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一、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范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晁晓华[1](2021)在《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黄土中磷素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不透水面积日益增加,导致城区地表径流量增加;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大气沉降等因素,累积了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雨水径流的冲刷和裹挟作用下,直接进入城市受纳水体,导致城市水体黑臭以及下游河流、湖泊等水质下降。为了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以及缓解其他城市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并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大量应用了各种LID设施,其中,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一种新兴的LID设施,在控制暴雨径流、补给地下水以及改善径流水质方面效果显着。为了探索生物滞留设施在黄土地区对水量以及磷素的调控效果,分析磷素在生物滞留设施中的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以西北地区五个城市(西安、兰州、延安、西宁、固原)的湿陷性黄土作为填料,构建生物滞留设施。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运用HYDRUS-1D模拟生物滞留设施内的水分运移,并结合现场监测实验,分析在实际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设施对水量和磷素的调控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以西北地区黄土作为填料的生物滞留柱,水量削减率均值在7.45%~25.30%。9场次放水实验中,各滞留柱对于TP的浓度去除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浓度时期TP的浓度去除达到最大值,TP的负荷削减率均值在56.7%~83.51%。对SRP的浓度去除率在Testl~Test6中波动较大,在试验后期浓度去除率降低并趋于稳定,SRP负荷削减率均值在51.92%~83.40%。(2)在入流浓度相同条件下,小水量时生物滞留柱中总磷和有效磷含量较高,不同的水量下总磷含量相差在5.8mg/kg~28.1mg/kg,有效磷含量相差在0.2mg/kg~12.9mg/kg。在入流水量相同条件下,高浓度时生物滞留柱内总磷含量较高,不同水质下总磷含量相差在71.1mg/kg~133.1mg/kg,有效磷含量相差在1.6mg/kg~6.6mg/kg。9场次放水试验后,生物滞留柱中总磷含量发生明显累积,有效磷含量波动较大无累积现象的发生;同时土壤表层出现磷聚集现象,表现出随深度增加磷含量降低的垂向分布特征。(3)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运用SPSS软件的T检验对实测值和模拟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测值和模拟值之间无显着差异,Hydrus-1d可以有效预测在不同进水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4)现场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雨水花园的水量削减率在38.17%~87.15%,对TP的负荷削减率在38.26%~73.61%,对SRP的负荷削减率在53.86%~76.53%。2018和2020年雨水花园和背景土壤中的总磷含量在表层发生了明显的累积,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雨水花园以及背景组中总磷的含量发生明显的累积,有效磷含量在垂向和时间上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谢霞霞[2](2021)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旭松[3](2020)在《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作用与风险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基坑深度也越来越深。在实际需求的推动下,基坑支护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土钉支护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黄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土钉支护技术也日益成熟。然而由于基坑支护工程的复杂性,基坑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对土钉支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如何降低基坑事故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对基坑上、中、下等部位土钉的长短仍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通过对土钉支护作用进行分析,主要得出:土钉在基坑不同深度处的支护作用有所不同,中部土钉可以显着改善侧向土压力、有效限制基坑的水平位移,因此一般应使基坑中部的土钉长度不短于其它位置土钉的长度;基坑下部土钉长度宜长于基坑顶部;上部土钉的长度应满足约束上部土体裂缝的发展的作用。此外,通过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工作特性的分析,得出锚杆在预应力大小不同时与土钉的协同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将锚杆的预应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间。(2)将人们可承受的风险上限称之为风险阈值,基于风险阈值的不同,考虑人们对事故承受能力的不同,得出了复合土钉的风险度及风险性等级的评价公式:(?)式中:RTh为复合土钉支护的风险阈值;Rd可以描述基坑的风险性,称为风险度;Ai为风险影响因素发生的概率;Bi代表风险因素造成的损失大小,i取1,2,3,4分别代表设支护设计方案、防排水措施、施工质量、其它影响因素;LT代表可接受的最大损失。基于风险度及基坑事故的风险概率建立了风险性评估矩阵,得出了复合土钉的风险等级。此外,对风险性等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风险度下的基坑的风险等级,并对复合土钉的风险控制措施给出了建议。(3)在多种复合土钉事故实例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地区复合土钉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不同深度的基坑,影响复合土钉支护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也存在不同。以收集的复合土钉事故资料为基础,给出了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度的评价公式:(?)(4)采用Midas对西安某复合土钉支护基坑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重大基坑工程,在支护体系满足一定的安全系数时,继续增加支护构件,可以提升支护体系的冗余程度,显着改善基坑应力、控制基坑的变形,从而减小基坑的风险性,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危欢欢,雷磊,咸万吉[4](2018)在《某电厂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某大型电厂位于典型的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建筑地段采用了灌注桩、柱锤冲扩桩、灰土垫层等地基处理。该文通过对各类建(构)物地基处理方法介绍,结合沉降观测成果数据分析,表明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各建筑地段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式是安全、可靠、经济的。局部附属建筑地段在建成后也有超常沉降情况,通过总结分析,说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采取地基处理和防排水并重的措施。

胡博[5](2017)在《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周边建筑物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高层建(构)筑物不断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涌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大深基坑工程。在对大深基坑开挖降水过程中,极易引起周边地表沉降以及周边建(构)筑物损坏,进而对人员与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了及时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有必要预先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进行有效地评估。本文将黄土地区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周边建(构)筑物损坏评价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突变理论评价法作为研究手段,最后在通过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得到了一些成果。1.总结了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的因素。根据大量有关基坑开挖降水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的资料,归纳出影响建(构)筑物损坏的主要因素指标为基坑自身设计、施工、建筑物自身特点,又将主要因素指标进一步细分为有代表性的12个子因素指标。结果表明,这些主要因素对于评价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建筑物损坏程度大小有重要的作用。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的研究。将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作为评价对象,建立了以该评价对象为目标的层次式结构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建筑物损坏的因素指标权重并将各因素指标划分为4个等级,最后结合模糊数学相关理论,确立了基于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基坑周边砌体结构建筑物,设计了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对建筑物损坏程度的鉴定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仿真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周边建筑物损坏程度的有效评判,且优于传统的经验判别法。3.运用突变理论评价法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的研究。首先基于突变级数理论,对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建(构)筑物损坏的主要因素(基坑自身设计、施工、建筑物自身特点)进行多层次分解,将元素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结合突变级数理论,进行量化计算,构建了建(构)筑物损坏评价模型,得到了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评价的4个级别标准,分别为轻微、中等、严重与很严重。针对基坑周边砌体结构建筑物,设计了建筑物损坏程度鉴定表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突变级数模型实现了对周边建(构)筑物损坏影响的有效评价。该模型计算简便,具有较好操作性与实用性,没有对因素指标采用权重,降低了主观臆断性。4.评价体系结果合理性对比分析研究。将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两种评价方法对目标评价的结果与现场观察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均能够有效地评价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周边建筑物损坏的情况且评价结果合理可靠。5.提出了减少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以及周边建(构)筑物损坏的工程措施。基于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规律,提出了一些工程措施如间歇性降水、采用止水帷幕、基坑回灌。结果表明,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小与控制地面沉降和周边建筑物的损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袁文金[6](2017)在《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中国道路交通事业飞速发展,不断地推动中国的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在当今社会,道路建设是国家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有些早期建设公路交通量已接近饱和,相当部分的道路需要进行改扩建。还不能满足交通量的情况下,还需进行新建道路。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及新建工程项目所经地段存在戈壁特殊地区路线方案比选、盐渍土、湿陷性黄土、沙漠路段绿化防范措施及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重点研究:1)项目沿线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城镇规划对项目设计方案的影响。首先对路线过程中的地貌、气候和水文调查,结合道路沿线岩层特征,提出沿线不良地质评价,确保线路设计完成后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2)行经区域的路线走向和重点地段的线路方案比选问题,在合理利用各项控制指标的前提下,设计线路走向的总体比选方案和重点区段的线路比较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线路设计方案,力争工程技术、经济方案的可行性。3)针对目前一级公路路基、路面结构在运营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设计多种形式的路面结构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选用最为适合的典型路面结构,并对线路、桥面等不同区域提出可供采用的不同路面结构。4)研究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研究路线经过路段的自然地质灾害,分类汇总各种地质灾害对本项目的影响程度,研究线路设计完成后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在公路建设运营与生态环境退化和河西走廊戈壁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昼夜温差大等极端自然条件、特殊性路段盐渍土、湿陷性黄土预防与处置和景观设计等情况下建设公路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公路。5)由于路线行径区域与城镇及其他线路的交叉较多,对不同地段的线路交叉设计应展开深入研究,进行多方案比选,综合分析其优缺点,选定最优方案。该项目获得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甘发改交运[2015]1302号文件批准建设。文中对盐渍土处置措施、湿陷性黄土处理、戈壁滩地区路线设计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在调查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金昌(下四分)至永昌段公路建设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了沿线地质、人文、气候、公路网规划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思路,并对路线设计、路基、路面、桥梁、路线交叉方案、盐渍土、湿陷性黄土、戈壁滩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详细比选,经过技术、经济指标对比研究,推荐建设方案。为金昌(下四分)至永昌段公路建设积累了数据,对该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王俊[7](2017)在《增湿条件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铁隧道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安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临潼线区间湿陷性黄土层达23.2m左右,如何合理处理地铁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层尚缺乏工程经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成为困扰黄土地区地铁技术人员的一个技术难题。同时临潼线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层呈现中等或严重湿陷等级,地层浸湿后对浅埋暗挖隧道的结构安全性能提出严峻考验。为解决以上问题,论文通过现场浸水试验、离心模型试验,并结合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研究在不同地基处理深度时,地基湿陷面积(全幅、半幅等)对地基及隧道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预测某湿陷面积发生范围所对应的地基安全处治深度,明确隧道破坏程度和处理深度的关系及规律,制定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论文首先开展了湿陷性黄土场地对浸水的湿陷规律研究,客观判定沿线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湿陷深度等特征,在浸水试验基础上分析黄土浸水入渗规律。其次,通过改进离心机浸水装置和监测设备,系统进行了浸水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层对地铁隧道结构影响及增湿条件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其隧道结构的破坏性试验研究,观测地基及隧道结构的变形过程和破坏模式,并分析未处理黄土地基隧道模型的增湿变形受力特征和极限破坏模式,探讨了隧道结构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强度特性、导致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规律。再者,以复合地基对剩余湿陷量的抵御能力为主线,结合离心模型试验分析结果,依托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开展浸水湿陷条件下隧道结构受力分析及地基土压力变化特性的研究。最后,基于西安地铁临潼线工程建设实际,分析在不同地基处理深度时,地基湿陷面积对地基及隧道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预测某湿陷面积发生范围所对应的地基安全处治深度,得出隧道结构发生破坏时人工地基的湿陷面积和合理处治深度的相关规律,制定地铁隧道大厚度湿陷黄土地基的合理处治原则,建立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土层处治厚度和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论文研究成果为依托工程及后续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刘大伟[8](2016)在《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人士对目前正在施工的公家单位和私人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走访,从一线民工的口中得知,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与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不太配套。考虑到道路施工受地形,具体路线等实际情况的左右,而对于之前的施工工地投入的经济资源较少,因此要真正认识到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黄土湿陷的弊端,以求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王斌[9](2015)在《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陇海线、兰新线等普遍存在着湿陷性黄土路基。由于受修建时的技术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黄土路基在运营过程中,每逢雨季路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有些情况还特别严重。近年来,随着西部铁路路网不断完善和铁路建设标准的不断发展,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黄土路基包括湿陷性地基的处理问题。路基病害致使列车运行平顺度变差,有时甚至威胁行车安全。本文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陇海线、兰新线等普遍存在着湿陷性黄土路基。开展路基病害调查、路基病害分析及路基防护工程性质研究。根据所面临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建筑物特点、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寻求确实可行的路基防治处理措施。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阐述了黄土的工程特性,总结了目前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兰新线、陇海线等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并进行了区域评价。(2)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陇海线、兰新线等普遍存在路基病害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黄土地区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分析研究。(3)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沿线各种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防治措施进行分析,阐述了各种防治处理措施的特点。并找出路基病害成因规律,为现场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陈福[10](2014)在《关于铁路建设路基工程风险管理的探讨》文中认为铁路路基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风险有路基沉降、路基上拱、路堤局部塌陷、路堑边坡坍塌等,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控制措施制定、过程控制落实等风险管理。本文归纳总结了路基工程重要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论述了各管理环节的管理方法和控制重点,并建议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实行常态化和规范化的风险管理。

二、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范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黄土中磷素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集中入渗对土壤的影响
        1.2.2.生物滞留设施对水量的调控效果
        1.2.3.生物滞留设施除磷效果研究
        1.2.4.模型模拟的研究进展
    1.3.影响生物滞留池除磷效果的因素
        1.3.1.pH值
        1.3.2.水力停留时间
        1.3.3.进水水力负荷及污染负荷
        1.3.4.填料性能
    1.4.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技术路线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2.1.1.黄土填料的采集与理化性质检测
        2.1.2.试验装置搭建
        2.1.3.进水水量设计
        2.1.4.进水水质设计
        2.1.5.试验方案设计
        2.1.6.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
    2.2.雨水花园现场监测
        2.2.1.雨水花园概况
        2.2.2.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
    2.3.数据分析方法
3.生物滞留柱对水量及磷素的调控效果
    3.1.生物滞留柱对水量的调控效果
    3.2.生物滞留柱对磷素的调控效果
        3.2.1.对总磷的调控效果
        3.2.2.对正磷的调控效果
    3.3.不同进水条件下磷的去除效果分析
        3.3.1.入流水量对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入流浓度对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3.4.本章小结
4.集中入渗对生物滞留柱中磷素分布的影响
    4.1.不同进水条件下土壤中磷素分布
        4.1.1.入流水量对土壤磷素分布的影响
        4.1.2.入流浓度对土壤磷素分布的影响
    4.2.土壤中磷素的时间变化规律
        4.2.1.总磷的时间变化规律
        4.2.2.有效磷的时间变化规律
    4.3.土壤中磷的垂向分布规律
        4.3.1.总磷的垂向分布规律
        4.3.2.有效磷的垂向分布规律
    4.4.土壤湿陷量
    4.5.本章小结
5.生物滞留柱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
    5.1 HYDRUS-1D模型原理
        5.1.1.水分运移方程
    5.2.水分运移模拟
        5.2.1.模拟边界条件
        5.2.2.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
        5.2.3.模拟结果分析
    5.3.本章小结
6.雨水花园现场监测与分析
    6.1.雨水花园对径流水量及磷素的调控效果
    6.2.雨水花园土壤中磷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6.2.1.磷素垂直分布规律
        6.2.2.磷素时间变化规律
    6.3.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作用与风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钉墙研究现状
        1.2.1 土钉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土钉墙研究现状
        1.2.3 复合土钉稳定性验算
    1.3 基坑风险研究现状
        1.3.1 基坑事故研究现状
        1.3.2 基坑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
        1.3.3 基坑工程的风险管理
        1.3.4 基坑支护体系的冗余度
    1.4 土钉支护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土钉支护设计理论
    2.1 前言
    2.2 土钉支护设计
        2.2.1 土钉支护主要适用原则
        2.2.2 土钉支护的设计内容
    2.3 土钉墙受力分析
        2.3.1 土钉受力分析
        2.3.2 土钉力的计算
    2.4 土钉墙工作机理
        2.4.1 土钉墙加固作用分析
        2.4.2 土拱效应
        2.4.3 布置方式对土钉支护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土钉支护风险分析
    3.1 前言
    3.2 复合土钉墙的支护形式
        3.2.1 预应力锚杆土钉支护
        3.2.2 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支护
    3.3 复合土钉联合支护体系
        3.3.1 联合支护构件
        3.3.2 联合支护体系的特点
    3.4 复合土钉支护破坏
        3.4.1 土钉墙破坏形式
        3.4.2 微型桩破坏
        3.4.3 土钉墙面层的破坏
    3.5 复合土钉支护的风险评估
        3.5.1 复合土钉的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3.5.2 复合土钉墙的风险阈值及风险度
        3.5.3 复合土钉风险性等级
    3.6 复合土钉支护的风险控制
        3.6.1 风险性等级分析
        3.6.2 复合土钉的风险控制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分析
    4.1 前言
    4.2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条件
        4.2.1 黄土的性质
        4.2.2 黄土地区不良地质现象
    4.3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失稳
        4.3.1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事故实例
        4.3.2 黄土地区深基坑失稳因素分析
    4.4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的风险评估
        4.4.1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性频率
        4.4.2 黄土地区复合土钉风险度的确定
    4.5 复合土钉风险性控制实例分析
        4.5.1 模型的建立
        4.5.2 模型计算结果
        4.5.3 模型结果分析
        4.5.4 基坑模型风险等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某电厂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厂址概况
    1.2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3 黄土湿陷性评价
2 地基处理方案
3 沉降观测结果
    3.1 观测周期及沉降曲线
        3.1.1 主厂房等主要建 (构) 筑物
        3.1.2 输煤栈桥等附属构筑物
    3.2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4 想法和思考
5 结语

(5)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周边建筑物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工程开挖降水方法介绍
        1.2.2 基坑开挖降水导致周边地面沉降及建筑物损失研究现状
        1.2.3 地面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基坑开挖降水对周边建筑物损坏影响的因素
    2.1 基坑自身设计要素
    2.2 基坑施工因素
    2.3 周围建筑物自身特点要素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周边建筑物的损坏评价
    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3.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1 构建评价因素体系及分级
        3.2.2 因素数据无量纲化
        3.2.3 确定因素权重
        3.2.4 构建数学模型
    3.3 构建损坏鉴定表与实例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突变级数法对周边建筑物损坏的评判
    4.1 建立突变级数模型
    4.2 建筑物损坏评价
        4.2.1 要素体系的建立
        4.2.2 对周边构筑物损坏因素划分类别
        4.2.3 构建建筑物损坏评价的突变模型
    4.3 模型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两种评价体系结果合理性对比分析研究
    5.1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减小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周边建筑物损坏的工程措施
    6.1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规律总结
    6.2 减小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建筑物损坏措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表

(6)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依托项目概况
        1.2.1 路线起讫点、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1.2.2 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
        1.2.3 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1.2.4 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依托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对项目的影响
    2.1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
        2.1.1 构造剥蚀低中山丘陵地貌区
        2.1.2 冲洪积堆积平原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2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主要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工程地质评价
    2.4 不良地质路段情况
        2.4.1 不良地质
        2.4.2 特殊性岩土
    2.5 项目区域内地震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线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3.1 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3.1.1 路线平面设计原则
        3.1.2 路线平面设计
        3.1.3 路线纵断面设计
        3.1.4 路线平纵组合设计
        3.1.5 推荐方案路线总体走向
        3.1.6 平面设计线位置及超高
    3.2 路线方案布置及比选论证
        3.2.1 工可路线方案采用情况
        3.2.2 路线方案比选
    3.3 路线交叉
        3.3.1 路线交叉设计原则
        3.3.2 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3.3.3 路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概况
    3.4 互通式立交布设概况
        3.4.1 隘门互通立交
        3.4.2 中粮储备库立交
        3.4.3 土佛寺立交
    3.5 运行车速安全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基、路面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4.1 设计研究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
    4.2 一般路基设计
        4.2.1 填方路基设计
        4.2.2 挖方路基设计
        4.2.3 深挖路基
        4.2.4 路桥(涵)过渡路基处理
    4.3 特殊地质路基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4.3.1 采空区
        4.3.2 危岩
        4.3.3 盐渍土
        4.3.4 新旧路基衔接处理
        4.3.5 路床处理
        4.3.6 湿陷性黄土处理设计
        4.3.7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基本思路
        4.3.8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4.4 路基处理结论
    4.5 路基支挡防护关键问题研究
        4.5.1 沿河路段冲刷防护
        4.5.2 坡面防护
        4.5.3 桥头路基防护
    4.6 路面结构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4.6.1 设计原则
        4.6.2 自然条件及交通构成
        4.6.3 设计标准及参数
        4.6.4 沿线筑路材料分布特点
        4.6.5 路面结构设计及方案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5.1 本项目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措施设计
    5.2 绿化设计理念和基本原则
        5.2.1 设计理念
        5.2.2 指导思想
        5.2.3 设计原则
        5.2.4 绿化植物种的选择
        5.2.5 采用的植物配置
    5.3 环境保护设计
        5.3.1 降噪工程设计
        5.3.2 水土保持设计
        5.3.3 绿化工程设计及方案比选
    5.4 针对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增湿条件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铁隧道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黄土湿陷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黄土浸湿特性研究现状
        1.2.3 黄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4 黄土湿陷性对地铁结构受力影响研究现状
        1.2.5 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及标准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铁穿越黄土地层浸水特性及入渗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浸水试验设计及实施
    2.3 浸水试验成果分析
        2.3.1 土壤含水量及浸润范围
        2.3.2 剖面饱和度数据分析
        2.3.3 深浅标点沉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土工离心试验系统的离心场浸水装置研发与调试
    3.1 引言
    3.2 土工离心系统简介
        3.2.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3.2.2 离心试验相似性
        3.2.3 离心试验技术准则
    3.3 离心试验基础平台
        3.3.1 试验系统
        3.3.2 数据采集系统
    3.4 离心试验浸水装置改进
        3.4.1 试验浸水装置
        3.4.2 量测系统升级
        3.4.3 离心场浸水效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地层浸水湿陷对地铁隧道结构影响机制离心试验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离心模型设计
        4.3.1 模型试验材料
        4.3.2 试验工况设计
        4.3.3 隧管轴向受力变形监测
        4.3.4 隧管纵向受力变形监测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隧道周边黄土湿陷影响对隧道结构影响
        4.4.2 隧道底板湿陷性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地层浸水湿陷对地铁隧道结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地铁隧道结构位移控制标准
    5.3 有限元计算关键技术
        5.3.1 有限元参数设置
        5.3.2 计算参数设置
        5.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1 隧周湿陷对隧道的影响
        5.4.2 隧底湿陷对隧道的影响
    5.5 数值结果与试验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层下部剩余湿陷土层厚度控制标准研究
    6.1 引言
    6.2 有限元计算关键技术
        6.2.1 有限元参数设置
        6.2.2 计算参数设置
        6.2.3 有限元计算模型
    6.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6.3.1 隧底湿陷土层厚度为 4m
        6.3.2 隧底湿陷土层厚度为 6m
        6.3.3 隧底湿陷土层厚度为 8m
        6.3.4 隧底湿陷土层厚度为 10m
    6.4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土层处治厚度和剩余湿陷厚度控制标准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简述黄土湿陷性
2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原理
3 湿陷性黄土地域路基危害的几点表现
4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解决办法
    4.1 换填法
    4.2 强夯法
    4.3 深层搅拌桩法
    4.4 孔内强夯法
5 结语

(9)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病害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铁路路基探测研究现状
        1.2.3 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黄土的工程特性
    2.1 黄土分布及工程特征概述
        2.1.1 甘肃省黄土地区的地貌特征
        2.1.2 黄土地区的气候特点
    2.2 黄土的结构特性
        2.2.1 黄土的结构和构造
        2.2.2 黄土的水理特性
        2.2.3 黄土的力学特性
        2.2.4 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
    2.3 兰州局管辖内黄土区域特征
        2.3.1 宝中线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2.3.2 陇海线天兰段、兰新线兰武段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2.3.3 区域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兰州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既有铁路路基病害模式
    3.1 宝中线路基病害调查及工程性质研究
        3.1.1 线路概况及其特点
        3.1.2 宝中铁路路基病害情况调查
        3.1.3 宝中线黄土路基病害类型小结
    3.2 陇海线路基病害及工程性质研究
        3.2.1 陇海线宝兰段概况
        3.2.2 既有宝兰线黄土路基、路堑病害调查
        3.2.3 新建二线采取的黄土路基防护措施
        3.2.4 宝兰二线路基病害调查
        3.2.5 路堤基床及边坡填土的状态及工程性质调查
        3.2.6 宝兰线黄土路基病害类型小结
    3.3 兰新铁路兰武段病害调查
        3.3.1 线路概况
        3.3.2 兰武段沿线自然特征
        3.3.3 兰新线兰武段线路主要病害情况调查
        3.3.4 兰新线兰武段所采用的主动防治病害措施
        3.3.5 兰新铁路兰武段病害调查小结
第4章 兰局管辖内黄土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分析
    4.1 兰州铁路局管辖范围内铁路路基病害分类
    4.2 黄土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4.2.1 路基病害及原因分析
        4.2.2 排水设施病害及原因分析
        4.2.3 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病害及原因分析
        4.2.4 涵洞与路桥过渡段病害及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兰局管辖内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5.1 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5.1.1 黄土路堤基床病害整治
        5.1.2 黄土路堑病害整治
        5.1.3 涵洞病害防治措施
        5.1.4 路桥过渡段防治措施
        5.1.5 兰局管辖范围内路基不均匀沉降及路桥过渡段病害整治案例
    5.2 排水设施病害防治措施
        5.2.1 坡面排水设施防治措施
        5.2.2 兰局管辖范围内排水设施整治案例
    5.3 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防治措施
        5.3.1 路基防护措施
        5.3.2 路基防护工程整治案例
        5.3.3 路基支挡工程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个人简介

(10)关于铁路建设路基工程风险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风险识别
    2.1 路基沉降超标
    2.2 路基上拱超标
    2.3 路堤局部塌陷
    2.4 路堑边坡局部坍塌
3 风险分析
4 风险控制措施
    4.1 风险回避
    4.2 风险预防
    4.3 风险转移
5 风险控制管理
6 工程案例
    6.1 项目概况
    6.2 路基冻胀风险因素分析
        6.2.1 气象和地质因素
        6.2.2 方案因素
        6.2.3 过程管理因素
    6.3 路基冻胀控制措施
        6.3.1 设计阶段防冻胀措施
        6.3.2 实施阶段防冻胀措施
        6.3.3 验收阶段防冻胀重点
    6.4 开通运营后的检测情况
7 结束语

四、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范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黄土中磷素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D]. 晁晓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谢霞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黄土地区复合土钉支护作用与风险性分析[D]. 陈旭松. 长安大学, 2020(06)
  • [4]某电厂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J]. 危欢欢,雷磊,咸万吉. 勘察科学技术, 2018(S1)
  • [5]黄土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周边建筑物的评价研究[D]. 胡博. 西安工业大学, 2017(01)
  • [6]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袁文金. 长安大学, 2017(02)
  • [7]增湿条件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铁隧道受力特性研究[D]. 王俊. 长安大学, 2017(01)
  • [8]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研究[J]. 刘大伟. 交通世界, 2016(Z2)
  • [9]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D]. 王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10]关于铁路建设路基工程风险管理的探讨[J]. 陈福. 铁道建筑技术, 2014(02)

标签:;  ;  ;  ;  ;  

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