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邱丹[1](2021)在《四川省崇州市新体育中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云[2](2021)在《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体育中考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各省市体育中考的不断改革发展,体育中考在提高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提升体育学科地位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等方面显示出了积极作用。2021年体育中考,漳州市将首次把初三应届毕业生的体育中考分数纳入中考总分,研究通过对漳州市新体育中考的实施准备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漳州市体育中考、促进漳州市初中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积极思考。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读了解我国各省市体育中考的实施现状及改革状况,以漳州市6所初中学校的体育组长、体育教师及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漳州市初三学生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对漳州市初中新体育中考的实施准备状况进行分析。调查的内容包括:学校对新体育中考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状况;体育教师及学生对新体育中考的认知及准备状况;新体育中考给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影响;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漳州市新体育中考考试结构较为合理,丰富多样的考试项目保证了学生项目选择的自由性。2)漳州市新体育中考评分标准的区分度不够合理,男、女生在除了立定跳远项目之外的其他运动项目得分上出现明显差异;新体育中考的评价方式为现场测试,太过单一。3)漳州市初中学校对新体育中考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体育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普遍重视新体育中考;有小部分学生对体育中考方案仍然不太了解。4)新体育中考的准备实施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和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地位和职业认同感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5)漳州市初中学校在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应试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漳州市初中学校采取考前突击的备考方式给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针对上述结论,研究给出以下建议:1)加强新体育中考的宣传工作,将体育中考方案恰当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及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加大运动技能类项目的分值赋予比重,提高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系统教授的重视程度;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地调整评分标准。3)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育中考评价方式。4)改变体育中考集中测试的方式,将体育中考项目安排到初中的各个年级阶段,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赵欠杰[3](2020)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高中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方案》(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重要体育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到新一轮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本研究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背景,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具体选取上蔡县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4所普通高中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探讨上蔡县4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部分师生观念陈旧,对新课标认识不足;(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与对新课标的适应性,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3)教师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不够重视、教学评价方式及内容单一;(4)领导重视力度不足,体育投入资金相对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教育管理者对新课标的重视力度,推进课程顺利实施;(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3)创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发展;(4)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希望本研究能为上蔡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不断推进上蔡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郭家骏[4](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谭旭[5](2019)在《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俗体育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基本要求下,合理开发并实施的地方性体育课程活动,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地方民俗体育课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近些年随着我国对民俗体育的重视,地方小学纷纷开展适合本地区的民俗体育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民俗体育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乏资金扶持、民俗体育场地及器材不健全、学校缺乏对民俗体育课程的重视、民俗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及民俗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等。基于此,本文从加大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完善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完善民俗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本文以郴州市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郴州市9所小学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全面的研究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通过系列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郴州市民俗体育发展势头强劲。郴州市开展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斗鸡、舞龙、舞狮、踢毽子、放风筝、跳方格、扔沙包、滚铁环等。民众的自觉性比较好,民俗运动项目深受郴州市民众喜爱,参与主体广泛,成为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在整个郴州市小学发展势头强劲,为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郴州市民俗教育基础雄厚。郴州市现有民族42个的,民俗底蕴雄厚,总体上来看,郴州市的民俗体育项目保存较为完好,比如舞龙、舞狮等,每当大型节假日来临,郴州市市民都会自发地组织各类民俗体育活动。(3)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包括人力、场地器材、课程资源、体育教材等因素。(4)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对策应从政策扶持、师资力量、教材编写、场地器材、课程体系和民俗体育项目资源方面入手。(5)郴州市小学场地器材和民俗体育教材严重缺乏,教师对此开发意识薄弱。(6)课程形式较为单一。郴州市小学在民俗体育引入体育课程中,缺乏针对性,没有突出郴州市的地域特色。(7)郴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民俗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民俗体育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开展。
刘锋[6](2018)在《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国家认同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十分关注的内容。在我国新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在此交融。近年来,极少数分裂分子威胁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国家认同教育尤其重要。教育部门把国家认同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各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相关文件强调要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重新定位学校体育工作,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应把国家认同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可见,如何结合国家认同理论,构建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显得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文本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国家认同视域下,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国家认同功能,融入到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去。本文在对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大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疆民族地区课程目标实施中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构建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思想、原则等内容,并提出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内容构建的初步设想。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理论基础:主要从国家认同理论、体育课程目标、国家认同与教育目的、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等理论问题入手,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支点理论体系模型分析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互动联系,发现两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呈现出“平衡”和“失衡”两种变化状态。当目标中兼顾国家与社会、学科与人本的价值取向时,协调好它们之间关系时,呈现出平衡状态。当课程目标的重心滑向国家认同或者偏向个人本位或者学科本位,则出现失衡状态。第二,历史回顾:通过对近现代官方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等文件分析显示:体育课程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国家认同的内容体现程度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清末时期至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体育课程目标(体育大纲)不断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时代需要,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在课程目标中出现的频率反映出其变化特征。每个时期体育课程目标中强调的国家认同内容维度各不相同,但整体上呈现出国家认同的强化、弱化、淡化不断交替的发展特征。第三,现实考察:主要对当前实施的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材、相关学者专家、以及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实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层面、地域等存在着淡化现象。相关专家则对这一问题看法集中在目标的主体性与延展性、价值取向时期性等方面。在新疆民族地区中学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教师、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中设置国家认同内容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城市中学、汉族学校、北疆伊犁中学等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度和支持率,而乡镇牧区学校、民汉合校与民语学校、南疆中学等则表现出较低的认识度。第四,目标构建:主要依据2011年颁布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构建框架,提出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目标构架的主题思想是“立足于新疆实际、面向国家需求、放眼国际视野”三个层次。构建体现了统一性与多元性、教育性与思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层次性与文化性等相结合的原则。进而研究了整体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第五,落实对策:根据民族区域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体育课程目标理论。建议如下:第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落实要树立层次意识;第二、国家认同应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第三、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第四、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协同促进国家认同;第五、挖掘课程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本研究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体现了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目标认识不断加深,国家认同内容构建趋向理性化与科学化。应着眼于更高的视野,从价值观、认同观出发构建体育课程目标。表现为个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等价值观念的和谐共生追求。归根结底,应以一种宏观的国家认同作为引领,实现各种价值利益的协调发展。同时,以此为基础,构建群体认同的目标体系。通过研究,本文初步建构起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国家认同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今后,将在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以期构建起我国相关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完善方案。并从这个领域深入研究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促进青少年基于群体认同的国家认同感,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贡献体育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蒋红霞[7](2017)在《体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受缺乏“体育”概念共识、体育价值研究与体育功能研究边界不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价值研究在为人们提供体育价值认识、判断、选择、评价等理论解释方面还有待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实践的深层次转型也亟待体育价值研究在理论上作出更为全面的阐释。因此,在确立体育的本体价值是育人价值、育体是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沿着“历时形态——现存困境——理论探析——重构反思”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将有可能作出新的理论性探索。体育价值形态是体育价值较为稳定的具体表现形式,从价值预设的维度加以考察,把某种悬设的理想人格设定为体育的价值目标是已有体育价值形态的共同特征。其中,分别以德性、理性与心性为体育价值目标的古希腊体育、西方现代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表现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体育价值的内容,开拓出了不同的体育价值路径。我国体育价值的现存困境是,自进入现代体育历史进程以来,体育价值实践中的古与今、身与心、“我”与“他”等三对关系的共存与博弈,与体育价值认识中由“健康论”与“技能论”主导的争辩共同构成了我国体育价值冲突的内容。这既是对已有体育价值观的集中反思,也是对一种新的体育价值观的呼唤。进一步探析体育价值生成这一理论问题,将更有助于理解体育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与我国体育价值冲突的复杂性。体育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性、多因素合力的过程,体育过程的简单要素与环境要素是体育价值生成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体育来源的多样性与体育的制度化是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与保障机制。究其根本,人的主体性是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理论上构建主体性体育价值这一基本框架,其意蕴为人之主体是体育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人之主体性的根本在于使价值的创造回归主体。在实践中,把体育界定为“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是我国体育在经历了“以学校体育为主力”、“以竞技运动为统领”两个历史阶段,其内涵从身体教育被竞技运动遮蔽后的一次新的飞跃。当前,重塑体育价值认识、修改相关法律与制度,通过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两翼的阶段性策略来培育人的主体性的“新体育观”将是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汤利军[8](201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为选题,并是结合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为背景。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已经实施10年。新课程实施10年,也就意味着它已完成第一周期的启动、尝试、深化、推广阶段,逐步走向新一轮的总结、深化、创新阶段。及时了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以及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变化,诊断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反馈和借鉴。同时,可对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体育的有关理论,为学校体育思想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因此,对10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成绩和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就显得尤为必要。课程评价研究在80年代末成为了我国课程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至今仅有20多年的历史。课程评价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最早的课程评价理念提出者柏拉图把课程评价定义为,没有经过检验的课程是不值得的学习的课程。泰勒也认为,课程评价是检验学生实际变化,课程目标达成程度,是课程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于课程评价的概念认识各有不同,因此很难对课程评价的概念给予统一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至少都包含了以下三点内容:一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二是检验课程的应用效果是否是与课程设置的目标相一致;三是课程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将为今后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资料。课程实施是多维度的,仅仅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是不全面的,需要多个指标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研究者要运用多种评价工具从不同方面来搜集资料。当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最完善的测量课程实施效果的工具,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本文是从文献综述、问卷调查、量表测定和现场测定等几个方面来对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求多角度评价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效果。全文共分为7章: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部分。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课程含义、体育课程含义、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特点、课程评价的含义、教师变化、学生变化以及体育校本课程理论研究、开发模式和实践。第三部分是运用“教师关注为本采纳模式”量表进行测定,评价教师所处的实施阶段。一个是SoCQ量表,测量教师课程实施心理发展阶段;另外一个是LOU个案研究,测量教师课程实施行为所处的阶段。第四部分是运用学生、教师调查问卷评定体育课程实施程度。第五部分是系统观察课堂测量工具测试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学生"On-Task"测试表格,评价老师是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二是学生的成功率,评价教师课堂目标设置是否考虑了学生个体水平差异;三是SOFIT测试,目的是评价学生的活动水平、教师的课堂环境和教师的干预效果。第六部分是计步器测量体育课堂中学生的MVPA运动时间。第七部分是总结论与研究展望,主要是依据本人的研究提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已经转变,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运动,也喜欢现在体育课了。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理解比较全面。学生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不仅仅自己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带领家长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都感到非常的满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水平2、水平3、水平4学生在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变化以及对体育教师教学满意度差异性不大。从省、市分类比较来看,江苏、上海、福建、天津、广东安徽、北京、四川等省市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变化、体育行为的变化以及对体育老师教学认同度略高于其他省市。(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第一”的理解居首位。教学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与学的比重有所变化。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实用、适用,注重培养体育课堂气氛、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多样化,重视开发本土资源,重视开发校本课程,重视学生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体育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中,重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师更加地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有机结合。(3)"SoCQ"测试结果显示,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水平已经进入了阶段5的“合作”阶段,课程实施效果明显。11-1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课程实施效果最好,基本已经进入了阶段6“再聚焦”阶段。“LOU”测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已经达到了的水平6的“合作”阶段,正在进入水平7的“更新”阶段。男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实施水平略高于女体育教师。研究结果也提示了学习规模、学校历史、学校人口和领导支持等条件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4)学生"on-task"比率课堂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学生"on-task"比率95.12%,略超于BTPS规定的学生"on-task"比率95%,证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有序,学生课堂秩序较好,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非常显着。水平2学生"on-task"比率比水平4学生on-task比率略高,说明水平2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好于水平4。(5)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课堂测试结果表明,我国的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是81.13%,略超于BTPS规定的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80%,说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高。水平3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好于水平1。(6)体育课堂学生的MVPA运动时间与课时的百分比是53.6%,达到了BTPS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时间至少占课堂时间的50%标准。说明我国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运动量、运动时间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教师课堂管理时间与课时的比例是17.88%,达到了BTPS体育课堂管理时间占课时比例的15-20%,说明了体育教师课程计划安排合理。教师知识讲解时间17.48%,略高于BTPS标准确定的10-15%,提示了我国体育教师在知识讲解方面还需要精讲多练。学生的体能练习时间均值是22.67%,学生技能练习时间均值是22.31%,达到了BTPS的20%标准。这说明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更加注重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从研究结果来看,水平5学生的MVPA运动参与时间、运动参与的体能和技能练习时间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计划还需要进一步从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体。(7)计步器测试我国初中一年级学生MVPA平均步频是71.92步数/分钟,略大于预测标准完成50%体育活动运动时间的分水岭71.81步数/分钟。学生的步频集中分布在65.3-73.2步数/分钟之间,说明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明显。(8)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效果总体来看,城市好于农村。江苏、上海、福建、天津、广东、安徽、北京、四川等省市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较好。
胡高强[9](2011)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现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介绍了新体育运动项目的概念、特点和内容,阐述了新体育运动项目对开展阳光体育和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终身体育和大众体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的体育教学资源,新体育运动项目将会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未来发展的重要要方向。研究分析了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新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途径与方法、开展方式、开展效果等,结果表明:新体育运动项目很适合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并且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情景;西宁市区大部分中小学校已经开展了部分新体育运动项目,并且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参与热情高涨,而且通过锻炼,身心受益非浅,符合“育人”和“健康第一”以及阳光体育的要求;对于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新体育运动项目,绝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生持肯定和欢迎态度,开展较多的项目有锅庄舞、软式排球、轮滑、健美操、体育舞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西宁市有较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还有藏、回、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再加上一些国际比赛的影响,新体育运动项目已经成为西宁市区中小学的一项重要体育资源。针对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提出西宁市区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新体育运动项目,利用西宁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充分挖掘本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际体育联谊赛等主要途径加以实施,使新体育运动项目与近代传统体育运动优势互补,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为学生服务,为“健康第一”服务,为阳光体育服务,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服务,为终身体育和大众体育服务。另外,本文特别研究了锅庄舞和软式排球的运动特点和锻炼价值,以及其在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开展前景,并提出将充气攀岩这一新的体育资源引进西宁市区中小学校体育当中。最后对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力求使本文对西宁市区中小学校开展更多的新体育运动项目有所帮助,对西宁市区中小学体育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出建议,对发展和开发西宁市本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帮助。
孙国莉[10](2010)在《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课程目标突出的时代特点,从身体、心理和社会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漳州市2021年新体育中考方案分析 |
3.1.1 漳州市2021年新体育中考考试内容及分值分布 |
3.1.2 漳州市2021年新体育中考考试评分标准 |
3.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 |
3.2.1 抽取漳州市初中学校模拟考试成绩样本基本情况 |
3.2.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基本情况分析 |
3.2.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中长跑成绩分析 |
3.2.4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篮球成绩分析 |
3.2.5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立定跳远成绩分析 |
3.2.6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实心球成绩分析 |
3.2.7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一分钟跳绳成绩分析 |
3.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学校组织管理状况分析 |
3.3.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
3.3.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初三学生情况分析 |
3.3.4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5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体育组组长访谈提纲 |
附录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与健康课程 |
1.3.2 课程实施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3 上蔡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认知情况 |
3.1.1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认知 |
3.1.2 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落实 |
3.1.3 学生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认知 |
3.2 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1 体育教师性别与专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2 体育教师年龄与教龄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3 体育教师学历与职称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4 体育教师培训次数及方式的调查分析 |
3.3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与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3.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调查分析 |
3.3.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
3.3.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查分析 |
3.3.4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
3.3.5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3.3.6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调查分析 |
4 上蔡县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上蔡县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体育投入资金的不足 |
4.1.2 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力度不足 |
4.1.3 课程内容传统缺乏创新性 |
4.1.4 教学评价方式及内容单一 |
4.1.5 领导重视力度不足 |
4.1.6 师生观念陈旧 |
4.2 解决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问题的相关对策 |
4.2.1 提高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重视力度,推进课程顺利实施 |
4.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
4.2.3创新课程内容,增加教学方法多样性 |
4.2.4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体育设施投入 |
4.2.5 做好学习评价,促进学习评价多元化 |
4.2.6 加强宣传,更新师生观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1 河南省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调查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 2 河南省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 3 河南省上蔡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调查研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基础 |
六、研究设计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5)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4.3 已有研究不足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法 |
1.6.4 数理统计法 |
1.6.5 逻辑分析法 |
第2章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的开发现状 |
2.1 郴州市民俗体育开展的总体情况 |
2.2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现状 |
2.3 郴州市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现状 |
2.3.1 郴州市小学体育教师了解民俗体育情况 |
2.3.2 郴州市小学体育教师掌握民俗体育技能的情况 |
2.4 郴州市小学生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现状 |
2.5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教材开发现状 |
2.6 郴州市小学校外人力资源的开发 |
2.7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 |
2.8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3章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 |
3.1.1 缺乏政策的引导 |
3.1.2 缺乏资金的扶持 |
3.1.3 缺乏专业的教材 |
3.1.4 师资力量薄弱 |
3.1.5 场地设施不齐全 |
3.1.6 课程设置不合理 |
3.2 原因分析 |
第4章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对策 |
4.1 加大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 |
4.2 注重对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 |
4.3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4.4 完善场地器材 |
4.5 进一步完善民俗体育课程设置体系 |
4.6 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
4.7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结论与建议 |
1.结论 |
2.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4 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5 村(居)委会干部访谈提纲 |
附录6 与本文有关的图片 |
致谢 |
(6)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四、与本研究相关的问题 |
(一)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可行性分析 |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五、研究边界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研究边界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文本研究法 |
(三) 逻辑分析法 |
(四) 调查研究法 |
(五) 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设想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设想 |
(二)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国家认同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 |
一、国家认同理论研究 |
(一) 我国国家认同理论研究 |
(二) 国外国家认同理论研究 |
二、体育课程目标 |
(一) 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 |
(二) 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
三、国家认同、教育目的及体育课程目标 |
(一) 国家认同与教育目的 |
(二) 体育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 |
(三)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 |
四、互动状态下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 |
(一)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发展概况 |
(二)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平衡状态 |
(三)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失衡状态 |
(四) 两者动态的平衡关系研究 |
第四章 近现代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大纲)中国家认同内容的演变研究 |
一、鸦片战争(1840年)——辛亥革命(1911年) |
(一) 《钦定学堂章程》 |
(二) 《奏定学堂章程》 |
(三) 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 |
(四) 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内容分析 |
(五) 小结 |
二、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
(一)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中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
(二) 中学体育课程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 |
(三)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32年) |
(四)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36年) |
(五)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40年) |
(六)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1941年) |
(七) 小结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 |
(一)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5月草案) |
(二)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 |
(三) 文革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四) 小结 |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进入新世纪(2001年) |
(一)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78试行草案) |
(二)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87) |
(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四)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00年) |
(五) 小结 |
五、近现代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演变特征 |
(一) 清末时期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
(二) 民国时期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
(三) 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
(四) 改革开放初期到进入新世纪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
(五) 小结 |
第五章 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现状调查 |
一、当前实施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
(一)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状况研究 |
(二) 体育教材中国家认同的状况分析 |
(三) 小结 |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者与专家的观点 |
(一) 体育课程目标的主体性与延展性 |
(二) 制定课程目标时的价值取向 |
(三) 小结 |
三、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
(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问题现状调查 |
(二) 中学校领导对体育与健康目标与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
(三) 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
(四) 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目标与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
四、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 |
(一)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呈现特征分析 |
(二) 不同群体对课程目标中设置国家认同的整体认识 |
(三)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淡化的现状 |
(四)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淡化的原因 |
(五)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淡化的反思 |
第六章 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多维构建 |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中国家认同的层级构建 |
(一)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 |
(二) 课程相关领域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 |
(三) 课程相关水平目标中国家认同构建与内容研究 |
(四)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内容设置要点 |
二、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方案 |
(一)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的思想理念 |
(二)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的依据与逻辑 |
(三)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的原则 |
(四)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多维构建 |
第七章 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落实对策 |
一、落实的层次意识 |
二、与多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
三、与相关课程协同配合 |
四、培养师资队伍意识 |
五、挖掘课程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体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学理的角度 |
1.1.2 历史的角度 |
1.1.3 实践的角度 |
1.2 概念界定 |
1.2.1 体育 |
1.2.2 体育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体育价值相关研究概述 |
1.3.2 我国体育价值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问题、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研究意义和方法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方法 |
2 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 |
2.1 以德性为价值取向的古希腊体育 |
2.1.1 城邦:古希腊体育的政治社会基础 |
2.1.2 公民:古希腊体育的培养目标 |
2.1.3 德性:古希腊体育的价值取向 |
2.2 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现代体育 |
2.2.1 民主:西方现代体育的政治社会土壤 |
2.2.2 科学:西方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2.2.3 理性:西方现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
2.3 以心性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古代体育 |
2.3.1 仁礼:中国古代体育的伦理社会基础 |
2.3.2 天人: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之源 |
2.3.3 心性: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
3 我国的体育价值冲突 |
3.1 我国体育价值的实践冲突 |
3.1.1 古与今的价值冲突 |
3.1.2 身与心的价值冲突 |
3.1.3 “我”与“他”的价值冲突 |
3.2 我国体育价值的认识冲突 |
3.2.1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演变 |
3.2.2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比照 |
4 体育价值的生成 |
4.1 体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与要素 |
4.1.1 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 |
4.1.2 体育价值生成的要素 |
4.2 体育价值生成的基础与机制 |
4.2.1 体育的多源性: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 |
4.2.2 体育的制度化:体育价值生成的保障机制 |
5 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
5.1 体育价值理路的前提性问题探析 |
5.1.1 体育价值的问题根源 |
5.1.2 体育价值的目标向度 |
5.1.3 体育价值的探寻路径 |
5.2 我国体育价值重建理路探讨 |
5.2.1 提出“新体育观”的可能 |
5.2.2 “新体育观”的基本思路 |
6 结语 |
6.1 反思与出路 |
6.2 尾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校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8)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路线 |
3 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课程概念 |
2 体育课程概念 |
3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特点 |
4 课程评价概念 |
5 从体育教师、学生角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 |
5.1 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认同 |
5.2 教师对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探讨与认同 |
5.3 教师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认同 |
5.4 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
5.5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变化 |
5.6 小结 |
6 从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 |
6.1 体育校本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
6.2 体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效果 |
6.3 体育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
6.4 小结 |
第三部分 运用“教师关注为本采纳模式”评定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 |
1 关注文本采纳模式起源与发展 |
2 运用SOCQ量表测定体育教师情感关注阶段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测量过程 |
2.2.3 测量工具 |
2.2.4 数据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体育教师情感关注阶段结果 |
2.3.2 城市和农村体育教师情感关注阶段结果 |
2.3.3 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情感关注阶段结果 |
2.3.4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情感关注阶段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3 (LoU)测量体育教师行为实施程度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样本与测量过程 |
3.2.2 测量工具 |
3.2.3 数据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与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部分 运用学生、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 |
1. 学生变化 |
1.1 研究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工具 |
1.1.3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变化 |
1.2.2 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的理解 |
1.2.3 学生体育行为的变化 |
1.2.4 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认同 |
1.3 结论 |
2. 教师变化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测量工具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体育教师课程观念变化 |
2.2.2 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变化 |
2.2.3 体育教师教学内容变化 |
2.2.4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变化 |
2.3 结论 |
第五部分 运用系统观察法评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
1. 学生“On-Task”行为观察 |
1.1 研究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工具 |
1.1.3 测试过程 |
1.1.4 数据分析 |
1.2 研究结果 |
1.3 结论 |
1.4 提高学生“On—Task”策略 |
2. 学生运动参与成功(Student—Success)率测试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 |
2.1.3 测试过程 |
2.1.4 数据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3 结论 |
2.4 提高学生成功率策略 |
3. SOFIT(体适能教学观测系统)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工具 |
3.1.3 测试过程 |
3.1.4 数据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学生活动水平 |
3.2.2 体育课堂内容指标 |
3.2.2.1 课堂管理时间 |
3.2.2.2 知识讲解时间 |
3.2.2.3 体能、技能、游戏、自由活动时间 |
3.2.3 教师的交互作用 |
3.3 研究结果 |
第六部分 计步器测量学生体育课堂中运动时间 |
1 计步器步数/分钟与学生MVPA运动时间预测 |
1.1 研究假设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器材 |
1.2.3 研究过程 |
1.2.4 数据分析 |
1.3 研究结果 |
1.3.1 计步器、DCR、SOFIT记录学生的体育活动结果 |
1.3.2 计步器记录学生的MVPA步数与DCR记录学生的MVPA步数相关性分析 |
1.3.3 计步器记录的学生MVPA步频与DCR记录的学生MVPA步频相关性分析 |
1.3.4 计步器记录学生MVPA步频与DCR记录学生的MVPA运动时间预测方程 |
1.4 结论 |
2 运用计步器对初中一年级学生MVPA运动时间进行测试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器材 |
2.1.3 研究过程 |
2.1.4 数据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学生MVPA运动时间、运动步数、运动步频 |
2.2.2 学生BMI指数与学生MVPA运动时间关系 |
2.2.3 学生MVPA运动步频分布 |
2.2.4 省市分类比较学生MVPA运动步频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七部分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总结论 |
2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程度测量问卷(教师关注阶段测量问卷) |
附录2 LoU聚焦式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实施水平参考标准 |
附录4 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5 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6 学生“On-Task”行为观察表 |
附录7 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测试表 |
附录8 SOFIT记录表 |
附录9 SOFIT统计简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阳光体育背景下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解读 |
2.3 对新体育运动项目的解读 |
2.3.1 对新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 |
2.3.2 新体育运动项目的涵义 |
2.3.3 新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
2.3.4 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分类 |
2.4 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和发展前景研究 |
2.5 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2.6 多山川河流、多民族的西宁市为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开展状况 |
4.1.1 西宁市区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
4.1.2 西宁市区中小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分析 |
4.1.3 西宁市区中小学已经开展的新体育运动项目调查 |
4.2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
4.2.1 西宁市区有良好的新体育运动项目资源蕴藏 |
4.2.2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开展具有可行性 |
4.3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的途径和方式 |
4.3.1 新体育运动项目引进西宁市区中小学的途径 |
4.3.2 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新体育运动项目的方式 |
4.4 适合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归类 |
4.4.1 西宁市区中小学校选择和开展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要求 |
4.4.2 适合西宁市中小学开展的新体育运动项目 |
4.5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实践效果 |
4.5.1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
4.5.2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取得了显着的锻炼效果 |
4.6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前景展望 |
4.6.1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的开展将会有良好的前景 |
4.6.2 对锅庄舞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的前景展望 |
4.6.3 对软式排球和充气攀岩运动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的前景展望 |
4.6.4 西宁市区中小学有待大力开展的其它新体育运动项目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新体育运动项目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
5.1.2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中小学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5.1.3 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开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5.1.4 阳光体育背景下,西宁市区中小学学校体育已逐步走上“新体育运动之路” |
5.2 建议 |
5.2.1 开展新体育运动项目应与阳光体育并行不悖,向大众化、多样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 |
5.2.2 继承发扬青海本土民族传统体育与引进外来体育相结合 |
5.2.3 结合实际,选择合适项目和开展方式 |
5.2.4 借鉴富阳市的成功经验和《阳光体育运动丛书》的内容 |
5.2.5 不断积累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材理论体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后记 |
附表 |
(10)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
(一) 新课程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
(二) 新课程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
(三) 新课程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 |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
(一)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灵活性、多样性 |
(二)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合理性 |
(三) 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科学性 |
四、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崇州市新体育中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邱丹. 西南大学, 2021
- [2]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D]. 陈云.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高中为例[D]. 赵欠杰.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4]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5]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D]. 谭旭.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6]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D]. 刘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体育价值研究[D]. 蒋红霞. 浙江大学, 2017(09)
- [8]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D]. 汤利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9]阳光体育背景下新体育运动项目在西宁市区中小学开展现状的研究[D]. 胡高强. 青海师范大学, 2011(06)
- [10]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J]. 孙国莉. 文理导航(上旬),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