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电显示 有人欢喜有人愁(论文文献综述)
吴限[1](2019)在《找保姆 缘何成了“高科技”——防范家政市场服务陷阱预警指南》文中研究指明一边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边与雇主间纠纷频发;一边是混乱的家政培训市场,另一边是让人一头雾水的职业等级和不断攀升的薪资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刚需。家政服务人员是一支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但充满活力的劳动大军,虽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失信毁约、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却时有显现。业内人士坦言,一向被看做"朝阳产业"的家政服务业近几年也陷入乱象频生的怪圈。
赵宇霄[2](2019)在《从《中国有嘻哈》看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转向》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播出使嘻哈文化在中国传播开来,经过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博弈,最终被主流文化整合,由“边缘的”“颠覆的”“抵抗的”形象变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研究青年亚文化不但可以把握青年群体的心理动向,及时对其正确引导,还可以掌握市场发展方向,了解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青年亚文化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多元化发展。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嘻哈文化和《中国有嘻哈》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青年亚文化的特点,研究嘻哈文化被整合的具体过程,以及嘻哈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得出,嘻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通过《中国有嘻哈》的播出,已经与我国的主流文化相融合,变成流行文化的一种,但是为以后其他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从嘻哈文化登陆中国大陆一直到2017年,嘻哈文化一直是小众的、地下的青年文化,直到《中国有嘻哈》的播出,使嘻哈文化成为了时尚的、流行的文化,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一旦青年亚文化的范围扩大,市场介入,必然会引起亚文化的转向。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与本文相关定义和概念,第三部分主要从《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中分析出青年亚文化呈现的特点。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国有嘻哈》被整合的具体过程。第五部分结论与思考,主要对全文的概括和经过研究后笔者的思考。
刘醒龙[3](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研究说明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钟正林[4](2017)在《水要说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卷不可忽略夜色如柴锅下的锅墨子。天亮前的黑黢,是房子外的村子,越来越瘦的村子。老易站在屋檐下,盯着平原深处的皇天坝被天边的光亮映出水墨的褶皱。他在想着光亮里的那个人。自己将要去见的那个人,其实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与他一点也亲热不起来,可又不得不去找。他与老婆芝芝在床上翻来覆去,磕绊了多少回,可最终还是得去
任相睿[5](2017)在《扭曲时代下的人性危机 ——章诒和小说创作综论》文中研究表明章诒和自2010年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她开列出十个女囚名单,打算把她们的故事写成中篇,如今已经完成了四部。她的小说创作虽不如散文那样反响热烈,但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她的小说关乎一个时代,包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和人性内容,是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小说中流露出的同情与悲悯的人文情怀,引导我们去深入了解人性之复杂。本文是对章诒和四部中篇小说中呈现的社会悲剧与人性悲剧的探讨,引言中简要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本文的写作内容,指出目前对四部小说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分析章诒和的家庭背景与文学修养,说明作者的创作态度是对所写之人抱有怜惜、同情的人文情怀的,她的写作是对时代的记录,是对民族记忆的刻写,具有写作的必要性。第二章通过细读文本,分析四部小说中涉及的社会悲剧因素,分别是物质生活的匮乏;政治风雨的无常;思想观念的局限。第三章结合文本分析四部小说展现的人性悲剧,第一第二章节是农村女性因放纵欲望和性的无知造成的悲剧,第三第四章节是告密者与弑母者反映出的人性危机,第五章节是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愿望与坚守。第四章通过与“大墙文学”中一些作品的比较,指出章诒和超越“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设定,摒弃“崇高”,因而使小说更具持久的生命力。
侯珏[6](2016)在《上海,一九八几》文中指出阿飞刑满释放,带着从良的女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去应聘群众演员,果真被剧组录用。他能成为王宝强第二吗?他们在贫贱中挣扎的爱情能够经得住考验吗?夏天尚未过去一半,我引以为豪的不锈钢肚子就顶不住了。那天上午,当我背着DV刚刚爬到位于高速路入口的巨型广告架顶端,准备为某家房地产公司拍摄远景视频的时候,肚脐眼便跟中箭似的一阵阵发冷,任凭怎么提肛收腹都无济于事,肚子大地震般非要塌陷下去不
侯珏[7](2016)在《上海,一九八几》文中研究表明夏天尚未过去一半,我引以为豪的不锈钢肚子就顶不住了。那天上午,当我背着DV刚刚爬到位于高速路入口的巨型广告架顶端,准备为某家房地产公司拍摄远景视频的时候,肚脐眼便跟中箭似的一阵阵发冷,任凭怎么提肛收腹都无济于事,肚子大地震般非要塌陷下去不可。我硬撑了几分钟,实在顶不住,最后不得不从铁架上溃败下来,直奔马路对面的公厕。
老藤[8](2014)在《腊头驿》文中认为引子平心而论,我对好友尹五羊的情感十分纠结,如果我是一只蛹,他则是薄薄的那层茧,在保护我的同时又在束缚着我。几十年了,尽管我化我的蝶,他织他的壳,但我十分清楚,我们之间有一根丝连着,这根丝时张时弛,却从不会扯断。我很清楚自己可以脱离尹五羊,但脱离了尹五羊的我还会是我吗?尹五羊高考落榜后当了厨子,一步步发达起来,成为富甲一方的老板。在社会上,尹五羊呼风唤雨却十分低调,
楚亚杰[9](2013)在《超越接入: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网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转型期社会以及急速的城市化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之互动,对问题的考察展开于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网吧。研究将网吧视为一种超越技术接入(beyond access)基础设施的复杂技术性社会空间(technosocial space),以期在已有传播学接入研究的基础上,从特定社会情境内的个人使用出发,探索个人、技术与数字沟、公平性、个人资本等问题。信息传播技术的变迁向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提出了挑战,对新传播技术的考察被拉回日常生活的场景。研究借助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聚焦受众、使用情境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与更大社会环境的互动。信息传播技术嵌入社会生活,发生于具体的空间场景,这种技术性的社会空间构成了“信息社会”一个个现实节点。节点的建构包含了多个主体和多个层次的互动:既有空间的发起者针对具体语境的转译(translation),也有直接使用者将这些节点编织进各自日常生活流的驯化(domestication);节点的设计和演变还渗透着更大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同时也影响着节点内部微观关系的变化。通过对河南省漯河市、山东省青岛市、安徽省合肥市以及上海市等地几家大众型普通网吧的田野观察和实地访谈,本文试图展现中国网吧作为一个全球性概念(互联网接入)的地方性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网吧具有文本(text)和语境(context)的双重解读潜力。与西欧等旨在提升公民信息技术素养、以实现“信息社会”目标的社区中心公益网吧迥然不同,中国网吧一开始就自发地跻身于私人商业经营领域,以私人业主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更多地体现了消费场所的建构逻辑,消费性的娱乐功能成为中国网吧的显着特征,“服务一消费”成为这一微观生态的主导社会关系;市场之外,政府管制是中国网吧发展演变另外一股至关重要的外部力量,默许鼓励、政策管制、高压严控、博弈协商,政治力量的介入方式和操作形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网吧消费者扮演了另外一股重要的建构性力量,消费者构成、消费行为和使用动机的变化,不断冲击网吧空间的建构和重构,体现出以生活方式区隔为表现的阶层分化,折射出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研究发现,网吧使用者集中于年轻族群,他们在日常消费的场景中不但进行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同时还对空间本身进行使用。这些使用行为呈现出一种基于特定空间的社会性(sociality),特别伴随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网吧在某种意义上被挪用为类似于社区中心的场所。尤其对某些年轻男性群体来说,“去网吧”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研究初步发现,中国网吧兼具通讯、娱乐、社交等多种功能,并将这些功能混合在一起,生成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技术性社会空间。尽管网吧使用者的行为从表面看起来相差不远,但实际他们对选择的确定、对行为的评价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这种矛盾和差异与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CTs)资本有密切的关联。通过与社会资本的比照,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ICTs资本这一概念,认为其具有一般资本的稀缺性和价值,对个体具有深刻的意义;网吧为中国中低阶层的ICTs资本接入提供了弥合“数字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ICTs资本的这种“可能性”在面对更加难以弥合的社会困境时是无力的,对个体来说,ICTs资本犹如“催化剂”一般需要与其它资本协同作用。个体在去或不去网吧决定之间的摇摆,既受到中国转型期各种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的行动以及如何做出行动息息相关。研究认为,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日益被信息传播技术所中介化的今天,从个体日常使用的角度探索个人、技术、空间之间的互动具有丰富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意义。
王军强[10](2012)在《匿名信》文中研究说明一封匿名信使报社新闻部主任失去了情人,而他却顺利地当上了总编。写信人将面临怎样的结局?
二、来电显示 有人欢喜有人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电显示 有人欢喜有人愁(论文提纲范文)
(1)找保姆 缘何成了“高科技”——防范家政市场服务陷阱预警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亲历者说:找阿姨全靠“人品” |
市场探访:需求与乱象并存 |
乱象追踪:门槛低、互不信任或是主因 |
推陈出新:“互联网+家政”强势来袭 |
破解之策:留心注意巧避多重陷阱 |
走上正轨:行业规范打出“组合拳” |
共话希望:把“朝阳产业”办成“爱心工程” |
【黑名单】这些月嫂进入了黑名单你了解吗? |
【声音】 |
给家政行业建档应是双向的 |
【声音】 |
要先搞清楚“保姆黑名单”为谁而设 |
(2)从《中国有嘻哈》看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亚文化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
(一)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 |
(二)青年亚文化与嘻哈文化 |
1.亚文化 |
2.青年亚文化 |
3.嘻哈文化 |
(三)网络综艺中的青年亚文化 |
(四)《中国有嘻哈》 |
二、《中国有嘻哈》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
(一)外在展现“反叛、抵抗”风格 |
1.logo设计 |
2.舞台设计 |
3.人物造型 |
4.嘻哈仪式 |
(二)内在传递“真实、正能量”精神 |
1.歌词:展现内心世界原创保持real真我 |
2.歌曲:融入中国元素嘻哈努力融入主流文化 |
3.内心情感:追求群体认同重视音乐和感情 |
三、从《中国有嘻哈》看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转向 |
(一)“意识形态”的整合之路 |
1.制造“道德恐慌”树立反面典型 |
2.报道生活细节回归社会角色 |
(二)商业化的逻辑转向 |
1.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转变 |
2.《中国有嘻哈》中青年亚文化意义转变 |
四、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1.抛除成见接受多样青年亚文化 |
2.把握机遇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水要说话(论文提纲范文)
1. 隐痛 |
2. 糟蹋 |
2. 叹息 |
3. 猫戏老鼠 |
4. 书和笔 |
5. 陷阱 |
6. 名字 |
7. 真伟大 |
(5)扭曲时代下的人性危机 ——章诒和小说创作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人文情怀与写作 |
第一节 悲悯的人文情怀 |
第二节 延续记忆 |
第二章 社会与时代的悲剧 |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匮乏 |
第二节 政治风雨的无常 |
第三节 思想观念的局限 |
第三章 人性的悲剧 |
第一节 欲望与罪孽 |
第二节 性的罪与罚 |
第三节 告密背后的人性危机 |
第四节 弑母背后的人性危机 |
第五节 美好人性的坚守 |
第四章“大墙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
第一节 对“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的超越 |
第二节 关于饥饿和劳动 |
第三节 关于精神信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越接入: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网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去网吧” |
一 现象:老乔和他的朋友们 |
二 超越接入:媒介体验的空间维度凸显 |
三 问题:个体、技术、社会的互动 |
注释 |
第一章 研究框架:探寻日常生活中媒介体验的意义 |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 |
一 互联网研究的转变 |
二 看待技术的另一个视角 |
三 以家庭为示例的研究 |
四 对驯化理论的思考 |
第二节 重新定义网吧的社会坐标 |
一 挑战“所有权”假设 |
二 中国网吧研究的面向 |
三 资本的视角看网吧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框架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网吧是什么:一个全球性概念的在地表征 |
第一节 网吧的存在和命名 |
一 网吧两种“存在”的争论 |
二 网吧命名和网吧形态 |
第二节 一种技术多种植入 |
一 植入咖啡馆 |
二 植入社区中心 |
三 与小商业杂交 |
第三节 特定的指向和空间的挪用 |
一 指向网络游戏:韩国网吧与网游 |
二 空间挪用:日本的网吧难民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中国网吧的形态、表征和意义 |
第一节 网吧与中国互联网发展 |
一 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特殊性 |
二 作为新增变量的“草根”网吧 |
三 作为新型大众消费空间的网吧 |
四 网吧内部格局差异 |
第二节 小田的故事:从网吧老板到网吧网管 |
一 父亲投资偶然致富 |
二 积累技术武汉闯荡 |
三 网吧辗转上海磨练 |
第三节 进入网吧:空间和意义 |
一 身份证与入场验证制度 |
二 高度可见的使用 |
三 稠密的座位 |
四 幽闭的“暗房” |
第四节 网吧之乱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特定技术性空间的消费 |
第一节 去哪里获得连接? |
一 流动生活的锚点 |
二 热闹的“书房” |
三 日常工作的桥接 |
四 探寻流动生活中固定点的意义 |
第二节 谁会去网吧?去做什么? |
一 “自然的亲近感” |
二 描述顾客群 |
三 盗版影视的狂欢 |
第三节 游戏:兴趣和利益 |
一 共同的兴趣 |
二 谁的利益 |
第四节 抽烟与综合性的媒介体验 |
一 抽烟的自由 |
二 禁烟和网吧“绅士化” |
三 媒介经验和“生活方式” |
四 “去网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特定社会性空间的交往 |
第一节 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社交场所 |
一 从线上到线下的交往 |
二 拓展社区资源 |
三 替代性的社区交往场所 |
四 重新连接起来 |
第二节 无处可去的未成年人 |
一 另一个“世界” |
二 辍学生小A的网吧生活 |
三 “菠萝小分队” |
第三节 割断和维系 |
一 社区交往场所的缺位 |
二 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结构的割裂 |
三 公共商业场所崛起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六章 离开网吧:中国式焦虑的另一种体现 |
第一节 迥异的网络成瘾归因 |
一 成“问题”的未成年人 |
二 网络成瘾的归因 |
第二节 矛盾的年轻人 |
一 一个工作团队的网吧生活 |
二 “绝望先生”对网吧的定位 |
第三节 离开网吧 |
一 挣扎的网管 |
二 替代性的休闲活动 |
三 去还是不去?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结论 个人、技术与社会:反思ICTs资本 |
一 ICTs资本的实现 |
二 ICTs对其它资本的作用 |
三 ICTs资本的限度 |
四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二 英文文献 |
附录 |
一 网吧使用者访谈提纲 |
二 网吧经营者访谈提纲 |
三 网吧管理者访谈提纲 |
(10)匿名信(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四、来电显示 有人欢喜有人愁(论文参考文献)
- [1]找保姆 缘何成了“高科技”——防范家政市场服务陷阱预警指南[J]. 吴限. 中国信用, 2019(06)
- [2]从《中国有嘻哈》看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转向[D]. 赵宇霄.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黄冈秘卷[J]. 刘醒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2)
- [4]水要说话[J]. 钟正林. 红岩, 2017(05)
- [5]扭曲时代下的人性危机 ——章诒和小说创作综论[D]. 任相睿. 吉林大学, 2017(08)
- [6]上海,一九八几[J]. 侯珏.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6(03)
- [7]上海,一九八几[J]. 侯珏. 广西文学, 2016(02)
- [8]腊头驿[J]. 老藤. 中国作家, 2014(11)
- [9]超越接入: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网吧研究[D]. 楚亚杰.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匿名信[J]. 王军强. 章回小说,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