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类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于传峰,代明花,周静,王国青,孟建华[1](2021)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分析》文中认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如何更为高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融入课程、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通过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理论作为出发点,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分析课堂教学、思想认识、教师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提升高职院校化工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相互融合程度,推动学生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全面发展。
王卓[2](2021)在《有效教学视角下中职专业课教材适切性研究》文中认为
傅斌,马红健,姜训勇,李晓媛,陈衍涛,韩洁[3](2021)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是该专业育人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出发,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具体的课程实践进行阐述。相关课程实践表明,学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得以提高,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得到增强。
赖丰[4](2021)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战略上考虑,重视课程思政、突出专业思政、强化课程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高校书法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书法专业思政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书法课程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研究从课程思政理念入手,旨在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结合高校书法课程尝试教学改革研究,即探讨从教学改革层面实现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实现高校书法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第一章着重厘清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要求,并对高校书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改革趋势作以评述。第二章旨在厘定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理念涵盖的功能定位和基本原则,以及据此提出对高校书法专业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设计构想。第三章致力创设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内容安排,特别是高校书法课程资源如何挖掘、育人元素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优化作出思考。第四章主要介绍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策略选择,鼓励书法教师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五章围绕教学效果构建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一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是从监督和激励两个角度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考核体系。最后一章是建立健全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强调进一步完善高校书法课程教育管理体制与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书法课程有效和深入推进专业思政建设保驾护航。
宾恩林[5](2021)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结构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是成千上万学生频繁使用的学习资源。教材的结构化问题初看微小,实则重大。教材如何成为逻辑明确且清晰的符号构合体,不仅影响教材建设质量,而且制约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能否突破瓶颈。2017年以来我国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组建教育部教材局,专门单独设立职业教育国家重点教材研究基地等系列战略措施;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开发“新型活页式”和“手册式”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来强化组织模式和内容结构改革。教材内容结构已然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点工程,亟待学理探究和实践探讨。解决教材的结构化问题需基于教材内容结构碎片化这一典型问题,梳理理论根源,提供技术方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教材内容为何会出现碎片化问题,底层原因是缺乏结构化思维;二是实践中如何实现教材的结构化设计,要采用以结构清晰度为引领的扇型设计模式。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直观的教材外观或教材符号等浅层结构碎片化,还根植于教材深层结构的逻辑分离或失序,比如缺乏探讨职业能力的转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符号类型的表征、教学需要或学习条件的局限,缺乏综合上述逻辑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结构化思维,各类设计逻辑的对应关联脱节等。本研究兼顾理论思辨、案例分析与访谈实证,直面解决教材“结构化”的理论问题和指导教材设计与开发实践的技术问题,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力图保持研究的理论自恰、结论真实和实践有效。具体以教育有机体理论为基础,多元认识论哲学为根据,借鉴既有哲学、逻辑学、术语学、符号学、语言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等相关结论,既关注教材内容组织的一般原理,又注重教材大类的信息统计和个案教材内容及其课堂使用的实证分析,还涉及笔者主持教材开发的经验归纳与总结,以及与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概念思辨与框架建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结构化思维缺失是教材内容结构产生碎片化问题的根本性原因。该问题具有多层结构特性,不局限于教材物理或符号层面的浅层结构分析,还根源于教材内容结构再生产过程的系列逻辑秩序迷失,以及深层结构碎片化。比如符号结构对能力结构或知识结构的对接错位,符号结构对教学或学习结构的对接迷失,以及职业、知识、教学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逻辑缺乏深度分析。教育有机体理论、多元认识论哲学和职业教育课程论三种理论作为基础,有助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教材的结构化问题,从而推动形成有关教材内容设计的结构化思维。(2)解决结构化问题在于系统化认识与教材相关且互相之间存在关联的职业逻辑、知识逻辑、符号逻辑、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五条逻辑协同的关键在于以逻辑相继贯通的漏斗论模型弥补既往多种逻辑同时涌现的结构论模型,并且借鉴术语学理论构建“工作世界—思维世界—符号世界”三位一体的知识论模型,综合作为教材知识来源的“三位一体”内容结构和作为教材使用的“行动—效果”实践模型两个方面,最终完成教材逻辑系统在工作世界、思维世界、符号世界三个世界的整合,教材内容因此获得“结构化”。(3)教材内容结构设计还需具体把握单一逻辑结构的内在规律,切实具体到以概念和命题为单位的教材内容分析层面,形成具有教材论意义的命题体系。职业逻辑是教材最为根本的依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定型目录结构、内容结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提升知识内容、信息内容的质量。精细化处理职业逻辑要依次以工作领域确立教材“章内容”目标,以工作任务明确教材“节内容”目标,以职业能力明确教材“课内容”目标,按照“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转化机制,合理选择认识模式、行动模式或综合模式的具体转化模式,以形成或整合教材内容能力要素和信息要素的思维框架。(4)知识逻辑与符号逻辑是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设计的重要线索。精细化处理知识逻辑与符号逻辑,需要根据上述模型对教材内容进行类型化处理。根据逻辑学、认识论、术语学和课程论的相关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知识来源—知识特征—知识形式”知识理论三维模型,形成了认识和分析教材内容要素的知识理论三维框架,依据该框架可把知识划为直观叙述型、抽象叙述型、亲身叙述型、抽象说明型、亲身说明型、抽象解释型和亲身解释型七种类型,七种知识类型按照理论命题、实践命题和经验命题还可细分为子级知识类型。相应的,根据术语学、符号学和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已有研究,构建了“符号形态—认知要求—所指对象”符号理论三维模型,该模型能明确知识类型与“文”“图”和“表”七种理想类型及其子类型的对应方式,为教材选择何种符号或指示何种知识提供理论依据。(5)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亦深度影响教材内容结构。与前面的职业逻辑、知识逻辑和符号逻辑把教材学习对象预设为一般化的初次就业者不同,作为教学蓝本的教材,还需要深入分析处于专业背景中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况,按照教材在教学、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调整或完善教材符号。这是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应用性与实践性的体现,即需要满足教材对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对教学内容的支撑性、对教学方法的匹配性、对教学情景的匹配性、对教学评价的协同性;满足教材与学生阅读需求的一致性、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匹配性、对个体接受条件的匹配性和与群体接受条件的匹配性;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的辩证统一性。(6)本研究借鉴既有专业课教材研究的清晰度概念,构建了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结构清晰度概念,并基于该概念内涵及借鉴文章学扇型结构设计的理论思路,构建了符合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特色的扇型设计模型,从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案上探索解决教材结构化设计的实践难题。教材的扇型设计模式即依据扇型的结构化思维方式逐步展开设计逻辑的“点”“线”和“面”,依次使结构清晰度概念的五层内涵得到实践化、技术化,推动教材形成教材目标与结构清晰、教材内容准确、教材表达到位、教学局限和学习局限处理恰当的结构体系。实现以结构化思维保障教材成为由知识构合体、符号构合体和教学构合体组成的复合物。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理论研究是有待开垦的“荒地”。本研究对教材内容结构在描述、规范和解释层面进行初步探索,虽对教材设计有引导与规范作用,也能推动当前正在兴起的教材研究学科化运动,但仍需专门探究更具领域特殊性的专业内部教材结构理论。这是笔者后续仍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齐常辉[6](2020)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制造类专业为例》文中指出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一直在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快速的技术更迭与组织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产教融合发展步伐,提高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适应性,以培养出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以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在此,必须意识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高水平教师教学能力的支撑,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新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肩负人才培养重担的高职院校教师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教学能力重构改革和提升优化工作以应对新的发展挑战。本研究以高职制造类专业的专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调研访谈法等三种研究方法,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需求。首先,本研究确定了高职制造类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基本框架及分析视角,通过4个不同的一级能力维度与产教融合4个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交叉,形成了 16项二级能力维度,并厘定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明晰当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在合作性、差异性、高阶性、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适应产教融合发展需要。再次,以能力不足之处为导向,采用调研访谈探究能力提升的现实障碍,主要涉及到合作互助不显着、自我优化难实现、培训体系机械化、评价体系指标化等问题。最后,根据现状分析及阻碍探寻,从教师个体、学校管理、企业协助三个不同层面出发,提出促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若干策略,以期为加快高职教师服务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王艳[7](2020)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轻工业学校生化制药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的步伐,亟需大量专业技能过硬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全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孕育而生。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起源于德国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并以多种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独立获取相应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药物制剂设备》作为中职生化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较为抽象,操作性极强,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影响较大。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掌握制药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熟悉标准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通过对《药物制剂设备》进行教材分析,结合前人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药物制剂设备》的教学中,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药物制剂设备》教学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国内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研究其理论基础;分析中职生化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药物制剂设备》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云南省轻工业学校《药物制剂设备》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现状,论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设计教学方案,制定实施策略;选择云南省轻工业学校生化制药专业2018级40班为实验对象,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教学方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来研究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的变化,总结研究成效并反思研究不足。研究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对学生理解掌握《药物制剂设备》的知识有积极作用,符合《药物制剂设备》的教学目标,顺应中职生化制药专业的培养标准。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或类似课程的教学中切实有效,值得广泛应用。
王谦[8](2019)在《高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为例》文中提出高职理工类专业课教学与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并探讨了本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四种具体途径:知识关联、案例介绍、教师引导和环境熏陶。最后介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
李益瑶[9](2019)在《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在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追求越发趋向于多元化与个性化,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职业要求日趋增高。旅游服务人员常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完成对客服务,旅游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直接体现了旅游服务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因此,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着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拓宽旅游服务人员职业生涯的广度与深度。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是培养旅游企事业单位一线服务人才的主要阵地。当前,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状况,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旅游者的需求。而在校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改变教学则是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如果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对学生引导和训练,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上升,也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旅游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地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学校是国家中职示范校,旅游专业是其骨干建设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一线服务人才的重任,以满足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所以,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加速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中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中职旅游类专业的特点,以改变教学这一路径为切入点,提出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望能够对提升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可行性的指导。本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提出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迫切性;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主要对中职旅游类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其运用;第三部分,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第四部分为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以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及教师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结合旅游业用人单位对当前中职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全面分析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从各专业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重视专业与语文教学融合这一基础培养渠道,多位一体、共同促进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依托专业教学与实训条件,从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加大行业语言能力训练三方面出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结合;同时,重视专业课与语文课融合的基础培养渠道,在满足学生语文基础学习保证部分学生正常升学需要的同时,结合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需要,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改革以及师资优化方面,提出基于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专业课与语文课融合培养的教学策略。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研究的不足之处。
于常武,张震斌,周立岱,洪新,刘航,贾兰[10](2019)在《环境类专业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提出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基于认知论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专业课的"问题驱动四步协同"的教学模式,即"问题驱动为引领,教学内容模块化耦合重构、教学方法组合应用、实践式探究训练和考核标准配套四步协同",突破了以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教学模式,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达到了有机的结合,研究型与技能型达到统一。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进行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实施途径。通过三年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达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二、工艺类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艺类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及不足 |
2.1 化工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论教育研究不深 |
2.2 化工类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融合不够深入 |
2.3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
3 高职院校化工类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策略 |
3.1 提升化工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学理念 |
3.2 创新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
3.3 构建高职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培训体系 |
3.4 形成高职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新机制 |
4 结束语 |
(3)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
二、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方案 |
(一)抓住课程特点,系统融入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 |
(二)结合实际案例,在理论与实践中植入思政教育内容 |
1.“钢铁材料合金化”章节涉及稀土元素的内容,教师可围绕稀土元素进行扩展教学。 |
2.在“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章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仅着重讲授不同制膜技术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等。 |
(三)紧扣教学大纲,适当扩展思政教育内容,避免生硬 |
1.分清主次,避免多次讲述雷同的内容。 |
2.突出重点,避免内容多而不精。 |
3.融入的思政教育内容或形式要合适,避免随意。 |
(四)充分利用MOOC等新型教学手段,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
1.将所有思政教学点全面铺开,让学生按需学习。 |
2.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优势,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个环节。 |
三、结束语 |
(4)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书法课程改革 |
第一节 课程思政理念与要求 |
一、课程思政理念 |
二、课程思政要求 |
第二节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趋势 |
一、高校书法课程教学现状 |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改革趋势 |
第二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 |
一、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功能定位 |
二、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设计 |
一、优化高校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
二、完善高校书法课程的教学大纲 |
第三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内容安排 |
第一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内容挖掘 |
一、高校书法课程育人资源挖掘 |
二、高校书法课程育人元素挖掘 |
第二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内容选取 |
一、优化高校书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
二、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发教学资源 |
第四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策略选择 |
第一节 积极推动高校书法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创新 |
一、积极推动高校书法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
二、积极推动高校书法课程教学手段创新 |
第二节 积极引导高校书法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一、积极引导高校书法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
二、积极组织高校书法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
第五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评价考核 |
第一节 建立健全高校书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一、高校书法教师主体评价方面 |
二、高校书法学生主体反馈方面 |
第二节 完善高校书法教师教育教学考核体系 |
一、制定高校书法教师教学监督体系 |
二、完善高校书法教师教学激励体系 |
第六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
第一节 完善高校书法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 |
一、完善高校书法院校党委管理体制 |
二、完善高校书法院校质量保障机制 |
第二节 加强高校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
一、提高高校书法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
二、加强高校师资之间的外在协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结构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 |
二、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深化改革需要系统研究教材问题 |
四、碎片化问题是阻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改革的关键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 |
二、职业能力 |
三、教材知识 |
四、结构化问题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研究的整体情况 |
二、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碎片化问题研究 |
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结构化问题研究 |
四、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文献综述的核心结论 |
第五节 研究问题与解决策略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
一、综合概念思辨与资料实证 |
二、研究方法论合理性的阐明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教材内容结构的典型问题与结构化思维 |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内容结构的典型问题 |
一、样本教材内容结构的典型问题 |
二、样本教材具有碎片化问题的比例 |
第二节 解决碎片化问题需要结构化思维 |
一、结构化思维强调教材知识来源于系统工程 |
二、结构化思维关注教材内容的深层逻辑脉络 |
三、结构化思维关注教材内容的实际使用结构 |
第三节 形成教材内容结构化思维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有机体理论基础 |
二、多元认识论哲学根据 |
三、职业教育课程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材内容设计的五条逻辑及其整合问题 |
第一节 教材内容五条逻辑线索的协同问题 |
一、传统教材逻辑的结构论 |
二、漏斗论对结构论的补充 |
三、漏斗论的教材五层结构深度 |
第二节 教材内容的“三位一体”结构 |
一、教材内容结构认识的术语学借鉴 |
二、三个世界中的“三位一体”结构论 |
三、教学内容的“行动—效果”构合结构 |
第三节 “三位一体”教材内容的结构关联问题 |
一、工作世界与思维世界对接的迷失 |
二、思维世界与符号世界对接的脱节 |
三、符号世界和教与学世界对接的脱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材的职业逻辑及其继承与转化问题 |
第一节 职业逻辑的内涵及作用机制 |
一、职业逻辑的内涵与功能 |
二、职业逻辑对教材内容的构造作用 |
三、职业逻辑的表达机制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工作任务转化成为教材内容的问题 |
一、以工作领域确立教材“章内容”目标 |
二、以工作任务明确教材“节内容”目标 |
三、以职业能力明确教材“课内容”目标 |
第三节 职业能力转化成为教材内容要素的问题 |
一、职业能力转化为教材内容要素 |
二、确定教材内容要素的三种模式 |
三、样本教材表达职业能力要素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材的知识逻辑与符号逻辑问题 |
第一节 知识逻辑的框架及问题分析 |
一、知识逻辑的内涵 |
二、知识逻辑的维度 |
三、知识逻辑的维度组合 |
四、知识逻辑的问题及分析 |
第二节 符号逻辑的框架及问题分析 |
一、符号逻辑的内涵 |
二、符号逻辑的维度 |
三、符号逻辑维度的组合 |
四、符号逻辑的问题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材的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问题 |
第一节 教材的教学逻辑及其问题分析 |
一、教材教学逻辑的具体内涵 |
二、教材教学逻辑的问题与分析 |
第二节 教材的学习逻辑及其问题分析 |
一、教材学习逻辑的具体内涵 |
二、学习逻辑的问题与分析 |
第三节 逻辑互动的问题与分析 |
一、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互动的内涵 |
二、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混淆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构清晰度引领的扇型设计模式 |
第一节 教材结构清晰度概念的提出与改进 |
一、教材结构清晰度概念的提出 |
二、教材结构清晰度概念的完善 |
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结构清晰度 |
第二节 结构清晰度引领的扇型设计模式 |
一、教材的扇型设计模式整体图示 |
二、以职业逻辑为主线确立教材的目标及框架 |
三、以知识逻辑为主线确立教材的内容结构 |
四、以符号逻辑为主线确立教材的呈现方式 |
五、以教学逻辑为主线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 |
六、以学习逻辑为主线完善教材的呈现方式 |
第三节 基于扇型设计模式的教材开发 |
一、教材开发的准备工作阶段 |
二、教材开发的内容结构标准化阶段 |
三、教材开发的内容撰写阶段 |
四、教材开发的内容改进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教材内容结构标准 |
附件2 教材内容分析的变量 |
附件3 受访对象情况表 |
附件4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制造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
1.1.1 产业升级促使高职教育加快推进产教融合 |
1.1.2 产教融合引发高职教育全方位的教学变革 |
1.1.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产教融合重要保障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高职教育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 |
1.2.2 高职教师能力提升发展策略研究 |
1.2.3 研究文献总体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产教融合 |
1.3.2 高职教师 |
1.3.3 教学能力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框架 |
2.1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理论基础与分析维度厘定 |
2.1.1 国内外关于高校教师能力结构研究基础 |
2.1.2 国内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基础 |
2.1.3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维度的厘定 |
2.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分析视角 |
2.2.1 场域变革——真实生产 |
2.2.2 主体变革——多元共参 |
2.2.3 目标变革——创新融合 |
2.2.4 媒介变革——社会标准 |
2.3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应然结构及内容 |
2.3.1 教学内容开发能力维度 |
2.3.2 教学方式设计能力维度 |
2.3.3 教学过程管理能力维度 |
2.3.4 教学结果评价能力维度 |
2.4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国内外研究基础内容分析 |
2.4.2 影响因素的厘定 |
第三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1 问卷的设计思路 |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1.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2 问卷调查描述性分析 |
3.2.1 总体情况描述性分析 |
3.2.2 分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
3.3 调查结果与讨论 |
3.3.1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总体表现情况 |
3.3.2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差距与不足 |
第四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困境分析 |
4.1 访谈方案设计 |
4.1.1 访谈对象介绍 |
4.1.2 访谈内容及形式 |
4.2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2.1 合作互助个体与团队的矛盾 |
4.2.2 自我优化现实与诉求的矛盾 |
4.2.3 培训体系硬性与柔性的矛盾 |
4.2.4 评价体系显性与隐性的矛盾 |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思考 |
5.1 教师主动适应产教融合发展新需求 |
5.1.1 强化自我认同与信心,主动适应新趋势 |
5.1.2 革新自我反思与实践,构建提升新路径 |
5.2 学校优化保障教学能力发展新诉求 |
5.2.1 统筹协调个体与团队,促使形成共同体 |
5.2.2 融合创新评价与培训,推动工作系统化 |
5.3 企业创新完善教师入企锻炼新方案 |
5.3.1 明确入企目标与内容,提升培训目的性 |
5.3.2 提供前瞻讯息与技术,凸显培训增值性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轻工业学校生化制药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实践研究法 |
1.4.4 数据统计法 |
第2章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
2.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常用教学方法 |
2.2.1 项目教学法 |
2.2.2 引导课文教学法 |
2.2.3 案例分析教学法 |
2.2.4 头脑风暴教学法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活动教学理论 |
第3章 中职生化制药专业《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分析 |
3.1 中职生化制药专业培养分析 |
3.1.1 中职生化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 |
3.1.2 中职生化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
3.2 中职生化制药专业《药物制剂设备》课程分析 |
3.2.1 课程概况与地位 |
3.2.2 教材简要分析 |
3.3 中职生化制药专业《药物制剂设备》学习现状与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3.3.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3.3.2 问卷统计与数据分析 |
3.4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4.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中应用的可行性 |
3.4.2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4章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药物制剂设备》的教学设计 |
4.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情分析 |
4.1.1 认知特点 |
4.1.2 智力发展 |
4.1.3 综合素质 |
4.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思路 |
4.2.1 活跃课堂 |
4.2.2 教学过程 |
4.2.3 分组合作 |
4.2.4 学习评价 |
4.3 实施策略 |
4.3.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实施 |
4.3.2 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
第5章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制剂设备》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条件 |
5.2.3 实验变量及测量控制 |
5.2.4 实验设计概述 |
5.3 实验过程 |
5.3.1 实验前期 |
5.3.2 实验中期 |
5.3.3 实验后期 |
5.4 《药物制剂设备》教学应用案例展示 |
5.4.1 项目教学法 |
5.4.2 引导课文教学法 |
5.4.3 案例分析教学法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知识技能测试成绩分析 |
5.5.2 学习变化测量数据分析 |
5.5.3 访谈调查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药物制剂设备》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B 《药物制剂设备》课程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
1.1 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
(1) 课程内容具有客观性 |
(2) 课程内容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 |
(3) 教学过程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
1.2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析 |
1.3 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
2 高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融入途径 |
2.1 高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
2.2 高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 |
3 高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 |
3.1 实施思路 |
3.2 实施过程 |
(1) 教学组织形式 |
(2) 主要教学方法 |
3.3 实施效果 |
(1) 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
(2)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
(3) 显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3.4 几点教学感悟 |
(1) 教师合理设计, 科学引导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前提。 |
(2)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途径。 |
(3) 无法定量考核思政素养, 应重视其形成过程。 |
4 结语 |
(9)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中职旅游类专业 |
2.语言表达能力 |
3.教学策略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1.自我效能感理论 |
2.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三、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 |
(一)语言表达能力构成要素选定的依据 |
1.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教育部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
(二)旅游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 |
1.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
2.实用的书面语言能力 |
3.丰富的旅游文化素养 |
四、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
(一)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
(二)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1.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
2.对教学的调查分析 |
(三)用人单位对当前中职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
1.调查目的和范围 |
2.调查结果和分析 |
(四)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2.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五)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与学生相关的原因 |
2.与教师相关的原因 |
五、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
(一)依托专业教学与实训,渗透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
1.强化专业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意识 |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
3.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加大行业语言能力训练 |
(二)重视专业与语文融合教学,强化基础培养渠道 |
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符合旅游专业需求 |
2.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提高课堂的交互性 |
3.善用信息技术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
(三)建立多元立体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评,评价主体多元化 |
2.知识与能力表现相结合,评价内容综合化 |
3.笔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 |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 |
1.绩效分类考核,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
2.提高双师能力,促进与专业紧密结合 |
六、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环境类专业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认知论的教育教学理念 |
二、课程教学模式框架程序 |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的课程教学内容耦合模块化重构 |
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的授课方法设计 |
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训练模块设计 |
六、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 |
七、保障措施 |
八、结束语 |
四、工艺类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分析[J]. 于传峰,代明花,周静,王国青,孟建华. 化工设计通讯, 2021(11)
- [2]有效教学视角下中职专业课教材适切性研究[D]. 王卓. 西南大学, 2021
- [3]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J]. 傅斌,马红健,姜训勇,李晓媛,陈衍涛,韩洁. 化工高等教育, 2021(03)
- [4]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D]. 赖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结构化问题研究[D]. 宾恩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6]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制造类专业为例[D]. 齐常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轻工业学校生化制药专业为例[D]. 王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高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为例[J]. 王谦. 职业技术, 2019(07)
- [9]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李益瑶.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10]环境类专业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 于常武,张震斌,周立岱,洪新,刘航,贾兰.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