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资源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黄河水第八次入津门(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斌[1](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陈启文[2](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指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张洪雷[3](2017)在《城市绿色用水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总体形势却仍然愈来愈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污染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虽然政府投入巨大,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质量恶化和水生态功能衰退的问题依然存在,用水成本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供水实行单一水价、统一水质,出现“高质低用”的情况,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为了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生态环境,用水除了需要考察水量的多寡,还应将水质纳入管理体系。因此,单一水价、统一水质的供水和用水方式已不适于新形式需要。转变用水方式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我国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改变用水方式为目标,进行绿色用水及其管理方法研究。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用水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绿色用水新理念并进行绿色用水分析;以实现绿色水供给与绿色水消费的对接为目标,提出了集系统动态模拟和随机不确定多目标优化分析于一体的绿色用水综合规划方法体系;从水资源多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进行基于消费支出扩展模型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价研究,基于不同行业用水的经济贡献进行生产用水定价研究,提出了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和生产用水差异化水价定价策略;从指标、目标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开展绿色用水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构建了包含控制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和状态性指标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指标值,并提出了较为客观的综合等级评价方法及发展均衡性评价方法;最后,以天津为例,进行了以上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所提的绿色用水理论与方法可以促进城市用水效率的提高和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复杂系统模拟方法与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且考虑了城市用水系统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研究提出了集系统仿真-随机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整合模型,用于绿色用水系统综合规划方法;从水资源多属性出发,综合考虑节水、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用水和提高用水经济贡献率,研究提出了城镇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定价方法和阶梯水量确定方法,并首次尝试性提出生产用水差异化水价定价方法;从实现绿色用水目标出发,根据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基本原理,从结构、功能和状态三个方面,研究构建了包含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控制性指标和保障性指标)和状态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了当前以效率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
裔兆宏[4](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孙开岗[5](2013)在《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水资源是山东沿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黄河水资源,离不开科学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本文对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现状做了剖析,提出立足黄河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研究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大势所趋。在对水资源管理相关概念、理论与制度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着重对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肯定现行制度体系的成效性,指出现行制度体系的局限性,并立足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的落实,提出在现行制度体系之上,构建山东最严格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新设计。新的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立足黄河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依托现有水资源管理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成果,有理有据地划定了山东黄河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构建起以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山东最严格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围绕新制度体系的执行与落实,明确提出政府主导、法律保证、经济调节、科技支撑等实现途径,为山东省全面实行最严格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水“瓶颈”问题提供了制度性设计。本文的见解之新,在于明确指出了现行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四大局限性,一是没有体现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突出了供水管理,忽视了需水管理;三是不适应转方式、调结构、可持续发展需要;四是配套制度亟需完善。创造性成果在于突破了黄河水资源管理是黄河河务部门一家之职的思维束缚,站位全局,立足长远,设计了一项制度、构建了二元体制、提出了三个转变、明确了四项措施。“一项制度”就是以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山东最严格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二元体制”就是由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双方组建的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体制。“三个转变”是力推黄河水资源从开发利用为主向节约保护为主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四项措施”是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市场调节、科技支撑,其中政府主导部分提出了由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和山东水行政管理机构联合组建“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委员会”的建议;法律保障部分明确了依法治河、依法管水的内容和重点;市场调节部分在研究水权、水价、水市场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山东黄河一、二、三级水市场;科技支撑部分从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应用和保护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大监控技术、节水技术和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6](2011)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文中研究指明一、综述201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偏多8.2%。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6%;地下水资源量8417.0亿m3,比常年值偏多4.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108.8亿m3,水资源总量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2010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07.0
魏波[7](2011)在《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和缺乏可行性研究等诸多问题,在剖析了解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运用EPC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等一系列现代管理学的理念、程序和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以及组织结构中各种职务或职位的不同,对岗位和职责进行合理的划分。通过对管理流程的再造,重点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等诸多问题。设计出一套“划分类别性质、严格定编定岗;规范财政支付、强化资金管理;推进内部改革、实行管养分离”的现代水利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依托“引黄济津”工程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其中的围堰工程、进水闸工程、砼和钢筋砼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介绍,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证。“引黄济津”工程是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引黄济津工程的顺利通水,不仅缓解了天津市的用水危机,而且完善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水网体系,使干枯30多年的运河恢复生机。更重要的是,每年4亿多立方米的黄河水不仅保证了天津城市居民饮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德州市的“南融北接”的战略,对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引黄济津”工程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现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我国水利事业整体水平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天津经济课题组,仲成春,周莹莹,苏婷,虞冬青,孟力,张丽恒,曲宁[8](2011)在《为有源头活水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主要港口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事业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影响着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长远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水利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自身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实现天津市水利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建议。
韦凤年[9](2008)在《求真务实 开拓前进 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文中研究指明黄河,在我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在黄河职工和沿黄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
万毅[10](2008)在《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优化调度的理论基础、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优化决策的实现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梯级水库群的功能评价、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问题、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问题、水库排沙调度问题、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评价体系。明确了指标权重的获取以及指标量化方法,主要就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分析,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流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水库对调度运行的贡献和自身的调度运行趋势,为宏观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通过对黄河水量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的特点、水量调度的特点、调度工作的历史发展和调度决策过程。通过介绍目前黄河水量调度主要采用的自适应模型,提出为使水调工作和电调工作不发生大的矛盾,应在自适应模型的求解环节中加入发电指标的改进决策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能利用概况,结合水能的可储备、随机性、灵活性的突出特点,介绍了黄河水能开发的历史以及目前黄河干流己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水能指标。对于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运行问题作了展开分析,介绍了主要的优化调度问题和优化准则。基于水电站最优运行的原则和黄河上重点水电站的特性,本文以黄河上的李家峡电站和万家寨电站为例,主要研究了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运行问题。本文根据工程实际需求,提出并建立定水量调峰和分时电价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并优化求解。提出了梯级调峰适应度指标,通过分析影响梯级调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判断梯级调峰适应性的概化模型。本文通过总结并综合分析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处于不同淤积阶段的青铜峡、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四座大型工程,说明多泥沙河流不同淤积阶段的排沙调度运行方式,引入适用的模型和方法对这些水库进行排沙优化调度研究,对多沙河流的大型水利枢纽综合优化运行调度总结出一套较为全面的研究理论和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了“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概念,分析了日常所用“一体化”概念的主要特点,针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的理论和实践,从主体(即调度者)和客体(即调度对象)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一体化”概念在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内涵和外延。重点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涉及的流域机构、电网、发电企业、用水部门等作了主体关系分析,对“水”“电”“沙”三项主要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提出实现一体化调度需要应用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了黄河梯级电站实行一体化调度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最后,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从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群、西北电网和流域机构的日常调度业务出发,研究了一体化调度系统的概念和意义,根据西北电网在黄河上游水调工作中的地位,分析了建设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现实需求。本章对黄河上游水电沙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结构设计,包括优化模型设计等重要内容,提出了系统建设方案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后并对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作了阐述。
二、水资源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黄河水第八次入津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资源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黄河水第八次入津门(论文提纲范文)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城市绿色用水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我国城市水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
1.2.1 我国城市供水和用水现存的主要问题 |
1.2.2 水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1.2.3 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分析 |
1.3 绿色用水功能与系统组成 |
1.3.1 绿色用水功能解析 |
1.3.2 绿色用水系统组成 |
1.3.3 绿色用水系统特征分析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
1.4.1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
2.1 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评述 |
2.1.1 模拟优选法 |
2.1.2 数学优化法 |
2.2 水价格研究评述 |
2.2.1 水价弹性的研究 |
2.2.2 水价格定价方法研究 |
2.2.3 适于我国国情的水价定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
2.3 水管理评价研究评述 |
2.4 水管理实践研究评述 |
2.4.1 国外绿色用水实践 |
2.4.2 我国用水管理实践 |
第三章 绿色用水综合规划研究 |
3.1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绿色用水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模拟模型构建 |
3.1.2 绿色用水系统关键因素辨识 |
3.2 集中生产的多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
3.2.1 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基本结构 |
3.2.2 区域简介及相关信息准备 |
3.2.3 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3.2.4 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
3.2.5 求解结果及其分析 |
3.3 直饮水设施建设规划 |
3.3.1 直饮水用户与供水生产企业博弈关系分析 |
3.3.2 合作博弈的达成及相关利益的分配 |
3.3.3 最佳制水成本及建设规模的确定 |
第四章 绿色用水价格方法研究 |
4.1 水价构成分析 |
4.2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研究 |
4.2.1 阶梯水价定价模型的建立 |
4.2.2 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
4.2.3 定价策略建议 |
4.3 生产用水差异化水价格研究 |
4.3.1 不同产业类型用水的差异化价格 |
4.3.2 不同工业行业的差异化水价 |
4.3.3 生产用水的累进加价制度 |
第五章 绿色用水评价体系研究 |
5.1 绿色用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5.1.3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1.4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5.1.5 指标解释 |
5.2 评价方法 |
5.2.1 单指标评分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评估等级的确定 |
5.2.4 均衡性分析 |
5.3 案例研究 |
5.3.1 单项指标评分 |
5.3.2 综合指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
5.3.3 绿色用水发展均衡性分析 |
第六章 绿色用水实施对策研究 |
6.1 绿色水消费行为引导 |
6.1.1 绿色水消费的特征 |
6.1.2 绿色水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心理过程 |
6.1.3 绿色水消费认知与引导 |
6.2 绿色水供给模式构建 |
6.2.1 绿色水供给的特征 |
6.2.2 绿色水供给的影响因素 |
6.2.3 不同水质的供水模式构建 |
6.3 绿色用水管理机制创新 |
6.3.1 绿色用水管理机制分析 |
6.3.2 绿色用水管理创新需求 |
6.3.3 各机制在绿色用水管理中的作用 |
第七章 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
7.1 天津与海河流域的水关系 |
7.1.1 天津与海河流域水关系的演变历程 |
7.1.2 天津市基本情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7.2 天津市城市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 |
7.2.1 引滦供水保障程度降低 |
7.2.2 地下水超采严重 |
7.2.3 水资源供不应求 |
7.2.4 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
7.2.5 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7.3 多水源开发利用 |
7.4 绿色用水定价策略 |
7.5 绿色用水情况评价 |
7.6 天津市绿色用水对策建议 |
7.6.1 目的意义 |
7.6.2 指导思想 |
7.6.3 行动目标 |
7.6.4 重点工作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水资源管理相关概念、理论与制度 |
2.1 水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
2.2 水资源管理理论 |
2.3 水资源管理制度 |
第3章 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沿革及现行制度分析 |
3.1 制度沿革 |
3.2 现行典型制度 |
3.3 现行制度的成效性 |
3.4 现行制度的局限性 |
第4章 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新设计 |
4.1 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依据 |
4.2 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目标任务 |
4.3 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5章 山东最严格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现途径 |
5.1 发挥“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委员会”主导作用 |
5.2 坚持依法治河、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 |
5.3 利用水权、水价、水市场调节黄河水资源管理 |
5.4 依托监控、节能、监测技术支撑黄河水资源管理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述 |
二、水资源量 |
(一)降水量 |
(二)地表水资源量 |
(三)地下水资源量 |
(四)水资源总量 |
三、蓄水动态 |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
(二)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
(三)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
(一)供水量 |
(二)用水量 |
(三)耗排水量 |
1.用水消耗量 |
2.废污水排放量 |
(四)用水指标 |
五、水体水质 |
(一)河流水质 |
(二)湖泊水质 |
1.“三湖”水质状况 |
2.城市内湖水质状况 |
3.评价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其他湖泊水质状况 |
(三)水库水质 |
(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
(五)省界水体断面水质 |
(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
(七)地下水水质 |
六、重要水事 |
(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 |
(二)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
(三)为保障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强化水资源调度工作 |
1. 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 |
2.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
3. 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 |
4. 引江济太,保障世博会水安全 |
(五)南水北调东中线规划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
(六)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 |
(七)重要会议 |
1.治淮工作会议 |
2.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 |
3.全国流域水资源工作座谈会 |
4.全国水利工作会议 |
(7)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
1.2.1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
1.2.2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
1.3 我国水利工程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不足 |
1.5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技术创新路线 |
2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2.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 |
2.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体制 |
2.3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3.1 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
2.3.2 管理体制的问题 |
2.3.3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主要对策 |
3 实证分析——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模式 |
3.1 引黄济津工程概况 |
3.1.1 流域概况 |
3.1.2 工程概况 |
3.2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及主要资源配置 |
3.2.1 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
3.2.2 现场施工的组织机构 |
3.2.3 主要资源配置情况 |
3.3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
3.3.1 围堰工程 |
3.3.2 进水闸工程 |
3.3.3 砼和钢筋砼工程 |
3.3.4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
3.4 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
3.4.1 质量方针、原则及目标 |
3.4.2 质量管理机构 |
3.4.3 质量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
3.5 运行后的成效 |
4 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系设计 |
4.1 设计基础 |
4.1.1 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
4.1.2 组织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4.2 依托现代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流程再造 |
4.2.1 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 |
4.2.2 工作机构设置及职能界定 |
4.2.3 工作流程的再造 |
4.3 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组织管理体系设计 |
4.3.1 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4.3.2 引黄济津工程建设管理处工作机构的设置及相应职能 |
4.3.3 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保障体系的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8)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水利工作的发展状况 |
(一) 我国水利工作的发展历程 |
(二)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
1. 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
2.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
3. 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
4. 水利改革发展存在机制问题 |
5. 居民饮水问题仍然存在 |
(三) 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
1. 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
2.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目标 |
(四) 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
1. 全面发力建设水利薄弱环节 |
2. 民生水利的阳光普照亿万群众 |
3.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硬约束” |
4. 攻坚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
(五) 2011年我国五项重要水利建设 |
1. 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 |
2. 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 |
3. 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 |
4. 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
5. 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 |
二、透视天津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
(一) 天津市各类型水利项目简介 |
1. 堤防和水闸 |
2. 水库 |
3. 机电井 |
4. 泵站 |
5. 水力发电 |
6. 水文站网 |
7. 水利风景区 |
(二) 天津市主要水利工程成就 |
1. 引滦入津 |
2. 引黄济津 |
3. 城市防洪圈 |
4. 有效的节水机制 |
(三) 天津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2. 洪涝形势严峻 |
3. 农村水利建设滞后 |
4. 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有效遏制 |
三、天津市水利工作的未来发展战略 |
(一) 天津水利工作未来的重点发展项目 |
1. 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工程 |
2. 独流减河综合治理工程 |
3. 永定新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 |
4. 潮白新河综合治理工程 |
5. 蓟运河综合治理工程 |
6. 海堤建设工程 |
7. 清水工程 |
8. 中心城区排水工程 |
9. 城市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 |
1 0. 水库建设改造工程 |
(二) 天津水利工作的改革发展目标 |
1. 水资源供给能力显着提升 |
2. 防汛抗旱能力显着提升 |
3. 水生态环境质量显着提升 |
4. 农村水利基础保障能力显着提升 |
5. 水资源管理水平显着提升 |
6. 水利社会管理水平显着提升 |
(三) 天津市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
1.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
2. 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 |
3. 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 |
4.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
5.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
四、结束语 |
(10)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
第二章 黄河梯级水库群的功能研究 |
2.1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概况 |
2.2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模糊识别方法 |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研究 |
3.1 黄河水量调度的特点 |
3.2 流域水量调度的自适应模型 |
3.3 基于水电系统发电概算的改进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河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研究 |
4.1 黄河水能利用和梯级电站发电调度 |
4.2 水电站短期发电调度模型 |
4.3 定水量调峰与分时电价组合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河梯级水库排沙调度研究 |
5.1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概况 |
5.2 放空水库拉沙的排沙调度 |
5.3 “蓄清排浑”方式的排沙调度 |
5.4 采用异重流排沙的水库调度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 |
6.1 水电沙一体化调度概念的提出 |
6.2 实现一体化调度的关键技术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实现 |
7.1 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
7.2 梯级水库群一体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方案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 士 期 间 发 表 论 文 及 参 加 科 研 情 况 |
致谢 |
四、水资源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黄河水第八次入津门(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3]城市绿色用水管理方法研究[D]. 张洪雷. 天津大学, 2017(05)
- [4]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5]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 孙开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6]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2011(04)
- [7]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魏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8)
- [8]为有源头活水来[J]. 天津经济课题组,仲成春,周莹莹,苏婷,虞冬青,孟力,张丽恒,曲宁. 天津经济, 2011(08)
- [9]求真务实 开拓前进 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J]. 韦凤年. 中国水利, 2008(24)
- [10]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D]. 万毅. 天津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