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话银行中心代理销售福利彩票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柳[1](2016)在《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银行保险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保险行业在欧美国家兴起,且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向全世界范围推广。1995年,我国银行保险行业务正式开启,在短短二十年期间历经高速的跳跃发展,银行保险渠道的业务量已占保险行业总业务量的40%以上,已成为我国保险业最主要的业务渠道之一。但是在银保迅猛的发展背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法制建设的不健全,银行保险行业在产品、渠道、销售、经营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大都会人寿是非银行系的外资保险公司,在近几年面对银行系保险公司大力扩张的竞争下,银保业务在业务规模和业务占比均出现下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没有调整的公司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使银保业务的问题愈加明显。在对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所处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从改进销售策略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明确银行保险渠道的发展规划后,在产品、渠道、价格、数字化、品牌策略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并完善实施保障措施。具体在产品策略方面:进行客户和产品细分、注重产品开发与创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在渠道策略方面:选择合适的渠道合作模式、拓展银行现有业务渠道、开拓新兴合作渠道;在价格策略方面:人身险费率市场化下进行科学定价、尝试创新的定价途径、实现手续费价格的合理化。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营销策略是笔者将保险行业的工作经历与MBA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为公司银保业务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侯清沁[2](2015)在《彩票投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话语音购买、手机短信购买等新兴业务涌现出了市场潜力和价值。各种各样的传统买卖模式利用网络、手机等虚拟空间实现,手机购买彩票、手机购买电影票、手机兑换优惠券等等。同时作为政府发行的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旨在提高人民福利和基础设施。当前社会福利还有较大的资金缺口。当下流行的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结合己证明对多种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可被应用于不同行业。中国彩票作为政府公益投资的主要来源也需要借助新兴方式及商业化的方式筹集更多资金。本论文针对彩票投注的移动端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完成一个平台化的、健壮的移动端彩票购买平台和出票平台。课题中主要对彩票平台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进行讨论。并且针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包括:(1)分析用户投注操作以及商户接入投注平台的需求。在用户投注流程中,关键关注用户对于操作的便利性、资金的安全性、以及用户使用软件的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在商户的操作中,则针对商户租赁彩票投注服务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对平台投注接口和业务流程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对接口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后台的数据模型进行需求分析。(2)针对需求分析项目的整体架构,包括软件架构和系统的拓扑结构。将整体系统划分为用户交互模块、彩票业务系统、彩票出票平台三块,分析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流程以及与第三方接入商之间的接口和接口安全性。用户交互模块负责用户在通过语音和手机短信进行购买彩票时的具体交互操作,为用户提供语音或短信信息提示,同时接收从用户端发来的投注或查询请求。彩票业务系统负责用户的彩票购买逻辑,处理用户的话费扣费,积分扣费,彩票出票,用户基本信息维护等功能。彩票出票平台则负责彩票通过用户传送到福彩或体彩的彩票池中的过程。该平台将开放接口给第三方介入商户进行出票,并对商户进行预付费资金和商户配置的管理。(3)根据详细设计具体描述在代码实现过程中的方法和逻辑。针对基于接口的彩票出票平台,采取了对接口中各个关键参数进行组合编码的方式来保证接口数据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采用了java的线程池机制来管理各个线程,减少系统消耗增加业务处理速度。同时针对在彩票业务逻辑中对于组合彩票的拆票操作,主要使用了基于格雷码的排列组合算法来计算组合彩票中所包含的单注彩票注数。针对不同彩种的投注请求验证,应用java的反射机制自动对应彩种所相应的请求格式验证类验证请求是否符合参数规范。对于话费支付流程,则采用了与话费支付中心进行交互代扣费的方式减少系统支付风险。该系统的开发为市民特别是不使用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中老年市民开辟了在家中购买彩票的新方法,简化了彩票购买流程。并提供了规范的彩票购买接口,是其他的彩票业务使用者能够更方便的接入彩票业务。
丁明华[3](2013)在《苏州GD银行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银行业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银行间竞争态势加剧,传统的银行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国内银行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营业网点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服务窗口和产品销售渠道,其在银行战略转型中承担的重要职责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为进一步挖掘银行网点的潜在功能,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就如何对网点实施精益化管理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初步的探索。精益管理由最初的生产系统管理实践逐步延伸到各类管理业务,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减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促使股东价值实现最大化。具体到银行网点来说,精益管理就是结合营业网点的特点实施精细管理,实现银行综合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不同网点的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作者在GD银行苏州分行(以下简称为苏州GD银行)从事精益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精益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针对苏州GD银行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论述和探讨,希望能对GD银行进一步提升精益管理,发挥网点在产品销售渠道和服务营销窗口的重要作用,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提供有益帮助。
孙宗宽[4](2013)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范畴的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对于扩大银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区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带动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改革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需倚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城镇化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特征凸出、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并实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与以往历史时期大不相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趋势特征,适应经济金融改革举措的整体推进,在经历了以往的改革过程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目标明确、特征突出、重点得当的新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有效履行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本文以战略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按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和规划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在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明晰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梳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基础上,设置非平衡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要素体系及其战略绩效,并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并形成了关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领域的子战略,全面协同支撑总体发展战略。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获得并支撑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选取2001-2010年由12家股份制银行、46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关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并形成了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信息科技建设、流程再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第二,构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改革经营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沿着高效、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立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现代银行,实现多层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有效市场竞争,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和谐金融服务。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领域协同一致的政策框架,构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支柱。第三,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地方政府控制的特殊属性,以及中小商业银行三元分类结构特征、政府控制、监管约束、市场影响等公司治理四类因素,构建地方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成本效益的理论框架,刻划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均衡态势和发展路径,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渐进改革的“三步走”优化路径。第四,通过重点分析成长期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率属性、根植当地和跨区域经营相互促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四类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巩固和扩大传统业务、创新加强新型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思路和策略。第五,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实践和现状,指出地方政府支持的推动力、战略规划内在要求的拉动力、高管层认识的统一性,构成了流程再造的动力源支撑。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改造,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第六,通过重点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科学发展、内涵集约经营模式、规模扩张、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上市规划、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监管趋势等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形成的新趋势,构建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内容,形成了匹配总体战略、夯实传统风险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基于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路和策略。第七,通过构建低层次人力资本向高层次人力资本转化、反映人力资源制度功效的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模型,刻划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出增长,实现效率增进。并以2001-2010年我国71家中小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结论。指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制度的中长期绩效,遵循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构建人力资本战略,加强人力资本战略的匹配性和协同性,提升和塑造吻合自身禀赋和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本。第八,通过重点加强地方政府治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涵盖征信体系、支付体系、会计审计、法律、监管、存款保险、危机和破产机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措施。
张宪胜[5](2013)在《基于客户体验的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仍将延续,银行将从原来的主要依靠存贷利差获取收入,逐渐转向依靠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来获取效益,更加重视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提供崭新的、更加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功能的创新、网上生存与竞争已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电子银行业务必将成为银行争抢的蓝海。本文基于当前比较受关注的客户体验理论,就如何使客户体验在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为主题展开论述。本文首先简述了当前国内外社会特征和金融环境,明确了电子银行的发展必然成为银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并就如何在电子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出了思考。客户是银行服务的对象,要牢牢吸引住客户,提升其在使用产品时的体验度是关键因素。在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客户体验这一理论的研究及对客户体验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包括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客户体验理论开展体验营销,及客户体验在各行业的应用研究。第二章简要介绍了电子银行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并论证了客户体验对电子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包商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同时根据自身电子银行的发展规划提出需要立足于客户体验来制定适用于本行的电子银行营销策略。第四章中,对包商银行现有及未来可能成为的客户进行了细分,对每组客户群体特征进行了详述与分析。第五章则根据包商银行所细分的客户群体,从客户体验角度出发,根据对每一客户群体的定位,设计与其相适应的电子银行营销策略,同时引入“可用性测试”这一先进的可提升客户体验的做法来丰富包商银行电子银行基于客户体验的发展策略,最终得出以客户体验为导向是包商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刘恩忠[6](2013)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策略研究 ——以农业银行为例》文中认为本文是围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这一论题进行论证的。开篇首先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由此引入了本文的核心论题即对中间业务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的研究。本文从发展状况、产品结构和基本问题三个方面,对国内五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中得到了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政策上和策略上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的差距,也得到了国外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先进经验。本文从差异化服务角度出发,将中间业务产品结构分为非同类产品间结构、同类产品间结构两个层次,比较了五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结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整体发展中要争取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放宽对分业经营制度的管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而银行本身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化经营体制与手段的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的定价策略与标准,加快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提出我国在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上的政策建议和策略探讨。
严盖[7](2012)在《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一方面有关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排队难,·服务效率低,总体质量差的批评或投诉报道连连见诸各种媒体。以“排队现象”为代表的服务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从诸多商业银行的总体情况看,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适应成为影响其社会形象的突出问题,服务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软肋之一。另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监管力度加强,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本占用为主的外延型业务增长方式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改善服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打造服务核心竞争力,注重内涵式增长,加快形成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选择。同时,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视角出发,并考虑客户体验,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的相关理论与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特性与实际予以诠释和融合,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现实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标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而客观地研究服务管理问题,剖析导致服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并研究改进途径,对促进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提供路径选择和解决服务管理的问题提供现实操作指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遵循:提出问题—寻找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进行。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论文的第一部分,交代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目的和研究意义,介绍论文的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服务管理的相关文献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商业银行服务的概述和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管理理论,分析了服务和商业银行服务的特性,服务价值、服务收入和服务对象和载体,分析了支撑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重要理论:“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服务利润链、服务满意、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等。提出了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职能,阐述了有典型代表意义四类商业银行服务管理架构体系,即以文化为核心、以客户接触为核心、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和以点线管理为核心的服务管理系统。同时,对服务管理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第六章是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阐述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对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公司治理与约束、服务体制与机制等深层次原因及服务管理问题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第七、八、九章是论文的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了在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中的SERVQOAL评价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等四个重要评估模型,运用排队模型模拟了降低客户排队等候时间,还从柜面服务和网上银行服务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客户体验的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从公司治理、管理战略、体制转型、流程梳理、服务管理、风险控制、渠道建设、服务创新和团队打造等方面提出再造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彻底解决服务管理问题的途径及措施。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前瞻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一是发现了森吉兹·哈克塞弗(Cengiz Haksever)服务价值模型的缺陷,对该模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服务收益和精神属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价值模型的设想;二是首次提出风险是服务的特性之一。三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职能进行探索,提出了服务价值创造、资源要素配置、内外冲突管理、服务风险控制、资源开发和目标偏差修正五大职能;四是将我国现有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总结划分为四类,即以文化为核心、以客户接触为核心、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和以点线管理为核心的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系统,丰富了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的内涵。(二)溯源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产生根源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创新。本文认为,服务管理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公司治理与约束、服务理念与战略、服务体制与机制等“顶层设计”和服务流程与控制、服务管理与质量、服务风险与收费、员工忠诚与素质、服务渠道与系统等诸多深层次因素有关,即: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公司治理和服务战略存在缺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突破了理论界对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产生根源的研究,还局限在对网点排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枝节和局部浅表层因素进行分析的格局。(三)战略性—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进行了创新。本文提出了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定服务战略等在内的服务管理再造的总体思路和途径。改进了当前解决服务管理问题在思路和途径上存在的总体层次低、缺乏战略性的不足。(四)系统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目前就国内现有服务管理的文献来看,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服务管理问题为之甚少。而本文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从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研究服务管理问题,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改进了以往对服务问题的研究,以枝节为主,以局部为多,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情况。同时,本文在研究中采取运用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引入客户体验进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对服务管理问题的研究避免了就理论谈理论,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
王智慧[8](2010)在《虚拟货币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近十几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适合于网络支付的网络虚拟货币(后面简称虚拟货币)。1998年美国的Beenz.com网站开始发行一种联合促销积分,消费者在发行商的合作网站购买商品后可以获得红豆币Beenz,当红豆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联合促销网中任意一个商家那里购买商品;2000年,中文利网China Bonus.com为了鼓励网民对该网站的访问,采取了随着访问时间的增加,其注册账号的积分也增加的策略,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后,就可以用来兑换该网站提供的IP电话卡、上网卡等奖品。接着,腾讯公司推出Q币,新浪公司推出U币,作为其公司网站虚拟商品的支付工具,但是它们都不能向发行商赎回法币。2003年,林登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发行林登币,在《第二人生》中充当交易媒介,并且可与美元双向自由兑换。人大经济论坛发行的论坛币,可以用作用户在论坛上交易电子资料的交易媒介。以魔兽币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币倒卖交易在网络上非常火爆。互联网上虚拟货币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关注,并对其性质产生了激烈争论。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货币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是适应于互联网上用作支付手段的一般等价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虚拟货币只是提货凭证,不是货币。在学界激烈讨论的同时,政府也开始关注虚拟货币并做出一定监管措施。2007年2月15日国务院14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始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其中禁止虚拟货币倒卖交易。2008年10月,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得到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开始对倒卖虚拟货币所得收入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国内外文献对于虚拟货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虚拟货币没有完整界定和分类,二是对虚拟货币的性质没有完整判定,三是对虚拟货币的经济意义论述不全,四是对虚拟货币监管的性质认识不全,没有提出合理的监管原则与监管措施,五是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缺乏分类研究,对虚拟货币的税收问题没有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对虚拟货币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文以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为基础和线索,共研究了五个问题,一是虚拟货币的完整界定和分类,二是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和性质,三是虚拟货币的经济分析,四是虚拟货币的风险与监管问题,五是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法律保护和税收问题。其中对于虚拟货币性质的判定是全文的核心。第二章研究虚拟货币的界定和分类。本文把虚拟货币界定为互联网网站发行的、持有者在网上购物时能够选择物品的种类和数量,或者在网络虚拟社区作为交易媒介,且不同于法币名称与单位的有价虚拟物品。虚拟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有限用途电子储值(如校园一卡通)和其它虚拟财产(如游戏计分、虚拟装备)。本文主要按照四个标准对虚拟货币进行分类,一是按照发行方式分为法币换取型与网络活动卷入型虚拟货币,二是按照支付方向分为单向支付型与双向支付型虚拟货币,三是按照支付范围分为全局支付型与局部支付型,四是按照经济功能划分为支付工具型、交易媒介型、促销工具型、激励合作型虚拟货币。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按照支付方向与支付范围划分,它对于判定虚拟货币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支付方向与支付范围的划分可以推广到一般的支付工具。支付工具按支付方向可划分为单向支付工具与双向支付工具。单向支付工具是指销售商品的经济主体在接受支付工具的支付以后,不能用其接受的支付工具在同一经济系统中购买生产投入或其所需要的其它商品。双向支付工具是指销售商品的经济主体在接受支付工具的支付之后,能够直接用其接受的价值物在同一经济系统中向非发行商购买生产性投入或者所需要的商品。支付工具按照支付范围可划分为全局性支付工具与局部性支付工具。全局性支付工具能够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向所有供应商购买所有商品,局部性支付工具则只能向有限范围内的供应商购买指定商品。双向支付工具的定义实际上也是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价值物作为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销售商在销售商品时所接受的价值物能够在同一经济系统中向非发行商购买其所需要的商品或生产要素投入,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价值物数量不发生变化。主流经济学把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视为货币,并把那些容易转换成交易媒介的东西也当成货币或准货币。本文将作为交易媒介的有价物视为货币,根据其支付范围可划分为全局性货币与局部性货币。第三章研究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与性质。本文认为虚拟货币的性质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加以判定,不能笼统地判定说某种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货币性质。本文的思路就是,把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用于考察虚拟货币各种运行过程,如果这个运行过程满足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虚拟货币在这一运行过程中就是交易媒介,从而具有货币性质;如果这个运行过程不满足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虚拟货币在这一运行过程中就不是交易媒介,从而不具有货币性质。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可以划分为发行过程、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和回收过程。发行过程定义为虚拟货币数量增加的过程;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定义为虚拟货币数量不发生变化的过程;回收过程定义为虚拟货币的数量减少的运行过程。其中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按照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又包括虚拟社区流通过程、倒卖过程、借币收费过程、联合促销过程、物物交换过程和全局流通过程。如果虚拟货币不仅能够购买虚拟商品,而且销售商在收到虚拟货币之后,能够在同一虚拟经济系统向其它非发行商购买商品,那么这样的运行过程称为虚拟货币在虚拟社区的流通过程;倒卖过程是指虚拟货币用户以法币为媒介与非发行商进行虚拟货币交易,包括虚拟货币普通用户把其账户余额卖给其他用户;借币收费过程是从Q币购买非发行商虚拟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是指虚拟货币作为非发行商收费手段的交易过程;联合促销过程是从红豆币的运行过程抽象出来的概念,红豆网发行红豆币,众多合作厂商在红豆网购买红豆币之后作为促销积分奖励给消费者,消费者从任一个合作厂商处获得的红豆币可以在任一个合作厂商的网站上购买商品,所有合作厂商共同形成一个联合促销网;虚拟货币的物物交换过程是从Q币与非发行商偶尔交换实物的交易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全局流通过程是指虚拟货币类似于法币在全社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易过程。本文力图使这些运行过程的命名能够暗示其性质或功能。如果我们把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逐一对照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就会发现只有在虚拟社区流通过程与全局流通过程中虚拟货币才是交易媒介,从而具有货币性质。虚拟货币在虚拟社区流通过程中的性质是局部性货币,在全局流通过程中的性质是全局性货币。但是全局流通过程目前只是在理论逻辑上存在,在现实中还从未出现,因此从实际来看,虚拟货币只有在虚拟社区流通过程中才是交易媒介,是局部性货币,而离开了虚拟社区,最多成为倒卖对象而不能作为交易媒介,因而不可能挑战人民币作为全社会唯一全局性货币的地位。除此之外,虚拟货币在其它运行过程中都只是单向支付工具而不是交易媒介,从而不具有货币性质。第四章对虚拟货币进行经济分析。文章首先区分了个体性财富和社会性财富、分存性财富和统存性财富。个体性财富即使在社会分工网络中生产更有效率,但其价值可以脱离社会网络而独立存在,比如粮食,即使在鲁滨逊那样的孤立世界,它仍然对个人具有价值,可以成为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社会性财富以商誉等无形资产为典型,不仅它的生产供给离不开社会分工网络,而且它的价值也必须在社会人际网络中才能体现出来。分存性财富可以由不同个人分别贮存,而不必借助于他人的合作(正面特征),即使没有社会或他人协助,也可以自行销毁(负面特征);统存性财富必须由社会集中统一贮存,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网络而单独将其保存(正面特征),如果没有社会或他人协助,通常不能自行销毁(负面特征)。统存性财富的运行成本主要是公共性成本,分存性财富的运行成本主要是个体性成本。虚拟货币既是社会性财富又是统存性财富,其运行成本主要是公共性成本,个体性成本很小。本文对虚拟货币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工具包括潜在剩余收益与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内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框架、局部均衡分析以及虚拟社区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以虚拟货币为交易媒介的分析视角。虚拟货币的产生既是专业化与分工演进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虚拟货币的基本功能是降低网络虚拟商品的交易费用,从而消费者与网络厂商之间、网络游戏不同玩家之间能够实现更多的潜在剩余收益,这意味着交易结构的演化和帕累托改进。虚拟货币引入之后,由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专业化与分工结构的演进,并伴随着一系列经济发展现象。虚拟货币的出现,使得网络经济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加了就业,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奇迹(以腾讯Q币收费业务为代表),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单就倒卖交易来说,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虚拟货币倒卖交易的市场容量大约有几十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倒卖交易,将为许多倒卖中间商创造财富,同时也可能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本文认为虚拟货币运行过程的交易成本决定了它出现的频率。虚拟货币的发行-回收过程、虚拟社区流通过程、倒卖过程、借币收费过程、联合促销过程、物物交换过程和全局流通过程的单位交易费用从低到高,其出现频率则从高到低,因而虚拟货币运行过程出现的频率与其交易成本负相关。由于法律禁止,全局流通过程实际并未发生,其出现频率可视为零,其交易成本可视为无穷大。以林登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所在虚拟社区作为现实经济电子商务平台,有可能吸引一部分本属法币所媒介的商品交易,在法币数量和流通速度一定时,由于商品交易量降低,有可能导致法币发生通货膨胀。但以林登币为代表的可与法币自由兑换的虚拟货币在国内从未出现。除此之外,其余虚拟货币的所有运行过程不会对法币经济系统有实质性不良影响。由于虚拟货币并非全局性货币,因此虚拟货币的发行量不会影响到人民币的币值,网络游戏社区的通货膨胀对于现实世界特别是人民币金融秩序没有影响。同时,本文认为不同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相互兑换的交易成本很高,因而很难实现。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设立所谓网上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虚拟货币。第五章研究虚拟货币的风险与监管。社会性物品的价值由人们的偏好和契约所直接决定,其基本风险是社会偏好变化引起的价值贬值。统存性财富由社会集中统一保管,如果保管中心由于技术原因遭受盗窃或侵害,那么相关个体的统存性财富有可能部分或全部丢失,从而统存性财富面临的风险通常要大大高于分存性财富。虚拟货币作为社会性财富面临着价值贬值风险;作为统存性财富,运营商是产生风险的核心环节,因此虚拟货币监管的中心环节是对运营商的监管。政府监管的终极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增加每一个人的利益,其次级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目的是维护合法的经济秩序,防范经济风险,这可以细分为四点,一是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使得人们有一个良好的虚拟货币交易环境,二是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打击虚拟货币有关犯罪行为,三是维护商业交易公正,维护虚拟货币交易主体的合法权利,四是维护国家税法制度的权威性,防止虚拟货币有关交易偷税漏税。监管的目的决定了监管原则。虚拟货币监管原则与公共行政、公共财政的原则类似,包括公正、自由、法治、平等、公开、保护公众利益和经济效益原则。虚拟货币监管的性质主要是国内商业监管。但由于虚拟货币的发行和回收可能涉及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倒卖交易可能被用于洗钱,双向自由兑换型虚拟货币在性质上类似于外币,因此,虚拟货币监管还涉及到金融监管。虚拟货币监管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虚拟货币监管的法律手段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来维护虚拟货币有关交易主体的合法权利和打击有关违法犯罪行为。第六章研究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法律保护和税收问题。只有对虚拟货币法律属性有准确地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虚拟货币的发展。本文认为虚拟货币的财产权不同于传统物权,也不同于传统债权,虚拟财产和虚拟货币的出现要求财产权理论做出根本变革。但考虑到变革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高昂成本,作为权宜之计,本文认为可以扩大物权客体范围,对于自由兑换型虚拟货币、网络游戏币、公益论坛币给予物权保护,而对于法币预付充值型虚拟货币、折扣积分、促销积分则给予债权保护。本文认为承认虚拟货币倒卖交易的合法性并给予法律保护是对其进行征税的前提。对于持有虚拟财产不应该征收财产占有税,但是对于虚拟货币倒卖交易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征收财产转让税、个人收入所得税或营业税。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建立了一个以虚拟货币运行过程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包括:第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虚拟货币分类与命名体系,特别是提出并区分了单向支付工具与双向支付工具,它能够有效地判定虚拟货币的性质。第二,本文系统分析了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和性质。其核心创新是提出了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系统考察虚拟货币在各种运行过程中是否满足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而可以判定虚拟货币在这些运行过程中是否具有货币性质。第三,用潜在剩余收益和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分析了虚拟货币有关交易关系和契约结构的经济学意义。第四,在考察虚拟货币性质的基础上,澄清了虚拟货币与现实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对虚拟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和威胁人民币地位,应该建立网上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虚拟货币等错误说法进行了澄清。第五,提出了个体性财富和社会性财富、分存性财富与统存性财富的区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和风险。
孟永红[9](2010)在《彩票无纸化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87年到2007年,全国共计发行销售彩票4680亿元,募集彩票公益金1500亿元,对促进中国体育和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这4680亿元的发行销售总量中,有纸化彩票占到了95%以上。有纸化彩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继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伤害与阻碍其继续良好发展的重大隐患,这些隐患主要表现在:第一,有纸化彩票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人工投注站,渠道形式单一、层次单薄,对于多层次彩民群体对投注便利性要求差异的适应性明显不足,也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对外合作,人工投注站对市场的覆盖也极不均衡;第二,随着物价上涨,人工投注站渠道的运营成本日益升高,渠道稳定性受到冲击。大量的专用彩票打票机投入与大量专用彩票纸张的消耗,加总形成了很高的社会投入成本,与发展集约型经济的社会趋势出现背离;第三,数量庞大的人工投注站在全国广泛分布,给彩票销售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易于形成客观上的管理漏洞;第四,人工投注站坐等彩民上门投注,难以对细分彩民群体实施主动性的贴身跟踪营销服务,销售服务模式被动、低效,甚至可以说有些落后;第五,人工投注站普遍的低端形象与销售人员素质的普遍不高,使得其在吸引低端彩民群体的同时,形成了对中高端彩民群体的自然驱逐效应。而彩民结构明显的低端化,违背社会福利原则与经济学原理,带来帕累托损失。由此引发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消除这些隐患,促进中国彩票行业继续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给出一个明确答案是:作为行业发展主导者的政府监管部门与彩票机构,要把发展彩票无纸化提升到彩票行业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要重点、优先发展彩票无纸化,全面建设彩票无纸化体系,加快发展无纸化彩票销售。彩票无纸化体系下,彩民以自助服务的方式,使用多种电子设备通过多种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购买无纸化彩票。这种体系具有以下明显或天然的优势:其一,电话、手机、电脑及电视等电子设备已经十分普及,所覆盖的彩民群体数量庞大;其二,这些电子设备及支撑其使用的专用网络都属于社会存量资源,大大降低了对彩票销售机构与零售商新增投入成本的要求,随着标准化合作模式的实现,其边际成本可持续降低,实现了“1+1+1>3”的催化反应;其三,无纸化彩票的零售商数量较少、社会形象与声誉更佳,十分有利于彩票销售机构实现统一、到位的管理,减少管理漏洞的存在;其四,彩票无纸化能够更有效识别并追踪到每一个具体的彩民,能够主动地实施一对一的细分群体直复营销,从而提高彩民群体整体的忠诚度。彩民自助投注,自己操作实现整个投注流程,主动参与性更强,消费与娱乐体验也更好;其五,彩票无纸化的最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中国彩票市场成功地实现从依靠低收入彩民群体发展到借助中高收入彩民群体腾飞的战略转移,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彩民市场,获得更坚强的社会主流经济资源的长期发展支撑,从而实现理论上的帕累托福利改进与现实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彩票无纸化体系、加快发展无纸化彩票销售,对作为行业发展主导者的政府监管部门与彩票机构,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彩票无纸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把发展彩票无纸化提升到彩票行业发展战略的层面高度上来。同时,完善彩票无纸化的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彩票无纸化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2、明确彩票销售机构为彩票无纸化具体工作推动与实施的主体,并在彩票销售机构中设置专职化、专业化的团队负责具体落实。3、建成彩票无纸化所要求的能够保证系统安全、交易安全、数据安全、资金安全与权益安全的支撑体系,为彩票无纸化的发展提供底层核心支撑。4、彩票销售机构以规范后的标准化发展流程,主动寻求与本地优质零售商的双赢合作,向他们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产品与业务运营培训指导,使得双方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大大降低零售商开展彩票无纸化业务的准备要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潜力,更高效发挥双方合作的价值。5、形成明晰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针对中高端收入群体,以互联网为最主要销售渠道,一方面将现有的电脑型彩票以彩票无纸化的方式送到他们的手里、家里、办公桌上,实现自助服务式消费;另一方面,设计与彩票无纸化销售渠道特点及中高收入群体需求更加匹配的无纸化彩票系列新产品,更大程度地释放彩票无纸化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
于光明[10](2009)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三门峡农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行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提升经营效益,乃至自身生存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紧跟精细化管理的趋势,将精细化管理思想渗透到银行成本管理,对精细化成本管理概念及特性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并系统阐释了作业成本法是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其次提出了三门峡农行现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从三门峡农行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论述了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功管理的必要性。第三结合三门峡农行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该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的思路、原则以及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最后,通过选取样本支行,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证分析,设计了具体操作方法。本文研究既有理论依据,又具有较强现实操作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这对三门峡农行改革和完善成本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对其他银行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电话银行中心代理销售福利彩票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话银行中心代理销售福利彩票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银行保险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银行保险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一)营销理论 |
(二)市场细分理论 |
(三)竞争理论 |
1、PEST分析模型 |
2、SWOT分析模型 |
3、波特五力模型 |
(四)保险营销理论 |
三、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国内银行保险的发展现况 |
1、银行保险的概念 |
2、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现况 |
(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及银行保险发展状况 |
1、大都会人寿保险整体发展状况 |
2、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现况 |
(三)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缺少对银行保险渠道的发展规划 |
2、缺乏客户细分和重点客户定位 |
3、未建立产品的合作开发机制 |
4、缺乏稳固的合作渠道 |
5、不科学的保费定价与不合理的手续费 |
6、不为消费者熟知的公司品牌 |
四、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市场环境分析 |
(一)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1、买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
2、现有竞争者分析 |
3、替代产品的威胁 |
4、新进入者的威胁 |
(二)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1、政治法律环境 |
2、经济环境 |
3、社会文化环境 |
4、信息技术环境 |
(三)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营销SWOT分析 |
1、大都会人寿银保市场的内部优势 |
2、大都会人寿银保市场的内部劣势 |
3、大都会人寿银保市场的外部机会 |
4、大都会人寿银保市场的外部威胁 |
五、大都会人寿银行保险渠道营销组合策略与保障措施 |
(一)银行保险渠道的发展规划 |
(二)产品策略 |
1、客户和产品细分 |
2、产品开发与创新 |
3、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
(三)渠道策略 |
1、渠道合作模式的选择 |
2、拓展银行现有业务渠道 |
3、银保新兴合作渠道的开拓 |
(四)价格策略 |
1、人身险费率市场化下的科学定价 |
2、拓展银行现有业务渠道 |
3、实现手续费价格的合理化 |
(五)数字化策略 |
(六)品牌策略 |
(七)实施保障措施 |
1、完善的客户服务 |
2、推行客户关系管理 |
3、建立专业化营销团队 |
4、提升信息技术支持能力 |
5、完善大客户项目组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彩票投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创新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及章节安排 |
2 需求分析 |
2.1 术语解释 |
2.2 彩票业务平台 |
2.2.1 用户彩票业务定制 |
2.2.2 用户购买彩票 |
2.2.3 彩票兑奖 |
2.2.4 定投 |
2.3 彩票出票平台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详细设计 |
3.1 整体系统架构 |
3.2 购彩业务系统 |
3.2.1 购彩业务系统的职责 |
3.3 短信收发及IVR系统 |
3.3.1 短信收发及IVR系统的职责 |
3.3.2 IVR系统设计 |
3.3.3 短信消息系统 |
3.4 彩票出票平台 |
3.4.1 出票平台的职责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购彩业务系统实现 |
4.1.1 系统详细实现 |
4.1.2 关键模块实现 |
4.1.3 数据库结构 |
4.2 短信收发系统实现 |
4.2.1 短信上下行实现 |
4.2.2 短信产品 |
4.2.3 IVR语音 |
4.3 投注出票平台实现 |
4.3.1 系统结构 |
4.3.2 关键模块实现 |
4.3.3 数据库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接口测试 |
5.3 功能测试 |
5.4 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工作总结 |
6.2 系统状态 |
6.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苏州GD银行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一) 推行网点精益管理是优化银行业务流程的重要抓手 |
(二) 推行网点精益管理是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
(三) 推行网点精益管理是提升网点价值的必然选择 |
(四) 推行网点精益管理是加快实施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核心要求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 |
(一) 对银行网点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研究 |
(二) 对国内商业银行网点发展现状的研究 |
(三) 银行网点精益管理的初步实践成果 |
(四) 国外银行网点精益管理的成果借鉴 |
(五) 文献评论 |
四、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文章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一、 精益管理理论 |
(一) 精益管理的相关概念 |
(二) 精益管理的核心内容 |
二、 核心竞争力理论 |
(一) 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二) 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
三、 网点转型理论 |
(一) 网点转型的相关概念 |
(二) 网点转型的核心内容 |
四、 渠道管理理论 |
(一) 渠道管理的相关概念 |
(二) 渠道管理的主要类型 |
五、 我国现行的银行网点管理政策 |
(一) 我国银行网点监管的主要内容 |
(二) 我国银行网点监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苏州 GD 银行营业网点精益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 苏州 GD 银行介绍 |
二、 苏州 GD 银行经营战略与目标 |
(一) 目标定位 |
(二) 区域定位 |
(三) 客户定位 |
(四) 特色定位 |
三、 苏州 GD 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概况 |
(一) 苏州 GD 银行网点概况 |
(二) 网点经营数据分析 |
四、 苏州 GD 银行网点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网点职能定位不清,业务发展重点不明 |
(二) 网点存在多头管理,分配考核体系混乱 |
(三) 网点营销存在脱节,人力资源匹配不当 |
五、 苏州 GD 银行引入精益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 严峻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要求加快网点精益管理 |
(二) 激烈的同业竞争要求加快网点精益管理 |
(三) 精益管理是银行摆脱低效低能的重要途径 |
第四章 苏州 GD 银行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的目标定位和具体措施 |
一、 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的主要目标 |
二、 苏州 GD 银行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一) 积极优化前后台流程 |
(二) 以渠道建设推动柜台业务迁移 |
(三) 建设专业化的销售队伍 |
(四) 实施后台作业集中处理 |
(五) 不断强化网点 KPI 考核 |
(六) 切实加强网点内控建设 |
三、 苏州 GD 银行实施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的配套措施 |
(一) 加强网点转型组织领导 |
(二) 加强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和传导 |
(三) 加强网点硬件改造规划 |
(四) 加强网点精益管理电子化、智能化工作 |
(五) 加强网点精益管理品牌建设 |
第五章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基础理论 |
2.1 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理论流派和要义 |
2.1.2 商业银行并购战略和创新战略 |
2.2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稳定理论 |
2.2.1 金融深化理论 |
2.2.2 金融稳定理论 |
2.3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
2.4 商业银行治理理论 |
2.4.1 公司治理 |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2.4.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2.5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经济金融形势和趋势 |
3.2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启示 |
3.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历史沿革 |
3.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
3.4.1 发展成就 |
3.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发展机遇 |
3.5.2 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实证分析 |
4.1 要素体系 |
4.2 要素计量模型 |
4.2.1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变量说明 |
4.2.2 广义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推导及计算 |
4.3 计量分析和结论 |
4.3.1 统计检验 |
4.3.2 固定效应计量结果 |
4.3.3 结论 |
第五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设计 |
5.1 战略目标 |
5.2 战略特征 |
5.3 战略重点及策略 |
第六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战略 |
6.1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点、现状及问题 |
6.1.1 特点 |
6.1.2 现状和问题 |
6.2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均衡模型的构建 |
6.2.1 因素 |
6.2.2 模型框架 |
6.2.3 均衡机制 |
6.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战略安排 |
6.3.1 政府控制优化和内部治理培育并行推进 |
6.3.2 二类中小商业银行向一类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标准并轨 |
6.3.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元制建设 |
第七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 |
7.1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环境及影响 |
7.1.1 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7.1.2 跨区域经营 |
7.1.3 差异化、特色化经营 |
7.1.4 中小企业融资 |
7.1.5 利率市场化 |
7.2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总体思路 |
7.3 扩大巩固传统业务创新开拓新兴业务 |
7.3.1 小微企业业务 |
7.3.2 公司业务 |
7.3.3 零售业务 |
7.3.4 投资银行业务 |
7.3.5 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和同业业务 |
7.3.6 电子银行业务 |
第八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 |
8.1 银行流程再造理论及实践 |
8.2 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特点、现状及问题 |
8.2.1 特点 |
8.2.2 现状及问题 |
8.3 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安排 |
8.3.1 构建流程再造的动力源 |
8.3.2 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再造 |
8.3.3 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 |
8.3.4 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 |
第九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设计 |
9.1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及问题 |
9.2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和趋势 |
9.3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重点 |
9.4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传导机制建设 |
9.5 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十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战略 |
10.1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状况及趋势 |
10.2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及技术核心 |
10.3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设计 |
10.4 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战略措施 |
第十一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战略 |
11.1 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状况及问题 |
11.1.1 人力资源状况 |
1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逻辑、经济机制和绩效 |
11.2.1 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
11.2.2 战略逻辑、经济机制及绩效总结 |
11.2.3 实证分析 |
11.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
11.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
11.4.1 优化岗位管理体系,夯实人力资源建设基础 |
11.4.2 确立人员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11.4.3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
11.4.4 坚持战略导向,加强绩效考核 |
11.4.5 建立兼具公平和效率功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
11.4.6 提升人力资源运营管理水平 |
11.4.7 构建以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提升员工幸福感的人力资源文化建设 |
第十二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实施的配套支撑 |
12.1 加强地方政府治理,彰显金融服务的公共职能 |
12.1.1 政府行为对地方金融生态的影响 |
12.1.2 改革和优化地方政府治理的策略安排 |
12.2 加强金融市场化改革,协同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 |
12.2.1 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
12.2.2 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
12.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条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客户体验的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2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 |
2.1 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和优势 |
2.2 客户体验对电子银行发展的重要性 |
3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概述 |
3.1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发展历程 |
3.2 发展现状 |
3.2.1 网上银行 |
3.2.2 手机银行 |
3.2.3 电话银行 |
3.2.4 自助设备 |
3.3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发展规划 |
3.4 存在的问题 |
4 包商银行客户群体及特征 |
4.1 电子银行的定位 |
4.2 包商银行客户群体及其特征 |
4.2.1 细分互联网客户群体及其特征 |
4.2.2 中小微企业及其他客户群体及特征 |
5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营销策略 |
5.1 电子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
5.1.1 宏观环境 |
5.1.2 微观环境 |
5.2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价格营销策略 |
5.3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营销渠道策略 |
5.3.1 QQ群、微博等圈子营销 |
5.3.2 网页游戏植入式营销 |
5.3.3 合作营销 |
5.3.4 互动式营销 |
5.3.5 增值服务式营销 |
5.3.6 公私联动式营销 |
5.3.7 交叉式营销 |
5.3.8 重点营销 |
5.4 电子银行产品开发 |
5.4.1 “可用性测试” |
5.4.2 “可用性测试”的执行过程 |
5.4.3 “可用性测试”对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开发的启示 |
6 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营销策略保障 |
6.1 树立工作责任意识 |
6.2 加强电子银行产品宣传 |
6.3 强化员工电子银行业务培训 |
6.4 强化电子银行考核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策略研究 ——以农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况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分类 |
2.1.1 中间业务的定义 |
2.1.2 中间业务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征 |
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 |
3.1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总体状况 |
3.2 五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变化分析 |
3.2.1 五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
3.2.2 非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的比重稳步增长 |
3.2.3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增长 |
3.2.4 分析中间业务盈利能力 |
3.3 中国农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结构实例分析 |
4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4.1 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制约 |
4.1.1 分业经营制度的制约 |
4.1.2 严格的金融外汇管制 |
4.1.3 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 |
4.2 商业银行产品开发与管理能力的制约 |
4.2.1 品种与服务的趋同性 |
4.2.2 定价能力的不足 |
4.2.3 收入结构的不合理 |
4.3 技术与人才的制约 |
4.3.1 技术的相对落后 |
4.3.2 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
5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
5.1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制环境的变化 |
5.2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
5.3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微观经济的原因分析 |
6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政策和策略 |
6.1 政策建议 |
6.2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策略 |
6.3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
7 总结 |
7.1 本次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7)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及逻辑结构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尚待改进的地方 |
2.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服务管理领域国外文献综述 |
2.2 服务管理领域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3. 商业银行服务概述 |
3.1 服务的概念及特性 |
3.1.1 服务的概念 |
3.1.2 服务的特性 |
3.2 商业银行服务概念及特性 |
3.2.1 商业银行服务的概念 |
3.2.2 商业银行服务的特性 |
3.3 商业银行服务价值 |
3.3.1 服务价值和银行服务价值的含义 |
3.3.2 银行服务价值模型 |
3.3.3 通过客户满意获取服务价值 |
3.4 商业银行服务收入 |
3.4.1 服务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特点分析 |
3.4.3 国外大银行非利息收入特点分析 |
3.5 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载体 |
3.5.1 商业银行服务对象 |
3.5.2 商业银行服务载体 |
4.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 |
4.1 管理、服务管理与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概念 |
4.1.1 管理的概念 |
4.1.2 服务管理的概念 |
4.1.3 银行服务管理的概念 |
4.2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框架 |
4.3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职能 |
4.4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趋势 |
5 商业银行服务基本理论 |
5.1 商业银行功能重新定位——“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服务中介”转变 |
5.2 服务利润链理论 |
5.3 服务满意理论 |
5.4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理论 |
5.4.1 “恶性”循环的原因 |
5.4.2 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循环的平衡 |
5.4.3 服务接触三元组合理论 |
6.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分析 |
6.1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6.1.1 硬件建设与软件支撑不配套 |
6.1.2 前台管理与后台管理不同步 |
6.1.3 服务效率与顾客期望不平衡 |
6.1.4 客户营销与售后服务不匹配 |
6.1.5 管理模式与服务响应不协调 |
6.1.6 业务创新与客户需求不契合 |
6.1.7 服务形象与银行地位不相称 |
6.1.8 管理能力与发展变化不搭配 |
6.1.9 客户评价与财务模式不相融 |
6.2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面临挑战分析 |
6.3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6.3.1 关于公司治理与约束问题 |
6.3.2 关于服务理念与战略问题 |
6.3.3 关于服务体制与机制问题 |
6.3.4 关于服务流程与控制问题 |
6.3.5 关于服务管理与质量问题 |
6.3.6 关于服务风险与收费问题 |
6.3.7 关于员工忠诚与素质问题 |
6.3.8 关于服务渠道与系统问题 |
6.4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影响分析 |
7. 服务管理模型及应用 |
7.1 SERVQUAL评价模型 |
7.1.1 SERVQOAL评价模型的五个维度 |
7.1.2 SERVQUAL评价模型在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7.2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
7.2.1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主要内容 |
7.2.2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7.3 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 |
7.3.1 模型概述及对银行服务质量差距的分析 |
7.3.2 缩小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差距的方法和途径 |
7.4 用排队模型模拟降低客户等候时间 |
8.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实证分析 |
8.1 商业银行柜面客户服务体验实证分析 |
8.1.1 体验目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
8.1.2 体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8.2 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体验实证分析 |
8.2.1 体验目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
8.2.2 体验数据设计与分析 |
8.3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体验总体情况的分析结论 |
8.4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体验带来的启示 |
9. 再造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思考 |
9.1 以构建环境为目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 |
9.2 以培植文化为先导,全面建立服务战略 |
9.3 以体制转型为载体,奋力打造服务“肌体” |
9.4 以完善体系为基础,不断深化服务管理 |
9.5 以客户需求为依托,努力推进服务创新 |
9.6 以高效可靠为标准,科学再造服务流程 |
9.7 以提高认识为前提,有效控制服务风险 |
9.8 以优化调整为抓手,着力完善服务渠道 |
9.9 以人本管理为核心,打造一流员工队伍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虚拟货币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五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虚拟货币的概念与典型虚拟货币介绍 |
第一节 虚拟货币的界定 |
第二节 虚拟货币的分类 |
第三节 虚拟货币的功能 |
第四节 国内典型虚拟货币介绍 |
第五节 国外典型虚拟货币介绍 |
第三章 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与性质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判断货币的标准 |
第二节 虚拟货币的发行过程与回收过程及其性质 |
第三节 虚拟货币在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及其性质 |
第四节 虚拟货币的国际化运行过程 |
第四章 虚拟货币的经济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二节 虚拟货币的均衡分析 |
第三节 交易成本和虚拟货币交易结构 |
第四节 虚拟货币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
第五节 虚拟货币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
第五章 虚拟货币的风险与监管 |
第一节 虚拟货币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
第二节 私人主体降低虚拟货币风险的措施 |
第三节 虚拟货币的国家监管 |
第六章 虚拟货币的法律保护与税收问题 |
第一节 虚拟货币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
第二节 虚拟货币与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
第三节 虚拟货币的税收问题 |
第七章 结束语 |
附录:《第二人生》虚拟银行林登币贷款申请书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彩票无纸化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彩票无纸化的概念 |
1.1 什么是彩票有纸化与有纸化彩票? |
1.2 什么是彩票无纸化与无纸化彩票? |
2. 彩票发展的无纸化趋势 |
2.1 有纸化彩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2.2 有纸化彩票的支柱渠道存在重大缺陷 |
2.2.1 有纸化彩票的支柱渠道层次单薄 |
2.2.2 人工投注站的成本很高 |
2.2.3 人工投注站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统一管理 |
2.2.4 人工投注站的销售服务模式被动、低效 |
2.2.5 人工投注站彩民群体呈现明显的低端化 |
2.3 彩票无纸化的天然发展优势 |
2.3.1 彩票无纸化销售渠道层次丰富 |
2.3.2 彩票无纸化的社会总成本更低 |
2.3.3 彩票无纸化易于实现高质量的统一管理 |
2.3.4 彩票无纸化能够实施主动、精确的目标营销 |
2.3.5 彩票无纸化有助于开拓中高收入彩民市场 |
2.3.6 彩票无纸化有助于优化彩票产品的设计结构 |
2.4 彩票无纸化是中国彩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3. 彩票无纸化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彩票无纸化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人口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资源(自然)环境 |
3.1.4 科学技术环境 |
3.1.5 政治法律环境 |
3.1.6 社会文化环境 |
3.2 中国彩票行业的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企业(内部) |
3.2.2 供应者 |
3.2.3 营销中介 |
3.2.4 彩民(顾客) |
3.2.5 竞争者 |
3.2.6 公众 |
3.3 彩票无纸化的竞争分析 |
3.4 彩票无纸化的发展困境 |
3.4.1 操作困难的语音与短信投注 |
3.4.2 "中福在线"被全面"急刹车"整顿 |
3.4.3 互联网销售彩票被停止整改 |
3.4.4 彩票无纸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巨大 |
3.5 SWOT矩阵分析 |
4. 全面建设彩票无纸化体系的战略建议 |
4.1 形成彩票无纸化的观念创新体系 |
4.2 完善彩票无纸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
4.3 确定发展彩票无纸化的机构分工 |
4.4 组建彩票无纸化的组织结构 |
4.5 建成彩票无纸化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
4.5.1 增加对彩票无纸化的销售支撑 |
4.5.2 完成无纸化彩票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5.3 完成电子设备操作界面流程的设计与开发 |
4.5.4 关于彩票无纸化技术系统升级工作的说明 |
4.6 健全彩票无纸化安全的资金管理体系 |
4.6.1 彩票销售机构统一归集彩票款的资金管理模式 |
4.6.2 零售商自行归集彩票款的资金管理模式 |
4.7 主动实施标准化的业务发展模式 |
4.7.1 重点发展本地零售商 |
4.7.2 发展与管理零售商的流程必须标准化 |
4.7.3 提供的技术产品与运营培训尽可能标准化 |
4.7.4 彩票无纸化的具体开展方式必须清晰 |
4.8 彩票无纸化的目标市场战略选择 |
4.8.1 人们为什么会热衷于购买彩票? |
4.8.2 大多数美国人都在购买彩票 |
4.8.3 中国彩民结构的低端化太过明显 |
4.8.4 彩票无纸化的营销重点要针对中高收入群体 |
5. 彩票无纸化的营销组合策略 |
5.1 彩票无纸化的产品策略 |
5.1.1 设计更多社会主题的即开型新产品 |
5.1.2 开发更多智慧竞猜型的新产品 |
5.1.3 提供更多能促进娱乐参与度的新产品 |
5.1.4 发行高端公益主题型的新产品 |
5.2 彩票无纸化的价格策略 |
5.3 彩票无纸化的渠道策略 |
5.3.1 彩票销售机构主动建设互联网销售渠道 |
5.3.2 彩票销售机构主动把银行电信发展成零售商 |
5.3.3 彩票销售机构主动把证券公司发展成零售商 |
5.3.4 电视网络运营商成为零售商的时机还需成熟 |
5.3.5 在中高档楼堂馆所布放自助销售终端 |
5.4 无纸化彩票的促销策略 |
5.4.1 广告宣传应突出增强可信度 |
5.4.2 人员推销主要集中在彩民引导与服务 |
5.4.3 重点实施针对零售商的营业推广 |
5.4.4 营业推广重点应放在彩民的保持率上 |
5.4.5 公共关系的提升重在彰显"公益"与"公信" |
6. 结束语 |
注释和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三门峡农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二、精细化管理及相关成本管理概述 |
(一) 精细化管理理论 |
(二) 精细化成本管理概念及特性 |
(三) 作业成本法是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 |
三、三门峡农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三门峡农行概况 |
(二) 三门峡农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三门峡农行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四)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
四、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路及原则 |
(一)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路 |
(二)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原则 |
五、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 |
(一)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
(二)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路径选择 |
(三)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准备工作 |
(四) 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六、三门峡农行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例分析 |
(一) 选取样本支行 |
(二) 提出解决问题思路 |
(三) 应用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
(四) 新旧成本管理方法的比较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话银行中心代理销售福利彩票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银行保险营销策略研究[D]. 王柳. 兰州大学, 2016(03)
- [2]彩票投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侯清沁.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3]苏州GD银行营业网点精益管理研究[D]. 丁明华. 苏州大学, 2013(02)
- [4]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孙宗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5]基于客户体验的包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张宪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6]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策略研究 ——以农业银行为例[D]. 刘恩忠.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7]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D]. 严盖.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8]虚拟货币的理论研究[D]. 王智慧. 中央财经大学, 2010(05)
- [9]彩票无纸化体系构建研究[D]. 孟永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10]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三门峡农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D]. 于光明. 兰州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