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电网调度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燕鹏[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飞轮储能辅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频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对于能源行业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有更高的环保、能耗标准,能源方向要想高质量进行。洁净能源的发展很好地符合现在国家提倡的政策方针,但由于其不稳定,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大面积并网会对电网产生冲击,破环电网频率稳定,以此产生巨大的调频调峰容量的缺口。传统火电机组热惯性大,不适合频繁改变机组出力,会极大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并且伴随灵活性改造才能较好地进行调峰调频任务,会极大影响其经济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响应时间快,利于调峰,负荷变动相比于火电机组更加灵敏,更适应调峰调频的需求。但由于国内大部分的CCPP机组都是一拖一的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同轴承载的部件太过冗杂,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调峰调频任务。飞轮储能系统具有响应迅速,爬坡速率快、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势,用于辅助CCPP机组进行调频能够在保护机组、节省能源的需求下,提高响应速率和调节精度。因此研究飞轮辅助CCPP机组调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飞轮造价高昂和容量小等因素,因此,在同等容量下,优化飞轮控制系统结构可以增加整体的经济性,增加飞轮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对飞轮控制内部系统通过算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本文介绍了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参入二次调频的意义和储能研究现状,阐述了飞轮储能系统辅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频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随后,阐述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的机理,并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体的调频过程,基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协调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中模块化构建CCPP内部部件,比如:燃机模块,蒸气轮机模块和余热锅炉模块。并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搭建飞轮储能系统,最后建立区域电网的飞轮储能和CCPP系统共同参与二次调频分析验证并得出结果。根据神经网络自适应的特性,对飞轮储能系统的电压外环中的PID控制,增设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对控制器的KP,KI,KD三个参数进行自适应训练,使飞轮储能系统能更好地适应时序模型的一个要求,并验证对比分析训练后的PID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调频性能差异。
晋萃萃[2](2020)在《大功率缺失下广域电网主动频率响应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特高压故障大功率缺失与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带来的电网频率稳定问题,需要对种类不断丰富的频率响应调节手段进行更好地协调,这就使得现行频率响应的调节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鉴于目前我国现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框架已具备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完善的控制系统,有必要利用已有安全稳定控制框架,在不增加通信设备、信道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频率响应控制方式。本文针对广域电网较为显着的频率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一种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思想与框架,将频率响应控制由传统的依据本地频差调节的分散比例反馈控制,转变为依据故障处参量动作的集中事件(或参量)前馈控制,通过对“源-网-荷-储”侧多种频率响应调节手段进行优化协调充分发挥已有设备控制效能,提升系统频率稳定控制能力,进而改善大功率缺失下的系统频率稳定紧张局面。所提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框架包括离线分析与在线应用两个部分。其中,离线分析主要涉及典型场景生成、频率安全程度分级、同调机群辨识三项内容,通过依据电网历史运行数据生成典型场景,针对典型场景划分频率安全等级,与对频率安全水平较低的场景进行同调机组分群,降低离线分析工作量,满足频率响应在线控制的快速性需求;在线应用主要针对主动频率响应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将当前运行状态与离线分析所得典型场景进行在线匹配,对系统内多种频率响应调节手段进行集中协调与控制,充分发挥系统整体频率响应能力。各项内容研究具体如下:通过将频率最低点作为场景聚类输入,综合考虑各系统参量作用效果;通过采用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依据聚类有效性指标与频率安全原则对运行场景进行聚类与优选,解决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所面临的运行场景数目巨大且控制策略涉及因素众多问题,从而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控制效率。通过明确系统频率最低点与准稳态频率间的近似定比值关系,依据准稳态频率使用历史数据线性回归方法估算系统频率最低点;通过在考虑机组上调裕量、系统初始运行频率等因素下,提出电网频率安全程度分级原则,依据频率最低点实时评估系统频率安全等级与实际频率响应能力,进而为频率响应控制模式的选取与频率响应调节手段的调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将频率作为机组同调分群依据,综合考虑系统模型参数、运行方式、扰动位置等对分群结果的影响;通过采用支持向量聚类算法,将机组频差时间序列低维空间分布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借助序列最小优化算法计算高维特征空间中数据的最小包围超球半径,进而依据同调机群疏密度评估指标进行同调机群辨识。采用主动频率响应分群控制,不仅对系统频率最低点影响不大,而且能够将距扰动点较远机组的暂态最高频率控制在系统频率安全约束范围内,使系统避免发生新的频率安全稳定问题。通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进行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既可以克服现有频率响应延迟引起的控制滞后问题,综合考虑各频率响应调节手段调节特性与系统运行约束,又能在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对各频率响应调节手段输出功率进行集中协调与控制,充分发挥系统整体频率响应能力,进而提升大功率缺失下的系统频率稳定抵御能力。对被控频率响应调节手段与扰动点间电气距离的分析表明,该方法在距扰动点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实施可收到预期效果。我国现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框架已为上述各项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基础,本文研究无需新增通信设备、信道、稳控系统等硬件设施,且算例研究表明所提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胡志强[3](2020)在《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是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1],微电网或许将成为解决危机的关键。微电网一般选用新能源作为动力来源,比如风电和光伏在微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比传统电网,微电网优势明显,其具有灵活、高效、环保的特点。伴随微电网的大规模发展,某个区域内多个微电网协同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此做法可大大降低运行成本,也可提升供电可靠性,缓解并网压力[2]。但是,微电网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它的随机性来源于不可控电源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因此如果单纯的考虑运行成本或者环境问题,其经济性明显不足。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微电网的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微电网中常用的六种发电单元,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型燃气轮机、柴油发电机、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并分别对这六种微电源进行出力模型分析。然后确定了三个目标函数:1)经济性;2)环保性;3)可靠性。同时对微电网系统的发电单元出力,功率平衡,与主网的交换功率等进行了约束,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模型。最后,分别给出了当微电网系统处于并网与孤网情况下的优化控制策略。(2)研究了微电网系统中,储能装置的运行策略。首先提出的是最传统的削峰填谷和调频运行的策略,虽然好操作,但是局限性大;然后,分析了较为常用的模糊控制策略,相比削峰填谷策略性能稍有提高,但是模糊控制法的实时性不强,不太适用于多目标优化的微电网调度。最后在剖析以上两种策略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储能装置剩余容量的动态规划法运行策略,它弥补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比其他方法更全面,实时性更强。(3)通过设计粒子全局最优和外部档案维护的策略,改善了传统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分配负荷的能力[3]。又通过模糊决策[4]的方案来优化决策者对目标的偏好。基于此方式,提出了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的改进算法。利用此模型算法可更好的预测微电网负荷的水平,风、光发电量。而且改进后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可从非劣解中选出最优的调度方案。将此算法应用到典型算例后,在微电网并离网运行时,都得到了理想的仿真结果,证实了本文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在并离网运行方式下,通过比较在三种蓄电池控制策略下(削峰填谷、调频,模糊控制,基于电池容量的优化规划控制策略)的运行情况,得出本文提出的动态规划法的蓄电池管理方法能使系统运行更加经济。(4)对三个目标函数进行模糊处理,使各目标函数达到最优,与单目标模型相比,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情况,得出结论也是多目标模型比单目标可靠性更高,环保性更强,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林曦明[4](2020)在《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调频仿真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迫切需要,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高效,多能互补,梯级利用的新型能源系统,近些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和学者的广泛研究。本文以燃机CCHP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目前仍存在的某些问题开展建模及调频仿真的研究。本文通过综合能源系统仿真模型分析部件特性,并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调频能力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并提出了基于频率稳定的综合能源系统配比方案。首先,本文建立了包含较多部件的综合能源系统仿真模型,包括:“二拖一”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仿真模型,地源热泵机组,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电池储能系统模型。这些模块化模型可以用于建立综合能源系统仿真平台,也为分析和仿真实验提供了支持。另外对所建立的诸多综合能源系统部件的仿真模型逐一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的部件特性以及分析结论。针对新能源消纳问题,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调频开展了研究。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部分存在的波动特性,将其分解为短期秒级随机性分量和持续分钟间变化分量,并对短期随机性分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服从正态分布。然后针对短期随机性分量,基于已有的仿真模型,进行一系列的一次调频仿真分析。评估了综合能源系统的一次调频能力,并设计优化算法使其一次调频能力稳定。分析了储能对一次调频性能的影响,然后提出综合能源系统对风光波动的平抑方案,最后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一次调频装机方案对于平抑新能源短期随机性分量是有效的,且储能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一次调频能力。对综合能源系统的二次调频的开展了研究。分析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部分持续变化分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认为其服从正态分布。进行了一系列的二次调频仿真分析,评估系统的二次调频能力。根据新能源波动速率分析结果和系统的变负荷速率,提出综合能源系统对风光波动的平抑方案,最后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配比方案结合前文的一次调频配比方案对于平抑新能源的波动是有效的。二者结合应对新能源实时曲线可以使得网频基本满足稳定要求。
丁捷[5](2020)在《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是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电力储能技术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力储能经济性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明确电力储能建设的价值流向,促进电力储能发挥其多功能特性,使电力储能在经济生产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和评价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电力储能容量型价值和功率型价值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开展评价方法研究。根据全生产流程模拟基本方法和中国电力体制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电力储能辅助服务性能的经济调度模型,采用该模型进一步提出了评估电网级储能真实价值分布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成本-效益法开展了面向中国电力体制的电力储能经济性评价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电力储能补偿机制——价值驱动的电价补偿机制。以国内六个电力区域的现行调度机制为例,研究了电力储能在两部制电价、分时电价和价值驱动电价下的储能经济性。采用理论推导的形式分析了影响储能经济收益的关键因素。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技术和经济性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燃料成本、启动成本和电力传输成本是电力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电力储能的节点位置选择对电力系统总生产成本影响甚小。电力储能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减小电网损失、火电机组频繁启停和火电机组燃料消耗等方面。在两部制电价体制下,当储能电站规模较小时,储能系统效率和充放电价比是影响储能经济性的主要因素。若电力储能的规模增大,补偿系数的影响将增加。在分时电价体制下,储能电站的收益与峰谷电价差以及储能自身运行方式紧密相关。在价值驱动的电力体制下,燃料单价、启动成本和风电渗透率对储能经济性的影响尤为显着。其中风电渗透率对储能经济性的影响明显大于燃料单价和启动成本对经济性的影响。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电力储能净现值波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超过了政策引起的净现值差异。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调频模型,并分析了压缩空气储能的调频性能。基于现代控制理论,根据电网调频仿真的要求,采用相对微增量方法,构建了A-CAES分部件状态空间模型。从设计工况、变工况和状态空间模型组合三个层面建立了A-CAES膨胀过程和压缩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区域电网调频仿真模型,给出了面向区域电网调频的A-CAES变换向比控制方法(TDR策略),分析了A-CAES在区域电网中的调频性能和经济收益。案例研究结果显示,A-CAES的加入对电力系统调频有益,采用TDR控制策略的A-CAES的调频效果优于PID策略控制的调频效果。在国内现有调频补偿体制下,A-CAES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收益可观,额定释能功率200 MW、额定充能功率150 MW、最大容量1000 MWh的A-CAES电站采用山西省调频补偿机制的收益高于采用南方电网调频补偿机制的收益。A-CAES在减少火电循环运行成本方面的价值有限。提出电力储能电站建设和运营的多主体综合评价方法。从各电网主体对储能电站的评价指标入手,提出了两种权衡电网主体主观评价的电力储能电站建设的综合评价准则,分析了两种评价准则的实施特性。采用专家赋权法和熵技术赋权法对各主体评价指标依次赋权,获得了储能电站建设的最终评价准则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案例条件下,对单独的电网主体而言,储能电站建设和运营均有益。以电网主体为对象的评价准则较以收益/损失为对象的评价准则更易于实施,但以收益/损失为对象的评价准则能够明细各利益主体间的收益/损失流向,弱化专家赋权的主观随意性。采用熵技术赋权法时,以电网主体为对象的评价准则较以收益/损失为对象的评价准则更能区分不同专家的赋权差异。当倾向某一主体赋权时,随着最大权系数或收益权系数的增大,倾向全社会、风电和用户的最终评价准则数与倾向火电和电网的最终评价数的差异将增大,最终评价准则数保留了单主体评价指标的大小特性。
钟睿[6](2020)在《基于复合储能系统的微网频率特性提升方法及容量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能源替代的脚步逐渐加快,分布式发电在广泛应用于微电网等区域式电网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频率方面,由于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不确定性,使系统中功率的供需平衡无法得到保证。与此同时,高度的电力电子化背景下,光伏电源、储能电池等分布式电源经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入电网,导致系统惯性能力严重不足,频率的稳定性在发生小功率扰动时面临着失稳的风险。储能设备的引入能够缓解风、光等新能源发电给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能量密度型和功率密度型的复合储能形式能够可靠提高系统的频率特性,但形如抽蓄电站的能量密度型储能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地理位置及环境资源。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大量的废弃矿井,其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及地下水资源为适用于微电网的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创造了可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微网现阶段电能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内外引入储能系统参与频率调节的研究现状。同时分别阐述了抽水蓄能电站、超级电容的技术特点,并概述了我国目前的废弃矿井开发利用情况。然后从常规电力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电网频率特性的因素,得出了系统电源惯性能力、调频备用容量以及发电机功率响应速度三者同系统调频特性间的定性关系。选取了某220k V实际电网就基于惯性能力、调频备用容量两项指标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得出微电网调频特性方面的劣势点。基于传统调频能力评估体系,提出系统面对功率阶跃、连续扰动场景下的频率特性评估指标,为后文所提方法提供验证依据。在高渗透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微电网背景下,搭建了含废弃矿井抽蓄电站的复合储能的频率控制模型,在超级电容的控制环节中引入虚拟惯量以缓解其接入后对系统惯性能力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基于超级电容荷电状态的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法,以避免因超级电容和抽蓄机组调频过程中因容量、爬坡速率方面的差异导致的频率二次跌落问题。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进行了仿真,验证模型搭建的正确性及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某地区实际年统计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以及BP神经网络拟合出该地区的典型风光电源日运行出力曲线。结合该地区负荷用电习惯,得出净负荷曲线,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转入频域用于频谱分析。根据微型燃气轮机、抽蓄机组以及超级电容的工作特性进行频带划分及功率分配,对分配结果进行计数以实现各电源的容量配置。该论文有图41幅,表13个,参考文献82篇。
姚晨悦[7](2020)在《基于退役电池补偿的燃气轮机频率响应研究》文中提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加剧了系统等效负荷的波动,跨区域特高压输电发展及大容量机组并网也增加了系统出现大功率扰动的几率,电力系统频率调整压力剧增。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对常规机组发电空间的挤占削弱了系统的调频能力,使系统频率响应矛盾激化。燃气轮机由于其启停迅速、变负荷速率快等特点,是系统快速频率响应的有效资源,需进行深入研究,着力提高其频率响应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深入分析燃气轮机频率响应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变出力初始阶段存在“气锤效应”,所造成的反调会严重制约频率响应的有效性的问题,提出利用退役电池储能补偿前述反调以达到既规避由“气锤效应”引起的负面影响又充分发挥燃气轮机整体快速频率响应优势的目的。针对现有模型多关注于燃气轮机响应特性对系统准稳态频率变化的影响,而未准确体现前期动态性能等问题,通过引入燃烧室响应时间常数,建立了考虑“气锤效应”的燃气轮机动态频率响应模型,并将进口导叶开度变化过程线性化处理以及忽略温控回路,得到用于解析分析的简化动态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解析推导出燃气轮机动态频率响应特性。建立燃气轮机-退役电池联合系统调频模型,分别针对小扰动下关注频率质量以及大扰动下关注频率安全的各类系统频率响应要求,设计了“跟随式”和“指令式”两类频率响应模式下的燃气轮机-退役电池协同控制策略以及退役电池荷电状态管理策略。进而,考虑联合系统频率调整的经济性,提出将退役电池荷电状态恢复目标由严格的中间SOC值拓展为接近此值的具有一定带宽的范围,并建立了燃气轮机-退役电池协同优化模型,完成协调安全性与经济性的退役电池待机恢复带上下限的优化选择与容量合理配置。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燃气轮机动态模型的准确性、燃气轮机-退役电池联合系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对系统频率调整性能的改善,还就具体燃气轮机-退役电池联合系统频率调整的经济性给出了退役电池储能SOC待机恢复带宽、配置容量的建议数值。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燃气轮机在系统频率响应中的合理使用提供有益的备选方案。
李姚旺[8](2020)在《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经济性评估及协同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能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与安全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被称为能源革命的支撑技术。在诸多储能技术中,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AA-CAES)因具有容量大、寿命长、成本低、清洁环保、可多能联储/联供等优点而备受瞩目,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近年来,世界上诸多国家已相继开展了AA-CAES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已建成了多座AA-CAES示范电站,这些示范电站的成功运行极大地推动了AACAES技术在电力系统和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但是,AA-CAES技术目前尚处于工程示范阶段,AA-CAES系统建模与运行理论尚不成熟,亟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鉴于此,本文从AA-CAES系统动态建模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和协同调度策略三个重要方面开展研究,为AA-CAES技术在电力系统和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与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AA-CAES系统动态建模问题,提出了AA-CAES全系统动态仿真建模方法,该方法为研究AA-CAES系统的动态运行特性奠定了基础。首先,基于我国兆瓦级AA-CAES示范系统的实际机型配置情况,构建了AA-CAES系统各关键部件的动态数学模型,进而搭建了各关键部件的动态仿真模型,形成AA-CAES全系统动态仿真元件库。之后,基于实验数据验证了各关键部件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所构建的动态仿真元件库,搭建了兆瓦级AA-CAES全系统仿真模型,并开展了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分析;此外,面向微电网应用场景,详细分析了兆瓦级AA-CAES系统发电过程的动态特性,并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了AA-CAES系统在微电网中用作事故备用电源的技术可行性。(2)针对AA-CAES系统经济效益评估问题,提出了同时考虑AA-CAES系统能量管理功能和事故备用功能的AA-CAES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面向海岛微电网的兆瓦级AA-CAES系统经济性评估中,该方法对进一步拓展兆瓦级AA-CAES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指导意义。首先,构建了面向典型日优化运行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之后,以系统年化全寿命周期成本为评估指标,提出了AA-CAES电站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基于某海岛微电网中的调度资源配置情况和负荷情况,开展了详细的经济性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风光资源丰富、燃料价格高、供电可靠性低、故障恢复时间长的海岛微电网系统能够成为AA-CAES技术的优势应用场景。(3)针对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日前调度的问题,提出考虑AA-CAES电站备用特性的电力系统日前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充分考虑了AA-CAES电站的备用性能,能够同时优化系统各调度资源的出力计划和备用计划。首先,综合考虑AA-CAES电站运行工况、动态特性、运行状态、气压约束和储热量约束对其备用容量调节范围的影响,建立了AA-CAES电站的备用约束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AA-CAES电站、常规机组和风电的协调互动,构建了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电能与备用日前联合调度模型,模型中针对AA-CAES电站备用容量调节范围不连续的特点,引入了常规机组备用容量购买下限约束,以实现系统备用容量连续可调。仿真结果表明:提供备用能够成为AACAES电站的重要收益来源,且AA-CAES电站的宽工况运行性能对其备用能力影响较大。(4)针对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问题,提出了考虑AA-CAES电站变工况特性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策略,该策略能够准确反映AA-CAES电站的运行状态,并能够同时优化系统各调度资源在实时调度阶段的出力计划和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on Generation Control,AGC)阶段的参与因子。首先,详细分析了AA-CAES电站关键部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运行特性,建立了能够反映AA-CAES电站变工况特性的储能电站运行约束模型。然后,考虑AA-CAES电站在AGC阶段的功率调节行为对实时调度的影响,建立了AA-CAES电站AGC容量约束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模型,该模型中考虑了系统AGC容量需求约束、AGC调节速率需求约束和AGC调节任务量需求约束。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调度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仿真结果也表明了在实时调度阶段考虑AA-CAES电站变工况特性的必要性。(5)针对含AA-CAES电站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问题,提出了考虑AA-CAES电站冷热电联供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能够准确量化AA-CAES电站在各时段的储热状态、供热能力和供冷能力,实现冷、热、电协同优化。首先,详细分析了冷热电联供场景下AA-CAES系统中储热装置的运行特性。然后,计及载热介质的温度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AA-CAES电站的冷热电联合调度约束集合。之后,通过分段线性近似法和二进制离散法,将储热器中载热介质温度和质量的求解过程解耦,从而将调度约束集合中的复杂非线性约束转为其近似线性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AA-CAES电站的微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调度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苏伟芳[9](2020)在《基于虚拟电厂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市场逐步开放,参与电力市场的主体呈现资源多样化,通过合理调度包括电动汽车、可中断负荷、储能单元等多种电力资源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为整合多元化的电力资源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VPP调度中心将不同电力资源进行规模化整合,并通过对不同电力资源的数据管理和指令控制管理,有效解决分布式能源分布广、调度数量庞大的管控难题。基于此,本文开展了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的研究。首先,对虚拟电厂中的不同电源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的性能和经济性进行评估。建立电动私家车、电动公交车、可中断负荷以及储能单元的可控容量模型,通过进一步仿真和分析确定虚拟电厂内不同电力资源参与调峰调频的日内可控容量。以调频收益最高和调频综合性能最好为优化目标,建立了虚拟电厂参与调频辅助服务模型;以净负荷标准差和调峰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模型。通过算例仿真表明,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调频辅助服务,在提高调频性能的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净收益;通过优化调度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可减少净负荷的标准差、峰谷差,提高电力系统对新能源资源的接纳量,缓解火电机组调峰困难。且通过对虚拟电厂内电力资源在不同配置下的调峰调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配置下的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调频性能和经济性差别较大,为虚拟电厂决策者根据不同的决策目标制定虚拟电厂配置策略时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考虑电动汽车用户出行和响应的不确定性,为调度电动汽车参与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频带来了挑战。基于此,本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将火电机组调频偏差分解为高频、中频和低频部分,作为超级电容器、蓄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参考出力功率。建立了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电动汽车用户响应模型,并引入电动汽车响应偏差阈值的概念,实现电动汽车赔偿风险—收益之间的平衡,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补偿电价。以AGC调频效果最好及净收益期望最高为目标,建立含火电机组、混合储能系统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参与AGC调频调度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混合储能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并优化调度虚拟电厂内各部分的出力。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显着提高AGC调频效果,且通过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响应偏差阈值,能获得较高的期望净收益。最后,本文构建了含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两阶段竞价决策模型。通过对次日虚拟电厂内各组成部分包括火电机组、微型燃气轮机、电动汽车、可中断负荷的可调度容量预测,制定初步报价策略。考虑其他竞价者的报价信息,生成报价场景集合,电力市场调度中心以调峰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市场出清,确定所有场景下调峰市场的边际出清价格和出清量。在此基础上,虚拟电厂以自身利益最大为调度目标,建立虚拟电厂内部资源优化调度模型。考虑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内部含有电力资源出力的随机性,引入了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指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阈值约束,建立了一种收益与风险之间的新模式。其中,外部竞价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虚拟电厂内部电力资源的优化调度采用Cplex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最优报价系数以及内部资源的充放电功率。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有效性。
戴晓燕[10](2020)在《基于T-S模糊模型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重型燃气轮机系统升降负荷速度快,能够有效承担调峰调频任务。然而,大范围变工况运行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具有强非线性和耦合性,传统控制策略无法满足机组控制要求。因此,本文以某联合循环机组F级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为例,设计了基于T-S模糊模型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本文选用T-S模糊模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实现自适应聚类,通过自适应聚类辨识模糊模型前件,基于改进的教学优化算法辨识模型后件。将这一数据驱动的T-S模糊模型辨识策略应用在重型燃气轮机系统辨识中,建立面向控制器设计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T-S模糊模型。其次,为提高机组负荷跟踪能力,本文设计了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优化控制策略。该策略由输出预测模块和控制律计算模块组成。为保证输出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预测过程的快速性,输出预测模块以T-S模糊模型为基础,实时更新预测模型参数。控制律计算模块以控制量增量为决策变量、以最优化系统负荷跟踪能力为目标,引入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的同步传热搜索算法对控制量增量序列寻优,实现重燃系统优化控制。最后,为提高机组经济效益和负荷跟踪能力,将表征机组负荷跟踪能力、经济效益的指标引入优化控制框架,构成多目标函数向量。为求解该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同步传热搜索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在多目标优化控制律求解中,实现重型燃气轮机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高重型燃气轮机系统负荷跟踪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重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电网调度的研究与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电网调度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飞轮储能辅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组灵活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系统模型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系统模型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
1.3 储能技术概况 |
1.3.1 电磁储能 |
1.3.2 机械储能 |
1.3.3 电化学储能 |
1.4 飞轮储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5 飞轮储能技术未来研究与发展方向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仿真建模 |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频机理 |
2.1.1 一次调频工作机理 |
2.1.2 二次调频(AGC)工作机理 |
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协调控制模型 |
2.2.1 燃机控制系统 |
2.2.2 联合循环燃气轮机模块 |
2.2.3 余热锅炉和蒸汽轮机模块 |
第3章 飞轮储能辅助CCPP调频过程仿真分析 |
3.1 飞轮储能系统原理 |
3.2 飞轮储能电机数学模型 |
3.3 飞轮储能系统控制策略 |
3.4 飞轮储能参与的两区域互联电网模型 |
3.5 飞轮储能辅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频分析 |
3.5.1 阶跃扰动 |
3.5.2 连续扰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飞轮储能系统优化 |
4.1 引言 |
4.2 传统PID控制缺陷 |
4.2.1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2 传统PID的缺陷 |
4.3 BP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应用 |
4.3.1 BP神经网络原理分析 |
4.3.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的优点 |
4.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
4.3.4 基于BP神经网络自适应PID飞轮耦合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大功率缺失下广域电网主动频率响应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必要性 |
1.2 利用主动频率响应提升系统频率安全稳定性 |
1.2.1 频率响应在安全稳定控制中的功能 |
1.2.2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内涵及可行性分析 |
1.2.3 主动频率响应与惯性、二次调频的匹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传统被动频率响应研究现状 |
1.3.2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框架与其主要环节内容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内容 |
2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思想与控制方案 |
2.1 引言 |
2.2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思想 |
2.3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方案 |
2.3.1 “离线分析、在线应用”控制框架 |
2.3.2 主要环节内涵分析 |
2.4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基础 |
2.5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策略 |
2.5.1 主要控制要素分析 |
2.5.2 控制策略制定 |
2.6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2.6.1 仿真系统及相关说明 |
2.6.2 不同控制策略仿真效果对比 |
2.6.3 不同响应延时下的控制策略仿真效果对比 |
2.6.4 不同扰动等级下的控制策略仿真效果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3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典型场景生成 |
3.1 引言 |
3.2 运行场景聚类输入 |
3.2.1 运行场景生成 |
3.2.2 聚类输入确定 |
3.2.3 频率最低点估算 |
3.3 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的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典型场景生成 |
3.3.1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3.3.2 聚类有效性指标及最佳聚类数选取 |
3.3.3 典型场景生成及验证 |
3.3.4 实现流程 |
3.4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3.4.1 仿真系统及相关说明 |
3.4.2 方法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电网频率安全程度分级 |
4.1 引言 |
4.2 电网频率响应特性 |
4.2.1 频率响应动态过程 |
4.2.2 频率响应影响因素 |
4.3 基于暂态最低频率的电网频率安全程度分级 |
4.3.1 暂态最低频率估算 |
4.3.2 分级原则 |
4.3.3 分级计算流程 |
4.4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4.4.1 改进新英格兰IEEE 10机39节点系统算例 |
4.4.2 河南电网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同调机群辨识 |
5.1 引言 |
5.2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同调辨识输入 |
5.3 基于支持向量聚类的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同调机群辨识 |
5.3.1 最小包围超球计算 |
5.3.2 同调机群分配 |
5.3.3 分群方式选取 |
5.3.4 实现流程 |
5.4 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分群效果评估 |
5.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5.5.1 改进新英格兰IEEE 10机39节点系统算例 |
5.5.2 河南电网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6 主动频率响应模型预测控制 |
6.1 引言 |
6.2 频率变化各阶段控制目标 |
6.3 含多类电源的互联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
6.3.1 区域频率响应模型 |
6.3.2 区域状态空间方程 |
6.3.3 区域状态空间模型 |
6.4 主动频率响应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
6.4.1 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
6.4.2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制定 |
6.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6.5.1 两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算例 |
6.5.2 河南电网算例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微电网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微电网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微电网研究现状 |
1.2.3 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4 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中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电网系统模型的建立 |
2.1 微电网常见发电单元的原理及模型 |
2.1.1 风力发电 |
2.1.2 光伏发电 |
2.1.3 微型燃气轮机 |
2.1.4 柴油发电机 |
2.1.5 燃料电池 |
2.1.6 储能电池 |
2.2 微电网优化调度模型分析 |
2.2.1 建立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2.2.2 微电网运行约束条件 |
2.3 微电网优化调度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储能电池运行策略 |
3.1 储能电池在微电网中的作用 |
3.2 储能电池运行策略研究 |
3.2.1 削峰填谷和调频策略 |
3.2.2 模糊控制策略 |
3.2.3 基于蓄电池容量的动态规划法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电网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1 粒子群算法 |
4.1.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4.1.2 基本粒子群算法简介 |
4.1.3 传统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简介 |
4.2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优化调度 |
4.2.1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分析 |
4.2.2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流程 |
4.3 算例分析 |
4.3.1 算例模型建立 |
4.3.2 微电网孤网运行时算例分析 |
4.3.3 微电网并网运行时算例分析 |
4.4 单目标与多目标情况下微电网系统优化值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调频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情况 |
1.2.2 综合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
1.2.4 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动态模型建立 |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模型 |
2.1.1 本文采用的三联供系统构造方案 |
2.1.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数学模型 |
2.1.3 联合循环系统概况 |
2.2 电压缩热泵机组模型建立 |
2.2.1 电压缩式热泵工作原理 |
2.2.2 电压缩热泵数学模型 |
2.3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模型建立 |
2.3.1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
2.3.2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数学模型 |
2.4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 |
2.4.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
2.4.2 Boost 升压式转换器模块 |
2.4.3 干扰观测法MPPT控制策略模块 |
2.5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 |
2.5.1 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2.5.2 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 |
2.5.3 转换器及控制模块 |
2.6 电池储能系统模型的建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能源系统动态模型仿真分析 |
3.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三联供机组系统仿真 |
3.1.1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仿真 |
3.1.2 冷热电稳态耦合出力特性 |
3.1.3 环境温度对最大出力影响 |
3.2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分析 |
3.3 光伏发电系统仿真分析 |
3.3.1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仿真 |
3.3.2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模型及仿真 |
3.4 风力发电系统仿真分析 |
3.5 电池储能系统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一次调频方案及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综合能源系统的一次调频 |
4.2.1 一次调频能力工作过程 |
4.2.2 一次调频对于电网频率稳定的作用 |
4.2.3 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
4.3 综合能源系统的频率不稳定性分析 |
4.3.1 综合能源系统的不确定因素 |
4.3.2 系统不确定量分解 |
4.3.3 综合能源系统短期波动分析及平抑方案 |
4.4 综合能源系统的一次调频仿真及配置方案 |
4.4.1 燃机CCHP的一次调频能力及优化 |
4.4.2 仅采用燃机CCHP一次调频的配置方案 |
4.4.3 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一次调频的影响 |
4.5 综合能源系统的一次调频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能源系统二次调频方案及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综合能源系统的二次调频 |
5.2.1 二次调频过程 |
5.2.2 二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
5.3 综合能源系统的中长期波动分析 |
5.4 综合能源系统的二次调频配置方案 |
5.4.1 燃机CCHP的二次调频能力 |
5.4.2 二次调频配置方案 |
5.5 综合能源系统的二次调频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电力储能经济性研究方法 |
1.2.2 电力储能容量型收益研究 |
1.2.3 电力储能功率型收益研究 |
1.2.4 电力储能评价方法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储能容量型价值研究 |
2.1 概述 |
2.2 发电机组运行能力模型 |
2.3 电力生产成本构成 |
2.3.1 发电机组基本运行成本 |
2.3.2 发电机组辅助服务成本 |
2.3.3 环境保护成本 |
2.3.4 电力传输损失成本 |
2.4 储能容量型价值分析 |
2.4.1 经济调度测试模型 |
2.4.2 储能价值分析 |
2.4.3 典型案例分析 |
2.5 国内储能技术经济性分析 |
2.5.1 国内电力市场中储能的收益机制 |
2.5.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不确定性分析 |
2.5.3 储能技术经济性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储能功率型价值研究 |
3.1 概述 |
3.2 关键部件 |
3.2.1 管道与阀门 |
3.2.2 回热器与再热器 |
3.2.3 膨胀机与压缩机 |
3.2.4 储气室 |
3.2.5 测量与控制系统 |
3.3 关键过程 |
3.3.1 设计工况 |
3.3.2 变工况 |
3.3.3 关键过程模型组合 |
3.4 考虑电力储能调频的区域电网AGC仿真模型 |
3.4.1 面向电力系统调频的多机组仿真系统 |
3.4.2 面向电力系统调频的储能控制方法 |
3.4.3 储能调频特性分析 |
3.5 储能调频性能评价与经济性分析 |
3.5.1 储能调频评价指标与收益政策 |
3.5.2 储能调频性能评价 |
3.5.3 储能收益和价值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能电站的多主体综合评价方法 |
4.1 概述 |
4.2 储能电站的主体评价 |
4.2.1 发电企业主体评价 |
4.2.2 电网公司主体评价 |
4.2.3 电力用户主体评价 |
4.2.4 全社会主体评价 |
4.3 综合评价准则 |
4.4 典型案例分析 |
4.4.1 收益项 |
4.4.2 损失项 |
4.4.3 综合评价分析 |
4.4.4 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复合储能系统的微网频率特性提升方法及容量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频率特性分析 |
2.1 常规电力系统的调频特性 |
2.2 微电网系统的调频控制 |
2.3 微网频率特性评估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含废弃矿井抽蓄电站的复合储能系统频率控制方法 |
3.1 多电源互补耦合系统 |
3.2 废矿抽蓄电站模型 |
3.3 超级电容的调频控制模型 |
3.4 复合储能系统参与调频的综合控制方法 |
3.5 仿真及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频谱分析的复合储能系统功率分配及容量配置 |
4.1 风电机组出力建模 |
4.2 光伏电源出力建模 |
4.3 基于频谱分析的复合储能容量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与成果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退役电池补偿的燃气轮机频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迅猛发展与系统扰动剧增 |
1.1.2 电动汽车的加速发展与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理 |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快速频率响应研究 |
1.3.2 燃气轮机仿真建模研究 |
1.3.3 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研究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机理分析及联合调整可行性分析 |
2.1 频率响应机理分析 |
2.1.1 基于机组与负荷功-频静特性的一次调频分析 |
2.1.2 快速频率响应的动态过程分析 |
2.2 退役电池与燃气轮机联合进行频率调整可行性分析 |
2.2.1 退役动力电池的基础性能 |
2.2.2 退役动力电池的循环性能分析 |
2.2.3 退役电池储能系统动态响应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3 考虑气锤效应的燃气轮机动态频率响应模型研究 |
3.1 现有燃气轮机频率仿真模型分析 |
3.1.1 现有燃气轮机仿真模型 |
3.1.2 现有模型在快速频率响应仿真中存在的问题 |
3.2 考虑气锤效应的燃气轮机动态频率响应模型建立 |
3.2.1 考虑气锤效应的燃气轮机动态改进模型 |
3.2.2 用于解析分析的简化动态模型 |
3.3 计及气锤效应的燃气轮机快速频率响应动态特性解析推导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TCR对燃气轮机动态改进模型仿真误差的影响 |
3.4.2 几种模型仿真对比分析 |
3.5 含有燃气轮机的系统参与频率响应 |
3.5.1 含燃气轮机的系统频率调整综合模型建立 |
3.5.2 含燃气轮机系统的频率最低值计算 |
3.5.3 燃气轮机调整量占比对系统频率响应能力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燃气轮机-退役电池联合系统协同频率响应策略设计 |
4.1 退役电池储能系统荷电状态管理策略 |
4.2 燃气轮机-退役电池联合系统频率响应协同控制策略 |
4.2.1 小扰动下联合系统协同控制策略 |
4.2.2 大扰动下联合系统协同控制策略 |
4.3 退役电池调整动作实现及控制策略有效性分析 |
4.3.1 小扰动下的分析 |
4.3.2 大扰动下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面向联合系统频率响应经济性的燃气轮机-退役电池协同优化建模与计算 |
5.1 优化SOC恢复带宽与联合系统整体频率响应的经济性分析 |
5.2 面向联合系统频率调整经济性的燃气轮机-退役电池协同优化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优化求解方法选择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参数设置 |
5.4.2 不同退役电池-燃气轮机联合系统联合调整策略下模型优化结果 |
5.4.4 不同配置容量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经济性评估及协同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AA-CAES技术的发展与工程示范现状 |
1.3 AA-CAES系统建模、经济性评估及调度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AA-CAES全系统动态仿真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AA-CAES系统关键部件动态建模 |
2.3 关键部件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2.4 AA-CAES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 |
2.5 模型应用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AA-CAES系统经济性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面向典型日调度运行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建模 |
3.3 AA-CAES系统经济性评估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AA-CAES电站备用特性的电力系统日前优化调度策略 |
4.1 引言 |
4.2 AA-CAES电站的备用能力分析 |
4.3 计及AA-CAES电站备用特性的电力系统日前调度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优化调度策略 |
5.1 引言 |
5.2 面向电力系统实时调度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建模 |
5.3 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模型 |
5.4 算例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AA-CAES电站冷热电联供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
6.1 引言 |
6.2 面向冷热电联合调度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建模 |
6.3 计及AA-CAES电站冷热电联供特性的微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基于虚拟电厂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机制 |
1.2.2 电力市场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研究现状 |
1.2.3 虚拟电厂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调频的性能和经济性评估 |
2.1 引言 |
2.2 虚拟电厂可控容量建模 |
2.2.1 电动私家车可控容量 |
2.2.2 电动公交车可控容量 |
2.2.3 储能系统 |
2.2.4 可中断负荷管理 |
2.3 虚拟电厂参与调频辅助服务模型 |
2.3.1 目标函数 |
2.3.2 约束条件 |
2.4 虚拟电厂参与调频辅助服务的性能和经济性评估 |
2.5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模型 |
2.5.1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机理分析 |
2.5.2 目标函数 |
2.5.3 约束条件 |
2.6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性能和经济性评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电动汽车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参与AGC调频服务研究 |
3.1 引言 |
3.2 虚拟电厂参与AGC调频辅助服务建模 |
3.2.1 互动策略及流程 |
3.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虚拟电厂参与AGC调频控制策略 |
3.2.3 电动汽车调频容量建模 |
3.3 虚拟电厂参与AGC调频调度决策模型 |
3.3.1 AGC调频控制原理 |
3.3.2 目标函数 |
3.3.3 约束条件 |
3.3.4 求解流程 |
3.4 算例分析 |
3.4.1 响应意愿指标参数分析 |
3.4.2 算例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竞价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虚拟电厂参与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互动策略及流程 |
4.3 基于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指标的虚拟电厂风险管理 |
4.4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两阶段竞价模型 |
4.4.1 电力市场调峰辅助服务竞价模型 |
4.4.2 虚拟电厂内部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T-S模糊模型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T-S模糊模型辨识及其在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1.2.2 优化控制及其在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T-S模糊模型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辨识研究 |
2.1 引言 |
2.2 重型燃气轮机系统结构 |
2.3 基于自适应聚类和智能优化算法的T-S模糊模型辨识策略 |
2.3.1 T-S模糊模型概述 |
2.3.2 基于自适应聚类的T-S模糊模型前件辨识 |
2.3.3 基于S-SLTLBO算法的T-S模糊模型后件辨识 |
2.4 基于历史数据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T-S模糊模型辨识 |
2.4.1 数据预处理 |
2.4.2 特征向量构建 |
2.4.3 基于历史数据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模糊辨识 |
2.4.4 模型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同步传热搜索算法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优化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同步传热搜索算法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优化控制策略 |
3.2.1 基于T-S模糊模型的系统输出预测 |
3.2.2 基于同步传热搜索算法的控制律求解 |
3.3 仿真实验 |
3.3.1 跟踪测试 |
3.3.2 抗干扰能力测试 |
3.3.3 鲁棒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NSSHTS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NSSHTS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 |
4.2.1 多目标优化算法NSSHTS设计 |
4.2.2 基于NSSHTS的重燃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 |
4.3 仿真实验 |
4.3.1 跟踪测试 |
4.3.2 鲁棒性测试 |
4.3.3 抗干扰能力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重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电网调度的研究与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飞轮储能辅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频特性研究[D]. 燕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大功率缺失下广域电网主动频率响应控制研究[D]. 晋萃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D]. 胡志强. 南昌大学, 2020(01)
- [4]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调频仿真分析[D]. 林曦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丁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6]基于复合储能系统的微网频率特性提升方法及容量配置研究[D]. 钟睿.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退役电池补偿的燃气轮机频率响应研究[D]. 姚晨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经济性评估及协同调度方法研究[D]. 李姚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9]基于虚拟电厂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研究[D]. 苏伟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基于T-S模糊模型的重型燃气轮机系统优化控制研究[D]. 戴晓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