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坡稳定分析在深基坑安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舒计城[1](2020)在《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机理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土钉墙因施工方便、经济高效常用于硬土地层的基坑支护,但基坑侧向和坡顶竖向变形较大。托换桩常用来控制既有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将托换桩与土钉墙联合形成的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当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建筑物基础沉降时,托换桩将原来由天然地基承受的部分荷载转移到托换桩上,减小了由邻近建筑物荷载和基坑开挖引起的基坑侧向土压力,托换桩与土钉墙共同承担侧向土压力和限制基坑及邻近建筑物变形,构成了托换桩-土钉墙-上部结构(邻近建筑物)共同作用体系。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对邻近建筑物基础的预防性托换属于主动保护。目前对于这一新型支护结构研究甚少,不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破坏模型和变形控制机理》(No.41272281)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ZR2012EEM016),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为该技术的优化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开展了托换桩单桩内力与变形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托换桩单桩的有限差分格式。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将有限差分计算值与工程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有限差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两种结果桩身弯矩呈S型分布,每一种结果桩顶都存在一个负弯矩;有限差分位移计算结果和实测值位移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呈现“鼓肚”状;无论是剪力值还是剪力作用位置,有限差分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好的贴近。(2)依据水平刚度分配作用在土钉与托换桩上的土压力,提出了考虑P-Δ效应的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采用该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托换桩桩身位移、地表沉降、托换桩弯矩、桩侧土压力、土钉轴力等,考虑P-Δ效应的计算结果与室内模型实验实测值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托换桩承担了部分既有建筑物的荷载,导致建筑物荷载传递到基坑侧壁的土压力减少,减少的土压力产生的桩身水平位移和弯矩要大于桩顶荷载P所引起的附加位移和附加弯矩。同时桩顶荷载P所引起的附加水平位移也会引起土钉部分受力,土钉受力反过来限制基坑侧向变形。(3)由现场案例监测结果可知,托换支护法桩身位移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位移曲线呈现“鼓肚式”;随着基坑的分步开挖,坡顶沉降不断增大,坡顶沉降呈现“凹槽形”曲线分布,距离基坑4-5m位置坡顶沉降最大。土钉轴力大小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分布;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了托换桩桩径、托换桩桩间距、土钉长度、土钉竖向间距、土钉预应力、托换桩嵌固深度、坡顶荷载等参数对托换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托换支护法影响参数分析中,随着土钉预应力的增加,桩身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减小,但是当预应力超过40 k N后,位移和弯矩减小幅度不明显,因此托换支护法存在一个临界预应力。(4)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托换桩竖向失稳、托换桩侧向失稳、土钉抗拔破坏和整体失稳破坏四种破坏模式,同时得到不同参数对基坑整体失稳破坏的影响规律。基于对数螺线型破坏机构,推导了作用在基坑上的内能耗散率与外力功率解析表达式,提出了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下托换支护围护结构的稳定性理论计算方法。(5)依据工程结构性能要求,提出了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应用于基坑工程时的设计步骤及设计计算方法。总结归纳了托换桩内力与变形计算公式及土钉轴力计算公式;在托换微型桩单桩承载力估算基础上,给出了托换桩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并提出了托换支护法中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嵌固深度应该满足抗倾覆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整体稳定性验算。(6)依托某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的桩锚支护、地连墙支护实测结果。在建筑物沉降方面,地连墙+锚索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在保护既有建筑物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托换支护法结构与桩锚支护结构对比,托换支护法结构要优于桩锚结构,托换支护法托换桩具有减沉桩的特点;比较三种结构下侧向位移的变化曲线,地连墙结构优于托换支护法结构,托换支护法结构优于桩锚结构。
方略[2](2020)在《软土地区基坑设计中对周边环境的安全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建设也日益扩增,因此基坑支护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国家用地越来越紧张,从而导致基坑周边环境越来约复杂,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的破坏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所以对基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变形、位移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周边环境的保护成为基坑支护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通过收集大量的软土地区基坑施工设计方案及施工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分析时空效应理论在基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确定设计方案中参数的合理取值。再通过结合苏州某地区基坑设计方案,借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本工程基坑建立了二维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对深基坑开挖造成邻近周边道路及管线的变形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研究,总结出该软土区域类似基坑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为本地区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积累了经验。本次论文共有图片35幅,表格20个,参考文献40篇。
赵蜀健[3](2020)在《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显着的特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不断攀升、人口密度日益增大。这种特点代表着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与挑战:城市土地资源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这种需求使得当下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并且朝着更深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这也导致了很多基坑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出现基坑二次支护或加固支护的情况。本文以成都市“领地·环球金融中心”基坑支护工程为依托。该基坑工程原支护分段采用悬臂桩和放坡网喷,但开挖过程中发生设计深度变更,因原基坑悬臂桩已经完成且已经挖至原设计坑底,所以在已有原支护桩的部分进行二次支护后继续开挖,在基坑无原支护桩部分重新设计新桩。二次支护采取了在原桩为悬臂桩的情况下,在原桩上打锚索及原桩底部以下加设土钉墙、在原桩中间位置直接拼接新桩两种方法。论文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基坑设计计算,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基坑整体三维数值模拟,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经过以上研究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作如下总结:(1)对项目基坑进行设计计算。首先选取、确定参数,之后对原悬臂桩加设锚索及土钉墙、在原悬臂桩中部位置直接拼接新桩这两种二次支护方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并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设计计算,最后对设计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初步分析两种二次支护方法。(2)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在介绍基坑建模参数之后,运用Midas软件进行基坑建模,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设计计算时采用的计算方式是否恰当,并最终确定两种二次支护方式可行性及其效果。(3)深入研究接桩二次支护方法,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多个模型,来模拟不同接桩位置对接桩效果的影响和新旧排桩间距对接桩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情况下的位移和新旧桩间连接梁受力进行了分析。
傅志斌[4](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樊子聪[5](2020)在《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在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系软土层,力学性质较差。对于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往往采用灌注桩、SMW工法桩结合内支撑或多道锚索的支护体系,但对于单层地下室、开挖深度为4~6m的基坑若继续采用此类支护方案则经济性与效率较低;对于此类基坑,在具备一定场地条件、放坡开挖不足以满足基坑稳定性要求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基坑坡面及坑内被动区进行加固,因具有经济与效率等优势在珠三角地区得到初步应用;但该实践先于理论,目前关于水泥搅拌桩对此类基坑变形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尚少,理正软件基于极限平衡法计算安全系数的设定也未能较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运用有限元法,针对深厚软土尤其是淤泥区基坑中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的工作内容主要有:(1)查阅文献了解水泥搅拌桩墙的研究理论及工程应用,对软土特性、软土基坑支护形式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归纳总结;(2)概括土压力模型与水泥搅拌桩内力分析方法,总结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抗滑移等验算公式以确定坡面水泥搅拌桩设计尺寸;对水泥土材料力学性能、工程应用作出总结,对布置形式、适用条件等进行探讨;(3)依托广州南沙某采用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深厚软土基坑案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施工阶段下未加固与加固方案中的基坑水平位移、沉降计算值,并将其与现场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4)运用有限元法建立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算例模型,先对模型厚度取值作出验证,然后分析施工工况、坡面单排水泥搅拌桩墙的布设位置、宽度、排数、嵌固深度等因素对基坑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分析坑内被动区水泥搅拌桩墙深宽尺寸对基坑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比坑内被动区不同加固体积下的加固效果。通过研究及验证得出结论,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对限制深厚淤泥区基坑变形及维持基坑稳定性的效果值得肯定,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袁仲[6](2020)在《某相邻深基坑间水平对拉锚索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用地越发紧张的今天,相邻深基坑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支护问题不可避免,而水平对拉式锚索支护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护方式应用在相邻深基坑工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以广州市某相邻深基坑为例,对水平对拉式锚索支护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深基坑和水平对拉式锚索的研究现状和特点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水平对拉式锚索设计计算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工程实例进行了设计计算、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普通桩锚支护与水平对拉式锚索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水平对拉式锚索的特点和适用情况。(2)以作者阶段性参与了的广州某相邻深基坑工程13-13剖面为例,运用理正软件进行了水平对拉式锚索支护的设计计算,并对基坑的稳定性和支护桩的嵌固深度进行了验算。同时,布置了监测方案,并事后收集了现场的基坑监测数据。(3)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设置单侧开挖和双侧对称开挖两种方式,分析了每一步施工工况下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支护结构内力。(4)将设计值、模拟值和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相互验证,得出了设计方案合理可靠、模拟结果准确的结论。(5)对相邻深基坑对拉锚索支护施工的时序效应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相邻深基坑施工中时序的重要性。设置了三种施工时序的方案,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三种施工方案下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桩身弯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出最优的开挖施工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相邻深基坑的设计以及水平对拉式锚索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同时,相邻深基坑对拉式锚索支护的施工时序效应的研究对现场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吴志轩[7](2019)在《岩土工程稳定和变形问题中随机场方法的应用体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因地质作用等造成天然岩土具有显着的空间不确定性,对大型工程的影响不可忽略,岩土工程不确定性研究方兴未艾,但受制于勘察技术、试验手段和分析方法,较难实现工程应用。论文尝试建立了基于数据处理、随机场分析和可靠性评价三个层次的岩土工程稳定和变形问题的随机场方法的应用体系,并在复理石边坡实际工程中进行了示范。数据处理中,划分岩土工程数据为特征数据、先验统计数据和后验统计数据,以摩尔库伦模型中刚度、强度和渗透参数为关键变量,根据其与岩土测试和水文地质测试指标转换关系建立随机场数据库,保留特征点参数,应用变差函数理论获得各向相关距离参数,基于卡洛南-洛伊变换展开在数值试验中复建二维和三维随机场模型,依据贝叶斯思想描述后验统计数据影响。随机场分析包括稳定和变形两类。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随机场和蒙特卡洛模拟研究稳定问题。建立二维特征随机场以研究层状边坡、基坑安全性和支护结构效能并考虑渗流和降雨作用,以随机柱为三维随机场模拟单元分析群桩和线状构筑物稳定。不确定分析可反映极端破坏模式,安全系数服从正态分布且对关键变量变异系数波动敏感。变异系数增大,薄弱区集中分布可能增加,滑动破坏范围扩大,支护结构需提供更大抗力,故安全系数均值降低,滑动体积、支护结构内力均值增大,标准差增大,关键变量变异系数超过阈值需考虑不确定性蕴含的潜在风险。采用有限元弹塑性分析随机场和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变形问题,预设数据监测点提取整体位移、局部位移和结构内力指标。二维问题研究层状边坡受荷变形和支护结构约束效能以及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内变形和周边建构筑物扰动。模拟结果变异性与刚度参数空间变异性正相关,但要小很多,这是因为支护结构能有效约束极端变形。锚杆和挡墙的组合应用具有最佳控制变形效果,配合监测点频率直方图能够增加结构设计和变形评估准确性。确定性分析得到的差异沉降、转角和圆度偏离比等开挖扰动结果置信度均较低,有低估风险。以随机块为三维随机场模拟单元模拟群桩和线状构筑物,扩展随机场变形分析应用范围。可靠性评价中,梳理模拟结果统计方法,借助概率指标工具进行数据对比,使用正向或反向直接评价法对工程结果指标直接评价法参考值进行校核,当其表征为正态分布函数时,可融合多组考察指标,进一步给出岩土工程系统可靠指标β。
赵鑫[8](2019)在《西安地铁体育中心站施工中深基坑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因其运量大、速度快、清洁环保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一定规模城市实现“缓堵保畅”、“绿色出行”的最佳解决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线网的快速发展,拟建地铁自身及周边环境情况更为复杂,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建设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地铁车站深基坑要确保整个支护体系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发生正常使用性失稳。论文以挡墙式支护结构形式基坑为研究对象,依托西安地铁体育中心站排桩+内支撑支护结构形式深基坑工程,研究基坑施工中的稳定性问题。论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挡墙式支护结构形式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参数及地下水影响所导致的基坑支护体系稳定性破坏及由于基坑支护体系设计参数问题所导致的支护体系失稳破坏这两类基坑工程失稳模式。梳理国内外学者在基坑稳定性研究方法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2)依托西安地铁体育中心站深基坑工程,介绍深基坑稳定性控制相关措施,对深基坑支护方案进行选型,介绍排桩+内支撑结构形式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情况,制定该基坑工程明挖法施工方案。3)借助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体育中心站深基坑进行施工模拟。基坑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8.49mm,砼支撑、一层到三层钢支撑最大轴力分别为496.3kN、489.4kN、1539.4kN、1667.6kN,既有高架桥水平位移及沉降最大值分别为6.65mm、5.43mm,地表沉降最大值13.2mm,基坑坑底最大隆起量32.4mm,均未超过预警值,基坑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大于1.3。研究表明,设计工况下整个基坑在开挖过程未出现正常使用性失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4)制定深基坑监测方案,对基坑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基坑监测范围内地表沉降及高架桥水平位移和沉降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值均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值内,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比监测及数值模拟数据,证明与深基坑稳定性相关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较为接近,分析结果较好的预测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稳定性。5)在设计工况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基坑开挖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深基坑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坑边荷载、钢支撑设计参数、围护结构设计参数及土体物理性质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从项目管理体系方面为类似工程建造过程中稳定性控制提供优化思路。
黄剑[9](2019)在《斜撑支护体系在深厚淤泥区基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地下管线设施愈加错综复杂,使得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在考虑支护形式时,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桩锚支护体系。而斜撑支护体系因其布置灵活,在使用上不受周边建筑基础及地下管线的限制,且施工过程中不对周边土体产生扰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工程师们的青睐。另外,斜撑支护体系在结合盆式开挖施工方案时,能有较高的出土速率,减小了基坑受时间效应的影响,且斜撑支护体系能为地下室施工提供较大的作业面及施工空间,这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以斜撑支护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开展了以下工作:(1)总结了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支护设计的相关理论,详细归纳了深基坑支护形式及其应用范围,并对文章中用于数值模拟的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进行了系统性介绍。(2)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基于佛山市梧桐广场住宅楼深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结合监测数据对比计算结果,验证了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基坑工程的可行性,也说明了本次所建模型较为合理,参数选取较为准确。同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数值模拟中基坑的地表沉降、坑底隆起及桩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并对斜撑的受力情况进行了描述。(3)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深厚淤泥区基坑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主要分析了淤泥土层厚度、被动区土体加固宽度与深度、斜撑倾角与间距因素对基坑变形及斜撑受力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结论,为斜撑支护体系在深厚淤泥区基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建议。
李慧慧[10](2019)在《深基坑工程施工栈桥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地下空间的开发正在向深、大、难方向发展,即基坑开挖深度超深、开挖面积超大、距离周边敏感建构筑物超近。尤其是主城区项目,往往都是周边环境复杂且用地紧张,常规利用土坡道下坑取土、基坑周边做堆场的施工场地布置往往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施工栈桥逐渐出现在深基坑工程中,合理的施工栈桥布置,可以有效地解决施工通道、材料堆场、取土等问题。现阶段施工栈桥在深基坑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但是相关文献对深基坑施工栈桥的设计理论研究却比较单薄。本文首先对栈桥的分类及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并对栈桥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栈桥设计的主要注意事项及栈桥设计涉及的相关内容。接着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作用于栈桥板面的土方车荷载按最不利工况进行分析,得到作用于栈桥板面的等效均布荷载,并对栈桥的各组成构件的设计计算进行分析。然后利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立柱桩在模拟开挖情况下的单桩承载力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立柱桩的承载力受开挖面积、开挖深度、在基坑中的相对位置等影响;即在开挖面积一定,随着开挖深度的加深立柱桩的承载力会降低;在开挖深度一定,随着开挖面积的增加,立柱桩的承载力会降低,在开挖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开挖面积的增加对立柱桩承载力基本不再产生影响;在开挖深度及开挖面积一定,不同位置立柱桩的承载力不同,中心位置立柱桩承载力最小,角部位置立柱桩承载力最大。最后结合某软土深大基坑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基坑支护方案特别是施工栈桥的设计思路,建立了地基-围护结构-栈桥体系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了采用施工栈桥的深基坑的变形、受力性状,探讨了栈桥及竖向立柱的工作机理。
二、土坡稳定分析在深基坑安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坡稳定分析在深基坑安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机理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型桩支护法 |
1.2.2 土钉墙支护法 |
1.2.3 复合土钉墙支护法 |
1.2.4 托换支护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存在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托换单桩的内力分析与计算 |
2.1 综合刚度原理及双参数法 |
2.2 托换桩的有限差分解 |
2.2.1 基本假定 |
2.2.2 微分方程的建立 |
2.2.3 单桩有限差分解 |
2.3 实例分析 |
2.3.1 工程概况 |
2.3.2 基坑设计参数 |
2.3.3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P-Δ效应的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变形协调与荷载传递机理 |
3.1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计算模型 |
3.2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 |
3.2.1 土钉与托换桩的水平刚度系数 |
3.2.2 土压力分配计算 |
3.2.3 传统的杆系有限元法 |
3.2.4 考虑P-Δ效应的杆系有限元法 |
3.2.5 基坑坡顶沉降(S_1) |
3.2.6 托换桩的沉降(S2) |
3.3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3.1 托换桩桩身位移对比 |
3.3.2 地表沉降分析 |
3.3.3 托换桩弯矩分析 |
3.3.4 桩侧土压力分析 |
3.3.5 土钉轴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影响参数分析研究 |
4.1 工程案例与数值模型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模型介绍 |
4.1.3 材料计算参数 |
4.1.4 数值分析工况 |
4.2 监测结果与数值结果分析 |
4.2.1 桩身位移分析 |
4.2.2 地表沉降分析 |
4.2.3 托换桩弯矩分析 |
4.2.4 土钉轴力分析 |
4.2.5 基坑侧壁土压力分析 |
4.3 托换支护法影响参数分析 |
4.3.1 坡顶荷载影响 |
4.3.2 托换桩桩径影响 |
4.3.3 托换桩桩间距影响 |
4.3.4 土钉长度的影响 |
4.3.5 土钉竖向间距影响 |
4.3.6 土钉预应力影响 |
4.3.7 托换桩嵌固深度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 |
5.1 托换支护法结构的破坏模式 |
5.1.1 托换桩竖向失稳 |
5.1.2 托换桩侧向失稳 |
5.1.3 土钉抗拔破坏 |
5.1.4 整体失稳破坏 |
5.2 托换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嵌固深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5.2.2 土钉长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5.2.3 土钉水平间距对稳定性的影响 |
5.2.4 桩间距对稳定性的影响 |
5.2.5 坡顶荷载对稳定性的影响 |
5.3 基于极限上限法稳定性简化计算方法 |
5.3.1 土体自重的外功率 |
5.3.2 坡顶既有建筑物荷载的外功率 |
5.3.3 托换桩桩顶的外荷载功率 |
5.3.4 滑动面上的内部能量耗散 |
5.3.5 土钉的外功率 |
5.3.6 托换桩的抗力功率 |
5.3.7 整体稳定性分析 |
5.3.8 算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
6.1 设计步骤 |
6.2 设计计算方法 |
6.2.1 土钉设计参数 |
6.2.2 托换桩设计参数 |
6.2.3 托换桩内力与变形计算 |
6.2.4 土钉轴力计算 |
6.2.5 单桩承载力计算 |
6.2.6 托换桩弯剪验算 |
6.2.7 抗倾覆稳定验算 |
6.2.8 抗隆起稳定验算 |
6.2.9 整体稳定性验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工程应用研究 |
7.1 工程实例 |
7.1.1 工程概况 |
7.1.2 土层参数 |
7.1.3 基坑设计参数 |
7.2 托换支护法与桩锚结构、地连墙结构内力与变形对比分析 |
7.2.1 计算参数 |
7.2.2 内力与变形对比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软土地区基坑设计中对周边环境的安全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2 基坑支护设计概述 |
2.1 工程概况 |
2.2 周边环境 |
2.3 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 |
2.4 基坑支护方案 |
3 支护结构平、剖面计算 |
3.1 剖面计算模型(挖深17.25m) |
3.2 剖面计算结果 |
3.3 平面计算结果 |
4 基坑变形分析及对环境安全影响评价 |
4.1 计算模型 |
4.2 计算结果 |
5 设计方案总结分析 |
5.1 基坑特点 |
5.2 设计变形控制措施 |
5.3 施工变形控制措施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支护二次支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地层岩性 |
2.1.3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2.2 基坑原设计及变更方案 |
2.2.1 基坑支护设计原方案 |
2.2.2 基坑支护设计变更方案 |
2.3 基坑监测概况 |
2.3.1 监测内容及监测设备 |
2.3.2 监测布置 |
2.3.3 部分监测结果 |
2.3.4 监测结果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坑二次支护设计方案分析研究 |
3.1 工程支护方式简介 |
3.1.1 放坡 |
3.1.2 土钉墙支护 |
3.1.3 排桩支护 |
3.1.4 锚索支护 |
3.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软件及基本理论 |
3.2.1 二次支护设计计算分析软件介绍 |
3.2.2 土压力理论及计算 |
3.2.3 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 |
3.2.4 库伦土压力计算理论 |
3.2.5 整体稳定性计算 |
3.2.6 抗倾覆及抗隆起稳定性计算 |
3.3 变更方案计算分析 |
3.3.1 基坑GHIJA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
3.3.2 基坑ABCDE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
3.3.3 基坑FG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dias GTS NX基坑二次支护模拟 |
4.1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软件建模分析流程 |
4.3 建立三维模型和材料参数选取 |
4.3.1 模型尺寸选取 |
4.3.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
4.3.3 材料参数选取 |
4.3.4 模型约束 |
4.3.5 施工工况确定 |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1 基坑GHIJA段数值模拟结果 |
4.4.2 基坑ABCDE段数值模拟结果 |
4.4.3 基坑FG段数值模拟结果 |
4.5 基坑FG段接桩二次支护方法进一步分析 |
4.5.1 基坑FG段新旧桩间连接梁轴力分析 |
4.5.2 基坑FG段接桩高度影响分析 |
4.6 基坑ABCDE、FG、GHIJA段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
1.2.5 简要评析 |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
2.2.2 弹性模量影响 |
2.2.3 泊松比影响 |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
3.6 工程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5 工程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4 主要计算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在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珠三角软土特性 |
1.3 常见基坑支护形式 |
1.3.1 基坑工程发展趋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土坡稳定及支护研究现状 |
1.4.2 深厚软土基坑变形及支护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总结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土材料性能研究 |
2.1 水泥土硬化机理 |
2.2 水泥土物理性质 |
2.3 水泥土强度特性 |
2.3.1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
2.3.2 水泥土抗剪强度 |
2.3.3 水泥土抗拉强度 |
2.3.4 水泥土变形模量 |
2.4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技术 |
2.4.1 成桩工艺分类 |
2.4.2 工艺流程及要点 |
2.4.3 优势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土基坑中水泥搅拌桩墙计算理论 |
3.1 土压力 |
3.1.1 经典土压力理论 |
3.1.2 放坡状态下有限土体的土压力 |
3.2 水泥搅拌桩墙内力分析 |
3.2.1 极限平衡法 |
3.2.2 弹性地基梁法 |
3.2.3 有限元法 |
3.3 水泥搅拌桩墙的设计 |
3.3.1 适用条件及平面布置形式 |
3.3.2 嵌固深度验算 |
3.3.3 墙身厚度验算 |
3.3.4 墙身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有限元模拟 |
4.1 有限元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 |
4.1.1 有限元概述 |
4.1.2 有限元的求解主要步骤 |
4.1.3 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强度折减法 |
4.2 工程概况 |
4.2.1 工程简介 |
4.2.2 工程地质条件 |
4.2.3 支护设计方案 |
4.3 模型建立 |
4.3.1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4.3.2 基本假定和简化 |
4.3.3 模型尺寸 |
4.3.4 参数取值 |
4.3.5 网格划分及工况设置 |
4.4 新旧方案的对比分析 |
4.4.1 坡顶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
4.4.2 坡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
4.4.3 塑性应变分布区的对比分析 |
4.5 有限元模型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有限元算例模型的建立 |
5.1.1 基本假定 |
5.1.2 算例模型参数 |
5.1.3 施工过程的模拟 |
5.2 模型厚度选取上的对比验证 |
5.3 基坑变形及稳定性影响分析 |
5.3.1 施工工况的影响 |
5.3.2 单排桩墙位置的影响 |
5.3.3 单排桩墙宽度的影响 |
5.3.4 桩墙排数的影响 |
5.3.5 嵌固深度的影响 |
5.3.6 被动区加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本文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某相邻深基坑间水平对拉锚索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对拉式锚索支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邻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对拉式锚桩设计计算的相关理论简介 |
2.1 预应力锚索简介 |
2.1.1 普通桩锚支护概述 |
2.1.2 水平对拉式锚索概述 |
2.2 土坡稳定性分析理论 |
2.2.1 整体圆弧滑动法 |
2.2.2 条分法 |
2.3 经典土压力理论介绍 |
2.3.1 朗肯土压力理论 |
2.3.2 库伦土压力理论 |
2.4 支挡式结构分析 |
2.4.1 等值梁法 |
2.4.2 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 |
2.5 数值分析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例工程支护设计与计算 |
3.1 基坑工程概况 |
3.1.1 基坑概况 |
3.1.2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3.2.1 场地地层岩性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3.2.3 场地地震效应 |
3.3 对拉式锚桩支护结构设计 |
3.3.1 设计参数选取 |
3.3.2 支护方案设计 |
3.3.3 支护设计计算 |
3.4 基坑降排水 |
3.5 基坑监测 |
3.5.1 监测的意义和内容 |
3.5.2 监测方案的布置 |
3.5.3 监测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拉式锚桩支护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
4.1.1 Midas GTS NX基本操作流程 |
4.1.2 Midas GTS NX的本构模型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1 基本假定 |
4.2.2 模拟参数选取 |
4.2.3 建立模型 |
4.3 基坑单侧开挖过程模拟 |
4.3.1 开挖工况选取 |
4.3.2 水平位移模拟分析 |
4.3.3 竖向位移模拟分析 |
4.3.4 桩身弯矩模拟分析 |
4.4 基坑双侧对称开挖过程模拟 |
4.4.1 开挖工况选取 |
4.4.2 水平位移模拟分析 |
4.4.3 竖向位移模拟分析 |
4.4.4 桩身弯矩模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值、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1 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2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3 桩身弯矩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相邻深基坑对拉式锚桩支护施工的时序效应分析 |
6.1 相邻深基坑支护施工时序的重要性及影响 |
6.2 不同施工时序方案设置与模拟 |
6.2.1 施工时序方案设置 |
6.2.2 施工时序性方案模拟 |
6.3 施工时序方案比对分析 |
6.3.1 桩顶水平位移比对分析 |
6.3.2 坡体沉降比对分析 |
6.3.3 桩身弯矩比对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岩土工程稳定和变形问题中随机场方法的应用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岩土工程不确定性数据 |
1.2.1 数据来源 |
1.2.2 数据描述 |
1.2.3 数据复建 |
1.3 岩土工程不确定性分析 |
1.3.1 分析方法 |
1.3.2 稳定问题 |
1.3.3 变形问题 |
1.4 岩土工程不确定性评价 |
1.4.1 Bayesian方法 |
1.4.2 可靠度方法 |
1.5 研究支撑软件 |
1.5.1 稳定分析软件模块 |
1.5.2 变形分析软件模块 |
1.5.3 数值辅助软件模块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数据处理 |
2.1 数据定义 |
2.1.1 特征数据 |
2.1.2 先验统计数据 |
2.1.3 后验统计数据 |
2.2 数据获取 |
2.2.1 室内数据 |
2.2.2 现场数据 |
2.2.3 监测数据 |
2.3 数据凝练 |
2.3.1 随机场类别 |
2.3.2 随机场参数 |
2.3.3 变差函数 |
2.4 数据复建 |
2.4.1 Karhunen-Loeve展开方法 |
2.4.2 2D场地复建 |
2.4.3 3D场地复建 |
2.5 数据演进 |
2.5.1 场地信息化指标 |
2.5.2 Bayesian演进计算 |
2.6 Monte-Carlo模拟及平稳性 |
2.6.1 Monte-Carlo模拟实现 |
2.6.2 Monte-Carlo模拟平稳性 |
第3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稳定分析 |
3.1 基于FELA的随机场 |
3.1.1 有限元极限分析原理 |
3.1.2 确定性分析结果特征 |
3.1.3 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特征 |
3.2 层状边坡 |
3.2.1 层状边坡问题模型 |
3.2.2 层状边坡显式和隐式随机场实现 |
3.2.3 安全系数不确定性 |
3.2.4 滑动体积不确定性 |
3.3 支护结构 |
3.3.1 边坡支护结构问题模型 |
3.3.2 安全系数不确定性 |
3.3.3 滑动体积不确定性 |
3.3.4 支护结构破坏模式 |
3.3.5 基坑支护结构问题模型 |
3.3.6 特征随机场及破坏模式 |
3.3.7 变异系数的影响 |
3.3.8 基坑支护失效概率 |
3.4 渗透及降雨作用 |
3.4.1 考虑渗流的深基坑开挖模型 |
3.4.2 后验统计数据应用 |
3.4.3 深基坑开挖破坏模式 |
3.4.4 分步开挖不确定性风险 |
3.4.5 降雨作用分析模型 |
3.4.6 旱季开挖稳定分析 |
3.4.7 Comsol模拟降雨条件 |
3.4.8 雨季开挖稳定分析 |
3.5 群桩基础 |
3.5.1 Optum G3 群桩基础模型 |
3.5.2 竖向稳定不确定性 |
3.5.3 水平稳定不确定性 |
3.6 隧道下穿线状构筑物 |
3.6.1 Optum G3 隧道下穿线状构筑物模型 |
3.6.2 交通线状构筑物破坏模式及扰动评价 |
第4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变形分析 |
4.1 基于EPA的随机场 |
4.1.1 弹塑性分析原理 |
4.1.2 地基沉降模型 |
4.1.3 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特征 |
4.2 层状边坡 |
4.2.1 层状边坡模型 |
4.2.2 层状边坡变形模式 |
4.2.3 层状边坡特征位置变形规律 |
4.2.4 刚度参数变异系数的影响 |
4.3 层状边坡支护结构 |
4.3.1 层状边坡支护结构模型 |
4.3.2 边坡支护措施效果比较 |
4.3.3 相同支护措施边坡变形分布规律 |
4.3.4 相异支护措施特征点变形分布规律 |
4.4 考虑渗透作用深基坑开挖 |
4.4.1 深基坑分步开挖模型 |
4.4.2 深基坑分步开挖变形模式 |
4.4.3 深基坑坑底隆起 |
4.4.4 深基坑侧壁变形分布 |
4.4.5 深基坑墙底土体变形 |
4.4.6 深基坑周边土体变形 |
4.4.7 挡墙支护结构内力规律 |
4.5 基坑扰动周边构筑物 |
4.5.1 基坑开挖扰动周边构筑物模型 |
4.5.2 基坑分步开挖变形情况 |
4.5.3 扰动既有建筑物 |
4.5.4 扰动既有隧道结构 |
4.6 群桩基础 |
4.6.1 Plaxis群桩基础模型 |
4.6.2 竖向刚度不确定性 |
4.6.3 水平刚度不确定性 |
4.7 隧道上盖线状构筑物 |
4.7.1 Plaxis隧道上盖线状构筑物模型 |
4.7.2 交通线状构筑物不均匀沉降评价 |
第5章 可靠性评价体系 |
5.1 模拟数据提取 |
5.1.1 统计数据提取及极端情况抽调 |
5.1.2 概率指标工具生成 |
5.1.3 数据对比方式及表征 |
5.2 直接评价法 |
5.2.1 评价方法建立基础 |
5.2.2 直接评价法应用过程 |
5.3 可靠指标法 |
5.3.1 评价方法建立基础 |
5.3.2 可靠指标法应用过程 |
第6章 复理石边坡不确定性分析案例 |
6.1 数据处理 |
6.1.1 场地概况 |
6.1.2 地勘数据及结构指标 |
6.1.3 随机场建立 |
6.1.4 数据演进 |
6.2 稳定分析 |
6.2.1 雨旱两季边坡极端情况及隧道结构风险分析 |
6.2.2 雨旱两季风险分析概率分布及统计指标对比 |
6.3 变形分析 |
6.3.1 雨旱两季岩土整体变形分布和结构局部变形分布 |
6.3.2 雨旱两季边坡最大位移概率分布及统计指标 |
6.4 可靠性评价 |
6.4.1 桩板墙体系风险直接评价 |
6.4.2 桩板墙体系变形直接评价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西安地铁体育中心站施工中深基坑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失稳模式 |
1.2.2 基坑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方案 |
2.1 工程简介及周边环境 |
2.1.1 工程简介 |
2.1.2 工程周边环境 |
2.2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
2.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2 工程水文条件 |
2.3 深基坑支护体系选型与设计概况 |
2.3.1 深基坑支护体系选型 |
2.3.2 深基坑支护体系设计要求 |
2.3.3 深基坑支护方案 |
2.4 深基坑明挖法施工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 |
3.1 有限单元法介绍 |
3.2 数值模型建立 |
3.2.1 基本假定 |
3.2.2 建模参数选取 |
3.2.3 网格划分 |
3.2.4 施工阶段模拟 |
3.2.5 深基坑稳定性判据 |
3.3 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结果 |
3.3.1 支护体系稳定性分析 |
3.3.2 地表沉降量分析 |
3.3.3 坑底隆起量分析 |
3.4 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稳定安全系数 |
3.4.1 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理论 |
3.4.2 基坑开挖过程中稳定安全系数 |
3.5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 |
4.1 现场监测方案 |
4.1.1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 |
4.1.2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 |
4.1.3 警戒值、控制值确定 |
4.2 深基坑监测结果 |
4.2.1 围护桩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
4.2.2 支撑轴力监测结果 |
4.2.3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 |
4.3 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 |
4.3.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 |
4.3.2 地表沉降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坑边荷载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1.1 超载值选取 |
5.1.2 超载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5.2 钢支撑参数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2.1 钢支撑间距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2.2 钢支撑预加轴力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3 围护桩参数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3.1 围护桩嵌固深度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3.2 围护桩桩径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4 土体物理性质对深基坑稳定性影响 |
5.4.1 粘聚力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4.2 内摩擦角对基坑稳定性影响 |
5.5 深基坑稳定性保证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斜撑支护体系在深厚淤泥区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淤泥区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
1.2.2 斜撑支护体系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工程及斜撑体系相关理论 |
2.1 深基坑工程及其相关理论 |
2.1.1 深基坑工程主要特点 |
2.1.2 深基坑工程的主要支护形式及其适用范围 |
2.1.3 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机理及特征 |
2.1.4 深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2.1.5 支护结构理论计算方法 |
2.2 斜撑支护体系及其相关理论 |
2.2.1 斜支撑材料形式及特点 |
2.2.2 斜支撑下支撑点类型 |
2.2.3 斜撑支护体系的受力分析 |
第三章 佛山市梧桐广场住宅楼基坑工程实例 |
3.1 基坑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概况 |
3.2.1 地形地貌 |
3.2.2 岩土层分布及其特性 |
3.2.3 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 |
3.3 水文地质概况 |
3.3.1 地表水特征 |
3.3.2 地下水特征 |
3.4 支护设计方案 |
3.4.1 分段支护原因 |
3.4.2 支护形式确定 |
3.5 基坑变形监测 |
3.5.1 基坑监测的重要性 |
3.5.2 基坑监测项目 |
3.5.3 基坑监测点布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梧桐广场住宅楼深基坑数值分析及结果对比 |
4.1 MIDAS GTS NX简介 |
4.1.1 概述 |
4.1.2 MIDAS GTS NX数值模拟步骤 |
4.2 本文所用本构模型 |
4.3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
4.3.1 计算范围确定 |
4.3.2 数值模拟基本假定 |
4.3.3 建模参数 |
4.3.4 计算模型 |
4.3.5 工况设置 |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1 地表沉降 |
4.4.2 桩体水平位移 |
4.4.3 坑底隆起 |
4.4.4 斜撑轴力 |
4.5 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4.5.1 地表沉降 |
4.5.2 桩顶水平位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斜撑支护体系单因素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本章基本模型参数 |
5.3 淤泥土层厚度的影响 |
5.3.1 淤泥土层厚度变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3.2 淤泥土层厚度变化对桩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5.3.3 淤泥土层厚度变化对坑底隆起的影响 |
5.3.4 淤泥土层厚度变化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5.4 被动区加固的影响 |
5.4.1 被动区土体加固宽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4.2 被动区土体加固宽度对桩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5.4.3 被动区土体加固宽度对坑底隆起的影响 |
5.4.4 被动区土体加固宽度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5.4.5 被动区土体加固深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4.6 被动区土体加固深度对桩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5.4.7 被动区土体加固深度对坑底隆起的影响 |
5.4.8 被动区土体加固深度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5.5 斜撑参数的影响 |
5.5.1 斜撑倾角变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5.2 斜撑倾角变化对桩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5.5.3 斜撑倾角变化对坑底隆起的影响 |
5.5.4 斜撑倾角变化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5.5.5 斜撑间距变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5.6 斜撑间距变化对桩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5.5.7 斜撑间距变化对坑底隆起的影响 |
5.5.8 斜撑间距变化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深基坑工程施工栈桥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坑施工栈桥的研究现状 |
1.3 基坑开挖引起竖向受荷桩承载力损失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2 栈桥设计选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基坑栈桥的分类与应用 |
2.1.1 基坑栈桥的分类 |
2.1.2 基坑栈桥的应用 |
2.2 基坑栈桥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基坑平面形状及挖深对栈桥设计影响分析 |
2.2.2 基坑栈桥平面布局宽度及覆盖范围对栈桥设计的影响分析 |
2.2.3 基坑竖向荷载对栈桥设计影响分析 |
2.3 栈桥设计内容分析 |
2.4 栈桥选型及设计注意事项 |
2.5 本章小结 |
3 栈桥的计算分析理论 |
3.1 栈桥板面荷载取值分析 |
3.1.1 土方车荷载取值 |
3.1.2 土方车荷载的最不利布置 |
3.1.3 栈桥面板等效荷载换算分析 |
3.1.4 栈桥板等效荷载换算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栈桥各组成构件的设计计算分析 |
3.2.1 栈桥面板的设计计算分析 |
3.2.2 栈桥梁的设计计算分析 |
3.2.3 栈桥钢立柱的设计计算分析 |
3.2.4 栈桥立柱桩的设计计算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模拟开挖工况下栈桥立柱桩单桩承载力研究 |
4.1 开挖条件下竖向受荷桩单桩承载力损失机理 |
4.1.1 竖向受荷桩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
4.1.2 竖向受荷桩承载力的检测分析 |
4.1.3 基坑开挖对竖向受荷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4.2 模拟开挖工况下立柱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损失数值分析 |
4.2.1 建模过程介绍 |
4.2.2 模拟不同开挖深度工况下立柱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
4.2.3 模拟不同开挖面积工况下立柱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
4.2.4 模拟不同开挖位置工况下立柱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基坑支护设计及栈桥设计方案选型分析 |
5.3.1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选型分析 |
5.3.2 基坑栈桥设计方案选型分析 |
5.3.3 栈桥设计参数 |
5.3.4 土方开挖方案 |
5.4 数值与实测分析 |
5.4.1 建模过程介绍 |
5.4.2 典型工况计算值与实测数据分析 |
5.4.3 支撑轴力计算值与实测数据分析 |
5.4.4 立柱桩竖向位移计算值与实测数据分析 |
5.4.5 栈桥结构静力计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栈桥板计算结果案例 |
附录B 栈桥梁计算结果案例 |
附录C 钢格构稳定性及承载力计算结果案例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土坡稳定分析在深基坑安全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 舒计城. 东南大学, 2020
- [2]软土地区基坑设计中对周边环境的安全保护研究[D]. 方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3]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D]. 赵蜀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在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 樊子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某相邻深基坑间水平对拉锚索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 袁仲.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7]岩土工程稳定和变形问题中随机场方法的应用体系初探[D]. 吴志轩. 清华大学, 2019
- [8]西安地铁体育中心站施工中深基坑稳定性研究[D]. 赵鑫.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9]斜撑支护体系在深厚淤泥区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 黄剑. 广州大学, 2019(01)
- [10]深基坑工程施工栈桥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 李慧慧. 浙江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