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熔体过热处理对M963合金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峰[1](2021)在《熔体过热对FGH4096合金偏析和纯净化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FGH4096粉末高温合金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发的用于制作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的关键材料。由于其在700℃下具有较低的裂纹扩展速率、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抗疲劳、长寿命以及抗腐蚀性能,已被应用于国内外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制造中。我国的FGH4096合金与国外同类粉末高温合金(René88DT)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承温能力低、使用寿命短、使役稳定性差,这与合金中的O、N杂质及其形成的夹杂物有密切关联。因此,如何控制合金中的O、N含量及形成的夹杂物尺寸、进一步提高合金的纯净度至关重要。目前,我国FGH4096母合金多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制备。随着合金制备技术的进步,高温合金中O、N的含量的控制要求与指标越来越严格。如航材院明确要求FGH4096合金中O含量不大于50ppmw,N含量不大于30ppmw。尽管如此,我国粉末高温合金中杂质及夹杂物冶炼控制技术仍未完全突破,制约着航空发动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熔体过热处理逐渐成为一种提高合金纯净度、改善凝固组织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合金熔体在高于其熔点一定温度下保温一定的时间进而快速冷却,可以使合金在过热温度较高时获得的有利于合金性能的组织很好地保留下来。基于该思路,如果能对FGH4096合金进行熔体过热处理,通过在较高温度下充分发生精炼反应,使得其中的杂质及夹杂物有效脱除,并通过快速冷却将其良好的组织状态保留到室温,则可以获得冶金质量优良的FGH4096合金铸锭。因此,本研究以FGH4096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合金开展不同过热温度(85℃、133℃、193℃)及过热时间(10min、20min、30min)下的熔体过热实验,揭示了过热参数对合金成成分、元素蒸发速率以及纯净化行为及组织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随着过热温度的提高,熔炼后铸锭的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加。熔体过热处理可以使熔体微结构发生改变,其影响合金的偏析行为、析出相以及MC碳化物等,此外,熔体过热处理对合金的纯净化有一定的作用。当合金的过热温度增加时,合金成分的损失率逐渐增加,这主要由Cr元素的蒸发损失导致。当过热度为85℃和133℃时,合金中O、N杂质元素含量较低,随着过热度的增加,O、N杂质元素含量有反弹现象,并分析了影响O、N含量的热力学机制。此外,熔体的过热会降低合金成分偏析,细化枝晶,这与较高过热度下原子基团溶解、形核核心减少导致的较大过冷度下均匀形核有关。
张军,介子奇,黄太文,杨文超,刘林,傅恒志[2](2019)在《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等轴晶凝固成形技术的研究和进展》文中提出等轴晶镍基铸造高温合金具有制造成本低、中低温力学性能优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航空发动机机匣是典型的中低温条件下使用的等轴晶高温合金铸件,结构复杂化、尺寸精确化和薄壁轻量化是其发展趋势,而精确成形和凝固组织的协同控制是实现这类铸件精密铸造的重大技术难题。与之相对应,对高温合金整体结构铸件的材料、铸造技术、组织控制和力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近年来课题组承担的相关科研工作,从铸造高温合金的发展和应用、组织控制方法、计算模拟及新型工艺等方面,介绍了等轴晶镍基铸造高温合金及其凝固和成形技术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王海锋[3](2018)在《熔体超温处理对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凝固过程和组织的影响》文中认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良好的抗氧化以及耐腐蚀性能,主要被用来制造航空发动机的热端部件。在单晶高温合金发展过程中,提高合金性能的主要途径是在合金中添加大量的难熔元素。然而难熔元素的过量添加,不仅提高了合金的成本和密度,同时也导致合金中有害相的析出几率增加以及合金元素偏析加重。对于经历液固相变的材料,熔体结构的变化对于合金熔体特性、凝固过程和组织及性能都有重要影响。通过采用熔体超温处理技术,合金中元素偏析减弱,枝晶组织细化,强化相的数量、尺寸和分布状态改善,能够在不改变合金成分的情况下提高材料性能。因此,人们对熔体超温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针对熔体超温处理技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其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的影响,关于熔体结构与特征温度的准确对应关系以及熔体状态对形核过冷度、结晶温度间隔和溶质分配系数等凝固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90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熔体热历史对形核过冷度的影响以及熔体结构变化区间;揭示了溶质分配随熔体热历史的演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凝固界面和组织随熔体超温处理参数演化机制;对比分析了熔体超温处理和成分变化对高温持久寿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气悬浮技术和差热分析技术依次测量了DD90合金的粘度和形核过冷度随温度的变化。DD90合金熔体的粘度会随着熔体过热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合金的形核过冷度则随过热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780℃时,合金的形核过冷度有最大值。在1500-1600℃和1700-1780℃温度区间内,合金的形核过冷度会突然增加,反映了合金熔体结构发生改变。(2)在熔体过热温度一定时,熔体结构转变存在临界过热时间和临界冷却速率。DD90合金熔体温度在1600℃时,其保温时间只有大于15 min,合金的形核过冷度才会增加。熔体冷却速率的增加会导致形核过冷度增大,但是在熔体冷却速率超过15℃/min时,形核过冷度基本不变。(3)基于粘度和形核过冷度随过热温度、过热时间以及冷却速度的变化规律,选择1500℃、1600℃、1700℃和1800℃为熔体超温处理温度,熔体超温处理时间为30 min。在熔体超温处理温度不超过1700℃时,合金元素在界面两侧趋于均匀分布,溶质分配系数趋近于1。(4)熔体热历史可以显着影响合金的固液界面形貌和凝固组织特征。当熔体超温处理温度小于1700℃时,熔体超温处理增强了固液界面稳定性,细化了枝晶组织,降低了?/??共晶组织的体积分数,减小了枝晶干和枝晶间??相尺寸。过高的熔体温度反而降低了固液界面稳定性,并且也导致枝晶间距、?/??共晶组织的体积分数以及枝晶干和枝晶间??相的尺寸增加,熔体超温处理对界面稳定性及组织的影响减弱。(5)熔体超温处理也会明显影响晶粒竞争生长速率。对于汇聚型双晶竞争生长,随着熔体超温处理温度的升高,熔体超温处理增加了晶粒的淘汰速率,并且在熔体超温处理温度为1700℃时,淘汰速率最快。(6)在熔体超温处理温度从1500℃增加到1700℃时,热处理后合金的γ′相的尺寸减小,分布更均匀,体积分数增大,热处理态试样1100℃/137 MPa的平均持久寿命从51.5 h提高到64.8 h,提高了约26%,达到了在合金中添加2 wt.%Ru之后的持久寿命。进一步增加熔体超温处理温度到1800℃,导致γ′相的尺寸增加,体积分数降低,合金的平均持久寿命下降。
介子奇[4](2018)在《微量元素及熔体处理对K4169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复杂高温合金铸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应用。由于结构减重和高可靠性的需求,以机匣为代表的高温合金铸件向尺寸大型化、结构复杂化和薄壁轻量化发展,导致铸件在充型和凝固过程中容易出现欠铸、缩松和晶粒粗大等问题,铸件的合格率与力学性能均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因此,在良好充型的前提下实现凝固过程和组织的控制,成为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精密铸造的重大技术难题。本文以K4169高温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元素调控和铸造工艺优化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察了微量元素和熔体特性对合金凝固过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探索建立了热控凝固、化学细化和熔体超温处理相结合的精密铸造新方法,实现了铸件良好充型和晶粒组织的综合调控。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用于高温合金流动性测试的螺旋型表征模型,制定了流线长度定量分析方法。该流动性模型具有尺寸小、测试范围宽、重复性好和可反映合金充型最小厚度的优点。(2)微量元素硼和锆可有效提高K4169合金的流动性,进而改善铸造性能。当合金中硼含量为48-70 ppm时,熔体流线长度比原始合金提高了0.18-0.51倍;当锆含量为350-490 ppm时,流线长度比原始合金增加了0.25-0.53倍。在浇注温度为1470℃时,当K4169合金中含有59 ppm硼或420 ppm锆时,合金的流动性与浇注温度提高到1550℃相当,有利于在低的浇注温度条件下实现薄壁铸件良好充型。(3)K4169合金中添加适量的硼和锆元素可减少合金中有害相,改善碳化物的分布,增加γ??相的体积分数,并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在650℃/620 MPa条件下,合金中硼含量为59 ppm时,其持久寿命提高了1.3倍,可达231 h;合金中含有420ppm锆时,持久寿命提高了1.1倍,达到208 h。(4)提出了低温浇注、高温充型和顺序凝固的新型热控凝固工艺,同时实现了薄壁铸件良好成形和组织控制。在浇注温度为1380℃,模壳温度为1290℃,抽拉速率为400μm/s条件下,制备了最小壁厚为1.8 mm的K4169合金特征结构铸件。(5)添加复合细化剂Co3FeNb2和CrFeNb可明显细化晶粒,热控凝固工艺条件下的细化效果优于常规工艺。常规工艺条件下,添加细化剂使平均晶粒尺寸由4560μm减小到1230μm,650℃/620 MPa持久寿命提高了0.54倍。热控凝固工艺条件下,添加细化剂使平均晶粒尺寸从3340μm减小到126μm,650℃/620 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提高了1.3倍,达到201 h。(6)在热控凝固条件下,熔体超温处理可明显细化晶粒,减少Laves相含量,提高合金的持久寿命。熔体超温处理细化晶粒的主要原因是形核过冷度的增大导致形核率增大。当熔体过热温度为1680℃时,晶粒尺寸仅为89μm,650℃/620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可达242 h。
蒲永亮[5](2018)在《高温合金K418和GH4169返回料的净化与成分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中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具有重要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本文采用的冷坩埚感应重熔方法,在保持K418和GH4169合金设计成分的同时,避免坩埚材料对合金熔体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降低合金返回料中氧氮含量,使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得到改善。选用的两种复合盐净化剂,可有效降低GH4169和K418返回料合金中氧氮化物夹杂,使GH4169返回料的氧氮含量达到新料的水平,在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的净化和成分调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的净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主要结论如下:冷坩埚重熔后,K418新料合金和返回料合金的氧氮硫碳含量降低,氧氮化物夹杂的质量分数减小,主要合金元素含量均在K418合金标准成分范围内波动变化;合金析出相主要有基体相γ、强化相γ’、碳化物MC,还有共晶相γ+γ’、σ相和少量的氧化物、氮化物;二次枝晶臂距减小,γ+γ’共晶和σ相尺寸和数量减少,碳化物细化,在常温和850℃时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能显着提高。冷坩埚重熔后,GH4169新料合金和返回料合金的氮硫碳含量降低,氮化物夹杂含量减少,主要合金元素含量均在GH4169合金标准成分范围内波动;合金析出相主要有基体相Y、强化相γ,与γ"和Laves相,还有共晶相γ+Laves和少量的氧化物、氮化物;重熔后GH4169新料合金和返回料合金中Laves相细化,强化相γ"相尺寸增大,在常温和1150℃C条件下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能显着提高。经 80%B2O3+20%Na2B4O7 和 50%CaF2+45%AlF3+5%CaO+微量(A12O3+MgO)复合盐净化处理后,GH4169返回料合金的氧氮含量大幅度降低至新料的氧氮含量水平,大尺寸的A1203和TiN被熔融净化剂吸附去除,主要合金元素含量均在GH4169合金标准成分的范围内。随着过热温度的增高,K418合金返回料中氧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在1500℃时达到最低值17ppm和15ppm,比返回料合金分别降低5.6%和75.4%,主要合金元素均在K418合金的标准成分范围内。随着返回料比例增加,含返回料K418合金的氧含量逐渐降低,而氮硫碳含量呈现增高趋势,主要组成元素均在K418新料合金成分范围之内变化;枝晶间区域内汉字状碳化物MC的数量减少、尺寸减小,共晶γ+γ’数量增多;二次枝晶臂距值减小,屈服强度σ0.2和极限强度σb增加,总应变量εt和塑性应变量εp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返回料比例的增加,GH4169合金的氧氮含量增高,主要合金成分均在标准成分范围内变化;Laves及γ+Laves共晶相的尺寸先增加后减小,在60%返回料合金中达到最大,其枝晶间区域宽度达到最大;抗压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0.2逐渐升高。在室温和1150℃时,含60%返回料合金的屈服强度值最大。在1150℃时,含80%返回料合金的抗压强度值最大。K418返回料合金中氮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合金枝晶间区域碳氮化物析出,阻碍枝晶间剩余液相的流动,提高剩余液相的溶质浓度,使合金液成分向共晶点移动,为共晶相γ+γ’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枝晶间剩余液相的流动性减弱,导致局部冷速降低,为γ+Y’共晶相的长大提供有利条件。在两种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在返回料合金的枝晶间区域中,形成了更多的碳氮化物和较大尺寸的γ+γ’共晶相。GH4169返回料合金的氧氮含量升高促使更多A12O3和TiN夹杂形成。GH4169返回料合金中A12O3和TiN夹杂含量升高,增加了残余液相的粘度,减弱了枝晶间区域液相的流动性,减小对流散热,使枝晶间区域局部冷速下降,为Laves相及其共晶相γ+Laves的析出和长大提供有利条件。含80%返回料的GH4169合金的热变形过程分为加工硬化、动态再结晶和稳态流变三个阶段。当应变量ε 一定时,变形温度T和应变速率ε是含80%返回料GH4169合金流变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温度T为900℃~1150℃、应变速率ε为0.001s-1~1s-1的区间内,采用双曲正弦函数本构模型描述含80%返回料GH4169合金的热加工变形过程,其计算结果与热模拟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低于12.8%。
李林蓄,刘俊,贺群功,杨功显,杨照宏[6](2017)在《熔体过热处理对凝固特性及组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熔体所经历的热历史对材料的凝固行为、凝固组织和性能有明显影响。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熔体过热处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熔体过热处理对熔体结构、凝固特性、凝固组织以及材料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杨敬明,于波,苏贵桥,税国彦,李长春,娄延春[7](2017)在《熔体处理温度对K424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不同熔体处理温度对K424镍基铸造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体处理温度的升高,MC型碳化物不断细化,分布更加弥散均匀,晶粒尺寸和二次枝晶间距减小,微观偏析得到改善;当熔体处理温度达到1 600℃以上时,合金的拉伸塑性和持久性能显着提高;但是熔体处理温度过高会加剧坩埚反应,导致1 650℃时氧含量明显增加,合金的拉伸强度和持久寿命出现下降趋势。
王海锋,苏海军,张军,黄太文,郭敏,刘林,傅恒志[8](2017)在《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及其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镍基高温合金是先进航空发动机高温叶片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材料,目前通过合金化来提高其承温能力已趋于极限。研究表明,材料熔体结构对合金凝固过程、凝固组织、性能以及成形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熔体结构的变化能够直接导致熔体特性发生改变,进而对性能产生影响,然而在实际合金的制备过程中,熔体结构的作用通常被忽略。熔体过热处理技术通过利用合金熔体的遗传效应,将高温熔体的结构保留到低温熔体,从而大幅提高合金性能。系统介绍了熔体过热的原理、主要处理技术以及如何通过X射线衍射和物性参数测量来确定熔体过热处理参数,重点介绍了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在优化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和提升性能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郭晓凡[9](2016)在《熔体过热处理对镍基高温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熔体过热处理影响合金的显微结构,进而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因此,本文选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熔体过热处理后GH4169、K418、返回料F418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熔体过热处理后的GH4169合金,枝晶间Laves相、共晶γ+Laves和MC碳化物析出数量减少,分布均匀;Nb、Mo元素的偏析程度显着降低;合金的室温综合力学性能提高。当感应加热功率为3.7KW时,抗拉强度有最大值721MPa,约是过热处理前的1.5倍。合金热处理后,析出γ″和脆性δ相,随着熔体过热温度的升高,δ相溶解。当感应加热功率4.5KW时,合金的抗拉强度有最大值1079MPa,比热处理前提高35.2%,同比,延伸率提高16.7%。K418合金经固溶+时效热处理后,随着固溶温度的逐渐升高,晶界上的碳化物由骨架状向链状转变,γ′由不规则的棒状向规则的立方形转变,尺寸减小。存在最佳热处理制度:1180℃×2h(AC)+930℃×16h(AC),合金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均有最大值,分别为:821MPa、6.0%和5.7%。试样断口中心分布着枝晶林,沿二次枝晶根部断裂,断口外沿出现撕裂棱和韧窝,韧窝尺寸越小越密集,合金塑性越好。熔体过热处理后的K418合金,γ′形貌变化不大,呈立方状和不规则块状,MC碳化物由汉字骨架型转变为链状。合金的室温综合力学性能降低。当感应加热功率为44.5KW时,综合力学性能最差,与过热处理前相比,强度、延伸率和硬度分别降低约24%、50.9%和5.5%。热处理后,初生碳化物MC与γ固溶体发生反应,生成γ′和细小粒状或片状的M6C/M23C6。当感应加热功率为40KW时,与热处理前相比,合金的强度、延伸率和硬度分别降低约18.1%、43.4%和10.7%。复合熔盐净化+熔体过热处理返回料F418合金后,γ′相尺寸增加,C、S、N元素含量降低,硬度降低。存在最佳过热温度1480℃,C、S、O、N元素含量均降低,与合金原始试样成分相比,分别降低约51.9%、76.9%、5.6%和75.4%,同比,硬度降低约10.9%。
曾龙[10](2015)在《X12CrMoWVNbN10-1-1不锈钢铸锭组织均匀化和细化研究》文中认为X12CrMoWVNbN10-1-1马氏体不锈钢由于具有优良的高温强度、抗腐蚀性能、抗疲劳性能以及低的热膨胀系数,被广泛的用作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高中压转子材料。近年来,随着人类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不断提高,高中压转子的尺寸越来越大。尽管高中压转子尺寸的增大增加了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但是却给制造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高中压转子的制造是一个融合了铸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无损检测等多个工序的复杂过程,其中铸造工序为后续加工提供原始坯料。因此为了保证高中压转子的质量,首先必须生产出高质量的大型铸锭。本文以X12CrMoWVNbN10-1-1(以下简称X12)高中压转子钢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场控制法,分别从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采用砂铸型,通过熔体过热处理,在慢的冷却速度下,使铸锭整体温度场均匀分布、同时凝固;二是采用金属型,通过消除固—液界面间隙,增强冷却速度,使铸锭迅速凝固)实现了X12钢铸锭组织均匀化和细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铸锭组织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研究了砂型铸造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对X12钢铸锭宏观组织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砂型铸造的最佳工艺参数是:熔体过热温度1650°C,铸型温度800°C,熔体浇铸温度1600°C,在该条件下得到的铸锭,宏观组织几乎全部由直径1.1mm左右的等轴晶组成,微观组织由马氏体和δ铁素体组成,且其δ铁素体不超过2%。在砂型铸造中,铸型预热温度是影响宏观组织中等轴晶比例的主要因素;熔体过热温度和熔体浇铸温度是影响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熔体过热温度是影响δ铁素体的主要因素;研究了不同熔体过热温度对X12钢组织的影响,并对X12钢的熔体过热细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经过1650°C的熔体过热处理后,X12钢的凝固组织都是由细小的等轴晶组成,且冷却速度对它的影响不大。通过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和XRD物相组成的分析,排除了由于熔体内高熔点团簇分解增殖引发异质形核作用增强而导致组织细化的可能性;通过对凝固过程中过冷度的比较,排除了由于熔体变均匀而引发均质形核导致组织细化的可能性。考虑到X12钢凝固过程是包晶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X12钢熔体过热细化机理。研究认为,FeC合金中的液—液相转变在X12钢熔体过热细化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熔体过热温度为1650°C时,X12钢熔体正好处在液—液相转变区域,它的液相结构中既有类δ结构的团簇,又有类γ结构的团簇,类δ结构的团簇为δ铁素体的形核提供了更多的质点,类γ结构的团簇降低了包晶反应进行所需要的动力,因此短时间内在溶液中形成了大量的晶粒,从而得到了细小的铸态组织。通过对传统金属铸型的改造,提出了一种新的铸造方法—无间隙金属型铸造,该方法的特点就是在原来的金属铸型内侧放置了一个薄壁的可熔金属铸型,该可熔铸型是由低熔点的金属制成。通过对传统铸型铸造和无间隙金属型铸造的X12钢铸锭进行比较,发现新的凝固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凝固过程中的冷却速度进而细化铸锭组织。通过对凝固过程中可熔铸型的温度变化曲线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揭示了无间隙金属铸型提高冷却速度的原因:当金属液被浇入到铸型之后,在铸型附近会立即形成一个凝固壳,此时热量通过凝固壳传递到可熔铸型,可熔铸型受热熔化成液体并填充在铸型和铸锭之间;在随后的凝固过程中,金属液始终保持液体状态直到铸锭的凝固彻底结束,这样就消除了由于铸锭凝固收缩和铸型受热膨胀所产生的空气间隙,使得传统铸型凝固中的复杂的传热模式转变成单一的热传导,进而大大地提高了冷却速度并细化了铸锭组织。采用数值模拟,模拟了X12钢无间隙金属型铸造过程中的铸锭的温度场和固相体积分数的变化,获得了影响无间隙金属型铸造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以及无间隙金属型铸造的优化工艺条件,并在该工艺条件下实现了X12钢铸锭组织的均匀化和细化。模拟结果表明,可熔铸型材料的物理性质对无间隙金属型铸造过程中的冷却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性质相同的情况下,可熔铸型材料的熔点越低,热导率越高,凝固过程中可熔铸型的起始熔化时刻就越早;可熔铸型材料的熔化潜热越高,凝固过程中可熔铸型从起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所需要的时间就越久,在选择可熔铸型材料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各种物理性能的影响。尽管较高的浇铸温度可以使可熔铸型提前熔化,获得较大的冷却速度,但是由于系统内引入的热量过多,并不会使铸锭的凝固速度加快,因此在浇铸的时候应该选取较低的浇铸温度。在本文所考察的范围内,X12钢的最佳铸造工艺条件是:可熔铸型材料为6061铝合金,浇铸温度为1560°C。采用无间隙金属型铸造,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X12钢进行铸造,结果发现X12钢铸锭的宏观组织全部是由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组成,从铸锭表面到铸锭中心,晶粒尺寸仅从80μm增大到110μm,微观组织都是由马氏体组成。
二、熔体过热处理对M963合金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熔体过热处理对M963合金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熔体过热对FGH4096合金偏析和纯净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高温合金概述 |
1.1.1 高温合金及其类别 |
1.1.2 镍基高温合金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1.3 镍基高温合金的相组成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1.2 粉末高温合金 |
1.2.1 镍基粉末高温合金的发展 |
1.2.2 镍基粉末高温合金的成形工艺及组织优化 |
1.2.3 FGH4096 粉末高温合金及其制备 |
1.3 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
1.3.1 熔体过热处理技术(HTTM) |
1.3.2 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对合金组织和结构的影响 |
1.3.3 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内容 |
2 实验路线及方案 |
2.1 实验路线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备 |
2.3.1 MTQZ-15-60 真空感应熔炼炉 |
2.3.2 实验过程中其余设备及材料 |
2.4 实验参数设计 |
2.4.1 真空感应过热FGH4096 高温合金 |
2.5 实验过程 |
2.5.1 真空感应熔体过热 |
2.6 FGH4096 高温合金过热处理的显微组织与纯净度分析 |
2.6.1 合金成分检测 |
2.6.2 金相观察 |
2.6.3 氧氮元素杂质含量检测 |
2.6.4 合金的元素偏析系数检测 |
3 FGH4096 合金熔体过热过程中合金元素的蒸发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合金元素的蒸发规律 |
3.3 合金元素的蒸发热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4 熔体过热对FGH4096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1 熔体过热对碳化物的影响 |
4.2 熔体过热对合金中枝晶的影响 |
4.2.1 枝晶生长方向 |
4.2.2 二次枝晶间距 |
4.3 熔体过热对元素偏析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熔体过热对FGH4096 合金纯净度的影响 |
5.1 熔体过热对合金氧元素含量的影响 |
5.2 熔体过热对合金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等轴晶凝固成形技术的研究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的发展和应用 |
2 熔体超温处理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2.1 高温合金的熔体特性和凝固特性 |
2.2 熔体超温处理对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 高温合金细晶铸造工艺 |
3.1 热控法 |
3.2 动力学法 |
3.3 化学法 |
4 计算模拟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4.1 合金设计 |
4.2 微观组织及性能计算模拟 |
4.3 铸件成形数值模拟 |
5 新型工艺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5.1 反重力铸造技术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5.2 增材制造技术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6 总结 |
(3)熔体超温处理对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凝固过程和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发展现状 |
1.3 熔体超温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
1.3.1 熔体超温处理 |
1.3.2 熔体超温处理对熔体结构的影响 |
1.3.3 熔体超温处理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 |
1.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案 |
1.5.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测试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熔体特性与凝固特性测试 |
2.2.1 表面张力和粘度 |
2.2.2 差热分析(DTA) |
2.3 Bridgman定向凝固 |
2.3.1 籽晶制备 |
2.3.2 熔体超温处理单晶试样制备 |
2.3.3 温度梯度的确定 |
2.3.4 双晶竞争生长 |
2.4 单晶试样的热处理和持久性能 |
2.4.1 单晶合金的热处理 |
2.4.2 单晶高温合金持久性能的测试 |
2.5 铸态和热处理组织分析 |
2.5.1 元素分布以及偏析 |
2.5.2 枝晶间距 |
2.5.3 γ/γ′共晶组织和γ′相 |
2.5.4 断口形貌与筏化组织 |
第3章 DD90 合金的熔体特性和凝固特性 |
3.1 引言 |
3.2 熔体温度对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 |
3.3 熔体热历史对凝固特性的影响 |
3.3.1 熔体过热温度 |
3.3.2 熔体过热时间 |
3.3.3 熔体冷却速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熔体超温处理对DD90 合金溶质分配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熔体超温处理对溶质分布状态的影响 |
4.2.1 熔体超温处理时间和静置时间 |
4.2.2 熔体超温处理温度 |
4.3 熔体超温处理工艺对溶质分配系数的影响 |
4.3.1 熔体超温处理温度 |
4.3.2 熔体超温处理时间 |
4.3.3 熔体静置时间 |
4.3.4 熔体超温处理温度对枝晶凝固偏析的影响 |
4.4 熔体超温处理对溶质分配系数的影响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熔体超温处理DD90 合金的凝固组织 |
5.1 引言 |
5.2 凝固界面形貌演化 |
5.2.1 抽拉速率 |
5.2.2 熔体超温处理温度 |
5.3 熔体超温处理工艺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5.3.1 枝晶间距 |
5.3.2 γ/γ′共晶组织 |
5.3.3 γ′相的尺寸和形貌 |
5.4 熔体超温处理对晶粒竞争生长行为的影响 |
5.4.1 熔体超温处理温度 |
5.4.2 熔体超温处理时间 |
5.4.3 熔体超温处理制度对晶粒竞争生长的影响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熔体超温处理DD90 合金的热处理及持久性能 |
6.1 引言 |
6.2 DD90 高温合金热处理制度的调整 |
6.2.1 不同Ru含量高温合金在平界面凝固过程中相的析出规律 |
6.2.2 THERMO-CALC计算的凝固路径及NiAl相的析出温度 |
6.2.3 枝晶凝固过程中NiAl相的析出顺序 |
6.2.4 熔体超温处理工艺对凝固路径的影响 |
6.2.5 熔体超温处理后单晶高温合金的热处理制度调整 |
6.3 熔体超温处理对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 |
6.3.1 合金的持久性能 |
6.3.2 合金持久断裂后的组织 |
6.3.3 不同熔体超温处理DD90 镍基单晶合金持久断裂的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微量元素及熔体处理对K4169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高温合金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的精密铸造 |
1.1.1 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用高温合金 |
1.1.2 高温合金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的结构特点 |
1.1.3 高温合金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的铸造成形技术 |
1.2 高温合金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
1.2.1 合金成分 |
1.2.2 铸造工艺 |
1.3 高温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优化 |
1.3.1 微量元素 |
1.3.2 晶粒细化 |
1.3.3 熔体超温处理 |
1.4 研究背景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合金熔体特性及凝固特性 |
2.2.1 JMatPro热力学计算 |
2.2.2 凝固特征参数测试 |
2.3 特征结构件设计 |
2.4 合金流动性测试 |
2.4.1 微量元素的添加 |
2.4.2 流动性测试过程 |
2.4.3 枝晶搭接点温度 |
2.5 热控凝固实验 |
2.5.1 实验设备 |
2.5.2 热控凝固实验过程 |
2.5.3 ProCAST温度场模拟 |
2.6 试样热处理和力学性能 |
2.6.1 热处理工艺 |
2.6.2 力学性能测试 |
2.7 组织分析与测试 |
2.7.1 晶粒组织 |
2.7.2 缩松 |
2.7.3 枝晶组织 |
2.7.4 元素偏析 |
2.7.5 Laves相和碳化物 |
2.7.6 γ"相 |
第3章 K4169 高温合金微量元素调控 |
3.1 高温合金流动性表征模型 |
3.2 微量元素对K4169 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
3.2.1 微量元素对K4169 合金流动性的影响规律 |
3.2.2 微量元素对K4169 合金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
3.2.3 K4169 合金流动性与充型 |
3.3 微量元素对K4169 合金组织的影响 |
3.3.1 缩松 |
3.3.2 Laves相和碳化物 |
3.4 微量元素对K4169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力学性能 |
3.4.2 断口形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K4169 高温合金热控凝固工艺的研究 |
4.1 热控凝固工艺的基本原理 |
4.2 热控凝固工艺参数对组织的影响 |
4.2.1 模壳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4.2.2 抽拉速率对组织的影响 |
4.3 特征结构件的热控凝固成形 |
4.3.1 充型能力 |
4.3.2 晶粒组织 |
4.3.3 缩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化学细化对热控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5.1 细化剂工艺参数确定 |
5.2 化学细化对K4169 合金组织的影响 |
5.2.1 晶粒组织 |
5.2.2 缩松 |
5.2.3 元素偏析 |
5.2.4 Laves相和碳化物 |
5.3 化学细化对K4169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1 力学性能 |
5.3.2 断口形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熔体超温处理对热控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6.1 K4169 合金的形核过冷度 |
6.2 熔体超温处理对K4169 合金组织的影响 |
6.2.1 晶粒组织 |
6.2.2 枝晶形貌演化 |
6.2.3 元素偏析 |
6.2.4 Laves相和碳化物 |
6.3 熔体超温处理对K4169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1 力学性能 |
6.3.2 断口形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高温合金K418和GH4169返回料的净化与成分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镍基高温合金及返回料概述 |
1.1.1 镍基高温合金的组织、性能和应用 |
1.1.2 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的来源和种类 |
1.1.3 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中的夹杂物 |
1.2 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再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
1.2.3 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的研究热点 |
1.3 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对合金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1 返回料比例对合金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2 返回次数对合金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1.4 镍基高温合金返回料的净化技术 |
1.4.1 机械滚磨 |
1.4.2 电渣重熔 |
1.4.3 真空感应重熔 |
1.4.4 电子束熔炼冷床精炼 |
1.4.5 复合盐熔体处理 |
1.4.6 陶瓷网过滤净化 |
1.5 金属材料的高温塑性流变理论 |
1.5.1 材料高温塑性变形中的动态再结晶 |
1.5.2 材料热变形的本构方程理论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样品的制备 |
2.2.1 冷坩埚重熔吸铸 |
2.2.2 复合盐净化处理 |
2.2.3 熔体过热处理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
2.3.2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析出相形貌分析 |
2.3.3 衍衬像分析 |
2.3.4 力学性能分析 |
2.3.5 合金元素含量分析 |
2.3.6 氧氮含量分析 |
2.4 实验流程图 |
第3章 冷坩埚重熔对K418和GH4169合金及其返回料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冷坩埚重熔对K418合金及其返回料合金的成分和夹杂物含量的影响.. |
3.3.2 冷坩埚重熔对K418合金及其返回料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冷坩埚重熔对GH4169合金及其返回料合金的成分和夹杂物含量的影响 |
3.3.4 冷坩埚重熔对GH4169合金及其返回料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盐净化对K418和GH4169合金返回料成分和组织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盐净化对GH4169合金返回料成分和组织的影响 |
4.3.2 复合盐净化对K418合金返回料成分和组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返回料比例对K418和GH4169合金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返回料比例对K418合金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2 返回料比例对GH4169合金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含返回料K418和GH4169合金中氧氮元素对枝晶间析出相的作用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含返回料K418合金中氧氮元素对枝晶间析出相的作用机制研究 |
6.3.2 含返回料GH4169合金中氧氮元素对枝晶间析出相作用机制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含80%返回料镍基高温合金GH4169的变形行为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含80%返回料GH4169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 |
7.3.2 含80%返回料GH4169合金的本构方程 |
7.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熔体过热处理对凝固特性及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熔体过热处理对熔体结构的影响 |
2 熔体过热处理对凝固特性的影响 |
2.1 熔体过热处理对形核过冷度的影响 |
2.2 熔体过热对溶质分配系数的影响 |
3 熔体过热处理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3.1 低熔点合金 |
3.2 非晶合金 |
3.3 高温合金 |
3.4 功能晶体 |
4 结束语 |
(7)熔体处理温度对K424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熔体处理温度对合金中气体含量的影响 |
2.2 熔体处理温度对合金中MC型碳化物的影响 |
2.3 熔体处理温度对合金宏观晶粒度的影响 |
2.4 熔体处理温度对合金枝晶组织的影响 |
2.5 熔体处理温度对合金微观偏析的影响 |
2.6 熔体处理温度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 分析讨论 |
4 结论 |
(8)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及其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熔体过热处理参数的确定 |
1.1 熔体过热处理热力学分析 |
1.2 熔体过热处理对熔体结构 |
2 熔体过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 结语 |
(9)熔体过热处理对镍基高温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概况 |
1.2 镍基高温合金简介 |
1.3 镍基高温合金中各元素的作用 |
1.4 镍基高温合金的显微组织 |
1.4.1 金属间化合物 |
1.4.2 碳化物 |
1.5 熔体过热处理对镍基高温合金的作用 |
1.5.1 熔体过热处理工艺 |
1.5.2 熔体过热处理后合金的组织与结构 |
1.6 热处理工艺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试验部分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1 悬浮水冷铜坩埚 |
2.2.2 箱式电阻炉 |
2.2.3 X射线衍射仪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5 电子探针分析仪 |
2.3 试验过程 |
2.3.1 试样的熔炼工艺 |
2.3.2 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2.3.3 金相、拉伸和硬度试样的制备 |
第3章 熔体过热处理对GH4169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GH4169合金的XRD物相分析 |
3.3 熔体过热处理后GH4169合金的显微组织 |
3.3.1 GH4169合金的铸态组织 |
3.3.2 GH4169合金的热处理态组织 |
3.4 GH4169合金的成分偏析 |
3.5 熔体过热处理后GH4169合金的力学性能 |
3.6 GH4169合金的断口形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处理工艺对K418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固溶处理后K418合金的组织 |
4.2.1 K418合金的物相分析 |
4.2.2 固溶处理后K418合金的组织 |
4.3 固溶 +时 效处理后K418合金的组织 |
4.3.1 固溶+时效处理后K418合金的物相分析 |
4.3.2 固溶温度对K418合金组织的影响 |
4.3.3 时效温度对K418合金组织的影响 |
4.4 固溶+时效处理后K418合金的力学性能 |
4.5 K418合金组织影响性能的讨论与分析 |
4.6 K418合金的断口形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熔体过热处理对K418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熔体过热处理后K418合金的物相分析 |
5.3 熔体过热处理对K418合金组织的影响 |
5.3.1 K418合金的铸态组织 |
5.3.2 K418合金的热处理态组织 |
5.4 铸态K418合金的偏析行为 |
5.5 熔体过热处理后K418合金的力学性能 |
5.6 铸态K418合金的断口形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熔体过热处理对返回料F418合金组织与硬度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返回料F418合金的物相分析 |
6.3 返回料F418合金的显微组织 |
6.3.1 返回料F418合金的原始显微组织 |
6.3.2 复合盐+熔体过热处理后返回料F418合金的显微组织 |
6.3.3 返回料F418合金的共晶组织 |
6.4 复合盐+熔体过热处理对返回料F418合金硬度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0)X12CrMoWVNbN10-1-1不锈钢铸锭组织均匀化和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大型铸锻件的常见缺陷 |
1.2.1 非金属夹杂 |
1.2.2 孔隙类缺陷 |
1.2.3 粗晶 |
1.2.4 偏析 |
1.3 铸锭凝固组织均匀化和细化的方法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热控法 |
1.4 熔体过热处理 |
1.4.1 液态金属结构的研究方法 |
1.4.2 液态金属的结构转变 |
1.4.3 铸造金属的遗传性 |
1.4.4 熔体过热处理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砂型铸造过程中X12钢铸态组织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设计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2.3.1 铸造工艺参数对铸锭宏观组织的影响 |
2.3.2 铸造工艺参数对铸锭微观组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熔体过热处理对X12钢凝固组织的影响及其机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3.1 熔体过热对X12钢宏观组织的影响 |
3.3.2 熔体过热对X12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
3.3.3 熔体过热对X12钢相组成的影响 |
3.3.4 熔体过热细化机理的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通过消除铸锭——铸型间的界面间隙提高凝固过程中的冷却速度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无间隙金属型铸造对X12铸锭宏观组织的影响 |
4.3.2 无间隙金属型铸造对X12铸锭微观组织的影响 |
4.3.3 无间隙金属型铸造提高冷却速度的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无间隙金属型铸造过程中X12钢铸锭组织的优化 |
5.1 引言 |
5.2 无间隙金属型铸造过程中的数学模型 |
5.2.1 传热模型 |
5.2.2 凝固熔化模型 |
5.2.3 边界条件模型 |
5.2.4 模拟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性参数 |
5.2.5 数学模型的验证 |
5.3 模拟结果 |
5.3.1 可熔铸型材料的物理性质对X12铸锭凝固过程的影响 |
5.3.2 不同浇铸温度对X12钢凝固过程的影响 |
5.4 优化工艺条件下X12钢的无间隙金属型铸造 |
5.4.1 优化工艺条件下X12钢铸锭的宏观组织 |
5.4.2 优化工艺条件下的X12钢铸锭的微观组织 |
5.5 本章小结 |
5.6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创新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1. 学术论文 |
2. 发表专利 |
致谢 |
四、熔体过热处理对M963合金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熔体过热对FGH4096合金偏析和纯净化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等轴晶凝固成形技术的研究和进展[J]. 张军,介子奇,黄太文,杨文超,刘林,傅恒志. 金属学报, 2019(09)
- [3]熔体超温处理对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凝固过程和组织的影响[D]. 王海锋.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4]微量元素及熔体处理对K4169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介子奇.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5]高温合金K418和GH4169返回料的净化与成分调控[D]. 蒲永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6]熔体过热处理对凝固特性及组织的影响[J]. 李林蓄,刘俊,贺群功,杨功显,杨照宏. 东方汽轮机, 2017(03)
- [7]熔体处理温度对K424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杨敬明,于波,苏贵桥,税国彦,李长春,娄延春. 铸造, 2017(06)
- [8]熔体过热处理技术及其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海锋,苏海军,张军,黄太文,郭敏,刘林,傅恒志. 精密成形工程, 2017(03)
- [9]熔体过热处理对镍基高温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D]. 郭晓凡.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10]X12CrMoWVNbN10-1-1不锈钢铸锭组织均匀化和细化研究[D]. 曾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