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国,汤红翠,秦海宏,贾琳钰,龙文月,冯宝民[1](2017)在《凤仙花水提物对小鼠腹泻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凤仙花水提物对实验动物胃肠道平滑肌的影响并对凤仙花的止泻机制进行探究。按照灌胃的方式给予小鼠番泻叶煎剂诱导小鼠腹泻模型,并根据观察腹泻潜伏期及腹泻次数等指标来评价凤仙花水提物的止泻作用;依次进行小鼠的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通过观察现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凤仙花水提物对番泻叶煎剂所导致的小鼠泄泻以及小鼠的小肠推进和胃排空有对抗作用。说明凤仙花水提物对小鼠腹泻有抑制作用,其中凤仙花水提物中可能具有止泻成分,其止泻机制之一为抑制肠胃运动。
王倩,苗明三[2](2014)在《凤仙花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凤仙花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过敏、促透皮、抗癌、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中以外用常见,也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及风湿等症。凤仙花外用作为透皮剂或在外用制剂的应用、改善脑缺血方面研究将是未来重点。
秦颢[3](2013)在《负压抽吸结合局部灌注聚桂醇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负压抽吸结合局部灌注聚桂醇治疗腋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应用负压抽吸结合局部灌注聚桂醇的方法对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门诊的17例腋臭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对比腋臭程度指数。结果:1.术前腋臭程度指数与术后1个月腋臭程度指数比较,P<0.05,认为术前、术后1个月腋臭程度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1个月腋臭程度指数低于术前,说明手术有效。2.术前腋臭程度指数与术后6个月腋臭程度指数比较,P<0.05,认为术前、术后6个月腋臭程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6个月腋臭程度指数低于术前,说明手术有效。3.术后1个月腋臭程度指数与术后6个月腋臭程度指数比较,P>0.05,认为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腋臭程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手术效果最少可维持6个月。4.术后并发症:皮肤水泡3人(23.5%);血肿0人(0.0%);皮瓣坏死0人(0.0%);疤痕挛缩0人(0.0%);局部感染0人(0.0%);术后腋毛区生长均较前减少,具体:基本没有腋毛2人(11.8%)腋毛部分生长11人(64.7%);腋毛较前减少4人(23.5%);腋毛不变0人(0.0%)。术后疤痕:不显眼12人(70.5%);略微可见5人(29.5%);比较明显0人(0.0%);很明显0人(0.0%)。5.患者主观评价:很满意7人(41.2%);满意8人(47.1%);不满意2人(11.7%);非常不满意0人(0.0%)。结论:负压抽吸结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灌注治疗腋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肖威[4](2013)在《“带蒂皮片法”治疗腋臭54例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腋臭是一种严重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患者心理障碍。此症是由患者腋窝、外阴等部位的大汗腺分泌的分泌物经分解发酵后散发出的一种特殊难闻的气味。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种类繁多,可简单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手术治疗的方法又有传统手术,小切口微创等,本文就“带蒂皮片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资料和方法:我们采用“带蒂皮片法”治疗腋臭患者54例。将腋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剪成中厚皮片厚度,腋毛边缘外1—2cm皮肤采用“保留蒂部皮瓣”修剪法,去除腋浅筋膜和顶泌汗腺分泌部,紧贴真皮网状层去除毛囊,最后示手术区面积大小,适度修剪切口区部分皮肤,真皮下血管网下方常夹杂有一定厚度的顶泌汗腺分泌部。修剪去除顶泌汗腺时,能否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应视部位而定。腋窝中央部位(切口两侧)区域,难以保留真皮下血管网,手术时应予以切除,既可减少异味残留又可提高皮片存活率。而在腋窝周围部位(皮瓣蒂部)、顶泌汗腺分泌部呈散在分布,且真皮下血管网分支较粗大,故可保留。结果:本组54例腋臭患者,术后随访三个月年至一年。有效48例:双侧均无明显异味,腋毛稀疏;显效6例:多汗时或者剧烈运动后双侧有轻微异味,腋毛少量;无效0例:双侧异味无明显改变,腋毛无明显减少。手术切口一期愈合89侧(82.41%),二期愈合19侧(17.59%)。其中出现血肿2侧(10.53%)、积液3侧(15.79%)、皮瓣表皮磨破至部分坏死3侧(15.79%)、局部瘢痕形成3侧(15.79%)、残留异味5侧(26.32%)、切口愈合不良3侧(15.79%)。所有患者术后无影响上肢功能,无大面积皮肤坏死,无神经损伤,无严重感染,大部分患者术后术区瘢痕不明显,手术效果好、无复发存在。结论:“带蒂皮片法”修剪法根治腋臭,充分利用了腋窝顶泌汗腺和真皮下血管网的解剖学基础,保证了手术确切止血和腋窝顶泌汗腺的有效去除,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皮肤血供。其效果理想,并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周灵君[5](2012)在《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煅炉甘石修订项目(YS-129)和江苏省2009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B280Z),并对其进行深化研究。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整理国内外多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专着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1.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包括疗效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2.炉甘石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工艺、炮制作用与机理、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3.赤石脂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作用、化学成分、药理与毒理、临床应用等六个方面,以期为本课题即将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使用的矿物药有43种,其中27种已被药典收载,包括金礞石、雄黄、轻粉等3个已很少使用品种,而常用药龙骨、龙齿和阳起石还未载入药典。此外,还存在对炉甘石、赤石脂等矿物药的产地背景不够重视、生熟混用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对矿物药作用物质基础、炮制工艺和机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矿物药质量标准和矿物药质量认定体系,充分利用矿物资源。2.采用XRD法对17批炉甘石和15批煅炉甘石样品进行成分分析,药典法测定ZnO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煆炉甘石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完善锻炉甘石质量标准,在对煆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市售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开展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规定煅炉甘石中ZnO最低含量。以抑菌活性和ZnO含量为指标,对炉甘石多次煅淬的煅淬次数和一次锻淬水飞的具体工艺进行研究,比较多次煅淬与煅淬水飞的优劣。采用XRD、IR、TEM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深入探讨炉甘石炮制工艺和炮制机理。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模型,观察炉甘石对小鼠的抗炎和镇痛作用。采用大鼠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通过考察炉甘石对损伤修复过程中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创面肉芽组织的影响,开展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炉甘石质量评价与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市售矿物药生、煅炉甘石XRD谱显示其多为CaCO3及其它杂质而无应有的ZnCO3或ZnO,与ZnO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少数含有ZnO的煅炉甘石,其XRD图谱则显示为基本未经煅烧分解的生品,样品中Pb、Cd、Cu、As含量也较高。检测结果表明市售炉甘石原矿物品种来源较为复杂,炮制品质量控制较为混乱。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而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生、煅炉甘石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2)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700 ℃煅制能使炉甘石分解较完全;若采用多次锻淬工艺,40目炉甘石1次煅淬后ZnO含量高、抑菌活性强,拇指盖大小炉甘石7次煅淬效果最佳;一次煅淬水飞时,40目炉甘石700 ℃煅烧1 h即可使其分解较完全,ZnO含量高,水飞后颗粒变得小而均匀,可溶性杂质减少,吸湿性增强,抑菌活性增强。且一次锻淬水飞法省时省力,节约能源,是炉甘石合适的炮制方法。ZnO、ZnC03、Zn5(C03)2(OH)6和ZnS04均有抑菌效果,推测炉甘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锌元素。(3)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1.665 mg ZnO·(g·d)-1、3.330 mg ZnO·g·d)-1两个剂量组能明显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提示炉甘石可对抗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3.330 mg ZnO·g·d)-1剂量组有明显镇痛作用,而煅炉甘石低剂量组及黄芩膏阳性对照组均无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炉甘石抗炎、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生、煅炉甘石对于大鼠体重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生炉甘石有助于缩小创口面积,而锻炉甘石对创口面积的缩小没有明显效果。炉甘石和煅炉甘石在高剂量时均可以促进肉芽组织中的新生毛细血管生成(P<0.01),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恢复。生炉甘石高剂量组在给药8天后,可以增大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5)。而煅炉甘石高剂量组不仅可以增加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1),还增加了毛细血管的周长(P<0.01)。生、煆炉甘石均可增加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管径和数量(P<0.01或P<0.05),对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生、煆炉甘石均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创口愈合。煅炉甘石可激活中性粒细胞,通过增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创面的免疫功能。炉甘石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炮制后吸湿性、抑菌作用增强,锌元素含量增加,敛口生肌作用增强,提示炉甘石的敛口生肌效应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3.采用IR分析和XRD法对14批赤石脂、3批锻赤石脂和1批白石脂样品进行成分分析,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Al2O3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煅赤石脂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在对赤石脂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的市售赤石脂进行了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结合TG和烧失率分析,以Al2O3含量、吸湿性和抑菌活性为指标,对直接煅烧和加醋煅烧的赤石脂的具体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煅制温度、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炮制的影响。采用XRD、IR、SEM、TEM、ICP-MS分析和酸碱度、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探讨赤石脂的有效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市售14批赤石脂生品的IR图谱显示其中13批样品的IR图谱与文献多水高岭石特征相一致,但是XRD分析显示只有4批赤石脂的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各样品A1203含量测定结果与XRD分析结果一致。因此IR分析不能单独作为鉴别赤石脂真伪的手段,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赤石脂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部分样品中Pb、Cu、As含量较高,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2)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炮制后赤石脂的Al2O3含量增加,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的A1203含量和结构没有显着影响。每100kg赤石脂加30 kg醋和10 kg水调匀后搓条切段,700 ℃锻制1h能使Al2O3含量较高,吸湿性增强,浸出物增加,炮制后赤石脂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可以有效地酸化创面,降低创面的pH值,促进创面愈合,但是抑菌活性降低。铝在赤石脂中有无作用、有何作用、以何种形态发挥作用以及赤石脂的物质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本研究有以下创新点:1.完善煆炉甘石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成果被2010年版药典采用。参照药材标准,考察了煅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在对收集的15批煅炉甘石饮片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建立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方法和限度,规定煅炉甘石含氧化锌(ZnO)不得少于56.0%。其中煅炉甘石的性状和含量测定已被2010年版药典采纳。2.采用现代方法和技术较为系统地阐释炉甘石的炮制机理。采用多种化学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手段,结合药效学指标优选出炉甘石的最佳炮制方法是煅淬水飞法,并对其炮制机理进行系统阐述:高温煅烧使碳酸锌分解成ZnO,且锌不易损失,因此锌元素含量增加;水淬使炉甘石易粉碎;水飞可除去水溶性杂质,且使颗粒变得小而均匀,更适于临床应用;经过炮制,炉甘石吸湿性增强,可以使创面保持干燥,增强其收敛功效。3.本文较为系统地对炉甘石外用中医功效及其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评价。炉甘石吸湿性较强,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能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加速创面的新陈代谢,促进大鼠伤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加快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加速皮肤创口的愈合。文献认为炉甘石中起抑菌作用的是ZnO,而ZnCO3无抑菌活性,ZnO含量直接影响炉甘石的抑菌活性。本文通过多种含锌化学物质的抑菌活性测试和锌元素含量、物质结构分析,推测炉甘石抑菌活性的有效成分是锌元素,游离态的锌元素含量影响炉甘石抑菌活性。
马博[6](2010)在《二种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与病理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腋臭患者分别进行小切口搔刮法、大汗腺修剪法治疗,寻找安全有效、复发率更低的祛除腋臭的手术方法。方法:2009年6月-2010年5月间手术治疗90例腋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其中Ⅰ组45例,双侧发病23例共计68个腋臭部位;Ⅱ组45例,双侧发病31例,共计76个腋臭部位。分别采用小切口搔刮法、大汗腺修剪法二种不同的清除大汗腺的手术方法,随访3月至6月。对手术前后的气味、病理切片大汗腺残留、疤痕是否明显、固定时间长短和其他的外科并发症(如血肿、皮瓣坏死、伤口裂开和切口感染等)等进行对比。结果:大汗腺修剪法治疗组的复发率和病理切片大汗腺残留率均低于小切口搔刮治疗组,两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小切口搔刮法术后疤痕不明显,术后固定时间少于大汗腺修剪法治疗组。结论:大汗腺修剪法治疗腋臭复发率和病理切片大汗腺残留率均低,是目前手术治疗腋臭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陈彩莲[7](2007)在《浅述凤仙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永祥[8](2006)在《腋臭治疗近况》文中提出近年来腋臭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口服、外用、注射、物理(微波、冷冻、电凝、激光、同位素)、手术等。一般认为口服、外用、同位素治疗由于未能直接对大汗腺及其排泄导管构成破坏,疗效相对不稳定;注射、微波、冷冻、电凝、手术均对大汗腺及其排泄导管直接构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疗效相对稳定。
刘亚东,汪溪[9](2001)在《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我科对不愿手术或不能手术的腋臭患者给予外用药物治疗,疗效肯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共选治1999年4月~2001年1月确诊患者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17岁~35岁,平均年龄23.5岁;病程0.5α~7α。2 治疗方法2.1 药物配制 凤仙草150g,山柰90g,姜黄90g,葛根80g,白矾60g滑石60g,氧化锌60g。按处方将上药精选,称量配齐,按《中药制剂手册》规范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制成粉剂,50g分
二、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凤仙花水提物对小鼠腹泻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凤仙花水提物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影响[19, 20] |
2.2 凤仙花水提物对正常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21-24] |
3 讨论 |
(2)凤仙花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抗真菌作用 |
2.2 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2.3 抗炎镇痛作用 |
2.4 抗过敏作用 |
2.5 促透皮作用 |
2.6 其他 |
3 临床应用 |
4 毒性及不良反应 |
5 食疗应用 |
6 展望 |
(3)负压抽吸结合局部灌注聚桂醇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带蒂皮片法”治疗腋臭54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
第一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疗效研究 |
1 中药内服 |
2 中药汤剂外洗湿敷 |
3 复方膏剂外治 |
4 复方散剂外治 |
5 单味药外用 |
第二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对创面生长因子的作用 |
2 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
3 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的作用 |
4 调节创面免疫功能 |
5 对纤维结合蛋白(FN)的影响 |
6 对创面微量元素、pH值的影响 |
第二章 炉甘石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工艺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炮制作用与机理 |
1 炮制作用的古代研究 |
2 炮制作用和机理的现代研究 |
第五节 临床应用 |
1 眼类疾病 |
2 皮肤病 |
3 肛门类疾病 |
4 慢性宫颈炎 |
5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
6 腋臭 |
第三章 赤石脂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作用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化学成分 |
第五节 药理与毒理 |
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2 抗炎作用 |
3 止泻作用 |
4 保护消化道粘膜作用 |
5 对磷烧伤的治疗作用 |
6 毒性或不良反应 |
第六节 临床应用 |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及建议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矿物药化学成分 |
2.2 矿物药用量 |
2.3 矿物药名称 |
2.4 矿物药来源 |
2.5 矿物药使用类型 |
2.6 矿物药治疗范围 |
3 讨论 |
4 建议 |
4.1 加强对矿物药基源的研究 |
4.2 加强对矿物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4.3 加强对矿物药炮制机理的研究 |
4.4 加强对矿物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炉甘石炮制机理和效应评价研究 |
第一节 炉甘石质量评价及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1.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1.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2 煅炉甘石性状 |
2.3 炉甘石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煅炉甘石含量测定 |
2.4.2 铬黑T法测定市售生、煅炉甘石ZnO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用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物炮制 |
2.1.1 多次煅淬 |
2.1.2 煅淬水飞 |
2.2 ZnO含量测定 |
2.3 热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XRD测试 |
2.5.2 IR测试 |
2.5.3 TEM测试 |
2.5.4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6]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炮制工艺 |
3.1.1 煅制温度的选择 |
3.1.2 多次煅淬次数的选择 |
3.1.3 一次煅淬水飞工艺 |
3.1.4 多次煅淬与一次煅淬水飞的比较 |
3.2 炮制机理 |
3.2.1 有效成分 |
3.2.2 微量元素 |
3.2.3 酸碱度 |
3.2.4 吸湿性 |
3.2.5 炮制作用 |
3.2.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自制煅炉甘石 |
2.2 炉甘石洗剂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2.5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3 讨论 |
3.1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3.2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和饲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条件 |
2.1.2 统计学方法 |
2.1.3 实验分组和剂量 |
2.1.4 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的建立[7,10] |
2.1.5 炉甘石对损伤的修复治疗 |
2.2 实验结果 |
2.2.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2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直径的影响 |
2.2.3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4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面积及周长的影响 |
2.2.5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面密度及周密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的影响 |
3.2 炉甘石对创面血液循环的作用 |
3.3 炉甘石对创面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4 炉甘石对创面免疫功能的影响 |
3.5 炉甘石的抗菌作用 |
3.6 炉甘石对创面微量元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赤石脂的质量评价与炮制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2.1.1 各批次赤石脂、煅赤石脂和白石脂红外光谱图 |
2.1.2 红外光谱分析[1-3] |
2.2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2.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2.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3 砷、汞、铅、锡、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KF置换EDTA容量法与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比较 |
2.4.2 KF置换EDTA容量法的方法学考察 |
2.4.3 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市售生、煅赤石脂和白石脂Al_2O_3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Al_2O_3含量测定[34] |
2.2 药物炮制 |
2.2.1 加醋对赤石脂Al_2O_3含量的影响 |
2.2.2 正交法优选赤石脂炮制工艺 |
2.3 热分析 |
2.3.1 TG曲线 |
2.3.2 烧失率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IR测试 |
2.5.2 XRD测试 |
2.5.3 SEM观察 |
2.5.4 TEM观察 |
2.5.5 浸出物测定 |
2.5.6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7-12]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2.6.5 验证不同工艺赤石脂、白石脂、硅酸铝体外抑菌活性(试管+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热分析 |
3.2 酸碱度 |
3.3 吸湿性 |
3.4 IR光谱分析 |
3.4.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IR光谱分析 |
3.4.2 醋处理对赤石脂红外光谱的影响 |
3.5 XRD分析 |
3.5.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XRD分析 |
3.5.2 醋处理对赤石脂的影响 |
3.6 SEM观察 |
3.7 TEM观察 |
3.8 浸出物测定 |
3.9 ICP-MS分析 |
3.10 正交试验 |
3.11 Al_2O_3含量 |
3.12 抑菌活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炉甘石和赤石脂炮制及敛口生肌效应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1 炮制方法 |
2 炮制机理 |
3 敛口生肌效应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二、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二种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与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腋臭程度的判断标准 |
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4 观察指标 |
2.5 数据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药物配制 |
2.2 使用方法 |
3 疗效分析 |
3.1 疗效判定 |
3.2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四、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凤仙花水提物对小鼠腹泻抑制作用的研究[J]. 王惠国,汤红翠,秦海宏,贾琳钰,龙文月,冯宝民. 大连大学学报, 2017(03)
- [2]凤仙花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分析[J]. 王倩,苗明三. 中医学报, 2014(06)
- [3]负压抽吸结合局部灌注聚桂醇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观察[D]. 秦颢.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4]“带蒂皮片法”治疗腋臭54例的疗效分析[D]. 肖威. 浙江大学, 2013(03)
- [5]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D]. 周灵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二种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与病理观察[D]. 马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2)
- [7]浅述凤仙的临床应用[J]. 陈彩莲. 中国民间疗法, 2007(03)
- [8]腋臭治疗近况[J]. 刘永祥. 临床军医杂志, 2006(04)
- [9]凤仙粉治疗腋臭临床观察[J]. 刘亚东,汪溪. 中医外治杂志,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