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中学”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学生应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内化,在活动中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这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学者结合学情积极探索出一项解决方案: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将内容与活动相结合,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梯度分明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文化的融合发展。而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认知、训练思维的重要手段,反观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活动单一化、教学方式浅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研究以下问题: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吗?能提升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吗?能提高学生深度语篇理解能力吗?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吗?笔者通过梳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相关内容,构建出“五步”阅读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和实验以证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首先,以控制变量法选取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五步”教学模式,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前后以不同维度的问卷调查问题和访谈题目,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主动思维意识发展、语篇理解现状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态度;其次,根据课堂观察量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数次观察对比,直观了解实验班学生在新型模式下的课堂学习现状;最后,对实验对象进行阅读测试并运用SPSS25.0软件统计出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的阅读数据,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主动思维意识、提高学生深度理解语篇能力和阅读水平,且大部分学生对当前教学模式表示肯定并成功体验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类递进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最后笔者为初中英语教学提出四条建议:基于学情设计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生成;媒体技术创设语境,灵活调整课堂活动;构建互动对话场域,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运用教学评一体化,分级实现阅读目标。
李家艳[2](2020)在《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士一(1886-1969)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外语教育家,是最早且最有影响介绍直接教学法的专家,首创外语情境教学理论,开发了《初中英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英语会话合璧》等极具影响力的外语教科书,培养了吴棠、范存忠、吕叔湘等一大批外语教学界的领军人才。本研究在充分挖掘、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张士一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分析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源渊,阐述和总结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实践、特征及启示。第一,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渊源。1921年,张士一做英语教学法演讲,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外语教育思想开始萌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1948年,他发表《一个语言教学的新理论》,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学术经历密不可分。第二,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与实践。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大学人才观、外语教学理论,以及教师教育观。关于大学人才观,他提出教育是为生人能力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从技能、实用和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外语教学在技能上要实现听说读写四熟、在实用层面要利于学生就业与升学、在人格上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情操;在教学原则上,强调外语教学要坚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以及知行合一;总结出入门耳口训练、拼读、教学抽象词以及练习技巧;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国情首创外语情境教学法。在教师教育方面,指出将培养未来的师资与促进现在的师资相结合以满足外语师资需求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他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展全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以及开发中学英语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无一不渗透其外语教学思想。第三,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启示。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2)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3)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4)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其对我国当今外语教育的改革启示有:(1)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3)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4)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楼凌林[3](2020)在《“做中学”:让“鱼”和“熊掌”兼得——初中英语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修改版)》明确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在英语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然而,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形式大于意义,进度大于体验,结果大于过程"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并开展教学课例分析,为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
秦云霞[4](2020)在《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戏剧教学法是指将戏剧方法和戏剧因素应用在教学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课堂过于强调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英语实际的运用以及英语语言背景文化的普及等方面。戏剧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真实的英语互动环境,让学生在戏剧教学法的海洋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戏剧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整篇论文由绪论、戏剧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案例反思与借鉴、戏剧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及研究展望六个部分组成。论文的绪论是从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论文的第一章论述了戏剧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笔者依据戏剧教学法课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方面将理论基础分为“做中学”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四种理论的论述为后面的案例分析做好铺垫。论文的第二章笔者从教师从教地区、教师教学机构以及教学文本的选择和处理方式等角度精选了三个课例进行分析。包括台湾地区黄思瑄老师的《The three little pigs》,北京抓马宝贝戏剧培训机构许昂老师的《The King’s New Clothes》以及主维山老师的《An attempt to scoop up the moon from the sea》。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反映等方面对三个案例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论文的第三章笔者以四个理论为基础,结合第二章中三位教师的优秀案例,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及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等几个方面对三个案例提出反思与借鉴。论文的第四章笔者基于之前的分析和讨论,结合第二章中三位教师的案例对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评价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几个方面,结合戏剧教学法自身的特色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论文的第五章,笔者基于整篇文章的思考和研究对戏剧教学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提出了总结性的建议与展望。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菁曼[6](2020)在《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可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行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式,提高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具体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以XX高中的1个高一自然班,共5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实验,目的是考察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本教学实验具体探究两个问题:(1)如何有效地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2)探究式学习是否使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班所实行的探究式学习是依据5E探究模式的操作步骤。具体教学流程如下:(1)吸引阶段;(2)探究阶段;(3)解释阶段;(4)加工阶段;(5)评价阶段。对照班则使用传统词汇教学法。本研究中,对两个班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前测和后测两次词汇测试,在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两次测试的分数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四大实施原则,包括体现学生自主性、加强生生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挥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与5E探究模式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有效地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实验数据表明,探究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成绩有显着作用;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在词汇课上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并提升学生对教学效果和自身发展的满意度。
张文艳[7](2020)在《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新课改明确要求英语课程应逐渐与信息技术融合,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维度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感知和领悟知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大大提升。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信息技术和体验式教学的发展概况,相关概念、特征及相关教学理论,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体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尝试总结体验式教学模式,并进行技术下的体验式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随之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英语的需求,结合教师访谈结果进行教学分析、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然后,以小学一年级为实践对象,依据笔者设计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体验式教学的三轮行动研究,借助技术的优势探讨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可行性。通过二个教学案例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技术下的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反思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改进建议,以期望对今后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苏笑悦[8](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周颖[9](2020)在《小学英语课后作业APP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W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走进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APP技术正在渐渐走进教育领域,这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平台,使教师、学生、家长达到共同获益的局面,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并实践的内容。本研究以小学英语APP课后作业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上海市W小学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旨在了解关于APP技术平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使用现状,对小学英语课后作业APP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对小学英语APP课后作业平台、英语教师和学生家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策略和方法。研究发现,目前APP课后作业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平台设计不够完善,无法适应学生复杂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习水平处于强弱两端的学生,即无法满足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需求;部分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有待补充和完善;语音辨识度不高,造成评价不准确;教师存在对APP过分依赖和对课后作业量把握不准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专注力容易被移动设备的社交和游戏功能所吸引或转移等。笔者根据本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为APP课后作业平台的建设提供建议;为小学英语教师正确并高效地使用APP课后作业平台提供策略;为家长配合做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提供方法。研究提出,APP应以小学英语教科研为主导、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完善APP课后作业平台建设,建立主动与用户沟通的有效渠道,加强技术改造,提供高质量的硬件环境;教师应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升作业质量;加强调研,准确把握好作业量;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制能力;家长要做好设备的技术处理,监督并合理引导孩子利用平台。
钱彦琼[10](2020)在《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具有帮助学生更有效消化知识、巩固和运用所学,进一步探究与拓展等功能。当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存在简单、机械、形式单一、学生被动等问题。其实,作业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不应局限于巩固知识的目的,更应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项目学习是一种被证明是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所谓项目化作业,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性课后作业。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的设计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针对如何设计项目化作业这一问题,在对作业设计、项目学习等相关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后,以“做中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项目化作业的构成要素,包括项目来源、作业主题、作业内容、作业要求、作业成果和作业评价。总结出了项目化作业的特征并以“项目”为依据对作业进行了分类:展示型、表演型及实践探索型。从课标、学生特点及项目学习特点三个方面出发制定了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要求。在以上研究后,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了不同类型的作业案例设计研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改进设计。之后根据不同类型作业的特点对作业成果的评价提出了设计建议。从教师、学生与专家三个方面对该作业的认同度和合理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最终总结了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总之,本研究旨在对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进行一次创新与探索,作为改进小学英语作业的一个理论突破口,以改善当前作业现状。从而更大的发挥英语作业的功能与价值,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做中学”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中学”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术语界定 |
2.1.1 英语学习活动观 |
2.1.2 阅读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课堂观察 |
3.3.3 访谈 |
3.3.4 测试 |
3.4 研究过程 |
3.4.1 实验前期调查 |
3.4.2 实验中期实践 |
3.4.3 实验后期总结 |
3.5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研究数据分析 |
4.1.1 问卷数据分析 |
4.1.2 课堂观察分析 |
4.1.3 访谈数据分析 |
4.1.4 测试数据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4.2.2 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 |
4.2.3 提高了学生的深度理解语篇能力 |
4.2.4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
5.2.1 基于学情设计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生成 |
5.2.2 媒体技术创设语境,灵活调整课堂活动 |
5.2.3 构建互动对话场域,培养学生深度思维 |
5.2.4 运用教学评一体化,分级实现阅读目标 |
5.3 研究局限 |
5.4 对于将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综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张士一学术经历与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
2.1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
2.1.1 教育背景 |
2.1.2 学术经历 |
2.1.3 学术影响 |
2.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
2.2.1 1921年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
2.2.2 二三十年代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2.2.3 1948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体系 |
2.3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渊源 |
第三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内容 |
3.1 大学人才观 |
3.2 外语教学论 |
3.2.1 外语教学目标 |
3.2.2 外语教学原则 |
3.2.3 外语教学技巧 |
3.2.4 外语教学方法 |
3.3 情境教学理论 |
3.3.1 张士一对直接教学法运用的反思 |
3.3.2 情境教学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
3.4 外语教师教育 |
3.4.1 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
3.4.2 师资培育的方向——造就未来之教员,促进现在之教员 |
第四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实践 |
4.1 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订 |
4.2 开展全国英语教学状况调查 |
4.3 开发以情境理论为指导的中学英语教材 |
第五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
5.1 特征 |
5.1.1 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
5.1.2 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 |
5.1.3 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 |
5.1.4 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 |
5.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5.2.1 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 |
5.2.2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 |
5.2.3 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 |
5.2.4 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
附录1 张士一生平大事年表 |
附录2 1907-1969张士一发表/出版学术文章/着作/教材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做中学”:让“鱼”和“熊掌”兼得——初中英语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课改下的教学怪象 |
二、怪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
1. 对新课程标准研究不足,整体把握不够。 |
2. 过度依赖教参,创新思考太少。 |
3. 迫于应试压力,鱼和熊掌较难兼得。 |
三、解决怪象的“做中学”教学策略分析 |
四、基于“做中学”的初中英语教学课例实践 |
1. 课例受众学情分析。 |
2. 教学设计。 |
3. 实施成效分析。 |
五、总结与反思 |
(4)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二)推动戏剧教学法本土化的要求 |
(三)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需要 |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概念界定 |
(一)戏剧教学法 |
(二)戏剧教育 |
(三)角色扮演 |
四、文献综述 |
(一)戏剧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二)戏剧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戏剧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做中学”理论 |
一、“做中学”理论的内涵 |
二、“做中学”理论的特点 |
三、“做中学”理论对小学英语戏剧教学法的启示 |
第二节 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 |
二、合作学习理论的特点 |
三、合作学习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启示 |
第三节 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特点 |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小学英语戏剧教学法的启示 |
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 |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英语戏剧教学法的启示 |
第二章 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主维山《An attempt to scoop up the moon from the sea》案例分析 |
一、教材解读 |
二、课例分析 |
(一)游戏导入,体会乐趣 |
(二)设置情境,走进文本 |
(三)角色扮演,教师入戏 |
(四)班级讨论,分配角色 |
(五)课文展示,班级表演 |
(六)总结讨论 |
三、教学评价 |
第二节 黄思瑄《The three little pigs》案例分析 |
一、教材解读 |
二、案例分析 |
(一)游戏导入,给定句子表演 |
(二)展示成果,开发想象 |
(三)开放提问,展开想象 |
(四)开放式讨论 |
三、教学评价 |
第三节 许昂《The King’s New Clothes》案例分析 |
一、教材解读 |
二、课例分析 |
(一)游戏导入,看图写话 |
(二)小组合作,整理剧本 |
(三)角色扮演,展示成果 |
(四)合作讨论,改写结局 |
三、教学评价 |
第三章 课例分析的反思与借鉴 |
第一节 从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二节 学会合作,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
第三节 解读文化,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
第四节 表演展示,开发学生多面潜能 |
第四章 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实施策略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需求 |
二、教学目标制定结合戏剧特色 |
三、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
一、戏剧文本合理“本土化” |
二、内容选择凸显戏剧特色 |
三、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特点 |
第三节 教学方式的运用策略 |
一、结合戏剧特点创设情境 |
二、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融合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选择策略 |
一、形成性评价为主 |
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 |
第五节 教学资源的利用策略 |
一、教学资源选择符合戏剧特色 |
二、充分利用课外课程资源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探究式学习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探究式学习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探究式学习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国外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国内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第3章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与教学设计 |
3.1 实施原则 |
3.1.1 体现学生主体性 |
3.1.2 加强生生合作与交流 |
3.1.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
3.1.4 发挥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 |
3.2 教学设计 |
3.2.1 教学模式 |
3.2.2 教学流程 |
第4章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4.4.1 前测 |
4.4.2 实验实施 |
4.4.3 后测 |
4.4.4 问卷调查 |
第5章 数据统计及分析 |
5.1 前后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
5.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词汇前测试卷 |
附录 B 词汇后测试卷 |
附录 C 词汇探究式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 |
1.1.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
1.1.3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2 技术支持下的英语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的学理基础 |
2.1 体验式教学 |
2.1.1 体验式教学的相关概念 |
2.1.2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
2.1.3 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
2.1.4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5 体验式教学对英语学习的价值 |
2.2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 |
2.3 体验式教学设计 |
2.3.1 教学前期分析 |
2.3.2 教学策略制定 |
2.3.3 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3章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设计 |
3.1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的调查分析 |
3.1.1 小学英语体验教学的现状 |
3.1.2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的问题 |
3.2 《Shapes词汇体验课》的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前期分析 |
3.2.2 教学策略制定 |
3.2.3 教学评价确定 |
3.3 《Shapes字母体验课》的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前期分析 |
3.3.2 教学策略制定 |
3.3.3 教学评价确定 |
3.4 《Shapes对话体验课》的教学设计 |
3.4.1 教学前期分析 |
3.4.2 教学策略制定 |
3.4.3 教学评价确定 |
第4章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
4.1 实践研究概述 |
4.1.1 教学实施的对象 |
4.1.2 行动研究计划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 |
4.2.2 行动 |
4.2.3 观察 |
4.2.4 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1 计划 |
4.3.2 行动 |
4.3.3 观察 |
4.3.4 反思 |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1 计划 |
4.4.2 行动 |
4.4.3 观察 |
4.4.4 反思 |
第5章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1 课堂活动观察记录 |
5.2 学生成绩分析 |
5.3 调查问卷效果分析 |
5.4 访谈数据分析 |
5.5 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5.5.1 注意教学的亲和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5.5.2 注意时刻调控课堂 |
5.5.3 注意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
5.5.4 注意教师的表达方式灵活 |
5.5.5 注意教师要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实施中改进的建议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小学英语课后作业APP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W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对小学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 |
1.1.2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的需求 |
1.1.3 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法 |
1.4.3 访谈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英语课后作业 |
2.1.2 小学英语课后作业APP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做中学”理论 |
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情感态度分析 |
3.2.2 应用体验分析 |
3.2.3 使用效果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4 研究发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
4.1 研究发现的问题 |
4.1.1 APP的平台设计不够完善 |
4.1.2 教师的作业布置不够科学 |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数字技术的因素 |
4.2.2 科学设计的因素 |
4.2.3 引导监管的因素 |
4.3 问题解决的策略 |
4.3.1 完善平台建设,改进英语学习环境 |
4.3.2 优化作业方案,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
4.3.3 发挥最大优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PP技术平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10)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做中学”理论 |
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概述 |
3.1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的构成要素 |
3.2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的特征 |
3.3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的分类 |
第4章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原则 |
4.1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 |
4.2 从教材与单元整体出发 |
4.3 从儿童英语语言学习与认知特点出发 |
4.4 从项目学习特点出发 |
第5章 各种类型的项目化作业设计 |
5.1 展示型作业的设计 |
5.2 表演型作业的设计 |
5.3 实践探索型作业的设计 |
第6章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的评价设计 |
6.1 教师的评价 |
6.2 学生的评价 |
6.3 家长的评价 |
第7章 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成效与反思 |
7.1 作业设计成效 |
7.2 项目化作业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学生对项目化作业接受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做中学”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 李楠. 吉林师范大学, 2021(02)
- [2]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家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做中学”:让“鱼”和“熊掌”兼得——初中英语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与探索[J]. 楼凌林. 校园英语, 2020(50)
- [4]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秦云霞. 喀什大学, 2020(07)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菁曼.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D]. 张文艳. 扬州大学, 2020(05)
-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小学英语课后作业APP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W小学为例[D]. 周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研究[D]. 钱彦琼.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