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密墙材革新取得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1](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王婷[2](2016)在《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逐渐呈现高密度形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资源能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问题,而城市高密度地区,建设与人口、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地区比城市其他区域面临更多的环境、能耗、气候、生态问题。在“生态”、“节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下,城市节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资源能源消耗的研究,按照“问题探索——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应用”的逻辑方式,针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所存在的能耗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索(第一、二章),首先是在分析城市发展面临严峻形势、高密度是城市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抽象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从城市层面探讨能耗和节能问题,对高密度发展的能耗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往研究,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研究的重要性,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第三章),着重分析探讨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的能耗复杂性。首先是对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现状的分析,总结了能耗“七宗罪”;其次是分析研究城市能耗、高密度布局及气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从而凝练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核心问题,为后文研究打下原理性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第四、五章),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构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体系,从生态节能基底、生态节能形态、生态节能支撑和生态节能行为四大要点方向提出高密度城市生态节能设计的三层级八大要素系统,并针对寒冷气候条件进行权重赋值,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第四部分为应用实例(第六章),叙述了天津市的高密度布局及城市节能概况,并基于LEAP模型进行天津市节能潜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高密度地区进行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张敬书[3](2013)在《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抗震性能,本文设计制作了14个正方形足尺叠合板和对比现浇板试件,进行了面内低周反复水平加载试验。试件顶部没有施加竖向荷载,叠合板的叠合面为自然粗糙面。14个试件中,无左右边梁试件2个,包括叠合板和对比现浇板试件各1个。有左右边梁试件共12个,包括对比现浇板试件2个;标准叠合板试件2个;无支座负筋和支座负筋根数加倍叠合板试件各1个;预制底板板缝与加载方向平行的试件2个,其中1个试件的配筋与标准叠合板相同,另1个试件的支座负筋根数加倍;无穿孔钢筋和穿孔钢筋根数加倍叠合板试件各1个;此外,还有1个标准叠合板试件用于单向重复加载,1个叠合板试件增配了防裂钢筋。试验表明,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破坏时裂缝少、多分布在板下半部分的1/3左右。加载方向与底板板缝垂直时,试件裂缝呈倒“八”字形;加载方向与底板板缝平行时,裂缝主要呈水平状。增设左右边梁或增加负筋、横向穿孔钢筋的配置后,裂缝分布的范围更广、发展的更加充分。试验发现,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有3种特有的裂缝形式。第1种是多数叠合板出现的板与下边梁连接处板的水平通缝;第2种是加载方向与预制底板板缝平行时可能出现的预制底板板缝的裂缝,第3种是在后浇面可能产生的预制底板板肋对应位置处的裂缝。分析试件破坏特征发现,板底左右边梁纵筋拉断、混凝土压碎是试件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板的破坏模式均以弯曲破坏为主、剪切破坏为辅。根据试验绘制了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叠合板和现浇板试件破坏时,滞回曲线均呈“Z”形,有一定的捏缩现象。进行滞回分析发现,叠合板试件开裂后还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开裂荷载为峰值荷载的一半左右,耗能能力与现浇板相当。设置左右边梁、增加负筋配置均能提高叠合板的变形能力、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基于软化撑杆-系杆的理论,提出了叠合板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在试验结果和有限元模拟的基础上,给出了适合于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撑杆横截面深度的计算公式。采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对叠合板的峰值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良好。本文提出了叠合板初始刚度的计算公式,然后采用退化四线型骨架曲线确定了各特征点之间连线刚度与初始刚度的关系,按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给出了试件开裂承载力、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与峰值承载力的关系,提出了计算叠合板在水平集中力作用下顶点位移的方法。最后模拟了叠合板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模拟的曲线和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分析发现,各种损伤指标中,基于位移和能量耗散的混合损伤指标能够较好反映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损伤。对叠合板进行的损伤分析表明,增加左右边梁、支座钢筋、穿孔钢筋均可以减小了叠合板的损伤。最后,本文提出了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抗震承载力、变形的设计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抗震构造措施。根据试验、数值分析和理论研究,本文认为,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其适用范围与现浇板基本相同,不应限制叠合板仅用于50m以下的建筑。
白雪娇[4](2010)在《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村镇居民对房屋建筑的质量和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村镇小康住宅建设,提高住宅质量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建农村住宅约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农村需新建住宅30多亿平方米。然而与城市相比,村镇住宅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包括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技术等诸多方面,村镇住宅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在建筑节能方面,村镇住宅大都存在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室内热环境不舒适等问题,导致村镇住宅能耗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而大幅度攀升,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沉重压力。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的新型多功能建筑围护材料和产品是抑制现有村镇住宅建设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提升我国村镇建筑质量和功能、实现建筑节能总体目标的重要措施。本课题属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环保经济型小康住宅配套建材与产品开发”的子课题三“住宅保温屋面体系与材料研究与开发”。通过对前期调研资料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农村住宅体系屋面材料和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村屋面的特点及适用性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这种夹芯式保温屋面板是以防水砂浆层作为上面层材料,硅酸钙板作为下面层材料,内衬批荡网与轻质保温芯材共同构成夹芯保温屋面板。防水砂浆批抹在批荡网上侧,批荡网可以起到限裂作用,而防水砂浆则可以作为一道刚性防水,一起构成保护层。保温芯材不仅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而且由于轻质,可降低屋面重量。硅酸钙板与下面的防水层(卷材或涂料)粘结良好,同时起到防水层保护层的作用。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替代传统屋面材料可提高施工工效,减轻结构负荷,提高建筑物保温、防水性能以及安全性能,降低综合造价。通过对几种防水砂浆性能的比较,选择有机硅防水砂浆作为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面层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了防水砂浆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分析比较了我国城市建筑中应用广泛的几种主要保温隔热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确定以挤塑型聚苯板(XPS板)作为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保温隔热材料;通过试验比较几种市面上常用的可以用于粘结挤塑板(XPS)的胶粘剂的性能,选择改性丙烯酸酯胶作为粘结层材料;对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进行了整体性能测试,并与传统屋面做法进行造价分析比较。
何万民[5](2006)在《新疆区建材行业向崭新的目标冲刺》文中研究指明
二、哈密墙材革新取得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密墙材革新取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对象 |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
1.7.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
2.1 利基理论 |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
2.2.2 政策因素 |
2.2.3 经济因素 |
2.2.4 技术因素 |
2.2.5 社会因素 |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
3.2 指标构建过程 |
3.3 指标分析 |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
4.1 技术评价要素 |
4.1.1 技术评价目标 |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
4.1.3 技术评价流程 |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总体构架 |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
5.3.1 主界面 |
5.3.2 指标体系界面 |
5.3.3 技术方案界面 |
5.3.4 专家赋权界面 |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
5.3.6 评价方法界面 |
5.3.7 结果分析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
6.2.1 技术选型 |
6.2.2 运营模式 |
6.2.3 经济效益 |
6.2.4 社会效益 |
6.2.5 新技术应用 |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7.2.1 主要研究结论 |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
1.2.2 高密度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诉求 |
1.2.3 高密度发展的双刃剑:集约与高耗 |
1.2.4 高密度城市生态节能研究的重要性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
2.1 研究概念解析 |
2.1.1 寒冷气候区 |
2.1.2 城市高密度地区 |
2.1.3 城市能耗与城市节能 |
2.1.4 城市生态节能设计 |
2.2 城市高密度发展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城市高密度发展研究 |
2.2.2 国内城市高密度发展研究 |
2.3 城市生态节能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以往研究述评 |
2.5 小结 |
第三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复杂性分析 |
3.1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现状 |
3.1.1 能源需求与能源结构的矛盾 |
3.1.2 空间结构低效与土地浪费 |
3.1.3 交通特征及其能耗现状 |
3.1.4 环境失衡的能耗问题 |
3.1.5 伪生态绿色外衣的能耗代价 |
3.1.6 物质环境能耗现状 |
3.1.7 建筑能耗及建筑节能现状问题 |
3.2 城市能源消耗与气候的关系 |
3.2.1 城市能耗与气候的相互影响 |
3.2.2 城市能量守恒 |
3.3 高密度对城市能耗的影响 |
3.3.1 高人口密度对城市能耗的影响 |
3.3.2 高建筑密度对城市能耗影响 |
3.4 气候与高密度建设 |
3.4.1 高密度布局类型特征 |
3.4.2 气候在城市中的影响尺度 |
3.4.3 气候与高密度布局的相互影响 |
3.5 城市能耗与气候、高密度布局复杂关系凝练 |
3.6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核心问题凝练 |
3.7 小结 |
第四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体系的构建 |
4.1 体系建构的技术路线与构建步骤 |
4.1.1 技术路线 |
4.1.2 构建步骤 |
4.2 体系建构的主要原则与理念 |
4.2.1 体系建构的主要原则 |
4.2.2 体系建构的主要理念 |
4.3 体系影响要素系统的选取与细分 |
4.3.1 相关体系的映射和借鉴 |
4.3.2 影响要素系统的选取 |
4.3.3 生态节能设计体系总表 |
4.4 体系权重的确定 |
4.4.1 权重设置方法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体系模型与操作法则 |
4.6 小结 |
第五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基底 |
5.1 能源利用的节能优化策略 |
5.1.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5.1.2 提高传统能源效率 |
5.1.3 提高基础设施性能 |
第二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形态 |
5.2 空间形态的最优节能设计策略 |
5.2.1―3H‖开发生态节能值(域)控制方法 |
5.2.2 土地功能混合利用 |
5.2.3 高空地上地下空间整合 |
5.2.4 城市综合体与巨构建筑 |
第三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支撑 |
5.3 基于环境气候图的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分区 |
5.3.1 城市高密度地区环境气候图 |
5.3.2 基于环境气候图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气象分区 |
5.3.3 基于环境气候图的城市高密度地区建筑物评估 |
5.4 街区及道路交通节能设计策略 |
5.4.1 适宜的街区尺度和道路结构 |
5.4.2 道路布局与节能规划设计 |
5.4.3 道路峡谷节能利用 |
5.4.4 多模式混合交通及交通能源节能策略 |
5.4.5 冰雪路面节能化清理 |
5.5 公共空间及生态绿化节能策略 |
5.5.1 适宜的开放空间设计 |
5.5.2 合理的生态绿化设计 |
5.5.3 生态机动车停车场设计 |
5.6 建筑群组的气候设计 |
5.6.1 建筑群组影响下的选址策略 |
5.6.2 建筑群体布局节能设计策略 |
5.6.3 建筑及群组朝向节能设计策略 |
5.7 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
5.7.1 建筑形态与体形的节能设计策略 |
5.7.2 建筑空间的气候节能设计策略 |
5.7.3 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策略 |
5.7.4 建筑设备节能策略 |
第四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行为 |
5.8 节能软实力非工程策略 |
5.8.1 创建城市各节能领域联席会议 |
5.8.2 完善城市节能政策和法规 |
5.8.3 倡导人文活动及观念转变 |
5.8.4 节能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
第五部分:小结 |
第六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实例研究 |
6.1 天津市概况及城市节能概述 |
6.1.1 天津市气候特征 |
6.1.2 天津市资源能源消耗 |
6.1.3 天津市城市节能情况 |
6.1.4 天津市城市节能潜力 |
6.2 天津市高密度布局分析 |
6.2.1 天津市总体布局 |
6.2.2 城市高密度中心 |
6.2.3 城市高密度街区 |
6.2.4 城市高密度地块 |
6.3 天津市城市高密度中心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3.1 最佳人口密度的调节 |
6.3.2 生态节能开发强度值域 |
6.3.3 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策略 |
6.4 天津市城市高密度街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4.1 街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4.2 道路交通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4.3 公共空间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5 天津市城市高密度地块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5.1 建筑群组生态节能优化策略 |
6.5.2 建筑单体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
6.6 小结 |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1.1 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探索价值 |
7.1.2 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
7.2.1 本文研究局限性 |
7.2.2 展望与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
1.1.2 建筑工业化与叠合板的发展前景 |
1.1.3 叠合板的特点和应用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叠合板板型的研发 |
1.2.2 叠合板静力性能研究 |
1.2.3 叠合板动力和抗震性能研究 |
1.2.4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件设计和制作 |
2.2.1 试验原则 |
2.2.2 试件设计 |
2.2.3 实测混凝土和钢筋强度 |
2.3 试验装置及仪器 |
2.3.1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2.3.2 位移计和机电百分表布置 |
2.3.3 应变片布置 |
2.4 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 |
2.4.1 WB-XJ-1试件 |
2.4.2 WB-DH-1试件 |
2.4.3 DH-BZ-1、DH-BZ-2试件 |
2.4.4 DH-ZZ-1、DH-ZZ-2试件 |
2.4.5 DH-HX-1、DH-HX-2试件 |
2.4.6 DH-CK-1、DH-CK-2试件 |
2.4.7 DH-FL试件 |
2.4.8 DH-DX试件 |
2.4.9 XJ-1、XJ-2试件 |
2.5 破坏形态的影响因素 |
2.5.1 施工方式的影响——现浇板和叠合板 |
2.5.2 左右边梁的影响 |
2.5.3 支座负筋的影响 |
2.5.4 加载方向的影响 |
2.5.5 横向穿孔钢筋的影响 |
2.5.6 防裂钢筋的影响 |
2.5.7 加载方式的影响 |
2.5.8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裂缝形式 |
2.6 钢筋应变分析 |
2.6.1 现浇层支座负筋的应变 |
2.6.2 现浇层横向穿孔钢筋的应变 |
2.6.3 防裂钢筋的应变 |
2.6.4 底板预应力钢丝的应变 |
2.6.5 钢筋应变的影响因素 |
2.7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整体性分析 |
2.7.1 叠合板自身的整体性分析 |
2.7.2 叠合板与边梁、左右边梁的连接 |
2.8 小结 |
第三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滞回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滞回曲线及分析 |
3.2.1 试件滞回曲线及特征 |
3.2.2 滞回曲线的影响因素 |
3.3 变形能力分析及评价 |
3.3.1 试件的骨架曲线 |
3.3.2 骨架曲线上特征点的确定 |
3.3.3 延性系数分析 |
3.3.4 变形能力评价 |
3.4 刚度及刚度退化分析 |
3.4.1 试验刚度退化曲线 |
3.4.2 刚度退化的影响因素 |
3.4.3 特征点刚度分析 |
3.5 承载力分析 |
3.6 耗能能力分析 |
3.6.1 耗能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3.6.2 耗能能力分析 |
3.6.3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耗能能力 |
3.7 抗震性能评价 |
3.7.1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抗震性能 |
3.7.2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地震区的应用 |
3.8 小结 |
第四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性能计算 |
4.1 引言 |
4.2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4.2.1 撑杆-系杆模型简介 |
4.2.2 叠合板撑杆-系杆模型的建立 |
4.2.3 叠合板承载力的数值模拟 |
4.2.4 叠合板承载力的计算步骤 |
4.3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恢复力模型 |
4.3.1 恢复力模型简介 |
4.3.2 叠合板初始刚度的计算 |
4.3.3 骨架曲线特征点参数的确定 |
4.3.4 计算骨架曲线与试验骨架曲线对比 |
4.3.5 滞回曲线的模拟 |
4.4 损伤分析及评价 |
4.4.1 损伤定义及研究步骤 |
4.4.2 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指标 |
4.4.3 试件损伤指标的计算 |
4.4.4 损伤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实用抗震设计方法 |
5.1 引言 |
5.2 承载力计算模型 |
5.2.1 抗弯承载力计算 |
5.2.2 抗剪承载力计算 |
5.3 平面内变形计算 |
5.3.1 楼板平面内变形限值 |
5.3.2 平面内变形计算方法 |
5.4 计算示例 |
5.5 抗震构造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
1.2.2 我国农村住宅亟需节能 |
1.2.3 我国农村住宅现状 |
1.2.4 现有农村屋面形式 |
1.2.5 现有农村住宅屋面保温材料 |
1.2.6 传统屋面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1.2.7 倒置式屋面的优点 |
1.2.8 倒置式保温屋面构造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 |
1.2.9 我国屋面保温板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应用前景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保温层材料 |
2.1 屋面保温隔热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
2.2 我国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概况 |
2.3 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 |
2.3.1 矿棉 |
2.3.2 玻璃棉 |
2.3.3 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 |
2.3.4 膨胀蛭石及其制品 |
2.3.5 泡沫混凝土 |
2.3.6 泡沫玻璃 |
2.3.7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
2.3.8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
2.4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保温层材料的选用 |
3 面层材料 |
3.1 防水材料种类 |
3.2 防水混凝土 |
3.3 防水砂浆 |
3.3.1 多层抹面水泥防水砂浆 |
3.3.2 掺外加剂的防水砂浆 |
3.4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面层材料的选用 |
3.5 面层材料防水砂浆的性能研究 |
3.5.1 试件制备 |
3.5.2 防水砂浆的性能 |
4 增强材料、粘结材料及底面板 |
4.1 增强材料—批荡网 |
4.2 底面板—硅酸钙板 |
4.2.1 硅酸钙板的发展现状 |
4.2.2 硅酸钙板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
4.2.3 硅酸钙板用于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 |
4.3 粘结层 |
4.3.1 建筑用胶粘剂的主要类别 |
4.3.2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采用的胶粘剂 |
5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性能研究 |
5.1 构造及制作工艺 |
5.1.1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构造 |
5.1.2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制作工艺 |
5.2 性能研究 |
5.2.1 物理性能 |
5.2.2 力学性能 |
5.3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与传统屋面的比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新疆区建材行业向崭新的目标冲刺(论文提纲范文)
一鸡年凑凯硕果累累胜利大盘点 |
二狗年旺旺生机勃勃誓师动员大会战 |
1.新型干法水泥 |
2.预拌混凝土 |
3.新型墙体材料 |
4.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 |
5.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
三丙戌年开局九项新举措 |
1.继续抓好重点产业发展 |
2.继续加强经济运行、宏观协调服务工作 |
3.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出疆 |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建材工业 |
5.继续加快园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发展。 |
6.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
7.继续推进企事业改革工作 |
8.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 |
9.继续加强机关建设 |
四、哈密墙材革新取得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 [2]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 王婷. 天津大学, 2016(07)
- [3]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性能的研究[D]. 张敬书. 兰州大学, 2013(10)
- [4]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研究[D]. 白雪娇.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5]新疆区建材行业向崭新的目标冲刺[J]. 何万民. 散装水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