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水污染防治探讨

德宏州水污染防治探讨

一、德宏州水污染防治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江浩麟[1](2020)在《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区域内城市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得到较大改善,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展开研究,明确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并制定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这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西南地区城市概况,掌握了西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水文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选取了区域内的15个城市共计45处断面进行取样检测,选取BOD、TN、NH4+-N、TP四项指标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解析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有接近半数的水体水质较差,接近六成的水体水质没有达到目标水质类别。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氮、磷。基于西南地区城市的水质目标要求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负荷削减分配,制定西南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污染物削减目标。综合考虑技术在西南地区城市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提升和城市节水四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充分考虑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分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结合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设置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未来重点技术方向和阶段性治理目标,实施分期治理。最终形成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十五年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城市水体开展治理与修复等工作。

王敏[2](2020)在《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承载力是衡量土地资源承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科学依据,是指导国土空间开发、整治,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约束条件。因此,对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一直以来便是学界和政府机构探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文件的出台,更是强调区域土地承载力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山区大国,山区面积(包括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9%。云南作为我国山区的典型代表,山区面积占比94%。山地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深刻影响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空间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是云南山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地理学综合观出发,以云南为研究的空间载体,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为主的方法模型,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探讨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云南山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区域理论与实践的有益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和土地开发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地理学的空间观,论述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开发空间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云南省基础环境特征,为科学合理的筛选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客观基础。第四章为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筛选构建集成云南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第五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以土地开发优化为目标,基于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的空间分析法,从县域空间尺度,分析提出云南129个县(市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分区。第六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结合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就不足之处和后续可改进的地方进行说明,并展望今后可深化研究的方面。

曲超[3](2020)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政策,也是调节基于生态环境服务、保护和发展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已经进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实践在全国开展得早,投入资金多,补偿效果好,但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没有开展系统回顾和绩效评价,生态补偿工作未形成工作闭环,难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概念,从博弈论角度论证了基于绩效评价进行补偿的合理性,构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补偿政策效益、效应和效率的综合评价,测算了实际补偿与按绩效应支付补偿的差额,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理论部分对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文献。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主要回答了生态补偿“为什么补、补什么、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等问题,揭示了生态补偿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学理论主要回答了“好不好、怎么改”等问题。其次,对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梳理,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补偿效果分析、补偿效应评价、投入产出效率等多位维度进行了评述。之后,采用博弈论方法,按照预补偿、后补偿、按照绩效补偿三种模式,对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发现在绩效补偿模式下分配补偿资金并进行博弈,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预算刚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实践评述与框架设计部分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法律、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设计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的生态补偿经历了初设阶段(1978-2004年)、形成阶段(2004-2012年),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梳理了三个阶段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二是实践进展方面,我国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取得新进展,市场化生态补偿取得新突破;同时,总结了美国、欧盟、拉美等国家生态补偿实践情况;归纳出我国生态补偿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针对性不强、补偿效率不高等实践方面的问题。三是框架设计方面,针对当前研究对象集中在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绩效研究、研究方法集中在EPI指数等线性加总等不足,系统性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拓展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采用熵值法测度生态补偿的六项效益。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综合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总体熵均值由2011年的16.77增加到2018年的33.58,增加了100.20%。上海市、浙江省、重庆市熵均值位于前列,贵州省、安徽省、云南省熵值增速位于前列。二是采用DID模型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回归结果显示生态补偿显着改善了流域水质。在各控制变量中,人均GDP、氨氮排放强度通过1%显着性水平检验,表明其与政策效应关联性较强。通过改变窗期、子样本回归、安慰剂等进行稳健性检验,证明政策效应具有稳健性。三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流域的综合补偿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综合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四是综合以上三个逻辑层次评价结论,以效应评价作为可信度参考,以效益评价作为计算基数,以效率评价作为调整系数,测算了按绩效应补偿的金额,形成绩效评价工作闭环。2011-2015年应在实际补偿的基础上额外补偿,而2016-2018年应扣减补偿资金。分省市测算,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安徽省等5个省市应给予额外补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四项政策建议:一是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三是突出绩效化,坚持生态补偿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四是突出激励化,以生态补偿为抓手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杨丹丹[4](2020)在《江苏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对地表水质影响研究 ——基于合成控制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水污染情况不断加重。工业生产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加速推进,致使工业污水排放量持续攀升、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有害菌群数量快速上升。地表水体质量不断下降,水污染事件频发,不仅将严重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体生态平衡,同时也不利于居民身体健康。地表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引发了广发关注,为扭转这一局面,环保部自2015年开始出台了多项水污染防治行动专项计划。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了众多环保政策。江苏省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是我国水资源大省。为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改善地表水体质量,2016年2月3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下发《江苏省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是我国首个实行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的省份。本文力图对江苏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水污染治理政策在全国其他省市的优化与推广提供经验参考,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与政策价值。本文基于博弈论结合我国当前状况提出假设,即现有体制下污染治理政策及法律法规不能完全达到其预期目标。选取江苏及全国29个省市的高锰酸盐(CODmn)、溶解氧(DO)、氨氮(NH3)等3项水污染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控制法探究江苏省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对江苏省地表水体质量影响。为综合评价政策效果,采用熵值法将高锰酸盐(CODmn)、溶解氧(DO)、氨氮(NH3)等3项水污染指标合成一项综合指标以综合评估江苏省差别定价政策是否达到其预期目标。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江苏省地表水质整体上取得明显改善;溶解氧(DO)指标提高表明地表水体自净能力显着提升;但由于不易监管,以高锰酸盐(CODmn)和氨氮(NH3)衡量的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反而有所恶化。该实证分析结果有力地证实:企业机会主义心态作祟(政府、公众放弃监管概率小于θ*时),为节约生产成本排污企业无法依法依归进行污染治理。从而使政策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为确保实现预期目标,政策制定及动态调整必须保证激励约束相容。

张利国[5](2019)在《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及综合分区研究 ——以丹江口库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土地利用在不断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提供各类功能与服务的同时,也引起了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或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并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国土集聚开发和分类保护相适应,立足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部署。土地利用为人类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具有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多功能特性,是评估土地利用效应、合理性及可持续性的重要视角和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及综合分区,以功能的合理、协调发挥为导向,优化区域开发与保护格局,保障土地资源具有持续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库区是由于水库兴建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地域单元,我国是世界上库区最多的国家,其已成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重要的区域发展空间载体。库区往往具有地形条件复杂、生态敏感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特性,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冲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也是实现库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与综合分区的理论与方法梳理,并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丹江口库区作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针对不同分区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体系,优化土地开发与保护格局,是促进库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可为类似区域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以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导向,以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以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手段和契机,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方法体系构建—实证研究”的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理论体系梳理,主要对指导本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库区的基本问题及多功能内涵等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方案,并阐述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的目标与原则,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及分区方法体系构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构建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体系;二是阐述多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三是探索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综合分区方案。第四章至第六章以丹江口库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其中第四章简要介绍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过程。第五章首先从微观尺度分析了丹江口库区水资源保障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突出水资源保障功能对库区的重要性。进而从县域尺度分析了多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第六章对丹江口库区进行了多功能综合分区,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了差异化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展望。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方案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提出了由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3个一级功能和9个二级功能构成的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方案。结合库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及对功能的特殊需求,上述方案在环境功能中分设“水资源保障功能”,突出了库区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性,体现了库区的特殊需求和定位。依据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方案,本研究构建了由21个指标构成的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同样体现了库区的特殊性:首先针对水资源保障功能这一库区核心功能的评估,以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两个指标综合表征,上述指标可依据降雨、气温、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避开了库区缺乏长时间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的问题,提升了该指标体系的实用性,扩大了适用范围。其次,对于经济功能的评估,前人多选择了工业产出、第二产业产值等类型指标,本研究对这类指标的作用进行了淡化,体现了库区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避免大规模工业开发的特征与要求。(2)从微观尺度分析了库区水资源保障功能的演变格局针对库区水资源保障功能的重要性,从微观尺度分析了库区水源涵养以及土壤保持的地形梯度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格局,深入剖析库区水资源保障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该分析可为下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库区水资源安全的差异化政策建议提供支撑。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量15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聚集现象明显,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水源涵养强度随高程升高而波动明显,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500m1500m高程区间是水源涵养的优势区,需加强海拔为600m以下及坡度为5°以下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保护。15年来,研究区土壤保持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土壤保持强度较大地区主要集中于丹江口库区中上游南部大巴山区;较弱的地区主要为下游的丹江口市、淅川县等地。800m1700m高程段是丹江口库区土壤保持的优势区域,海拔400m以下区域土壤保持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烈,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保持强度呈增长态势,但在55°以上区域下降迅速。(3)从县域尺度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以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从县域尺度构建了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对库区土地利用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展开评价,并开展时空分异特征分析。丹江口库区中部以及南部大巴山区土地利用环境功能较高,并形成了以十堰、汉中和商洛为中心的低值聚集区,安康市城区土地利用环境功能长期处于中等水平。20002015年的15年间,土地利用环境功能总体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快速提升的区县主要集中于丹江口水库周边区县、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汉中盆地以及位于秦岭东部至伏牛山一带的商洛市周边。土地利用社会功能较高以上水平区县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的河南四县至十堰城区一带,至2015年,以安康市为中心的周边区县成为社会功能新的高值聚集区;15年间,研究区大部分区县土地利用社会功能以缓慢提升和快速提升为主,中部土地利用社会功能增长较为明显。研究区土地利用经济功能分布格局年际变化不大,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以汉中及十堰为中心的东西两个地区,低水平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以及南部山区;15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经济功能整体处于缓慢提升态势,且中部提升速度高于东部和西部。(4)开展了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影响机理的定性分析及文献梳理,本研究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备选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筛选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方法。文章以丹江口库区为案例,筛选出地形起伏度、年均降雨量、地均GDP以及土地开发强度4个因素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展开影响因素研究。地形起伏度对土地利用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上呈现正向影响作用,对土地利用经济功能主要呈负面影响。年均降雨量对于环境功能主要以正向影响为主,对社会功能的影响规律不明显,而对土地利用经济功能的发挥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干扰作用,东部地区以正面影响为主,西部山区则主要体现为负面干扰。地均GDP对环境功能的影响分两个阶段,2005年以前,主要以促进作用为主,2005年以后,则主要为抑制作用;对土地利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主要呈现正向作用。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对环境功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土地利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5)开展了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综合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由于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综合分区目标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单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案的简单对比难以达到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目标。基于此,本研究集成运用“静态+动态”以及“定量+定性”的分区理念,将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综合变化特征考虑在内,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理念,重点考虑水资源保障功能对库区的重要性,构建了“初步分区+两步修正”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思路。采用上述分区思路将丹江口库区划分为6个分区类型,分别为下游核心水体重点保护区、上游环境功能优势保持区、中上游环境功能重点强化区、下游社会功能改良区、中下游经济功能适度强化区以及中心城市经济功能优化发展区。在对上述各分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区特征及功能定位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针对各分区提出了多功能发展组合模式及土地利用政策导向。特别地,针对丹江口库区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分别从综合分区管理以及垂直分区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水资源安全保障手段的分区匹配方案。最后,从生态补偿、跨区域政府合作以及生态立法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

邓骥[6](2019)在《基于GIS的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梁河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保障15.46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当前耕地面积平稳、完成耕地数量与品质保护的总目标。在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及国务院重审此目标,同时对此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习主席主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明确表明,要绝不后退的秉承最为严格的耕地保障机制,并指出耕地保护工作应当秉承“占优补优、数量与品质同样重要”的发展策略。而提质改造工程是保证耕地数量同时提升耕地质量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旱地、水浇地图斑作为评价对象,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测算县域内提质改造潜力;通过系统地收集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农用地分等等数据,反演各评价指标因子,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完成对梁河县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质改造潜力测算通过对梁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旱地、水浇地图斑作为评价对象,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从坡度、生态保护占用、建设用地占用、退耕还林占用、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以及地块规模大小来测算县域内提质改造潜力。(2)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选择出8个评价指标,确定权重,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梁河县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模型。基于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梁河县,高,中,低质量改造面积分别为973.18公顷,1806.45公顷和503.90公顷,分别占总潜在面积的29.64%,55.02%和15.34%。(3)典型地块综合效益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通过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从多方面对梁河县提质改造典型地块进行综合效益。比如测算预计的粮食产出,分析提质改造水土流失等生态效益,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李杰,崔东文[7](2019)在《云南省水安全区域类型识别TSA-PP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科学识别云南省16个州市的水安全区域类型,提出了树-种算法(TSA)-投影寻踪(PP)识别模型。选取了4个典型测试函数对TSA进行仿真验证,并将验证结果与人工蜂群(ABC)算法、布谷鸟搜索(CS)算法等6种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和水环境条件中遴选出了27个指标构建区域水安全类型识别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在各分级标准阈值间采用随机内插的方法生成样本;同时,构建了基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水环境条件的投影指标函数,并分别采用TSA搜索最优投影向量,计算云南省内各州市的综合投影值以及各分级标准阈值的投影值,然后利用分级标准阈值投影值对各行政区的水安全区域类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TSA寻优精度优于ABC、CS等6种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精度、极值寻优能力和收敛稳健性能。TSA-PP模型对云南省各州市的水安全类型识别结果为:昆明市、玉溪市为"中度缺水-较发达-中等"型;楚雄州、大理州为"严重缺水-中度发达-较差"型;西双版纳、迪庆州为"中度缺水-中度发达-中等"型;丽江市为"严重缺水-中度发达-中等"型;德宏州为"轻度缺水-中度发达-中等"型;怒江州为"轻度缺水-中度发达-较差"型;其他州市被识别为"中度缺水-中度发达-较差"型。

周有荣,崔东文[8](2018)在《基于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云模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全面衡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将正态云模型引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建立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正态云评价模型,以云南省16个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为例进行研究。选取当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万元GDP用水量等6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采用云模型正向发生器计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分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利用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方法给出各指标权重,并与传统粒子群算法、人工蜂群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进行比较。根据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矩阵给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分级的确定度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觅食算法寻优精度高于传统粒子群等3种算法。昆明市、曲靖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为优秀,保山市、红河州、德宏州评价为合格,其余11个州市评价为良好。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正态云评价模型兼具模糊性和随机性,既能反映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分级的定性概念,又可反映隶属程度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李菊,崔东文,袁树堂[9](2018)在《基于足球联赛竞争算法-投影寻踪-云模型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客观衡量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将正态云模型引入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建立足球联赛竞争算法-投影寻踪-正态云评价模型,以云南省各州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为例进行实例研究。从水资源等系统遴选20个指标构建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采用云模型正向发生器计算水资源短缺风险分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在分级标准阈值间随机内插样本构造投影寻踪优化目标函数,利用足球联赛竞争算法、粒子群算法、布谷鸟搜索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投影寻踪目标函数并进行比较,并通过足球联赛竞争算法-投影寻踪法给出各指标权重;根据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矩阵计算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的分级确定度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投影寻踪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结果表明:足球联赛竞争算法寻优精度高于粒子群算法等3种算法。昆明市、怒江州和迪庆州水资源风险评价为低风险;玉溪市、保山市、文山州和德宏州评价为较低风险;曲靖市、昭通市、普洱市、临沧市和红河州评价为中等风险;其余州市评价为较高风险,评价结果与投影寻踪法、模糊评价法基本一致。足球联赛竞争算法-投影寻踪-正态云评价模型兼具模糊性和随机性,既能反映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分级的定性概念,又可反映隶属程度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王应武,陈栋格[10](2017)在《基于磷虾觅食算法-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从总量红线、效率红线、纳污红线3个方面遴选12个指标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约束下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提出磷虾觅食算法(KH)-最大熵投影寻踪(MEPP)水安全评价模型,并构建人工蜂群(ABC)算法、文化算法(CA)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MEPP评价模型作对比,以云南省所辖16个行政分区水安全评价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KH算法寻优精度优于ABC、CA和PSO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极值寻优能力。KH-MEPP模型对迪庆州、德宏州、怒江州和西双版纳州水安全评价为"安全";丽江市评价为"不安全";其余行政分区评价为"基本安全"。KH-MEPP模型对云南省16个行政分区评价结果与PSO-MEPP模型相同,但在排序上存在差异;与CA-MEPP、ABC-MEPP模型在评价结果及排序上均存在差异。

二、德宏州水污染防治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宏州水污染防治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资源和水文
        2.1.4 城市基础设施情况
    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西南地区城市污水排放量
        2.2.2 西南地区城市水功能分类
        2.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表征方法
        2.3.2 西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3.3 西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的构建
    3.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西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3 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研究
    3.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
        3.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4.4 西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第4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步骤
    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5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指标
附录B 西南地区城市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2)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2.2.2 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进展
        2.2.3 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
    3.1 自然资源环境特征
        3.1.1 地理区位条件特殊
        3.1.2 自然环境错综复杂
        3.1.3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3.2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3.2.1 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3.2.2 社会发展进程总体平稳
        3.2.3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3.3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1 国土面积相对较大
        3.3.2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3.3.3 梯度分布差异明显
第4章 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
    4.1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2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
    4.3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实证分析
        4.3.1 土地梯度承载力本底评价
        4.3.2 土地梯度承载力状态评价
        4.3.3 土地梯度承载力潜力评价
        4.3.4 土地梯度承载力综合评价
    4.4 土地梯度承载力影响因素
第5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
    5.1 土地开发优化方法构建
        5.1.1 三维魔方法
        5.1.2 聚类分析法
        5.1.3 二维关联矩阵法
    5.2 土地开发优化结果分析
        5.2.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5.2.2 土地利用发展分区
        5.2.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第6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发展,差别化制定政策
    6.2 优化空间布局,切实保护耕地
    6.3 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
    6.4 “三效”均衡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分析
        (二)历史沿革
        (三)主要原则
        (四)标准核算
        二、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筛选
        (二)总体分布
        (三)实证研究情况
        (四)评价方法情况
        三、生态补偿绩效研究进展
        (一)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重点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主要功能
        (三)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演绎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框架
        一、论文结构
        二、论文框架
    第五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来源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生态补偿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生态补偿
        (二)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
        (三)社会参与型生态补偿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一)绩效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经济学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博弈论理论
        (五)生态资本理论
        (六)生态价值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比较与经济学分析
        一、纵向与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比较
        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经济学分析
        (一)预补偿型
        (二)后补偿型
        (三)按绩效评价补偿型
        (四)三种补偿模型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述评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二、生态补偿政策进展
        (一)初始阶段:生态补偿依附于环境管制
        (二)形成阶段:体现“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三)完善阶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
        一、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总体情况
        二、我国生态补偿重点实施领域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
        (三)流域生态补偿
    第三节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生态补偿实践
        二、欧盟生态补偿实践
        三、拉美国家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第一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步骤与指标构建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绩效评价主要目标
    第二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方法比选
        一、方法比较
        二、方法选择
        (一)效益评价——熵值法
        (二)效应评价——双重差分法
        (三)效率评价——三阶段DEA方法
    第三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指标
        二、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指标
        三、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指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值法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现状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状况
        二、森林生态补偿状况
        三、流域生态补偿状况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综合评价
        一、生态补偿效益分类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环境质量效益
        (四)污染减排效益
        (五)资源节约效益
        (六)社会公平效益
        二、描述性统计
        三、效益熵值分析
        (一)11省市生态补偿综合效益熵值分析
        (二)11省市生态补偿各单项效益熵值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DI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模型的设定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第二节 长江干流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DID模型设置
        三、基本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长江支流赤水河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基本回归
        三、分行业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第一节 各类生态补偿综合效率评价
        一、综合效率评价第一阶段
        二、综合效率评价第二阶段
        三、综合效率评价第三阶段
        四、综合效率与单项效率对比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脱贫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按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金额测算
        一、纳入计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
        二、综合效益总量
        三、11省市绩效熵值
        四、11省市基于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二、生态补偿规模逐年提高,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三、生态补偿政策效应显着,宜在重点流域总结推广
        四、生态补偿综合效率先升后降,规模效率低为主要因素
        五、补偿金额与绩效评价结果背离,由补偿不足转变为补偿过度
    第二节 不足之处
    第三节 建议
        一、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三、突出绩效化,完善生态补偿的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
        四、突出激励化,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图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表1 2016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2 2017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3 2018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4 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县域名单(2018年).
    表5 长江经济带各类主体功能区面积(km~2)及占比(2018年)
    表6 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7 黄河流域8省区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8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调查问卷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江苏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对地表水质影响研究 ——基于合成控制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污染现状研究
        1.2.2 污染治理相关研究
        1.2.3 政策效应评估方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水污染监管博弈模型
        2.1.1 政府与排污企业博弈思想及应用
        2.1.2 不完美监督及机会主义倾向
    2.2 政府企业静态博弈模型
        2.2.1 政府与企业的收益期望
        2.2.2 政府与企业行为策略分析
    2.3 政府企业动态博弈模型
        2.3.1 政府与企业收益期望
        2.3.2 政府与企业纳什均衡解
        2.3.3 政府与企业序贯均衡解
    2.4 提出假说
第3章 政策效果与江苏地表水质变化趋势关系初探
    3.1 地表水质指标选取
        3.1.1 溶解氧指标
        3.1.2 高锰酸盐指标
        3.1.3 氨氮指数
    3.2 江苏省地表水质指标变化趋势
        3.2.1 高锰酸盐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及政策效果初探
        3.2.2 溶解氧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及政策效果初探
        3.2.3 氨氮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及政策效果初探
    3.3 江苏与其他省区地表水质变化趋势
        3.3.1 高锰酸盐指标变化趋势
        3.3.2 溶解氧指标变化趋势
        3.3.3 氨氮指标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效应评估
    4.1 评估方法选择
        4.1.1 方法介绍
        4.1.2 基本思想
        4.1.3 核心步骤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处理
        4.2.3 干预组与控制组变化趋势分析
    4.3 差别定价政策效应评估
        4.3.1 各指标政策效应评估
        4.3.2 综合指标政策效应评估
    4.4 评估效应的安慰剂检验
        4.4.1 个体安慰剂检验
        4.4.2 时间安慰剂检验
    4.5 成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及综合分区研究 ——以丹江口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
        1.3.2 库区土地利用研究
        1.3.3 研究进展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理论体系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地域分异理论
        2.1.3 系统理论
        2.1.4 人地协调理论
        2.1.5 区位理论
    2.2 库区基本概念及土地利用特征
        2.2.1 库区的基本概念
        2.2.2 库区土地利用特征
    2.3 土地利用多功能内涵梳理
        2.3.1 土地利用多功能概念
        2.3.2 土地利用多功能内涵属性
        2.3.3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内涵的特殊性
    2.4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方案构建
        2.4.1 已有分类方案及适用性分析
        2.4.2 基于水资源保护特殊需求的分类方案
    2.5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目标与原则
        2.5.1 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2.5.2 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目标
        2.5.3 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及分区方法体系
    3.1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2 改进突变级数模型构建
    3.2 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
        3.2.1 基于微观尺度的水资源保障功能演变特征
        3.2.2 县域尺度的多功能时空分异
    3.3 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3.3.1 影响因素分析与备选指标体系构建
        3.3.2 GWR模型构建
    3.4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综合分区方案
        3.4.1 常用分区方法
        3.4.2 现有分区方法适用性分析
        3.4.3 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思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介
        4.1.2 研究区范围界定
        4.1.3 自然地理概况
        4.1.4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过程
第五章 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5.1 基于微观尺度的水资源保障功能时空格局
        5.1.1 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特征
        5.1.2 土壤保持功能时空演变特征
    5.2 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
        5.2.1 土地利用环境功能时空分异
        5.2.2 土地利用社会功能时空分异
        5.2.3 土地利用经济功能时空分异
        5.2.4 土地利用总功能时空分异
    5.3 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5.3.1 模型变量的筛选及建模
        5.3.2 地形起伏度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
        5.3.3 年均降雨量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
        5.3.4 地均GDP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
        5.3.5 土地开发强度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丹江口库区多功能综合分区与差异化政策建议
    6.1 基于系统聚类的初步分区
    6.2 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修正
        6.2.1 基于主导功能综合变化的分区修正
        6.2.2 基于功能权衡分析的分区修正
    6.3 分区方案合理性及各分区特征
        6.3.1 分区方案合理性分析
        6.3.2 各分区特征及功能定位
    6.4 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管控与政策建议
        6.4.1 多功能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导向
        6.4.2 水资源安全保障手段分区匹配
        6.4.3 制度保障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GIS的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梁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土地适宜性研究进展
        1.4.1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2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梁河县提质改造研究区选取及潜力测算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所在县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所在县自然条件
        2.1.3 研究区所在县的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 所需资料及用途
    2.4 研究区的选取
        2.4.1 全县土地利用现状
        2.4.2 全县耕地现状分析
        2.4.3 对耕地坡度进行分析
        2.4.4 对耕地质量进行分析
        2.4.5 梁河县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分析
    2.5 研究区图斑筛选
        2.5.1 坡度等级筛选
        2.5.2 生态保护占用筛选
        2.5.3 建设用地占用筛选
        2.5.4 退耕还林占用筛选
        2.5.5 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筛选
        2.5.6 地块规模筛选
        2.5.7 确定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区
    2.6 研究区的最终确定
第三章 梁河县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提质改造概念
        3.1.2 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3.1.3 耕地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3.2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步骤与方法
        3.2.1 评价思路
        3.2.2 引入方法和软件环境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3 评价方法
        3.3.1 德尔菲法
        3.3.2 主成分分析法
        3.3.3 综合指数法
        3.3.4 层次分析法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指标的选取
        3.4.2 权重计算
        3.4.3 量化处理
    3.5 提质改造适宜性分级标准
    3.6 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3.7 评价模型的构建
        3.7.1 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模型
第四章 梁河县提质改造适宜性评价
    4.1 研究区提质改造适宜性因子分析
        4.1.1 自然因素条件分析
        4.1.2 交通水利条件分析
        4.1.3 人的因素条件分析
    4.2 评价结果
    4.3 典型地块综合效益分析
        4.3.1 梁河县提质改造工作概况
        4.3.2 典型地块工作概况
        4.3.3 效益分析
        4.3.4 耕地质量分析
        4.3.5 产能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云南省水安全区域类型识别TSA-PP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树-种算法及验证
    2.1 树-种算法
    2.2 仿真验证
3 水安全区域类型识别指标体系
4 TSA-PP水安全类型识别模型
    4.1 投影寻踪模型
    4.2 TSA-PP模型识别实现步骤
5 实例应用
    5.1 模型构建与求解
    5.2 评价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8)基于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云模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
3 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正态云评价模型
    3.1 最优觅食算法
    3.2 投影寻踪模型
    3.3 云模型简介
    3.4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实现步骤
        3.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2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3.4.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
4 应用实例
    4.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2 算法验证及对比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9)基于足球联赛竞争算法-投影寻踪-云模型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
2 评价模型
    2.1 足球联赛竞争算法与投影寻踪技术
    2.2 云模型简介
    2.3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实现步骤
3 应用实例
    3.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2 算法验证及对比
    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10)基于磷虾觅食算法-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水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KH-MEPP水安全评价模型
    2.1 磷虾觅食算法
    2.2 MEPP技术
    2.3 水安全评价实现步骤
3 实例应用
    3.1 研究区概况
    3.2 基于“三条红线”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
    3.3 水安全评价模型求解
    3.4 评价结果分析
4 结论

四、德宏州水污染防治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江浩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D]. 王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D]. 曲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江苏污水处理差别定价政策对地表水质影响研究 ——基于合成控制法[D]. 杨丹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库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及综合分区研究 ——以丹江口库区为例[D]. 张利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基于GIS的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梁河县为例[D]. 邓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云南省水安全区域类型识别TSA-PP模型及应用[J]. 李杰,崔东文. 人民长江, 2019(02)
  • [8]基于最优觅食算法-投影寻踪-云模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评价[J]. 周有荣,崔东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05)
  • [9]基于足球联赛竞争算法-投影寻踪-云模型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J]. 李菊,崔东文,袁树堂. 水文, 2018(04)
  • [10]基于磷虾觅食算法-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水安全评价[J]. 王应武,陈栋格.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7(05)

标签:;  ;  ;  ;  ;  

德宏州水污染防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