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晶,高昭,张蕴达,张喜梅[1](2021)在《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影响术后视力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眼内炎246例(246只眼)的病例资料。观察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 并对影响术后视力的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5~84(41.67±15.51)岁, 男女比值为8.1∶1, 职业以工人占比最多。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孔伤多见, 眼内异物以金属性者为主, 外伤分区以Ⅰ区最多见, Ⅲ区的基线视力最差。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0.7%(90/227)。患者的中位基线视力(logMAR)为2.3(2.3, 2.7), 治疗后明显提高至1.8(0.9, 2.3)(Z=-10.398, P<0.001)。眼内异物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结论眼内异物的存在是影响外伤性眼内炎术后视力的独立因素。不同的治疗方式与就诊时间有相关性。外伤性眼内炎致病菌阳性率为40.7%, 最常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
李娴,申战省,张耀东[2](2020)在《儿童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因素致病菌谱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49例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致病菌谱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儿童感染性眼内炎49例(49眼)的临床资料。分别抽取玻璃体进行细菌培养,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范围2~12岁。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其次为眼部手术,共培养出细菌21株,真菌1株,病原菌培养检出率为44.89%(22/49),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72.7%,16/22),以葡萄球菌属细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依据患儿感染性眼内炎的严重程度,分别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8例)、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注射抗生素(7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24例)和玻璃体手术联合气体填充(10例)。视力提高35例,视力不变8例,视力下降6例。结论儿童感染性眼内炎以眼外伤为主,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早期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儿童感染性眼内炎最有效的措施。
黄丽莎[3](2020)在《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致病菌,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对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2年-2018年收治的177例(179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原因,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眼内炎共177例,179眼,男121例,女56例;右眼91例,左眼84例,双眼2例;年龄8-87岁,平均为(55.25±16.60)岁;以18-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眼外伤所致的眼内炎104例(104眼),其中异物伤31例(31眼),穿通伤70例(70眼),破裂伤2例(2眼),爆炸伤1例(1眼);内眼术后眼内炎51例(51眼),其中白内障术后38例(38眼),玻璃体切除术后7例(7眼),青光眼手术后5例(5眼),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后1例(1眼);内源性眼内炎16例(18眼);角膜溃疡6例(6眼)。病原学培养阳性41例,其中细菌31例,真菌7例,细菌合并真菌3例,致病菌中14例为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31例(31眼),占37.80%,内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10例(10眼),阳性率为71.4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25,P=0.019),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经治疗18例(18眼)感染无法控制实施眼内容物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159例(161眼)感染控制,眼球保存率为89.94%。41例(41眼)外源性眼内炎经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炎症便可控制,其中外伤性眼内炎患者17例(17眼),占16.35%,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24例(24眼),占47.06%,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91,P=0.000),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患者高。108例(108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106例(106眼)眼内炎症控制,占98.15%,手术前视力大于0.05者为13例(13眼),占12.04%,手术后视力大于0.05者为59例(59眼),占54.6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08,P=0.000),提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有所提高。45例(45眼)感染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占41.67%,其中视网膜脱离15例(15眼),占13.89%。治疗后视力无光感23只眼,光感10只眼,手动13只眼,指数24只眼,0.02~0.1 20只眼,0.1~0.3 26只眼,0.4~0.648只眼,0.7以上15只眼。采用秩和检验显示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7.408,P=0.000),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及内眼手术。其中外伤性眼内炎以中青年男性发病率最高;内眼术后眼内炎多见于白内障手术;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高。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以视网膜脱离多见,占13.89%。及时给予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除术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贺晓珍,李凤洁,史沛艳,孙吉君,史伟云,王婷[4](2019)在《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转归》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总结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纳入山东省眼科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例26眼诊断为儿童外伤性眼内炎1~13岁患儿的病历资料,总结分析年龄、致伤物、接受治疗时间、治疗方式、并发症和患眼视力等;根据预后状态对患儿进行预后分级,并比较不同就诊时间、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抗生素应用情况下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26例患儿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6.56±3.25)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婴幼儿组(0~2岁)2例,占7.69%,学龄前组(3~5岁)10例,占38.46%,学龄组(6~14岁)14例,占53.85%。主要致伤物为铁丝电线,占34.62%(9/26);其次为注射器针头,占15.38%(4/26);烟花爆竹占11.54%(3/26)。26例患儿入院后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联合晶状体摘出术者24例,占92.31%。26例患儿中8例无初视力记录,其余18眼末次随访患儿视力较术前初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5,P=0.033)。房水和玻璃体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为23.08%(6/26),菌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83.3%(5/6)。预后分级1级15例,占57.7%,2级7例,占26.9%;3级4例,占15.4%。不同就诊时间、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患儿预后分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就诊时间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组、手术次数组以及是否全身应用抗生素组与预后分级明显相关(rs=0.580、0.414、0.428、0.535,均P<0.05)。结论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危害严重,尽早就诊并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可改善患儿预后。
张迎,安燕,王海莹,张静静[5](2018)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下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18例视力光感的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围手术期的护理: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及时安排手术,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后关注玻璃体和前房细菌及真菌的培养结果,并及时调整用药;做好出院指导。18例感染性眼内炎均得到控制,17例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3例视力0.3以上,1例严重眼外伤患者视力下降,全部病例随访612个月,视网膜均在位。
高瑞新,曹婷婷,白国欣,刘逾[6](2018)在《外伤性眼内炎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眼内炎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外伤性眼内炎患者73例(73眼),其中41眼急诊行玻璃体切割术,32眼急诊单纯行玻璃体腔注药术。玻璃体切割手术者中21眼硅油填充,9眼20%C3F8填充,11眼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开始时及玻璃体腔注药前均抽取玻璃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患者随访6~24个月,行硅油填充术后2眼眼球萎缩,玻璃体腔注药效果不佳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者中1眼最终眼球萎缩,除这3眼外,其余患者眼内炎症均得到控制。眼内取材培养阳性的患者共58眼,其中混合感染5眼。共培养致病菌63株。致病菌谱的构成中,革兰氏阳性菌(62%)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真菌(21%)和革兰氏阴性菌(18%)。从具体菌种看,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25%),然后依次是曲霉菌(1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结论:对于外伤性眼内炎,一旦确诊,需根据病情即刻采取治疗措施,其中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玻璃体腔注药术均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田秀红[7](2017)在《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84例,采用动态化随机单双号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传统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试验组42例,采用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视力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视力、视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可以有效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吕明良,李敏[8](2016)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但对于视网膜未脱离者手术中是否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的观点不尽一致[1-3]。为了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我们对本院一组无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的儿童眼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6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儿36例36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3例
罗益文,万尚韬,李娉,陈凯佳[9](2016)在《31例儿童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总结儿童眼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儿童眼内炎最佳治疗时间和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作者诊治的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31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31例患儿,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4岁,幼儿组4人、学龄前组13人、学龄组13人。根据患儿眼内炎的病变程度,分别选择静脉注射抗生素(4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10例)、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16例)和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惰性气体填充(1例)等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良好19例(61.29%),硅油依赖6例(19.35%);眼球萎缩或低眼压6例(19.35%)。本组儿童致伤原因较多,幼儿主要是家用锐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学习用具为主。本组儿童眼内炎病原菌培养检出率低(37.04%)、耐药菌多,G+球菌是主要感染菌种(50%),存在复合菌种感染(10%)。头孢他啶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局部频繁滴眼可有效控制细菌性感染,10 d内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预后优于10 d后接受手术治疗(P<0.05),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早与晚均不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早期玻璃体手术是决定儿童眼内炎预后的关键,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是挽救重度眼内炎最有效的措施。
潘东艳,孙伟峰,顾操,张睿,秦海峰,仲明[10](2016)在《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分析开放性眼球外伤89例(89只眼)中眼内炎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致伤原因、视力、伤口情况、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的关系以及细菌培养结果、手术情况及术后视力。采用单因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本组发生眼内炎12例(13.48%)。单因素分析表明,金属致伤物、自闭伤口、穿孔伤、角膜伤口是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虹膜脱出、2代及以上抗生素的预防性全身应用是眼内炎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眼内异物、是否有晶状体破裂、缝合时间是否在24 h以内与眼内炎的发生无明显关系。本组所有病例均接受了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后11例(91.67%)视力为光感0.02,1例(8.33%)视力为0.5。结论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预后差,重在预防。建议对于金属物体致伤、自闭伤口、穿孔伤、角膜伤口的患者须预防性全身应用2代以上头孢类抗生素。
二、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3)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感染性眼内炎定义、分类及危害 |
1.2 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
1.3 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 |
1.4 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 |
1.5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方法 |
1.6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及进展 |
1.6.1 药物治疗 |
1.6.2 玻璃体腔注药术 |
1.6.3 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
1.7 本研究主要目的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诊断依据 |
2.2.1 病史 |
2.2.2 临床表现 |
2.2.3 眼部常规检查及辅助检查 |
2.2.4 标本采集及病原微生物检查 |
2.3 治疗 |
2.3.1 药物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2.3.3 眼内容物剜除术及眼球摘除术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年龄、性别、眼别及致病原因 |
3.2 病原学检查结果 |
3.3 治疗措施及效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回顾性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结果 |
2 围手术期护理 |
2.1 心理护理 |
2.2 术前准备 |
2.2 术中护理 |
2.3 术后护理 |
3 小结 |
(7)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31例儿童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外伤性眼内炎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度 |
1.3 治疗方案 |
1.4 病原菌取材培养 |
1.5 研究项目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
2.3 并发症 |
2.4 治疗效果 |
2.5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致病因素分析 |
3.2 抗生素选择及玻璃体手术效果分析 |
3.3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四、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影响术后视力因素的分析[J]. 王晶晶,高昭,张蕴达,张喜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11)
- [2]儿童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因素致病菌谱及疗效分析[J]. 李娴,申战省,张耀东.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05)
- [3]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D]. 黄丽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转归[J]. 贺晓珍,李凤洁,史沛艳,孙吉君,史伟云,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07)
- [5]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护理[J]. 张迎,安燕,王海莹,张静静. 天津护理, 2018(04)
- [6]外伤性眼内炎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分析[J]. 高瑞新,曹婷婷,白国欣,刘逾.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8(03)
- [7]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 田秀红. 医疗装备, 2017(14)
- [8]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疗效观察[J]. 吕明良,李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05)
- [9]31例儿童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J]. 罗益文,万尚韬,李娉,陈凯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6(05)
- [10]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J]. 潘东艳,孙伟峰,顾操,张睿,秦海峰,仲明.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