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圣隆,叶指南,何金峰,徐浩[1](2021)在《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治疗时机选择》文中认为目的探讨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在12 h内完成手术(作为观察组),其余30例患者在12~24 h内完成手术(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巴塞尔指数(BI),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GCS评分、GOS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GCS评分、GOS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GCS评分、GOS评分、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vs. 76.67%)(χ2=4.800,P=0.028)。两组患者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OR=0.721,Wald χ2=5.125,95%CI=0.342~0.961,P<0.05)。结论对于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张力[2](2021)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目的:从患者基本情况、动脉瘤情况、治疗方案、术后动脉瘤即刻情况分析纳入研究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各项数据。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经CTA和/或MRA、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瘤;3.动脉瘤测量最大径线<3mm。排除标准为:1.非囊性动脉瘤,如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2.动脉瘤最小测量径线>3mm;3.合并除动脉瘤外其它血管异常,如血管畸形、动静脉瘘、Moyamoya病、恶性肿瘤所致动脉瘤;4.非破裂动脉瘤6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和/或症状性脑梗死;5.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开颅夹闭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6.病例资料不完整的动脉瘤。所有纳入患者均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或同时应用不同辅助技术进行栓塞治疗。收集资料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症状性脑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史。2.动脉瘤基本信息:是否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瘤颈宽度、是否为宽颈或窄颈动脉瘤、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动脉瘤位置。3.手术治疗干预信息:是否为单微导管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应用不同辅助技术栓塞(如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微导管辅助栓塞、微导丝辅助栓塞、多微导管栓塞技术)。4.术后动脉瘤即刻效果信息。分析颅内囊性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并探讨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08例(47.3%),糖尿病史41例(9.3%),吸烟史89例(20.2%),饮酒史99例(22.5%),症状性脑血管病史16例(3.6%),合并心血管病27例(6.1%)。动脉瘤颈宽度2.26±0.48mm,宽颈动脉瘤442个(96.3%),窄颈动脉瘤17个(3.7%)。破裂动脉瘤52个(52位患者)(11.3%);未破裂动脉瘤407个(388位患者X88.7%)。多发动脉瘤192例(43.6%),非多发动脉瘤267例(56.4%)。动脉瘤位置:大脑前动脉系统144个(31.4%。),大脑中动脉系统99个(21.6%),颈内动脉系统181个(39.4%),后循环动脉瘤35个(7.6%)。动脉瘤手术策略:单微导管栓塞动脉瘤231个(50.3%),支架辅助栓塞56个(12.2%)、球囊辅助栓塞51个(11.1%),多微导管保护35个(7.6%)、微导管保护63个(13.8%)、微导丝保护23个(5.0%)。整体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分级: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Ⅰ级192例(41.8%)、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Ⅱ级230例(50.1%)、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37例(8.1%)。单微导管组术后即刻满意度低于支架辅助组、微导管保护组、球囊辅助组、多微导管保护组(P=0.001),与微导丝组无差异(P=0.920),支架辅助组、微导管保护组、球囊辅助组、多微导管保护组、微导丝组成对比较术后即刻满意度无差异。459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有41例(8.9%)发生了神经系统并发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418例(81.1%);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29)、吸烟史(P=0.033)、饮酒史(P=0.047)、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9)、破裂动脉瘤(P=0.011)、动脉瘤体积(P=0.039)、位于颈内动脉系统(P=0.020)、应用支架辅助栓塞(P=0.045),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评估Raymond Ⅲ级(P=0.009)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既往高血压病史(P=0.041,OR=2.340)、吸烟史(P=0.049,OR=1.996)、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9,OR=3.005)、破裂动脉瘤(P=0.001,OR=3.873)、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P=0.002,3.764)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是颅内囊性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辅助技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微导管保护、球囊辅助、多微导管保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优于单微导管栓塞。第二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并为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收集资料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症状性脑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史。2.动脉瘤基本信息:是否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瘤颈宽度、是否为宽颈或窄颈动脉瘤、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动脉瘤位置。3.手术治疗干预信息:是否为单微导管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应用不同辅助技术栓塞(如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微导管保护技术、微导丝保护技术、多微导管保护技术)。4.术后动脉瘤即刻结果信息。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研究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8例(1.7%)发生了神经系统出血并发症。术中发生破裂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为8例,无破裂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451例。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49.00±14.47岁,非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56.11±10.1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31)、破裂动脉瘤(P=0.008)、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P=0.01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动脉瘤体积(P=0.057)、前交通动脉瘤(P=0.006)、支架辅助栓塞(P=0.017)、单个动脉瘤所用弹簧圈个数(P=0.098)与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相关。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填塞弹簧圈的个数和长度,破裂组动脉瘤填塞弹簧圈平均个数为2.50±0.71个,多于未破裂组动脉瘤的1.79±0.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破裂组弹簧圈平均长度为5.69±1.87cm,高于未破裂组的5.10±1.8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OR=7.248)、破裂动脉瘤(P=0.001,OR=5.738)、大脑前动脉系统(P=0.047,OR=2.806)、支架辅助栓塞(P=0.039,OR=3.490)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的AUC最大,为0.760,有更高的预测价值。4项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支架辅助栓塞)联合预测AUC为0.868,为最佳预测因子。结论: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不规则形态、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支架辅助栓塞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第三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术中出现血栓栓塞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为缺血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能的血栓栓塞性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31例(6.8%)发生了血栓栓塞性缺血并发症。其中术中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31例,无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428例。缺血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3.65±10.26岁,非缺血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6.11±10.1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15)、破裂动脉瘤(P=0.00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8)与缺血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25,OR=2.625)、破裂动脉瘤(P=0.003,OR=4.50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7,OR=3.086)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破裂动脉瘤的AUC最大,为0.764,有更高的预测价值。3项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联合预测AUC为0.842,为最佳预测因子。结论: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破裂动脉瘤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第四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术后临床和影像随访结果并研究影响颅内微小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颅内微小动脉瘤术后复发率提供参考,并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复发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别采用单因素统计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依据发现复发的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探讨各危险因素对复发时间的影响。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15例(3.3%)随访出现了复发。复发组患者数15例,非复发组患者数444例。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55.98±10.49岁,非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56.01±10.2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P=0.041)、饮酒(P=0.037)、动脉瘤位置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P=0.047)、破裂动脉瘤(P<0.00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单微导管栓塞(P=0.047)、栓塞满意度RaymondⅢ级(P<0.001)与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发性动脉瘤(P=0.019,OR=2.935)、形态不规则(P=0.002,OR=7.931)、破裂动脉瘤(P=0.007,OR=5.851)、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P=0.006,OR=6.032)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的AUC最大,为0.768,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上述4项危险因素(多发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联合预测AUC为0.887,为最佳预测因子。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发现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Ⅲ级的动脉瘤复发时间短于Raymond Ⅰ级+Ⅱ级的动脉瘤(P=0.04)。结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动脉瘤术后短时间内复发可能性大。

高群,张敏[3](2021)在《原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19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作为自变量,预后是否良好作为因变量,将预后良好的20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预后较差及死亡的1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术后并发症、Hunt-hess分级及CTFisher分级均为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分析发现高血压、术后并发症、Hunt-hess分级及CTFisher分级均为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应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排查和分析,并辅以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彭紫薇[4](2021)在《脑动脉瘤夹闭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颈内系统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安全时限;3.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比较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01月到2020年08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36例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收集了与临床结果相关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单个动脉瘤与多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HH)、患者入院时Fisher分级以及是否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其中,术中监测采用美国Endeavor CR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分别监测SEP、MEP,头皮电极放置遵循国际脑电图(EEG)10-20的原则。由同一手术团队和护理团队治疗后评估临床结果、治疗效果和死亡率。使用改良Rankin Scale量表(m RS)评估临床结果。治疗效果包括术后复查DSA或CTA,患者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以及是否发生影像学缺血事件或临床缺血事件来评估。2.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比较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09月到2020年08月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颈内系统动脉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纳入病例术中均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详细记录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方式、部位及电生理监测波形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按载瘤动脉阻断部位患者被分为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组和载瘤动脉近、远端同时阻断组两组。按阻断方式患者被分为持续阻断组和间断阻断组两组。临床结果包括术后第7天复查颅脑CT观察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事件,以及改良m RS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治疗效果主要为术后复查DSA或CTA,观察动脉瘤颈夹闭效果。结果:1.综合分析显示103例(75.7%)患者术后预后良好。83例(72.2%)为破裂动脉瘤患者,20例(95.2%)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P<0.05)。47例(34.6%)患者术后出现影像缺血或临床缺血事件,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高龄、动脉瘤直径较大以及同时夹闭多个动脉瘤也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2.术后90例患者行DSA或CTA检查,其中80例(88.9%)患者表现为动脉瘤完全闭塞,10例(11.1%)表现为残余动脉瘤。唯一与动脉瘤完全夹闭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是动脉瘤的大小(P=0.001);3.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没有任何因素对不良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入院时的动脉瘤直径大小、HH分级和Fisher分级与研究结果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只有入院时的HH分级和Fisher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4.在死亡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术后死亡率较直径较小的动脉瘤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5.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组59人,排除未破裂动脉瘤死亡特殊病例1例,死亡率为5.2%(3人),无监测组77人,死亡率为16.9%(13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监测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也有所降低(28.6%vs 17.2%),但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中,SEP异常者16例(27.1%),其中12例(20.3%)术中或术后波形恢复,4例(6.8%)直到手术结束波形仍未恢复;6例(10.2%)出现MEP异常,手术结束均未恢复。未出现两者同时出现异常的患者。最终,10例(16.9%)患者术后均出现脑缺血事件,最终出院时预后不良(m RS≥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术中载瘤动脉阻断时间2-18min,平均(7.6±3.5)min,其中34例(94.4%)患者动脉瘤颈完全夹闭,30例(83.3%)患者术后预后良好。唯一与动脉瘤颈完全夹闭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是动脉瘤的大小(P=0.005);7.术中临时阻断颈内动脉神经电生理信号出现异常的患者10例(27.8%),阻断时长均大于8min。SEP异常者7例(70.0%),4例(40.0%)患者解除临时阻断后波形恢复正常,剩余3例(30.0%)直到手术结束波形仍未恢复;3例(30.0%)MEP异常,手术结束均未恢复。最终,6例(60.0%)患者出现了迟发性脑缺血,5例(50.0%)患者出院后预后不良(m RS≥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8.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时间对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小于8min的临时阻断,可保障手术的安全。颈内动脉不同阻断部位及方式对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破裂动脉瘤的预后较未破裂动脉瘤差,唯一与动脉瘤完全夹闭相关的因素是动脉瘤大小。所研究的因素均不能预测未破裂动脉瘤的不良预后。入院时高HH分级与高Fisher分级是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临时阻断颈内动脉有益于完全夹闭动脉瘤颈。临时阻断时间对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小于8min的临时阻断,可保障手术的安全。不同阻断部位及方式对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降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并为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安全时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其中,术中联合监测SEP和MEP,不可逆转的异常MEP波形对预测不良预后更有效。

吴江彬[5](2021)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2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收集住院病人的年龄、性别、术后并发症、手术时机等信息,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S评分量表,其中预后佳(MRS 0-2分)的为155例,预后不佳(MRS 3-5分)的为68例。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年龄(OR=0.032,95CI:0.026~0.065)、入院时GCS评分(OR=1.680,95CI:1.496~1.932)、入院时Fisher分级(OR=0.042,95CI:0.238~2.369)及hunt-hess分级(OR=0.687,95CI:0.262~0.255)、入院时白细胞数值(OR=1.118,95CI:1.045~1.196)、是否早期手术(<3天=(OR=2.346,95CI:1.070~5.142)、术中/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OR=0.236,95CI:0.086~0.648)、术中/术后并发脑梗死(OR=0.308,95CI:0.108~0.878)均为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延迟手术、术中或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或脑梗死等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及早对一些有症状的人群进行筛查(如CTA或者DSA等)、及早的送入院进行术前评估、术者在术中更加精细的操作及术后的规范标准化治疗等均可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对我们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游炜[6](2021)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从2015年01月-2020年10月收住入院的符合条件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患者217例,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开颅术后患者出现颅内感染临床症状、体征,分为颅内感染组和非颅内感染组,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发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例数44例,非颅内感染的患者例数17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是否急诊手术、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是否去骨瓣减压、开颅骨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中动脉瘤夹数量、术中是否用硬脑膜补片、手术时长、术后放置外引流时间、术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我们对17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进一步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发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结果:对217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44例(占20.28%),非颅内感染的患者173例(占79.72%);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得出患者的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术前Hunt-Hess分级、开颅骨瓣大小、手术时长、术后放置外引流时间、术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否急诊手术、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中出血量、术中动脉瘤夹数量、术中是否用硬脑膜补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前面7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位置[OR=1.723,95%CI(1.027,2.889)]、手术时长[OR=0.378,95%CI(0.161,0.887)]、术后放置外引流时间[OR=0.238,95%CI(0.131,0.432)]是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与多种因素相关。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术前Hunt-Hess分级、开颅骨瓣大小、手术时长、术后放置外引流时间、术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分析后提示动脉瘤位置、手术时长、术后放置外引流时间是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术后放置外引流时间与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关系紧密,为最相关的影响因素,随着放置外引流时间延长,颅内感染的风险也相应增高。

靳素彬[7](2021)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是一种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威胁老年人生命的脑血管疾病。在其治疗方案中,除去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是传统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该方法安全、可靠、可控,具有直观、复发率低、花费少、可解除占位效应等优点。但术后有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可以有效干预影响预后因素,改善患者预后。本文主要研究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夹闭术治疗的1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术前评估:Hunt-Hess分级、术前CT 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Score,GCS);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机(是否是3天内早期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颅脑CTA或DSA观察有无复发。并在术后3个月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以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佳、6分患者死亡。应用SPSS 26.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各指标间有无相关性,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合并高血压、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病例,其中69.35%患者预后良好,24.19%患者预后不佳,6.45%患者死亡。术后随访时间在3-6个月,复查颅脑CTA或DSA观察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1.影响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手术的预后因素较为复杂,年龄、伴有高血压、术前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预后均有不同程度影响。2.对老年动脉瘤患者需综合全面分析病情后,依据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前评估等制定治疗方案,破裂患者应尽量尽早手术,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从而进一步提高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孙阳阳[8](2021)在《关于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以及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13例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出术前模型和联合模型,进一步以术前和联合模型中展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变量,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213例患者中,108例(50.7%)预后良好,105例(49.3%)预后不良。(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饮酒史(P=0.030)、糖尿病病史(P=0.011)、WFNS V级(P<0.001)、介入栓塞治疗(P=0.044)、动脉瘤术后破裂再出血(P=0.001)、载瘤动脉痉挛(P<0.001)、气管切开术(P=0.026)、脑梗死(P<0.001)、术前脑疝(P<0.001)以及术后脑疝(P=0.015)的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梗死(OR=18.277,P<0.001,95%CI:5.912-56.501)、动脉瘤再次破裂(OR=16.146,P=0.019,95%CI:1.573-165.693)、术前脑疝(OR=27.109,P=0.002,95%CI:3.276-224.328)、载瘤动脉痉挛(OR=7.035,P<0.001,95%CI:2.760-17.933)、介入栓塞治疗(OR=6.33,P<0.001,95%CI:2.445-16.39)和入院WFNS V级(OR=4.789,P<0.001,95%CI:2.108-10.879)。(3)由于不同部位以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表示各组之间存在差异,故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经行分组,进行不同治疗方式之间预后的分析表明,m-Fisher分级为III-IV级的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高级别动脉瘤(排除术前脑疝者)血管内治疗的良好预后率明显较夹闭术低(P=0.0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内治疗(OR=21.960,P<0.018,95%CI:1.708-282.267)也是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显示,各独立危险因素和各预测模型对预后的预测能力(AUC)的大小排序为:联合预测模型(AUC=0.871)>术前预测模型(AUC=0.797)>入院WFNS V级(AUC=0.698)>载瘤动脉痉挛(AUC=0.651)>术前脑疝(AUC=0.619)>脑梗死(AUC=0.616)>动脉瘤再次破裂(AUC=0.557)。Hosmer-Lemeshow试验评估校准发现,术前模型(χ2=0.232,P=0.972)和联合模型(χ2=8.004,P=0.156)均具有良好的校准性,显示出良好的预测的可靠性和拟合优度。联合模型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优秀(AUC=0.871),术前模型的AUC面积为0.797,可认为预测价值良好。结论除降低术前的WFNS分级、预防术前脑疝发生以及缓解载瘤动脉痉挛外,避免术后并发症如脑梗死、动脉瘤再次破裂等的发生,对于改善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也很重要。对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尤其是避免3d至7d进行手术,可改善其预后。此外,对于m-Fisher分级为III-IV级的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高级别动脉瘤患者而言,开颅夹闭术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陈毅斌[9](2020)在《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s,ACoAA)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大约占20%。动脉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为40%,再次破裂死亡率达80%。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闭塞动脉瘤,以防止再破裂出血。但无论是夹闭手术还是介入栓塞,患者的治疗预后差异较大。因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多变的病情和动脉瘤复杂的解剖特征,影响治疗预后的混杂因素多,评估其与预后的关联强度较为困难。本研究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究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通过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数据处理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分组为1999年~2008年与2009年~2018年两个手术组、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首先比较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情况,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定量、等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或秩和检验,分析两个手术组之间的预后差异及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的预后差异。然后根据GOS评分,将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将组间有差异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将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9年~2008年手术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32.7%,2009年~2018年手术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降低为21.3%,且2009年~2018年手术组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塞率均较低(P<0.05)。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动脉瘤形态4项因素对治疗预后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时期、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指向、术中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及术后脑出血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塞、术后脑出血在不同预后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2009年~2018年通过夹闭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较1999年~2008年明显改善。2009年~2018年夹闭手术组与介入栓塞组患者的预后无显着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时期、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指向、术中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及术后脑出血均是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塞、术后脑出血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郑鉴峰[10](2020)在《小型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小型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严重程度及再破裂出血风险分析目的:小型颅内动脉瘤(IA)的破裂出血严重程度及再破裂风险尚不清楚,由于瘤体较小和瘤壁薄弱,小型IA可能破裂后更易发生大量SAH和再出血。因此,评估小型破裂颅内动脉瘤(RIA)的出血事件及分析相关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我们对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所有动脉瘤性SAH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3D-CTA测量瘤体的最大直径,将所有患者分为小型RIA(≤5mm)组和中大型RIA(>5mm)组,分析两组的SAH出血量、再出血率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共收治24小时内的动脉瘤性SAH患者738例,小型RIA患者占所有的49.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SAH出血量(P=0.867)、再出血率(P=0.261)和不良预后率(P=0.055)无显着差异。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较大(P=0.001)和高血压(P<0.001)与小型RIA的大量SAH独立相关,而高血压(P=0.034)与小型RIA的再出血独立相关,并且对小型RIA再出血的影响大于中大型RIA(3.3倍比2.4倍)。结论:年龄较大或有高血压的患者小型IA破裂后更易发生严重SAH;而有高血压的小型RIA患者更易发生再破裂出血。第二部分小型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疗效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目的:5mm以内小型破裂颅内动脉瘤(RIA)占动脉瘤性SAH的绝大部分比例,其临床管理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小型RIA的外科治疗疗效及年龄相关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小型RIA患者。将不同年龄的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临床并发症和预后。多元logistic回归被用来分析老年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本组小型RIA患者的良好预后率为88.1%。其中,老年患者的不良预后率显着高于非老年患者(20.3%比8.2%;P=0.001)。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P=0.006),缺血性并发症(P=0.046)、心肺并发症(P=0.031)和肺部感染(P=0.008)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不规则形状(P=0.045)和缺血性并发症(P<0.001)是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小型RIA的非老年患者的外科手术疗效较好,但老年患者的治疗结果差,残疾率和死亡率高;而术前动脉瘤形状不规则或术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是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应引起重视。第三部分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疗效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目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数量逐渐增多,而动脉瘤大小是影响其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比较小型UIA和中大型UIA的治疗疗效及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差异。方法:我们对2011年5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的UIA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3D-CTA测量最大动脉瘤的直径分为小型UIA(≤5mm)组和中大型UIA(>5mm)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临床并发症和预后,并分析与患者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小型UIA组和中大型UIA组患者在外科手术治疗后预后无明显差异(P=0.104)。多因素分析显示最大动脉瘤大小(P=0.014)和年龄(P=0.009)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小型UIA中,老年和非老年患者的良好预后率较高(97.6%比98.4%;P=1.000);在6-10mm中大型UIA中,老年患者的不良预后率显着高于非老年患者(9.4%比0%;P=0.007);在超过10 mm中大型UIA中,老年和非老年患者的不良预后率均较高(14.7%比7.5%;P=0.458)。结论:小型UIA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良好,但中大型UIA的老年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很高,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应更加慎重。

二、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治疗时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1.3.2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1.3.3 巴塞尔指数(BI)
        1.3.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4 分析介入治疗时机与患者预后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2)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综述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
    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及其特点
        1.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
        1.2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特点
    2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2.1 CTA、MRA检查
        2.2 DSA检查
    3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
        3.1 治疗概述
        3.2 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
        3.3 血管内介入治疗
    4 总结
第一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脑血管造影
        1.1.3 血管内治疗
        1.1.4 围手术期药物应用
        1.1.5 并发症及其处理
        1.1.6 临床结局与随访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临床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
        1.2.2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案
        1.2.3 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一般临床情况
        1.3.2 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4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5 破裂动脉瘤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6 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分级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第二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危险因素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2.2.2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2.2.3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2.3 讨论
        2.3.1 破裂动脉瘤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2 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4 支架辅助栓塞技术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5 易发生破裂出血的微小动脉瘤的识别
        2.3.6 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置
    2.4 附图
第三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危险因素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3.2.2 缺血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3.2.3 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3.3 讨论
        3.3.1 高血压病史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2 不同部位微小动脉瘤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3 瘤颈宽度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4 破裂动脉瘤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5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6 缺血并发症的处理
        3.3.7 预防缺血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3.4 附图
第四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方法
        4.1.1 临床资料
        4.1.2 危险因素
        4.1.3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4.1.4 影像随访动脉瘤复发情况
        4.1.5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4.2.2 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4.2.3 术后复发的时间
    4.3 讨论
        4.3.1 吸烟饮酒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2 破裂动脉瘤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多发动脉瘤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4 治疗策略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5 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6 动脉瘤位置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4 附图
第五部分 结论
创新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原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3 预后评价标准[7]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影响
    3.2 术后并发症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影响
    3.3 Hunt-hess分级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影响
    3.4 CT Fisher分级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影响

(4)脑动脉瘤夹闭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第一部分:大脑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三、第二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颈内动脉的安全时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七、致谢

(5)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背景与目的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颅内动脉瘤的测量标准
    2.3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2.4 MRS评分量表
    2.5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观察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
    3.2 影响老年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介入栓塞术
    4.2 年龄
    4.3 性别
    4.4 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吸烟饮酒史
    4.5 循环系统中的炎症因子
    4.6 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
    4.7 动脉瘤大小
    4.8 手术时机
    4.9 术后并发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1.4 分组
    2.研究方法
        2.1 收集患者住院相关资料
        2.2 相关因素定义
    3.术前、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
    4.术后治疗方案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颅内感染治疗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临床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关于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1. 手术与介入的预后差异及选择
    2. 术前Hunt-Hess分级与预后关系分析
    3. 术后脑梗塞与预后关系分析
    4. 术后脑出血与预后关系分析
    5. 预后情况判别的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小型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型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严重程度及再破裂出血风险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型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疗效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疗效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文献综述: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治疗时机选择[J]. 徐圣隆,叶指南,何金峰,徐浩. 中国现代医生, 2021(35)
  • [2]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D]. 张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3]原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 高群,张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6)
  • [4]脑动脉瘤夹闭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D]. 彭紫薇.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5]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D]. 吴江彬. 汕头大学, 2021(02)
  • [6]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D]. 游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靳素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关于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D]. 孙阳阳.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陈毅斌.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小型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郑鉴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