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许小宇[1](2021)在《艾烟的成分分析及其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艾烟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富集分析,结合网络毒理学初步探讨其毒副作用。通过艾烟对SD大鼠的急性毒性研究明确半数致死浓度同时对网络毒理学的靶点预测进行验证。采用转录组学比较全死组与全不死组肺脏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进一步筛选目的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初步探讨高浓度艾烟对大鼠肺脏的毒副作用机制。为后续艾烟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数据,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艾灸技术。方法1.采用HS-GC-MS方法对鄱艾堂普通艾条、清艾条、明艾条、元艾条、宋艾条、唐艾条等6种不同工艺艾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燃烧3 g艾绒,收集20 m L艾烟于顶空瓶中,上机检测。用NIST 11.L对成分进行检索。2.分别采用5种极性不同的溶剂进行收集,极性大小为:水>无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环己烷。对清艾条艾烟进行富集分析,运用GC-MS方法对其成分进行鉴定。通过CTD数据库对毒性化学成分进行查询,采用网络毒理学构建毒性化学成分靶蛋白的分子网络及其作用的生物学通路。3.选取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在自制染毒柜(专利号:ZL 20202 0634748.8)进行急毒试验。根据预实验结果,大鼠都存活的组设置为最小剂量E组,大鼠都死亡的组设定为最大剂量A组,中间设置三个剂量组。每组染毒2h,观察14 d。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大鼠的脏器指数是否有显着性差异,采用H&E染色观察染毒后大鼠肺脏、肝脏、心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4.提取肺脏组织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包括全死组和全不死组。将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过滤、组装,使用GO、KEGG、COG、NR、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对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并将所有Unigenes通过条件P-value<0.05&|log2FC|≥1用DESeq2软件进行筛选。5.基于目标基因设计qRT-PCR引物,并对其采用溶解曲线的方法进行特异性测试。将建库测序剩余的RNA,先剔除基因组中的DNA,随后对其进行逆转录操作。将反转录得到的c DNA产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采用7500 System软件对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选择GAPDH作为内参基因,采用2^(-ΔΔCt)方法进行计算和标准化。结果1.6种不同加工工艺艾条艾烟通过HS-GC-MS方法共鉴定出化学成分N-甲基吡咯、3-甲基吡咯、甲苯、1-辛烯、糠醛、乙苯等109种,其中共有成分32种,其中(+)-柠檬烯含量最高,樟脑和肉桂腈含量较低。2.清艾柱烟雾吸收液共鉴定出294种化学成分,其中环己烷部139种,乙酸乙酯部145种,正丁醇部60种,无水乙醇部89种,水部77种。共查询到112种毒性化学成分,构建分子网络25个,功能主要与细胞信号传导、核酸代谢、炎症应答反应、器官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有关,查找到作用的生物学通路54条,主要是与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相关的通路。3.急毒试验全不死组E组最大耐受量所对应的艾烟浓度为290.036 g/m3,LC50为537.65 g/m3。与对照组数据相比可知,肝脏指数A组(P<0.01)、B组(P<0.01)、C组(P<0.01)、D组(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而E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肾脏指数A组(P<0.05)、B组(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三组均无统计学的差异;肺脏指数A组(P<0.01)、B组(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三组均无统计学的差异;心脏指数各组的结果均无统计学的意义。且肝脏指数与肺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染毒后死亡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较紊乱,同时随着艾烟浓度的增加心肌细胞间出现了炎症细胞,偶有空泡样变性;肝细胞变性、坏死,核碎裂,胞浆红染,胞质空泡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肾小囊囊腔增大,肾小管系膜扩张,上皮肿胀,管腔闭塞;肺泡结构呈现出不完整的现象,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增强。全不死组E组与对照组相比,组织的病理切片并未发生明显改变。4.用于建库的RNA样品,OD260/280 1.80–2.20,RIN值大于等于8.0,RNA纯度较好质检合格。完成24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81.14 Gb Clean Data。大部分转录本和基因使用COG数据库注释分别为(94.79%和94.90%),其次为GO数据库(87.59%和87.06%)和KEGG数据库(67.54%和64.86%)。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和E组表达差异基因,上调分别有286、400、108个,下调分别有200、477、78个。5.与对照组相比,A组MAFF基因表达量升高(P<0.01),HSPA1B基因表达量升高,HSPA1A基因表达量升高。B组MAFF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HSPA1B基因表达量升高(P<0.01),HSPA1A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E组MAFF、HSPA1B和HSPA1A基因表达量降低,AOC1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MX2基因的表达量升高(P<0.05)。qRT-PCR验证结果发现,目的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得到的表达趋势一致,说明RNA-seq数据可靠地反映了基因表达的变化。结论1.不同加工工艺艾条艾烟化学成分具有差异性,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也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成分。2.清艾条艾烟中毒性化学成分作用的主要生物学通路显示高浓度艾烟会对心脏、肝脏和肾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但在临床上并未有相关毒副作用的报道,不能孤立地“就毒性论毒性”,而应综合的考虑中医药在临床运用的特色。3.高浓度的艾烟会对组织产生一定的病理学变化,但全不死组大鼠心脏、肝脏、肾脏和肺脏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显着变化,说明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4.肺脏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暴露在艾烟中对大鼠肺脏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显着影响,这是多种途径和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5.MAFF、HSPA1B、HSPA1A、AOC1和MX2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变化趋势显示,高浓度艾烟有引起细胞应激反应而致肿瘤、炎症损伤的可能,提示在艾灸时应注意通风,确保艾灸治疗的安全性。
付瑜[2](2020)在《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与免疫相关的研究较多,既往研究表明辅助性T细胞17(help T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与神经免疫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Th17/Treg表达失衡与DEACMP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对DEACM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h17/Treg比值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探讨其在DEACM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5例DEACMP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患者作为急性期对照组,选择1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25例研究组患者出院前进行疗效评估,并分出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并计算Th17/Treg比值,分别对正常组、ACOP组、DEACMP组这三组进行两两对比分析;对DEACMP组治疗后的有效组及无效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DEACMP组中Th17细胞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ACOP组(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OP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DEACMP组中Treg细胞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ACOP组(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OP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DEACMP组Th17/Treg显着高于ACOP组、正常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OP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1)DEACMP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Th17细胞水平与DEACMP疗效有显着强相关性(r=0.755,P<0.01),Th17细胞水平越高,疗效越倾向于无效。(2)Treg细胞水平与DEACMP疗效有显着强相关性(r=-0.657,P<0.01),Treg细胞水平越高,疗效越倾向于有效。(3)Th17/Treg比值与DEACMP疗效有显着强相关性(r=0.785,P<0.01),比值越高,疗效越倾向于无效。结论:1、DEACMP患者体内存在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机体呈免疫紊乱状态;2、Th17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h17/Treg比值将可能成为今后临床诊断及评估DEACMP疗效的一个指标;3、为今后DEACMP可能基于调控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的免疫疗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张帝[3](2020)在《衣康酸调节脑梗死小鼠神经炎症和SVZ神经发生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脑梗死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由于严格的溶栓或取栓时间窗和血管再通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多数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并不理想。因此,探索脑梗死新的干预措施及其细胞-分子机制至关重要。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性死亡迅速激活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触发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激活后可呈现促进毒性神经炎症的M1型和发挥抗炎作用的M2型,且具有可调节性。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类似,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后可分为促进毒性神经炎症的A1型和发挥抗炎作用的A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型决定神经炎症在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有利或有害作用。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在脑梗死后明显增强,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除了神经干细胞固有机制和局部神经调节机制等,炎症微环境也是影响脑梗死后SVZ神经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均被证明能够抑制脑梗死后SVZ神经发生,而IL-10则可发挥促进作用。近年来,衣康酸被证明是一种在免疫调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内源性代谢物。4-辛基衣康酸(4-octylitaconate,4-OI)是衣康酸的一种新型外源性衍生物,具有细胞透过性且能够在细胞内分解为衣康酸。体外研究显示,4-OI可上调经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及其下游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表达水平,抑制IL-1β等促炎因子的表达。在LPS诱导的败血症小鼠模型中,4-OI能够延长小鼠生存时间,降低血清IL-1β和TNF-α的水平。4-OI也可激活神经元Nrf2信号通路,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4-OI被证实在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具有显着抑制神经元内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未见文献报道4-OI在脑梗死中的作用,4-OI如何影响脑梗死后神经炎症和SVZ神经发生尚无研究。目的应用4-OI探讨衣康酸在脑梗死损伤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衣康酸对脑梗死后神经炎症,以及对SVZ神经发生的调控作用。方法1使用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以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小鼠和假手术小鼠,脑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小鼠分别包括4-OI治疗组和溶剂组两个亚组。2 应用 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TUNEL染色、脑含水量检测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评价术后第3天的梗死体积变化、脑梗死周围区细胞凋亡情况、脑水肿情况和右侧脑组织Nrf2及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第1、3、7、10和14天,评价4-OI治疗组和溶剂组MCAO小鼠神经功能缺损。3应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以离子钙适配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 CD16/CD32 标记毒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型),Iba1和CD206标记保护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补体-3(complement 3,C3)标记毒性星形胶质细胞(A1型),GFAP和S100A10标记保护性星形胶质细胞(A2型),明确4-OI对术后第3天小鼠脑梗死周围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术后第3天小鼠右侧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IL-1β、TNF-α、C1q、IL-1α、CD206、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IL-10、C3、S100A10、脂钙蛋白-2(lipocalin-2,LCN2)、IL-15、IL-33、α1-酸性糖蛋白-2(orosomucoid 2,ORM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蛋白水平,明确4-OI对上述抗炎和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4应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以Ki67标记细胞增殖,5-溴-2’-脱氧尿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Nestin标记增殖性神经干细胞,BrdU和DCX标记迁移性神经干细胞,明确4-OI对术后第14天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在免疫荧光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术后第14天源于右侧大脑SVZ组织的Nestin和DCX蛋白表达。5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图。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双侧Student’st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4-OI对小鼠脑梗死损伤的影响(1)在MCAO小鼠中,4-OI治疗组的梗死体积较溶剂组明显减小(P<0.05)。(2)4-OI治疗组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的TUNEL阳性细胞较溶剂组组MCAO小鼠明显减少(P<0.05)。(3)4-OI对假手术小鼠的脑含水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显着降低MCAO小鼠脑含水量(P<0.05)。(4)在脑梗死后第1天,4-OI治疗组和溶剂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3、7、10和14天,4-OI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溶剂组(P<0.05)。(5)Nrf2和HO-1蛋白水平在4-OI治疗组和溶剂组假手术小鼠脑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在4-OI治疗组MCAO小鼠中较在溶剂组MCAO小鼠中显着上调(P<0.05)。2 4-OI对小鼠脑梗死后神经炎症的影响(1)4-OI治疗组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的Iba1和CD 16/CD32双阳性细胞较溶剂组MCAO小鼠显着减少(P<0.05)。(2)4-OI对假手术小鼠脑组织iNOS、IL-1β、TNF-α、C1q和IL-1α的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上述5种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在4-OI治疗组MCAO小鼠中较在溶剂组MCAO小鼠中显着下降(P<0.05)。(3)4-OI治疗组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的Iba1和CD206双阳性细胞数量较溶剂组MCAO小鼠明显增加(P<0.05)。(4)CD206、Arg1和IL-10的蛋白表达在4-OI治疗组和溶剂组假手术小鼠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4-OI治疗组MCAO小鼠中的表达较在溶剂组MCAO小鼠中显着上调(P<0.05)。(5)4-OI治疗组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的GFAP和C3双阳性细胞较溶剂组MCAO小鼠显着减少(P<0.05)。(6)4-OI对假手术小鼠脑组织的C3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但明显下调MCAO小鼠的C3表达(P<0.05)。(7)相对于溶剂组MCAO小鼠,4-OI治疗组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的GFAP和S100A10双阳性细胞显着增多(P<0.05)。(8)4-OI对假手术小鼠脑组织的S100A10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但是,显着上调MCAO小鼠的S100A10蛋白水平(P<0.05)。(9)LCN2、IL-15、IL-33、ORM2、BDNF 和 GDNF 的表达在 4-OI 治疗组和溶剂组假手术小鼠中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然而在MCAO小鼠中,4-OI治疗组的LCN2和IL-15的蛋白水平较溶剂组显着降低,IL-33、ORM2、BDNF和GDNF的表达则明显升高(P<0.05)。3 4-OI对小鼠脑梗死后SVZ神经发生的影响(1)4-O1治疗组和溶剂组假手术小鼠SVZ内Ki67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4-OI治疗组MCAO小鼠梗死侧SVZ内Ki67阳性细胞数量较溶剂组MCAO小鼠显着增加(P<0.05)。(2)4-OI对假手术小鼠SVZ内BrdU和Nestin双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影响(P>0.05),但能够显着增加MCAO小鼠梗死侧SVZ内BrdU和Nestin双阳性细胞数量(P<0.05)。(3)4-OI对源于假手术小鼠SVZ组织的Nest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但明显上调MCAO小鼠的Nestin表达水平(P<0.05)。(4)4-OI治疗组和溶剂组假手术小鼠SVZ内BrdU和DCX双阳性细胞数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MCAO小鼠梗死侧SVZ内,4-OI治疗组的BrdU和DCX双阳性细胞较溶剂组显着增多(P<0.05)。(5)源于假手术小鼠SVZ组织的DCX表达水平在4-OI治疗组与溶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4-OI治疗组MCAO小鼠的DCX蛋白表达较溶剂组MCAO小鼠显着上调(P<0.05)。结论1衣康酸在小鼠脑梗死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Nrf2和HO-1的表达有关。2衣康酸减轻脑梗死后毒性神经炎症。3衣康酸促进脑梗死后SVZ神经发生。4衣康酸可能是治疗脑梗死的潜在靶点。
胡永霞[4](2019)在《羧酸桥跨双钌四羰基配合物的一氧化碳可控释放与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羰基钌配合物的活性调控是目前生物金属有机化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配体设计的羰基钌配合物活性调控策略,通过引入轴向杂环配体与亲水性桥跨配体,实现了羧酸桥跨四羰基双钌结构的一氧化碳释放、抗癌活性以及水溶性的精确调控。实验表明,含杂环配体的羰基钌配合物对癌细胞具有较高的毒性;以亲水性水杨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丁二酸酯为桥跨配体,可大幅度提高此类结构的水溶性,从而加速其CO释放速度。本文共合成24个全新的锯马羰基钌类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eleasing molecules,CORMs),全面表征了其配合物分子结构,其中配合物2a获得了单晶结构。肌红蛋白实验表明,所有的配合物均可响应紫外光在模拟生理环境下缓释一氧化碳。MTT实验表明,此类羰基钌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中2a在HCT116细胞系的IC50值低于100 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活性。本论文的具体工作总结为以下五部分:第一,基于羰基钌与羧酸的热解反应,成功制备了三类羧酸桥跨锯马羰基钌配合物,分别为含N杂环轴向配位的乙酸桥连锯马羰基钌配合物(1a-6a);水杨酸为桥连配体的锯马羰基钌配合物(1d-6d);聚乙二醇单甲醚丁二酸酯桥连锯马羰基钌配合物(1b-6c)。所有的CORMs均进行了核磁、红外、质谱等波谱学表征,其配合物结构与预期结果一致,对配合物2a的结构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第二,采用肌红蛋白法系统测定了羧酸桥跨锯马配合物的CO释放性能。实验表明,模拟生理环境下,这类配合物可稳定存在,不会分解释放CO,而365 nm紫外光照射可有效触发其CO缓释。CO释放动力学数据分析发现,这类配合物的CO释放性能与桥连配体和轴向位配体均有关。亲水性配体可提高此类配合物释放CO的能力。第三,采用摇瓶法测定了含亲水性桥跨配体的羰基钌配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logP),同时评价了 CORMs的水溶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b-6b的logP在0.01-1.37之间,配合物1c-6c的logP在-0.29-0.32之间,说明水溶性与聚乙二醇的聚合度之间存在正相关。配合物1d-6d的logP在0.09-2.30之间。这些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基团对这类配合物的水溶性起重要的作用。第四,选择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和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评价了此类羰基钌配合物的细胞毒性。MTT实验结果发现,配合物1a-6a在光照条件下对HCT116细胞系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活性。体外测试结果表明这些CORMs有潜在的抗癌作用,并且在光照条件下能够杀死癌细胞。第五,为了深入理解此类羰基钌的构效关系,通过核磁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此类羰基钌配合物的降解历程。实验发现,在光照条件下2a降解释放产生多个羰基钌中间体。核磁实验发现,此类配合物的轴向配体易于被DMSO取代。有趣的是,其DMSO取代产物(6a”)的细胞毒性远小于6a,说明此类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可能源自含杂环的锯马羰基钌结构。
张玉[5](2017)在《中医解毒化瘀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据相关文献报道,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在国内外发病率均较高,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其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高压氧治疗,关于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本研究探讨在高压氧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配合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方法研究选用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中药联合高压氧组与高压氧治疗组,每组30例。中药联合高压氧治疗组中男性24例,女性6例,有吸烟史患者18例,有饮酒史患者15例,有基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0例。高压氧治疗组中男性26例,女性4例;有吸烟史患者17例,有饮酒史患者21例,有基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2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相应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中药联合高压氧治疗组与高压氧治疗组的高压氧治疗方案一致,均行60天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2.2ATA,每日1次。中药联合高压氧治疗组在高压氧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以解毒化瘀为原则,方药组成:黄芪25g,川芎30g,制大黄15g,地龙10g,全蝎10g,水蛭10g,天麻10g,石菖蒲25g,红景天20g。根据患者症候特点,在本方基础上进行加味。口服中药疗程与高压氧治疗疗程一致。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天、治疗60天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等级评估。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疗效评定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基础疾病史、治疗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数据比较:使用χ2检验,对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0后MMSE、BI评分得出的分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χ2检验,对高压氧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0后MMSE、BI评分得出的分级评估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比较: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30后MMSE、BI评分得出的分级数据差别,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60天后MMSE、BI评分得出的分级数据差别,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差别,得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30天后,中医解毒化瘀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在改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carbon monoxide poisiong,DEACMP)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与单独高压氧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2.治疗60天后,中医解毒化瘀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在改善DEACMP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较单纯使用高压氧治疗存在一定优势。3.中医解毒化瘀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DEACMP存在较好疗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DEACMP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静[6](2012)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血清MDA、SOD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encephalopathyafteracu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 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MP)的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一段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再次出现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是ACMP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也没有特效疗法,临床上多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解除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改善脑灌注、神经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细胞缺血/缺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介导损伤、自由基损伤、免疫损伤等有关。HBO是临床治疗DEACMP的主要方法,依达拉奉作为一种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具有神经保护功能,有关依达拉奉与HBO联合治疗DEACMP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联合HBO治疗对DEACMP小鼠血清丙二醛(malonialdehy-de, 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DEACMP提供有益的探索。方法:将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ACMP组、生理盐水组、HBO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使用腹腔注射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的方法制备DEACMP的模型。染毒后15-28d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HBO治疗、依达拉奉、HBO加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结束后每组分别检测血清MDA水平、SOD活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1)血清MDA、SOD测定结果:DEACMP组小鼠血清MDA含量高于对照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与DEACMP组相比,除生理盐水组外,余治疗组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HBO组及依达拉奉组MDA含量显着高于联合治疗组,而SOD活性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P﹤0.05);2)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对照组海马CA1区偶见少量凋亡细胞,除生理盐水组外的各治疗组凋亡指数均低于DEACMP组(P﹤0.05);HBO组及依达拉奉组凋亡指数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依达拉奉与HBO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DEACMP小鼠血清MDA水平、提高SOD活性,并可以显着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发生,效果优于单纯HBO或者依达拉奉治疗。
王苹[7](2009)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害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凡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产生一氧化碳,因此一氧化碳的来源广泛,如家庭用煤炉、燃气热水器和汽车发动机废气为一氧化碳常见的来源。工业生产中接触一氧化碳的作业则不下70余种,如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锻冶、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的生产;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等过程,或生产使用含一氧化碳的可燃气体。炸药或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含一氧化碳约30%~60%。上述工业生产过程中都可能有接触一氧化碳的机会,但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多发生于一氧化碳泄漏同时通风不良的情况下。由于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泄露后不易及时发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迄今是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职业中毒。一氧化碳也是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意外生活性中毒中致死人数最多的毒物。CO中毒可以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病变,其中CO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2%—47.3%,在重度CO中毒患者中可达10%-40%。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在急性期昏迷苏醒后症状完全恢复,经历2~30天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记忆力障碍、遗忘症候群、帕金森综合征、舞蹈征、失语、失用、皮质盲、癫痫发作、幻觉、精神异常等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以痴呆为主,被称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更多患者有轻微神经精神缺陷包括人格异常和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67%,纵使经过高压氧治疗后也有18%的中毒者遗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由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病程较长,治疗困难,患者常遗留有认知功能和记忆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成为目前临床医学的重大难题。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迟发性脑病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目前有很多假说譬如免疫反应或凋亡的存在可能参与了迟发型脑损害的发生,但迟发性脑病的确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研究方法Wistar雄性成年大鼠144只,应用腹腔染毒的方法制造一氧化碳中毒模型,选择染毒前和染毒后1天、3天、7天、14天和28天时间点进行观察。用99.9%的一氧化碳气体进行腹腔注射,共4次,每隔4小时一次,首次剂量为100ml/Kg,其余3次剂量减半为50ml/Kg。每个时间点观察大鼠的临床表现,并行大鼠被动回避性跳台实验,记录跳台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血清和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抗活性氧活力(anti-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和海马是否存在细胞凋亡或/和坏死的形态学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大脑皮质和海马中凋亡相关蛋白Bc1-2、Bax和Caspase-3蛋白以及线粒体蛋白细胞色素C、神经丝蛋白(NF-H,NF-M,NF-L)含量的变化: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酰转移酶(TdT)介导的标记脱氧脲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DNA裂解的检测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组织提取的DNA是否存在DNA Ladder。结果1.动物模型的建立腹腔染毒后5分钟,动物即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表现为拒食少动,行动迟缓,抽动,烦躁不安,肢端皮肤和粘膜呈明显的樱桃红色,部分大鼠出现角弓反张,震颤,继而昏迷等症状,给予通风,约7-8小时后大鼠完全苏醒,观察到第28天,大鼠的饮食和日常活动无明显异常。跳台实验测定中毒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记忆力的变化(包括跳台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的记录)。2.跳台实验结果显示,与染毒前相比,染毒后大鼠记忆力明显减退,表现为跳台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于染毒后第3天、7天、14天、28天最明显(P<0.05)。3.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血清中氧化抗氧化系统的改变3.1大脑皮质:中毒后,MDA的含量呈现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染毒前相比,在染毒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分别升高了176%,140%,125%和113%。抗活性氧活力在第7天、14天和28天时有明显的下降;GSH-Px和GR在染毒后呈现一个缓和的下降趋势;GSH在染毒后先升高而后渐下降138%,103%,69%,63%,and 65%。3.2海马:MDA的含量呈现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染毒前相比,染毒后第1天、3天、7天、14天和28天MDA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50%,136%,127%,121%和109%。活性氧在第28天时较染毒前降低19%(P<0.05);GSH-Px和GR在染毒后第3天时分别下降14%和22%;抗活性氧能力在第28天时较染毒前降低22%(P<0.05);GSH的含量于第1天时先升高而后分别下降97%,75%,71%,and 71%。3.3血清:与染毒前相比,在染毒后第1天,3天,7天,14天和28天,血清MDA分别增加了162%,134%,125%,120%and 108%(P<0.05)。抗活性氧活力在第28天时较染毒前降低10%(P<0.05);GSH-Px和GR染毒后在血清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GSH在血清中的变化趋势与大脑皮质和海马相同。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Bc1-2在染毒后第14天和28天时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胞浆和核周的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Bax在大脑皮质和海马中的表达于染毒后第7天和第14天时明显的升高,于第28天稍有下降。Caspase-3在大脑皮质和海马中于第14天和第28天时在胞浆的表达比较明显。5.染毒后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1-2、Bax、Caspase-3和线粒体蛋白Cyt-C、含量的改变。5.1中毒大鼠脑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含量的时间变化趋势5.1.1 Bc1-2:大脑皮质:与染毒前相比,大脑皮质中Bc1-2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28%,37%,44%,75%,and 77%(p<0.01);在海马中的表达而是逐渐下降的,22%,50%,59%,67%,and 70%(p<0.01)。5.1.2 Bax:在大脑皮质中分别增加30%,49%,55%,61%,and 62%;在海马中32%,49%,47%,54%,and 52%。5.1.3 Caspase-3:在大脑皮质中13%,64%,65%,90%,and 89%;在海马中6%,25%,27%,56%,and 58%。5.2中毒后大鼠脑组织中线粒体蛋白含量的时间变化趋势Cyt-c:与对照组相比,大脑皮质中染毒后第1天和第3天分别下降了16%,43%,而后于第7天、14天和28天分别增加了42%,46%,133%。海马中与对照组相比,与染毒后第1天、3天和7天分别下降了39%,47%,20%,而后于第14天和28天分别增加了4%和20%。6.染毒后大鼠神经组织NF蛋白含量的改变6.1染毒大鼠中细胞骨架蛋白含量的时间变化趋势6.1.1大脑皮质:NF-L:与对照相比,大脑皮质上清中NF-L的含量在CO染毒后第1、3、7天时分别下降了23%、42%、36%,于第14和28天分别增加了66%和13%(P<0.01);同时,大脑皮质沉淀中NF-L的含量在CO染毒后第1、3和7天时分别下降了48%、40%、33%、11%和15%(P<0.01)。NF-M:与对照相比,大脑皮质上清中NF-M的含量在CO染毒后第1、3天时分别下降了1%、6%。于第7天、14天分别增加了39%和30%,于第28天有下降了26%。同时,大脑皮质沉淀中NF-M的含量在CO染毒后分别改变12%,4%,21%,6%,148%。NF-H:与对照组相比,大脑皮质上清中NF-H的含量在CO染毒后第1天先增加了14%,而后又分别降低了1%,31%,22%,和6%。同时,大脑皮质沉淀中NF-L的含量在CO染毒后14%,24%,22%,而后又增加了12%和26%。6.1.2海马NF-L:与对照相比,海马上清中NF-L的含量在CO染毒后第1、3、7天时先下降了12%,而后增加了4%,20%,65%和124%。海马沉淀中NF-L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2%,16%,15%,而后增加了28%和148%。NF-M:上清先增加了19%,后下降了37%,35%,又增加了14%,和69%。沉淀中的含量先增加了40%和9%,后下降了48%,又增加36%和38%。NF-H:与对照组相比,大脑皮质上清中NF-H的含量在CO染毒后第1天先下降23%,7%,后增加15%,27%,36%。沉淀中NF-H的含量先下降5%,8%,后增加14%和44%和52%。7.TUNEL检测光镜下可见DNaseⅠ降解处理后的阳性对照和实验组,大脑皮质和海马中的细胞核呈圆形和不规则形,棕染,着色深,细胞界限不清,表明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经元出现DNA的断裂,并伴有3′-OH形成。8.核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毒后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DNA没有观察到典型的180-200bp的DNALadder,梯状条带不明显,这种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有凋亡的存在,只表明DNA的损伤相对较轻,还不至于出现DNA Ladder。结论1.一氧化碳中毒后有记忆障碍的发生,可能与迟发性脑组织损害有关。2.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失衡在迟发性脑损害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3.凋亡相关蛋白Bc1-2、gax、Caspase-3及线粒体蛋白Cyt-C的含量在一氧化碳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凋亡参与了迟发性脑损害发生的机制。4.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神经丝蛋白的改变可能参与了迟发性脑损害发生。
郑圣于[8](2009)在《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型分析与益神启窍方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颅脑外伤、脑血管急症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急危重症。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昏迷则是其最严重而复杂难治的后遗症。近年来我国的PVS呈持续增长趋势,为了进一步了解PVS的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候情况,及为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信息,我们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南京紫金医院2006-2008年间收治的56例PV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病理变化,通过中医体征舌脉等资料,经综合、归纳、分析以了解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同时在美多芭、溴隐停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采用中药益神启窍方,观察中药对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以探明益神启窍方是否对患者醒脑、康复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为治疗PVS寻找新的有效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56例PV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中医舌脉及临床资料的分析,了解PVS的流行态势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观察益神启窍方对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简称A组),中药组(简称B组)与,两组均采用美多芭、嗅隐停、高压氧、其它脑代谢药物、电刺激、支持疗法等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神启窍方,观察疗程2个月。分别在入组、1个月、出组时行PVS评分,评估中药对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研究结果:1.中医证型特征:主要证型分布:分为气虚血瘀、心脾两虚、肾虚精亏、痰热蒙窍、筋急风动等5种中医证型。其中,以气虚血瘀型为主,占48.21%。体征变化:以神呆不识,睁眼若视,肢窍失用肢躯拘急、如扳铅管,肌肉萎缩,手足肿胀,便溺不知为主,分别为占75%和48.2%。舌象变化:舌质淡,苔白薄、占87.5%。舌淡红,、苔白腻、苔白厚或兼舌胖有齿痕占73.2%;舌紫暗兼瘀点、瘀斑占48.2%。脉象变化:脉弦,细涩、共占62.5%;脉细数、沉、滑、尺弱无力、共占51.79%2.初步脱离、脱离植物状态情况:A组初步脱离植物状态2例,脱离植物状态4例,B组初步脱离植物状态6例,脱离植物状态4例,B组好于A组,但无显着性差异(u值=0.67,P>0.05)。3.PVS评分:PVS疗效评分,组间比较,治疗“中”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B组优于A组(P<0.05)。PVS评分分值,组间比较,治疗“中”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B组优于A组(F=4.452,P=0.04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中”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中”比较,A组无显着差异(P>0.05),B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有极显着差异(P<0.005),B组差异更显着(P<0.0005)。结论:PVS患者以气虚血瘀型为主,应用中药益神启窍方,达到活血化瘀、醒脑开窍、补肾益髓,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有显着疗效。
韦大文,尚立芝,孙再玲[9](2008)在《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方法:对实验小鼠进行耐缺氧等实验观察。结果: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缺氧等应激耐受性的影响显着,可明显延长实验动物在缺氧情况下的生存时间。结论:三仙信力胶囊具有明显的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李淑云,宋久存[10](2005)在《黄芪和川芎嗪对小鼠CO中毒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黄芪和川芎嗪对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昆明种健康小鼠 ,体重 2 0g~ 2 4g ,随机分为 4组 :黄芪组每天、每只鼠尾静脉注射黄芪稀释液 0 .0 2mL/ g(含黄芪原生药 4mg) ,川芎嗪组每天、每只鼠尾静脉注射川芎嗪稀释液0 .0 2mL/ g(含川芎嗪 0 .4mg) ,连续给药 6d ,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分别给等量的生理盐水。将对照Ⅰ组与黄芪组中体重相近的小鼠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将对照Ⅱ组与川芎嗪组中体重相近的小鼠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被动吸入等量的一氧化碳气体 ,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另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待小鼠出现四肢瘫软、大小便失禁后 ,立即将小鼠从一氧化碳中移开 ,暴露于空气中 ,黄芪组以黄芪稀释液 0 .0 4mL/ g鼠尾静脉给药 (含黄芪原生液 8mg )抢救 ,对照Ⅲ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抢救 ;川芎嗪组以川芎嗪 0 .0 4mL/g(含川芎嗪 0 .8mg)抢救 ,对照Ⅳ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抢救。 结果 黄芪、川芎嗪均能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及存活率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黄芪组小鼠存活时间及存活率明显长于川芎嗪组。结论 黄芪、川芎嗪对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黄芪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艾烟的成分分析及其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艾烟的化学成分 |
2 艾烟的作用 |
2.1 抗衰老作用 |
2.2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4 其他 |
3 艾烟的安全性研究 |
3.1 艾烟不良反应的报道 |
3.2 艾烟的一般毒性研究 |
3.3 艾烟的特殊毒性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加工工艺艾条艾烟化学成分的HS-GC-MS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顶空进样器条件 |
2.2 气相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3 实验结果 |
3.1 总离子流图 |
3.2 艾烟化学成分比较结果 |
3.3 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清艾条艾烟成分富集的GC-MS分析及其毒副作用初步探讨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GC-MS分析 |
2.3 网络毒理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总离子流图 |
3.2 GC-MS分析结果 |
3.3 艾烟中毒性化学成分 |
3.4 毒性化学成分作用靶点 |
3.5 毒性化学成分分子网络构建 |
3.6 毒性化学成分作用的生物学通路 |
4 讨论 |
第三章 艾烟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急毒染毒柜制备 |
2.2 艾条燃烧基本参数的测定 |
2.2.1 含水率的测定 |
2.2.2 灰烬的测定 |
2.2.3 烟气生成率的测定 |
2.3 急毒试验 |
2.4 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艾条燃烧基本参数测定结果 |
3.2 大鼠的一般行为学观察 |
3.3 急毒试验结果 |
3.4 LC_(50)的计算 |
3.5 艾烟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6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 |
3.6.1 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3.6.2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3.6.3 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3.6.4 肺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4 讨论 |
第四章 肺脏转录组学研究 |
1 试剂与仪器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 |
2.2 文库构建 |
2.2.1 Oligo d T富集m RNA |
2.2.2 片段化m RNA |
2.2.3 反转录合成c DNA |
2.2.4 连接adaptor |
2.2.5 片段筛选和文库富集 |
2.3 Illumina Hiseq X Ten上机测序 |
2.4 转录数据分析 |
2.4.1 数据过滤 |
2.4.2 数据组装 |
2.4.3 功能注释 |
2.4.4 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分析 |
3 结果 |
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1 测序结果分析 |
3.2.2 功能注释统计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3.2.4 GO分类 |
3.2.5 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目的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验证基因挖掘 |
2.2 qRT-PCR所用引物 |
2.3 mRNA反转录cDNA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结果 |
3.2 荧光定量PCR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治疗方法 |
2.1.3 疗效评定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检测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DEACMP组、ACOP组、正常组三组Th17 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 |
3.3 DEACMP组、ACOP组、正常组三组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 |
3.4 DEACMP组、ACOP组、正常组三组Th17/Treg比值的比较 |
3.5.1 DEACMP组患者疗效与Th17 细胞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
3.5.2 DEACMP组患者疗效与Treg细胞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
3.5.3 DEACMP组患者疗效与Th17/Treg比值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Th17 细胞、Treg细胞及Th17/Treg与 DEACMP相关性探讨 |
4.2 Th17 细胞、Treg细胞及Th17/Treg与 DEACMP疗效相关性探讨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与展望 |
5.2.1 局限性 |
5.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衣康酸调节脑梗死小鼠神经炎症和SVZ神经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第一部分 衣康酸对小鼠脑梗死损伤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衣康酸调节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衣康酸调节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死后神经炎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羧酸桥跨双钌四羰基配合物的一氧化碳可控释放与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钌类配合物的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
1.1 引言 |
1.2 含环戊二烯基的抗癌金属钌配合物 |
1.3 含芳基的抗癌金属钌配合物 |
1.4 羰基钌化合物 |
1.5 抗癌性羰基钌化合物的设计思路及合成策略 |
第2章 杂环类轴向配位的锯马羰基钌的CO缓释及抗癌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合成与表征 |
2.2.3 晶体培养方案 |
2.2.4 肌红蛋白法实验方案 |
2.2.5 细胞培养和MTT实验方案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化合物1a-6a红外光谱分析 |
2.3.2 化合物1a-6a核磁共振光谱研究 |
2.3.3 晶体结构研究 |
2.3.4 化合物1a-6a光控CO释放的研究 |
2.3.5 化合物1a-6a抗癌活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亲水性羧酸配体桥跨锯马羰基钌的水溶性与CO缓释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桥连位配体的制备 |
3.2.3 化合物1d-6d,1b-6b,1c-6c的合成方法及产物表征 |
3.2.4 水溶性测定方案 |
3.2.5 肌红蛋白法测定CO缓释动力学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化合物1d-6c红外光谱研究 |
3.3.2 化合物1d-6d,1b-6c核磁共振光谱研究 |
3.3.3 化合物1b-6c,1d-6d水溶性研究 |
3.3.4 化合物1b-6c,1d-6d光诱导释放CO动力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杂环轴向位乙酸桥连化合物的降解历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IR监测光触发释放一氧化碳历程 |
4.3.2 ~1H NMR监测光解历程研究 |
4.3.3 ~1H NMR监测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中医解毒化瘀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器材及中药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一般治疗 |
2.2 疗效评定 |
2.3 临床疗效评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血清MDA、SOD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 主要实验器材 |
2.3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模型制备 |
3.2 HbCO测定 |
3.3 治疗方法 |
3.4 血清MDA、SOD的测定 |
3.4.1 SOD测定方法 |
3.4.2 MDA测定方法 |
3.5 标本的制作(取材、切片) |
3.6 海马CA1区HE(苏木素-伊红)染色 |
3.7 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测定 |
3.7.1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3.7.2 脑组织切片的预处理 |
3.7.3 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的准备 |
3.7.4 标记和显色反应 |
3.8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状态观察与死亡情况 |
4.2 依达拉奉联合HBO对血清DDA、SOD含量的影响 |
4.3 海马 CA1 区病理学变化 |
4.4 依达拉奉联合HBO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5 讨论 |
5.1 DEACMP小鼠血清MDA、SOD改变的可能原因及意义 |
5.2 DEACMP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意义 |
5.3 DEACM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
5.4 HBO对DEACMP的治疗作用 |
5.5 依达拉奉对DEACMP的治疗作用 |
5.6 依达拉奉联合HBO治疗DEACMP的效果评价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害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一氧化碳中毒的基本情况 |
2 CO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 |
3 CO引起的迟发性脑病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O中毒对脑组织中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
3.统计分析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O中毒对脑组织中Bcl-2、Bax、Caspase-3和Cyt-C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一氧化碳中毒对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文献综述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型分析与益神启窍方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语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认识 |
1.1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 |
1.2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临床表现 |
1.3 诊断标准 |
1.4 脑意识的生理病理观点 |
1.5 神智与机体脏腑新陈代谢的关系 |
2.中医学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脑的生理病理观点 |
2.2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病机 |
2.3 持续性植物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神昏 |
2.4 神昏与脏腑的关系 |
2.4.1 中医对脑的中枢定位 |
2.4.2 脑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
2.4.3 神昏与脏腑病位、虚实、标本的关系 |
3.中医学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辨证分型 |
3.1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 |
3.2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型辨证要点 |
3.3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候分析 |
3.4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西医治疗 |
3.5 益神启窍方的理法方药依据 |
3.5.1 益神启窍方的组方优势 |
3.5.2 益神启窍方的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组方法 |
2.诊断及疗效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中医证候标准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2 两组脱离、初步脱离植物状态比较 |
5.3 两组疗效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中、后评分比较 |
5.5 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意义 |
6.2 临床疗效分析 |
6.3 关于不良反应 |
6.4 临床优势与不足之处 |
7 结论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方法[3] |
2.2.1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低张性缺氧耐受性的实验 |
2.2.2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实验 |
2.2.3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实验 |
2.2.4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氰化钾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实验 |
2.2.5 三仙信力胶囊对实验性缺氧小鼠血液、内脏影响的实验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低张性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3.2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3.3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3.4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氰化钾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3.5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3.6 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肺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四、黄芪对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烟的成分分析及其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D]. 许小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D]. 付瑜. 南昌大学, 2020(08)
- [3]衣康酸调节脑梗死小鼠神经炎症和SVZ神经发生的研究[D]. 张帝. 郑州大学, 2020(02)
- [4]羧酸桥跨双钌四羰基配合物的一氧化碳可控释放与抗癌活性研究[D]. 胡永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中医解毒化瘀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玉.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6]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血清MDA、SOD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 王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7]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害的分子机制研究[D]. 王苹. 山东大学, 2009(05)
- [8]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型分析与益神启窍方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 郑圣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9]三仙信力胶囊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J]. 韦大文,尚立芝,孙再玲.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01)
- [10]黄芪和川芎嗪对小鼠CO中毒的保护作用研究[J]. 李淑云,宋久存.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