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成肽产生抗人雄激素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用合成肽产生抗人雄激素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一、GENE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ANDROGEN RECEPTOR WITH SYNTHETIC PEPTIDE(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20)在《细胞穿膜肽偶联抗体的设计、表达、功能验证及分子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癌症类型,致死率排名第二。乳腺癌分激素阳性(雌激素阳性或孕激素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和三阴性三类,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总患者的25%,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乳腺癌亚型,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常规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术切除和化疗通常产生较大的伤害。而传统化疗使用的药物通常是一些细胞毒分子如铂类药物、烷化剂及紫杉醇类等,因缺乏靶向性,进入体内具有全身毒性,出现对正常细胞的杀伤。曲妥珠单抗是1998年由FDA批准的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它的应用显着改善了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是目前治疗该类乳腺癌的一线靶向药物。然而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有效率仅为20%-30%,联合化疗治疗的有效率最高仅60%。由于内吞能力的不足,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心脏毒性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导致至少70%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出现了疾病进展。因此如何能够提高靶向药物的内吞能力,已成为开发新的Her2药物的方向。细胞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CPPs)是一类可以穿透生物膜并将各种外源物质递送到细胞内的短肽,这种有效的转运系统不受细胞类型的影响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根据其理化性质可以分为阳离子穿膜肽、两亲性穿膜肽和疏水性穿膜肽三类。用穿膜肽增加抗体药物的体内递送是解决抗体药物耐药性,增加抗体药物效果的优选方案。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antibody,sc Fv)相对于全抗体积小,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能力,能在血液中快速清除,因此近年来在抗胞内抗原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BP16是从用于植物保护的天蚕素-蜂毒素杂种库中筛选出来的阳离子穿膜肽。S413是一种嵌合肽,包括一个13个氨基酸的衍生自线性聚阳离子肽皮肤肽素的穿膜序列,和一个衍生自SV40-T抗原的核定位序列,能够渗透到完整的细胞中并在细胞核内积累。MAP是继发性两亲性穿膜肽,它包括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两部分。本论文用穿膜肽BP16、MAP和S413偶联本实验室筛选的曲妥珠单抗的单链抗体,获得重组蛋白CPP-sc Fv,结果表明能够增加sc Fv的穿膜效果,可增加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凋亡。并通过对重组蛋白CPP-sc Fv的设计、表达、功能验证及分子动力学分析三种穿膜肽偶联单链抗体后穿膜效率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发现MAP(两亲性CPP)与磷脂膜作用强烈,易形成较稳定的结构,与sc Fv偶联,有效的提高了抗肿瘤能力。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overlap PCR构建了重组蛋白BP16-sc Fv、S413-sc Fv、MAP-sc Fv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21(DE3))大量表达。通过镍亲和层析得到的重组蛋白纯度均在90%以上,满足后续生物学实验验证的要求。2.用MST检测sc Fv、BP16-sc Fv、S413-sc Fv、MAP-sc Fv与Her2抗原的相互作用,发现穿膜肽的存在不影响sc Fv与Her2抗原的亲和性。通过检测重组蛋白的内吞发现,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sc Fv、CPP-sc Fv均有明显的内吞,说明sc Fv、CPP-sc Fv都是通过Her2特异性结合来结合细胞的。MAP-sc Fv内吞效果最显着,是sc Fv的三倍。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组蛋白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与单独的sc Fv相比,CPP-sc Fv的细胞毒性更大,IC50值显着降低,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更强,其中MAP-sc Fv的效果更明显,其IC50值降低了7.7倍。3.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随着模拟时间的增加(2000ns的模拟),MAP可以逐渐插入磷脂膜中,最终没入双层膜中,而S413和BP16只是吸附在膜表面,插入深度远不如MAP。三种穿膜肽与磷脂膜相互作用后,磷脂膜均有横向扩张、纵向压缩的趋势。其中,MAP趋势最显着,与磷脂膜作用最强烈,S413次之,BP16相对较差。4.通过计算分子同源建模所构建模型的总势能,发现MAP-sc Fv的总势能最低,结构更稳定,说明穿膜肽MAP偶联单链抗体后的重组蛋白结构更稳定。综上所述,本文制备的穿膜肽偶联抗体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MAP为代表的两亲性穿膜肽将为开发新的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婷[2](2020)在《USP22、FOXC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USP22、FOXC1以及USP22和FOXC1共表达在TNBC中的存在情况,研究其临床意义、分析相互关系,为判断TNBC患者的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86例TNBC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定期的随访,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86例TNBC组织、102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carcinoma of nospecial type,NST)组织、33例癌旁组织中USP22、FOXC1的存在情况以及USP22和FOXC1共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SPSS 24.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研究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在TNBC中存在着USP22、FOXC1的高表达,而在NST及正常的癌旁组织中低表达,且三者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USP22与FOXC1之间的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001,P=0.991);USP22在TNBC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P=0.008)、淋巴结转移(P=0.004)显着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0.170)、TNM分期(P=0.189)及肿瘤大小(P=0.124)无相关性;FOXC1在TNBC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P=0.021)、淋巴结转移(P=0.021)显着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0.196)、TNM分期(P=0.851)和肿瘤大小(P=0.351)无相关性。此外,USP22和FOXC1共表达阳性的患者与TNBC患者的病理学分级(P=0.031)、淋巴结转移(P=0.009)显着相关;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TNBC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USP22、FOXC1、USP22和FOXC1共表达、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增殖指数与TNBC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运用COX回归进行TNBC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USP22、FOXC1、USP22和FOXC1共表达、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增殖指数是影响TN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USP22和FOXC1在TNBC中的表达显着高于NST和癌旁组织,说明二者可能参与了TNBC的发生发展;USP22、FOXC1的表达以及两者共表达与TNBC患者的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说明USP22、FOXC1可能在TNBC的侵袭转移中起协同作用;USP22、FOXC1、以及两者共表达可能是TN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TNBC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薛峰[3](2014)在《基于抗原表位组学的免疫节育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保障。目前使用的各种避孕方法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为获得安全、有效、可逆的避孕效果,免疫避孕尝试从生殖抗原中筛选、制备合适的抗原表位发展为避孕疫苗。理论上抗原表位组学研究方法可鉴定靶蛋白中所有抗原表位,但传统的研究技术并不成熟。随着“改良生物合成肽法”的出现,使得鉴定靶蛋白单个抗体识别的表位最小基序成为可能,为避孕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首先基于抗原表位组学研究方法,根据前期实验基础,以与Uu存在交叉反应抗原的精子特异蛋白tNASP、Izumo1、SPESP为靶标,筛选并验证上述精子特异蛋白中具有抗生育作用的B细胞表位(BCE),单独或将其组成嵌合肽研究它们的免疫避孕效果。首次发现精子特异蛋白Izumo 1 Ig-like结构域上有一个影响精-卵融合的BCE-P6(YSFYRV,可特异结合卵膜),单独P6或P6与tNASP、SPESP中BCE组成的嵌合肽免疫动物,发现P6免疫避孕效果与嵌合肽基本一致;本研究还首次发现P6在各物种中高度保守并仅在人、小鼠等物种的精子中特异表达,实验证实免疫P6后雌鼠未出现主要脏器的免疫病理损伤,基本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免疫节育疫苗高安全性的要求;进一步观察发现,在使用P6免疫动物6个月之后,动物生育率得到了部分恢复;深入研究发现P6免疫避孕的机制主要是免疫P6后产生的抗血清影响了小鼠精-卵融合,最终导致不孕。其次,根据前期实验基础,我们选择Uu编码蛋白中与精子蛋白存在交叉反应抗原的UreG作为靶标,筛选并验证UreG中的BCE,研究其免疫避孕效果。结果发现UreG蛋白中有5个表位,分别为KRPLIIG,RILLNT,DLAPY,LKSR和RLQLAL,动物实验发现KRPLIIG和LKSR表位具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但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表位KRPLIIG和LKSR与动物多处组织存在交叉反应性抗原表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本研究首次基于抗原表位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具有交叉反应抗原的精子蛋白与微生物蛋白作为靶标分别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免疫避孕作用的候选疫苗靶抗原,尤其是P6作为候选靶抗原,具有免疫节育疫苗有效、安全、可逆的特点,相比其他的靶抗原更具研究与开发价值。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精-卵融合的机制,提高不孕不育的诊治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艳红[4](2014)在《熊果酸抗肿瘤及作为小鼠肝癌细胞疫苗佐剂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但其毒副作用大,疗效差。因此,寻找毒副作用小、安全、高效的肿瘤治疗方法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要趋势。熊果酸(Ursolic acid,UA)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熊果酸具有抗肿瘤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目前,其具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文研究了熊果酸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体内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及作为佐剂的肿瘤免疫预防作用,为熊果酸在抗肿瘤领域深入的应用开发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熊果酸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MTT法测定熊果酸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ytochrome c,Bcl-2,Bcl-xL,Bak,Bax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了熊果酸对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中HPV E6和E7基因的表达。结果熊果酸抑制HeLa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40μM熊果酸作用48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高达91.80±3.26%,IC50值为9.54±3.51μM。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熊果酸阻滞HeLa细胞周期在G0/G1期,40μM作用48h效果最显着。熊果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40μM和60μM作用48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74.30±5.26%和83.87±2.27%,显着高于对照组2.20±1.1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A作用HeLa细胞引起caspase-3和caspase-9激活,可观察到剪切形式的caspase-3和caspase-9出现;细胞质中cytochrome c蛋白表达量增加;Bcl-2和Bcl-x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和Bak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均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Procaspase-8蛋白表达量也降低,但未检测到剪切形式的caspase-8条带。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中HPV E6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E7基因的表达未出现显着性改变。表明,熊果酸在体外对宫颈癌细胞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达到体外抗肿瘤作用,对其抗凋亡途径的研究表明UA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UA抗宫颈癌的靶点可能在于能够抑制HPV病毒E6基因的表达和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2.熊果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MAPK信号通路作用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目的熊果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本文探讨了MAPK信号通路在熊果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中细胞因子变化。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48h后MAPK信号通路中p38,p-p38,ERK,p-ERK,JNK,p-JNK蛋白的表达; ERK1/2抑制子U0126对ERK1/2、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和p38抑制子SB203580对p38,p-p38蛋白表达的影响;U0126和SB203580对细胞凋亡相关Bax、Bcl-2、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表达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了熊果酸对DUSP基因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培养液中IL-2、IL-4细胞因子含量。结果熊果酸降低p-ERK1/2和p-p38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对p-JNK蛋白的表达无改变;ERK1/2抑制子U0126显着增强熊果酸诱导Bax/Bcl-2比率与熊果酸组比较(P<0.05),增强线粒体cytochrome c的释放和剪切的Caspase-3蛋白的表达;p38抑制子SB203580作用效果不明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熊果酸增强DUSP1,2,4,5,6,7,9,10基因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熊果酸改变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但无规律性。表明,ERK1/2信号通路参与熊果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熊果酸可能通过增强DUSPs基因表达,抑制ERK1/2和p38磷酸化来诱导细胞凋亡,同时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控细胞凋亡。3.熊果酸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目的探讨熊果酸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细胞培养,MTT法检测熊果酸对H2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作用;建立H22荷瘤小鼠动物模型,根据小鼠体重,进行区组随机化分组,共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CTX,25mg/kg.d)、熊果酸高(40mg/kg.d)、中(20mg/kg.d)和低剂量(10mg/kg.d),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5天后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和脾指数,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含量及比例,ELISA法检测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的表达量。结果体外熊果酸对H22细胞生长的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最高抑制率达75.27±3.36%;诱导H22细胞凋亡呈时间依赖性,20μM作用48h后的凋亡率为36.4%±0.2,与对照0.9%±0.1比较,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体内,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的熊果酸可显着抑制肿瘤生长(P<0.01),降低荷瘤鼠异常增大的脾指数(P<0.05);高剂量熊果酸可显着增强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显着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表达及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P<0.01),对CD8+T细胞表达作用不明显(P>0.05);高剂量熊果酸促进血清IL-2、TNF-α表达(P<0.05),降低IL-4表达(P<0.01)。表明,熊果酸可抑制H22肿瘤细胞生长,在体内可以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能力,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相关。4.熊果酸增强小鼠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的作用目的探讨熊果酸作为免疫佐剂对小鼠肝癌肿瘤疫苗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UA和H22细胞共培养,制备肝癌细胞疫苗,免疫小鼠后建立肝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记录小鼠存活情况,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4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抗肿瘤特异性抗体的产生,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结合能力。结果免疫小鼠后,与模型组相比,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明显抑制(P<0.05),小鼠的生命延长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升高(P<0.01),CD4+/CD8+T细胞含量比例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免疫鼠血清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IgG2a/IgG1比值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出现四条大小约为95kDa、60kDa、50kDa和34kDa杂交条带。表明,UA作为佐剂能够提高小鼠H22肝癌细胞疫苗的免疫原性,增强小鼠抗肿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综上所述,熊果酸能够通过线粒体内源性途径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ERK1/2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熊果酸能够提高H22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能力,激发小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熊果酸能够促进H22肝癌细胞产生免疫原性,激发正常小鼠强烈且长效的抗肝癌免疫保护作用,熊果酸在保护性抗原制备中可能起到了免疫佐剂的作用。该研究为熊果酸作为抗肿瘤药物及肿瘤疫苗免疫佐剂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孙黎黎[5](2010)在《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的B细胞表位筛选及其抗生育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免疫性避孕一直是男性避孕节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然而迄今为止没有理想的避孕疫苗问世,究其原因最大的可能在于没有理想的靶抗原。作为避孕疫苗应用的的靶抗原应当至少满足两个条件,即抗原特异表达于生殖系统且参与生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Epidydimal protease inhibitor,Eppin)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可靠的避孕效应而备受关注。它特异表达于睾丸和附睾,在精子成熟和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重组Eppin蛋白免疫雄猴获得了78%抗生育效果,停止免疫后,71%的受试雄猴恢复了生育力。体外实验发现来自不育雄猴血清中的抗Eppin抗体可直接破坏人Eppin-精囊凝固蛋白(Semenogelin,Sg)复合体,干扰Eppin调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Sg的水解作用,影响人精子活动力,进而抑制生育力。因此,Eppin可能成为理想的避孕疫苗靶抗原。虽然对Eppin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蛋白抗原分子量较大,难以实现质量控制;(2)未对抗原中可能导致远期毒副反应的不良表位做剔除或加工。(3)抗体产生不稳定;(4)隐匿的保护性表位功能未能表达,所引发的保护性免疫不够强大,免疫避孕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提高Eppin抗原的保护性,就不得不从天然抗原整个分子水平向表位水平过渡:摒除不良表位,保留、改善保护性表位以得到更理想的疫苗分子。表位是蛋白质抗原性的基础,正确而详细地绘制蛋白质表位图谱对设计疫苗分子结构及免疫干预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RT-PCR法从人新鲜睾丸组织扩增获得Eppin cDNA,构建入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经纯化获得重组人Eppin蛋白(第一部分)。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ppin蛋白的二级结构及抗原性、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及性等理化特性,预测Eppin蛋白的主要功能区域,根据该区域抗原趋势指数分析结果,采用错位重叠套式方法设计该区域的肽段。利用人工合成肽技术固相合成多肽,并与载体蛋白钥孔血蓝蛋白(KLH)、牛血清蛋白(BSA)偶联,用KLH偶联肽与弗氏完全佐剂、不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充分乳化后足垫皮下注射免疫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观察各个表位肽刺激抗体的产生,通过体外、体内抗生育实验观察表位肽的抗生育效应,以此筛选出其优势中和B细胞表位,并以rhEppin免疫为阳性对照,分析其抗生育潜能及安全性(第二部分)。最后,设计并制备基于Eppin优势B细胞表位的2分支MAP抗原肽,以弗氏佐剂为佐剂,腹部皮下免疫雄性恒河猴,ELISA方法监测免疫后被免疫雄猴血清抗体滴度,CBA方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的改变,睾丸活检术取睾丸标本电镜观察免疫后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与发情期雌猴合笼2个周期,观察Eppin的MAP抗原肽对恒河猴的抗生育效果(第三部分)。结果显示:①成功构建了pET-32a-Eppin重组质粒,并获得了具有抗原特异性的可溶性Eppin蛋白。②通过分析Eppin蛋白二级结构及表面特性,初步预测出Eppin蛋白的89~133位氨基酸为主要功能区域,设计合成8条代表该氨基酸区域的肽段,并与载体蛋白KLH偶联,命名为F1-F8。③采用偶联肽足垫皮下注射免疫小鼠,发现8个候选表位肽都能激发高滴度的抗体,但仅F5肽所获得的抗血清能与人精子天然Eppin蛋白结合,并能显着抑制精卵结合,使雄鼠的生育力受到很大限制,从而获得Eppin优势中和B细胞表位为F5:FVYGGCQGNN(105~114区段)。④Eppin的MAP抗原肽免疫的10只雄猴中有2只血清IgG抗体滴度始终无明显提高,淘汰,剩余8只抗体滴度可达1:4001600,但需23周加强免疫一次。合笼后发现对照组5只有4只受孕,实验组8只仅3只受孕,显示了较肯定的避孕效果。电镜结果未发现免疫后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CBA细胞因子检测未见Th1/Th2极化改变,各细胞因子免疫前后无明显差异。提示合成肽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甚微,今后的剂型改造可以考虑增强T细胞功能,在佐剂、递呈方式上做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方法表位预测并合成偶联肽免疫策略是筛选蛋白优势中和B细胞表位的有效方法;Eppin蛋白的第105~114区段是Eppin优势中和B细胞表位区域;Eppin表位肽用于免疫避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Eppin优势表位的避孕疫苗尚需要在表位水平进一步修饰改造才能满足人用避孕疫苗的要求。

邵雁[6](2008)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类内分泌恶性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约占甲状腺癌的80%,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PTC经外科手术切除、后续的Ⅰ131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后,预后良好,死亡率低。但仍有部分PTC易转移、复发,预后差。如何进一步提高此类PTC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如何给予患者最佳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方案。PTC手术方案的选择国内及国际上都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是根据不同的预后评分系统,将病人分为高危及低危组,给予不同手术方案。这类评分系统主要涉及各项临床指标,不能精确判断具有较高侵袭性的PTC,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指导意义有限。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寻找能够显示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希望能完善或取代现有的预后评价系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肿瘤的免疫抑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到目前为止,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是Treg细胞最特异的标记。应用该标记研究Treg细胞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已经发现在许多恶性肿瘤中,Treg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相关。FOXP3能否作为衡量PTC转移、预后的标记,到目前为止尚未见相关报道。BRAF突变、RET重排是PTC中最主要的分子病理机制。两者与PTC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P53突变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P53突变使得细胞易于出现其他基因损害,因此常与一些具侵袭性行为的癌相关。β-连环蛋白(β-catenin,β-cat)是一种胞浆蛋白,是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连接细胞骨架微丝系统的桥梁,同时它也是Wnt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失分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近年研究表明它与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上述三指标与PTC转移之间的关系需要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Treg细胞、BRAF突变、RET重排及β-cat、P53、OPN与PTC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上述指标与PTC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项指标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第一部分FOXP3在PIG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Treg细胞与PTC淋巴结转移之间是否有关联。并分析与Treg细胞有关的临床因素。应用实时定量荧光RT-PCR的方法分别对PTC及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及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中FOXP3mRNA含量进行比较;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检测PTC及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FOXP3+T细胞、CD4+CD25+T细胞,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TC及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中T细胞的FOXP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PTC的FOXP3mRNA表达量比甲状腺良性疾病显着性增高。2.PTC的FOXP3+T细胞数比甲状腺良性疾病显着性增高。3.PTMC中FOXP3mRNA表达量较其它PTC显着性增高。4.PTC中FOXP3mRNA表达量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数有关。年龄越大,癌组织中FOXP3mRNA表达量越高;淋巴结转移数越多,癌组织中FOXP3mRNA表达量越低。但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PTC之间,癌组织的FOXP3mRNA表达量无显着差异。4.PTC与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FOXP3mRNA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P53、β-cat和OPN在PT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P53、β-cat和OPN的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及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PTC中检测P53、β-cat和OPN的表达。结果显示:1.有P53及β-cat异常表达比无异常表达的PTC淋巴结转移率显着增高。2.有淋巴结转移及OPN异常表达PTC的P53异常表达率显着增高,淋巴结转移数、FOXP3+细胞数与P53异常表达显着性正相关。3.有淋巴结转移PTC的B-cat异常表达率比无转移的PTC显着增高,淋巴结转移数与β-cat异常表达显着性正相关,多癌灶PTC的β-cat异常表达率显着高于单癌灶PTC病例。第三部分BRAF突变及RET重排与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BRAF突变及RET重排与淋巴结转移及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总结本研究中所有可能影响PTC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用测序的方法检测PTC标本中BRAF的T1799A突变。用RT—PCR的方法检测PTC标本中的RET/PTC1重排及RET/PTC3重排,并将出现目标条带的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1.有β-cat异常表达PTC的BRAF突变率显着降低。2.BRAF突变及RET重排与PTC淋巴结转移无关3.有P53、β-cat异常表达及多癌灶的PTC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年龄<43的PTC病例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1.调节性T细胞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形成中起作用。2.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3.OPN异常表达增加与P53突变有关。4.β-cat异常表达增加与BRAF突变呈负相关。5.有P53、β-cat异常表达及多癌灶的PTC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年龄<43的PTC病例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上述病例,应更积极地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韦华[7](2007)在《抗前列腺癌多肽APP216各功能结构域抗肿瘤的活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欧洲和美国男性恶性疾病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1]。近年来在亚洲国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去势治疗一直是最常使用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大多数转移的病人接受治疗后的初期,表现为癌症的消退。然而,在大多数病人中,此种癌症最终会复发并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的状态,此时,去势治疗方法不再有效。因此,发展其它的治疗策略,对于提高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势在必行[2]。目前,肿瘤治疗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细胞凋亡(调高促凋亡基因或调低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肿瘤的靶向治疗、多肽类细胞因子等,而细胞凋亡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以VEGF和FGF2为靶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组已成功的设计和表达了一种新的抗前列腺癌的多肽药物APP216,并经体内外实验验证了其活性,为前列腺癌的特异治疗提供了新的制剂和方法。其根据PSA具有的肿瘤定位特异性及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基于BH3、VEGF拮抗肽K237、FGF2拮抗肽DG2结构域的一级结构,辅以最易被PSA特异性裂解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了可被PSA特异性水解的多肽APP216。然而,本课题需要通过实验研究确认各功能结构域的杀伤肿瘤作用,以便对此多肽进行优化,从而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高效、特异的制剂,也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探索新的策略和方法。本实验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FGF2)及其受体(KDR和FGFR2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及其受体(FGFR2)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前列腺癌细胞中VEGF和FGF2的自分泌机制。方法:选取三种前列腺癌细胞株(PC3、LNCap和DU145),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VEGF及其受体KDR,FGF2及其受体FGFR2的表达。结果:三种前列腺癌细胞株(PC3、LNCap和DU145)中均有VEGF、KDR及FGF2、FGFR2的表达,但表达水平略有差别。结论:在前列腺癌的血管形成中可能存在VEGF和FGF2的自分泌机制。第二部分:抗前列腺癌多肽APP216各功能结构域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的影响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的三段肽(K237、DG2、BH3)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增殖的影响。方法: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肽的细胞定位;观察经BH3处理后,LNCap细胞凋亡过程中核染色质的形态学变化和LNCap细胞的凋亡改变;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BH3肽对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和不同浓度的短肽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经MTS/PMS测定,分析短肽对LNCap细胞的增殖是否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影响。结果: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BH3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K237肽和DG2肽定位在胞核和胞浆;LNCap细胞经肽BH3处理后,可观察到分为二期的细胞凋亡过程,Hoechest凋亡染色证实:BH3以浓度依赖性促进了LNCap细胞的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证实了短肽对细胞凋亡程度和周期的影响;MTS/PMS测定表明除肽DG2外,其它短肽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抗前列腺癌细胞的活性。结论:BH3肽可有效地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的凋亡;肽K237在体外能抑制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恶性增殖,并呈时效和量效关系,其机制可能与短肽K237通过抑制自分泌途径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有关,并干预了细胞周期的调控,从而影响其增殖;肽DG2可以将LNCap细胞阻滞在G1/G0期,理论上来讲是抑制了自分泌环的结果,但MTS/PMS测定未见其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活性。实验结果初步的证实了短肽杀伤LNCap细胞的作用,为下一步的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抗前列腺癌多肽APP216各功能结构域对人前列腺癌LNCap裸鼠种植瘤影响的研究目的:观察多肽BH3、DG2和K237在体内对前列腺癌的影响。方法: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细胞接种于40只裸鼠,建立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对照组、BH3组、DG2组及K237组,观察各组治疗后的移植瘤重量及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CD34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多肽对荷瘤裸鼠重要脏器的毒性作用和对荷瘤裸鼠移植瘤的毒性作用;Hoechest染色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动物实验表明各多肽均可抑制裸鼠前列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34在K237和DG2处理组中呈弱阳性表达,而在BH3和对照组中则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及肾脏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未发现各组织有病理损伤,而对肿瘤组织产生了毒性作用;凋亡结果显示:凋亡程度BH3组﹥K237组﹥DG2组﹥对照组。结论:成功的利用多肽BH3、DG2和K237抑制了前列腺癌移植瘤的生长(K237的治疗效果优于DG2,DG2优于BH3),验证了各段短肽的杀伤肿瘤的作用,为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万明发[8](2007)在《卵泡刺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在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来探讨卵泡刺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方法,用抗FSHR单克隆抗体对12例正常前列腺标本、14例前列腺增生标本和45例前列腺癌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染色和用抗雄激素受体(AR)单克隆抗体对45例前列腺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了解FSHR在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以及找出FSHR与前列腺癌的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Gleason分级的关系。结果:1. FSHR的阳性表达的细胞浆着色呈黄色至棕黄色不等,正常前列腺组织仅2例出现FSHR阳性表达且着色浅,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的阳性率为28.5℅,前列腺癌组的阳性率则高达84.4℅,前列腺癌的胞浆着色深。2.所有前列腺癌中的FSHR阴性表达集中在高分化肿瘤组,低分化组中的强阳性率达73.3℅,A期的阴性率达66.7℅,D期全部表达阳性,强阳性率为76.5℅,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FSHR阳性率相应增高且胞浆着色度也相应加深。结论:FSH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良性增生和正常的前列腺组织; FSH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随着Gleason评分增加而增强, FSH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强,FSHR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

崔志刚[9](2006)在《MUC1模拟表位疫苗筛选和治疗小鼠膀胱癌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新的MUC1的模拟表位,观察其免疫学特性,以及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对小鼠膀胱癌的治疗作用。构建MUC1模拟表位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特异、纯化的模拟表位融合蛋白。本研究为研制针对MUC1为靶点的肿瘤疫苗奠定基础,为膀胱癌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1.选用抗MUC1多肽表位的单克隆抗体BC2为筛选配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通过3轮生物淘洗、测定噬菌体滴度、扩增噬菌斑、挑选特异性阳性噬菌体克隆,通过ELISA实验鉴定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单克隆抗体BC2结合活性;抽提阳性噬菌体克隆的插入肽ssDNA模板,测定其DNA序列,按遗传密码表推导出插入肽的氨基酸序列,同MUC1核心肽表位序列APDTR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与原表位序列不同的模拟表位。利用表位预测专用数据库SYFPEITHI database进行氨基酸序列的表位预测,根据抗原肽的基序特征计算其积分,判断其与MHCⅠ类分子结合能力,合成相应的模拟表位肽,通过竞争ELISA实验判断模拟表位肽能否特异性抑制单克隆抗体BC2与MUC1抗原结合,进一步鉴定筛选出的MUC1模拟表位活性。2.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方法,将人MUC1全长cDNA转入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BST739中,经G418筛选和克隆化培养,基因组PCR、RT-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从不同水平检测MUC1的表达,建立稳定表达人MUC1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株,观察转入人MUC1肿瘤细胞体内外生长特性和体内致瘤性。3.无菌取T739小鼠股骨和胫骨,PBS冲出骨髓细胞,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按2×106/ml的细胞密度加入含有树突状细胞(DC)专用培养基塑料培养皿,同时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rmIL-4 1000U/ml,37℃,5% CO2体外培养,第6天加入LPS(1μg/ml)刺激DC成熟,第7天收集细胞,显微镜下观察成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DC标记33D1单抗的表达以判断DC纯度。4.体外用合成的模拟表位肽刺激成熟DC,PBS洗涤三次,然后分别用PBS,未刺激的DC,MUC1模拟表位肽刺激的DC,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免疫T739小鼠,每只注射2×105细胞,每周免疫一次,共三次。

尹晓光[10](2006)在《HSP65-PSA多表位融合蛋白疫苗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量为65KD的卡介苗热休克蛋白(BCG HSP65)具有分子伴侣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HSP65与肿瘤表位抗原形成的融合蛋白,通过受体介导进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HSP65协助与之融合的抗原,进入MHC I类加工途径并递呈在细胞表面,从而激活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免疫反应。本研究针对前列腺癌肿瘤相关抗原(PSA)的表位抗原,设计并制备了HSP65融合蛋白疫苗,拟将其研制成一种能诱导产生PSA特异性CTL的前列腺癌的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我们将编码分支杆菌热休克蛋白65基因与多个PSA表位基因进行融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多表位融合蛋白(HSP65-PSA)。首先我们构建了表达人PSA多表位基因的、来源于C57BL/6小鼠的B16、RM1和EL4三种肿瘤细胞系。应用此三株细胞在小鼠体内进行抑瘤的实验表明:HSP65-PSA能够诱生小鼠的PSA特异性CTL,对表达人PSA的小鼠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功能实验表明:用HSP65-PSA装载人DC的HSP65-PSA诱导产生的CTL,能够杀伤装载HLA-A2限制性PSA表位肽的T2靶细胞。PSA表位肽装载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用于刺激自体naive T淋巴细胞产生的CTL,能够杀伤表达全长PSA蛋白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为了研究HSP65-PSA的作用机理,我们制备了HSP65单克隆抗体和FITC标记的HSP65,并研究了人DC可能存在的HSP65受体。结果表明:人DC表面存在HSP65受体,此受体与CD91分子无相关性。以上工作表明,HSP65-PSA重组蛋白可能通过DC的HSP65受体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它有希望成为有效的前列腺癌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

二、GENE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ANDROGEN RECEPTOR WITH SYNTHETIC PEPTID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NE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ANDROGEN RECEPTOR WITH SYNTHETIC PEPTIDE(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穿膜肽偶联抗体的设计、表达、功能验证及分子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穿膜肽
        1.1.1 细胞穿膜肽的分类
        1.1.2 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
        1.1.3 分子动力学模拟用于细胞穿膜肽的研究
        1.1.4 细胞穿膜肽的应用
    1.2 单克隆抗体
        1.2.1 单克隆抗体的分类
        1.2.2 抗体的小型化
    1.3 乳腺癌
        1.3.1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1.3.2 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的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融合蛋白CPP-sc Fv的表达、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菌株和质粒
        2.2.2 基因片段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主要实验试剂
        2.2.5 溶液的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重组表达载体PET28b-BP16-sc Fv、PET28b-S413-sc Fv、PET28b-MAP-sc Fv的构建
        2.3.2 BP16-sc Fv、S413-sc Fv、MAP-sc Fv的小量表达
        2.3.3 BP16-sc Fv、S413-sc Fv、MAP-sc Fv的大量表达及蛋白纯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重组表达载体PET28b-BP16-sc Fv、PET28b-S413-sc Fv、PET28b-MAP-sc Fv的构建
        2.4.2 BP16-sc Fv、S413-sc Fv、MAP-sc Fv的小量表达
        2.4.3 BP16-sc Fv、S413-sc Fv、MAP-sc Fv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蛋白CPP-sc Fv生物学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细胞株和质粒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2.4 溶液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和冻存
        3.3.2 用MST法研究sc Fv、CPP-sc Fv与 Her2 抗原的相互作用
        3.3.3 sc Fv、CPP-sc Fv细胞毒性检测
        3.3.4 sc Fv、CPP-sc Fv细胞凋亡分析
        3.3.5 sc Fv、CPP-sc Fv的内吞检测
        3.3.6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用MST法研究sc Fv、CPP-sc Fv与 Her2 抗原的相互作用
        3.4.2 sc Fv、CPP-sc Fv的内吞检测
        3.4.3 sc Fv、CPP-sc Fv细胞毒性和诱导凋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三种穿膜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模拟方法
        4.2.1 初始穿膜肽结构的搭建
        4.2.2 穿膜肽BP16、S413、MAP与 DPPC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4.3 结果分析
        4.3.1 初始穿膜肽结构的搭建
        4.3.2 穿膜肽与DPPC磷脂膜相互作用体系的搭建
        4.3.3 穿膜肽与DPPC磷脂膜相互作用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PP-sc Fv融合蛋白模型的建立及势能计算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搜索CPP-sc Fv同源序列
        5.2.2 CPP-sc Fv同源建模及优化
        5.2.3 CPP-sc Fv模型评价
        5.2.4 CPP-sc Fv融合蛋白的势能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搜索CPP-sc Fv同源序列
        5.3.2 CPP-sc Fv同源建模及优化
        5.3.3 CPP-sc Fv模型评价
        5.3.4 CPP-sc Fv融合蛋白的势能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USP22、FOXC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英语术语及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C.综述
        参考文献

(3)基于抗原表位组学的免疫节育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绪论
第一章:精子抗原免疫节育疫苗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仪器设备及实验器材
        三、主要试剂和溶液配方
        四、数据库网站、引物设计及统计分析软件
        五、实验方法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小鼠Izumo1蛋白Ig-like结构域18肽pxx-GST融合蛋白的表达
        2.小鼠精子特异蛋白Izumo1免疫球蛋白样区域BCE的组成
        3.小鼠精子特异蛋白Izumo1免疫球蛋白样区域BCE最小基序的鉴定
        4.ELISA法检测BCE免疫小鼠后抗血清效价
        5.Izumo1 PB段中最具抗生育作用的BCE
        6.P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7.P6抗生育作用及其可逆性分析
        8.P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9.免疫P6后抗血清特异性检测1
        10.免疫P6后抗血清特异性检测2
        11.免疫P6后抗血清特异性检测3-------P6在小鼠精子上的定位
        12.免疫P6后抗血清抗生育机制研究1
        13.免疫P6后抗血清抗生育机制研究2
        14.tNASP exon6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相关肽段的免疫印迹鉴定
        15.SpESP1和SpESP2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肽段的免疫印迹鉴定
        16.嵌合肽免疫避孕有效性、安全性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UreG线性BCE的鉴定及表位肽节育疫苗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仪器设备及实验器材
        三、主要试剂和溶液配方
        四、数据库网站、引物设计及统计分析软件
        五、实验方法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UreG靶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二、高效价的兔抗UreG抗血清的制备
        三、UreG蛋白中BCE组成的鉴定
        四、UreG中具有抗生育作用的BCE鉴定
    讨论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4)熊果酸抗肿瘤及作为小鼠肝癌细胞疫苗佐剂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UA 抗肿瘤作用研究
    2 肿瘤及肿瘤的治疗
    3 疫苗佐剂的研究
第二章 UA 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UA 诱导 HELA 细胞凋亡中 MAPK 信号通路作用及细胞因子变化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UA 对小鼠肝癌 H22 移植瘤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五章 UA 增强小鼠肝癌细胞疫苗免疫原性的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导师评阅表

(5)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的B细胞表位筛选及其抗生育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的B 细胞表位筛选及其抗生育效应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人Eppin 基因克隆、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诱导表达、纯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Eppin 蛋白优势B 细胞表位的理论预测及实验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Eppin 优势表位的分支肽避孕疫苗的抗生育效应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基于精子抗原的男性避孕疫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6)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FOXP3在PT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前言
    临床资料及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53、β-cat和OPN在PT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前言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RAF突变及RET重排与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前言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分子病理学机制
综述二: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的免疫监视与治疗
在读博士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7)抗前列腺癌多肽APP216各功能结构域抗肿瘤的活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转运结构域HIV-TAT 的研究进展
    二、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三、BCL-2 抗癌作用的新靶点
正文
    第一部分 前列腺癌细胞株 VEGF 及其受体 KDR,FGF2 及其受体 FGFR2 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抗前列腺癌多肽 APP216 各功能结构域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抗前列腺癌多肽 APP216 各功能结构域对人前列腺癌 LNCap 裸鼠种植瘤影响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卵泡刺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Gleason 分级
    2.4 结果判定标准
    2.5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FSHR 在正常前列腺组织、良性增生组织、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3.2 FSHR 在不同分化程度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3.3 FSHR 在不同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中的表达
    3.4 FSHR 在不同前列腺癌的Gleason 分级中的表达
    3.5 FSHR 与 RA 在前列腺癌中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MUC1模拟表位疫苗筛选和治疗小鼠膀胱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MUC1 模拟表位疫苗筛选和治疗小鼠膀胱癌效应
    前言
    第一部分 MUC1 黏蛋白模拟表位的筛选和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UC1 模拟表位肽免疫活性及治疗小鼠膀胱癌研究
        第一节 稳定表达人MUC1 小鼠膀胱癌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节 MUC1 模拟表位肽体外免疫活性测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三节 MUC1 模拟表位肽治疗小鼠膀胱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UC1 模拟表位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图片
文献综述一 MUC1 在泌尿系肿瘤的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针对MUC1 的DC 疫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10)HSP65-PSA多表位融合蛋白疫苗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1.1 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1.2 前列腺癌肿瘤相关抗原(TA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1.3 PSA 的生物学功能
        1.4 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
        1.5 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
        1.6 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
        1.7 表达人PSA 抗原表位的动物模型
    2. 热休克蛋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2.1 HSP 具有分子伴侣功能
        2.2 HSP 具有载体功能
        2.3 HSP 具有交叉提呈作用
        2.4 HSP 具有活化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
        2.5 HSP-肽复合物或HSP-融合蛋白对特异性CTL 的激活
        2.6 HSP-多肽复合物或融合蛋白临床研究进展
        2.7 HSP 的受体和信号传递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抗体
        1.2 细胞因子
        1.3 化学试剂
        1.4 质粒、菌种和蛋白
        1.5 试剂盒
        1.6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1.7 层析用介质
        1.8 培养基
        1.9 缓冲液
        1.10 PSA 与MUC1 表位肽
        1.11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稳定表达人PSA 或MUC1 蛋白的小鼠肿瘤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2.2 HSP65-PSA 和HSP65 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鉴定
        2.3 HSP65-PSA 蛋白疫苗的小鼠体内抑瘤实验
        2.4 针对 HSP65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鉴定与应用
        2.5 树突状细胞表面HSP65 受体研究
        2.6 HSP65-PSA 重组蛋白人体外功能实验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表达人PSA 或MUC1 蛋白的小鼠肿瘤细胞系的建立
        1.1 质粒的纯化与鉴定
        1.2 机械介导方法提高脂质体转染效率
        1.3 改良法与传统法在转染和克隆筛选方面的比较
        1.4 转染细胞的选择培养和克隆筛选
        1.5 转染细胞的克隆筛选特性
        1.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侧
        1.7 流式细胞术检测
        1.8 转染细胞表达目的蛋白 PSA 的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1.9 转染细胞表达目的蛋白 MUC1 的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1.10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1.11 转染细胞稳定性的初步观察
        1.12 转染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1.13 转染细胞体内种植实验
    2. HSP65-PSA 和 HSP65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2.1 蛋白定量
        2.2 蛋白的纯度检测
        2.3 LPS 检测
    3. HSP65-PSA 重组蛋白的抑瘤效应
        3.1 HSP65-PSA 对B16/PSA 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3.2 HSP65-PSA 对PSA-RM1 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4. HSP6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与应用
        4.1 鼠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
        4.2 细胞融合和阳性筛选结果
        4.3 抗体效价检测
        4.4 抗体特异性鉴定
        4.5 杂交瘤细胞产生抗体的亚型分析
        4.6 杂交瘤细胞核型分析结果
        4.7 抗体的竞争抑制试验
        4.8 HSP65McAb 在HSP65-MUC1 鉴定中的应用
        4.9 HSP65 McAb 在HSP65 融合蛋白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5. DC 表面的HSP65 蛋白受体研究
        5.1 FITC-HSP65 蛋白纯化
        5.2 FITC-HSP65 蛋白的鉴定
        5.3 DC 的诱导与分化结果
        5.4 HSP65 与DCs 结合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5.5 HSP65 特异性结合DC 表面受体
        5.6 HSP65 在37℃条件下的内化结果
        5.7 FITC-HSP65 结合DC 表面受体的饱和曲线
        5.8 HSP65 重组蛋白对FITC-HSP65 竞争抑制作用结果
        5.9 HSP65 McAb 对FITC-HSP65 结合 DCs 的竞争抑制
        5.10 CD91 分子与HSP65 受体在DC 表面的分布相关性
        5.11 HSP65 蛋白刺激DC 表达CD86 分子
        5.12 LPS 与HSP65 和细胞成熟因子刺激DC 成熟能力的比较
        5.13 影响 DC 表面受体表达的一些因素
    6. 人体外功能实验
        6.1 单核细胞表面 MHC-A2 分子的检测
        6.2 显微镜检测HSP65-PSA 蛋白对DC 的刺激成熟作用
        6.3 流式细胞术检测HSP65-PSA 对DC 的刺激成熟作用
        6.4 装载 HSP65-PSA 的mDCs 刺激naiveT 细胞的增殖
        6.5 装载 HSP65-PSA 的mDCc 刺激产生 CD8+T 淋巴细胞的比例
        6.6 MHCⅠ类分子Dimer 染色法分析特异性CTL
        6.7 ELISPOT 法原位检测IFNγ的分泌结果
        6.8 T2 细胞表面表达HLA-A2 检测
        6.9 T2 细胞表面HLA-A2 分子与PSA 表位肽的亲合力
        6.10 人体外PSA 特异的 CTL 杀伤试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 PSA 治疗性疫苗的应用前景
    2. 前列腺癌表位的选取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3. HSP65-PSA 疫苗的设计
    4. 改良的脂质体转染方法
    5. 转染细胞的特性鉴定
    6. 前列腺癌动物模型的制备
    7. HSP65-PSA 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抑瘤效应分析
    8. DC 表面存在HSP65 受体
    9. HSP65-PSA 蛋白在人体外诱生出人 PSA 特异性的 CTL
    10. HSP65 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文章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个人简历

四、GENE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ANDROGEN RECEPTOR WITH SYNTHETIC PEPTIDE(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穿膜肽偶联抗体的设计、表达、功能验证及分子动力学分析[D]. 李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USP22、FOXC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D]. 周婷.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基于抗原表位组学的免疫节育疫苗研究[D]. 薛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 [4]熊果酸抗肿瘤及作为小鼠肝癌细胞疫苗佐剂的作用研究[D]. 李艳红.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的B细胞表位筛选及其抗生育效应的实验研究[D]. 孙黎黎.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
  • [6]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D]. 邵雁. 浙江大学, 2008(09)
  • [7]抗前列腺癌多肽APP216各功能结构域抗肿瘤的活性鉴定[D]. 韦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2)
  • [8]卵泡刺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万明发. 南昌大学, 2007(03)
  • [9]MUC1模拟表位疫苗筛选和治疗小鼠膀胱癌效应[D]. 崔志刚.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10]HSP65-PSA多表位融合蛋白疫苗的功能研究[D]. 尹晓光.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用合成肽产生抗人雄激素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