 |
5 宝钢武钢合并动因以及合并后整合过程分析 |
5.1 合并动因分析 |
5.1.1 企业层面 |
5.1.2 行业层面 |
5.1.3 国家层面 |
5.1.4 动因分析小结 |
5.2 合并后整合过程分析 |
5.2.1 战略整合 |
5.2.2 业务流程整合 |
5.2.3 组织结构整合 |
5.2.4 企业文化整合 |
5.2.5 整合过程分析小结 |
6 宝钢武钢合并绩效评价 |
6.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绩效评价 |
6.1.1 选择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 |
6.1.2 计算预期正常收益 |
6.1.3 计算超额收益率 |
6.1.4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
6.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绩效评价 |
6.2.1 盈利水平上升 |
6.2.2 偿债能力增强 |
6.2.3 资产管理效率提高 |
6.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
6.3.1 市场竞争力提高 |
6.3.2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
6.3.3 生产布局优化 |
6.3.4 政策落实有效 |
6.4 绩效评价小结 |
7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建议 |
7.1 企业层面 |
7.1.1 选择合适并购对象以及并购手段 |
7.1.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7.1.3 加大并购后整合力度 |
7.2 政府层面 |
7.2.1 完善外部经济条件 |
7.2.2 明确政府自身责任 |
7.2.3 推动适合钢企强强联合 |
8 研究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1.2.2 有关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1.2.3 有关国内钢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4 文献总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产业竞争力理论 |
1.3.2 产业结构理论 |
1.3.3 产业布局理论 |
1.3.4 产业集群理论 |
1.3.5 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 |
1.3.6 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
2.1 钢铁产业的界定、分类及主要特征 |
2.1.1 钢铁产业定义 |
2.1.2 钢铁产业分类 |
2.1.3 钢铁产业主要特征 |
2.2 中国钢铁产业运行现状 |
2.2.1 生产状况 |
2.2.2 消费状况 |
2.2.3 对外贸易状况 |
第3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状况分析 |
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1.1 采矿业——铁矿石 |
3.1.2 废钢 |
3.1.3 焦炭 |
3.1.4 电力以及其他 |
3.2 采购商的议价能力 |
3.2.1 钢铁产业下游采购行业情况分析 |
3.2.1.1 建筑行业用钢情况 |
3.2.1.2 机械制造业用钢情况 |
3.2.1.3 汽车行业用钢情况 |
3.2.2 通过钢铁产品营销模式分析下游议价能力 |
3.3 钢铁产业内部竞争能力 |
3.4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5 替代品 |
第4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之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
4.1 宝武集团简介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 |
4.2 宝武集团竞争力分析 |
4.2.1 生产经营分析 |
4.2.2 财务分析 |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 |
5.1 钢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5.1.1 宏观层面 |
5.1.2 中观层面 |
5.1.3 微观层面 |
5.2 中国钢铁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存在的问题 |
5.2.1 钢铁产业供应链成本较高 |
5.2.2 钢铁产业集中度较差 |
5.2.3 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与培养方案 |
5.2.4 技术创新能力较为匮乏 |
第6章 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6.1 降低钢铁产业供应链成本 |
6.1.1 营造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
6.1.2 深化金融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
6.2 提高产业集中度 |
6.2.1 加强并购重组后企业的管理 |
6.2.2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完善退出机制 |
6.2.3 严格准入制度,提高进入壁垒 |
6.3 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6.3.1 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
6.3.2 加强对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
6.3.3 加强对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
6.3.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4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6.4.1 加大研发投入 |
6.4.2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宝钢、武钢的合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及不足 |
2 相关概念、评价方法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合并 |
2.1.2 合并成效 |
2.1.3 合并绩效 |
2.1.4 合并效应 |
2.2 合并绩效与合并效应的一般评价方法 |
2.2.1 企业合并绩效评价方法 |
2.2.2 企业合并效应评价方法 |
2.3 本文的理论基础 |
2.3.1 效率理论 |
2.3.2 市场势力理论 |
2.3.3 信息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3 宝钢、武钢合并概述 |
3.1 合并涉及的公司概况 |
3.2 合并背景 |
3.3 合并动因分析 |
3.3.1 微观层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求 |
3.3.2 宏观层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
3.3.3 央企合并特殊动因 |
3.4 合并方案与合并过程 |
4 宝钢、武钢合并成效分析 |
4.1 宝钢武钢合并绩效分析 |
4.1.1 市场绩效分析 |
4.1.2 财务绩效分析 |
4.1.3 绩效分析小结 |
4.2 宝钢武钢合并效应分析 |
4.2.1 合并效应分析 |
4.2.2 效应分析小结 |
5 结论与启示 |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有钢铁企业合并绩效研究 ——以宝钢换股合并武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换股合并 |
二、合并绩效 |
第二节 企业合并动因理论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规模效应理论 |
三、市场势力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合并绩效评价方法 |
一、事件研究法 |
二、财务指标法 |
三、经济增加值法 |
四、国企合并的非财务绩效评价 |
第三章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及钢铁企业并购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一、产能与需求情况 |
二、行业集中度 |
三、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 |
四、出口盈利能力 |
第二节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一、国有钢铁企业主导的区域内重组 |
二、国有钢铁企业与民营钢铁企业的强弱联合 |
三、国有钢铁企业的强强联合 |
第三节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跨地区并购重组存在困难 |
二、并购重组缺乏长期战略性 |
三、并购后整合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宝钢换股合并武钢案例 |
第一节 案例选择原因及企业基本情况 |
一、案例选择原因 |
二、宝钢与武钢的概况 |
第二节 合并动因分析 |
一、政府宏观政策推动 |
二、企业层面并购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换股合并具体情况 |
一、合并方案 |
二、合并历程 |
三、合并结果 |
第五章 宝钢换股合并武钢的绩效分析 |
第一节 合并对绩效的影响分析 |
一、合并类型对绩效的影响 |
二、合并支付方式对绩效的影响 |
第二节 市场绩效分析 |
第三节 财务绩效分析 |
一、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绩效分析 |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财务绩效分析 |
第四节 非财务绩效分析 |
一、合并后的整合效果 |
二、合并后综合实力的变化 |
三、合并后与国家战略及政策的契合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宝钢并购武钢的并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概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并购概念的界定 |
2.2 并购效应的基础理论及评价方法 |
2.2.1 市场价值效应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并购效应的评价方法 |
3.宝钢并购武钢的案例概述 |
3.1 行业现状 |
3.1.1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
3.1.2 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 |
3.1.3 钢铁行业组织分散 |
3.2 并购双方概况 |
3.2.1 并购方概况 |
3.2.2 被并购方概况 |
3.3 宝钢并购武钢的并购动因 |
3.3.1 优化两家钢铁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 |
3.3.2 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 |
3.3.3 国家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 |
3.4 并购的过程 |
3.4.1 筹备阶段 |
3.4.2 公告阶段 |
3.4.3 审核阶段 |
4.宝钢并购武钢的并购效应分析 |
4.1 市场价值效应分析 |
4.1.1 数据和窗口期的选取 |
4.1.2 预期收益率 |
4.1.3 超额收益率 |
4.1.4 累计超额收益率 |
4.2 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节税效应分析 |
4.3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4.3.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
4.4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
4.4.1 营运能力分析 |
4.4.2 期间费用分析 |
5.启示 |
5.1 对钢铁行业的启示 |
5.1.1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
5.1.2 优化结构布局 |
5.2 对并购企业的启示 |
5.2.1 降低企业成本 |
5.2.2 提升自身竞争力 |
5.2.3 加强企业整合 |
6.研究结论与局限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并购主导方对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 ——宝钢VS河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并购 |
2.1.2 并购主导方 |
2.1.3 并购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效率理论 |
2.2.2 代理理论 |
2.2.3 市场力量理论 |
2.2.4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
第3章 案例介绍 |
3.1 政府主导下国内并购案例 |
3.1.1 并购双方介绍 |
3.1.2 并购过程介绍 |
3.1.3 并购动因分析 |
3.2 市场主导下国外并购案例 |
3.2.1 并购双方介绍 |
3.2.2 并购过程介绍 |
3.2.3 并购动因分析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微观效率分析 |
4.1.1 并购交易效率分析 |
4.1.2 并购整合效率分析 |
4.1.3 并购协同效应分析 |
4.2 宏观效率分析 |
4.2.1 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4.2.2 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功能,提高并购效率 |
5.2.2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改善并购效率 |
5.2.3 基于双方财务现状,依托主业实现多元化并购 |
5.2.4 采取多样化并购方式 |
5.2.5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
5.3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武钢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衡计分卡视角下宝钢并购武钢绩效研究[D]. 李思凝.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钢铁行业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D]. 张帅龙.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3]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D]. 饶鑫.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D]. 丁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D]. 阚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宝钢、武钢的合并成效研究[D]. 王海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8]国有钢铁企业合并绩效研究 ——以宝钢换股合并武钢为例[D]. 赵怡悦.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宝钢并购武钢的并购效应研究[D]. 陈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10]并购主导方对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 ——宝钢VS河钢[D]. 高斯琪.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