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保证轴承行业的计量工作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范策[1](2020)在《基于APQP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以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部分。项目质量管理通过对项目每一个环节质量的把控,使得整个项目管理高效、有序、可控、持续运行以满足客户和日益发展的行业要求。而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起源于汽车行业。APQP通过将多种质量工具以及严谨的流程相组合运用,做好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很多其他行业的项目质量管理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了风电轴承行业。风电轴承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但是风电轴承行业属于新兴产业,在项目中普遍缺乏对质量的管理,导致项目质量不稳定。因此,做好新产品项目的质量管理就成了风电轴承行业越来越重视的关键。本文便是以国际风电轴承厂商A公司的一个新产品项目为例,阐述了 APQP在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思路和方法。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风电轴承行业的环境及特点,然后选取APQP理念中在风电轴承行业适用的部分,建立起适合风电轴承行业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计划项目、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过程试生产和批量生产五个阶段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案,阐述了项目每个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再通过A公司应用APQP的一个实际案例阐述APQP如何在项目质量管理中各个阶段的运作,并对项目做总结。
万山金[2](2020)在《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机械、汽车等行业发展带动了我国轴承工业的突飞猛进,并形成了五大轴承产业聚集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通过大力度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我国的轴承产品在技术含量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收入。但是,中美贸易争端会导致轴承行业总体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且国内高端轴承市场被瑞典SKF、德国Schaeffler、日本NSK、日本NTN、日本NMB、日本NACHI、日本JECKET和美国TIMKEN这国际八大轴承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目前,国内轴承企业与这些国际大公司在设计水平、生产工艺、技术研发等方面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轴承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工艺长,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落实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本文选择了成本管控优化策略入手,以东风轴承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公司的成本管控优化展开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成本管控优化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包括成本精细化的概念、内涵、研究内容、理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其次,对东风轴承公司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访谈,认为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理在研发、采购、生产、物流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管理不足,原因在于成本管理的执行力、管理工具和责任考核。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原则和具体的方案设计,本文制定了东风轴承公司的成本管控优化实施方案,主要以基于价值链全局视角,优化研发阶段的成本管控;借助信息化工具,优化东风轴承公司的材料成本的管控;借助标准成本法的思路,优化对东风轴承公司人工成本的管控;根据ABC原则,优化对制造费用的管控;明确各产品的标准成本明细,优化产品成本的核算结构;制定销售及售后环节成本管控的优化策略。最后,提出了加强成本管控理念,辅导、修订与完善成本管控制度;启用成本管控信息系统;建立全员成本管控考核机制思想保障性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东风轴承公司有效控制成本开支,对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成本管控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群植[3](2020)在《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通用深沟球轴承的需求量及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然而目前国内轴承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手动或者半自动装配设备进行内外钢圈与滚动球体的装配,这种轴承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论文以实现轴承装配过程自动化为出发点,对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和确定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的总体设计方案。对国内轴承行业规模、轴承工业生产结构与生产技术水平等行业背景进行探讨,分析了国内外轴承装配技术水平和研究现状;然后对深沟球轴承内部结构进行剖析,梳理出轴承装配流程;随后通过对自动装配单元重点工位机械设计模型的研究,确定了自动装配单元的控制系统功能,对比分析四种自动化系统,从而确定以PLC为核心,以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的混合式控制系统。其次,对控制系统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根据电气柜的设计原则,设计自动装配单元总电柜与分电柜柜内结构和装配板布局等,并整理出柜内主要元器件清单;然后针对PLC、分布式I/O等柜内重要元器件进行选型研究;构建伺服负载模型,通过负载速度、扭矩和惯量比的计算,选择合适的伺服电机;其次针对气压传动组件、气源处理装置、电磁阀等气动元件进行选型研究;通过构建气缸负载模型,计算气缸伸出时输出推力和缩回时输出拉力,选择合适气缸。基于上述控制系统硬件方案的研究成果,以控制系统硬件组态为基础,基于博途(TIA)编程平台,搭建控制系统程序框架;采用西门子STL编程语言设计标准程序块、手动标准程序段和自动标准步进式程序结构;深入分析重点工位控制逻辑,梳理各分工位控制逻辑图;构建游隙测量模型,采用西门子SCL高级编程语言,借助Floyd迭代算法,设计和开发了最佳配组算法;搭建人机交互工程框架,完成WinCC人机交互设计研究。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样机,并基于综合效率OEE指标和生产节拍对样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测试和分析,为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冯佳慧[4](2020)在《J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轴承工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一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轴承企业近万家,但是产业的集中程度较低且整体发展凌乱无序。J公司创立于1996年,作为一家轴承制造企业,其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延伸;表现在资产总额和利润水平上也是持续增长。然而,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J公司迅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增加,由此J公司不严格的风险管控以及不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加强J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首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风险的定义、特征和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控制等基本理论。其次通过报表分析法对J公司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进行了分析,以掌握J公司的财务风险现状;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J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赋以权重,综合分析影响J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最后对J公司现存的财务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拓宽公司筹资渠道、合理安排公司负债结构、建立公司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存货成本管理等。通过以上措施帮助J公司有效加强其财务风险管理。
许敬涵[5](2020)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自身数字化认识不充分、缺乏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能力与资源等诸多问题。通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对促进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推动其开展数字化转型具有显着作用。本文重点构建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际应用评价应用,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内涵与能力要素,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其次,从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的角度,构建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三角模糊数及其贴近度确定指标权重,解决在不确定群体决策过程中如何集结每个专家意见的问题。再次,通过灰色定权聚类法对来自两个行业的六家企业进行应用,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不足之处,验证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被评价企业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且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侧重点不同;但企业未打通研发、生产与运营全流程的数据链,缺乏数字化人才、缺乏数据安全意识等共性问题突出。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分别针对制造企业和政府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丁鹏飞[6](2020)在《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的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且正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不断发展成熟,已成为制造企业在新时期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应用智能制造却面临着相当的困难,与大型企业应用智能制造又有很大的差异性,相关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因此,对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应用智能制造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智能制造和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状况,阐述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机制和主要的扩散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其次,利用扎根理论对浙江省4个产业集群2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资料进行编码,得到了对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产生影响的8个主范畴,分别是技术应用障碍、引进收益、金融与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扶持政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水平、企业家特征、信息传播和市场竞争,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机制。再次,通过模型建立和计算机仿真将关键因素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扩散中介和政府扶持政策对扩散影响程度最大,当扩散中介和政府扶持政策都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都较高时,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才会发生。信息传播会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扩散,对扩散的速度和深度都有正向影响。市场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会促进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但是当竞争压力足够大时,竞争压力增加不会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也会对扩散行为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提高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效率,加快扩散的速度。此外,通过新昌轴承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实证分析,发现真实数据与仿真数据拟合度很高,模型取得了较好的仿真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梅苏苏[7](2019)在《XZ公司财务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轴承是制造行业的基础配件,我国是世界轴承制造大国,占据着全球轴承行业市场总额的10%,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国家政策导向看,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在2015年4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表明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个重点领域需要大量配套轴承,同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配件性能的关键技术。这些战略举措为轴承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空间。目前中国轴承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和低效益运行的状况依然存在,在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轴承高端市场依然被国外企业垄断。面对政策导向及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如果不能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抓住机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当其冲的便是低效益和竞争能力弱的企业,科学有效的财务诊断和改进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财务视角解决桎梏轴承企业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文章以XZ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哈佛分析框架进行财务诊断研究,首先,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分析整个行业和企业自身环境,明确了公司的盈利潜力和核心竞争力。接着在会计分析维度识别、分析、评估了企业的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其次,运用较大的篇幅进行财务分析,对整体的财务情况进行了探究,最后对前景进行分析。财务分析作为财务诊断的核心,将报表分析与战略分析结合,发现造成企业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有:短期偿债能力弱,债务风险增加;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利润空间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针对公司具体情况从四个维度提出建议。在战略方面坚持扩张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质量管理;科学进行外延式扩张。在会计维度,提高固定资产计量的准确性;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在财务管理方面,加强原材料成本管理;加强管理费用管理;调整负债结构,开拓融资渠道;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提高营运能力;在前景方面,顺应发展趋势,创新研发模式。
段雪雪[8](2019)在《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我国结合自身国情,参照SOX法案和AS5准则,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来构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5年出台的《中小板指引》规定中小板上市企业至少每两年须由外部审计师对其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目前学术界对内控审计业务关注较多,对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关注较少。然而在审计实务中,80%以上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均出具内控鉴证报告,而且相对于内控审计业务,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更多不规范的现象,因而研究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现状并对其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案例为2018年度L所对ZY集团实施的内控鉴证业务。ZY公司属于轴承行业实力较强的制造企业,业务涵盖范围广,因而其内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研究了项目成员对ZY集团执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四个阶段,即内控鉴证计划阶段、内控鉴证实施阶段、评价内控缺陷阶段、内控鉴证完成阶段。并梳理了识别出的问题:在内控鉴证计划阶段,鉴证人员、时间和工作分配不合理;在内控鉴证实施阶段,鉴证方法运用不恰当、未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未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关注;在评价公司内控缺陷阶段,未重视重大内控缺陷迹象及未对识别出的内控缺陷进行评价;在内控鉴证完成阶段,存在复核工作流于形式和报告语言表述不规范等问题。经分析,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即: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政策不明确且不受企业和事务所双方重视、在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缺乏整合思路和事务所缺乏对内部控制鉴证项目成员的培训。最后,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改进ZY公司的内控鉴证业务:在计划阶段,应重视内控鉴证项目成员的培训工作,并合理规划鉴证时间和分配工作任务;在实施阶段,应改善内控鉴证程序、合理利用内审工作,由专业人员协助完成信息系统测试;在评价公司内控缺陷阶段,应重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并对识别出的内控缺陷进行评价;在完成阶段,应完善内控鉴证工作底稿的质量复核体系和规范内控鉴证报告的语言表述。
马博通[9](2019)在《轴承圈加工质量数字化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轴承行业作为机械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轴承圈加工质量的检查工作是轴承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仍处于人工抽样检验为主的状态,这种传统检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轴承企业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一种精准高效的检验手段。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条轴承圈加工质量数字化检测自动线,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检测方法与测量技术的研究。在分析了现有轴承圈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确立了整圆周全信息数字化检测方法,为提高检测准确度,开发了对置接触式传感器布置方式和接触与非接触相结合的检测技术。通过程序化的自动检测功能模块开发,建立自动检测线,实现了检测项目的全覆盖和高效流水作业。检测装备与核心元件的研发。围绕定位精度这一核心要素,自主研发了面向不同定位基准的自定心可调式专用夹具,实现了检测设备的自动精确定位;同时,还依照微米级的检测精度要求,选择了核心测量传感元件并进行了精确标定。与之配套,完成了测量系统与测量机构开发、待测元件辅助运动控制与执行机构开发以及专用搬运机器人等整条检测自动线的研发。确保了元件重复定位精度、测量自动化程度和与加工过程相匹配的检测节拍。控制系统的研究。围绕自动检测线确定的整体方案,以控制对象和控制要求为基点,使用EPLAN Electric电气设计软件绘制了主电气控制回路和各分检测台的分电气控制回路,搭建了相应的电气控制柜和气压传动控制系统;使用TIA Portal软件平台编写了控制程序和人机交互控制界面。可视化软件的开发。开发了基于Lab VIEW的检测数据可视化软件,利用OPC技术搭建了轴承圈加工质量全数字监测平台,该平台使用串口通讯技术提取测量数据,结合MATLAB数据分析与处理,得到检测参数的同时完成数据存储。此外,该平台还搭载了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模块以保证检测自动线的安全可靠运行。通过实际测试,该数字化检测线可以满足轴承圈加工质量自动检测需求。这一系统的成功研制,将为轴承生产企业提供一种准确高效的检测方式,对促进我国轴承行业乃至机械加工行业数字化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吕建平[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仅2017年就有浙江步森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重型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因财务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不仅给广大的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损害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识别出上市公司是否财务舞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筛选出2009-2017年度因财务报表舞弊而被处罚的220个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按1:3配比选择了660个未被监管机构处罚过的上市公司作为正常样本。并将8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80个样本作为检验样本用于检验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在指标筛选上本文根据舞弊三角形理论将舞弊识别指标进行分类,共得到54个舞弊识别指标,因考虑到反映压力的财务指标和反映机会、借口之间的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本文分别运用了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筛选,最终获得了14个舞弊识别指标。因财务舞弊的公司相对于非财务舞弊的公司而言具有样本量小的特点,而财务舞弊往往又是相关利益者较为关注的。针对这种典型的非平衡数据,本文在模型构建上选择了BP神经网络和Adaboost组合的模型构建。本文通过检验样本对模型识别准确率进行了检验,得出了舞弊识别模型在对犯第一类错误率(将财务危机误判为财务正常)为25%;犯第二类错误(将财务正常误判为财务危机)率为18.33%。最后本文将审计模型应用于具体案例。最终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浅谈如何保证轴承行业的计量工作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保证轴承行业的计量工作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PQP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以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国外研究现状 |
1.1.4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2 风电轴承新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新产品的定义 |
2.1.1 新产品概念 |
2.1.2 风电轴承新产品的特点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2.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2.2 项目管理在新产品项目中的作用 |
2.2.3 项目管理在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中的优势 |
2.3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
2.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3.2 项目质量管理和企业质量管理的关系 |
2.3.3 APQP的定义 |
2.3.4 APQP的基本结构 |
2.3.5 APQP基本过程与其他质量工具的联系 |
2.4 APQP在新产品项目的质量管理中作用 |
2.4.1 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 |
2.4.2 APQP与其他项目质量管理方式的区别 |
2.4.3 APQP在与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中的意义 |
3 基于APQP的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的建立 |
3.1 基于APQP的风电轴承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
3.1.1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在风电轴承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意义 |
3.1.2 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的痛点 |
3.1.3 基于APQP的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的构建思路 |
3.2 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流程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 |
3.2.1 计划和确定项目 |
3.2.2 产品设计和开发 |
3.2.3 过程设计和开发 |
3.2.4 产品和过程确认 |
3.2.5 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批量生产 |
3.2.6 新产品项目周期的界定 |
3.3 风电轴承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
3.3.1 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优化解决方法 |
3.3.2 经验教训库的建立 |
3.4 风电轴承项目质量变更管理 |
3.5 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思路综述 |
4 APQP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在A公司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中的应用 |
4.1 A公司及项目背景介绍 |
4.1.1 A公司介绍 |
4.1.2 A公司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4.1.3 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背景 |
4.2 项目组织结构 |
4.3 A公司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不同阶段中的质量管理 |
4.3.1 计划和确定项目 |
4.3.2 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
4.3.3 过程设计和开发 |
4.3.4 产品和过程的确认 |
4.3.5 反馈评定及纠正措施批量生产 |
4.4 A公司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优化 |
4.4.1 A公司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分析 |
4.4.2 A公司项目质量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
4.5 APQP方法对于A公司新产品项目管理的总结与启示 |
4.5.1 APQP方法对于A公司新产品项目管理的成果与改进 |
4.5.2 A公司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 |
4.5.3 新产品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的启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成本管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
1.2.2 关于成本管控内容的研究 |
1.2.3 关于成本管控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成本管控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于价值链成本的成本管控理论 |
2.1.1 价值链成本的构成 |
2.1.2 基于价值链成本的管控维度 |
2.2 基于目标成本的成本管控理论 |
2.2.1 目标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目标成本管理的特征 |
2.3 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管控理论 |
2.3.1 标准成本的概念及种类 |
2.3.2 基于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控的内涵 |
2.4 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管控理论 |
2.4.1 作业成本的概念 |
2.4.2 作业成本的组成 |
2.5 成本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3章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的现状诊断 |
3.1 东风轴承公司发展概况 |
3.1.1 东风轴承公司组织架构 |
3.1.2 东风轴承公司业绩情况 |
3.1.3 东风轴承公司的主要成本 |
3.2 东风轴承公司的成本管理体系 |
3.2.1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
3.2.2 东风轴承成本管理的制度体系 |
3.2.3 东风轴承公司的成本管理的方式 |
3.3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3.3.1 调查的基本信息 |
3.3.2 研发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3.3.3 采购环节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3.3.4 生产环节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3.3.5 仓储物流环节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3.4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成本管控方法没有得到准确应用 |
3.4.2 成本管控缺少有效的系统化工具 |
3.4.3 成本管控的执行力不足 |
3.4.4 缺少成本管理责任考核 |
第4章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方案的优化策略 |
4.1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方案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
4.1.1 全面性原则 |
4.1.2 合理化原则 |
4.1.3 持续改进原则 |
4.2 基于价值链全局视角,优化研发阶段的成本管控 |
4.2.1 设立研发中心成本管控小组,明确成本管控职责 |
4.2.2 优化研发成本核算方法,提升成本核算精准度 |
4.3 借助信息化工具,优化东风轴承公司的材料成本的管控 |
4.3.1 借助信息化工具,优化对物料采购和仓储环节的成本管控 |
4.3.2 为各产品制作物料清单,明确材料的消耗量标准 |
4.4 借助标准成本法的思路,优化对东风轴承公司人工成本的管控 |
4.4.1 为各产品制定工序表,明确人工的标准消耗 |
4.4.2 以工序表为依据,明确每道工序所需要定额工时 |
4.5 根据ABC原则,优化对制造费用的管控 |
4.6 明确各产品的标准成本明细,优化产品成本的核算结构 |
4.6.1 借助信息化工具,明确各产品的标准成本明细 |
4.6.2 优化东风轴承公司产品成本的核算结构 |
4.7 销售及售后环节成本管控的优化策略 |
第5章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加强成本管控理念辅导 |
5.2 修订与完善成本管控制度 |
5.3 采用成本管控信息系统 |
5.4 建立全员成本管控考核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理问卷调查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1.4 主要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总体方案设计 |
2.1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指标和工艺 |
2.1.1 装配技术指标 |
2.1.2 生产工艺与装配流程 |
2.2 自动装配单元重点工位机械设计模型 |
2.2.1 自动装配单元总体架构 |
2.2.2 上料工位 |
2.2.3 测量工位 |
2.2.4 存储工位 |
2.2.5 装球工位 |
2.2.6 分球工位 |
2.2.7 保持架安装工位 |
2.2.8 保持架铆压工位 |
2.3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4 控制系统方案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自动装配单元电气控制柜硬件设计 |
3.1.1 柜内硬件布局设计 |
3.1.2 控制器及其组件设计研究 |
3.1.3 分布式I/O及其组件设计研究 |
3.1.4 伺服电机选型方法研究 |
3.1.5 其他主要器件选用研究 |
3.2 测量传感器研究 |
3.3 气动系统硬件设计 |
3.3.1 气压传动系统研究 |
3.3.2 气源处理装置研究 |
3.3.3 电磁阀选型研究 |
3.3.4 气缸选型方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1.1 博途(TIA)软件 |
4.1.2 控制系统硬件组态设计 |
4.1.3 控制系统程序框架研究 |
4.1.4 控制系统程序重点功能块设计 |
4.1.5 控制系统程序重点工位控制逻辑研究 |
4.2 最佳配组算法程序设计 |
4.2.1 游隙计算方法研究 |
4.2.2 配组算法功能研究 |
4.2.3 配组算法程序设计 |
4.3 WinCC人机交互工程设计 |
4.3.1 WinCC人机交互工程框架设计 |
4.3.2 WinCC人机交互工程主要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样机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J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及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 |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
三、财务风险的分类 |
第二节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一、财务风险识别 |
二、财务风险评价 |
三、财务风险控制 |
第三章 J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
第一节 J公司基本情况 |
一、公司简介及主要财务概况 |
二、公司组织结构和职能分配 |
第二节 J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一、筹资风险 |
二、投资风险 |
三、资金回收风险 |
第四章 J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第二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
二、建立阶梯层次结构 |
三、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 |
四、计算各层次权向量与最大特征值 |
五、各矩阵一致性检验 |
六、各指标综合权重及分析 |
第三节 J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一、J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
二、J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
第五章 J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第一节 J公司筹资风险控制措施 |
一、拓宽公司筹资渠道 |
表5-1公司现有筹资方式和可选择筹资方式 |
二、合理安排负债结构 |
第二节 J公司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
一、建立公司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
二、加强对投资后的风险管理 |
三、实施投资风险转移措施 |
第三节 J公司资金回收风险控制措施 |
一、完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制度 |
二、严格采购与存货管理,强化销售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与路线 |
1.2.1 论文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研究框架 |
1.3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
2.2 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
2.2.1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2.2 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内涵 |
2.3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要素 |
2.3.1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能力 |
2.3.2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管理能力 |
2.3.3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变革能力 |
2.4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发展的作用 |
第3章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选取原则 |
3.2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3.3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的维度 |
3.3.2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3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指标计算方法 |
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基于三角模糊数及其贴近度的层次分析法 |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章 基于灰色聚类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体系应用 |
4.1 灰色聚类分析法 |
4.2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评价体系的应用 |
4.2.1 企业基本资料 |
4.2.2 确定各指标灰类 |
4.2.3 计算各灰类的白化权得分 |
4.2.4 计算灰类定权聚类系数 |
4.3 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结果的初步分析 |
第5章 评价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5.1 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5.2 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对策建议 |
5.2.1 针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提升建议 |
5.2.2 针对政府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的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6)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的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智能制造的内涵 |
2.2 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影响 |
2.3 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
2.3.1 技术需求方角度的影响分析 |
2.3.2 技术自身条件的影响分析 |
2.3.3 技术扩散渠道的影响分析 |
2.3.4 产业集群环境的影响分析 |
2.4 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机制的研究 |
2.4.1 动力机制 |
2.4.2 激励机制 |
2.5 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主要模式 |
2.5.1 直接扩散 |
2.5.2 间接扩散 |
第3章 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3.1.1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 |
3.1.2 访谈设计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
3.3 各因素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机制分析 |
3.3.1 企业内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3.2 集群环境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3.3 外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模型构建 |
4.1 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过程 |
4.2 元胞自动机建模思想 |
4.2.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模型 |
4.2.2 三个层面影响因素下的模型构建思路 |
4.3 建模假设及模型构建 |
4.3.1 基本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结果及实证分析 |
5.1 仿真结果分析 |
5.1.1 市场竞争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2 政府扶持政策强度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3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4 信息传播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5 扩散中介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2 新昌轴承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实证分析 |
5.2.1 新昌县轴承产业集群简介 |
5.2.2 轴承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实际情况 |
5.2.3 元胞自动机仿真模拟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XZ公司财务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计目标和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财务诊断理论概述 |
2.1.1 财务诊断概念 |
2.1.2 财务诊断内容 |
2.1.3 财务分析与财务诊断关系 |
2.2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
3 哈佛分析框架下XZ公司财务诊断 |
3.1 XZ公司发展及经营业绩概述 |
3.1.1 主营业务简介 |
3.1.2 XZ公司主要经营业绩及财务数据 |
3.2 XZ公司战略诊断 |
3.2.1 轴承行业现状分析 |
3.2.2 XZ公司情况分析 |
3.3 会计分析 |
3.3.1 识别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3.3.2 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
3.4 财务诊断 |
3.4.1 资产负债表分析 |
3.4.2 利润表分析 |
3.4.3 现金流量表分析 |
3.4.4 比率分析 |
3.5 前景诊断 |
3.6 XZ公司财务诊断的结论 |
3.6.1 战略发展中的挑战 |
3.6.2 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
3.6.3 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
3.6.4 前景发展中遇到的阻碍 |
4 XZ公司财务诊断的建议 |
4.1 合理规划扩张型战略布局 |
4.1.1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升级产品结构 |
4.1.2 加强质量管理 |
4.1.3 科学进行外延式扩张 |
4.2 强化会计及信息披露管理 |
4.2.1 提高固定资产计量的准确性 |
4.2.2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
4.3 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绩效 |
4.3.1 加强原材料成本管理 |
4.3.2 加强管理费用管理 |
4.3.3 调整负债结构,开拓融资渠道 |
4.3.4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提高营运能力 |
4.4 着眼前景,增强发展动力 |
4.4.1 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
4.4.2 创新研发模式 |
5 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2013-2017年资产负债表 |
附录2:2013-2017年利润表 |
附录3:2013-2017现金流量表 |
(8)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
1.2.2 内部控制鉴证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鉴证相关概念 |
2.1.1 内部控制 |
2.1.2 内部控制鉴证 |
2.1.3 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 |
2.1.4 内部控制鉴证的流程 |
2.2 内部控制鉴证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章 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执行现状分析 |
3.1 ZY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
3.1.1 ZY公司简介 |
3.1.2 ZY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1.3 ZY公司内控自我评价情况 |
3.2 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流程 |
3.2.1 内部控制鉴证计划阶段 |
3.2.2 内部控制鉴证实施阶段 |
3.2.3 评价公司内控缺陷阶段 |
3.2.4 内部控制鉴证完成阶段 |
第4章 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内部控制鉴证计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
4.1.1 鉴证人员安排不合理 |
4.1.2 鉴证工作时间安排不恰当 |
4.1.3 鉴证工作分配欠妥当 |
4.2 内部控制鉴证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
4.2.1 鉴证方法运用不恰当 |
4.2.2 未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工作 |
4.2.3 未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关注 |
4.3 评价公司内控缺陷阶段存在的问题 |
4.3.1 未重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 |
4.3.2 未对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评价 |
4.4 内部控制鉴证完成阶段存在的问题 |
4.4.1 内部控制鉴证复核工作流于形式 |
4.4.2 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语言表述不规范 |
4.5 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内部控制鉴证政策规定不明确 |
4.5.2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不受双方重视 |
4.5.3 缺乏对内部控制鉴证项目成员的培训 |
4.5.4 内部控制鉴证程序设计缺乏整合思路 |
第5章 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的改进建议 |
5.1 内部控制鉴证计划阶段的改进建议 |
5.1.1 重视内控鉴证项目成员的培训工作 |
5.1.2 合理规划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时间 |
5.1.3 以整合审计视角考虑工作分配 |
5.2 内部控制鉴证实施阶段的改进建议 |
5.2.1 改善内部控制鉴证方法 |
5.2.2 合理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工作 |
5.2.3 由专业人员协助完成信息系统的测试 |
5.3 评价公司内控缺陷阶段的改进建议 |
5.3.1 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 |
5.3.2 对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评价 |
5.4 内部控制鉴证完成阶段的改进建议 |
5.4.1 完善内控鉴证工作底稿质量复核体系 |
5.4.2 规范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语言表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轴承圈加工质量数字化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轴承外形结构特点 |
1.3 轴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1 三维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3.2 轴承检测方法科学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轴承圈加工质量数字化检测总体方案 |
2.1 检测方法分析 |
2.1.1 传统检测方法及内容 |
2.1.2 模块化设计 |
2.1.3 检测任务的界定 |
2.2 自动检测系统总体方案 |
2.3 控制方式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专用夹具设计 |
3.2 测量系统 |
3.2.1 传感器选择 |
3.2.2 传感器安装方式 |
3.2.3 测量系统的标定 |
3.3 运动与执行系统 |
3.3.1 滑台输送机构 |
3.3.2 回转与升降机构 |
3.3.3 运动反馈机构 |
3.4 搬运机器人 |
3.4.1 主体结构 |
3.4.2 抓手部件 |
3.4.3 动力系统 |
3.5 检测台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检测线控制系统硬件平台 |
4.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概述 |
4.2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 |
4.2.1 I/O端口地址分配 |
4.2.2 PLC及 HMI选型 |
4.3 电路控制系统 |
4.3.1 主回路 |
4.3.2 PLC控制回路 |
4.3.3 位置检测开关电路 |
4.3.4 电机运动控制电路 |
4.4 气压传动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开发 |
5.1 PLC控制程序 |
5.1.1 TIA Portal工程平台 |
5.1.2 总体程序架构及网络组态 |
5.1.3 PLC的硬件组态及运动控制调试 |
5.1.4 初始化程序与报警程序 |
5.1.5 手动程序与自动程序 |
5.2 人机交互平台 |
5.2.1 HMI界面设计 |
5.2.2 组态与调试 |
5.3 数据采集与状态监测系统 |
5.3.1 主要功能的实现 |
5.3.2 主程序设计 |
5.3.3 PLC与上位机的OPC通讯 |
5.3.4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5.3.5 可视化界面设计 |
5.4 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电气设计图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数据挖掘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财务报告舞弊动因研究 |
2.1.1 冰山理论 |
2.1.2 三角形理论 |
2.1.3 GONE理论 |
2.2 财务舞弊识别特征研究 |
2.3 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财务舞弊基本理论和和模型理论基础 |
3.1 财务舞弊基本理论 |
3.1.1 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 |
3.1.2 舞弊三角形理论 |
3.1.3 委托代理理论 |
3.1.4 产权理论 |
3.2 数据挖掘理论 |
3.2.1 BP神经网络 |
3.2.2 AdaBoot算法 |
4 基于BP-Adaboost算法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构建 |
4.1 研究样本选择与描述 |
4.1.1 研究对象及配对样本的选取 |
4.1.2 样本特征描述 |
4.2 舞弊财务指标初选 |
4.2.1 压力因素 |
4.2.2 机会因素 |
4.2.3 借口因素 |
4.3 舞弊财务指标筛选 |
4.3.1 逐步回归指标筛选 |
4.3.2 主成分分析 |
4.4 财务舞弊模型构建 |
4.5 模型识别效果分析 |
5 案例应用 |
5.1 案例公司简介 |
5.1.1 T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5.1.2 A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5.1.3 B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5.2 财务舞弊模型预测结果 |
5.3 T公司舞弊分析 |
5.3.1 异常采购 |
5.3.2 投资款的商业实质 |
5.3.3 T上市公司舞弊动因分析 |
5.4 A、B上市公司舞弊动因对比分析 |
5.4.1 压力因素 |
5.4.2 机会因素 |
5.4.3 借口因素 |
5.5 案例总结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如何保证轴承行业的计量工作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PQP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以风电轴承新产品项目为例[D]. 范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5)
- [2]东风轴承公司成本管控优化研究[D]. 万山金.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3]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孙群植. 苏州大学, 2020(02)
- [4]J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冯佳慧.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5]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研究[D]. 许敬涵.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的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机制研究[D]. 丁鹏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XZ公司财务诊断研究[D]. 梅苏苏.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8]ZY公司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改进研究[D]. 段雪雪. 湖南大学, 2019(07)
- [9]轴承圈加工质量数字化检测系统研究[D]. 马博通.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10]基于数据挖掘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吕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