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纲[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冯迪垒[2](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张福彦[3](2020)在《空间秩序思想及其之于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地球表层的事物和现象,受内在规律的支配而生成与演化,但只要其存在,它就会在某一时间段上占据空间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形态,这是通过空间属性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本体的逻辑起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包括位置、形态、分布等方面。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的表现是纷繁复杂的。清晰有序地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表现,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学习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为了高效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有序的状态,需要一定的思想方法对认知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以提高认知的效率与效果。地理空间秩序思想,就是在总结目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认知方法的基础之上,凝练出能够指导秩序性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的上位思想方法。而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还有必要基于空间秩序思想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对策。地理学研究中对“空间秩序思想”尚未有共识度很高的定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梳理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关于空间秩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空间秩序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刻画了空间秩序思想的重要特征。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地理教师为此采取了诸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并不是以引导学生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秩序为宗旨的,但也起到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清晰有效的认知状态的作用。透过地理空间秩序思想的透镜去框定与选择有效的空间属性认知的教学方法,是建构地理空间秩序思想方法体系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地理教师做了广泛地调研,梳理出与空间秩序认知相关的8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此作为空间秩序认知的一般方法,结合“空间秩序组织者”这一类特殊方法,初步建构了空间秩序思想的方法系统。将空间秩序思想方法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是本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形态、分布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空间表现,是最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应用地理空间秩序思想方法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开展认知活动,可以提高认知效率与效果,并且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影响分析及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有着基础与启发作用。本研究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认知失序的表现及分析入手,深入剖析学生在空间秩序认知方面的思维根源,并在空间秩序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经验,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位置秩序、形态秩序、分布秩序及地理过程的空间表现秩序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探索,初步界定了空间秩序是主观认识层面的秩序,空间秩序探寻的目的是方便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的认知。空间秩序思想的两个要义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存在都是有秩序的”和“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秩序认知是简洁概括的”。空间秩序思想有主观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动态性与简洁性等特征,这体现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认知方法,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在头脑中加工组织成有序状态。为了更好的指明利用空间秩序思想、加工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信息的方向,本研究梳理出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秩序的基本表现有对应性秩序、一致性秩序、对称性秩序、序列性秩序、节奏性秩序和形象性秩序六个方面,这可以引导学生在处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信息时,从恰当的维度去觉察与探寻空间秩序。在具体的方法论方面,本研究建构起了感知方法、记忆提取方法、思维方法、想象方法等四个大类,一共九种认知方法,具体为尺度方法、分区与分类方法、地图填绘方法、简化方法、概括与抽象方法、理论演绎方法、空间图示方法、形象化方法和空间秩序组织法。并且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策略中,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背景及应用要点的阐释与强调。
白微[4](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创新源动力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中学阶段是把方向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学生、教师各种活动方式和影响的总和,是物质、精神、氛围上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开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对于完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制机制,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岳阳市区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硬件条件、机制保障、有效途径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改进这项工作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强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拓宽创新视野,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提升全员创新能力,调动全员创新激情,保障全员创新热情,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崔丽[5](2020)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6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被誉为“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的单元教学设计,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词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宏观的理念,最终要实现个体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转化,必须依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本研究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计划”这条教育教学活动链,重点关注承上启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环节,理论联系实践,探究初中阶段生物学教学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和理解文献,了解并掌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两者的内涵及研究现状,并尝试对本研究涉及的“初中生物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和“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概念界定。2、分析了在初中生物学中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具备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建构了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该框架由四个环节组成,包括以“选定单元主题”为起点,进行前端分析;以“挖掘教材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为抓手,确定单元目标;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优化单元流程;以“教—学—评”一致为原则,设计单元评价。3、以“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这一主题为例,完成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施,运用S-T教学分析法和纸笔测试法分别从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达成这两个方面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1)单元教学设计是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主体性。(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测试成绩。(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教学目标。本研究从理论探索到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单元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以期能为广大一线初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静[6](2020)在《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这不仅要求人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求人们拥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地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在梳理图表教学法促进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图表教学、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基于图表教学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如下问题:第一,由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素养、信息素养欠缺,教师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教师主要运用空间、逻辑属性比较突出的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图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过程中,存在使用形式单一、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水平低等障碍。第二,高中生普遍认为地理图表很重要,但对地理图表认识不深入,对地理图表的作用缺乏深入理解;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抓住要点进行分析,读图用图习惯不科学,图文转换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的整体地理思维能力水平偏低,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建构心理地图,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空间思维欲望。通过建构心理地图和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2)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科学指导用图,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巧用地理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在用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3)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增强图表运用的趣味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搭配组合图表,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创新思维需要兴趣作为内在动力,在搭配组合图表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依据提出的培养策略设计教学案例。在教学案例中主要运用地理景观图、地理表格、地理关系图等对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冯敬尧[7](2020)在《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发展方向。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负责任而又活跃的公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化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这对地理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是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树立更远大的教育追求,创新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对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教师应该倾听教师的声音,对教师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给予关注。本研究试图从实然的角度出发,真实地呈现一位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路径,从而充实关于创新型教师的实证性研究,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理解“创新型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一名青年中学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该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施并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科教学思想并有效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丰富,符合“创新型教师”的标准与条件。以质的研究为指导思想,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大量访谈和资料收集与分析,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提取并分析研究对象在学业成长历程及专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通过研究,从学业成长历程、专业成长历程、成长路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三大方面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学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如专业选择、印象最深的课、学习书法、独立研究等),这些关键事件深刻影响了研究对象的职业信念、人格特质和科研及人文素养,使其初步具备成为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第二,在专业成长历程中,研究性学习、赛课、“三高班”是三个关键事件。本研究从创新教育成果、实施过程、影响因素、意义等方面深度剖析,认为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该教师逐渐形成动态建构的知识观、平等民主的学生观、注重过程的质量观以及对地理学科教学的价值理解。第三,参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综合对学业与专业成长历程的分析,提出研究对象成长路径的特征、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阶段性、跳跃性和反复性的特征。成长路径由研究性学习线和常规教学线共同构成,两条发展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研究对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产出创新教育成果。成长路径的影响因素分为促进和制约两类,前者包含思维与人格品质、教育理念和外部环境,后者包含应试教育文化和教师评价制度。
赵晓婉[8](2020)在《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已经开始试用。历史教育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转变。本文以林崇德教授和胡卫平教授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新课改方向为目标,结合在教育实习中使用新教材的经验,对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受应试教育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更多的教学模式依然是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再现以求提高学习成绩的知识型课堂。在经历几次课改后,尽管有些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因为种种因素教师们依然选择了根据教参照本宣科;或是在课堂上加入了思维活动,但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指导,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的有限。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进行设计与实践分析,希望能够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第二部分从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入手介绍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思维型课堂”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实践,是因为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和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逐渐成熟。“思维型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它强调两个主体的基本思想,形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课堂;“思维型课堂”紧密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完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强调多元性评价体系;“思维型课堂”注重知识探究的过程与反思,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引导教师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介绍了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实践策略。在教学导入环节,通过该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结合历史学科中史料的特点,加强方法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思维体系,“思维型课堂”模式也强调教师的反思与总结;在应用迁移环节运用“思维型课堂”模式,旨在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第四部分通过教育实习期间进行的“思维型课堂”实验及课例的展示,对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在运用课堂观察、问卷分析以及考试成绩三种考察方式下,综合分析得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型课堂”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兴趣、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有效的。该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弊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能够学生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
闫旭辉[9](2019)在《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观念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并且已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已经受到更多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地理学是研究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的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本文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思维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深入剖析,有层次、有逻辑的综述,界定了传统课堂、思维、思维课堂的概念,阐释了思维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精心设计了访谈问卷和调查问卷,对中学的一线地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并仔细认真地分析、整理调查数据,深入了解目前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林崇德的聚焦思维结构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和实施地理思维课堂教学,选取了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活动、拓展学生地理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典型案例从思维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总结与反思、应用迁移等环节进行尝试教学,建构了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践尝试,可以证明在中学构建以教师精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高效的地理思维课堂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依据目前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案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实施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相关建议,并对本文章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反思,审视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黎[10](2018)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创新教育己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股洪流,深化素质教育的亮点,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其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教育的提出至少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就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猛进,知识经济已显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知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
一、课程标准研究 |
二、问卷调查 |
三、个别访谈 |
四、现状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空间秩序思想及其之于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拟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秩序 |
一、关于空间的界定 |
二、关于空间秩序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空间知识与空间能力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
二、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空间秩序思想方法的提炼 |
第一节 空间秩序内涵的确定 |
一、空间秩序的概念界定 |
二、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的区别 |
第二节 空间秩序思想的梳理 |
一、空间秩序思想适用范围的框定 |
二、空间秩序思想的核心要义 |
三、空间秩序思想的特征 |
四、空间秩序思想的意义 |
五、地理空间认知中的秩序性及其体现 |
第三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方法论建设 |
一、空间秩序探寻一般方法的梳理 |
二、空间秩序探寻特殊方法的提炼 |
三、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空间秩序思想的方法体系 |
四、空间秩序思想方法的内容 |
第四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 |
第一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选择 |
一、以具有空间性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根本性要求 |
二、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性要求 |
三、以适宜的难度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切性要求 |
第二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知识的教学加工处理 |
一、突显地理知识的空间属性 |
二、简化概括地理空间信息 |
三、形象直观化地理空间信息 |
四、选择合适的空间尺度 |
五、动态化地理过程信息 |
六、生活化地理空间信息 |
第三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知识体系构建 |
一、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知识体系的构建意义 |
二、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知识体系建构策略 |
第五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位置秩序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地理位置秩序的教学背景 |
一、地理位置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位置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第二节 基于地理位置秩序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一、基于绝对位置秩序探寻的信息加工策略 |
二、基于相对位置秩序探寻的信息加工策略 |
三、运用空间秩序组织者抽象概括地理位置秩序 |
第六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形态秩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地理空间形状秩序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形状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空间形状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三、基于地理空间形状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第二节 地理空间大小秩序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大小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大小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三、基于地理空间大小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第三节 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三、基于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第七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分布秩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空间分布秩序的教学背景 |
一、地理空间分布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空间分布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第二节 基于地理空间分布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呈现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二、使用网格法协助分区查找地理空间分布的疏密秩序 |
三、简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四、增绘地理事物查找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五、运用空间秩序组织者抽象概括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第八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过程空间秩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地理过程空间秩序的教学背景 |
一、地理过程空间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过程空间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第二节 基于地理过程空间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探索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二、利用空间信息的分类与简化突显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三、构建数学模型量化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四、联系生活形象化认知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五、使用图层叠加比较寻找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六、利用理论演绎探寻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七、运用空间秩序组织者探寻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
1.1.2 国家政策之号召 |
1.1.3 素质教育之深化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
1.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综述 |
1.3.3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关联性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相关概述 |
2.1 校园文化概述 |
2.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2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
2.2 创新素养概述 |
2.2.1 创新素养的含义 |
2.2.2 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
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
2.3.1 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 |
2.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素 |
2.3.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备素养 |
2.3.4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 |
2.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作用 |
2.4.1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熏陶 |
2.4.2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引导 |
2.4.3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成长过程给予励志 |
2.4.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心理给予锻炼 |
第3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1.2 调查方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情况 |
3.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2.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从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硬件条件存在不足 |
3.3.2 从校园制度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机制保障存在不足 |
3.3.3 从校园行为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效途径存在不足 |
3.3.4 从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价值导向存在不足 |
第4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对策 |
4.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
4.1.1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
4.1.2 健全教学设施为师生提供创新平台 |
4.1.3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拓宽创新视野 |
4.2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 |
4.2.1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全员创新能力 |
4.2.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激情 |
4.2.3 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全员创新热情 |
4.3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 |
4.3.1 注重校园特色活动,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 |
4.3.2 开展创新性教育,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 |
4.3.3 拓展社会实践,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 |
4.4 深化校园精神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
4.4.1 建立和弘扬引导独立思考的校园文化 |
4.4.2 建立和弘扬尊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 |
4.4.3 建立和弘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的引领 |
1.1.2 生物学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 |
1.1.3 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求 |
1.2 文献研究 |
1.2.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1.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初中生物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 |
1.5.2 单元教学设计 |
第2章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
2.1 在初中生物学中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2.1.1 促进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
2.1.2 顺应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需要 |
2.1.3 优化生物学学科教学设计的需要 |
2.2 在初中生物学中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
2.2.1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 |
2.2.2 教学任务的可行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生物科学素养 |
2.2.3 依托教材的可行性---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体系特点 |
2.3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
2.3.1 单元内容的组织注重“逐级递进” |
2.3.2 单元背景的创设关注“真实情境” |
2.3.3 单元活动的开展倡导“探究学习” |
2.4 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简述 |
2.5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搭建 |
2.5.1 选定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前端分析 |
2.5.2 挖掘教材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
2.5.3 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优化单元教学流程 |
2.5.4 以“教—学—评”一致为原则,设计单元学习评价 |
第3章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例——以“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为例 |
3.1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的前端教学分析 |
3.1.1 课程标准研读 |
3.1.2 教材分析 |
3.1.3 学生情况分析 |
3.2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的单元教学目标 |
3.2.1 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中的整体体现 |
3.2.2 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重点活动中的体现 |
3.2.3 单元学习目标确定 |
3.2.4 重难点分析 |
3.3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教学流程 |
3.3.1 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
3.3.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
3.4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学习评价 |
3.5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第4章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
4.1 单元教学的实施 |
4.1.1 对象的选取 |
4.1.2 实施的过程 |
4.2 单元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
4.2.1 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4.2.2 基于纸笔测试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与“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有关的试题 |
附录二: 各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图表教学 |
二、思维 |
三、地理思维能力 |
四、图表教学与地理思维能力的联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加工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小结 |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一、建构心理地图,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
二、创设教学情境,唤醒空间思维欲望 |
第二节 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一、科学指导用图,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
二、巧用地理示意图,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
第三节 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一、增强图表运用的趣味性,激活创新思维 |
二、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创新素质 |
第四章 基于图表教学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内容说明 |
第二节 教学活动过程 |
第三节 教学策略分析 |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简历 |
(7)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第2章 学业成长历程 |
2.1 本科阶段 |
2.2 研究生阶段 |
2.3 研究思考 |
第3章 专业成长历程 |
3.1 探索:研究性学习 |
3.2 转折:赛课 |
3.3 精进:“三高班” |
第4章 成长路径 |
4.1 成长路径的划分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介绍 |
一、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实践价值 |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思维型课堂”的可行性 |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思维型课堂”的必要性 |
二、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实践策略 |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导入中运用“思维型课堂”模式 |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型课堂”模式 |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总结中运用“思维型课堂”模式 |
(四)在高中历史应用迁移中运用“思维型课堂”模式 |
三、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实践及成效 |
(一)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课程案例 |
(二)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的实践成效 |
(三)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教育教学改革的选择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传统课堂 |
二、思维 |
三、思维课堂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二、聚焦思维结构智力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访谈提纲的拟定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拟定 |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访谈结果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节 问卷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三、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现状 |
第三章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导入 |
一、运用演示观察法导入思维课堂教学 |
二、用新旧知识联系法导入思维课堂教学 |
三、用设置悬念法导入思维课堂教学 |
第二节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 |
一、以实验贯穿地理思维课堂的教学过程 |
二、以比较法贯穿地理思维课堂的教学过程 |
三、以地理问题贯穿地理思维课堂的教学过程 |
四、以生活事例展开地理思维课堂的教学过程 |
第三节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
一、启发学生进行学习总结与反思 |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
第四节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应用迁移 |
第四章 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
第一节 优化教学管理,建立学习平台 |
一、打造教师学习思维课堂教学知识和原理的平台 |
二、重视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 |
三、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
第二节 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
二、提高实施地理思维课堂教学各方面的能力 |
三、建立多元化的思维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
第三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一、提高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兴趣和综合思维能力 |
二、提高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能力 |
三、养成学生爱动脑、勤动脑的习惯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总结反思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一) 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二) 创新能力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哲学基础 |
(二) 心理学 |
(三) 教育学 |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经验总结法 |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
(一)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 |
(二)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 |
(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
七、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培养创新动机 |
(二) 启迪智慧, 培养创新能力 |
1、训练逆向思维, 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
2、训练求异思维、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
3、训练发散思维, 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
4、训练集中思维, 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
(三) 重视地图教学, 培养创新素质 |
1、利用地图,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
2、利用地图,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3、利用地图, 进行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创新的素质与技能 |
4、利用地图, 验证答案,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
(四) 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
1、观察能力的培养 |
2、想象能力的培养 |
3、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4、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
5、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
(五)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 |
(六) 积极参与地理创新活动 |
1、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 |
2、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创新思维的潜力 |
3、在想象中开拓创新思维的路子 |
4、在联系实际中形成创新思维的个性 |
5、在评价与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 |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 |
四、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空间秩序思想及其之于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 张福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D]. 白微.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5]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崔丽. 扬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图表教学的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杨静.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 冯敬尧. 西南大学, 2020(01)
- [8]高中历史“思维型课堂”实践研究[D]. 赵晓婉.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学地理思维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闫旭辉.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A]. 李黎.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