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汪晟炜[1](2021)在《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测算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elf-rate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SRHLE)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探讨其在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中存在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自评和自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江西省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数据,根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数据,采用模型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测算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比较不同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并使用分解法分析年龄段死亡率和健康率对不同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的影响;另外,以是否自评、自理健康分别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了2731名60岁以上老年人,回收2713份有效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9.3%。参与调查的人口平均年龄为70.06±7.75岁,多为60~69岁,高龄老人相对较少,其中男性1308人,女性1405人;1492人为城市人口,1221人为农村人口。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81.05%的老年人是自评健康的,90.20%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无论自评还是自理,男性健康率总体好于女性,城市好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率呈下降趋势。2、江西省60岁以上男性人群SRHLE为15.81岁,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LE)为19.13岁,SRHLE占LE的比值为0.83(15.81/19.13);60岁以上女性人群SRHLE为16.98岁,LE为22.03岁,占比为0.77(16.98/22.03)。60岁以上男女性相比,SRH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SRHLE及占LE比值均有所降低。60岁以上男性人群ALE为17.15岁,占比0.90(17.15/19.13);60岁以上女性人群ALE为19.06岁,占比0.87(19.06/22.03)。60岁以上男女性相比,A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呈现趋势与SRHLE一致。3、从性别、城乡两维度看,江西省60岁以上城市男性人群SRHLE为17.50岁,LE为20.07岁,SRHLE占LE比值为0.87(17.50/20.07);60岁以上城市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8.99岁、23.10岁和0.82(18.99/23.10)。江西省60岁以上农村男性人群SRHLE为13.51岁,LE为18.96岁,SRHLE占LE比值为0.71(13.51/18.96);60岁以上农村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5.26岁、21.84岁和0.70(15.26/21.84)。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SRHLE分性别、分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江西省60岁以上城市男性人群ALE为18.26岁,ALE占LE比值为0.91(18.26/20.07);60岁以上城市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20.09岁和0.87(20.09/23.10)。江西省60岁以上农村男性人群ALE为16.62岁,ALE占LE比值为0.88(16.62/18.96);60岁以上农村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8.64岁和0.85(18.64/21.84)。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ALE分性别、分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城乡维度分层,无论自评还是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其占比,对于同种性别人群,60岁以上城市人群均大于农村人群。4、健康期望寿命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女性-男性)主要来自死亡率差异,健康率的差异会缩小这一差值;对于同种性别的老年人群,城乡老年人SRHLE差异(城市-农村)主要来自自评健康率,而ALE的差异死亡率和自理率的贡献相差无几。5、自评和自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其他慢性病(除高血压、糖尿病外的慢性病)、视力状况、需要照顾、平均每周锻炼次数、焦虑或抑郁、记忆力下降或痴呆、就业情况11个因素与自评健康有关;年龄、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焦虑或抑郁、视力状况、记忆力下降或痴呆、糖尿病、其他慢性病、饮酒、健康体检、就业状况10个因素与自理健康有关。结论: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较高但低于全国发达地区的水平。6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健康状况较其他人群处于劣势。年龄、患病情况、心理状况、健康行为和就业状况等因素与自评、自理健康有关。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与自评、自理健康的关联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制定政策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及生命质量,最大化地维护健康公平性。
李晓宇[2](2020)在《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 ——基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人们享受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和医疗进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除了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以外,中年人的健康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人在45岁以后开始进入老化的潜在阶段,会出现老年前期特征,如新陈代谢减慢、器官开始衰退、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等。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群体不仅是健康脆弱性和疾病风险性日趋加大的特殊群体,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之间愈发严重的健康不平等。随着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完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解释健康不平等的分析框架,致力于从源头探究健康不平等。当前的健康状况反映了先前生命各阶段影响因素的累积作用,而在个体生命历程中,儿童期对于中老年期健康状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儿童期的广义定义,将其界定为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的整个发展阶段。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体现了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对中老年阶段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具有长期累积影响,是影响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因素。因此,本文从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儿童期出发,探究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不仅将健康不平等的研究重心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因素转移到生命历程的上游,而且结合队列效应,对健康不平等的累积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全面把握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挖掘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并依此提出改善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增进健康公平的对策与建议,这也契合《“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强调的“从生命早期开始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的理念,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第1章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思路、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在第2章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整理了健康不平等测度方法与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现状;从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四个方面对中老年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各项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在生命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将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至儿童期SES,梳理儿童期家庭和社区SES影响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相关文献;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第3章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健康不平等的研究框架,结合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和基于能力的新人力资本理论,构建将儿童期SES与中老年期健康联系起来的理论模型,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早期对健康生产的重要性;在此框架内,分析儿童期SES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个体出生的队列效应,以及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后续章节论证儿童期SES对于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假设。其次,为了沿着生命历程的轨迹追溯影响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因素”,本文在第4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数据,根据WHO的定义构建个体健康老龄化指标作为健康的综合性衡量指标,探究儿童期家庭和社区SES对中老年健康的长期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传导渠道。研究发现,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儿童期SES对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因果属性,儿童期优越的家庭和社区SES使得人们步入中老年后的健康状况显着优于儿童期SES低劣的群体。其中,儿童期社区SES对中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具有长远的直接影响,而儿童期家庭SES则通过成年期SES的中介作用影响中老年健康,即儿童期不同的家庭SES,会引发成年后教育、收入、财富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日后健康水平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可以追溯到儿童期家庭和社区SES。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儿童期的恶劣社会经济条件如何持久地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且通过研究不同出生队列的健康水平差异来考察社会变迁的过程,第5章以1959~1961年“大饥荒”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利用地区和出生队列的变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以估计个体儿童期的饥荒经历对其步入中老年后健康状况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10~17岁经历大饥荒的幸存者相较于未经历者,中老年时期健康状况更差,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概率显着更低。这不仅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儿童期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会造成中老年阶段的健康不平等,也体现了不同出生队列的健康状况可以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变化和时代特征。再次,为了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考察SES与健康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儿童期SES引发的健康轨迹差异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如何变化,第6章利用CHARLS 2011~2015年间的3次追踪调查数据,借助生长曲线模型考察儿童期SES对中老年时期健康轨迹的长期影响及其队列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不同儿童期SES的中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情况及其演变趋势,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不区分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的不足。研究发现,儿童期SES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在中老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扩大,支持累积优势/劣势理论和累积不平等理论;而且,这一变化模式在年轻的出生队列中有所加强。最后,在对本文的结论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提高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增进我国居民的健康公平提供参考;并对文章的不足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关系的研究拓展。一方面,关于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关系的既有研究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为主,对于中年人、低龄老人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不再单一研究老年人或者高龄老人群体,而是将研究对象从老年群体拓展为中老年群体,对“准老年人”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探究儿童期SES对健康的长期影响时,不应忽视儿童期社区层面SES的重要作用,国际上已有很多学者尝试将生命历程和社会生态学方法结合起来解释健康不平等(Johnson et al.,2012;Jivraj et al.,2019),强调生命早期的社区社会经济特征对于晚年健康结果及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社会生态学理论,将儿童期社区SES纳入研究范围,不仅关注儿童期家庭SES与中老年健康的关系,也尝试探讨儿童期社区层面SES对健康的长远影响,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更为全面地理解决定中老年群体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因素。其二,识别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的因果关系。以往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的研究通常难以避免内生性问题的困扰,研究结果只能说明各个因素与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而很难给出确切的因果推断。本文对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加以考虑和处理,研究发现儿童期SES对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因果属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给出儿童期SES与晚年健康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本文以1959~1961年的“大饥荒”事件为一个自然实验,利用地区和出生队列的变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因果效应估计,进一步验证了儿童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与中老年健康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三,考察儿童期SES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对健康不平等的动态累积性效应。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于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发展趋势的关注较少,只有少量文献涉及教育、收入的健康回报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趋势,忽视了生命历程早期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是不平等累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相关文献使用截面数据进行研究,无法区分年龄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本文通过使用纵向追踪数据和生长曲线模型,关注生命历程分化过程中的健康不平等的动态累积过程,在区分队列效应和年龄效应的前提下,刻画儿童期SES与健康关系随年龄而变化的轨迹,考察健康不平等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一变动趋势在不同出生队列是否存在差异,促进了对整个生命历程中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变化及决定因素的理解。
林敏[3](2020)在《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 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评估,旨在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构建提供实证数据。2.对养老机构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进行质性访谈,旨在了解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以被照护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科学构建养老机构照护服务指标提供事实依据。3.基于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文献分析,采用专家德尔菲法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明确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维度以及各维度下具体的照护项目及内涵,为养老机构开展照护服务、政府购买与补贴照护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1.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7所养老机构的355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资料调查表》、《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及功能综合评估表》。调查内容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相关信息以及能力现状。2. 在文献回顾及专家座谈的基础上,拟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遵循质性研究中最大差异化与信息饱和的原则,对12名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3. 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人物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专家咨询问卷条目池,初步形成养老机构照护服务指标专家咨询问卷,对15名专家进行两轮Delphi问卷咨询。4.使用Excel2010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23.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选择适宜的统计方法,如下:(1)若资料为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若为计数资料,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2)采用卡方检验(c2)分析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能力等级分布状况;(3)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用K-W/H检验)、卡方检验(c2)、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的影响因素;(4)采用重要性均数(`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的咨询结果进行处理,并将重要性均数<4或变异系数>0.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在本研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调查的35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82.87±8.41)岁,主要集中于80~89岁、90岁及以上年龄段;79.77%的老年人无配偶;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为88.17%;所患慢性疾病排名前五位的为:高血压(48.45%),糖尿病(29.86%),冠心病(19.44%),白内障(17.18%),慢性支气管炎(14.65%)。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能力等级评估情况如下:1.97%为能力完好,64.51%为轻度失能,13.52%为中度失能,20.00%为重度失能。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岁)、患慢性病数量、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近30天有无压疮、近30天有无噎食、近3个月有无危及性命事件共7个因素,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影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近30天有无噎食、近3个月有无危及生命事件都是其能力等级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4.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能力完好与轻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医疗护理与保健照护需求、安全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的照护需求、提高护理员照护能力的照护需求;中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活动照护需求、医疗护理与保健照护需求、安全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临终关怀照护需求;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活动照护需求、医疗护理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提高护理员照护能力的照护需求。5. 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问卷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确定了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日常生活照护维度、医疗护理照护维度、健康管理照护维度、精神心理照护维度、安宁照护维度)、33个二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回复率与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4;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9、0.203(P<0.05)。结论1.被调查的35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受损,以轻度失能为主,重度失能、中度失能次之。高龄、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差、近30天有噎食、近3个月有危及生命事件的老年人的能力状况更差。2.不同能力等级的12名受访老年人都有日常生活照护需求(饮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医疗与护理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情感支持照护需求、休闲娱乐照护需求)。但是受到自身能力状况的影响,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具有差异性,如下:能力完好与轻度失能老年人对自我保健照护、休闲娱乐照护、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照护的需求更大;中度失能老年人对活动照护、医疗与护理照护、精神慰藉照护的需求更大;重度失能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护、医疗与护理照护的需求更大。3.本研究构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科学性、合理性,能够为养老机构开展各类照护服务项目、政府购买养老照护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陈忱[4](2020)在《我国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根据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描述我国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需要与利用情况,分析影响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首先,通过文献调研进行空巢老人概念、医疗服务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确定分析框架和测量指标。其次,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医疗服务需要和利用情况。之后,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在不同倾向因素、需要因素、使能因素下的分布差异。最后,构建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实证探究影响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我国空巢老人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为独居空巢老人和偶居空巢老人,两者分别占全体空巢老人的比例为34.1%和65.0%。空巢老人以男性、在婚、低学历、农村、无工作或农业工作、患有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子女支持较少、家庭收入较少、生活满意度较低、参加新农合医保等为主要特征。2、2015年我国空巢老人的四周患病率为30.83%,慢性病患病率为73.89%,四周就诊率为20.80%,住院率为18.20%,四周患病未就诊率为34.19%,需住院未住院率为31.47%。空巢老人患病未就诊的原因主要有自感病轻、没有钱看病、认为已经看过医生没必要再看;空巢老人需住院未住院的原因主要有没有钱住院、不愿意住院、病情过于严重或医疗水平低。3、在门诊服务利用方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60~69岁、无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好、无抑郁、不参与社会活动的空巢老人,80岁及以上(OR=0.672)的空巢老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会减少,而患2种慢性病(OR=1.431)、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1.852)、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1.780)、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1.896)、重度抑郁(OR=1.632)、参与社会活动(OR=1.274)的空巢老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会增加。相比于60~69岁、无抑郁、不参与社会活动的独居空巢老人,80岁及以上(OR=0.622)的独居空巢老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会减少,而重度抑郁(OR=1.896)、参加社会活动(OR=1.325)的独居空巢老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会增加。相对于无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好、无医保的偶居空巢老人,患2种慢性病(OR=1.763)、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2.360)、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2.028)、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2.321)、参加其他医保(OR=1.756)的偶居空巢老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会增加。4、在住院服务利用方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60~69岁、无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好、无子女支持、无医保的空巢老人,70~79岁(OR=1.402)、80岁及以上(OR=1.560)、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1.706)、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1.597)、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2.24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OR=1.792)、子女高支持(OR=1.364)、参加城镇职工医保(OR=1.666)、参加其他医保(OR=1.475)的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概率会增加。相比于无工作、无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好的独居空巢老人,从事非农工作(OR=0.277)的独居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概率会减少,而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1.690)、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1.88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2.55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OR=1.706)的独居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概率会增加。相比于60~69岁、无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好、无抑郁、无医保的偶居空巢老人,70~79岁(OR=1.340)、80岁及以上(OR=1.562)、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1.695)、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1.544)、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2.047)、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OR=1.785)、轻度抑郁(OR=1.351)、参加城镇职工医保(OR=1.742)的偶居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概率会增加。研究结论:1、我国空巢老人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且以农村空巢老人为主,空巢类型主要是独居空巢和偶居空巢,偶居空巢相对较多。2、空巢老人的四周就诊率略低于一般老年人,而其住院率高于一般老年人,其存在医疗服务未利用的原因主要是空巢老人对疾病的认知以及经济状况。3、空巢老人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均受到倾向因素、需要因素和使能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高龄、患多种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重度抑郁、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门诊服务利用概率,高龄、患多种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子女经济支持度较高、拥有城镇职工医保或其他类型医保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住院服务利用概率。
胡晓茜[5](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卓日娜图娅[6](2019)在《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多维健康 ——以宁夏固原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当前的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贫困地区农村老龄化更面临“未备先老”的问题。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人口结构呈空心化现象。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医疗资源配置落后且不均衡,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加之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缺少收入来源保障,获取各项资源的能力较弱等。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老年人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已有研究对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有诸多关注,但是家庭养老功能和代际支持弱化使得他们缺乏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令他们逐步成为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所以对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参与感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和社区是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主体。家庭和社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无疑对老年人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囿于经济落后、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医疗和教育水平低下等特点的限制,探究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多维健康的研究,不仅是精准扶贫实施工作中的必要问题和重要挑战,推进积极老龄化、老龄事业的根本原因与动力,也是响应国家振兴乡村战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实施健康中国等战略需求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的双重视角,以健康需求、健康行为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地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宁夏固原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数据,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进行测度,进而运用多种数理模型及方法,深入探析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维度的影响机理与作用,并提出基于家庭、社区层面的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方式,以期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养老模式的创新提供政策建议和解决思路。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看,家庭禀赋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通过老年人就就医行为的选择来间接影响的。家庭禀赋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指数有显着的正向提高作用;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则对其生理健康指数没有显着影响的关系;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通过老年人就医行为的选择来间接影响的。社区服务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显着,其中社区卫生室设备、社区卫生室医生和社区卫生室便利度三个维度全部通过显着性检验,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而社区社会资本中,信息传播和社区活动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2)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看,家庭禀赋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提高作用。首先,家庭人力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家庭的经济资本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着保障作用。即当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多时,能够被农村老年人利用的养老资源就会更丰富,这种对潜在的支配权保障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高。从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看,所以家庭社会资本越高,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越高;社区服务资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着的影响。从社区服务资源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着的提高效应。对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卫生室医生的评价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越高,医生等专业医护人员的配备对当地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障作用最为重要。社区社会资本的大部分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显着提高效应。(3)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看,家庭禀赋可以显着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健康。家庭禀赋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社会适应性和农村老年人客观社会参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区资源可以显着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健康。社区资源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主观社会适应和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客观社会参与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区服务资源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客观社会参与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社区卫生室医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主观社会适应的影响不显着。社区社会资本可以显着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社区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主观社会适应和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客观社会参与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从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看,总的来说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但在各个细分维度上的表现有所差异。同时,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更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各自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张良文[7](2019)在《供需视角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面临迈向深度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高龄、空巢、慢病老人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和赡养功能的弱化,传统的家庭式养老难以为继,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已成为社会所共同面临的风险,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极大挑战。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长期照护保险的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保险制度。同时,相关研究也多停留在国外借鉴与政策梳理的初级阶段,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供需侧视角下长期照护保险的实证分析和预测研究。因此,制定和完善基于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仅牵涉到照护谁、谁来照护、如何照护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如何调动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长期照护服务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长期照护的费用补偿机制,从而降低家庭照护负担,以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打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助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成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亟需解决的重点议题。研究内容首先,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典型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比,为制定本土化的长期照护保险提供制度分析框架;第二,利用宏观和微观数据,了解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供需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三,利用政策仿真模型,预测我国2020-2050年长期照护保险的失能规模和财务需求;第四,基于供需均衡理论,预测我国长期照护保险费率的变化趋势,并制定保险财务制度,进一步探索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最后,对我国构建本土化的公共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出政策建议。数据与方法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一是国家公开的权威数据;二是本研究自行设计的调查数据。具体包括最新的199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等。自行设计的厦门市2016年社区老年人调查数据,以及2016年厦门市所有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等。通过定性研究法,如理论分析(Andersen行为模型和质量评价三维理论等)、SWOT-PEST分析、专家咨询与访谈等,进行国内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制度对比研究,明确我国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分析框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和综合评价法等,分析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现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有序Probit模型、Tobit回归模型等分析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运用人口预测技术、总体政策仿真模型、曼联法和ILO筹资模式等保险精算技术,进一步探究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财务供需数量均衡。结果与结论1.社会型长期照护保险模式具有较强的制度优越性通过系统对比典型国家和地区税收型、商业型和社会型三种长期照护保险模式,综合考量公平、效率和财源可持续性,社会型保险模式具有较强的优越性。短期内实行选择性的社会救助模式,长期应优先考虑社会型保险模式,并积极鼓励发展补充式的商业型保险模式。同时,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涵盖需求评估、财务模式、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管等方面。2.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2008-2014年,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2014年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护的比例高达41.67%,其中洗澡(35.2%)和上厕所(23.9%)的需求较高。农村高龄老人需求最为旺盛(54%),其次是城市高龄老人(36.91%)和农村低龄老人(13.78%),而城市中的低龄老人需求最低(8.8%)。不同特征(城乡、年龄)老年人所期望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服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涵盖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倾向性因素、经济和收入水平等使能因素以及主客观健康等需求因素。3.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供需矛盾突出,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中厦门市82.01%的社区老年人仍希望接受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但目前居家养老大多由助老员提供有限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家政服务等,内容略显单一,配套政策较为缺乏,供需结构性失衡明显。社区日间照料的功能界定不清晰,供给尚不充足,功能趋同于老年活动中心。厦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偏低(60.22%),农村地区入住率普遍低于50%;心理咨询师(0.46%)、康复理疗师(1.15%)等专业人才稀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公办机构的服务质量高于民营机构,城市高于农村;就服务效率而言,养老机构在规模资源利用和服务人员质量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4.长期照护保险的失能数量和财务需求均呈快速增长趋势本研究预测显示,2020年我国失能总人口将达到4375万人,其中城镇和农村失能老人分别占54.52%和45.47%。失能人口逐年上升,到2050年,失能人口总量将上升至9140万人,包括城镇6374万人和农村2766万人,分别为2020年的2.09倍和2014年的3.23倍。同样地,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需求总额呈递增趋势,尤以2030-2050年增速较快,总需求由2020年的5380亿元上升至2050年的85308亿元,增长约16倍,其中,城镇的需求总额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农村,由2020年的4277亿元上涨至2050年的68437亿元,增长约15倍。5.长期照护保险的总缴费率呈线性上升趋势,社会型保险财务制度是首选本研究测算结果表明,2020~2050年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缴费率呈线性上升趋势。2020总缴费率为1.46%,2050年则上升至5.14%,增加了约3.5倍。通过系统对比典型国家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制度,建立多元财务供给主体的社会型长期照护保险可以确保财源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建立本土化公共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关键,具体应从财务模式、参保对象、待遇给付等进行制度规划。6.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得以实现的载体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以“养为主、医为辅”的服务理念,从养老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载体、服务团队和监管单位六方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助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于质量评价三维理论,本研究构建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的权威性(0.83)、熟悉程度(0.96)、判断系数(0.71)、意见协调度(P<0.001),SARE量表信效度较高(总体Cronbach’s α=0.940,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较好),说明该指标体系科学可靠。通过文献学习和访谈得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管理制度应具体涵盖评估原则、主责单位、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对象、评估方式、复核与复审程序、等级划分、奖惩机制、信息公开等方面。政策建议1.构建多元财务供给主体的可持续性筹资机制应从自身国情出发,构建长期照护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建立涵盖政府、雇主、雇员在内的混合多元的可持续筹资模式,鼓励发展商业长期照护保险作为补充,充分借助公益、慈善机制,保障长期照护财源的可持续性,并最终予以立法保障。2.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的差异化覆盖机制国家在推行长期照护保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分阶段、分步骤制定长期照护保险的差异化覆盖机制,服务内容和覆盖范围的选择本着“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因财施策”的原则。3.基于供需均衡视角,加快构建社会型保险财务制度现收现付制应作为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首选的财务模式;参保对象可划定为18~64岁城乡从事经济活动且有工资收入的人群;制度设计初期,先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作为衡量失能的标准,待制度成熟后,可将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障碍纳入评定标准中;采用实物与现金给付相结合的混合给付制度。4.明确医养分工与职责,推进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以应急、救治为主,养老向预防为主、急慢分治、注重慢性病治疗方面转变。细化和明确医养结合的政策和监管职责,放宽和简化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配套的审批流程、适当降低标准。尽快出台我国医养结合多层级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财政补助政策和设施建设方案。5.构建多层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规范服务对象分类标准,服务人员准入、配备比例及绩效考核等相关服务标准,形成“基本照料服务-护理-医疗”层层递进关系的可持续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6.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教育与扶持力度鼓励医学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养老产业的长期需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待遇,重点完善其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7.制定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建立等级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常态化、强制性的养老机构等级管理制度。期间,还应尽快组建养老行业评估专家库,制定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
徐昆利[8](2019)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受损是老年人较为突出的一个健康问题,它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防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本文主要采用非概率取样方法中的简便取样方法对昆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展开了调查,从多维角度分析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社会决定因素,并结合理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制定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从个体特征、疾病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五大方面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具体讨论,以揭示各影响因素与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年龄、支气管炎、睡眠障碍、失眠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职业、月收入、散步运动、家务劳动、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宗教组织活动的参与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的前提下,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以改善和提升他们的健康状况,防止和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给予老年人政策上的扶持,完善老年人补贴制度,为老年人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加强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制定健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满足功能受损老年人的需求。在中观层面,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并扩大老年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范围。在微观层面,要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引导老年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老年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重视家庭的照护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促进老年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王玲然[9](2019)在《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在扶贫及减贫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在当前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精准辨识出贫困原因成为关键之所在。据国家扶贫办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返贫户占到44.1%。我国于上世纪末进入老年型社会,目前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有权威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而当前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又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长期以来存在的二元城乡结构使得农村老年人所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远远不及城市老年人,所以农村老年人晚年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但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家庭结构的变迁又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所以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往往不稳定,从而在面对风险特别是疾病风险时经济支付能力不足。随着人类疾病构成的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病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老年人尤其是这类疾病的高发群体,而慢性病治疗康复期较长,加之老年人容易遭受大病冲击,这些都会给个人或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造成因病致贫的后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基于已有研究阐述了健康贫困概念,同时说明了相关理论基础,以健康风险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来探究健康贫困的影响因素。其次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及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等数据资料,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状况进行了描述与介绍。再次,基于健康风险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选取适当的研究变量,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发生的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来探究健康风险因素对农村老年健康贫困的直接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与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表明,以灾难性卫生支出和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指标衡量健康贫困时,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发生率为22.9%,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发生影响较显着的因素为自评健康状况、残疾、性别、年龄、地区、喝酒、吸烟、两年内接受常规体检、一年内住院次数至少两次。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农村老年人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化解农村残疾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开展针对农村老年人的预防性医疗、重视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医疗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女性、中低龄组的农村老年人群倾斜。
邱佳琰[10](2019)在《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探索年份变化状况和性别差异,全面评估其健康状况;并将影响健康的因素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探讨不同群体间的健康影响因素模式,为改善中国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更具针对性、科学高效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居家老人2011年和2014年的横断面数据测算有活力期望寿命和健康生活期望寿命,比较年份变化和性别差异;再利用两次调查均参与的研究对象CLHLS2011-2014纵向数据进行健康影响因素模式分析。以2011年各基线因素作为自变量,以2014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评生活质量分别作为因变量,分析不同维度的健康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研究对象的健康期望寿命水平2011年和2014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率随年龄段的增长从10%以下上升到45%左右;自评不健康率随年龄段上升较缓慢,从40%左右上升到超过60%。2011年研究对象总体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率为28.04%,2014年为23.72%。2011年研究对象总体的自评不健康率为58.32%,2014年为58.43%。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情况以14个条目来评价时,总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率在65%左右,75岁之前各年龄段,有活力期望寿命基本大于健康生活期望寿命,但7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有活力期望寿命均小于健康生活期望寿命。2.研究对象健康状况的年份变化和性别差异年份变化。不论在男性还是女性研究对象中,仅65-69岁年龄段2014年的有活力期望寿命大于2011年(P<0.05);在90岁之前各年龄段由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损失的寿命方面,2014年的损失寿命均小于2011年(P<0.05);2014年各年龄段健康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大于2011年。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情况以14个条目来评价时,各年龄段健康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较低年龄组2014年大于2011年,高年龄组2014年小于2011年。性别差异。80岁之前各年龄段的有活力期望寿命女性大于男性,90岁之后女性有活力期望寿命小于男性(P<0.05);各年龄段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损失的寿命,女性损失的寿命大于男性(P<0.05)。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情况以14个条目来评价时,各年龄段有活力期望寿命女性均小于男性(P<0.05)。女性由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损失的寿命大于男性(P<0.05)。在90岁之前,各年龄段女性因自评不健康损失的寿命大于男性(P<0.05);女性在各年龄段健康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小于男性。3.研究对象健康的影响因素模式本研究通过多维度健康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研究对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高危因素是女性、高龄、居住在城镇和饮酒(P<0.05);保护因素是经常锻炼和较高程度地参与休闲活动(P<0.05)。自评健康的高危因素是高龄和饮酒(P<0.05);保护因素是经济来源够用、较高的生活档次、经常锻炼和较高程度地参与休闲活动(P<0.05)。自评生活质量的高危因素是饮酒(P<0.05);保护因素是经济来源够用、较高的生活档次、经常喝茶、经常锻炼和较高程度地参与休闲活动(P<0.05)。在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中,自评健康状况和自评生活质量对健康的效应均较大,分别在0.62~0.84和0.64~0.85之间。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力大小均在0.30左右。社会经济背景、外部支持和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外部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更大,相关系数大于0.5,在农村女性中较小,为0.44。休闲活动对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子载荷最大,分别为0.60,0.63,0.59和0.69,大于喝茶和锻炼;在农村男性中,吸烟与饮酒对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子载荷为-0.22和-0.24;在农村女性中,饮酒对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子载荷为-0.12。在农村、女性研究对象中,生活档次和经济来源满足度对社会经济背景的因子载荷较大,分别为0.68~0.75和0.58~0.65。在城镇研究对象中,主要生活来源对外部支持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68和0.71;在农村研究对象中,婚姻状况对外部支持的因子载荷最大,分别为0.46和0.75。结论我们可以认为,自评健康状况和自评生活质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人群的实际健康状况。女性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不如男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近几年间得到改善,但自评健康状况变化不明显。我们应依据生理健康更多受人口学因素影响,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主观健康更多受个人背景及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影响,重点关注女性、高龄(尤其是高龄转折期)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在对居家老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时,应着重发挥社会休闲活动对健康的显着作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支持体系,保证居家老人中的弱势群体拥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加强对农村居家老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宣传和睦的夫妻关系对健康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居家老人健康状况的改善。
二、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健康期望寿命的定义 |
1.2 60 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国内研究现状 |
1.3 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
2.4 调查内容 |
2.5 质量控制 |
2.6 研究方法 |
2.6.1 寿命表的编制 |
2.6.2 健康期望寿命的测算 |
2.6.3 健康期望寿命差异的分解方法 |
2.6.4 统计软件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
2.7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1.2 行为危险因素的分布 |
3.1.3 慢性病、焦虑或抑郁的患病情况 |
3.2 自评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3.2.1 自评健康的分布 |
3.2.2 自评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3.2.3 自评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3.3 自理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3.3.1 ADL单项自理健康率 |
3.3.2 ADL自理健康率 |
3.3.3 ADL自理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3.3.4 ADL自理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3.4 自评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 |
3.4.1 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RHLE) |
3.4.2 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LE) |
第4章 讨论 |
4.1 江西省老年人健康状况 |
4.1.1 自评健康现状 |
4.1.2 自理健康现状 |
4.2 江西省老年人自评、自理健康影响因素 |
4.3 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 |
4.3.1 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RHLE) |
4.3.2 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LE)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局限性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节选) |
附录2 江西省60 岁以上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 |
综述 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2)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 ——基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内涵及度量 |
1.3.2 健康不平等内涵及度量 |
1.3.3 儿童期 |
1.3.4 社会经济地位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证研究法 |
1.5.3 跨学科研究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健康不平等的测度与现状 |
2.1.1 健康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方法 |
2.1.2 健康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结果 |
2.1.3 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 |
2.2 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
2.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SES |
2.2.3 生活方式 |
2.2.4 医疗卫生服务 |
2.2.5 SES对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影响 |
2.3 追溯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影响因素——儿童期SES |
2.3.1 儿童期家庭SES |
2.3.2 儿童期社区SES |
2.3.3 儿童期SES对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影响 |
2.3.4 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 |
2.4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3.1 生命历程理论 |
3.2 健康需求理论 |
3.3 新人力资本理论 |
3.4 研究假设 |
3.4.1 儿童期SES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及作用渠道 |
3.4.2 生命历程与健康的队列差异性 |
3.4.3 生命历程中健康不平等的变化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基本实证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描述性分析 |
4.3.1 整体性变量描述 |
4.3.2 按年龄分组的变量描述 |
4.4 基准回归分析 |
4.4.1 基准回归模型 |
4.4.2 基准回归结果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传导渠道检验 |
4.5.1 中介效应与结构方程模型 |
4.5.2 传导渠道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自然实验 |
5.1 数据来源 |
5.2 变量定义及其测度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模型设定 |
5.4 大饥荒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检验 |
5.4.3 对样本选择问题的讨论 |
5.5 大饥荒影响健康的传导渠道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动态考察 |
6.1 数据与变量 |
6.1.1 数据来源 |
6.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
6.2 模型设定 |
6.3 基准回归分析 |
6.4 分组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传导渠道 |
7.1.2 大饥荒经历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
7.1.3 儿童期SES与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变化 |
7.2 政策建议 |
7.2.1 将儿童期作为健康干预的最佳时期 |
7.2.2 保障成年期健康促进措施的配合和跟进 |
7.2.3 强化中老年人社会保障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与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老年人能力评估指标及工具的研究现状 |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研究现状 |
三、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照护的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现状调查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
六、结果 |
七、讨论 |
第四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需求访谈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
六、结果 |
七、讨论 |
第五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
六、结果 |
七、讨论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第七部分 对策与建议 |
一、建立并规范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实施分级照护 |
二、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加强医疗护理照护,充分发挥医养结合照优势 |
三、加强养老照护队伍建设,保障养老照护人力资源,提升照护水平 |
第八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我国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
2.1 理论基础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方法 |
3.1 数据资料 |
3.2 指标界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
4.2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4.3 我国空巢老人医疗服务需要与利用情况 |
4.4 我国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单因素分析 |
4.5 我国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6 不同类型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空巢老人基本特征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5.2 倾向因素对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
5.3 需要因素对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
5.4 使能因素对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5)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老年人口健康 |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述 |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框架 |
2.2 研究假设 |
2.3 理论基础 |
2.3.1 生命历程理论 |
2.3.2 累积劣势理论 |
2.3.3 残障进展理论 |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1.1 数据 |
3.1.2 抽样方法 |
3.1.3 质量控制 |
3.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指标 |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3.3.2 认知功能 |
3.3.3 躯体功能 |
3.3.4 自评健康 |
3.3.5 协变量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
3.4.3 组基轨迹模型 |
3.5 技术路线 |
4 样本基本情况 |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
4.3 本章小结 |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
5.1.1 总体趋势 |
5.1.2 性别分层趋势 |
5.1.3 城乡分层趋势 |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
5.2.1 总体趋势 |
5.2.2 性别分层趋势 |
5.2.3 城乡分层趋势 |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
5.3.1 总体趋势 |
5.3.2 性别分层趋势 |
5.3.3 城乡分层趋势 |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
5.4.1 总体趋势 |
5.4.2 性别分层趋势 |
5.4.3 城乡分层趋势 |
5.5 讨论 |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
6.1.2 影响因素 |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
6.2.2 影响因素 |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
6.3.2 影响因素 |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
6.4.2 影响因素 |
6.5 讨论 |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多维健康 ——以宁夏固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 |
1.1.2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面临诸多问题 |
1.1.3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
1.1.4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
1.3.1 农村老年人健康测度的研究 |
1.3.2 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农村老年人健康增进方式的研究 |
1.3.4 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与贫困地区 |
2.1.2 社会老龄化 |
2.1.3 老年人多维健康 |
2.1.4 家庭禀赋 |
2.1.5 社区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健康”理论 |
2.2.2 健康需求与健康行为理论 |
2.2.3 社会资本理论 |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5 健康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现实问题与影响机理 |
3.1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与现实问题 |
3.1.1 贫困地区老年人健康的现状 |
3.1.2 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家庭支持方面 |
3.1.3 农村老年人健康的社区依托方面 |
3.1.4 农村老年人健康的社会保障方面 |
3.2 贫困农村地区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1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多维健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基于家庭禀赋视角的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作用逻辑 |
3.2.3 基于社区资源视角的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作用逻辑 |
3.2.4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理的框架 |
3.3 宁夏固原基本现状 |
3.3.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
3.3.2 人口构成与老龄化 |
3.3.3 经济社会情况 |
3.4 宁夏固原调研情况及样本特征 |
3.4.1 调研过程 |
3.4.2 样本分布与特征 |
3.4.3 家庭禀赋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3.4.4 社区资源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生理健康——以宁夏固原为例 |
4.1 生理健康的测度 |
4.1.1 健康状态 |
4.1.2 健康投入 |
4.1.3 日常生理表现 |
4.2 基于AHP方法的老年人生理健康评价 |
4.2.1 指标标准化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生理健康指标生成 |
4.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
4.3.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4.3.2 变量说明 |
4.3.3 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家庭禀赋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4.4.2 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4.4.3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
4.4.4 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贫困地区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以宁夏固原为例 |
5.1 心理健康的测度 |
5.1.1 心理健康指标的设置 |
5.1.2 心理健康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5.2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价 |
5.2.1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2.3 心理健康指标的生成 |
5.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
5.3.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5.3.2 变量说明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家庭禀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5.4.2 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5.4.3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
5.4.4 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贫困地区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社会健康——以宁夏固原为例 |
6.1 社会健康的测度 |
6.1.1 社会健康指标的设置 |
6.1.2 社会健康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6.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老年人社会健康评价 |
6.2.1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
6.2.3 社会健康指标的生成 |
6.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 |
6.3.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6.3.2 变量说明 |
6.4 实证分析结果 |
6.4.1 家庭禀赋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效应 |
6.4.2 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效应 |
6.4.3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
6.4.4 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的结论 |
7.1.2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结论 |
7.1.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的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2.1 促进形成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相辅相成关系 |
7.2.2 优化配置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服务资源数量与结构 |
7.2.3 建立健全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 |
7.2.4 加快落实贫困地区老年人多维健康促进模式的实施 |
7.2.5 积极复兴乡村传统文化和孝养文化 |
7.2.6 积极引导养老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供需视角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目的 |
4.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4.1 核心概念界定 |
4.2 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方法 |
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国内外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对比 |
2.1 典型国家及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2.1.1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模式 |
2.1.2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模式构成 |
2.1.3 小结 |
2.2 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2.2.1 大陆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概况 |
2.2.2 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2.2.3 两岸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比 |
2.3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供需现状研究 |
3.1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3.1.1 基本情况与服务现状 |
3.1.2 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
3.2 厦门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供需现状调查 |
3.2.1 服务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
3.2.2 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
3.3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需求预测 |
4.1 基于PADIS的老年人口预测 |
4.1.1 预测模型与参数设置 |
4.1.2 老年人口预测 |
4.2 长期照护保险的失能规模预测 |
4.2.1 失能率与判定标准 |
4.2.2 失能规模预测 |
4.3 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需求预测 |
4.3.1 预测模型与变量选择 |
4.3.2 财务需求预测 |
第五章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供给侧研究 |
5.1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制度设计 |
5.1.1 典型国家长期照护保险财务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5.1.2 我国公共长期照护保险财务制度设计 |
5.1.3 基于供需平衡的长期照护保险费率测算 |
5.2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5.2.1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况 |
5.2.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
5.2.3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
5.3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制度构建 |
5.3.1 国内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现况 |
5.3.2 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3 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管理的机制探索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创新与展望 |
6.3.1 创新之处 |
6.3.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
2.老年人失能率不断上升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
2.测量工具研究现状 |
3.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4.简要述评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研究思路 |
2.论文技术路线图 |
(三)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的选择 |
2.调查工具 |
3.数据的收集与质量控制 |
(四)分析工具 |
(五)研究假设 |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论文理论基础 |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四、调查对象的现状 |
(一)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分析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
(四)老年人患病情况 |
(五)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情况 |
(六)老年人个体生活方式 |
(七)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状况 |
五、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
1.个体特征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2.疾病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3.社会经济地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4.个体生活方式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5.社会支持网络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二)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1.疾病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2.社会经济地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个体生活方式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社会支持网络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小结 |
六、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用机理分析 |
(一)年龄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
(二)疾病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
1.患病种类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2.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三)社会经济地位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
(四)个体生活方式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
1.家务劳动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2.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五)社会支持网络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
1.亲人交流沟通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2.社会活动的参与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七、改善和提升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
(一)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1.国家应建立健全的老年人补贴制度 |
2.国家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 |
3.国家应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监测体系 |
(二)中观层面: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
1.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
2.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 |
3.公共卫生研究者应扩大老年人研究范围 |
(三)微观层面: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 |
1.引导老年人培养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
2.老年人应提高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 |
3.重视并发挥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护支持功能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健康贫困的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模型 |
一、健康贫困内涵 |
二、疾病经济负担 |
三、重特大疾病 |
四、灾难性卫生支出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健康风险理论 |
二、可行能力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健康生态学模式 |
第三章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 |
一、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趋向于好或一般 |
二、农村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
三、不同人口特征下农村老年人群体健康自评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情况 |
一、农村老年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 |
二、农村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程度 |
三、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农村老年人的特征 |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
一、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 |
二、农村老年人患多种慢性病的比例较高 |
三、老年人口主要类别慢性病变化明显 |
四、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高峰期在各个年龄组间均有分布 |
五、常见慢性病在不同人口特征农村老年人群中的分布 |
第四章 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择与说明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状况 |
二、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农村老年人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
二、化解农村残疾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 |
三、开展针对农村老年人的预防性医疗 |
四、重视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 |
五、医疗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女性、中低龄组的农村老年人群倾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3.1 健康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及评估标准 |
2.3.2 其余各指标划分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2.4.1 Sullivan法 |
2.4.2 Z检验 |
2.4.3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2011/2014年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3.1.2 CLHLS2011和CLHLS2014研究对象的健康期望寿命水平 |
3.2 研究对象健康状况变化与差异 |
3.2.1 研究对象健康状况的年份变化 |
3.2.2 研究对象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
3.3 研究对象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 |
3.3.1 2011-2014年纵向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2 研究对象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3.3 研究对象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国居家老人的基本状况 |
4.2 中国居家老人的总体健康状况 |
4.3 中国居家老人健康状况的年份变化 |
4.4 中国居家老人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
4.5 中国居家老人3个维度的健康影响因素差异 |
4.6 中国居家老人分城乡分性别的健康影响因素模式 |
4.7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 |
附录 |
缩略语表 |
致谢 |
四、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D]. 汪晟炜. 南昌大学, 2021(01)
- [2]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 ——基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证研究[D]. 李晓宇. 山东大学, 2020(09)
- [3]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D]. 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我国空巢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D]. 陈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 [6]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多维健康 ——以宁夏固原为例[D]. 卓日娜图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7]供需视角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D]. 张良文. 厦门大学, 2019(12)
- [8]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徐昆利. 云南大学, 2019(02)
- [9]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玲然.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D]. 邱佳琰.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