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包机电气控制的PC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曹明[1](2020)在《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仿真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与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引进,传统的以人力为主的袋装物料装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提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已经成为了国内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上述国情,研发稳定、可靠的自动化装车系统,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根据企业委托“自动装车机器人设备”项目,面向企业需求,结合当前技术状态,研发了以CoDeSys为平台的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控制系统。根据企业对装车机器人的设计要求,在保留原有的物料运输设备的前提下,提出了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设计方案:通过装车机器人自带的物料供给系统对接企业的打包机和拆垛机,为装车机器人提供稳定的物料来源。通过综合分析机器人不同结构形式的优缺点,结合装车机器人的工作特点,采用了直角坐标形式机器人结构设计方案。对机器人各轴的驱动、传动方式进行了选型设计,完成电机的选型以及校核。为满足企业所需的稳定高效的装车要求,对装车机器人的供料系统进行设计。根据其供料形式的不同,初选方案有两种,一种为水平式供料系统,一种为斜坡式供料系统。首先给出两种供料系统的结构组成,然后利用流程图对两种供料系统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最后利用ANSYS中的预应力下的模态分析模块分析了两种供料系统工作过程中对龙门机构的影响,在综合装车效率,结构稳定性以及电气方面的因素后,最终选定了斜坡式供料系统作为装车机器人的物料供给机构。根据自动装车机器人各设备之间分布距离较远,并且控制轴数较多的特点,选用基于软PLC+EtherMAC总线的分布式运动控制方案。采用基于PC的CoDeSys软运动控制器,通过EtherMAC工业以太网通讯协议,来实现对各运动轴的控制。针对系统干扰来源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对系统电源、各驱动设备以及I/O模块电气回路进行了设计。对控制系统软件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控制任务的要求,将软件系统规划为不同的任务模块,根据各任务模块的特点,对任务模块的优先级进行划分,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其中运动控制模块基于CoDeSys中的SoftMotion模块实现,主要包括自动运行模块,手动运行模块,I/O模块,限位模块等。对装车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在企业中进行了运行测试,在现场测试过程中对控制系统以及机械结构进行了优化,最终实现了以CoDeSys软件为平台的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该装车机器人的完成,对促进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的物流系统升级改造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谢迎瑞[2](2020)在《卡片智能分拣打包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卡片回收处理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卡片智能分拣打包系统。目前国内外对卡片分拣打包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基本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因此研究一种卡片智能处理系统,旨在简化目前的分拣打包流程,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目前卡片回收智能处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基于PLC和STM32单片机控制板展开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方案设计方面,根据任务需求,确立系统功能目标,完成对卡片分拣打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主要由机械结构、分拣控制系统、打包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终端控制界面四部分组成。系统的总体控制选用DCS分布式控制,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灵活性强,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更强。对于分拣机构测控系统设计,采用S7-1200 PLC进行控制,通过控制电机的运转实现对卡片的传送,使用光电传感器进行卡片的位置检测;对于卡片质量检测单元,通过读卡机进行识别卡片质量的好坏,将识别出来的好坏卡分别传送到相应位置;对于打包机构的系统设计,设计的一种具有多输入多输出功能的STM32单片机控制板,控制打包部分机械结构的运行,完成卡片的打包工作。对于计算机控制终端的设计,基于Visio Studio、SQL Server软件进行系统上位机监测控制界面的开发,上位机界面具有卡片管理、清分控制以及显示等功能。其中卡片管理可以实现统计查询、库存管理、坏卡管理功能;清分控制包括控制机器的启动、暂停和停止;显示部分主要显示读卡位、废卡位、暂存位、出卡数以及打包位等。并将监测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数据的调用处理。最后对卡片分拣、质量检测、打包装置进行了分别调试及试验,完成了整个设备试验并取得成功,得到了工程实际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卡片回收的效率,减少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增强了卡片的存储调运安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燕波[3](2019)在《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研发》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的生产制造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天然橡胶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拥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绝缘性、回弹性和可塑性,且各项性能优良,其制品在国防和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自2007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天然橡胶消费量第一的国家。2015年我国橡胶种植面积为115.8万公顷,产量为86.48万吨,位居世界第六。天然橡胶鲜胶乳需要经过过滤→凝固→压薄→压绉→造粒→干燥→打包→称重和包装等工艺过程、加工成橡胶包后才方便运输和应用,其中打包是天然橡胶加工生产线上的一道重要工序,目前天然橡胶的打包工艺主要使用液压打包机,上料时需要2-3人手工将胶包搬到打包箱内,需要的人工多,生产成本高,自动化水平低。本课题拟研究天然橡胶打包机的机械结构及其控制系统,开发出能自动上料和打包的全自动打包机,解决现有液压打包机在作业过程中用工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这对天然橡胶初加工行业的工艺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调研和分析了天然橡胶初加工打包工序的生产工艺、打包机的结构组成以及生产环境,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总结天然橡胶打包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天然橡胶打包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加以分析,给出了解决方案。(2)在解决自动上料、起包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工艺流程,以三维模拟的方法构建了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结构方案。(3)对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控制部分进行系统设计。把控制系统的实现作为研究目标,对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控制需求做详细分析,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基于PLC的完整控制系统。完成的工作包括系统的硬件选型、控制系统接线原理图的设计、主控单元软件程序的设计和人机界面操控系统的设计。(4)按照设计方案制造样机,安装和调试设备,在天然橡胶初加工生产线上测试了样机的相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样机能按照设计需求有序执行控制系统的命令,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完成自动打包任务,说明样机性能可以满足设计需求。最后结合打包机已实现的功用提出了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改变传统的人工搬运上料方式,采用微机控制传动带与气压动力平移机械手配合的自动方式上料;(2)改变原有打包方式,使出料更加便捷,有效避免了卡包的问题。
杨涛[4](2019)在《基于CODESYS的袋装物料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与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引进,以人力为主的物料装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效率。如何实现物料生产线与运输线的快速对接,已经成为了国内生产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研发出一套稳定、可靠的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企业委托项目“自动装车流水线系统”,以企业需求为前提,设计研发了一套“基于CODESYS的袋装物料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首先,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企业对自动装车流水线的要求,在保留原有运输皮带与物料打包机的前提下,提出了装车流水线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皮带输送机将拆垛机、打包机、装车机联系起来,构成装车流水线。通过对不同机械结构的机器人进行对比,确定了直角坐标系机器人为拆垛机和装车机的主体机械结构。结合装车流水线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对驱动方式、减速器以及传动方式进行了选型,同时,根据袋装物料的码放特点提出了物料排版及装车机运动策略。然后,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提出了基于CODESYS的软件型运动控制器+EtherMAC总线的控制方案,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驱动系统进行选型。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析了控制系统干扰来源,提出了相应防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电源、各驱动设备进行了电气电路设计。其次,为了解决装车机与运输车辆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问题,对装车机的定位方案以及视觉处理算法行了设计,并针对传统Hough直线检测算法存在的缺点:检测速度随检测精度升高而降低,提出了一种递进形式的Hough直线检测方法。最后,利用CODESYS开发平台,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的编程思想对控制系统软件部分进行设计,主要包括:自动运行模块、手动运行模块、停止模块以及相关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在完成了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之后,在企业现场对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对整套控制系统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最终通过装车实例应用验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于磊[5](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认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孙艺哲[6](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秸秆打捆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全面推广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发展,是提高农民劳作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目前农业机械面临智慧转型进程缓慢、农机管理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应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GNSS等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2019年吉林省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设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广绿色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增强秸秆离田与还田的机械装备及时补给,加强智慧化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解决不同环境下农机机械化使用问题。促进及身份录入、农机定位、作业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化监管平台研究。目前吉林省秸秆打捆机作业监测仍以手工记录为主,容易出现打捆机作业量漏记错记,农机作业数据保存不完善的问题,农户作业面积采用人工丈量方式,测量结果不准确。无法高效、准确地对秸秆打捆机的作业过程进行及时监控。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秸秆打捆机监控系统,由车载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用户访问终端三部分组成。车载终端由安装在打捆机上的后舱装置和安装在载具上的前舱装置两部分组成。后舱装置完成对打捆机的工作状态监测与缠网电机启停、打捆机灯光通断的控制。前舱装置实现对作业车辆精准定位、车辆工作状态显示、语音提醒和数据上传的功能。云端服务器实现数据存储、分析计算功能。用户访问终端通过PC端与移动端完成对打捆机作业信息远程查询管理。为保证系统工作高效稳定,从打捆机工作量统计功能、农机作业面积预测功能与其他管理方法进行对比测试、软件仿真、实地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长时工作状态下,作业量统计精度达到100%,在不同地形进行作业面积预测误差率均保持在5%以下。远程服务器软件操作简单,PC端和移动端界面简洁明了。可有效地满足打捆机持续、高效、科学的使用要求,在实际作业场景中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齐鑫,张帅,刘淑鹏[7](2019)在《钢卷打包机在热轧生产线上的实践应用》文中提出文章基于热轧打包机的部分事故案例,通过现场实践、分析、总结、归纳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方便同行业的维护人员能够借鉴的案例,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问题的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杨东生[8](2019)在《基于PLC天然橡胶包装生产线补胶工序电控设计》文中认为天然橡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与工艺品加工原材料,它的许多加工成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海南是我国橡胶的主产区之一,随着地区经济增长的不断需求,导致橡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相应加工企业不断增多。然而在这些企业中普遍存在一种严重现象:众多初加工生产线机械自动化程度偏低,产线许多工序仍然依靠人工完成,如补胶工序的作业。人工称重不准确,操作复杂、费时、费力、成本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依托海南省天然橡胶干燥和包装生产线自动化装置研发项目,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和工艺要求,课题设计了针对补胶工序的PLC电气控制系统。对实现精准补胶加工的自动化、高效率、安全具有现实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工作为:.(1)根据海南天然橡胶初加工工厂背景现状入手,分析了工厂自动化升级的意义所在,结合国内外橡胶产线研究现状,展开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根据补胶电控系统自动化装置的可行性分析,对补胶电气控制系统设置了电气元件分布。确认了元件格局后,然后对包装生产线补胶自动化装置的几个相关模块介绍。它们分别是位移传感器模块、压力传感器模块、A/D采集与D/A输出模块、步进电机模块、步进驱动器模块,最后对电气模块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归纳和概括。(3)根据生产线初加工补胶工序的工艺要求,首先确定了补胶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其次对该工序进行了两部分设计,分别是主电路设计和控制电路设计。其中补胶系统控制电路设计包含有设计方案、系统流程图、系统I/O地址分配、外部接线图、模拟量输入模块、顺序功能图(SFC)及梯形图。最后对三菱PLC控制系统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4)根据补胶电控系统自动化装置的人机交互(HMI)要求,对补胶系统采用了三菱触摸屏设计与电控系统仿真。一是人机交互的核心设计-触摸屏设计其包括触摸屏设计背景、设计步骤、界面设计。作为关键一步的触摸屏界面,它的设计包含有首页界面设、主界面设与手动界面三个部分的设计。二是对补胶系统进行了梯形图与触摸屏仿真设计。并对三菱PLC触摸屏与仿真设计总结。(5)根据补胶电控系统自动化装置的工业实际要求,对补胶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了安装、调试与试运行。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最终对测试总结。
白英杰[9](2019)在《西门子PLC控制系统在BGC-200打包机中的设计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利用西门子S7-300PLC系统与人机界面TK6070iH HMI控制BGC-200打包机液压系统及运包小车变频运行系统。人机界面与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实现了电气控制限位、故障条目、操作步骤等画面信息的自动控制。
魏雨[10](2017)在《纱筒打包机电气控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相关的自动化技术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对于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其作用对企业的生产制造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工业领域内包装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全自动化打包机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并且对打包机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棉纺织加工企业,纱筒打包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动化设备,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对成品的纱筒进行包装,这对棉纺织加工企业的包装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目前,由于该类型的国外打包机价格过于昂贵且维修不便,而国内该类型打包机一般处于较低水平,效率低且故障多,因此需要研发一款具有高性能且低价格的国产打包机来满足中小型棉纺织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本论文研究设计了自动纱筒打包机的电气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单个纱筒进行塑料薄膜的包裹密封,以及对被密封好的纱筒进行一定数量的编织袋包装,系统运行稳定且操作简单。本次设计的打包机系统选用PLC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以基于现场总线的终端阀岛作为系统中气动接口部分的信息转接器件,人机交互方案采用西门子触摸屏进行实现,以WINCC组态软件开发厂区PC端的监控系统,外加无线通信模块实现远程计算机对打包机的网页监控和程序的远程下载。论文从以下方面对打包机进行介绍:(1)根据纺织企业对纱筒的包装需求,以及纱筒被包装的工艺流程和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提出了合理的电气控制方案。(2)根据控制方案选用了合理器件,并进行硬件电气设计。硬件电气主要包括电源模块、PLC控制模块、终端阀岛模块、触摸屏模块、传送模块、温度控制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3)完成打包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PLC控制程序、触摸屏程序、组态监控系统程序和远程无线监控程序。(4)完成样机的调试并进行性能测试,记录测试数据,分析总结打包机设备调试过程遇到的问题。
二、打包机电气控制的PC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包机电气控制的PC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仿真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装车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运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结构设计 |
2.1 企业现场情况及设计要求 |
2.2 装车机器人结构设计 |
2.3 驱动方式选择 |
2.4 驱动电机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3 装车机器人供料系统设计 |
3.1 喂料式供料系统理论分析 |
3.2 两种供料系统的机械结构对比 |
3.3 两种供料系统控制方式比较 |
3.4 装车机器人在不同供料系统下结构稳定性对比 |
3.5 两种供料系统对比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构架设计 |
4.2 控制系统组成 |
4.3 硬件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CoDeSys软件简介 |
5.2 CoDeSys软件平台 |
5.3 控制程序模块化设计 |
5.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现场安装与调试 |
6.1 现场电气安装 |
6.2 各模块运行调试 |
6.3 现场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卡片智能分拣打包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拣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打包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卡片智能分拣打包系统方案设计 |
2.1 任务要求 |
2.2 卡片分拣打包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卡片分拣机构 |
2.2.2 智能检测 |
2.2.3 打包机构 |
2.2.4 监测控制终端 |
2.2.5 系统通信 |
2.3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分拣机构控制系统设计 |
3.1.1 分拣机构控制系统方案 |
3.1.2 分拣机构控制器 |
3.1.3 通信站点间网络配置 |
3.1.4 电机驱动设计 |
3.1.5 传感器接口 |
3.2 卡片质量检测单元 |
3.3 打包机构控制系统设计 |
3.3.1 打包机构控制系统方案 |
3.3.2 STM32控制板硬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步进电机控制算法 |
4.1.1 步进电机双闭环增量式PID控制 |
4.1.2 步进电机双闭环增量式PID控制仿真 |
4.2 分拣机构测控软件设计 |
4.2.1 PLC开发环境 |
4.2.2 分拣机构控制流程 |
4.2.3 步进电机程序控制设计 |
4.3 打包机构控制软件设计 |
4.3.1 开发环境 |
4.3.2 控制流程 |
4.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
4.4.1 MFC开发环境 |
4.4.2 多线程技术 |
4.4.3 MFC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 |
4.4.4 监控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卡片分拣打包系统实验与调试 |
5.1 通信协议 |
5.2 PLC通信 |
5.3 STM32与PC间通信 |
5.4 调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天然橡胶打包机研究动态 |
1.2.1 天然橡胶打包机发展现状 |
1.2.2 天然橡胶打包机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2 全自动打包机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
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 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
2.2.1 自动上料方案 |
2.2.2 无故障起包方案 |
2.2.3 生产效率提高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总体方案 |
3.1 全自动打包机整体结构 |
3.1.1 机械主体结构 |
3.1.2 液压系统结构 |
3.1.3 气压系统结构 |
3.1.4 控制系统结构 |
3.2 全自动打包工艺流程 |
3.3 全自动打包工作节拍 |
3.4 本章小结 |
4 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硬件系统 |
4.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方案 |
4.2 主控单元选择 |
4.2.1 控制单元比较 |
4.2.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3 PLC选型 |
4.3 控制器的I/O分配 |
4.4 主要元器件 |
4.5 电气接线原理图 |
4.6 本章小结 |
5 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的软件系统 |
5.1 主控程序 |
5.1.1 主控程序组成 |
5.1.2 自动操作程序 |
5.1.3 手动操作程序 |
5.1.4 报警程序 |
5.2 人机界面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6 样机制作与验证 |
6.1 样机制作 |
6.1.1 机械本体结构的制造和装配 |
6.1.2 控制柜的组装 |
6.2 样机实验测试 |
6.2.1 样机的安装调试 |
6.2.2 性能指标测试 |
6.2.3 实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4)基于CODESYS的袋装物料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装车流水线研究现状 |
1.3 运动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自动装车流水线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确定 |
2.2 机械结构确定 |
2.3 装车策略设计 |
2.4 驱动方案设计 |
2.5 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2 驱动系统选型设计 |
3.3 电气系统设计 |
3.4 小结 |
4 车厢定位系统研究 |
4.1 定位系统方案设计 |
4.2 图像处理 |
4.3 直线检测 |
4.4 小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CODESYS开发平台 |
5.2 主要程序模块设计 |
5.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4 小结 |
6 现场安装与调试 |
6.1 电气安装 |
6.2 运动模块调试 |
6.3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
6.4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物联网的秸秆打捆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
2.1 秸秆打捆机工作原理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系统方案论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源管理保护单元 |
3.2 485 串行总线 |
3.3 前舱装置设计 |
3.4 后舱装置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硬件端程序 |
4.2 云端服务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相关算法研究 |
5.1 空间运动传感器滤波算法应用 |
5.2 作业面积预测算法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功能测试与运行 |
6.1 采集计数功能测试 |
6.2 作业面积计算对比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钢卷打包机在热轧生产线上的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使用的打包机简介 |
2 打包机的顺序工作原理 |
3 打包机常见的故障以及解决方案 |
3.1 打包机大车走行延时故障及解决措施 |
3.1.1 主要现状及问题 |
3.1.2 改造内容及措施 |
3.2 穿带故障及其解决措施 |
3.2.1 主要现状及问题 |
3.2.2 改造内容及措施 |
3.3 面门开启故障及解决措施 |
3.3.1 主要现状及问题 |
3.3.2 改造内容及措施 |
3.4 打包机焊机焊头寿命攻关 |
3.4.1 主要现状及问题 |
3.4.2 改造内容及措施 |
4 结束语 |
(8)基于PLC天然橡胶包装生产线补胶工序电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所做工作 |
2 天然橡胶生产线自动化装备简介 |
2.1 补胶装置介绍 |
2.2 补胶工序流程 |
2.3 位移传感器模块 |
2.4 压力传感器模块 |
2.5 A/D采集与D/A输出模块 |
2.6 步进电机模块 |
2.7 步进驱动器模块 |
2.8 本章总结 |
3 橡胶初加工补胶电控系统设计 |
3.1 PLC工作原理 |
3.2 PLC工作特点 |
3.3 PLC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3.1 补胶系统总体控制流程分析 |
3.3.2 补胶系统设计方案 |
3.3.3 电气控制系统流程图 |
3.3.4 电气控制系统I/O地址分配表 |
3.3.5 电气控制系统的外部接线图 |
3.3.6 电气控制系统模拟量输入模块 |
3.3.7 电气控制系统顺序功能图 |
3.3.8 电气控制系统的梯形图设计 |
3.4 本章总结 |
4 补胶系统触摸屏设计 |
4.1 触摸屏工作原理 |
4.2 触摸屏设计背景 |
4.3 触摸屏设计步骤 |
4.4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4.1 首页界面设计 |
4.4.2 主界面设计 |
4.4.3 手动界面设计 |
4.5 本章总结 |
5 补胶系统仿真与测试 |
5.1 梯形图仿真 |
5.1.1 梯形图仿真向导 |
5.1.2 梯形图仿真运行 |
5.1.3 梯形图仿真监控 |
5.1.4 梯形图仿真返回 |
5.2 触摸屏仿真 |
5.3 机械部分测试 |
5.4 电气部分测试 |
5.5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西门子PLC控制系统在BGC-200打包机中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要求 |
2 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 |
2.1 硬件配置: |
2.2 电气运行控制流程 |
2.3 PLC硬件组态 |
2.4 PLC与HMI组态、通讯连接 |
3 画面功能设计 |
3.1 主控及报警监控画面 |
3.2 手动操作画面 |
4 结束语 |
(10)纱筒打包机电气控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控制方案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工艺流程 |
2.1.2 功能要求 |
2.2 系统的控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打包机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 |
3.1 电源模块 |
3.2 PLC控制模块 |
3.3 FESTO终端阀岛模块 |
3.4 触摸屏模块 |
3.5 传送模块 |
3.6 温度控制模块 |
3.7 无线通信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4 打包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功能介绍 |
4.2 控制器程序设计 |
4.3 终端阀岛DP通讯设计 |
4.3.1 PRIFIBUS-DP协议 |
4.3.2 终端阀岛模式设定 |
4.3.3 终端阀岛软件组态 |
4.4 触摸屏软件设计 |
4.4.1 HMI与PLC通信 |
4.4.2 登录系统界面 |
4.4.3 自动运行界面 |
4.4.4 手动控制界面 |
4.4.5 参数设置界面 |
4.4.6 报警记录界面 |
4.5 PC监控软件设计 |
4.5.1 WINCC与PLC通信 |
4.5.2 登录系统界面 |
4.5.3 系统监控界面 |
4.5.4 参数设置界面 |
4.5.5 报警记录界面 |
4.6 网页监控软件设计 |
4.6.1 GRMDEV3项目开发 |
4.6.2 无线模块与PLC通信 |
4.6.3 网页监控界面 |
4.6.4 程序远程下载 |
4.7 本章小结 |
5 调试结果与性能分析 |
5.1 样机安装调试 |
5.1.1 手动模式 |
5.1.2 自动模式 |
5.2 相关参数确定 |
5.3 打包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打包机电气控制的PC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喂料式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仿真与控制系统研究[D]. 曹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卡片智能分拣打包控制系统的研究[D]. 谢迎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天然橡胶全自动打包机研发[D]. 燕波.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4]基于CODESYS的袋装物料自动装车流水线控制系统研究[D]. 杨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6]基于物联网的秸秆打捆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孙艺哲.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7]钢卷打包机在热轧生产线上的实践应用[J]. 齐鑫,张帅,刘淑鹏. 包钢科技, 2019(02)
- [8]基于PLC天然橡胶包装生产线补胶工序电控设计[D]. 杨东生. 海南大学, 2019(06)
- [9]西门子PLC控制系统在BGC-200打包机中的设计应用[J]. 白英杰. 炼油与化工, 2019(01)
- [10]纱筒打包机电气控制的研究与设计[D]. 魏雨. 郑州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