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无公害大白菜栽培技术

旱地无公害大白菜栽培技术

一、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满,梅泽斌,刘红英,敖元秀,吴小红,何道琼,魏玉翔[1](2020)在《从法规和技术标准角度谈蔬菜农药残留与质量安全——以蕹菜为例》文中指出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风险评估等角度,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为例,介绍了蔬菜产品农药残留及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目的是提升生产者、管理者及消费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和质量安全方面的认识水平。

衡圆圆[2](2020)在《玉溪市“三湖”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推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畜禽水产养殖、化肥、农药、农作物秸秆及废旧地膜等,由此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绿潮时有发生。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解决重要水源区和环境敏感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云南省玉溪市位于滇中腹地,有高原断陷湖泊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下文均用“三湖”表示)。三湖流域农民对土地依赖性较强,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负荷量大,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湖泊水体污染严重。本研究课题提出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概念,倡导通过改变玉溪市三湖流域的农业施肥模式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根据三湖流域地理特性,选取甘蓝及玉米在六种不同施肥模式条件下进行种植试验、销售试验、社会调查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种植甘蓝时,“沼肥+化肥”模式的生物学与经济学产量均最高,分别占本次甘蓝收获总产量的20%与21%。氮损失最少的为“沼肥+生物炭”模式;销售时全沼肥模式利润最大,是化肥模式的468%。(2)种植玉米时,“沼肥+生物炭”模式的生物学与经济学产量均最高,氮流失量最少,比化肥模式少61.24%;销售时“沼肥+生物炭”模式的利润最大,是空白模式的598.02%,全沼肥处理与“沼肥+化肥”处理利润仅次之,是空白处理利润的493.39%、390.81%。(3)对甘蓝、玉米种植后优选出的全沼肥、“沼肥+生物炭”及“沼肥+化肥”三种模式,在三湖流域内对该类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其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43份。结果表明,78.42%的农户愿意通过改变施肥方式来保护流域环境。55.84%的消费者愿意持续关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发展,愿意购买对自身健康有益、食品安全方面有保障的环保型农产品。在线上销售中有22.67%的消费者跟踪关注过玉米种植试验并愿意为安全、环保的产品买单,且81%的消费者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对表示满意。(4)对甘蓝、玉米两季种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沼肥、“沼肥+生物炭”及“沼肥+化肥”三种施肥模式对保护流域环境、保证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均有可取之处,符合三湖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定义。(5)对以上三种模式进行分级分区域推广,推广包括:1、大力宣传阶段,通过多媒体平台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进行宣传普及。2、示范培训阶段,根据三湖流域分级分区域推广计划以及玉溪市原位监测点位置,制定两年培训示范计划。3、后期服务阶段,对三湖流域农户进行合理约束,营造良好市场氛围,建立适用于农业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双向农业信息平台,通过玉溪市多部门联合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

杨子文[3](2014)在《寿阳县蔬菜产业化开发的实践和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山西省寿阳县作为调查研究区域,以寿阳县蔬菜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总结分析,认真研究了寿阳县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星到规模的发展历程。蔬菜种植种类不断丰富,生产方式逐步多元化,产后产业迅猛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工附加值也得到不断提高,市场辐射半径越来越大,产品远销全国19个省81个市(区),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寿绿”品牌被商务部推荐为全国蔬菜类十大畅销品牌之一,寿阳县成为全国首批旱垣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是山西省唯一的供奥蔬菜和世博蔬菜专供基地,具有很强的蔬菜产业化经营代表性的实例。进一步明确了寿阳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寿阳蔬菜产业开发的经验启,总结了寿阳蔬菜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寿阳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可为寿阳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依据,为寿阳蔬菜产业乃至全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周亚婷[4](2014)在《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方式,以西北地区高原夏季主要栽培蔬菜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capitata L.)为试材,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其产量、品质、养分吸收状况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与传统灌溉和施肥组合(CK)相比,灌水下限降低10%灌溉和节肥20%施肥量组合(W2F1)更有利于结球甘蓝干物质量的累积;传统灌溉和节肥20%施肥量组合(W1F1)经济产量最高(100131kg·hm-2),CK和W2F1次之,但无显着差异。CK的生物产量最高(147010kg·hm-2),但与W1F1、W2F1差异不显着。2.施肥能显着影响甘蓝叶球中硝酸盐、VC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适宜的灌水可明显降低硝酸盐含量。灌水下限降低10%灌溉和节肥20%施肥量组合(W2F1)下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均显着优于当地传统灌溉和施肥组合(CK)。低水处理更有利于叶球紧实度的增加,W2F1帮叶比较小。3.不同的水肥供应对结球甘蓝氮、磷、钾的吸收影响显着。高肥可以提高植株体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产品器官叶球具有较强的矿质元素吸收竞争力,叶部次之,根的竞争力最弱。各处理植株体内叶球氮、磷、钾的含量及吸收量均最高,并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较低的水肥不利于提高植株中氮、钾的累积,但在不同器官内磷的累积变化受水肥的影响不一致。高肥处理促进了植株对N、P、K的吸收,低水的影响则相反。灌水下限降低10%灌溉和节肥20%施肥量组合(W2F1)N、P、K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4.不同的水肥供应对土壤养分有明显的影响。高肥处理能明显的增加土壤中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过多的灌水量会降低其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适当的减少灌水量可引起土壤有效磷含量减少,而速效钾含量先降低后增高。灌水下限降低10%灌溉和节肥20%施肥量组合(W2F1)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较CK显着提高了85%;土壤蔗糖酶活性CK显着高于各处理,随着施肥量和灌水量的减少,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于传统灌溉和节肥30%施肥量组合(W1F2)下最高,W2F1次之,显着高于CK。5.灌水下限降低10%灌溉和节肥20%施肥量组合(W2F1)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表观利用效率最高。与当地传统灌溉和施肥组合相比有节水节肥、保护环境的优势。综合评价,比当地传统灌水量灌水下限降低10%灌溉(1960m3·hm-2)和节肥20%施肥量(N304kg hm-2、P2O5204kg hm-2和K2O72kg hm-2)组合为较适宜当地结球甘蓝生长的水肥供应方案,可以在与该试验条件相似地区推广。

丁晓蕾[5](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林青慧[6](2004)在《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同农田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我国农田种植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不同农田种植模式的施肥情况及养分平衡状况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深入研究不同作物及不同种植模式的养分吸收规律、养分平衡状况及其环境效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海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35个地块、37种种植作物的周年监测,对试区主要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及主要种植模式的养分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综合降雨、气温、作物覆盖、养分盈余等多种因素对不同作物及不同轮作方式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各茬作物的主要生育期取样,对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苗木及其它几种常见作物N、P、K吸收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20种常见作物的养分吸收特性。 通过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23种蔬菜水果可食部位硝酸盐含量的分析得出:不同种类蔬菜可食部位硝酸盐含量差异很大,其高低顺序为非结球叶菜类>根茎类>葱蒜类>结球叶菜类>花菜类>豆类>茄果类>瓜果类>薯芋类;适当晚收可以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蔬菜可食部位硝酸盐含量升高。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0-90cm土壤NO3--N累积在主要种植模式中的排列顺序为:菜地(NO3--N215.13 kg.ha-1)>果园>苗圃>粮田(NO3--N 53.55kg.ha-1),与0-30cm土壤Olsen-P的含量顺序基本相同。不同土壤剖面N、P、K含量具有很大的差异,土壤中全氮、全磷、有机质、NO3--N、NH4+-N、Olsen-P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略微上升。 不同种植模式养分平衡状况表现为:大田作物N盈余78.9kg.ha-1,P2O5亏缺38.1kg.ha-1,K2O亏缺169.8kg.ha-1。蔬菜作物N盈余181.1kg.ha-1、P2O5盈余101.7kg.ha-1,K2O亏缺66.1kg.ha-1,而果树的N、P、K均有盈余,分别为N404.7 kg.ha-1、P2O5118.5 kg.ha-1、K2O147.0 kg.ha-1。苗木N、P、K稍有盈余,但其N、P的盈余量比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小的多。 从轮作周年来看,不同轮作方式养分平衡状况差异很大。大田作物之间轮作呈现N盈余、P稍有盈余或基本平衡,K亏缺较严重的状况。蔬菜作物之间周年轮作平衡状况差异很大。 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降雨、气温、作物覆盖、N、P总盈余、N、P天盈余等各种因素,对试区不同作物及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试区每种监测作物及每种轮作方式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等级,将监测作物的环境污染风险分为4个等级,轮作的环境污染风险分为3个等级。综合对经济效益的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种植作物推荐,草皮、雪菜、香樟、含笑等可以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种植,毛豆、水稻、土豆、番茄、黄杨、丁香、豇豆等可以在准水源保护区内适量种植。

杨子文[7](2003)在《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一、慎选基地 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要求选择气候凉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好、生态环境良好,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100米,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的区域内进行生产。

郜庆炉[8](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刘义满,魏玉翔[9](2020)在《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5):蕹菜有哪些主要栽培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多年来,笔者经常接到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户的咨询,他们大多是农民,也有企业家。笔者也经常到全国各产区进行现场调研及技术咨询和讲座,到各级广播电台农业节目中进行咨询和讲座。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接触到了大量从种植者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最近几年,更是通过电话、彩信、微信、QQ及电子邮件等方式,接触到大量从事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的年轻人提出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种植者特别是青年种植者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整理,并力求进行较为全面的回答。

黄雷[10](2020)在《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文中研究指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是长江流域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性作物,而花椰菜霜霉病(Peronospora Brassicae Gaumann)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广泛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秋冬季,给花椰菜的产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本研究通过探索花椰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荧光参数指标、苗期接种鉴定及筛选有效抗性分子标记的分析研究,构建出一套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抗感性的鉴定体系,为花椰菜霜霉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花椰菜的4个抗感类型材料品种厦美80天、雪园80天、830-F、黄80天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通过接种花椰菜分析比较了4个田间环境条件处理下成株花椰菜的发病情况,研究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花椰菜霜霉病的发病影响,综合分析了田间花椰菜霜霉病抗性与5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占主导因素,为77.52%~87.04%;其次是环境效应,为12.33%~19.94%;最后是互作效应最小,为0.63%~2.54%;花椰菜霜霉病与日均湿度、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日均温度、积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着关系,初步明确花椰菜霜霉病的田间发病流行规律,对花椰菜霜霉病防治及抗性选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2)对花椰菜4个亲本及6个杂交一代的生长指标、病情指数和叶素素荧光参数等影响,探索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且分析对比了产量指标、花椰菜病情指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Fv/Fm和Fv/Fo在不同抗感型亲本和杂交一世代中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对花椰菜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中,Fv/Fm和Fv/Fo与病情指数均呈负显着相关,而Fv/Fo与花球质量无显着性相关,Fv/Fm与花球质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表明Fv/Fm能够区分不同抗感病基因型的花椰菜,可以作为鉴定花椰菜抗性的参数指标。(3)对上述实验的花椰菜材料进行了苗期的接种实验,通过对4个花椰菜基因型进行室内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3.5×105个孢子/m L,接种量为100μL时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花椰菜各个品种的抗感病类型从而得到一种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的接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效率。(4)利用上述研究结果,苗期接种96个花椰菜自交系单株,同时对34对芸薹属霜霉病抗性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标记引物s ORA21在凝胶电泳中具有多态性,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重合率达到92.7%,从而得到一种可以用于筛选不同花椰菜抗感性品种的有效分子标记,为花椰菜霜霉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二、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从法规和技术标准角度谈蔬菜农药残留与质量安全——以蕹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与农产品农药残留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18年最新修订)》
    1.3 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2 农产品生产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否可行?
3“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一定就是“有毒农产品”吗?
    3.1 与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有关的几个概念
    3.2 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及安全摄入量
4“不得检出”不宜作为安全指标

(2)玉溪市“三湖”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面源污染及施肥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1 国内农业面源污染概况
        1.2.2.2 国内施肥技术现状
    1.3 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定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意义
    1.7 三湖流域概况
        1.7.1 抚仙湖流域概况
        1.7.2 星云湖流域概况
        1.7.3 杞麓湖流域概况
第2章 种植试验与销售试验
    2.1 工作安排
        2.1.1 调查工作安排
        2.1.2 种植试验安排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 甘蓝种植试验
        2.3.1 甘蓝种植试验设计
        2.3.2 甘蓝种植试验结果与分析
        2.3.2.1 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产量的影响
        2.3.2.2 不同施肥模式对氮磷损失情况的影响
        2.3.2.3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2.3.2.4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2.3.3 甘蓝种植试验小结
    2.4 玉米种植试验
        2.4.1 玉米种植试验设计
        2.4.2 玉米种植试验结果与分析
        2.4.2.1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4.2.2 不同施肥模式对氮磷损失情况的影响
        2.4.2.3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2.4.2.4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4.3 玉米种植试验小结
    2.5 销售结果与分析
        2.5.1 甘蓝种植兜售
        2.5.2 玉米种植销售
        2.5.3 种植销售小结
第3章 社会调查与综合评价
    3.1 社会调查
        3.1.1 调查方式
        3.1.2 调查对象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流域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情况
        3.1.3.2 农民接受程度
        3.1.3.3 市场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接受程度情况
        3.1.3.4 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的满意度
        3.1.3.5 小结
    3.2 甘蓝种植综合评价
    3.3 玉米种植综合评价
    3.4 综合评价小结
    3.5 效益分析
        3.5.1 经济效益
        3.5.2 生态效益
        3.5.3 社会效益
第4章 推广方案
    4.1 推广优势及劣势
        4.1.1 现存优势
        4.1.2 现存劣势
    4.2 推广目标
        4.2.1 推广范围
        4.2.2 推广对象
        4.2.3 推广内容
    4.3 推广方案
        4.3.1 宣传普及阶段
        4.3.2 示范培训阶段
        4.3.3 后期服务阶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寿阳县蔬菜产业化开发的实践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1.3.1 国外动态
        1.3.2 国内动态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2 寿阳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1 寿阳县蔬菜产业的基本条件
    2.2 产业发展现状
3 寿阳县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3.1 调查论证阶段
    3.2 规模扩张阶段
    3.3 固发展阶段
        3.3.1 规范种植技术
        3.3.2 品种更新
        3.3.3 市场拓展
        3.3.4 品牌塑造
    3.4 产业提升阶段
        3.4.1 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4.2 完善旱地蔬菜新技术,丰富产业内部结构
        3.4.3 扶持发展包装加工企业
        3.4.4 发展设施蔬菜,延长蔬菜供应期
4 寿阳县蔬菜产业化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4.1 开创了政府引导下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的新思路
        4.1.1 教会农民种菜
        4.1.2 帮助农民卖菜
    4.2 开创了旱地蔬菜规模化种植的先例
    4.3 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寿绿”蔬菜品牌
    4.4 培育了大批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5 寿阳县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5.1 问题
        5.1.1 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很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5.1.2 基层服务体系滞后,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5.1.3 市场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5.1.4 产后产业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
    5.2 发展思路
        5.2.1 建设标准化优势旱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5.2.2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5.2.3 加强市场建设,提高流通水平
        5.2.4 培育蔬菜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水肥耦合对蔬菜作物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1.1.2 水肥耦合对蔬菜作物品质的影响
        1.1.3 水肥耦合对蔬菜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1.4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及土壤酶的影响
        1.1.5 水肥耦合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立题依据及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安排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采样方法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产量的影响
    3.3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品质的影响
        3.3.1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物理品质的影响
        3.3.2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3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硝酸盐的影响
        3.3.4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可溶性糖的影响
        3.3.5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 VC的影响
    3.4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3.4.1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不同器官氮吸收的影响
        3.4.2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不同器官磷吸收的影响
        3.4.3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不同器官钾吸收的影响
    3.5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1 水肥耦合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5.2 水肥耦合对土壤全效养分的影响
    3.6 水肥耦合对土壤酶的影响
    3.7 水肥耦合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产量的影响
    4.3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品质的影响
    4.4 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4.5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1 水肥耦合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5.2 水肥耦合对土壤全效养分的影响
    4.6 水肥耦合对土壤酶的影响
    4.7 水肥耦合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6)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同农田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化肥施用
        1.1.2 上海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研究方法
        1.2.2 农田养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
        1.2.3 农业化肥施用与环境污染
        1.2.4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点基本信息
        2.3.1 试验点空间分布
        2.3.2 试验点基本轮作情况
        2.3.3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
    2.4 样品采集、制备及保存
        2.4.1 土壤样品采集及制备
        2.4.2 植株样品采集及制备
        2.4.3 蔬菜硝酸盐样品采集及制备
    2.5 样品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5.1 土壤样品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5.2 植株样品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5.3 蔬菜可食部位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6 试验点的农事调查
第三章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常见作物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3.1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常见蔬菜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3.1.1 茄果类蔬菜
        3.1.2 瓜类蔬菜
        3.1.3 豆类蔬菜
        3.1.4 叶菜类蔬菜
        3.1.5 其它监测作物
        3.1.6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常见蔬菜单位产量养分消耗量
    3.2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常见苗木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3.2.1 基本情况介绍
        3.2.2 单株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特性
        3.2.3 苗木不同生育期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变化特性分析
        3.2.4 苗木养分吸收的动态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常见蔬菜硝酸盐污染状况分析
    4.1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常见蔬菜硝酸盐污染状况
        4.1.1 不同种类蔬菜可食部位硝酸盐含量分析
        4.1.2 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食用卫生评价
        4.1.3 蔬菜不同收获期硝酸盐含量的差异
        4.1.4 氮肥施用量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2 讨论
        4.2.1 不同种类蔬菜硝酸盐含量
        4.2.2 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食用卫生评价
        4.2.3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氮磷钾分布特征分析
    5.1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分析
        5.1.1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全氮及有机质的分布状况
        5.1.2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NH4+-N与NO3--N的分布状况
    5.2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磷素分布特征分析
        5.2.1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全磷分布特征分析
        5.2.2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OLSEN-P分布特征分析
        5.2.3 菜田栽培方式对土壤OLSEN-P的影响
    5.3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剖面速效钾分布特征分析
        5.3.1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土壤速效钾分布特征分析
        5.3.2 土壤剖面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5.3.3 菜田栽培方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养分平衡及环境效应初析
    6.1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肥料施用量的差异
        6.1.1 不同种植作物肥料用量比较分析
        6.1.2 不同种植模式肥料用量的差异
    6.2 不同农田种植模式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6.2.1 不同种植作物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6.2.2 不同种植模式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6.3 不同轮作周年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6.4 农田水肥耦合状况评价
        6.4.1 上海近十年降雨情况分析
        6.4.2 不同种植模式水肥耦合状况初析
    6.5 不同作物及不同轮作环境效应综合评价初探
        6.5.1 各种作物环境效应综合评价初探
        6.5.2 试验地块周年轮作环境效应综合评价初探
    6.6 不同种植模式环境效应研究的实际应用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5):蕹菜有哪些主要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蕹菜茬口配置特性
2 蕹菜主要配茬模式
    2.1 蕹菜单一栽培模式
    2.2 蕹菜与其他水生蔬菜配茬栽培模式
    2.3 蕹菜与水稻配茬栽培模式
    2.4 蕹菜(旱蕹)与旱生蔬菜轮作模式
    2.5 蕹菜(水蕹)与旱生蔬菜轮作模式(水旱轮作模式)
    2.6 蕹菜与旱生蔬菜套、间作模式

(10)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花椰菜霜霉病概论
        1.1.1 花椰菜简介
        1.1.2 芸薹属霜霉病简介
        1.1.3 病原菌形态特征
        1.1.4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1.2 霜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症状
        1.2.1 霜霉病侵染循环
        1.2.2 霜霉病发病症状
    1.3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1.3.1 传播途径影响
        1.3.2 温湿度因子
        1.3.3 光照因子
        1.3.4 作物轮作
        1.3.5 栽培管理
        1.3.6 药剂防治
        1.3.7 抗病性品种
    1.4 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中的应用
        1.4.1 光抑制
        1.4.2 低温胁迫
        1.4.3 高温胁迫
        1.4.4 钠盐胁迫
        1.4.5 水分胁迫
    1.5 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的研究
        1.5.1 霜霉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
        1.5.2 .霜霉病发病机理
        1.5.3 霜霉病发病症状
        1.5.4 子叶期接种
        1.5.5 苗期接种
        1.5.6 离体叶片接种
        1.5.7 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
        1.5.8 霜霉病抗性分级标准
    1.6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6.1 芸薹属抗性遗传规律
        1.6.2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在芸薹属抗霜霉病选育中的应用
        1.6.3 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不同生长时期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供试材料
        2.2.2 悬浮菌液的制备及接种鉴定
        2.2.3 田间环境试验
        2.2.4 成株期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级标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类型花椰菜生长时期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2.3.2 花椰菜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2.3.3 不同类型花椰菜霜霉病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椰菜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亲本及杂交F1代霜霉病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验设计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霜霉病对不同基因型花椰菜花球质量、病情指数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3.3.2 霜霉病胁迫前后花椰菜生理指标SPAD、Fo、Fv/Fm及 Fv/Fo的变化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方法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接种菌液的制备
        4.2.3 .苗期喷雾接种
        4.2.4 苗期病害分级标准及鉴定评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花椰菜苗期霜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椰菜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供试材料
        5.2.2 .DNA的提取
        5.2.3 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5.2.4 不同品种花椰菜的苗期接种
        5.2.5 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5.3.2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苗期鉴定及引物扩增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法规和技术标准角度谈蔬菜农药残留与质量安全——以蕹菜为例[J]. 刘义满,梅泽斌,刘红英,敖元秀,吴小红,何道琼,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0(18)
  • [2]玉溪市“三湖”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模式的推广研究[D]. 衡圆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寿阳县蔬菜产业化开发的实践和探索[D]. 杨子文.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3)
  • [4]水肥耦合对结球甘蓝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D]. 周亚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5]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6]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同农田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研究[D]. 林青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04)
  • [7]旱地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J]. 杨子文. 山西农业, 2003(01)
  • [8]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9]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5):蕹菜有哪些主要栽培模式?[J]. 刘义满,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0(09)
  • [10]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D]. 黄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旱地无公害大白菜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