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

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

一、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王禹超[1](2021)在《基于二进制静态插桩的VxWorks固件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文中认为VxWorks操作系统是美国Wind River公司研发设计的一种应用在嵌入式环境中的实时操作系统。其拥有完善的开发环境、高超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所以VxWorks操作系统不仅仅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同时也在物联网设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尽管VxWorks操作系统有着很大的用户群体,但VxWorks相关的安全研究却并不多。由于VxWorks固件运行环境本身的复杂特性和其存在的物联网环境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模型约束的模糊测试方法。这种方法通过遍历的方式在约束的模型中对样本进行变异。但这种方法进行样本变异的效率很低,并且随着协议的复杂化、协议字段数量的增加,其变异样本的数量会指数级增长,从而导致模糊测试效率低下。相比之下,路径反馈的模糊测试方法将模糊测试的变异样本与执行路径对应起来,用来指导后续的变异过程,这样可以提高样本变异的效率。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进制静态插桩的VxWorks固件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的技术。该技术基于模型约束产生有效的模糊测试样本,并结合VxWorks固件运行后反馈的路径信息作为后续变异过程的指导方向。结合优化随机森林特征选择模型用于进行决策时效率高、效果好的优势,提升模糊测试的路径覆盖率和效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二进制静态插桩和地址消毒技术的模糊测试平台Cani。通过对VxWorks的TCP协议栈进行模糊测试表明,相比目前的对VxWorks网络设备进行模糊测试的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二进制静态插桩的VxWorks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在模糊测试的效率,模糊测试的能力方面均有提高,并能够兼容对更底层的网络协议进行模糊测试。

刘智远[2](2021)在《基于模糊测试的未知协议漏洞挖掘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完全公开了通信规约的已知协议不同,当今的网络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未知协议,个人或者一些软件厂商考量到有关安全问题、经济利益甚至个人隐私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并没有选择将协议的细节部分公之于众。由于未知协议在实现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类型的安全威胁,且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目前的网络安全设备多基于已知的协议报文格式进行检测和防护,导致未知协议在实际通信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安全威胁。分析其存在的安全漏洞,是未来安全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针对网络协议的漏洞挖掘方法需要提前了解协议规范,难以直接应用于未知协议,或是需要复杂的人工操作,对测试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结合了协议逆向分析与模糊测试的未知协议漏洞挖掘框架,可以应用到未知协议的漏洞挖掘中,并且测试过程中无需使用传统方法时需要的大量人工操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了一种基于Bert模型与K-means算法的无监督报文聚类技术。针对协议逆向分析中协议特征难以提取的问题,证明了网络协议具有自然语言的部分特性,并且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技术引入到了协议逆向分析中,使用Bert模型提取报文特征;针对K-means算法的缺陷,改进了初始中心选取,基于CalinskiHarabasz分数确定了聚类簇数。通过在DARPA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在各类场景下均有较好的聚类效果,Purity与F值都在90%左右。(2)提出了一种基于AFL工具的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方法。选取了AFL(American Fuzz Lop)工具作为辅助工具,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与局限性,改进了AFL工具的使用流程,并基于种子执行路径简化了初始种子集,实现了对网络协议的模糊测试,该方法相较于其它方法与框架,具有人工操作量小,无需协议先验知识的优点。(3)基于协议逆向技术与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方法,设计了一种面向未知协议的漏洞挖掘框架。使用该框架对Modbus协议的libmodbus实现进行模糊测试,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两个漏洞,验证了框架的有效性。该框架无需协议先验知识,可应用于所有基于C或C++开发的网络协议软件的模糊测试,相较于传统的Peach与Sulley框架,具有人工配置少,自动化程度高,繁琐性低的优点。

朱善胜[3](2020)在《网络视频流的QoE-QoS概率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移动互联网业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网络视频服务的流量也随之以倍速增加;网络视频用户的体验质量越来越受到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开发商的重视。为了保障网络视频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 E),当务之急是对网络层Qo S参数和应用层Qo E进行关联建模。由于Qo E为主观评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本文基于实际网络视频流数据和国际电信联盟的ITU-T P.1201/Amt2标准,采用平均意见得分(MOS值)作为主观评分Qo E进行模型评估。本文将MOS量化为五个区间,深入分析了优酷、爱奇艺、腾讯和You Tube四种视频应用的三种分辨率--标清(360P)、流畅(480P)、高清(720P)视频数据的网络层Qo S参数—延时抖动和视频码率关于MOS值的统计分布图、概率密度函数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以及相互之间的统计关联。通过分析这些视频业务在各MOS区间的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DF)曲线,研究建立了MOS值关于延时抖动和视频码率的关联模型,并根据模型,给出了各个MOS区间抖动和视频码率的建议值。本文模型可以为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提供更直观、更优化的Qo S参数设置选择,从而在保障Qo E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之间取得折中,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网络成本,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实验中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通过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鲁棒性以及给出建议值的合理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和You Tube四个视频应用数据集进行实验,分析Qo S参数—延时抖动和视频码率对Qo E的影响,使用逻辑回归函数对Qo S参数和Qo E进行关联建模;根据模型给出目标Qo E条件下Qo S参数的设定建议。对提出的建议值,使用了三种方式进行验证,并与现有的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建议值的可靠性和合理性。2)详细分析了ITU-T P.1201/Amt 2视频质量评估模型,对Qo E-Qo S反演模型的问题进行了数学描述。根据ITU-T P.1201/Amt 2研究了视频码率和延时抖动在不同MOS区间上的PDF和CDF。并根据PDF柱状图,设计了数据集降噪等预处理程序。3)从主观、客观和混合评估三个方面叙述了Qo E评估模型领域的主要方法,讨论了影响Qo E的若干重要因素和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崔凯[4](2020)在《嵌入式软件形式化建模与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航天软件评测中心统计数据表明航天领域大型实时嵌入式软件故障80%是由中断嵌套引起的,而中断嵌套产生的原子性违背(Atomic Violation)问题至今没得到有效解决;基于多核CPU的嵌入式软件由于多线程交织导致数据竞争(Data Race)问题以及运行结果随机而难以保证其可信性,不得不采用多个单核CPU通过网络通信避免数据竞争问题,这势必影响多核CPU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针对这类实时嵌入式软件测试,存在测试用例数量庞大问题,难以评估其可信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解决上面提出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中断嵌套引起的原子性违背问题,本文提出瘦中断处理(Re-Engineering Interrupt Processing)的状态变迁矩阵(State Transition Matrix,STM)模型用于解决中断嵌套引发的原子性违背问题,即把中断处理程序中访问共享变量的程序块移植到主程序STM中,而中断处理程序仅负责将外部中断请求数据存到缓冲区当中,由主程序STM完成中断处理及中断嵌套功能,从而有效解决了原子性违背问题。针对多线程交织引发原子性侵犯和数据竞争问题,提出基于STM的多线程访问控制与访问分离方法:首先建立多线程的STM模型,为了验证多线程模型,通常采用集成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容易造成状态空间爆炸,因此,提出控制-访问分离方法,即将各个STM中访问共享变量的控制逻辑集成到一个独立的STM中,最终实现共享变量的控制与访问分离,只需要对控制STM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解决多线程验证的状态空间爆炸问题。针对嵌入式软件实时性集成测试用例生成问题,提出层次模型的时间约束和循环约束的集成测试方法。本方法通过对待测系统进行层次化模型的设计,并建立针对规模大结构复杂的软件系统实时性的测试方法,通过增加测试用例的结构复杂度,最终生成比待测模型更为复杂的正则测试用例串,从而找出隐藏较深的软件功能问题。针对复杂软件集成测试的模型划分和用例化简问题,提出模型结构分解方法与测试优化方法。通过对待测软件整体功能的有限状态自动机(FSM)对应的有向图进行结构分解,对分解后的子模型先进行功能测试,根据模型有向图的连通特征以及语义网络的语义特征进行状态聚类,并生成相应的测试用例,然后对系统进行组合测试,进而发现更深层次的错误。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方法在航天控制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有效解决数据竞争和原子性违背等问题。在智能电视,电机控制等实际应用中对实时的结构复杂的大型软件进行集成测试,找出隐藏较深的缺陷。经过验证后,发现多状态机模型的验证问题以及对于同类型系统普适性测试问题,将在以后解决。

梁子琪,张沁瑜,黄芳琳[5](2020)在《具有时间约束特性的物联网表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表采用的通信协议具有时间约束特性,以往对此类物联网表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时,都采用固定测试用例,无法完全兼顾多样化的测试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在研究物联网表通信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测试用例生成方法与执行流程,能够根据通信协议与测试需求生成交互模型、时间参数、期望结果,从而生成具有时间约束特性的测试用例,并通过编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现。测试表明,系统能够完成对具有时间约束特性的物联网表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提升了测试的灵活性,目前已获得行业应用。

石金玉[6](2020)在《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互联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一方面,新型网络协议的不断涌现导致网络结构日益复杂,数据包难以在不同网络协议之间跨协议传输,异构网络被分割为信息“孤岛”。另一方面,新兴网络业务的蓬勃发展导致用户对网络性能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异构网络场景下,传统的多路径传输技术存在传输效率低下以及无法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等问题,难以满足未来网络的发展需求。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数据平面的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通过赋予数据平面处理状态信息的能力,实现基于网络状态的多路径动态转发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此外,得益于P4语言的协议无关性,数据包几乎可以在任意网络协议之间跨协议传输,扩展了网络的边界,促进了异构网络的融合。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三部分:(1)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数据平面带状态转发机制。通过在数据平面存储本地状态表并提供状态转移操作,使数据平面具备了维护、处理状态信息的能力。从而避免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不必要的信息交换,提高了数据平面的转发效率。(2)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多路径传输子系统,该子系统可以基于网络状态信息实现可变粒度的多路径调度策略。具体的,系统根据网络参数动态的调整不同路径的转发粒度,例如包粒度、流粒度和小流粒度。并通过感知网络的拥塞和中断,重新规划调度策略。本文提出的多路径调度策略可以有效缓解接收端的数据包乱序问题,同时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和系统鲁棒性。(3)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跨协议传输子系统,该子系统基于网络隧道和协议翻译技术实现数据包的跨协议传输。具体的,数据平面的“匹配+动作”执行单元基于协议转换映射表提供的信息实施协议转换操作,避免了大量繁琐的配置工作。此外,本地协议转换映射表的存在减少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了数据平面的处理效率。最后,本文对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案可以实现数据包的跨协议多路径传输。在测试网络环境下,与对比方案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案使系统的网络吞吐量提高了114.7%,数据乱序率降低了29.5%。当发生路径中断时,本文提出的方案可以及时感知路径的中断并重新规划调度策略,避免了数据包不必要的重传。同时,当路径恢复时,可以及时发现并启用恢复路径,系统的可靠性显着提高。

武靖飞[7](2020)在《基于TDMA的无线Mesh网络跨层协议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无线Mesh网络凭借组网灵活、传输速率高、成本低、覆盖面积广等优点,已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在军事、医疗、物联网等领域都有极佳的应用前景。本篇论文研究内容的背景源于课题组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某研究所合作的项目“新一代宽带自组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设计新一代宽带移动接入与自组织互联无线网络,并保证网络节点间多类业务的稳定通信。本文主要从无线Mesh自组网链路层组网协议的设计与实现、应用层业务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以及业务的接入与资源编排等方面对无线Mesh跨层协议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本文对整个无线Mesh跨层协议所参照和应用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主要包括对IEEE 802.16标准下无线Mesh网络的网络结构、标准协议栈以及网络帧结构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项目业务数据量大、时隙调度要求迅速且稳定的特性,基于TDMA规划设计了满足项目场景的超帧结构;为解决网络协议中节点入网冲突问题,对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在规避邻节点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有限时隙资源的高效分配,对图的着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设计应用;在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方面采用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方案。其次,本文完成对无线Mesh自组网环境下节点入网、单簇组建、网络同步融合和退网流程的网络协议设计,并为各网络状态下的节点设计和实现了相应的主体API。还确定了项目当前采用基于Dijkstra算法的多跳路由协议方案,并为维持网络的拓扑状态规划和设计了多种网络结构信息表。本文结合图的着色理论和实际业务的Qo S需求,设计了固定分配与动态分配相结合的时隙资源分配策略,并在业务接入成功率与带宽占用方面对该策略同纯固定分配和纯动态分配进行仿真对比,确定了该时隙资源分配策略的可行性。为满足项目对多种类型业务的应用需求,本文于Cent OS虚拟机的Qt开发环境下,设计并实现了具备短消息传输、文件传输和音视频多媒体通信三种业务的应用程序,并为各业务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帧结构。同时,为更直接有效的解决设备节点多业务接入以及相应数据处理资源的控制管理,本文结合Java Script、My SQL等技术为项目设计了基于软件定义的可视化业务接入管理系统。最后,我们在由Xilinx Zynq-7000 So C ZC706硬件开发板和AD9361射频开发板组建的无线通信平台上,对所设计的无线Mesh自组网协议相关内容进行测试验证,其中包括单节点入网和多节点入网效果的测试,并且在由PC端Cent OS虚拟机与无线通信平台所搭建的整体数据通路上,进行了应用端多种业务稳定性与实时性的测试与分析。

邢昊[8](2020)在《集中式多跳自组网络MAC层定向多信道关键技术研究与仿真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集中式多跳自组网络是有中心节点进行全网调度的多跳网络,突破了传统集中式蜂窝网络单跳的局限性,凭借其组网灵活、易扩展、抗毁性强等特点,在军事战场、应急通信等场景有着广泛应用,其控制稳定、协调性强的特点在业务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无线传感网中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多跳网络中使用全向天线会造成多跳节点间更大的设备间干扰,一定程度来说干扰将降低整个系统的容量。目前研究中针对多跳网络定向天线组网模式的MAC层协议设计方案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协议设计开发缺乏入网、维护、调度等网络关键功能设计,难以对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工程开发起到指导作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适用于集中式多跳网络的定向天线组网协议,对协议中涉及的网络接入、网络维护以及资源调度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充分考虑多跳网络节点间的干扰问题,建立了复用干扰模型、网络容量模型,旨在提高集中式无线多跳网络定向天线组网模式中的网络容量。通过对网络容量模型的求解,得到了采用定向天线条件下的协议参数设计方案。论文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针对全向天线在多跳网络中使用的诸多局限性,提出集中式定向天线多跳网络MAC层协议,规定了协议帧结构、系统消息类型等基本要素,设计了协议中涉及的关键功能模块,并且对于定向天线发送信令和业务消息覆盖范围不一致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其次,针对无线多跳网络的节点干扰问题,利用泊松点过程建立了随机干扰模型,根据协议干扰清除机制和定向天线特性构建硬核泊松稀释模型,将邻居维护跳数和定向天线波瓣数量作为重要参数,量化平均干扰强度;从集中式定向天线多跳网络MAC层协议出发,针对定向天线组网模式中的系统开销问题,建立了有效吞吐量模型;根据节点使用定向天线入网过程中时延问题,构建网络接入时延模型,分析在接入时延约束下的有效吞吐量,给出了使网络有效吞吐量最大化的协议参数最优值,为集中式定向天线多跳网络的工程实现提供了MAC层的理论支撑。论文最后在Visual Studio软件中编写MAC层协议仿真代码,重点对定向天线模块进行开发,并对关键技术模块进行仿真验证,为硬件平台的实现提供MAC层程序基础。

孙悦[9](2020)在《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SOC片上系统实现网络通信协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的系统设计基于自主设计的SOC板卡实现了一种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混合网络系统将以太网通信与光纤通道网络结合,发挥以太网价格低廉和光纤通道网络传输速率快的优势。本文首先对以太网协议、SOC片上系统、以及uIP协议栈的背景进行了阐述,随后对以太网协议的发展和MAC协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之后针对以太网通信系统涉及的MAC协议和TCP/IP协议作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介绍。本文基于以太网通信系统的原理,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搭建。硬件电路通过MAC控制器实现以太网协议。MAC控制器主要包含七个功能模块:总线接口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发送模块、流量控制模块、MII模块、寄存器模块。此外,本文对MAC控制器与处理器单元之间的AXI总线进行了时序分析。软件部分移植的uIP协议栈,提供了网络协议的上层通信协议部分,并为用户提供了上层应用接口和硬件驱动接口。本设计根据MAC控制器的特性编写了硬件驱动,实现uIP协议栈与MAC控制器的交互,根据系统对节点的控制需求,编写了相应的应用函数。混合网络系统的搭建以视频数据传输为例。其中,PC主机通过以太网通信系统实现对各节点的传输控制,节点之间通过光纤通道网络实现视频数据的交换。混合网络系统的硬件部分包含视频传输通路、光纤数据通路、以太网通路,软件部分包含定时器中断处理、DMA中断处理、VDMA中断处理、uIP轮询检测机制。通过PC机的指令信息,对各终端的视频数据发送和接收进行控制。本文最后通过使用wireshark工具以及NetAssist网络调试助手,对以太网系统的连接进行测试,确认可以正确接收信息指令,实现以太网系统对于光纤通道网络传输的控制。

李伟琦[10](2020)在《基于遗传算法和有限状态机的S1AP协议模糊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国内4G用户数量快速增加,4G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和国家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将对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针对4G安全的研究偏向于理论方面,即使是在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主要以接入网为主,而针对核心网的工程实践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4G核心网模型和S1AP协议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找到一种有效的面向4G核心网协议的安全检测方法。首先,本文对LTE核心网的网络架构进行了研究,对S1AP协议的信令格式和协议流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协议信令的格式和协议流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安全算法,并提出了面向S1AP协议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其次,对有限状态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对S1AP协议完整协议流程的分析,提出将S1AP协议流程遵循有限状态机模型进行抽象,得到面向S1AP协议的有限状态机,为模糊测试系统的实现建立了基础。此外,本文根据对遗传算法地研究,结合S1AP协议的特性,设计了适应度函数和运算规则,并提出了面向S1AP协议模糊测试的改进的遗传算法。最后,根据设计好的有限状态机和遗传算法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针对S1AP协议的模糊测试系统,通过实验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并利用与主流模糊测试框架的对比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证明了本课题所设计的模糊测试系统对于S1AP协议的模糊测试是有效的,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

二、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进制静态插桩的VxWorks固件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糊测试研究现状
        1.2.2 VxWorks操作系统安全研究现状
        1.2.3 代码注入技术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物联网相关介绍
        2.1.1 物联网简介
        2.1.2 物联网设备常见漏洞
    2.2 模糊测试技术
        2.2.1 模糊测试技术简介
        2.2.2 模糊测试技术的使用
        2.2.3 VxWorks模糊测试工具简介
    2.3 二进制地址消毒技术
        2.3.1 地址消毒技术
        2.3.2 二进制固件分析
        2.3.3 栈溢出漏洞
    2.4 随机森林算法
        2.4.1 人工智能概述
        2.4.2 决策树模型
        2.4.3 随机森林算法基本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态插桩的VxWorks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研究
    3.1 二进制静态插桩的VxWorks固件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框架
    3.2 段扩展的二进制静态插桩与地址消毒技术研究
        3.2.1 基于段扩展的二进制代码注入技术研究
        3.2.2 二进制静态插桩的地址消毒技术研究
        3.2.3 VxWorks固件二进制静态插桩技术研究
        3.2.4 VxWorks网络设备代码注入技术
    3.3 VxWorks网络设备运行时状态获取技术研究
        3.3.1 VxWorks网络设备运行时数据获取技术研究
        3.3.2 基于内存检测的VxWorks网络设备异常状态检测技术
    3.4 优化随机森林特征选择模型的模糊测试样本变异技术研究
        3.4.1 模糊测试约束模型构建技术研究
        3.4.2 优化随机森林特征选择模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插桩的VxWorks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系统实现
    4.1 系统整体架构
    4.2 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VxWorks固件静态分析模块
        4.2.2 VxWorks网络设备代码注入模块
        4.2.3 模糊测试样本变异生成模块
        4.2.4 VxWorks网络设备信息收集模块
        4.2.5 VxWorks网络设备异常检测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模块测试
        5.2.1 二进制代码插桩和地址消毒
        5.2.2 代码注入
        5.2.3 运行时数据收集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功能性比较
        5.3.2 静态插桩系统性能测试
        5.3.3 实验结果比较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模糊测试的未知协议漏洞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协议逆向工程
        1.2.2 模糊测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漏洞挖掘技术概述
    2.1 漏洞挖掘方法
    2.2 模糊测试技术
    2.3 模糊测试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议逆向方法设计
    3.1 问题分析
        3.1.1 未知协议先验知识获取
        3.1.2 网络协议与自然语言的相似性
    3.2 基于BERT模型的报文聚类
        3.2.1 报文聚类流程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基于BERT模型的协议数据帧特征提取
        3.2.4 聚类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
        3.3.2 评价指标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方法设计
    4.1 问题分析
    4.2 AFL工具分析
        4.2.1 AFL工具的使用流程分析
        4.2.2 AFL工具的源码分析
    4.3 模糊测试方法设计
        4.3.1 AFL工具改进
        4.3.2 AFL测试协议工作流程
    4.4 模糊测试方法验证
        4.4.1 AFL输出信息
        4.4.2 测试HTTP协议
        4.4.3 测试FTP协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知协议模糊测试框架设计
    5.1 总体设计
    5.2 各功能模块设计
        5.2.1 聚类子模块
        5.2.2 测试子模块
    5.3 框架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网络视频流的QoE-QoS概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QoS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网络协议中的QoS
        1.2.2 QoS在网络中的意义
    1.3 QoE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1.3.1 QoE的定义
        1.3.2 QoE影响因素
        1.3.3 QoE在网络中的意义
        1.3.4 网络视频流QoE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Qo S-Qo E关联模型
    2.1 QoE评估方法
        2.1.1 主观评估方法
        2.1.2 客观评估方法
        2.1.3 混合评估方法
    2.2 Qo S-Qo E关联模型
    2.3 QoE评估方法的挑战和机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视频业务MOS值统计分析与建模
    3.1 ITU-T P.1201/Amt2 模型
    3.2 问题陈述
    3.3 数据采集以及预处理
    3.4 视频模拟播放
    3.5 统计分析
    3.6 模型建立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模型验证
    4.1 验证一:使用建议值重新模拟播放
    4.2 验证二:不同应用交叉验证
    4.3 验证三:基于ITU-TG.1070模型验证
        4.3.1 ITU-TG.1070模型
        4.3.2 皮尔逊相关系数
        4.3.3 ITU-TG.1070模型验证
    4.4 方法对比
    4.5 模型局限性和可用性讨论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嵌入式软件形式化建模与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1.4 本文创新点
2 有限状态自动机与STM形式化定义
    2.1 状态变迁矩阵定义
    2.2 有限状态自动机概念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STM并发程序建模研究
    3.1 并发程序的缺陷问题分析
    3.2 中断嵌套引发原子性违背的解决方法
        3.2.1 基于STM的嵌入式软件中断建模
        3.2.2 多级中断嵌套建模方法
    3.3 线程交织引发数据竞争的解决方法
        3.3.1 多线程全局变量读/写规则
        3.3.2 全局变量无关程序语句剪枝规则
        3.3.3 解决原子性违背的信号量通信与访问控制分离方法
    3.4 瘦中断处理模型仿真实验分析
    3.5 解决原子性违背的形式化模型建立
        3.5.1 信号量法与控制-访问分离法对比分析
        3.5.2 建模方法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复杂嵌入式软件多属性一体化测试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正则表达式扩充定义
    4.3 带有闭包循环正则式用例生成策略
        4.3.1 记忆性正则表达式转化方法
        4.3.2 基于圈复杂度的循环边界方法
        4.3.3 状态机网络节点介数的测试入口选择
    4.4 带有时间属性的正则表达式用例生成策略
        4.4.1 基于时间复杂度的函数执行时间估算方法
        4.4.2 测试用例最坏执行时间估算
    4.5 正则表达式用例测试用例优化方法
        4.5.1 函数路径的组合测试方法
        4.5.2 用例文本选取优化方法
    4.6 实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结构分解的嵌入式软件测试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的组合测试方法
    5.3 结构模型分解
        5.3.1 非强连通模型分解方法
        5.3.2 强连通模型分解方法
    5.4 最小正则表达式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具有时间约束特性的物联网表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通信协议
2 测试用例生成器
    2.1 交互模型生成
    2.2 时间参数生成
    2.3 期望结果生成
3 系统测试流程设计
4 系统测试
    4.1 测试背景
    4.2 测试结果
5 结束语

(6)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协议传输研究现状
        1.2.2 多路径传输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SDN技术概述
    2.2 P4技术概述
        2.2.1 P4语言介绍
        2.2.2 P4软件交换机
    2.3 可编程数据平面技术
    2.4 带状态转发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多路径传输子系统设计
        3.3.1 Hash模块设计
        3.3.2 状态处理模块设计
        3.3.3 动态转发模块设计
        3.3.4 网络感知模块设计
    3.4 跨协议传输子系统设计
        3.4.1 本地协议转换映射表设计
        3.4.2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的实现
    4.1 多路径传输子系统实现
        4.1.1 Hash模块实现
        4.1.2 状态处理模块实现
        4.1.3 动态转发模块实现
        4.1.4 网络感知模块实现
    4.2 跨协议传输子系统
        4.2.1 本地协议转换映射表实现
        4.2.2 协议转换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跨协议多路径转发机制的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5.2.1 跨协议多路径传输的功能性测试
        5.2.2 典型网络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5.2.3 异常网络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TDMA的无线Mesh网络跨层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跨层协议相关技术概述
    2.1 基于IEEE802.16 标准的Mesh网络
        2.1.1 IEEE802.16标准的网络结构概述
        2.1.2 基于IEEE802.16 标准的Mesh协议栈结构
        2.1.3 Mesh网络帧结构
    2.2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2.3 无线Mesh网 MAC层调度机制
        2.3.1 集中式调度机制
        2.3.2 分布式调度机制
    2.4 图的着色理论
        2.4.1 着色理论相关概念
        2.4.2 图的着色流程
    2.5 链路差错控制技术
        2.5.1 前向纠错控制
        2.5.2 自动重传请求
        2.5.3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DMA的无线Mesh网络跨层协议设计
    3.1 系统超帧结构设计
        3.1.1 网络控制子帧
        3.1.2 数据子帧
    3.2 定位授时自组网协议设计
        3.2.1 自组网拓扑结构
        3.2.2 网络节点入网及单簇网络的创建
        3.2.3 网络同步融合
        3.2.4 退网
        3.2.5 网络优化
    3.3 多跳路由协议
        3.3.1 网络结构表规划设计
        3.3.2 路由协议
    3.4 业务端帧结构设计
        3.4.1 短消息传输业务帧结构
        3.4.2 FTTP文件传输业务帧结构
        3.4.3 音视频多媒体通信业务帧结构
    3.5 时隙资源调度与分配
        3.5.1 NENT时隙资源分配与调度机制
        3.5.2 NCFG时隙资源分配与调度机制
        3.5.3 业务数据UE时隙资源分配与调度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Mesh网络跨层协议设计仿真与分析
    4.1 开发平台
        4.1.2 硬件开发平台
        4.1.3 软件开发平台
    4.2 软件部分的框架构建与性能仿真
        4.2.1 软件架构
        4.2.2 节点网络状态转换
        4.2.3 节点各网络状态的功能描述
        4.2.4 业务的产生与传输
        4.2.5 业务的接入与控制管理
        4.2.6 网络性能测试与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集中式多跳自组网络MAC层定向多信道关键技术研究与仿真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集中式多跳自组网络概述
    1.2 全向天线多跳网络局限性分析
    1.3 定向天线多跳网络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定向天线网络MAC层协议研究
        1.3.2 网络容量模型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集中式定向天线多跳网络MAC层协议分析
    2.1 协议基本要素
        2.1.1 消息类型和消息结构
        2.1.2 帧结构
    2.2 协议关键技术模块
        2.2.1 网络接入机制
        2.2.2 网络维护机制
        2.2.3 网络资源调度机制
        2.2.4 信令与业务消息覆盖范围的一致性
    2.3 本章小结
3 集中式定向天线网络性能模型研究
    3.1 基于硬核点过程的节点密度表征
    3.2 干扰性能模型
    3.3 网络容量性能模型
    3.4 网络接入时延约束
    3.5 最优化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3.6 仿真结果对协议参数设计的指导
    3.7 本章小结
4 协议仿真与功能验证
    4.1 仿真软件架构
        4.1.1 网络运行状态
        4.1.2 软件功能模块
    4.2 仿真实现与验证
        4.2.1 网络接入验证
        4.2.2 资源分配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以太网通信网络协议
    2.1 网络模型
    2.2 以太网MAC协议
        2.2.1 以太网帧格式
        2.2.2 以太网半双工模式
        2.2.3 以太网全双工模式
    2.3 TCP/IP协议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以太网系统的MAC控制器研究
    3.1 MAC控制器的总体架构
        3.1.1 MII模块
        3.1.2 数据接收模块
        3.1.3 数据发送模块
        3.1.4 流量控制模块
        3.1.5 寄存器模块
    3.2 AXI总线协议
        3.2.1 数据通道与总线互联
        3.2.2 通道握手机制
        3.2.3 传输时序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uIP协议栈的移植
    4.1 uIP协议栈的架构
    4.2 uIP主程序设计
        4.2.1 uIP程序的初始化
        4.2.2 uIP轮询检测机制
        4.2.3 用户例程
        4.2.4 参数设置
    4.3 定时器在uip协议栈中的应用
        4.3.1 私有定时器中断
        4.3.2 定时器中断
        4.3.3 轮询定时器
    4.4 硬件驱动的编写
        4.4.1 关于硬件初始化配置
        4.4.2 数据包发送函数packet_send()
        4.4.3 数据包接收函数packet_recieve()
    4.5 软硬件数据交互流程
        4.5.1 数据发送流程
        4.5.2 数据接收流程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以太网与光纤通道混合网络设计
    5.1 应用于视频传输的混合网络系统设计
    5.2 节点的硬件设计
        5.2.1 SOC板卡设计
        5.2.2 处理系统架构
    5.3 基于节点板卡的视频传输节点硬件实现
        5.3.1 光纤通道硬件实现
        5.3.2 视频通路硬件实现
        5.3.3 以太网通路硬件实现
    5.4 节点板卡基于前后台的软件设计
        5.4.1 前台程序
        5.4.2 后台程序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以太网控制系统的验证
    6.1 MAC控制器仿真验证
        6.1.1 数据接收仿真
        6.1.2 数据发送仿真
    6.2 混合网络系统的设计成果
        6.2.1 SOC板卡
        6.2.2 以太网通信连接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遗传算法和有限状态机的S1AP协议模糊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1AP协议和模糊测试技术概述
    2.1 LTE核心网网络架构概述
    2.2 S1AP协议概述
    2.3 S1AP协议安全性分析
    2.4 面向网络协议的模糊测试概述
    2.5 静态插桩技术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S1AP协议模糊测试的算法模型
    3.1 面向S1AP协议的有限状态机
    3.2 面向S1AP协议的改进遗传算法
    3.3 面向S1AP协议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S1AP协议的模糊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目标与需求
    4.2 总体架构设计
    4.3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遗传算法控制模块
        4.3.2 代理模块
        4.3.3 数据变异模块
        4.3.4 监视器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面向S1AP协议的模糊测试系统有效性验证
        5.2.1 OAI功能测试
        5.2.2 数据包发送模块有效性验证
        5.2.3 S1AP协议有限状态机的有效性验证
        5.2.4 测试用例生成的有效性验证
    5.3 S1AP协议模糊测试
    5.4 漏洞分析
        5.4.1 eNB_Name相关漏洞
        5.4.2 IMSI相关漏洞
    5.5 系统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进制静态插桩的VxWorks固件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D]. 王禹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模糊测试的未知协议漏洞挖掘方法研究[D]. 刘智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网络视频流的QoE-QoS概率模型研究[D]. 朱善胜.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嵌入式软件形式化建模与测试方法研究[D]. 崔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5]具有时间约束特性的物联网表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设计[J]. 梁子琪,张沁瑜,黄芳琳.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0(09)
  • [6]跨协议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石金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TDMA的无线Mesh网络跨层协议研究与实现[D]. 武靖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集中式多跳自组网络MAC层定向多信道关键技术研究与仿真平台设计[D]. 邢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D]. 孙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基于遗传算法和有限状态机的S1AP协议模糊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李伟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网络协议中的时间约束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