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对大鼠缺氧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

高糖对大鼠缺氧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

一、高糖对鼠缺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莎日娜[1](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闵颖俊[2](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0%的幸存患儿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发病机制不清。突触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突触损伤为HIBD患儿行为异常的关键机制。髓系细胞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单核系细胞,在脑内主要为小胶质细胞(MGs)及外周入侵的单核细胞(MDMs)。由髓系细胞活跃带来的神经炎症是HIBD发生的核心机制之一。吞噬和炎症是髓系细胞(MGs及MDMs)的主要功能,并籍此调控突触可塑性。生理情况下,发育脑内吞噬与炎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吞噬-炎症”平衡将帮助形成稳定的神经环路。病理情况下,“吞噬”和/或“炎症”功能失去原有稳态,出现激活或抑制,不再保有平衡状态,此为“吞噬-炎症”失衡。除了吞噬和炎症功能,目前的研究认为MGs和MDMs作为脑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生理情况下可通过吞噬及炎症功能参与调控突触修剪,从而参与神经环路形成;病理情况下,它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还可通过吞噬作用对微环境稳态的损伤及修复发挥作用。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出现失衡,它在HIBD所致突触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机理尤其是可能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室的前期研究证实,HIBD后除MGs活化外,MDMs亦入侵脑实质,MGs炎症及吞噬功能活跃,但二者与突触损伤修复的关系尚不清楚。据此本课题拟从髓系细胞(MGs及MDMs)在HIBD所致“吞噬-炎症”失衡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它们在突触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试揭示HIBD后两种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在HIBD后突触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调控。[方法]1.采用CX3CR1GFP/+CCR2RFP/+双转基因小鼠及C57BL/6J小鼠通过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以进一步确认两种不同髓系细胞的功能。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缺氧缺血组(HI),其中缺氧缺血组依据前期研究又进一步分为缺氧缺血轻度损伤组(HIM)、缺氧缺血重度损伤组(HIS)。2.行为学实验明确HIBD后6 w小鼠的行为学改变。3.TTC染色确认HIBD后3 d小鼠脑梗死范围。4.HE染色揭示HIBD后3 d及6 w小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5.尼氏染色评估HIBD后3d及6 w的小鼠脑神经元损伤。6.Tunel染色评估HIBD后3 d的小鼠脑细胞的凋亡。7.FJB染色评估HIBD后1 d及3 d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8.Western Blotting 检测 HIBD 后 3 d 突触相关蛋白(PSD95 及 SYP)、TREM2 的表达,以及OGD前后MGs细胞系BV2突触后膜蛋白表达的改变。9.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在脑皮层及海马的活跃情况,及其与突触相关蛋白间的关系。10.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CD11b+细胞LAMP1、PSD95的表达。11.利用两种髓系细胞系(MGs细胞系-BV2,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吞噬刺激实验,检测两种髓系细胞在糖氧剥夺(OGD)前后吞噬能力的变化。12.磁珠分选结合的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CD200R的表达。1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其衔接子DAP12和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1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刺激后,原代MGs分泌PSD95蛋白的情况。[结果]1.验证HIBD后脑损伤情况(1)HIBD后行为学改变a.旷场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各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未受到明显损害,但HIM组小鼠在旷场实验检测的10-15 min时间段以及20-25 min时间段内,其在中间区域停留时间较Sham组小鼠增加。b.黑白箱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HIM及HIS组小鼠在黑箱与白箱之间的穿梭次数减少。(2)HIBD后脑组织病理学异常a.HIBD后3 d,HIS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Sham组及HIM组均未见到明显梗死灶。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质地疏松、染色变浅、可见噬元现象,可见局灶性巨噬细胞、MGs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出现典型坏死,HIM组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w,HIS组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丢失;HIM组小鼠海马CAI区域细胞变少,部分神经元丢失。(3)HIBD后神经元受损a.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内尼氏小体数量及颜色深浅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 w,HIS组小鼠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组织海马CAI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1、CA2、CA3区域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皮层及CA2区域最为严重,海马齿状回未见凋亡细胞。c.HIBD后1 d及3 d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有大量急性坏死的神经元。2.验证HIBD后突触受损情况(1)突触的丢失及清除:HIBD后突触丢失增多,MGs为吞噬突触的髓系细胞a.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下降,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并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在梗死灶中心区域出现下降,在梗死灶的边缘区域均出现增高,且主要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出现增加。(2)MGs表达突触蛋白a.HIBD后3 d,Sham及HIM组PSD95散在分布在MGs周围,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PSD95。HIS组皮层及海马PSD95表达增多,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胞体内存在有大量PSD95,部分可沿着胞膜分布,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的中心区域,但不与PSD95接触。b.HIBD后3d,Sham及HIM组SYP呈现厚厚一层,铺在MGs胞体一端,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SYP。HIS组皮层及海马SYP依旧是厚厚一层,但并不是铺在MGs胞体一端,而是横贯铺在MGs胞体中间,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部分细胞的突起几乎不可见,胞体内存在有少量突触素蛋白SYP,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灶的中心区域,但几乎不与突触素蛋白SYP接触。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区域,CD11b+细胞内部分突触后膜蛋白PSD95与溶酶体蛋白1 LAMP 1共定位,部分未与LAMP 1共定位。d.OGD后0 h,MGs细胞系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OGD后24 h恢复到OGD前水平。e.OGD后0h,原代MGs其PSD95的表达出现增多,仅炎症因子IL-6刺激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Gs分泌PSD95较未加炎症因子刺激组出现增多,OGD后MGs分泌PSD95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增高,均高于炎症刺激后的正常培养组。3.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1)HIBD后吞噬活跃,MGs主要执行吞噬突触的功能a.HIBD后3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TREM2表达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实质均可见到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浸润。c.正常培养条件及糖氧剥夺(OGD)后,小鼠MGs细胞系-BV2的吞噬能力始终强于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OGD后BV2细胞始终保持很强的吞噬能力,但Raw264.7细胞系的吞噬能力下降。(2)HIBD后炎症反应活跃,MGs与MDMs均表达炎症介质,但仅MDMs表达 IL-6a.HIBD后3 d,HIS组皮层梗死灶边缘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皮层IL-1β水平未见明显变化;HIS组海马CA2区梗死灶边缘及中心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海马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下降。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增高,梗死灶边缘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HIM组皮层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HIM组海马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各组别未见MGs表达IL-6。4.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可能的调控机制a.HIBD后3 d,HIS组脑皮层内MGs表达TREM2及CD200R均增加,但MDMs上二者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HIM组中仅MDMs表达CD200R出现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MGs表达TREM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MGs表达TREM2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别MDMs未见TREM2表达。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的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1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 12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区PSD95、TREM2、DAP12表达出现增加,放大到600X后,可见有部分细胞可以共表达TREM2、PSD95以及DAP12,但具体细胞类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HIBD后脑内神经元及突触受损,MGs为脑内执行突触吞噬的髓系细胞,可表达吞噬蛋白TREM2,TREM2可能参与调控HIBD后MGs及MDMs吞噬活动。2.MG可吞噬及分泌突触后膜蛋白PSD95,炎症因子(IL-6及IL-1β)均可刺激MGs 表达 PSD95。3.MGs与MDMs均可释放炎症因子IL-1β,但MDMs的炎症反应更强烈并主要表达IL-6,且其释放的IL-6对MGs的吞噬功能可能具有调控作用,CD200R参与调控MGs及MDMs炎症释放。

康晓文[3](2021)在《“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及对ICAM-1、MMPs-9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8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N=8),假手术组(N=8),模型组(N=24),中风膏组(N=24),针刺+中风膏组(N=24),除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外,其它3组每组组内再进一步分为4h,3d和15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空白组不予处理,假手术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2次/日,中风膏组予以中风膏混悬液灌胃,2次/日,针刺+中风膏组在中风膏灌胃的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法,1次/日。干预后通过Zea-longa评分方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伊文斯蓝测定法评价各组实验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缺血脑组织ICAM-1、MMPs-9的基因相对表达。结果:1.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再灌注4h: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上升(P<0.05);缺血再灌注3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几乎无变化,针刺+中风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缺血再灌注15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针刺+中风膏组比中风膏组下降更显着(P>0.05)。与4 h、3d相比:针刺+中风膏组15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2.大鼠EB含量测定缺血再灌注4h: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EB含量均上升(P<0.05);缺血再灌注3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针刺+中风膏组的EB含量均降低(P<0.05),中风膏组与针刺+中风膏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15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针刺+中风膏组EB含量均降低(P<0.05)。其中,针刺+中风膏组的EB含量高于中风膏组(P<0.05)。与4h相比:针刺+中风膏组3d时EB含量增高,15d时EB含量降低。3.大鼠脑组织ICAM-1mRNA的含量测定缺血再灌注4h: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的ICAM-1mRNA含量均上升(P<0.05);缺血再灌注3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针刺+中风膏组的ICAM-1mRNA含量均降低(P>0.05),中风膏组与针刺+中风膏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15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ICAM-1mRNA含量均降低(P<0.05)。其中,针刺+中风膏组比中风膏组ICAM-1mRNA含量下降更显着(P<0.05)。针刺+中风膏组ICAM-1mRNA含量在4h、3d、15d各个时相依次降低。4.大鼠脑组织MMPs-9含量检测缺血再灌注4h: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MMPs-9含量均上升(P<0.05);缺血再灌注3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针刺+中风膏组MMPs-9含量均下降(P<0.05),中风膏组与针刺+中风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15d:与模型组相比,中风膏组和针刺+中风膏组MMPs-9含量均降低(P<0.05)。其中,针刺+中风膏组比中风膏组下降更显着(P<0.05)。与4h相比:针刺+中风膏组3d时MMPs-9含量增高,15d时MMPs-9含量降低。结论:1.“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3d时“醒脑开窍”针法可以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在15d时“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2.此种双向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针刺调节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ICAM-1含量和MMPs-9含量来实现的。

覃旭胜[4](2020)在《补肾健脾法联合安理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观察旨在通过研究在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础上,运用“补肾健脾法”从临床方面探索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对照A组34例、对照B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观察期间,因失访、接受其他治疗、或未按要求治疗等原因剔除9例,最终入选对照A组31例,对照B组29例,治疗组30例。三组均继续接受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予控制血压、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等治疗,其他与原发病无关且会干扰结果的药物不宜使用,如石杉碱甲片等。对照A组给予每天一次,每次5mg的盐酸多奈哌齐片(安理申)口服。对照B组以补肾健脾法为基本治法,予《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中所记载补肾健脾益气汤为主方(枸杞子30g,麦冬15g,茯苓、白术、陈皮各9g,人参、生地各6g,再根据证候进行加减,每日1剂,水煎成200ml,分2次早晚服用)。治疗组同时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5mg,每天1次)+补肾健脾益气汤化栽用药治疗(每日1剂,水煎成200ml,分2次早晚服用)。疗程均为90天。治疗后评估三组Va D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中医证候(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DSVD)积分。结果:1、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治疗后,3组Va D患者Mo 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A组相比较,对照B组积分无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相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3组Va D患者认知功能均有改善,且治疗组认知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3组Va D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A组比较,对照B组的ADL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3、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DSVD):治疗前,3组Va 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A组相比较,对照B组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相比较,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3组Va D患者的中医证候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结论:1、单纯的安理申治疗、补肾健脾益气汤治疗、以及补肾健脾益气汤联合安理申对血管性痴呆均有疗效,可不同程度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以补肾健脾益气汤联合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在上述三方面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

邓吉立[5](2019)在《二甲双胍协同针灸镇痛效应及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局部注射二甲双胍对炎症性疼痛模型小鼠针灸镇痛的协同作用,并探究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方法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筛选基础热辐射痛阈值在10 s16 s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造模组给予小鼠右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20μL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造模后第4天测定小鼠右后足的热辐射痛阈,若痛阈值下降超过50%,则造模成功。造模后第4天,在小鼠右侧“足三里”处分别采用电针、艾灸、二甲双胍穴位注射、二甲双胍穴位注射+电针、二甲双胍穴位注射+艾灸进行干预;干预组小鼠于“足三里”穴位进行电针或艾灸干预30 min;镇痛效应测定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第4天(即干预前)、干预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采用PL-200热刺痛仪测定小鼠热辐射痛阈值;小鼠尾尖部取血后,用血糖仪检测其血糖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穴位局部AMPK mRNA表达;采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技术检测穴位局部腺苷含量;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热辐射痛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4 mg二甲双胍穴位注射组小鼠痛阈显着提高,在301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g二甲双胍组小鼠痛阈提高,在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空白组、模型组前后两次测量的血糖值并无明显差异(P>0.05);穴位注射组在二甲双胍注射后60 min的血糖值与干预前的血糖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口服组的血糖值在二甲双胍灌胃后60 min明显降低(P<0.05)。2.二甲双胍协同针灸对炎性痛模型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1)穴位注射二甲双胍对模型组小鼠进行干预后,热辐射痛阈值升高;电针对模型组小鼠干预后,痛阈值升高;二甲双胍注射后再给予电针干预,痛阈值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注射或单独使用电针干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穴位注射二甲双胍对模型组小鼠进行干预后,痛阈值升高;艾灸对模型组小鼠干预后,痛阈值升高;二甲双胍注射后再给予艾灸干预,痛阈值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注射或单独使用艾灸干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足三里穴位局部AMPK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的AMPK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CFA+met组、CFA+met+EA组、CFA+met+Moxi组小鼠穴位局部的AMPK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4.二甲双胍对穴位局部腺苷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模型加二甲双胍组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腺苷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加二甲双胍组小鼠在二甲双胍注射后,足三里穴位局部腺苷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4 mg剂量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有镇痛作用且较为安全。(2)二甲双胍可协同增强电针或艾灸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3)足三里穴位局部AMPK mRNA可能参与介导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足三里穴位局部AMPK mRNA可能参与介导二甲双胍与针灸的协同镇痛作用。(4)二甲双胍可能并非通过增加局部腺苷含量发挥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

冯凯[6](2016)在《基于增强心肌细胞活性的红景天口服液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高山红景天口服液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的作用,并通过细胞分子实验探讨其抗缺氧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和社会合理使用红景天制剂提供依据。方法:以雄性ICR清洁级小鼠,成年雄性SD大鼠和SD大鼠乳鼠为实验动物,高山红景天口服液为受试药,按照大鼠每次用量2ml/kg,小鼠每次用量3 ml/kg为标准,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阳性对照药,按照大鼠每次用量为1mg/kg,小鼠每次用量1.5mg/kg为标准,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每毫升含盐酸氟桂利嗪0.5mg的混悬液;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对照药,通过四组动物实验——大鼠常压缺氧致死实验,小鼠密闭缺氧致死实验,小鼠亚硝酸钠中毒缺氧致死实验和小鼠常压缺氧负重游泳力竭实验记录受试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通过大鼠心肌细胞常压缺氧实验测定大鼠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随后取余下细胞按凯基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的要求用流式细胞仪测试细胞凋亡的情况及用MTT法测试心肌细胞的活力水平,最终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并对变量进行组间二样本等方差假设的t检验统计分析,由此评判红景天组、阳性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的统计学差异,研究高山红景天口服液对抗缺氧能力的作用。结果:高山红景天口服液能够显着延长大鼠常压缺氧存活时间(p<0.01),小鼠密闭缺氧存活时间(p<0.01),显着延长小鼠亚硝酸中毒存活时间(p<0.05),显着延长小鼠常压缺氧负重游泳力竭时间(p<0.01),显着提高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活性(p<0.01),显着抑制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p<0.01),显着提高SOD的含量(p<0.05),显着降低LDH、CK、MDA的含量(p<0.01),各组数据均有统计学依据。结论:从动物实验证实高山红景天口服液在缺氧环境下具有显着抗缺氧能力的作用,同时在缺氧环境下还能够显着提高机体缺氧运动耐力。从细胞水平分析,高山红景天口服液显着降低氧化应激引发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具有显着的缺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充分验证了动物实验抗缺氧能力的研究结论。

周辉,余红,韩淑英[7](2009)在《钙离子拮抗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陈晓红,边连防,伍爱民,王竹立[8](2004)在《高糖对鼠缺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糖对缺氧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SD大鼠大脑 皮质神经元及缺氧模型,采用MTT法及台盼兰拒染法检测细胞活力,观察含终浓度分别为22.7(对照组)、30、40、50、60(高糖 组)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对神经元及其缺氧的影响;在高糖组及高糖缺氧组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的盐酸氟桂利嗪,观 察其保护作用。[结果]60 mmol/L的葡萄糖,可引起神经元损伤,高糖组与对照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054±0.006, 0.072±0.009(P<0.01),细胞成活率分别为79.0%±4.7%,87.2%±4.7%(P<0.01);并加重缺氧神经元的损伤,高糖 缺氧组与缺氧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022±0.001,0.030±0.004(P<0.01),细胞成活率分别为42.6%±3.9%,48.2% ±3.8%(P<0.01);钙离子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1μmol/L)对高糖组及高糖缺氧组引起的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结论]高 糖加重神经元损伤作用可能与诱发细胞内钙超载有关,盐酸氟桂利嗪对高糖缺氧引起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王青,边连防,陈晓红,伍爱民,李津,邱伟[9](2001)在《高糖对缺氧神经元的影响及西比灵对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糖对体外原代培养皮质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及西比灵在其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 ,缺氧组分别给予 30 ,45 ,6 0mmol/L葡萄糖(GS)并缺氧 2 4h ,保护组为在 45 ,6 0mmol/L葡萄糖缺氧组中分别加以 10 -7mol/L西比灵 ,用台盼蓝排斥实验及MTT比色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活力。结果经 45、6 0mmol/LGS处理的缺氧神经细胞较对照组损伤明显加重 ,台盼蓝染色示细胞死亡率分别为 (76 .5 8± 1.5 1) % ,(47.32± 1.45 ) % ,较对照组 (79.0 0 0± 1.10 9) % ,(5 3 .5 5 0± 1.892 ) %明显降低 ,MTTOD值分别为 (0 .379± 0 .0 12 ) ,(0 .2 95±0 .0 15 ) ,较对照组 (0 .4994± 0 .0 0 71) ,(0 .45 5 2±0 .0 35 6 )亦明显减低。西比灵孵育的细胞在 45、6 0mmol/L葡萄糖、缺氧处理后 ,细胞死亡率分别为(82 .910± 1.30 8) ,(6 0 .190± 1.433)较缺氧组明显增加 (P <0 .0 1) ,OD值为 (0 .5 179± 0 .0 15 4) ,(0 .4931± 0 .0 15 7)较缺氧组亦明显增加。而 30mmol/L葡萄糖缺氧组较对照组细胞死亡率及OD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高糖可加重缺氧神经元的损伤 ,西比灵对高糖、缺氧皮质神经元的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孙诺竹玛[10](2019)在《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s 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为老年痴呆,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因素多样且复杂,治疗药物的依据也是各不相同的,包括:以胆碱能缺失假说为基础的药物他克林、多奈哌齐、利斯的明和加兰他敏,以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断剂为依据的药物美金刚、以氧化应激学说研究的抗氧化药物司来吉兰、以β淀粉样蛋白沉积学说为基础的药物Aβ单克隆抗体、γ-分泌酶及β-分泌酶抑制剂等。但是目前所有这些治疗AD的药物均不能预防或根治该病,只能延缓AD病情的的发展,同时还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因此在更大范围内寻找能有效治疗AD的先导化合物、进而开发药物仍然迫在眉睫。从天然药用植物、或其它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药用成分,如蔓越橘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丹参中的双萜类化合物等,成为近年来AD药物开发的一种重要策略。本研究即是从拟盘多毛孢属菌株CR013中分离出的中间代谢产物出发,鉴定出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 A在AD线虫模型和细胞模型中具有较目前使用的商品化药物加兰他敏有更好效果,从而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 A具有显着抵抗AD的活性选取从85个天然产物来源化合物以及人工合成的环肽分子,利用AD线虫模型CL4176的麻痹实验初筛,发现最有效化合物pestalpolyols A,且在10-200μM范围内能该化合物的浓度与抵抗AD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关系。利用SH-SY5Y细胞系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进一步验证了pestalpolyols A抗AD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AD细胞模型上化合物pestalpolyols A,在5-30pM能够缓解Aβ1-42对细胞的损伤,对AD细胞模型有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确认化合物pestalpolyols A所为潜在药物的可能性,我们对其细胞毒性进行了确定:MTT法计算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s A的IC50为34.1±1.2 μM,CCK-8法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s A在10μM、30μM、50μM的细胞活力分别为56.95±5.08%、32.5±6.02%、7.3±1.9%,两种检测方法得到细胞活性结果一致证明化合物的毒性相对较弱。2.化合物pestalpolyols A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该化合物Mcp01的作用活性。结果显示,该化合物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59.73±5.8%,表明化合物与溴氢酸加兰他敏作用方式有差异。利用转录组学探索pestalpolyols A对AD的潜在作用靶点。转录组分析显示,变化显着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早衰素通路,其次钙粘着蛋白信号途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抗氧生物合成、氧化应激反应和Wnt信号途径,其中Wnt信号途径富集占比最高。再次利用秀丽隐杆线虫AD模型,对Wnt信号途径中受体Cfz-2作为pestalpolyols A治疗作用的潜在靶点进行了初步。本文的创新点:发现了一种新的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s A具有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潜在价值。

二、高糖对鼠缺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糖对鼠缺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研究进展
        2. 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5. 观察周期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3. 主要疗效指标
        4. 次要疗效指标
        5. 安全性评估
    讨论与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潜在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及对ICAM-1、MMPs-9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实验药物及给药方法
        1.3 主要仪器、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实验模型的制备
        2.4 模型评定标准
        2.5 脑组织病理标本的制作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2 大鼠EB定量结果分析
        3.3 RT-qPCR检测不同时相ICAM-1mRNA、MMPs-9mRNA的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病名及发病机制
        4.2 西医发病机制
        4.3 血脑屏障的生理病理变化
        4.4 .针刺对血脑屏障的调控作用
        4.5 醒脑开窍针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4.6 中风膏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4.7 实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时血脑屏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补肾健脾法联合安理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
        1.8.1 认知功能
        1.8.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1.8.3 中医证候
    1.9 疗效评定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三组一般情况
    2.2 三组MoCA评分比较
    2.3 三组ADL评分比较
    2.4 三组中医证候SDSVD积分
        2.4.1 对照A组中医证候SDSVD积分
        2.4.2 对照B组中医证候SDSVD积分
        2.4.3 治疗组中医证候SDSVD积分
        2.4.4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SDSVD积分比较
    2.5 用药安全性观察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1.1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
        3.1.2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学研究
        3.1.3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
        3.1.4 血管性痴呆的分期
        3.1.5 血管性痴呆的西医治疗
    3.2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3.2.1 痴呆病名的历史沿革
        3.2.2 痴呆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
        3.2.3 痴呆的中医治疗
4 补肾健脾益气汤的研究
    4.1 组方分析
    4.2 补肾健脾益气汤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管性痴呆:临床病理和遗传学考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二甲双胍协同针灸镇痛效应及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路线图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协同针灸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二甲双胍联合针灸使用对穴位局部AMPK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二甲双胍对穴位局部嘌呤信号物质腺苷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针灸与药物联合使用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基于增强心肌细胞活性的红景天口服液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红景天口服液抗缺氧作用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方法与结果
        3.1 大鼠常压缺氧致死实验
        3.2 小鼠密闭缺氧致死实验
        3.3 小鼠亚硝酸钠中毒缺氧致死实验
        3.4 小鼠常压缺氧游泳力竭实验
    4 讨论
        4.1 选择盐酸氟桂利嗪作为阳性对照药的依据
        4.2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的相关指标确定
        4.3 红景天口服液对机体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5 小结
    6 展望
第二部分 红景天口服液抗缺氧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方法与结果
        3.1 实验分组与给药
        3.2 实验方法
        3.3 检测指标
        3.4 统计处理
        3.5 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原代心肌细胞的纯化
        4.2 高山红景天口服液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提高细胞活力
        4.3 高山红景天口服液降低脂质过氧化
    5 小结
第三部分 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的药理研究进展
    1 红景天属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
        1.1 心脏损伤保护作用
        1.2 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1.3 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4 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1.5 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1.6 抗癌作用
        1.7 抗辐射作用
        1.8 调节免疫作用
        1.9 调节生化指标
        1.10 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1.11 抗衰老作用
        1.12 抗哮喘作用
        1.13 提高运动耐力的作用
        1.14 对血管作用
        1.15 抗胰岛素抵抗作用
    2 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钙离子拮抗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系统
    1.1 慢性心功能不全
    1.2 心房颤动
    1.3 左室肥厚 (LVH)
    1.4 高血压
2 神经系统
    2.1 高糖对缺氧神经细胞损伤
    2.2 老年期痴呆
        2.2.1 阿尔茨海默病 (AD) 。
        2.2.2 血管性痴呆 (VD) 。
        2.2.3 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2.3 癫痫
3 颅脑疾病
    3.1 颅脑损伤
    3.2 网膜下腔出血
    3.3 脑内血肿
    3.4 缺血性脑病
4 消化系统
    4.1 食管疾病
    4.2 胃肠疾病
        4.2.1 消化性溃疡。
        4.2.2 胃肠痉挛性疼痛。
        4.2.3 胃黏膜损伤
        4.2.4 贲门失弛缓症。
        4.2.5 肠易激综合征。
        4.2.6 腹泻。
    4.3 肝、胆、胰疾病
        4.3.1 门静脉高压症。
        4.3.2 肝纤维化。
        4.3.3 急性黄疸型肝炎。
        4.3.4 胆道蛔虫症。
        4.3.5 急性胆绞痛。
        4.3.6 急性胰腺炎。
5 泌尿系统
    5.1 蛋白尿
    5.2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5.3 造影剂肾病
6 生殖系统
    6.1 前列腺增生症
    6.2 妊高征 (PIH)
7 其他
    7.1 肿瘤
    7.2 过敏性紫癜
    7.3 吗啡依赖性戒断
    7.4 颈椎病

(9)高糖对缺氧神经元的影响及西比灵对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皮质神经细胞培养
    1.2 高糖、缺氧模型的制作
    1.3 形态学观察及台盼蓝排斥试验
    1.4 MTT比色试验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学特点
    2.2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缺氧神经元的影响
    2.3 西比灵对缺氧、高糖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3 讨论

(10)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s 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阿尔茨海默病简介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2.1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学说
        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
        2.3 氧化应激学说
        2.4 炎症反应学说
        2.5 金属离子紊乱学说
        2.6 胆碱能缺失学说
    3、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的研究
        3.1 胆碱能药物
        3.2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3.3 抗氧化剂
        3.4 钙离子拮抗剂
        3.5 非甾体抗炎药
    4、筛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不同动物模型
        4.1 秀丽隐杆线虫的AD模型
        4.2 AD的哺乳动物细胞模型
        4.3 AD的小鼠模型
    5、筛选新的具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潜在药物迫在眉睫
第二章 有效化合物的筛选及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线虫、菌株、细胞和化合物
        2.2 实验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4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3、实验方法
        3.1 AD模型线虫CL4176的培养
        3.2 线虫的同步化
        3.3 AD模型线虫中筛选化合物的麻痹实验
        3.4 Elisa实验方法
        3.5 293T细胞的培养传代及冻存
        3.6 SH-SY5Y细胞的培养传代及冻存
        3.7 AD细胞模型构建及化合物效果检测
        3.8 筛选出有效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4、实验结果
        4.1 初步筛选AD线虫模型中阳性对照物的最适浓度
        4.2 在AD线虫模型上初筛化合物
        4.3 筛出的有效化合物类型和结构
        4.4 筛选pestalpolyols A的最适浓度范围
        4.5 pestalpolyols A(Mcp01)对AD线虫模型的Aβ的作用
        4.6 检测pestalpolyols A(Mcp01)的细胞毒性
        4.7 筛选最适浓度Aβ_(25-35)构建AD细胞模型
        4.8 pestalpolyols A在AD细胞模型上的作用效果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合物pestalpolyols A作用机制的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线虫、菌株、化合物
        2.2 实验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4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3、实验方法
        3.1 AD模型线虫CL4176的培养
        3.2 线虫的同步化
        3.3 AD模型线虫中筛选化合物的麻痹实验
        3.4 pestalpolyols A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
        3.5 测序前线虫样品准备
        3.6 线虫RNA干扰实验
    4、实验结果
        4.1 pestalpolyols A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
        4.2 选取转录组学分析样品的时间点
        4.3 转录组学分析结果
        4.4 pestalpolyols A与Wnt信号途径
    5、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常用数据库和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糖对鼠缺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D]. 莎日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D]. 闵颖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及对ICAM-1、MMPs-9表达的影响[D]. 康晓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补肾健脾法联合安理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D]. 覃旭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二甲双胍协同针灸镇痛效应及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研究[D]. 邓吉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基于增强心肌细胞活性的红景天口服液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凯. 苏州大学, 2016(05)
  • [7]钙离子拮抗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周辉,余红,韩淑英.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02)
  • [8]高糖对鼠缺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J]. 陈晓红,边连防,伍爱民,王竹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2)
  • [9]高糖对缺氧神经元的影响及西比灵对其作用的研究[J]. 王青,边连防,陈晓红,伍爱民,李津,邱伟. 湖南医学, 2001(01)
  • [10]聚酮类化合物pestalpolyols 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D]. 孙诺竹玛.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糖对大鼠缺氧性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盐酸氟桂利嗪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