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6~1999年福州市晋安区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1](2020)在《基于年龄差异的城市-区域宜居性分析与评价 ——以福州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5个400m*400m的评价单元,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准则,将有住房需求且有购买力的城市居民分为20~35岁的青年、35~55岁的中年、55岁以上的老年三个群体,依据其对居住区域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群体的居住偏好体系,基于GIS平台的多种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各项指标,使用AHP-熵权复合模型得到不同年龄段的居住偏好区域并借助Arc GIS的可视化功能展示结果。再次,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与房价做耦合分析,探究房价与各指标的相关程度,确认是否能够将房价作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一项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加权法将房价融入居住偏好评价体系,将不同年龄的宜居区空间分布结果可视化,进行基于年龄差异的城市-区域宜居性分析与评价。最终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属性差别(本文特指年龄差异)导致居住需求不同,体现在不同年龄群体对各项评价指标的看重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青年群体最看重交通便捷性与区位优势度,且对房价的敏感度较高,Ⅰ级宜居区主要分布在闽侯县、仓山区及晋安区内基础建设暂不完善,但相对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城镇区域;中年群体最看重教育资源可达性及交通便捷度,且相比房价,更看重资源设施,Ⅰ级宜居区主要分布在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鼓楼区、仓山区等市中心区域;老年群体综合考虑房价及生活舒适性和环境健康性,Ⅰ级宜居区主要分布在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交界处的公园延边区域,以及靠近水源的区域。结合以上结论,分析城市-区域尺度基于不同年龄的宜居区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年龄属性对区域宜居区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分析总结现阶段福州市城市宜居性发展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不仅对城市内部居民在选择符合自身属性的宜居区时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案,也为城市决策者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居民需求角度出发建设功能多样化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国宜居城市发展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杜俊奇[2](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黄邦美[3](2019)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以来全世界都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老龄化进程速度快,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不健康的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现实状况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羁绊。因此,如何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日本等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已经表明,积极引导老年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是应对老龄化问题最便捷、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门球运动引入我国三十余年,以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特别是老年人的青睐。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其中,不断扩大其参与人口,对我国健康积极老龄化的实现和促进门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人口老龄化为时代背景,以福州市门球运动为研究对象,以需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目前福州市门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努力探寻制约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尝试提出有助于促进健康积极老龄化的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建议,以期为涉老部门提供一个来自体育领域的参考,为门球协会及相关涉老部门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如下:(1)福州市人口老龄化呈加深、加快、高龄化、不健康化的发展态势,并由此增加了家庭、社会的负担。门球运动对福州市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2)福州市门球运动参与群体主要集中在61-65岁以及66-70岁这两个年龄阶段,且以社会中层、社会中上层人群为主,参与人群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3)福州市门球参与群体的参与渠道主要以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这两种人际关系传播为主,参与热情较高,参与人群中大约有60%的人为标准的体育人口。(4)门球场地的建设情况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场地距离住处的远近与居民参与门球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呈正相关,福州市门球场地建设较之于其他老年体育项目多,但数量以及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存在地区差异。(5)通过韦伯的多元分层标准分析发现,福州市不同社会阶层的参与群体对参赛形式的需求不同,不同社会阶层对门球运动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6)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场地设施的配备、竞赛活动的稳定性、活动经费的多寡、宣传工作的推广是制约福州市门球运动深化发展的主要因素。(7)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对群众性门球运动的管理;盘活门球场地资源,加大基层门球场地建设;“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各阶层人群对门球运动的参赛需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抓住群体体育运动参与的“关键期”,提高推广宣传力度;培养各阶层群体参与门球活动的健身意识,最大限度保护较低层次群体的门球运动参与权利是加强完善门球推广普及和实现最大效益健康老龄化的关键。
谢裕芳[4](2019)在《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研制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Urban empty-nesters Home Safety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简称Uen-HAS量表),并分析其信效度。2.应用研制的量表了解和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月4月对福建省福州市13名社区空巢老人和10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分析过程中运用Nvivo11.0软件,同时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深入调查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的危险因素。2.在质性研究结果、查阅居家安全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参考现有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备选条目池,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修订后,形成Uen-HAS预试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530名城市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评估,对量表进行条目筛选、效度和信度检验。3.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经本研究研制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选取福建省福州市250名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通过对质性访谈资料的分析,归纳出城市空巢老人发生居家安全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健康状况差、缺乏安全意识、不安全的环境因素、缺乏支持与帮助、不良的心理状态等5大方面。2.初步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函询,形成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的Uen-HAS量表。经过条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课题组反复研究讨论删除23个条目,形成包含55个条目的正式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1)效度:专家内容效度为0.881、区分效度良好,均达到要求;结构效度:生理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值为0.5540.909、心理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700.846、社会支持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270.855、安全知信行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370.841、环境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110.802;预测效度:当临界值选为99时,约登指数最高为0.571,此时量表的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86.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2)信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96,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150.862之间;评定者间信度为0.804。3.234名城市空巢老人近一年居家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为38.03%(89例),在居家安全问题的构成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三种安全问题是跌倒(30.18%)、用药错误(18.34%)、疾病急性发作(15.98%)。城市空巢老人Uen-HAS量表总得分为97.66±16.46分,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安全知信行因素维度(2.11±0.85分),得分最低的为生理因素维度(1.41±0.88分)。4.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的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方式及子女居住地)之间在Uen-HAS量表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Uen-HAS量表得分的因素分别为年龄、个人月收入、婚姻状况(丧偶)。研究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量表能反映设计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经专家函询及大样本验证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居家安全问题预测性较好,适合作为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估工具。2.福州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较高;Uen-HAS量表得分处于中上水平,个人月收入、年龄、丧偶是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林淼芳[6](2016)在《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及提高教师地位,我国于21世纪初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地方、学校自主进行课程开发。此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研究前景,本论文立足福州市区,着重研究生物校本课程在该地区的开发现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案分析法。一方面以时间和空间顺序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进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另一方面通过对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深入学校课堂现场实地观察,总结课程开发领域的成果与经验,最后就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选用趣向视角的课程;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夯实教师课程开发综合能力;立足学习理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支持系统,保障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陆满兰[7](2016)在《城市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研究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位于中心城区的传统工业企业因环境污染或转型升级而搬迁或倒闭,其遗留场地称为“褐色土地”。这些场地由于长期工业生产,导致潜在的环境问题,对周边的生态及居民健康造成影响。居民对这种“问题场地”的认知是规避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重要前提,而目前国内对于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研究不够重视,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福州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福州市区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考察福州市居民对城市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情况;利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环境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就褐色土地而言,受生活经验影响,福州市大部分居民对其认知处于中等水平。(2)就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而言,大部分居民对其普遍关注,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较高,但也有部分居民较担忧其环境风险。(3)福州市居民对褐色土地专业知识了解程度、风险经历、信息获取渠道、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对其风险认知具有重要影响。(4)福州市居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规避褐色土地环境风险,一是自身规避措施,即通过媒体曝光事件、运用法律渠道维护正当利益;二是希望政府采取的措施,如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褐色土地的监管、加大对污染土地的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对土地污染进行评估并公开实时信息。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风险认知相关理论,也对我国褐色土地各个利益相关者认识和规避环境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余建兴[8](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陈霄璐[9](2014)在《福州市手足口病病原调查及基因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2012年福州市手足口病进行病原学调查,旨在全面了解福州地区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谱,分析主要病毒型别的遗传进化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鉴定2012年福州市CVA6阳性病例的比例,分析CVA6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收集2012年福州市区临床表现为手足口病的样本1031份,通过荧光定量RT-PCR、巢式RT-PCR以及NCBI提供的BLAST序列比对确定肠道病毒型别。2、利用CVA6特异性引物鉴定2012年福州市其他肠道病毒,分析CVA6阳性病例的三间分布。3、选择2012年的EV71、CVA16、CVA6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提取,通过RT-PCR对其进行VP1和5’-UTR序列扩增,序列测定后使用mega5.02进行基因片段的拼接、比对和分析,并将福州株与GenBank上相关的代表株进行同源性和亲缘进化分析。结果1、1031份标本中878份EV阳性,检出率为85.16%(878/1031),其中EV71426例,阳性率为45.52%(426/878);CVA1693例,阳性率为10.60%(93/878);其他肠道病毒359例,阳性率为40.88%(359/878),其中CVA6为218例,阳性率为24.83%(218/878)。此外,还发现CVA10和Echo3肠道病毒。2、流行病学特征。时间上:CVA6构成比情况在各月有较大差异,总体起伏明显。2012年9月的病例多数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而且以CVA6为主。该月病例中CVA6型占62.50%。地区上:A6分布存在地区差异。永泰县明显高于全市其它县(市)区,A6阳性率为54.55%(95%CI:25.12%-83.97%)。人群间:0-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构成比为94.04%)。男女性别比为1.66:1。3、福州EV71株与C4a亚型毒株具有最高的VP1同源性,为92.9%-97.3%,与2008年安徽阜阳毒株同源性为96.7%。VP1进化树显示:EV71可以划分为A、B、C三个基因型,福州株属于C4a亚型。在5’-UTR核苷酸序列方面,福州EV71分离株和C4a亚型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8.8%。5’-UTR进化树显示,福州地方株与C4a亚型的众多毒株聚集成簇。4、福州CVA16地方株和B1b亚型代表株具有最高的VP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8%-93.2%。VP1进化树显示,CVA16可以划分为A、B两个基因型,福州地方株属于B1b亚型。在5’-UTR核苷酸序列方面,福州CVA16分离株和B1b亚型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8%-97%。5’-UTR进化树显示:福州地方株与B1b亚型的众多毒株聚集成簇。5、CVA6福州地方株与其原型株(Gdula株)的VP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7.4%-79.8%。VP1进化树显示,CVA6可以划分为A、B、C三个簇(cluster),CVA6福州地方株属于Cluster C,福州CVA16分离株和C簇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1%-98%。在5’-UTR核苷酸序列方面,CVA6福州地方株与A、C各簇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依次为89.1%-91.3%和91.7%-99.7%。福州CVA16分离株和C簇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5’-UTR进化树显示,基于5’-UTR和VP1基因的树形在形态上接近。结论1、EV71、CVA16和CVA6是福州市HFMD的主要肠道病原体。CVA6病毒已经超过CVA16成为第二大病原体。2、2012年福州EV71型属C4a亚型,CVA16为B1b亚型,CVA6属于C Cluster,与近几年中国大陆各基因型优势株流行趋势基本一致。3、福州地区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的三个型别(EV71、CVA16、CVA6)在基于VP1和5’UTR区的进化树的形态接近。综合运用这两种进化树可能有利于临床诊断和疾病防控。
陈杨伟,王清华,羊晶晶[10](2013)在《2011年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的现状,评价福州市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方法利用估算接种率,差值(D值)、比值(R值)等方法,对福州市2011年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县(市、区)报告完整性、及时率均为100.00%;全市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在98.54%99.95%;全市基础免疫估算接种率在94.53%117.20%;全市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D值评价,乙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总体评价为可信,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总体评价为可疑,含麻疹类疫苗总体评价为不可信。结论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基层的数据存在漏报、虚报、不准确现象,常规免疫规范化管理仍待加强。
二、1996~1999年福州市晋安区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6~1999年福州市晋安区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年龄差异的城市-区域宜居性分析与评价 ——以福州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阐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宜居性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2 GIS与遥感技术在宜居性评价中的应用 |
1.3.3 基于社会属性差异的宜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理论应用 |
2.1.2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及理论应用 |
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
2.2.1 模糊综合分析法 |
2.2.2 德尔菲法 |
2.2.3 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基于年龄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选取结果 |
3.2 居住偏好区位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
3.2.1 不同年龄段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及权重确立方法 |
3.2.2 不同年龄段居住偏好区位模型构建及权重计算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年龄差异下的居住偏好区空间分布与评价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
4.2.1 数据源 |
4.2.2 评价单元的选择及确定 |
4.3 各项提取因子的评价分析 |
4.3.1 环境安全性评价分析 |
4.3.2 环境健康性评价分析 |
4.3.3 环境舒适性评价分析 |
4.3.4 交通便捷性评价分析 |
4.3.5 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 |
4.4 基于年龄差异的居住偏好区评价 |
4.4.1 青年居住偏好区空间布局与分析 |
4.4.2 中年居住偏好区空间布局与分析 |
4.4.3 老年居住偏好区空间布局与分析 |
4.4.4 综合分析与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房价耦合的不同年龄宜居区空间分布与评价 |
5.1 研究区内房价空间分异规律与评价 |
5.2 房价与宜居性评价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5.3 房价限制下不同年龄宜居区评价 |
5.3.1 青年宜居区空间布局与评价 |
5.3.2 中年宜居区空间布局与评价 |
5.3.3 老年宜居区空间布局与评价 |
5.3.4 基于年龄差异的宜居区空间布局对比与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规划与建议 |
6.3 创新之处 |
6.4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福州市区内部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福州市区宜居指标重要程度调查(居民调查) |
附录3 爬取安居客研究区内各小区点房价的部分代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日益加重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 |
1.1.2 健康积极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
1.1.3 体育运动是健康积极老龄化的有效手段 |
1.1.4 门球运动项目对促进健康积极老龄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框架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思路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需求理论 |
2.2.2 社会分层理论 |
第3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 |
3.1 福州市门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
3.1.1 福州市门球运动调查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
3.1.2 福州市门球群体参与渠道分析 |
3.1.3 福州市门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时间与参与频度分析 |
3.1.4 福州市门球运动参与群体消费状况分析 |
3.1.5 福州市门球场地分布特征分析 |
3.1.6 福州市门球运动不同阶层参与群体参赛形式分析 |
3.1.7 福州市门球运动不同阶层参与群体对门球运动参与价值分析 |
第4章 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4.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确定的方法 |
4.2.2 数据统计,制作排列计算表 |
4.3 影响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4.3.1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
4.3.2 场地设施因素 |
4.3.3 竞赛活动的稳定程度 |
4.3.4 活动经费因素 |
4.3.5 宣传推广工作 |
第5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的优化策略 |
5.1 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 |
5.2 盘活门球场地资源,加大基层门球场地建设 |
5.3 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门球相关产业发展 |
5.4 “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各阶层人群对门球运动的参赛需求 |
5.5 抓住群体体育运动参与的“关键期”,提高推广宣传力度 |
5.6 培养各阶层群体参与门球的健身意识,保护参与者的参与权利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框架 |
4.1 研究理论框架 |
4.2 操作性定义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抽样方法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2.6 科研质量控制 |
2.7 科研伦理考虑 |
3 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不良的健康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2 知信行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3 居家环境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4 社会支持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5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第二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德尔菲专家函询 |
2.2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 结果 |
3.1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结果 |
3.2 Uen-HAS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
4 讨论 |
4.1 量表可以全面评估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 |
4.2 量表研制的方法科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3 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
4.4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
第三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 |
3.3 城市空巢老人的Hen-HAS量表得分情况 |
3.4 Uen-HA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的分析 |
4.2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分析 |
4.3 Uen-HA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状况的建议 |
总结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6)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校本课程开发的缘起 |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福州市研究现状 |
3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问卷调查 |
1 研究对象 |
2 问卷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
2.1 推行生物校本课程高中教师问卷设计 |
2.2 未推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高中教师问卷设计 |
2.3 问卷的分析方法 |
3 福州市区推行生物校本课程的高中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3.1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2 调查结论 |
4 福州市区未推行生物校本课程高中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4.1 问卷的统计分析 |
4.2 调查结论 |
第二章 生物校本课程《生物与生活》 |
1 走进酵母菌世界,了解烘培知识 |
1.1 模块一:酵母菌和烘培知识的积累 |
1.2 模块二:现代多媒体教学 |
1.3 模块三:烘培轶事讲述 |
2 探索酵母菌世界的奥秘,亲手制作美食 |
2.1 模块一:微课题----酵母菌世界的奥秘 |
2.2 模块二:美食制作 |
3 欣赏烘培艺术,领悟生活,热爱生活 |
3.1 模块一:佳片影视欣赏 |
3.2 模块二:品尝烘培美食和葡萄酒 |
4 课程评价 |
第三章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优势 |
1.2 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不足 |
1.3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 |
2 建议 |
2.1 趣向视角的课程选用 |
2.2 加强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夯实教师课程开发综合能力 |
2.3 立足学习理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激励机制 |
2.4 建立支持系统,保障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
3 研究的不足 |
附录1 福州市区已推行生物校本课程高中教师问卷 |
附录2 福州市区未推行生物校本课程学校教师问卷 |
附录3 个案研究课堂观察笔记 |
附录4 教师和学生访谈题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7)城市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研究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辨析 |
1.1.1 褐色土地 |
1.1.2 环境风险 |
1.1.3 风险认知 |
1.1.4 环境风险认知 |
1.2 理论基础 |
1.2.1 风险社会理论 |
1.2.2 风险文化理论 |
1.2.3 风险认知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1.1 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研究 |
2.1.2 风险认知研究 |
2.1.3 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4 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研究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研究 |
2.2.2 风险认知研究 |
2.2.3 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研究 |
2.3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
3.1 研究假设 |
3.2 调查问卷与访谈设计 |
3.2.1 问卷设计过程 |
3.2.2 问卷设计模型 |
3.2.3 深度访谈设计 |
3.3 数据采集 |
3.3.1 福州市概况 |
3.3.2 数据来源 |
3.3.3 样本基本属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状况 |
4.1 居民对褐色土地及来源的认知 |
4.1.1 居民对褐色土地的认知 |
4.1.2 居民对福州市褐色土地存在情况的了解程度 |
4.1.3 居民对褐色土地来源的认知 |
4.2 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 |
4.2.1 居民对褐色土地生态风险的认知 |
4.2.2 居民对褐色土地健康风险的认知 |
4.2.3 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态度 |
4.3 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规避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
5.1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
5.2 理论模型的选择与说明 |
5.2.1 风险认知的因变量 |
5.2.2 风险认知的自变量 |
5.3 模型结果与解释 |
5.3.1 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与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的关系 |
5.3.2 信息因素与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的关系 |
5.3.3 卷入程度与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的关系 |
5.3.4 个体特征与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居民对褐色土地及来源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
6.1.2 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较高,担忧其环境风险 |
6.1.3 居民获取褐色土地信息的渠道以网络、书籍、报刊为主 |
6.1.4 居民规避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措施多样,对政府期望较高 |
6.1.5 影响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认知的因素复杂多样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社区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居民对褐色土地的认知程度 |
6.2.2 确保媒体传播褐色土地环境风险信息科学、准确、客观 |
6.2.3 加大环境教育投入,普及褐色土地专业知识 |
6.2.4 重视居民对褐色土地的知情权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附录1:城市居民对污染土地环境风险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城市居民对污染土地环境风险认知访问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
1.2 国外研究现况 |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
2. 研究总体目标 |
3. 课题框架 |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
2.3 实验室检测 |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
3.4 病原谱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的局限性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
3. 结果 |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
4. 讨论 |
5. 研究的局限性 |
6. 小结 |
研究结论 |
建议 |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1 表格 |
附录2 论文发表 |
(9)福州市手足口病病原调查及基因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
(10)2011年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接种率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
2.2 常规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情况 |
2.3 常规基础免疫估算接种率情况 |
2.4 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D值评价 |
2.5 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R值评价 |
3 讨论 |
四、1996~1999年福州市晋安区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年龄差异的城市-区域宜居性分析与评价 ——以福州主城区为例[D]. 赵雪.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州市门球运动发展研究[D]. 黄邦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 谢裕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福州市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D]. 林淼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7]城市居民对褐色土地环境风险的认知研究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D]. 陆满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8]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 [9]福州市手足口病病原调查及基因进化研究[D]. 陈霄璐.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10]2011年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陈杨伟,王清华,羊晶晶. 应用预防医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