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48例尿动力学检查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斌[1](2021)在《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用药挖掘及经验处方核心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目的: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提炼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核心药物,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阐明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相关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门诊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规范整理后,整体导入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对患者基本信息、使用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挖掘结果总结归纳卢建新教授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卢建新教授诊治的下尿路症状病例1643则,所搜集的病例年龄介于14岁-98岁,主要分布年龄段是60-69岁,占总人数比例约32.56%。从中药而论,频次较高者有陈皮、柴胡、党参、白术、覆盆子、茯苓、当归、黄芪、白芍。从中药的关联规则来看,黄芪-杏仁-升麻、黄芪-升麻-覆盆子、苍术-关黄柏-陈皮、黄芪-升麻-当归、黄芪-升麻-柴胡为主要配伍。从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获得黄芪、升麻、当归、柴胡、桔梗、杏仁、白术、党参、陈皮;苍术、薏苡仁、芦根、淡竹叶、通草、地黄、覆盆子、益智仁;半枝莲、茯苓;赤芍、桃仁、白芍、甘草、酸枣仁;干姜、黄连、法半夏、黄芩、厚朴、枳壳、莱菔子等五组聚类结果。结论:卢建新教授认为下尿路症状的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并与脾、肾、肝、肺、三焦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诊治过程中注重调脏腑、畅气机,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枢,调理他脏为辅,通过调理全身气机升降,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以达到治疗下尿路症状的目的。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调气复化汤的作用机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调气复化汤的有效成分、靶标及通路。初步探讨调气复化汤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获得调气复化汤有效成分及对应靶标,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有效成分进行靶标预测。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得到下尿路症状相关靶标,整合调气复化汤靶标和下尿路症状靶标,获取交集靶标。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标-疾病网络图,筛选核心成分;利用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蛋白;使用MCODE对PPI网络进行蛋白聚类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成分来看,调气复化汤(炙黄芪,升麻,柴胡,陈皮,桂枝,泽泻,炒白术,猪苓,茯苓,杏仁,桔梗,淫羊藿)主要含有quercetin、kaempferol、luteolin、isorhamnetin等158个作用于下尿路症状的有效成分。从靶标来看,调气复化汤的158个有效成分联合作用于下尿路症状的144个靶标,主要包括PTGS2、PTGS1、AR、PGR、PRSS1、SCN5A、ESR1。可见调气复化汤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标作用于下尿路症状。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得到的核心靶标有EGF、PTGS2、MMP9、ESR1、CCND1等。从靶标的GO富集结果来看,主要富集在D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rom RNA polymerase Ⅱ promoter)、药物反应(response to drug)、转录的正调控,DNA 模板(positive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DNA-template)、凋亡过程的负调控(nega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细胞增殖的正向调节(positive regula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等功能。从 KEGG 富集结果来看,主要富集在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Proteoglycans in cancer)、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结论: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调气复化汤具有多成分、多靶标特征,主要通过抗炎、抗癌、调节激素代谢、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细胞增殖和凋亡等途径,达到治疗LUTS的目的。
曾玉娇[2](2021)在《温肾调神针灸法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温肾调神针灸法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比较温肾调神组和温肾八针组在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治疗混合性尿失禁新的临床思路,并提供初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凤凰门诊、花园山门诊及住院部以及光谷门诊的符合标准的混合性尿失禁患者64例,并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温肾调神组和温肾八针组。两组都有针刺加艾灸的基础治疗,温肾调神组采取“调神七针”法结合“温肾八针”法治疗,温肾八针组仅选取“温肾八针”法治疗。两组共治疗四周,每周3次,共12次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2周的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变化、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焦虑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温肾调神组和温肾八针组疗效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比较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治疗前后对比,两组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减少(P均<0.01);远期疗效对比,两组随访期和治疗前相比漏尿量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温肾八针组比较,温肾调神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减少更加显着(P<0.01)。2.比较尿失禁严重程度(ICIQ-SF)评分:治疗前后对比,两组ICIQ-SF评分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远期疗效对比,两组随访期和治疗前相比ICIQ评分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温肾调神组和温肾八针组治疗后ICI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对比,温肾调神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肾八针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远期疗效对比,温肾调神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肾八针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4.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治疗前后对比,温肾调神组和温肾八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SQI评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温肾八针组比较,温肾调神组PSQI评分在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疗效对比,温肾调神组PSQI评分随访期和治疗前比较显着减少(P<0.01)。温肾八针组随访期与治疗前相比,PSQI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5.比较综合疗效:温肾调神组总有效率为89.29%,温肾八针组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调神组和温肾八针组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两组在改善患者的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ICIQ-SF评分及PSQI评分上均有明显效果,但温肾调神组在改善患者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和PSQI评分上效果更加显着,且温肾调神组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从远期疗效上来看,温肾调神组远期效果更佳。总体来看,温肾调神针灸法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疗效更加显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辛陈[3](2021)在《膀胱活动低下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电针疗效观察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膀胱活动低下症在老年人中尤其普遍,但仅有少部分患者被关注。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患有UAB的人数和相关费用将大幅增加,势必加重社会负担。2015年12月,第二届UAB国际大会召开,旨在应对UAB的挑战,国际上相关研究因而增多。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医患双方对UAB认识均不足,目前尚缺乏针对性药物和手术治疗。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此病属“癃闭”范畴,古代多用针灸治疗尿潴留,临床上以八髎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常常起效。本研究目的是分析UAB患者临床特征与自然病程,调查UAB患者的治疗现状及对针灸疗法的态度,并观察电针治疗UAB的初步疗效。方法:研究1:回顾采集单中心江苏省中医院77例UAB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或门诊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引导每位受访者尽可能详尽地描述目前下尿路症状及对针灸治疗UAB的态度和意向,主要关注要素包括:(1)UAB临床特征;(2)目前治疗现状;(3)针灸的意向及原因。访谈结束后进行信息整理,研究结果通过描述性统计展示;研究2:将163例UAB患者按照是否接受电针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6周,对两组患者其他治疗方案不做干预。主要指标为下尿路症状改善≥50%和(或)恢复自主排尿的病例占比即“有效率”,次要指标为“拔管率”及“插管率”。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共35对。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拔管率与插管率。结果:1.在UAB临床特征方面:(1)临床症状:超过半数患者报告膀胱不完全排空感(58.4%)、夜尿(58.4%)和排尿费力(50.6%),其次分别为尿频(46.8%)、尿流缓慢(44.2%)、尿等待(37.7%)、尿急(37.7%)、排尿不能(26.0%)、尿线变细(24.7%)、间断排尿(22.1%)、尿失禁(13.0%);(2)危险因素:除衰老外,UAB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18.2%)、脑血管疾病(14.3%)、马尾神经损伤(14.3%)、盆腔手术(14.3%),14.3%患者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16.9%患者未报告和UAB相关的危险因素;(3)治疗现状:59.7%UAB患者未针对下尿路症状进行治疗,31.2%患者采取导尿治疗,包括行耻骨上膀胱造瘘(16.9%)、留置导尿管(7.8%)、间歇性清洁导尿(6.5%),9.1%患者进行药物治疗。2.在针灸态度及意愿方面:(1)针灸经历:71.4%从未接受过针灸治疗,28.6%既往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5例(6.5%)是治疗UAB外的其他疾病,17例(22.1%)接受过针灸治疗UAB;(2)针灸期待值:61.0%受访患者态度模糊,未给出明确意见。18.2%受访UAB患者认为针灸能治疗疾病,但不能治疗UAB。15.6%患者认为针灸可以治疗UAB。5.2%患者认为针灸不能治疗疾病;(3)针灸意向:55.8%UAB患者声称愿意尝试针灸治疗,44.2%不愿意进行针灸治疗,主要原因可归纳为:1)对当前下尿路功能尚满意,不需要治疗;2)居住地附近无针灸医疗条件;3)对针灸治疗UAB效果缺乏信心;4)已习惯当前下尿路状况,不愿增加治疗方法;5)担心长期针灸,治疗费用高;6)难以克服的惧针。3.在电针治疗UAB方面: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UAB分型、是否自主排尿、排尿方式等协变量经匹配后达到均衡(p>0.05),共35对UAB患者配对成功。观察组中,51.4%汇报有效,包括9例(25.7%)拔除尿管后恢复自主排尿,8例(22.9%)患者汇报日间排尿次数和(或)夜尿次数减少50%;对照组中,25.7%患者汇报有效,其中包括2例(5.7%)患者拔除尿管后恢复自主排尿,7例(20.0%)患者尿频和(或)夜尿症状改善50%以上,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因症情加重而行导尿操作的病例比率,观察组1例(2.9%),对照组2例(5.7%),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UAB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膀胱不完全排空感、夜尿和排尿费力,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马尾神经损伤、盆腔手术,超过半数的UAB患者未针对下尿路症状进行治疗。2.绝大多数UAB患者从未接受过针灸治疗,超过半数的患者对针灸治疗UAB无过高或过低期待,同时愿意尝试针灸治疗,仅有极少患者认为针灸不能治疗任何疾病。3.电针治疗UAB有显着疗效,可以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及排尿功能,且不增加因病情加重的导管风险。
梁钰[4](2021)在《女大学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是一种包括尿急、尿频、夜尿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的综合症。OAB的症状虽不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但会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生活水平下降,临床医生应该给予重视。目前国内外研究关注更多的是中老年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对大学生OAB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开展此次流行病学调查旨在评估女大学生OAB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丰富国内的相关研究数据。目的调查女大学生OAB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OAB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自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选取面向全国招生高校中14300名17-21岁女大学生当作受试者,使用无记名问卷对OAB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研究。2.问卷内容包括受试者基本情况、既往尿路感染史、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肠道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表(Overactive bladder score scale,OABS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3.OAB的定义是一种在排除下尿路感染和其他确诊疾病的情况下,有或没有急迫性尿失禁,往往有尿急、尿频和夜尿的综合征。以OABSS得分评价受试者是否患有OAB以及OAB的病情程度,其中尿急的得分不低于2分,且总分不低于3分即诊断为OAB,轻度OAB的OABSS得分在3-5分之间,中度OAB在6-11分之间,重度OAB不低于12分。4.分析OAB患病率与居住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肠道症状、既往尿路感染史、月经是否规律、夜间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的关系。比较OAB组和非OAB组的自尊、抑郁、睡眠质量得分的差异以及OABSS得分与睡眠得分的相关性。结果1.共发放14300份问卷,回收13129份问卷,排除428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共12701名受试者符合统计分析要求,年龄(19.0±1.0)岁。结果显示女大学生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1%(770/12701),干性OAB患病率为3.8%(478/12701),湿性OAB患病率为2.3%(292/12701)。轻度OAB患病率为4.9%(618/12701),中度OAB患病率为1.2%(152/12701),无重度OAB患者。2.女大学生OAB的患病率与BMI(χ2=7.592,P<0.05)、NE(χ2=15.111,P<0.001)、便秘(χ2=20.519,P<0.001)、既往泌尿系感染史(χ2=92.032,P<0.001)、月经不规律(χ2=19.493,P<0.001)有关,与居住地(χ2=0.000,P>0.05)无关。3.OAB组的抑郁得分[(29.61±4.08)分与(28.00±3.56)分,P<0.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5.20±2.41与4.22±2.42,P<0.001)高于非OAB组,OAB组的自尊得分低于非OAB组[(47.92±9.46)分与(52.01±8.93)分,P<0.001],另外OABSS得分和睡眠各维度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结论女大学生OAB常见,并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肥胖、NE、便秘、既往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规律是OAB患病的危险因素。
郭晓雯[5](2020)在《针灸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根治手术后患者施以电针治疗,从中医和西医疗效判定、尿动力学、盆底肌功能检查及下尿路膀胱功能(Measure du Handicap Urinarie,MHU)评估量表四个方面观察评估针灸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机制,以期寻找更为有效且便捷的治疗方法,降低患者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18年07月-2019年1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手术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宫颈活检提示宫颈癌,术中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前检查排除膀胱功能异常相关疾病并行MHU量表评估膀胱功能。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1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试验组(15例),两组均由同一医疗组中具备并熟练开展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医师行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常规护理+行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电针10天)。两组均在术后第11天拔尿管,评估膀胱功能MHU量表,并行尿动力学检查,进行中医和西医的疗效判定,术后3个月两组行盆底肌功能检查,并再次评估膀胱功能MHU量表。将所得数据进行汇总,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对比两组中、西医疗效判定,发现试验组的中、西医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术后最大尿流率、强烈尿意容量、逼尿肌最大收缩力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尿流时间、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及初感尿意容量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从尿动力学方面,针灸可以改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3.试验组的前静息阶段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快肌阶段的最大值及盆底肌的总分高于对照组,且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快肌阶段的上升时间低于对照组,恢复时间和慢肌阶段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但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在肌力的对比中,试验组的Ⅲ级及Ⅲ级以上的肌力明显多于对照组,且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从盆底肌方面,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的MHU量表评估无显着差异,术后11天试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评分无显着差异,且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11天与术前的膀胱功能评分差异小于对照组,且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3个月的膀胱功能评分同术前的评分差异低于对照组,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在术后11天,试验组的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两组的膀胱功能无显着差异。结论:1.针灸可以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提高最大尿流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增大膀胱容量。2.针灸可以改善盆底肌的肌张力,增强盆底肌的肌力,使盆底肌肌肉收缩力增强。3.针灸可以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的早期恢复,降低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对于远期膀胱功能的恢复无显着促进作用。
王珊[6](2020)在《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编排适合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盆底肌瑜伽,指导患者行盆底肌瑜伽锻炼并应用连续护理干预方法提高盆底肌瑜伽锻炼的依从性,探究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情况结合瑜伽特性,制作完成适合宫颈癌患者的盆底肌瑜伽,在南昌市某三甲妇幼保健院肿瘤科使用膀胱功能评估量表对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行宫颈癌根治术后三个月的患者进行筛查,筛选出存在膀胱功能障碍(MHU总分>0)且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及随访,实验组除常规随访外,于其术后3个月复查时在肿瘤科资料室进行瑜伽指导,并将视频及瑜伽练习手册送给患者,要求患者居家自我练习瑜伽,每周>3次,每次45分钟,干预三个月。干预前用自制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基本情况信息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干预前及干预后三个月采用膀胱功能评估量表(MHU)、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宫颈癌患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共性模块进行测定,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资料结果显示:9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MHU总分为:8.16±1.85,7个维度得分分别为尿急(所能忍尿时间)为2.34±0.77,与尿急相关症状为1.08±0.78,日间排尿频率(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为0.62±0.61,夜间排尿频率(每晚排尿次数)为1.3±0.59,压力性尿失禁为1.24±0.66,其他类型尿失禁为0.54±0.50,排尿困难、尿潴留1.12±0.82。焦虑(SAS)标准分为47.53±9.77,发生率(SAS>50)为35.56%,抑郁(SDS)标准分为47.46±10.17,发生率(SDS>53)为27.78%。宫颈癌患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共性模块总分为64.51±7.01,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生理状况为15.32±3.97,社会/家庭状况为18.33±2.58,情感状况16.33±3.59,功能状况14.52±4.36。2、干预后效果分析(1)膀胱功能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后6个月膀胱功能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术后3个月,其中膀胱功能总分、日间排尿频率、其他类型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膀胱功能总分、尿急(所能忍尿时间)、夜间排尿频率、压力性尿失禁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抑郁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命质量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命质量总分及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6个月的膀胱功能优于术后3个月。2、盆底肌瑜伽干预能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3、盆底肌瑜伽干预能缓解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4、盆底肌瑜伽干预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王俊[7](2020)在《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的临床观察,探讨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同时对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进行反应度测评,为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证候量化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较好的帮助。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心火旺、肾阳虚型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应用清心助阳方治疗,对照组应用琥珀酸索利那新(卫喜康)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评分和试验组10位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在畏寒肢冷、腰酸、尿道灼热、口干、心中烦热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在膝软、失眠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频、尿急、听力减退、健忘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为43.33%,对照组为6.70%,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OABSS积分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积分及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性显着(P<0.01);但试验组患者在急迫性尿失禁积分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总积分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患者为96.67%,对照组患者为66.67%,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反应度测评方面,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火旺维度、肾阳虚维度和总量表维度的P值均小于0.01,治疗前后差异性显着;舌尖红条目P值小于0.01,治疗前后差异性显着;而脉沉、尺脉无力条目P值均大于0.05,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效应尺度1.925,为较大效应。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清心助阳方对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相比西药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能有效改善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评分,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一种良好选择。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效应尺度为较大效应,反应度良好,表明该量表能够对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的临床证候量化诊断与疗效判断提供较好的帮助。
张警方[8](2020)在《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盆腔脏器脱垂骶骨阴道固定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以及经产妇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0年内其发病率将增加到50%。POP患者常伴有排尿困难、尿失禁、排便困难、性生活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及社交活动。依据POP患病程度不同,临床治疗可分为手术及非手术干预治疗。对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II度以上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在众多术式中,经腹骶骨阴道固定术(abdominal sacrocolpopexy,AS.C)被认为是治疗阴道穹窿脱垂的金标准术式。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和大众审美的提高,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ocolpopexy,LSC)成为了继经腹手术方式的另一选择。LSC在解剖结局及功能恢复方面与ASC无差异,并在美容、减少疼痛及切口疝、缩短恢复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优势显着,已逐渐取代ASC。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骶骨阴道固定术(robotic-assisted sacrocolpopexy,RASC)是微创外科新技术的又一发展,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具有可腕转手术器械,三维高清视野,大幅提升了手术的精确度和精细度。国外研究已报道RASC的安全可行性,及较传统腹腔镜术式在减少出血、术后恢复等方面的优势。由于我国机器人手术外科起步较晚,国内关于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骶骨阴道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更缺乏其与传统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的对比研究,我院于2014年6月引进第三代达芬奇机器人Si系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该术式研究早,临床经验丰富,现将我院实施RASC和LSC的PO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述二者的区别、优劣势及并发症情况。目的探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对其远期效益、潜在应用价值等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实施骶骨阴道固定术的PO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行RASC患者46例(机器人组),行LSC患者102例(传统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和疗效。以患者术后3月、6月、12月POP-Q分度的改善评估两组的客观治愈率;以患者术后自觉症状的消失评估两组的主观治愈率;以术后3月盆底障碍影响问卷(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7,PFIQ-7)及术后 1 2 月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 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12,PISQ-12)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盆底脏器功能及性生活恢复情况。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定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定性资料中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无序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双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POP-Q分期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中并发症。2.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63.67±45.66 min)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186.06±53.04 min),P=0.014。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43.70±39.52 ml)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55.35±40.29 ml),P=0.041。机器人组术后住院天数(6.57±4.75 d)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6.49±1.95 d),P=0.024。两组的盆腹腔粘连、术后留置尿管天数、术后排气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机器人组短期并发症5例(10.87%),远期并发症2例(4.35%)。传统腹腔镜组短期并发症11例(10.78%),远期并发症2例(1.96%)。两组手术短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988;P=0.407)。4.机器人组术后3月POP-Q各指示点除阴裂长度(genital hiatus,gh)、会阴体长度(perineal body,pb)、阴道总长度(total vaginal length,TVL)外均有明显改善,客观治愈率97.83%,术后2年1例复发。传统腹腔镜组术后3月POP-Q各指示点除pb、TVL外均有明显改善,客观治愈率100%。两组术后3月、6月、12月POP-Q各指示点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客观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7.83%vs 100%,P=0.135)。5.机器人组主观治愈率95.65%(44例表示满意),传统腹腔镜组主观治愈率98.04%(100例表示满意),两组主观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5.65%vs 98.04%,P=0.407)。6.机器人组术后3月PFIQ-7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80.46±11.26 vs 23.35±4.41,P<0.001),术后12月PISQ-12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22.70±4.06 vs 34.90±2.12,P<0.001)。传统腹腔镜组术后3月PFIQ-7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82.78±8.38 vs 24.36±5.01,P<0.001),术后 12 月 PISQ-12 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23.20±3.92 vs 34.10±2.54,P<0.001)。两组术后 3 月 PFIQ-7 及术后 12月PISQ-12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6;P=0.257)。结论1.RASC手术安全性及治愈率与LSC相当,且操作精细、视野清晰,有效降低出血及术后恢复时间,是用于POP的安全可行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2.RASC较LSC可显着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3.根据中期随访数据,RASC与LSC术后主客观治愈率、手术并发症率无显着差异。两组的解剖结构、泌尿及排便功能、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满意度高。
罗进[9](2020)在《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情况,旨在寻找治疗SCI后尿潴留的更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SCI后尿潴留的受试患者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电刺激加常规膀胱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电针加常规膀胱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按各组方案进行4周的干预,试验期间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截瘫的针刺康复治疗。4周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尿潴留情况的变化。结果:本试验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0例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收纳20例,其中中止1例、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18例;治疗组收纳20例,其中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19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基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前残余尿量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可得出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接受4周的干预后,将其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残余尿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P<0.05);再进行两组组间比较分析,可得出治疗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接受4周的干预后,两组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治疗组膀胱压力减少,容积增大(P>0.05);对两组尿潴留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天数做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结果提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结论: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残余尿量及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的改善,与单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其改善效果更明显。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因此,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SCI后尿潴留。
王亚芬[10](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脊髓遭受损伤后发生神经源性膀胱采用间歇性导尿方式的护理成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8例,在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针对试验组的患者则用到协同护理的方式,本次护理干预期为28天,最后依据国际脊髓损失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WHO生存质量测定表综合评定患者下尿路功能和生存质量,统计干预4周过程中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下尿路功能均明显较干预前改善,且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在干预4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协同护理方式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使患者更好的重返家庭和社会,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及推广。
二、女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48例尿动力学检查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48例尿动力学检查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用药挖掘及经验处方核心作用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下尿路症状西医研究概括 |
1 下尿路症状介绍 |
2 下尿路症状流行病学 |
3 下尿路症状诊断的研究进展 |
4. 下尿路症状的治疗进展 |
5 小结 |
综述二 下尿路症状中医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下尿路症状的认识 |
2. 下尿路病因病机探析 |
3 论治理论研究进展 |
4 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
5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前言 |
研究一 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方药规律总结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卢建新教授对下尿路症状的认识 |
研究二 调气复化汤作用机制初步探究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调气复化汤潜在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温肾调神针灸法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情况 |
1.3 诊断标准 |
1.3.1 中医诊断标准 |
1.3.2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观察中止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单盲和简单随机分组 |
2.2 操作器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指标 |
2.4.1 1 小时尿垫试验 |
2.4.2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 |
2.4.3 焦虑抑郁量表 |
2.4.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2.5 疗效评价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后和随访期1 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比较 |
3.3 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两组ICIQ-SF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两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 |
3.6 综合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尿失禁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临床表现 |
1.3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尿失禁的认识 |
2.1 混合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 |
2.2 尿失禁的病因学 |
2.3 尿失禁的临床分型 |
2.4 混合性尿失禁的诊断 |
2.4.1 病史 |
2.4.2 相关检查 |
2.5 混合性尿失禁的西医治疗方法 |
3 方法确立依据 |
3.1 选题依据 |
3.2 调神七针法选穴依据 |
3.3 温肾八针法选穴依据 |
3.4 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
4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中医治疗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 |
附录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附录4 焦虑抑郁量表 |
附录5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膀胱活动低下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电针疗效观察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膀胱活动低下症研究进展概述 |
1.定义与背景介绍 |
2.流行病学 |
3.病因与分类 |
3.1 神经源性UAB |
3.2 肌源性UAB |
3.3 特发性UAB |
4.诊断及相关进展 |
4.1 症状学诊断 |
4.2 尿动力学诊断 |
5.治疗及相关进展 |
5.1 药物治疗 |
5.2 干细胞与再生治疗 |
5.3 骶神经调节 |
5.4 中医针灸治疗 |
6.前景展望 |
第二部分 77例膀胱活动低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针灸意愿调查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特征分析 |
3.3 针灸意愿调查 |
4.讨论 |
4.1 UAB流行病学特点 |
4.2 UAB临床特征 |
4.3 中国UAB治疗现状 |
4.4 UAB患者针灸意愿 |
4.5 开展针灸治疗UAB前景展望及策略 |
5.研究局限性 |
6.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电针治疗膀胱活动低下症的疗效观察 |
1.研究背景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疗效分析 |
4.讨论 |
5.研究局限性 |
6.研究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女大学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针灸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 |
1. 西医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排尿生理反射 |
1.3 宫颈癌术后出现膀胱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 |
1.4 宫颈癌术后改善膀胱功能的治疗方案 |
1.5 宫颈癌术后随访 |
2. 中医综述 |
2.1 传统医学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认识 |
2.2 癃闭的病因 |
2.3 癃闭的病机 |
2.4 癃闭的治疗 |
2.5 宫颈癌根治术后癃闭的病因病机 |
2.6 针灸改善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内容 |
2.3 观测指标 |
2.4 中、西医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尿动力学 |
3.3 盆底肌检查 |
3.4 疗效判定 |
3.5 膀胱功能MHU量表评估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结果分析 |
2.1 从尿动力学分析针灸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 |
2.2 从盆底肌检查分析针灸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 |
2.3 从中医、西医疗效判定分析针灸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 |
2.4 从膀胱功能MHU评估量表分析针灸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 |
2.5 从尿动力学和盆底肌检查分析针灸改善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机制 |
3. 电针的选穴依据 |
4. 不足与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现状 |
1.2.2 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现状 |
1.2.3 宫颈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 |
1.2.4 瑜伽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路径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1.3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
2.2 样本量 |
2.3 伦理原则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膀胱功能评估量表(Mesure du Handicap Urinaire,MHU) |
2.4.3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
2.4.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2.4.5 宫颈癌患者治疗评价量表(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Cervical cancer ,FACT-Cx) |
2.5 干预方法 |
2.5.1 编制盆底肌瑜伽 |
2.5.2 干预方法 |
2.6 资料收集 |
2.7 质量控制 |
2.7.1 研究设计阶段 |
2.7.2 干预阶段 |
2.7.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
2.8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1 一般资料比较 |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膀胱功能比较 |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资料比较 |
3.2.4 实验组与对照组生命质量比较 |
3.3 研究对象膀胱功能状况 |
3.4 研究对象焦虑与抑郁状况 |
3.5 研究对象生命质量状况 |
3.6 瑜伽干预的效果分析 |
3.6.1 瑜伽干预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
3.6.2 瑜伽干预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
3.6.3 瑜伽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1.1 宫颈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
4.1.2 疾病特征比较 |
4.2 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
4.3 盆底肌瑜伽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 |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实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治疗疗程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统计检验(量表反应度测评) |
3.3 效应尺度 |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OABSS积分的比较 |
3.7 试验组1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变化 |
3.8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膀胱过度活动症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 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的提出与探讨 |
3 清心助阳方药物组成及配伍分析 |
3.1 清心助阳方药物组成 |
3.2 清心助阳方单味药物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3 清心助阳方药物配伍分析 |
4 对照组治疗药物的选择 |
5 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反应度测评 |
6 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 |
6.1 中医症状及证候疗效评价 |
6.2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疗效评价 |
6.3 尿动力学评价 |
6.4 安全性分析 |
7 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
7.1 调控神经作用 |
7.2 调节免疫作用 |
7.3 调节平滑肌作用 |
7.4 调控激素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中西医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盆腔脏器脱垂骶骨阴道固定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腔脏器脱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估算 |
1.5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1.6 病例脱落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试验前评估 |
2.3 治疗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2.5 疗效标准 |
3 实验仪器 |
4 统计分析 |
5 不良事件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7 研究结果 |
7.1 研究具体完成情况 |
7.2 一般基线情况 |
7.3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
7.4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 |
7.5 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和容积比较 |
7.6 临床疗效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尿潴留的相关研究 |
1.1 传统医学中尿潴留的病名认识 |
1.2 传统医学中尿潴留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学中尿潴留的诊断标准和类型分类 |
1.4 现代医学中尿潴留的发病机制 |
1.5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中西医治疗方法 |
1.6 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认识 |
1.7 八髎穴的认识及选穴依据 |
1.8 针刺治疗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 |
1.9 针刺治疗能调节膀胱功能 |
2 总结 |
3 临床结果分析 |
3.1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
3.2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和容积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展望与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脊髓损伤 |
1.1.2 神经源性膀胱 |
1.1.3 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
1.2 护理模式 |
1.2.1 协同护理模式 |
1.2.2 协同护理模式在国内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的可行性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预实验 |
2.2.1 预实验结果 |
2.2.2 样本量计算 |
2.2.3 伦理原则 |
2.3 干预方案实施 |
2.3.1 分组方案 |
2.3.2 对照组与试验组一般资料比较 |
2.3.3 对照组与试验组医疗资料对比 |
2.4 观察指标与测评工具 |
2.4.1 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
2.4.2 干预前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
2.4.3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 |
2.5 基础护理措施 |
2.5.1 根据患者膀胱功能确定间歇导尿次数 |
2.5.2 指导饮水计划及饮食 |
2.5.3 间歇导尿操作 |
2.5.4 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训练 |
2.5.5 做好心理护理,维护患者自尊 |
2.6 常规护理模式 |
2.7 协同护理模式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及分析 |
3.1 统计学处理 |
3.2 两组患者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
3.2.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
3.2.2 干预后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对比 |
3.4 两组患者 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1 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2 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3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3.4.4 干预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
4 讨论及分析 |
4.1 协同护理模式帮助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相关症状 |
4.2 协同护理模式有效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
4.3 协同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生活质量 |
5 结论 |
6 创新与展望 |
6.1 创新性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
附录 B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
四、女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48例尿动力学检查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用药挖掘及经验处方核心作用机制初步探讨[D]. 李斌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温肾调神针灸法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D]. 曾玉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膀胱活动低下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电针疗效观察及临床特征分析[D]. 辛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女大学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D]. 梁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针灸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郭晓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D]. 王珊. 南昌大学, 2020(08)
- [7]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临床观察[D]. 王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盆腔脏器脱垂骶骨阴道固定术中的对比研究[D]. 张警方. 郑州大学, 2020(02)
- [9]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亚芬.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