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录

《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录

一、《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周正强,郑宏晔,胡洁梓,周宇通,张小菊[1](2019)在《135MW机组低压末级叶片裂纹原因分析》文中指出某火力发电厂135MW机组2Crl2MoV钢低压末级叶片进汽边出现大量密集裂纹,通过成分、力学性能、金相检验以及断口形貌的分析,认为高频淬火硬化工艺致使低压末级叶片进汽边表面硬化区域完全淬透,淬火相变组织应力较高,塑性功低,是叶片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

张添宝[2](2019)在《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高效利用天然气的一种重要方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下称联合循环机组)相对于燃煤机组而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但因天然气成本较高,许多燃机热电厂盈利微博甚至亏损。因此,在以热定电的背景之下,通过合理分配负荷、优化燃机热电厂的设备运行方式以降低整个热电厂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燃机热电厂的联合循环机组与燃气启动锅炉(下称燃锅)为研究对象,针对已有的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考虑厂用电、供热管损等因素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基于修正后的模型对联合循环机组进行经济性分析,揭示了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价格(气、电、热、水)、天然气耗量、电负荷、热负荷等因素间的内在变化关系。针对燃锅,在考虑各种损失因素(供热管损、锅炉用电)的情况下建立其边际贡献模型,通过经济性分析揭示了燃锅边际贡献、价格(气、热、水)、天然气耗量、热负荷等因素间的内在变化关系。本文提出了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这个指标用以评价设备的经济性。通过绘制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曲线,发现了燃机经济性临界点,当燃机负荷在此临界点之上,用联合循环机组供热更为划算,反之则用燃锅更为划算。在完成年总发电量计划及满足周边热用户热负荷需求的条件下,提出了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协调耦合运行策略,使得燃机热电厂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基于上述模型及策略,完成了应用软件的规划及设计。可用此软件实现对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产出分析及经济性分析,用图表表示其变化关系。同时,可用此软件计算得出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整体经济性最优的运行方案,为燃机热电厂实际运行提供指导,对于其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郭玉琪[3](2018)在《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推进汽轮机组是舰船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结构和热力过程复杂,工况变化频繁,随着近几年自动化程度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机组设计和操作人员以及运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只着眼于培训功能的仿真模型已不再能够满足当今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SimuWorks仿真支撑平台,建立适用于操作训练及运行特性分析的仿真模型。全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建模仿真技术发展现状及机组的结构特点与运行特性,根据模块化建模方法将汽轮机组分为汽轮机本体,推进轴系,凝汽系统,除氧设备,调节阀和管道流网几个部分,运用集总参数法建立模块相应的数学模型;(2)在SimuWorks仿真平台建立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整体模型,经过多次特性参数调试,确定模型初始特性参数,将100%工况、75%工况、50%工况以及30%工况下的主蒸汽压力、流量、机组输出功率、推进轴转速、冷凝器真空度、凝水温度、循环水温度等状态参数与设计参数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静态精度;(3)分别对舰船全速工况、倒车工况、降工况扰动、循环水流量扰动以及除氧阀门扰动进行动态仿真。监测机组主蒸汽压力、温度及流量、级组输出功率、推进轴转速、冷凝器压力、凝水温度、循环水温度以及除氧压力等重要参数的动态仿真结果,验证模型动态响应特性。为进一步验证模型可信度,运用AHP-云评估仿真模型置信度;(4)针对该舰船巡航经济性较差的问题分析机组运行方式特点,基于仿真模型建立机组热耗率计算模块。在给定工况的可行压力范围内,采用磷虾群算法寻找机组变工况运行时热耗率最低点所对应的压力,并通过试验验证该压力点热耗率低于厂家提供的设计压力点的热耗率,即该方法求得的最优初压能达到机组优化的目的。据此给出了优化后的滑压运行曲线。试验及评估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具有良好的动静态仿真精度和可信度,不仅可以用于培训还可以用于机组运行特性分析,为机组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

石丽娜[4](2011)在《煤浆输送泵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石油短缺已经显现,将煤转化为石油产品的煤炭液化技术已引起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煤浆输送泵作为煤直接液化工艺中的关键输送设备,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煤直接液化装置运行的稳定性。目前,国内外对往复泵内部流体流动情况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定常或者稳态的研究,鲜有对其内部瞬态流场的动态模拟研究。本文基于CFD方法,应用FLUENT软件提供的动网格模型对煤浆输送泵试验装置的三维流场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并结合试验运行情况和DCS控制系统流量监测,对其内部流体流动情况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对设计工况下的煤浆输送泵试验装置进行整机模拟,得到了其周期运动中各个时刻流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初定结构的煤浆输送泵虽然能够输送煤浆,但是时有堵塞情况发生,回流问题也比较严重,无法长时间连续顺畅的输送煤浆。随后对其结构进行改进,缩短柱塞行程,提高曲柄转速,重新进行数值模拟与试验运行,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仍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甚至因转速提高致使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下降。针对上述不足,进而改进阀体结构,降低曲柄转速,以提高系统稳定性。模拟结果显示,改进阀体结构后,煤浆输送泵整个周期流场的煤浆输送速度都有显着提高,堵塞和回流等也得到极大缓解,能够连续稳定地输送煤浆。最后,针对阀体结构改进后的煤浆输送泵,开展了实验研究。利用DCS控制系统对其出口流量进行监测,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两者基本吻合。本文的研究为瞬态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为煤浆输送泵的国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王见[5](2004)在《网络化虚拟仪器及其在PDA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仪器必须与IT相关技术同步才具有生命力,正如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了虚拟仪器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引发了测控界的一场革命。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在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和虚拟仪器结合就形成了网络化虚拟仪器。网络化虚拟仪器在网络教学实验、远程数据采集与控制、远程测量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远程设备故障诊断、远程测试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性价比也越来越高。将虚拟仪器技术和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PDA上,形成了基于PDA的手持式虚拟仪器。手持式虚拟仪器充分发挥了PDA便携的特点,并利用PDA的无线通信功能,让测试任务变得更加方便、自由度更大。 网络化虚拟仪器和手持式虚拟仪器是虚拟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对网络化和手持式虚拟仪器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1)对网络化虚拟仪器及实现技术做了深入研究。从网络化数据获取、网络化数据管理、网络化数据分析、网络化数据共享与发布到网络化虚拟仪器的表现形式,涵盖了网络化虚拟仪器的各个方面。 2)将虚拟仪器和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概念与技术应用于PDA上,提出了手持式虚拟仪器的概念和技术解决方案。 3)提出了基于WLAN、蓝牙、红外线和GPRS等无线技术的手持式虚拟仪器开发模式和应用方案。采用这些无线技术可以增加虚拟仪器的灵活性。 4)研究了将Web Services技术应用到虚拟仪器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5)自主开发了基于PDA的网络化虚拟仪器开发工具包。利用组件开发方式,开发了手持式虚拟仪器分析组件、数据呈现组件、数据传输组件等,并与Visual Studio.NET平台无缝集成。可以快速的进行手持设备的网络化应用开发。 6)自主开发了基于PDA的数据流压缩解压组件,能够集成在应用中,对数据流进行压缩解压处理,减小数据流的大小,缩短传输时间。 7)利用基于PDA的网络化虚拟仪器开发工具包开发了手持式数据记录仪、移动式温度监测仪、手持式FFT分析仪和小波变换分析仪等手持式虚拟仪器。

都萍[6](2004)在《光滑及带扰流片的叶片内部矩形直通道冷却的数值模拟》文中认为叶片内部通道冷却技术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叶片表面温度的降低成为提高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由于叶片内部通道的复杂性,以及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可以克服实验方法的一些限制,本文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叶片内部通道冷却的流动与换热进行研究。 通过对简化的通道几何形状的分析以及通道内部流体流动的特征分析,文中建立了三维、不可压缩的紊流物理模型。本文应用有限容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利用SIMPLEST算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求解,对于对流——导热耦合问题采用了整场离散、整场求解的方法。 本文对来流雷诺数Re在1×105—4×105范围内,主要对光滑壁面矩形直通道、带顺排扰流片矩形直通道、带错排扰流片矩形直通道、带7°倾斜角扰流片矩形直通道和带15°倾斜角扰流片矩形直通道五种形式通道内部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通道入口冷空气的速度来改变入口雷诺数,得出各种通道内部的压力场、壁面温度场以及速度场。通过对各种不同形式通道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流体的入口雷诺数,可以加强换热,有效的降低壁面温度;扰流片的存在可以增强扰流,加强换热;带倾斜角扰流片通道的换热性能大大加强。在相同入口雷诺数的情况下,带倾斜扰流片通道的换热性能是错排扰流片通道的2.6倍,光滑壁面通道的6.6倍。根据计算得出的数据,拟合出了本文所研究的通道的入口雷诺数Re与平均努塞尔数Nu和入口雷诺数Re与摩擦系数f之间的关系式。

高嵬[7](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唐俊熙[8](2015)在《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及事故预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民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高供电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尽可能减少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当前电力系统研究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电力设备可靠性的提高,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因失误已经成为电力系统主要的事故风险源之一,但电网领域人因可靠性分析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及事故预控进行了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了电网安全事故的特点与电网人因安全特点,给出了电网操作人因失误与人因可靠性的概念,并结合电力公司当前运行操作的实际情况,对电网操作人因失误的类型、机理以及多种安全影响因素做了分析,为人因可靠性的量化分析打下基础。其次,在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量化评估方面引入了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代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方法(CREAM),针对其问题与电网操作的适用性做出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CREAM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量化评估方法,可量化评估电网操作任务的人因可靠性水平与分析人因安全状态。最后,在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在电力系统的实践应用方面,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分析及事故预控系统”,能够丰富电力系统操作安全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为电网操作相关人员及时掌握人因可靠性水平以及人因安全事故的预控提供有力支持。

二、《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135MW机组低压末级叶片裂纹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理化检验
    (1)化学成分分析
    (2)金相组织
    (3)力学性能
    (4)断口分析
2 分析与讨论
3 结 语

(2)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及趋势
        1.1.2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展现状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对象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分析模型改进及经济性分析
    2.1 修正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
    2.2 修正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
        2.2.1 机组负荷与综合厂用电的依变关系
        2.2.2 抽汽量与实际售热量的依变关系
    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经济性分析
        2.3.1 当前联合循环机组收益状况
        2.3.2 电、热价补偿点分析
        2.3.3 经济平衡性分析
        2.3.4 全负荷范围内经济性平衡点
    2.4 本章小结
3 燃气启动锅炉分析模型建立及经济性分析
    3.1 燃气启动锅炉边际贡献模型
    3.2 燃气启动锅炉负荷与气耗量的依变关系
    3.3 燃气启动锅炉供热量与实际售热量的依变关系
    3.4 燃气启动锅炉经济性分析
        3.4.1 当前燃锅收益状况
        3.4.2 经济性平衡分析
        3.4.3 全负荷范围内经济性平衡点
    3.5 本章小结
4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4.1 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
    4.2 基于计划发电量的协调耦合运行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分析模型及策略软件化
    5.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5.1.1 产出分析
        5.1.2 经济性分析
    5.2 燃气锅炉
        5.2.1 产出分析
        5.2.2 经济性分析
    5.3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5.3.1 设备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
        5.3.2 燃气轮机负荷经济性临界点
        5.3.3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舰船汽轮机组建模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介绍
    2.2 汽轮机组建模原则及建模方法
        2.2.1 建模原则
        2.2.2 建模方法
    2.3 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常用工质热力性质
        2.3.1 数学模型理论基础
        2.3.2 建模常用工质热力性质
    2.4 建模与仿真工具 SimuWorks 简介
        2.4.1 大型科学计算与仿真引擎 SimuEngine
        2.4.2 通用图形化自动建模系统 SimuBuilder
        2.4.3 模块资源管理器 SimuManager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舰船主汽轮机组数学建模
    3.1 汽轮机本体模型
        3.1.1 主蒸汽调节阀
        3.1.2 调节级
        3.1.3 非调节级
        3.1.4 蒸汽膨胀做功
    3.2 推进轴系建模
    3.3 凝汽系统模型
        3.3.1 不可凝结区
        3.3.2 可凝结区
        3.3.3 凝水区
        3.3.4 循环水的出口温度
    3.4 除氧设备模型
        3.4.1 除氧压力
        3.4.2 除氧水箱水位
    3.5 管道流网及调节阀模型
        3.5.1 管道流网模型
        3.5.2 调节阀
        3.5.3 PID控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SimuWorks 的仿真实现
    4.1 基于 SimuWorks 的系统模型搭建
    4.2 模型静态特性分析
    4.3 模型动态特性试验
        4.3.1 全速工况动态仿真试验
        4.3.2 降工况扰动试验
        4.3.3 减速及倒车工况扰动试验
        4.3.4 凝汽器及除氧设备动态仿真试验
    4.4 模型置信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仿真模型的主汽轮机组运行优化
    5.1 机组运行优化模型
        5.1.1 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
        5.1.2 机组热耗率与最优初压数学模型
    5.2 磷虾群优化算法模型
    5.3 机组最优初压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煤浆输送泵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往复泵及关键部件简介
        1.2.1 往复泵概况
        1.2.2 泵阀
        1.2.3 柱塞及密封
    1.3 往复泵的研究现状
        1.3.1 往复泵及泵阀的结构进展
        1.3.2 往复泵及泵阀的理论研究
        1.3.3 往复泵及泵阀的试验研究
        1.3.4 往复泵及泵阀的数值模拟
    1.4 动网格技术的应用现状
    1.5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意义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瞬态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流体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2.3 数值离散方法
        2.3.1 常用的数值离散方法
        2.3.2 有限体积法
    2.4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动网格模型
        2.4.1 动网格模型简介
        2.4.2 动网格模型的控制方程
        2.4.3 动网格更新方法
    2.5 边界条件的处理
    2.6 运动边界的控制
        2.6.1 动边界文件
        2.6.2 自定义函数
    2.7 数值求解方法
    2.8 本章小结
3 煤浆输送泵的结构设计
    3.1 煤浆输送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煤浆输送泵的特点
    3.3 模型参数
        3.3.1 物性参数
        3.3.2 结构参数
        3.3.3 操作条件
    3.4 煤浆输送泵运行工况
    3.5 本章小结
4 煤浆输送泵的数值模拟
    4.1 设计工况下的数值模拟
        4.1.1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4.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1.3 数值分析方法
        4.1.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5 试验运行情况及分析
    4.2 结构的改进与分析
        4.2.1 网格划分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4 试验运行情况及分析
    4.3 结构的再次改进与分析
        4.3.1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4.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3 数值模拟结果
        4.3.4 试验运行情况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浆输送泵的实验研究
    5.1 煤浆输送泵的DCS实验
        5.1.1 实验装置
        5.1.2 煤浆输送泵运行状态的DCS监测
    5.2 各转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边界条件
        5.2.2 数值模拟结果
    5.3 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的对比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网络化虚拟仪器及其在PDA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所属项目的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
2 网络化虚拟仪器及PDA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网络化虚拟仪器概述
        2.2.1 虚拟仪器
        2.2.2 虚拟仪器开发系统
        2.2.3 网络化虚拟仪器
    2.3 PDA技术概述
        2.3.1 PDA硬件
        2.3.2 PDA操作系统
        2.3.3 PDA开发系统
    2.4 网络技术概述
        2.4.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4.2 OSI协议的体系结构
        2.4.3 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
        2.4.4 Windows网络开发简介
    2.5 .NET技术概述
    2.6 本章小节
3 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网络化数据获取技术
        3.2.1 RS232/422/485
        3.2.2 GPIB
        3.2.3 现场总线
        3.2.4 工业以太网
    3.3 网络化数据管理技术
        3.3.1 网络化数据管理的方式
        3.3.2 数据库的选择和建立
    3.4 网络化数据分析技术
    3.5 网络化数据发布和共享
        3.5.1 网络化数据共享技术
        3.5.2 网络化数据发布技术
    3.6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表现形式
        3.6.1 基于桌面的网络化虚拟仪器
        3.6.2 基于Web的网络化虚拟仪器
    3.7 本章小结
4 Web Services在网络化虚拟仪器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Net Framework中的分布式处理技术
        4.2.1 .NET Remoting
        4.2.2 Web Services
        4.2.3 .NET Remoting与Web Service比较
    4.3 Web Services在网络化虚拟仪器中的应用
        4.3.1 测试领域中Web Services的应用
        4.3.2 基于Web Services的滤波器设计服务
    4.4 本章小结
5 手持式虚拟仪器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手持式虚拟仪器的结构
    5.3 数据采集系统
        5.3.1 PDA的接口
        5.3.2 基于RS-232的串口采集系统
        5.3.3 基于PCMCIA的采集
        5.3.4 基于USB的采集
        5.3.5 基于CF的采集
    5.4 数据传输
        5.4.1 通过有线传输
        5.4.2 通过无线传输
    5.5 本章小结
6 手持式虚拟仪器开发工具包的研究与开发
    6.1 引言
    6.2 软件开发
        6.2.1 .NET Compact Framework简介
        6.2.2 GDI技术
        6.2.3 组件技术
        6.2.4 平台调用技术
    6.3 组件可视化支持
        6.3.1 可视化支持的内容
        6.3.2 在.NET Framework精简版中开发可视化组件
    6.4 工具包开发
        6.4.1 虚拟仪器可视化控件
        6.4.2 数据处理组件
        6.4.3 数据传输组件
        6.4.4 数据压缩组件
    6.5 系统集成
        6.5.1 系统集成的方法
        6.5.2 通过外接程序集成工具箱、菜单和工具栏
        6.5.3 创建自定义项目向导
    6.6 本章小结
7 手持式虚拟仪器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手持式数据记录仪
        7.2.1 系统概述
        7.2.2 数据记录仪的开发
    7.3 移动式温度监测仪
        7.3.1 系统概述
        7.3.2 温度监测仪的开发
        7.3.3 温度测试实验
    7.4 手持式FFT分析仪
    7.5 小波变换分析仪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2.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光滑及带扰流片的叶片内部矩形直通道冷却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发动机叶片冷却技术概述
        1.2.1 叶片内部冷却的实验研究
        1.2.2 叶片内部冷却的数值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特色
2 叶片内部通道冷却的模型及控制方程
    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2.2 物理模型的建立
    2.3 叶片内部通道冷却控制方程的建立
        2.3.1 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
        2.3.2 系统和控制体
        2.3.3 微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
        2.3.4 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
        2.3.5 微分形式的能量方程
        2.3.6 微分形式的湍流方程
        2.3.7 状态方程
    2.4 本章小结
3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3.1 控制方程的离散
        3.1.1 计算区域的离散
        3.1.2 控制方程的离散
        3.1.3 边界条件的处理
    3.2 控制方程的求解
        3.2.1 SIMPLEST算法求解叶片内部通道冷却的速度压力耦合问题
        3.2.2 速度与压力修正值的处理
        3.2.3 耦合问题的数值解法
    3.3 本章小结
4 光滑壁面矩形通道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1 几何形状及网格的划分
    4.2 边界条件
    4.3 计算公式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带顺排和错排扰流片矩形直通道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1 几何形状及网格划分
    5.2 边界条件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带顺排扰流片通道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3.2 带错排扰流片通道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带倾斜扰流片的矩形直通道的计算及分析
    6.1 几何形状及网格划分
    6.2 边界条件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3.1 扰流片倾斜角为7°的通道计算结果与分析
        6.3.2 扰流片倾斜角为15°的通道计算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① 课题背景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1.2.1 打分入围法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2.1.1 建筑设计类
        (01) 《安徽建筑》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06) 《福建建筑》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09) 《高等建筑教育》
        (10) 《广东建筑装饰》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12) 《广西土木建筑》
        (13) 《广州建筑》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8) 《华中建筑》
        (19) 《建材.建筑.装修》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1) 《江苏建筑》
        (22) 《建筑》
        (23) 《建筑创作》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25) 《建筑科学》
        (26) 《建筑师》
        (27) 《建筑学报》
        (28) 《建筑知识》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30) 《南方建筑》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3) 《清华大学学报》
        (34) 《四川建筑》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6) 《时代建筑》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8) 《上海建设科技》
        (39) 《世界建筑》
        (40) 《世界建筑导报》
        (41) 《设计新潮/建筑》
        (42) 《山西建筑》
        (43) 《天津大学学报》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6) 《新建筑》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 《云南建筑》
        (49) 《中国建设信息》
        (50) 《浙江建筑》
        (51) 《中外建筑》
        (52) 《住宅科技》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02) 《古建园林技术》
        (03) 《广东园林》
        (04) 《蓝天园林》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 《园林》
        (07) 《园艺学报》
        (08) 《中国园林》
        2.1.3 规划设计类
        (01) 《北京规划建设》
        (02) 《城市》
        (03) 《城市开发》
        (04) 《城市发展研究》
        (05) 《城市规划》
        (06) 《城市规划汇刊》
        (07) 《城市问题》
        (08) 《规划师》
        (09) 《国外城市规划》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3) 《现代城市研究》
        (14) 《小城镇建设》
        2.1.4 室内设计类
        (01) 《缤纷》
        (02) 《城市住宅》
        (03) 《国际家居》
        (04) 《家具》
        (05) 《家具与环境》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07) 《家居主张》
        (08) 《家饰》
        (09) 《美家》
        (10) 《瑞丽-家居》
        (11) 《现代装饰》
        (12) 《上海家居》
        (13) 《世界家苑》
        (14) 《室内设计》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16) 《时尚家居》
        (17) 《新材料.新装饰》
        (18) 《新居室》
        (19) 《中国厨卫》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1) 《装饰》
        (22) 《装饰装修天地》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3.1 入围期刊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4 研究结论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5 参考文献
6 后记
7 附录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8)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及事故预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因失误与人因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电力领域人因安全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电网操作人因分析
    2.1 引言
    2.2 电网安全事故及人因安全特征分析
        2.2.1 电网安全事故特点
        2.2.2 电网人因安全特点
    2.3 电网操作人因失误
        2.3.1 电网操作人因失误与人因可靠性
        2.3.2 电网操作人因失误类型
        2.3.3 电网操作人因失误机理
    2.4 电网操作人因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CREAM基本法及其不足
    3.3 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3.3.1 模糊综合评判法
        3.3.2 因素集的建立
        3.3.3 评判集的建立
        3.3.4 评估数据的确定方法
        3.3.5 评估结果推理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分析及事故预控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需求分析
        4.2.1 系统总体需求
        4.2.2 系统体系结构需求
        4.2.3 用户及权限需求
        4.2.4 功能需求
        4.2.5 用户界面需求
    4.3 系统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系统架构设计
        4.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4 系统界面展示方案设计
        4.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 系统实现
        4.4.1 系统开发工具
        4.4.2 系统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135MW机组低压末级叶片裂纹原因分析[J]. 周正强,郑宏晔,胡洁梓,周宇通,张小菊. 汽轮机技术, 2019(06)
  • [2]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D]. 张添宝. 浙江大学, 2019(04)
  • [3]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建模与仿真研究[D]. 郭玉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煤浆输送泵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石丽娜. 浙江大学, 2011(05)
  • [5]网络化虚拟仪器及其在PDA中的应用研究[D]. 王见. 重庆大学, 2004(02)
  • [6]光滑及带扰流片的叶片内部矩形直通道冷却的数值模拟[D]. 都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7]《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8]电网操作人因可靠性及事故预控研究[D]. 唐俊熙. 浙江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汽轮机技术》2004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