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天

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天

一、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季(论文文献综述)

张竞楠[1](2021)在《饶雪漫小说中的青春书写研究》文中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饶雪漫作为青春书写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饶雪漫长期致力于青春题材的小说创作,善于借助网络平台、影视传播、新闻媒体等介质进行发声和扩大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消费圈。因此,饶雪漫不仅在文学界获得较大关注,而且在社会上也引起极大反响。可以说,饶雪漫的小说创作是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本文以饶雪漫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从青春书写的角度分析其主题表达、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意义和局限。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阐述论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经过资料的爬梳发现,饶雪漫虽然是当代文学界活跃度较高的作家,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其小说青春书写的表现形态、特征和意义还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化的研究空间。第二部分即第一章,分析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主题表达,主要对青春成长过程的亲情、友情、爱情三个主题进行论述。在亲情主题表达方面,饶雪漫小说关于代际亲疏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是青春成长中自由诉求与规训劝诫的冲突与和解。在友情主题表达方面,饶雪漫小说关于青春友情的书写主要集中在校园友情和网络友情两方面。在爱情主题表达方面,饶雪漫小说主要描写青春少女的唯美爱恋。第三部分即第二章,探究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叙事方式。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多视角叙事方式、影像化叙事方式、顺叙和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同时,将饶雪漫与其他作家的青春叙事进行对比,分析饶雪漫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特点。在饶雪漫小说中,多视角叙事方式的运用增强了青春叙事的真实感,影像化叙事方式的运用增添了文本的画面感,顺叙和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性。第四部分即第三章,分析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美学特征,研究其艺术价值。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残缺美、疼痛美、感伤美三个层面进行展开,剖析饶雪漫小说所呈现的青春美学。在残缺美学方面,饶雪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留白设计充分地体现了残缺美。在疼痛美学方面,饶雪漫小说中的生理描写和心理描写充分地体现了疼痛美。在感伤美学方面,青春主体的成长过程和悲惨结局充分地体现了感伤美。第五部分即结语,分析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意义和局限。一方面,根据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创作成绩和影响,分析其文学和文化意义。另一方面,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所体现的女性写作视角和类型化模式非常明显,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刘畅[2](2020)在《院线下沉背景下县城影院的生存和突围探析 ——以巩义市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院线化改制之后,院线品牌影院不断往四线城市及乡镇下沉。中原小城河南巩义市也赶上了院线下沉热潮,迎来了多个品牌院线加盟,走过了繁荣与不安的十年。论文以院线下沉为背景,以巩义市的院线影院为个案,通过访谈、资料与比较,揭示巩义市院线影院在品牌营销、市场培育、电影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国内影院院线化的未来和县城地区电影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和国内其他中小城市类似,巩义市影院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露天剧场、国营(公立)影院时期,公有影院独领风骚;而后,电影放映活动几近停滞;院线下沉,市场复苏,影院重新布局。表面看来,巩义影院的前世今生经历了影院形态、体制、资本的变革,实质上是电影文化观念的变迁。院线下沉之后,巩义市影院重新洗牌,3个院线品牌共7家影院展开角逐。空间布局上,院线阵营明显,从中心到边缘多重布局,不同品牌一起支撑起小城市场。品牌营销方面,既各自为战,又相互借鉴,优惠战、口碑、衍生产品、附加服务等共同助推了巩义电影市场一度的繁荣;电影市场的培育方面,迎合小城居民的审美习惯,排片偏重国产、休闲和喜剧类型,同时紧跟“流量明星”潮流,营造电影新时尚。奥斯卡与中影两大院线品牌是巩义影院的领跑者,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可以管中窥豹。“小镇青年”是巩义影院的主要受众群体,访谈调查显示:对信息与潮流的及时把握是主要的观影动机,对影院的选择上,“习惯”和“方便”是较为普遍的回答,在消费体验上,影院已不限于“看电影”,而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单调的空间对观众吸引力有限。同时,随着多年电影市场的培育,小城观众也开始对影院产生“多元”和“丰富”的隐性期待。院线下沉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资本动力不足、技术理念等核心要素未能下沉,精细化运作缺失,消费场景窄化,文化属性不足,2020年突发的疫情,各地影院受重创,小城影院的市场泡沫直接被挤破,未来如何重启,仍需突围之计。巩义市的个案研究为国内院线影院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院线下沉给小城影院带来新生,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院线下沉并非一劳永逸,资本、技术、理念都需要落地与更新;市场可以引导,但最终有赖受众的体验与期待,二者是相互同构的关系。院线下沉成功培育了电影市场,但受众也随市场一同成长,网络时代,“小镇青年”的电影审美与需求与沿海发达地区并无明显差距,因此,院线下沉激活市场之后,最终依然要回归到电影生产本身,这才是县城地区电影事业突围的方向。

时晓博[3](2020)在《新世纪内地青春电影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七亿票房引爆了青春电影的投拍热潮,消费主义浪潮之下青春电影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发酵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青春电影本身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蕴含着丰富的流行通俗文化基因,成为观察当下社会一面直观鲜活的落地镜:一方面折射着现实,一方面指导和规训着现代人建构自己思想和生活。但现实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步入消费主义社会,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被过度消费,并不能真正呈现新时代女性真实的精神风貌与生存图景,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存在着诸多形象扭曲与认同困境。本论文分为四部分,从以下思路进行论析和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对课题的基础概念做出界定。第一章对新世纪内地青春电影生长的社会表征与文化语境进行探讨。从社会表征来看新导演群体出现、电影工业化的新要求以及网生代经济崛起的新需求使得青春表达更加多元,从文化语境来看脱身于沉重性别刻板印象的女性形象在生消费文化、快感文化、镜像文化等多元并陈的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景观化趋势。第二章将当下青春电影中常见、经典的女性形象根据角色性格、身份属性等进行归纳,得出四种女性形象模式:乖乖女、倔强小妞、蛇蝎美人、贤妻良母,通过对每个类型中典型角色进行分析和细读考察该角色模式的表面意涵和角色迷思;第三章对青春电影镜像折射中认同困境与重塑做出分析和思考。从形象方面提出女性仍是消费中被凝视的他者,应树立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从价值和意识形态方面提出女性仍处在男权的催眠术中接受着“以父之名”的性别殖民,应聚焦女性形象真正的生命困境。本论文把新世纪以来内地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当成大众消费文化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征候进行剖析和反思,以女性形象这一小切口来考察分析新世纪以来爆发的青春电影热潮中并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对青春话语中存在的显性、隐性的霸权男权文化逻辑、女性形象的性别压抑和认同困境等做出分析和解读,以期更加精良、经典的荧屏之作。

岳丹丹[4](2020)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国产IP电影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粉丝经济的崛起,国产IP电影越来越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主力。2019年,电影市场更是涌现出《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系列又叫座又叫好的IP影片。然而,在消费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一部影片要想成功,除了影片质量过硬,影片的营销环节也至关重要。本文正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为国产IP电影的营销提供策略支持。本文以2010年到2019年这十年间经典的国产IP电影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探究消费文化语境中国产IP电影的营销价值。从电影市场的竞争状况、消费文化影响下符号消费盛行、消费者市场地位提升以及传递IP电影文化价值这四方面回答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为什么要对国产IP电影进行营销。其次,探究消费文化对IP电影观众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豆瓣网、时光网用户所发表的电影评论,研究发现消费者,特别是粉丝群体,在消费IP电影时会具备典型的消费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出于追求IP品牌心理、追求偶像明星心理而产生的符号消费;二、出于彰显个人品味心理、获得自我认同心理以及群体认同心理而产生的个性消费;三、出于情感体验心理、参与心理而产生的情感消费。再次,针对IP电影的消费特征,探究IP电影的营销策略选择。针对IP电影消费者符号化、个性化、情感化的消费特征,提出IP电影的借势营销策略、社群营销策略、情感营销策略。本文认为,IP电影在运用借势营销策略时,要突出、强化与原IP文本的联系,最大限度实现原着粉丝向IP电影的转移;IP电影在运用社群营销策略时,要利用粉丝实现影片信息的裂变传播,利用微博话题做好“弱关系”营销,利用微信平台做好“强关系”营销,利用电影论坛网站做好口碑营销;IP电影在运用情感营销策略时,要强化消费者的参与感,关注消费者在影片市场寻求情感慰藉的消费习惯。最后,在互联网时代,IP电影的营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一步优化营销策略,本文提出,要运用大数据做好精准营销、利用网络趣缘社群做好情感营销、利用网络社区KOL做好关系营销、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做好话题营销。

王娅姝[5](2020)在《城市·边地·废墟——2019年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空间修辞》文中研究表明如果说2018年是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年"[1],那么2019年的中国电影则从多个方面延续、拓宽并深化了现实性的题材范围与创作逻辑。这一年,出现了聚焦校园欺凌问题的《少年的你》,深描时代与人伦的《地久天长》,将主旋律命题回落于小人物的《我和我的祖国》,展现当代女性精神现状的《送我上青云》,以及刻画乡土社会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等众多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上述作品在观众、业界及学界均引起了关注和讨论,这从多个侧面表明,现实主义的强势回归已成为近两年最为重

康思齐[6](2020)在《2019年中国IP改编电影创作状况分析》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电影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不仅整体票房持续增长,在口碑和艺术成就上也收获颇丰。在2019年的众多影片中,IP改编电影依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贡献了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强,同时还诞生了不少影响较大的佳作。因此,在回顾与总结2019年的中国电影时,有必要对IP改编电影的创作进行专门的分析。

王小刚[7](2019)在《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意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众多的旅游产品里面,冰雪旅游是一种新颖且特殊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是当前哈尔滨的冰雪旅游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特色缺失、没有成形的文化品牌、大同小异等。正是这些问题导致该产品发展停滞不前,所以必须要为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找到其独特魅力,及创新性的开发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为了促进哈尔滨冰雪文化创新,形成独特的品牌,实现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当前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以第3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例,对特色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下列研究结果:1.冰雪旅游属于休闲度假旅游。冰雪旅游具有参与性、体验性、时间长、依赖性、健身性等特征。同时可以从观光类、运动休闲类、节庆类、赛事类、游乐类、演艺类、其他体验类等方面对冰雪旅游进行分类。2.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旅游发源地,冰雪旅游已成为哈尔滨的王牌名片和拳头产品。但依然在产业链、竞争力、融合发展、配套功能、品牌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3.哈尔滨具备发展冰雪旅游所需的气候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景点集群、经济环境、接待能力、资源条件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4.实现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的创意开发,应从项目精品提升、体育活动融合、文化活动融合、商贸活动融合、装备制造融合、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产业布局及模式再造。5.坚持重点建设“一区四带”的开发路径,应打造独具特色的都市时尚冰雪旅游区、打造形成精品滑雪旅游度假路线。6.持续开展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全城联动,全社会协作,为哈尔滨冰雪旅游品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通过对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进行个案分析,对旅游创意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实践论证,进而从多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策略。

吴文瀚[8](2015)在《中国当代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就广告而言,消费、艺术与媒介的嵌合性动态发展是造成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关系逻辑。作为过程研究,本论文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三十余年的作品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比较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广告艺术形态视域的关照。认为中国广告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间迅速成熟,其发展经历了从再现商品、表现消费到表征文化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与国际广告发展的接轨与同步,而其自身也因之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全文由绪论、正文与趋势分析三部分构成。绪论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发展的时空压缩背景;作为时间维度下艺术形式与社会风貌复合体的艺术形态与广告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再现理论、表现理论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表征理论的结合作为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价值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综述与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文本综述,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如何在广告艺术形态的流变中得以呈现,其发生机理与发展路径如何建构等问题。正文部分:第二章是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阶段划分。流变研究作为历时性研究,首先是分期的问题,将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时间节点表达引入到消费、艺术与媒介三者共同构建的嵌合式互动的关系逻辑中,结合中国广告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经历了1982-1992的社会文化复苏期、1993-2000的商品化表现期、2001-2007的符号化表达期与2008后的文化表征期的四个时期。第三、四、五章,就1982至2007的广告艺术形态流变表达进行分析。在前文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引入关系研究的方法,结合编年记叙,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作品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文本进行共时性比照,将艺术的再现理论与表现理论作为创作机制引入到对不同时期的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分析中,寻找广告在中国社会文化演进中的作用与广告自身艺术形态流变的表达规律。2008后,中国社会的新全面转型使得广告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广告的艺术再现与表现功能逐步被广告的文化表征功能超越。正文第六章,首先结合场域理论,从消费、文化与传播的三维关系构建入手,对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符号化表征的心理生成机制——记忆的再造:包括广告的群体记忆的异化与个体记忆的再造;图像化拟真下广告消费记忆构建的外部形构;空间拼贴中广告消费记忆的场域构建与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告记忆符号的解构与重塑等。最后,将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重归于艺术形态文本研究之中,认为中国广告艺术形态主体在经历了从情态文本、意态文本到语态文本的流变后,情态文本伴随着公益广告的勃兴重新回归,但其回归的依据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大国视角下文化力的重新构建。结论部分,提出了中国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趋向与发展构想。认为未来中国广告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将体现出包容性、贴合性与敏感性的新特征;在内容表达上将表现为理念先于产品的趋势;在广告艺术创作领域将呈现为体验与联动的结合;在广告价值核心方面,将呈现从人性化到人格化的转变;在广告艺术环境与接受环境的营造方面,将呈现从仿真到拟真的趋势。作为未来的艺术品,广告艺术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物质的依赖,向更加纯粹的精神层面跃升。

曹桦[9](2015)在《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1978年到2014年为时间界限,在三十多年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对流行歌曲的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流行音乐的文化解读和审美分析两个层面的历史梳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与文化心理的互动阐释,来透视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文化规律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角度,梳理三十多年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整体特征,着重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空间变化的关系;第二章重点从三十多年流行歌词的抒情主体的主体形象、精神姿态、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来透视流行歌曲如何呈现三十年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由之折射抒情主体在集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土等多重文化与精神空间中的困惑、迷茫与成长,并进一步探寻歌词中所折射的文化症候;第三章以上述两章的文化轨迹为宏观视域,对三十多年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进行审美文化解读,从类型、意象与曲式三个层面,来把握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内在的形式流变;第四章则从横向的互动视域,透过当代文化结构和环境,来分析其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图从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发展演变内在的逻辑。本文的结论认为,三十多年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和审美流变,可以作为我们观察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并从中窥探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和意识的变迁的镜像: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人文精神一度重新唤起,有着对于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和叩问,但是近年来由于大众文化环境的整体变迁,流行歌曲也出现浮夸、恶俗等价值缺失的突出问题。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表现出本土化的人文精神,加重人文精神的分量,使失重的人文精神回复到它应有的位置。

李璐[10](2016)在《20世纪后期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传播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鲜明体现时代特征最好的“反光镜”。20世纪后期,台湾流行音乐传入大陆以来,对大陆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传播过程、传播动因及影响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台湾流行音乐进入大陆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大陆民众的审美情趣变迁,及对大陆乐坛、歌手的深切影响。论述了大陆对台湾流行音乐从“全面批判”到“全面接受”的转变过程,也论及大陆民众对台湾流行音乐的追捧状态。本文以台湾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邓丽君的歌曲、校园民歌、城市商业流行音乐为研究起点,梳理了这三类歌曲在大陆的传播与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论述了台湾流行音乐发轫与发展的过程。概述了台湾流行音乐的概念与文化特征,论述三类歌曲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及邓丽君的生平成就,台湾唱片公司在生产制作发行上对流行音乐的助推作用。第二章阐述了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传播历程。以时间节点为主线轴,通过对广播、磁带、电视节目中台湾流行音乐的传播分析,叙述了台湾流行音乐从“半地下”传播到全面引进的过程。第三章探究了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传播的动因。论述大陆的时代背景与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通过对台湾流行音乐文本的分类解读及大陆传播媒介的助推,分析了台湾流行音乐之所以能盛行于大陆的原因。第四章探讨了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融入。概述了官方由“全面批判”到“逐步接受”的态度转变,内地乐坛的吸收、模仿与创新的过程以及民众从悄悄追捧到全民狂欢的变化,侧面反映了大陆逐渐开放与社会前进的事实。第五章总结了台湾流行音乐对大陆的启示。通过对20世纪后期台湾流行音乐传播现象的解析,透射出目前内地流行音乐的问题,以及对现今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二、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季(论文提纲范文)

(1)饶雪漫小说中的青春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主题表达
    第一节 亲情:青春成长的自由与规训
    第二节 友情:青春成长的亲密伙伴
    第三节 爱情:青春成长的情欲萌动
第二章 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多视角叙事方式
    第二节 影像化叙事方式
    第三节 顺叙和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第三章 饶雪漫小说青春书写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残缺之美
    第二节 疼痛之美
    第三节 感伤之美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院线下沉背景下县城影院的生存和突围探析 ——以巩义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
第一章 巩义市影院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巩义新事物-地方自有影院兴起
        一、露天电影-国有单位的福利
        二、室内影院-公立影院独领风骚
        三、电影没落与影院改制
    第二节 市场重启-院线影院兴起
        一、院线品牌试水:从中影、奥斯卡到横店
        二、爆发式下沉:连锁模式开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院线下沉”与影院新生
    第一节 巩义市影院的院线布局
        一、品牌圈地-从中心到边缘的布局
        二、票房竞争的敌与友
        三、人事布局-本地电影人
    第二节 巩义影院的品牌营销
        一、紧跟一线-影院空间的营造
        二、品牌宣传-口碑效应+互联网
        三、优惠的“硝烟”-价格战
    第三节 流量时代的排片
        一、电影依赖“爆款元素”
        二、国产“爆米花”
    第四节 品牌个案-电影传播的实践
        一、“专业领跑者”-奥斯卡
        二、“平价亲民派”-中影
        三、未来走向-影院之内还是之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镇青年”的影院消费与期待
    第一节 观影动机和消费惯习
        一、动机-“看电影是一种时尚”
        二、惯习-“习惯”与“方便”
    第二节 消费体验与互动
        一、价格和服务
        二、排片和审美
    第三节 观众的隐性期待
        一、影院-与时尚生活对接
        二、电影-网络时代无“小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院线下沉的困境与突围
    第一节 小城影院的隐忧
        一、资本泡沫凸显、核心要素布局下沉难
        二、营销方式单一、消费场景窄化
        三、用户关系薄弱、影视媒体多元化压力
        四、疫情加剧泡沫、影院待启
    第二节 空间、业态与受众培育-影院突围策略
        一、影院专业化与在地化
        二、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新世纪内地青春电影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世纪内地青春电影女性形象生长的社会表征和文化语境
    第一节 社会表征
    第二节 文化语境
第二章 新世纪内地青春电影中女性形象多元呈现
    第一节 乖乖女:灰姑娘童话
    第二节 倔强小妞:娜拉的出走
    第三节 蛇蝎美人:妖姬或是迷途羔羊
    第四节 贤妻良母:地母想象
第三章 镜像折射中的女性认同困境
    第一节 形象谜团:虚拟的欲望符码
    第二节 价值困惑:来自男权的催眠术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消费文化视域下国产IP电影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IP电影的研究
        1.2.2 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
        1.2.3 关于电影营销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重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2章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国产IP电影营销
    2.1 消费文化与国产IP电影
        2.1.1 消费文化
        2.1.2 国产IP电影
        2.1.3 消费文化助推IP电影
    2.2 消费文化背景下国产IP电影的营销价值
第3章 消费文化影响下国产IP电影的消费特征
    3.1 国产IP电影的符号化消费
        3.1.1 基于“IP”文本的品牌消费
        3.1.2 基于演艺明星的偶像符号消费
    3.2 国产IP电影的个性化消费
        3.2.1 在IP电影消费中彰显个人品味
        3.2.2 在IP电影消费中获得自我认同
        3.2.3 在IP电影消费中获得群体认同
    3.3 国产IP电影的情感性消费
        3.3.1 在IP电影消费中满足情感需求
        3.3.2 在IP电影消费中获取情感认同
        3.3.3 在IP电影消费中获得参与感
第4章 基于IP电影消费特征的营销策略选择
    4.1 借势营销策略
        4.1.1 借原IP品牌吸引“原着粉”
        4.1.2 借影视明星吸引“明星粉”
        4.1.3 借线上线下活动吸引“路转粉”
    4.2 社群营销策略
        4.2.1 利用社交媒体建立良性营销关系
        4.2.2 利用粉丝社群实现自营自销
        4.2.3 利用电影论坛网站实现口碑营销
    4.3 情感营销策略
        4.3.1 唤起消费者的互动热情
        4.3.2 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4.3.3 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第5章 互联网时代的国产IP电影营销策略优化措施
    5.1 运用大数据做好精准营销
    5.2 利用网络趣缘社群做好情感营销
    5.3 利用网络社区KOL做好关系营销
    5.4 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做好话题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2019 年国产影片票房排名前 10 的影片
附录2:国产影片票房排名前 20 的影片
附录3:2010 到 2019 年各类型 IP 电影的改编情况

(5)城市·边地·废墟——2019年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空间修辞(论文提纲范文)

一、并列与重叠的城市
二、非秩序性的边地
三、现代废墟

(6)2019年中国IP改编电影创作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整体态势
二、多元共生的类型化探索
三、仍需强化的主体意识

(7)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意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哈尔滨资源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点
        2.1.4 水文状况
    2.2 社会经济发展
        2.2.1 悠久历史
        2.2.2 经济结构
        2.2.3 集群状况
        2.2.4 接待能力
第3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分析
    3.1 冰雪旅游及冰雪旅游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3.2 冰雪旅游及冰雪旅游的特征
    3.3 冰雪旅游及冰雪旅游的种类
第4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哈尔滨冰雪资源开发现状
        4.1.1 哈尔滨冰雪资源开发概况
        4.1.2 观赏性冰雪与滑雪旅游的建设
    4.2 哈尔滨冰雪旅游开发问题
        4.2.1 重冰轻雪、冰雪分家现象严重
        4.2.2 缺乏战略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4.2.3 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设备不完善
        4.2.4 缺乏塑造品牌的整体战略,文化品牌性比较薄弱
        4.2.5 缺乏差异化的市场导向,旅游创意开发缺乏文化内涵
第5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开发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淡薄
    5.2 冰雪旅游项目创新开展难度大
    5.3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协调机制缺失
    5.4 外部竞争环境的冲击
第6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意开发模式布局分析
    6.1 打造项目精品,提升全民体验感
        6.1.1 实施新项目推进工程
        6.1.2 实施传统大项目提升工程
        6.1.3 实施精品线路培育工程
    6.2 体育活动融合,提高全民参与度
        6.2.1 办好专业冰雪体育赛事
        6.2.2 丰富业余冰雪体育赛事
        6.2.3 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
        6.2.4 加大冰雪运动进校园力度
    6.3 文化活动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
        6.3.1 打造特色驻场演出
        6.3.2 丰富地域文化产品
        6.3.3 壮大时尚文化产业
    6.4 商贸活动融合模式
        6.4.1 提高旅游住宿业整体质量
        6.4.2 打造黑龙江特色美食
        6.4.3 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
    6.5 装备制造融合模式
    6.6 品牌营销推广模式
        6.6.1 刻画整体形象
        6.6.2 创新推广体系
        6.6.3 拓展营销手段
第7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意开发对策
    7.1 控制冰雪景观数量,打造冰雪旅游精品
    7.2 注重特色发展,加快差异化开发进程
    7.3 发挥资源优势,树立品牌强化意识
    7.4 加强区域合作,打造东北冰雪旅游联合体
        7.4.1 推动区域联动,增强地区竞争优势
        7.4.2 加强横向联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7.4.3 着眼国际合作,打造冰雪产业基地
    7.5 以体验性为导向,增强冰雪旅游产品吸引力
    7.6 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宣传方式
    7.7 加大产业支撑力度,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7.7.1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7.7.2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
        7.7.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8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7.8.1 加强组织领导
        7.8.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7.8.3 完善规划布局和土地政策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中国当代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广告艺术形态流变呈现
        1.1.1 时空压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发展的特殊场域
        1.1.2 艺术形态:时间维度下艺术形式与社会风貌的复合体
        1.1.3 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价值指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理论建构与研究路径综述
        1.3.1 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综述
        1.3.2 再现、表现与表征: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理论构建
        1.3.3 从关系研究到文本研究,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主体路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动因与分期
    2.1 消费、艺术与媒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关系逻辑
        2.1.1 作为广告目的的消费
        2.1.2 作为广告外化媒介的艺术
        2.1.3 作为广告话语权利工具的媒介
    2.2 消费模式转变: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内在依据
        2.2.1 温饱型消费模式——消费的实用化
        2.2.2 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消费的复合化
        2.2.3 全面小康型消费初期模式——消费的符号化
        2.2.4 全面小康型消费发展期模式——消费的表征化
    2.3 社会文化艺术变迁: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外部动因
        2.3.1 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萌芽与复苏
        2.3.2 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转向
        2.3.3 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勃兴
        2.3.4 大国文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群体话语与个体话语表达的交混
    2.4 媒介转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形式依托
        2.4.1 传统媒体的混合应用
        2.4.2 城市化背景下电子媒介的普及与网络媒介的初步
        2.4.3 网络媒介的发展与媒介融合的探索
        2.4.4 移动终端下的个体化表达
    2.5 长城奖、黄河奖的节点表达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阶段划分
        2.5.1 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节点表达1992、2000与2007
        2.5.2 广告史视域下的中国广告发展
        2.5.3 消费、艺术与媒介共同作用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阶段划分
3 现实商品的图景再现:中国社会文化复苏期的广告艺术形态呈现(1982-1992)
    3.1 广告的复苏:反思与柔化中的热情1982-1985
        3.1.1 文化的反思与情感的柔化,1982
        3.1.2 思索与融汇之初,1983
        3.1.3 热情与理想的实践,1984
        3.1.4 反叛与西化的暗流,1985
    3.2 图景再现:“西北风”的谢幕与商品文化的“一把火”1986-1989
        3.2.1 在现实与魔幻中的“一无所有”,1986
        3.2.2 平和中的沉郁与轻薄,1987
        3.2.3 孤独城市中的明星闪烁,1988
        3.2.4 “感觉”的没落与底层关注,1989
    3.3 广告内涵的扩展:抚慰与大转型下商品的浪漫主义1990-1992
        3.3.1 渴望的抚慰与台湾之潮,1990
        3.3.2 小人物的喜乐与逐渐远去的乡村,1991
        3.3.3 大转型下商品的浪漫主义,1992
4 表现消费:商品化初期社会情感的广告的艺术形态表达(1993-2000)
    4.1 商品光环下社会情感的广告艺术表现1993-1996
        4.1.1 缠绵的城市与回不去的乡村,1993
        4.1.2 失衡的抚慰与喧闹的物质,1994
        4.1.3 都市的欲望与传统的回归,1995
        4.1.4 价值观的博弈与民族自觉的复现,1996
    4.2 大时代与小个体的广告艺术表现1997-2000
        4.2.1 回归的东方之珠:现实与回忆交织,1997
        4.2.2 群体的远去与大时代下小个体的自我重塑,1998
        4.2.3 世纪末的温情与娱乐的“穿越”,1999
        4.2.4 网络的新世纪:娱乐与青春的“革命”交织,2000
5 消费符号的博弈:消费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广告艺术形态表达(2001-2007)
    5.1 消费文化的符号生成:接轨、全球化与娱乐化2001-2003
        5.1.1 全球化的魅影与广告的先知,2001
        5.1.2 数字、影像与文化身份的再造,2002
        5.1.3 膨胀的城市中伤痛的抚慰与娱乐化的陶醉,2003
    5.2 消费文化的符号化表征:融合的尝试与草根崛起2004-2007
        5.2.1 网络虚拟与生态现实的联合表达,2004
        5.2.2 媒介融合的尝试与商品文化解构下的韩流汹涌,2005
        5.2.3 城市化中无望的传统文化与草根自觉,2006
        5.2.4 自我意识移动表达的初步与家国民族的再确立,2007
6 表征文化:新全面转型背景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文本指向(2008后)
    6.1 新全面转型: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发生机制
        6.1.1 经济与消费的双重转型——从工业投资到消费拉动
        6.1.2 文化转型——大国气质中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塑
        6.1.3 传播方式转型——移动终端背景下传播方式的个体化与个性化凸显
    6.2 记忆的再造: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的符号化表征
        6.2.1 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广告的群体记忆的异化与个体记忆的再造
        6.2.2 图像化拟真:广告消费记忆构建的外部形构
        6.2.3 从现实环境到数字虚拟的空间拼贴:广告消费记忆的场域构建
        6.2.4 记忆符号的解构与重塑: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告艺术形态表征
    6.3 从情态文本到语态文本:中国广告长城奖与黄河奖的文本指向
        6.3.1 文化传统的广告情感再现——中国广告长城奖的情态文本指向
        6.3.2 城市生活中个体的自我放大——中国广告长城奖的意态文本指向
        6.3.3 草根的反抗——中国广告长城奖的语态文本指向
        6.3.4 回归情感——中国广告黄河奖的情态文本新指向
7 结语:中国广告艺术表达的趋向与构想
    7.1 中国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趋向
        7.1.1 广告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新特征
        7.1.2 理念先用产品:广告艺术内容表达的趋势
        7.1.3 体验与联动:广告艺术创作的趋势
        7.1.4 从人性化到人格化:广告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趋势
        7.1.5 从仿真到拟真:广告艺术环境与接受环境的营造的趋势
    7.2 未来的艺术品——广告艺术形态表达构想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9)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20世纪后期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传播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音乐传播理论与中国流行音乐历史的研究
    (二)台湾学者对台湾流行音乐的研究
    (三)大陆学者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
三、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台湾流行音乐的发轫与发展
一、台湾流行音乐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及界定
    (二)台湾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
二、台湾流行音乐的分类及发展历程
    (一)“时代曲”的延续
    (二)“校园民歌”的兴起
    (三)崛起的台湾城市商业流行音乐
三、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台湾各大唱片公司的助推 第二章 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传播过程
一、改革开放后大陆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二、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渐进传播
    (一)“敌台”广播里的流行味道
    (二)“偷渡”而来的靡靡之音
    (三)“全面传播”下的盛行风潮 第三章 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传播的动因
一、契合大陆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
二、音乐作品表达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一)情爱表达类歌曲的“小我”释放
    (二)怀念家园故土类歌曲的情感寄托
    (三)描述社会现实类歌曲的批判视角
    (四)拼搏励志类歌曲的共鸣情绪抒发
三、经济利益驱动大众传播媒介的参与
    (一)唱片磁带的普及
    (二)电视影像的助推
    (三)卡拉OK的兴起 第四章 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融入
一、从全面批判到逐步接受
    (一)对流行音乐传播现象的论争
    (二)逐步转变中的积极接受态势
    (三)春晚中的台湾流行音乐分析
二、对大陆流行乐坛的影响
    (一)衔接隔绝三十年的流行音乐
    (二)对大陆流行音乐发展的推动
三、民众的追捧与狂欢态势 第五章 结语
一、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传播所带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季(论文参考文献)

  • [1]饶雪漫小说中的青春书写研究[D]. 张竞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院线下沉背景下县城影院的生存和突围探析 ——以巩义市为个案[D]. 刘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4)
  • [3]新世纪内地青春电影女性形象研究[D]. 时晓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消费文化视域下国产IP电影营销策略研究[D]. 岳丹丹.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5]城市·边地·废墟——2019年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空间修辞[J]. 王娅姝. 艺术广角, 2020(02)
  • [6]2019年中国IP改编电影创作状况分析[J]. 康思齐. 艺术广角, 2020(02)
  • [7]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意开发模式研究[D]. 王小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19(01)
  • [8]中国当代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作品为例[D]. 吴文瀚. 武汉大学, 2015(01)
  • [9]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D]. 曹桦. 暨南大学, 2015(06)
  • [10]20世纪后期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的传播与影响[D]. 李璐.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时尚生活,大约在冬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