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付宇[1](2019)在《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也是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探查出的可溶岩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10.8%,且多为覆盖型岩溶,埋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必须借助于勘探手段,才能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或分布情况。如何准确、经济的确定城市地下岩溶性质及位置规模等特征,是当前城市岩溶探测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开展城市岩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深圳地区早期曾发生过20多次岩溶塌陷,分布在全市各区覆盖层较薄区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居民房屋倒塌、工程项目停顿等,损失巨大。目前深圳已被划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国际影响大,一旦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将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可估量的损失。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集中区,塌陷引发的风险最为突出。因此,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探明城市地下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开展城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是确保位于岩溶分布区城市地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本文以深圳某区30km2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对城市岩溶的探测、发育分布、塌陷风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岩溶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采用了适合城市岩溶的综合探测方法,揭示了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在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研究区塌陷点岩溶塌陷的作用机理。基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将城市法定图则应用于风险评价,结合岩溶塌陷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人为条件、承灾体易损性条件,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了研究区风险评价体系和模型,实现了研究区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等级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是:(1)综合研究了岩溶区地质环境背景区域可溶岩为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的大理岩、灰岩,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下,少量位于石炭系测水组砂岩和花岗岩之下。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溶水的富水程度为中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程度为贫乏中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存在多条断裂,将研究区与周围切割开。北西向碧岭断裂、北东向的汤坑断裂、北东向的坪山断裂、北西向的咸水湖断裂对区域岩溶发育影响最大。(2)采用了适合城市环境下的岩溶综合探测方法以前期科研成果为基础,遵循重点区域重点调查原则,以探明溶洞、土洞为目标,使用了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弹性波CT、瞬变电磁这四种物探方法以及钻探手段对重点区域展开探测,共完成高密度电法测线48条,地质雷达测线14条,弹性波CT成像3对,瞬变电磁测线2条,地质钻孔共43个。经反复对比试验,综合考虑采用高密度电法对研究区岩溶进行探测,对重点区域实施钻探验证,搜集片区已有钻探数据对物探成果进行补充,探明了研究区溶洞的位置、规模、形态及填充,是一种快捷、经济、无损且较好地反映城市地下岩溶信息的有效方案。(3)揭示了城市岩溶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岩溶主要是覆盖型岩溶,分布全区。岩溶发育形态以溶洞、土洞、溶蚀溶槽为主,岩溶总体上处于弱中等发育的水平。溶洞多为半填充、全填充溶洞,从西到东,溶洞填充物呈现出含砾粘性土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细沙、中粗砂这一变化过程。大部分无填充,半填充溶洞处于发育期。溶洞剖面整体呈现出椭圆形或不规则面状。溶洞总体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溶洞发育以小中型溶洞为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及西部,大型溶洞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仅有少量大型、特大型溶洞分布。多层溶洞主要分布在硼茜矿区东侧,牛角龙区域和咸水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溶高程分布规律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与区域地势变化一致。岩溶垂向分布规律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发育逐渐减弱,总体在1540m埋深范围比较发育,多层溶洞发育深度较浅。随着埋深的增加,小型、中型溶洞比例逐渐降低,而大型特大型溶洞比例逐渐增加。反映在平面上岩溶发育深度规律为西部发育较浅,中部发育最深,东部发育深度次之。岩溶发育主要受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条件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起主导作用,区域内存在多条断裂构造,在丰富的的地表水系、地下水补给作用下,不仅为地下岩溶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控制了岩溶发育方向。(4)研究了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与机理分析得出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溶发育、岩性、盖层条件影响,并存在大气降水、地下水位波动、人类抽排地下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了研究区塌陷点受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下降的致塌机理。对咸水湖塌陷点的降雨下渗致塌过程进行了模拟验证,在覆盖层较薄的岩溶地区,在降雨或积水影响下,当上部土体达到饱和或有一定深度的降水,土体重度增加,可能发生岩溶地面塌陷。(5)构建了城市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敏感因子分析、专家决策等多种方法,主要考虑了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变幅、岩溶发育深度这三种基础因子对塌陷的影响,重点考虑到城市岩溶塌陷受人类活动强度这一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城市法定图则纳入评价计算,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风险度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风险性计算,对研究区进行了岩溶塌陷的风险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无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岩溶塌陷的高风险区,面积为2.53km2;中等风险区面积为6.5km2,低风险区面积约为4.74km2。无风险区为研究区内非碳酸盐岩分布区,面积约为15.44km2。
贾卓[2](2015)在《鞍千露天铁矿采空区探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鞍千露天铁矿地区,由于早期的私开乱伐等原因而形成了情况不明的采空区,给矿山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效而经济地快速地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对采空区域进行勘探研究并作出评价,并指出采空区的位置所在和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论文从鞍千铁矿采空区的基本特征出发,利用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对该矿区采空区进行探测研究。对地震映像法的基本原理,最佳偏移距的选择进行分析;讨论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野外电极的布设、室内数据处理,坏点剔除、正反演计算和建立模型等工作,对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分别对不同的采空区情况进行模拟,讨论了各种叠加空区的异常特征;对瞬变电磁法的装置进行概括,从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对瞬变电磁场的基本特征、瞬变电磁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滤波处理、地形影响及校正、正反演计算和试验分析;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获得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震勘探方法和瞬变电磁法的地区剖面图,对铁矿采空区进行探测,为指导今后矿山开拓计划的执行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及瞬变电磁法原理的分析;介绍三种地球物理学方法野外工作过程;然后对其进行试验和模型制作分析;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三种物探方法在采空区探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地震映像法存在一个最佳偏移距,最佳偏移距的选择需要炮检距的改变,最佳偏移距的大小与采空区的埋深、形态、围岩性质等因素有关。最佳偏移距的确定对采空区的寻找提供很多便利。2、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适用于浅层空区探测、瞬变电磁法适用于中、深层空区探测3、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类型采空区存在时的地电场分布规律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围岩和夹石均存在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各装置的空区的探测结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偶极装置的失真较大,温纳影响较小。4、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区分水平叠加空区的条件为:相邻空区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采空区的宽度和埋深。对于垂直叠加空区一般不易区分。5、由于瞬变电磁法模型试验结果可知,在试验工作中有一个线圈匝数合理选择的问题。当进行浅部探测时,线圈匝数不易过多;当进行深部探测时,可增大发射匝数,但前提是观测信号未发生电磁振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试验确定。6、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室内总结,提出了适用于鞍千露天铁矿采空区探测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综合异常分析解译方法,为本区的下一步采空区探测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依据。也为其他地区的采空区探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曹永安,师亚潞[3](2013)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效果比较分析》文中认为针对鞍山市某建筑场地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辅以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勘查,两种方法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更加准确地推断出溶洞的规模范围情况,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
任新红[4](2013)在《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效果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南广铁路沿线岩溶发育强烈,地表岩溶塌陷特征明显,覆盖型岩溶成为新建南广铁路路基稳定性的潜在危害。论文以南广线工程建设为背景,结合室内外大规模试验及理论分析,针对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效果检测标准及方法开展深入及系统研究。研究过程综合采用资料分析、室内试验、数值分析、现场监测等多种手段,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对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段工程地质背景的深入调研分析,确定现场试验区类型,并基于此建立了粘土覆盖层裂隙灰岩、含砂卵石覆盖层裂隙灰岩、粘土覆盖层溶洞灰岩3种典型地质概化模型。通过对岩溶路基注浆加固目的及检测深度的研究,确定以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电磁波CT及压水试验法为主要研究的检测方法。2)通过室内模型试验,进行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正演研究,研究了注浆前后不同岩溶路基地质概化模型的电阻率法检测效果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了装置参数与测试深度的关系、地表覆盖层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影响,及不同岩溶路基地质概化模型的电阻率法检测效果与标准。3)通过南广铁路试验段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的现场试验,对典型地质断面注浆前后电测深曲线、视电阻率等值线、注浆后不同时间检测效果及电阻率法检测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4)通过室内试验,对现场典型地质介质对象的常规波速特征进行了测试。基于测试结果,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地质概化模型的瞬态面波法注浆效果检测进行了正演分析。5)通过现场试验,对不同试验区典型地质断面注浆前后的瑞雷面波传播特征、地表质点振动特征及频散曲线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注浆效果的现场验证,对瞬态面波法注浆效果检测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6)通过进行不同粗糙度管道模型试验、水平线状单裂隙理想模型试验、水平线状裂隙理想模型试验、水平面状单裂隙理想模型试验及三组正交裂隙理想模型试验,对岩体裂隙分布与组合特征、裂隙长度与粗糙度、裂隙开度等因素对压水试验中岩体透水率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压水试验检测标准进行了研究。7)通过综合对比各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及检测标准,深入研究了各检测方法的关系、综合运用方式及综合检测标准。
赵为民,刘国柱,杨洪艳[5](2011)在《浅震反射波法在岩溶地区勘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工程勘查实例,介绍浅层地震技术在解决工程勘查中探查溶洞、裂隙等问题的应用,分析溶洞、裂隙等在浅层地震勘探中表现的波形特征,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李奇[6](2010)在《阜朝公路滑坡体探测和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灾害中滑坡类灾害最为常见且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如果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将大大减小灾害损失,因此对滑坡进行有效的探测、定位是治理滑坡灾害,进行防灾减灾的必要前提。本文首先系统地论述了滑坡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发生机理,其次对滑坡表面变形监测和内部变形探测的原理和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其他监测的方法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建立起定位滑坡体形态的工作模式,即地表测绘定位和地下横纵波地震法和高密度电法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模式。重点通过该模式对具体工程项目阜新~朝阳高速公路K366+100—K366+300挖方段滑坡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求证,最后对滑坡段进行了综合有效的勘探,利用详细的监测数据和图件得到探测结论。测绘和物探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适用于同类型地质灾害问题的勘察中。本论文可以为滑坡治理工程在施工中和施工前后的监测及预测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与实践的佐证,同时提出的定位滑坡体形态的工作模式可以为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借鉴,为滑坡的探测摸索一条快速、有效地定位方法和手段。
蒋小珍[7](2008)在《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文中认为岩溶土洞(塌陷)是岩溶区线性工程路基施工中的主要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广西桂林-阳朔高速公路、广州地铁2#延长段、广西贵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及辽宁鞍山哈尔滨-大连铁路客运专线等四个典型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的详细剖析,从形成演化机理试验研究、探测技术研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处置方法等四个方面,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线性工程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体系:一、岩溶土洞的机理研究方面通过四个典型区岩溶土洞的剖析和实验分析,揭示在岩溶土洞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地下水的渗透变形破坏、崩解效应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对土体的溶滤作用不可忽视。从勘探结果来看,土洞主要存在于两种土层结构模式中:有含水层的多元结构土层、无含水层的单一结构土层。多元结构土层中的土洞主要在基岩面附近。单一结构土层土洞主要发育在包气带内,这是土洞向上扩展的结果。二、岩溶土洞(塌陷)的探测技术方面通过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和地质雷达的现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具有连续测量特点的地质雷达是探测岩溶土洞的最佳方法。三、岩溶土洞(塌陷)的监测预警方面本次工作对同轴电缆时域反射(TDR)技术监测土洞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具有分布式特点的TDR技术在线性工程岩溶土洞的空间定位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有效确定土洞的空间位置,定位精度可达1.0m。既是传输介质又是传感器的同轴电缆的埋设直接影响TDR监测预报岩溶土洞的效果,通过实体工程,对比了三种埋设方法,结果表明,在线性工程施工条件下,梁式胶结同轴电缆方式可以满足要求。为了实现岩溶土洞形成演化过程的现场监测预报,本次研究在桂林-阳朔高速公路K14+550~K14+650长约100m路段建成了岩溶土洞(塌陷)监测预警站,首次采用综合监测方法,对岩溶土洞的动力条件(包括大气降雨、岩溶地下水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土洞异常的TDR测量频率为每月1次,最后,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对异常进行复核。四、岩溶土洞的处置方面目前,岩溶土洞(塌陷)的处理多数采用开挖-换填法、注浆法。本次研究表明,在岩溶地下水位承压的条件下,局部开挖-换填法很容易在周围的土-石界面诱发更多的土洞,因此,应采用注浆方法填塞土洞,提高抗塌能力。此外,地质雷达扫描可有效地检测岩溶土洞(塌陷)注浆处理效果。
刘继东[8](2007)在《物探方法在河北滦县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面塌陷是地质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需认真防治。本文回顾了地面塌陷的定义及分类,地球物理勘查在地面塌陷中的解决的主要问题,物探方法在地面塌陷勘查应用中的成功实例,组合物探方法在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实用性。通过以上回顾及讨论,确定在勘查区内投入瞬变电磁法和浅层地震勘探两种在地面塌陷勘查详查阶段中比较有成效物探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查明区内引起塌陷原因,查明可能存在的潜伏岩溶、破碎带、潜蚀带。并希望通过本次勘查验证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为唐山其他地区由于岩溶引起塌陷的探明确定一种经济有效的物探勘探手段。此外,本文先后叙述了瞬变电磁法和浅层地震勘探两种物探方法的基本方法原理,在详细分析河北滦县地面塌陷勘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勘查区内两种物探方法的工作装置及工作参数。通过对物探勘查取得数据的处理及解释推断,确定了勘查区内地面塌陷为岩溶发育所致,并圈定出勘查区内岩溶发育带。 研究表明:①通过对勘查区内的物探勘查表明:勘查区下伏奥陶系灰岩中破碎溶蚀严重,岩溶发育,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溶蚀带,其深度由南向北不断加深;②通过瞬变电磁法和浅层地震勘探两种物探方法,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内导致地面塌陷的原因是地下岩溶塌陷所致;③通过瞬变电磁法和浅层地震勘探两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查,相互验证,有效地提高了本次地面塌陷勘查成果的准确性。
高勇,方玉满[9](2004)在《工程物探方法在探测坝体隐患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锦西化工集团皂化渣场存在的防渗大坝渗水现象,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坝体进行渗漏检测。检测工作选择充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浅震反射波法,准确地圈定了坝体内部的渗漏部位。经防漏施工后有效地制止了坝体渗漏。由此证实工程物探方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坝体渗漏检测手段。
方玉满,张启生,李争,崔瑞华[10](2003)在《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鞍山市地处岩溶高发地区,岩溶塌陷已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文章论述了高分辨率反射波法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地震记录分辨率的主要因素,介绍了高分辨率地震记录的采集和处理技术方法。通过实例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岩溶在高分辨率反射波法成果所表现的异常特征,证明了该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可行性与有效牲。
二、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溶发育特征 |
1.2.2 岩溶探测方法 |
1.2.3 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2 地质环境背景 |
2.1 气象水文特征 |
2.2 地形地貌特征 |
2.3 地层岩性特征 |
2.4 可溶岩分布特征 |
2.5 地质构造特征 |
2.6 水文地质特征 |
2.6.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
2.6.2 地下水水位埋深特征 |
2.6.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2.6.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2.6.5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
3 城市岩溶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
3.1 城市岩溶探测 |
3.1.1 地球物理勘探 |
3.1.2 地质钻探 |
3.1.3 探测方法对比 |
3.2 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
3.2.1 岩溶类型 |
3.2.2 岩溶形态特征 |
3.2.3 地下溶洞填充特征 |
3.2.4 岩溶发育程度 |
3.3 岩溶发育空间分布规律 |
3.3.1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
3.3.2 岩溶发育规模 |
3.3.3 岩溶发育深度 |
3.4 岩溶发育控制条件 |
3.4.1 水文条件 |
3.4.2 地形地貌条件 |
3.4.3 地质构造条件 |
3.4.4 岩性条件 |
4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
4.1 岩溶地面塌陷基本特征 |
4.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
4.2.1 岩溶地面塌陷典型案例分析 |
4.2.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 |
4.3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
4.3.1 地表水下渗致塌机理分析 |
4.3.2 地下水下降致塌机理分析 |
4.4 岩溶地面塌陷数值模拟分析 |
5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评价 |
5.1 风险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 |
5.1.1 风险评价方法 |
5.1.2 塌陷风险评价思路 |
5.2 评价因子选择与评价模型构建 |
5.3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
5.3.1 评价模型建立 |
5.3.2 评价条件层及因子层权重计算 |
5.3.3 判断矩阵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5.3.4 评价因子量值划分 |
5.3.5 危险性评价 |
5.4 岩溶地面塌陷易损性评价 |
5.4.1 评价模型建立 |
5.4.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5.4.3 易损性评价 |
5.5 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鞍千露天铁矿采空区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根据以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矿区地质概况 |
2.1 地层与岩石 |
2.1.1 前震旦纪变质岩系 |
2.1.2 第四系 |
2.1.3 混合岩与脉岩 |
2.2 矿区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矿体描述 |
2.3.1 矿体产状与规模 |
2.3.2 矿石类型 |
第3章 空区探测方法 |
3.1 浅层地震映像法 |
3.1.1 地震映像法原理 |
3.1.2 各种波在地震映像波形图上的反映 |
3.1.3 地震映像资料的时频分析方法 |
3.2 高密度电阻率方法 |
3.2.1 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工作原理 |
3.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装置类型 |
3.2.3 高密度电阻率法仪器的类型及所用的软件 |
3.3 瞬变电磁法 |
3.3.1. 瞬变电磁的特点 |
3.3.2 瞬变电磁测深法的基本理论 |
第4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解译流程 |
4.1 瞬变电磁工作方法及数据处理 |
4.1.1 TEM仪器及其介绍 |
4.1.2 TEM参数 |
4.1.3 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 |
4.1.4 试验研究 |
4.2 地震映像法工作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 |
4.2.1 仪器设备介绍 |
4.2.2 野外数据采集 |
4.2.3 室内数据处理 |
4.2.4 最佳偏移距的选择试验 |
4.3 密度电阻率法工作步骤及其室内数据的处理 |
4.3.1 高密度电阻率法使用仪器 |
4.3.2 野外数据采集及工作方法介绍 |
第5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模拟实验研究 |
5.1 模拟实验的目的 |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
5.3 水平叠加空区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垂直叠加采空区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其他叠加采空区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实测异常处理解译及探测结果 |
6.1 数据处理解译流程 |
6.2 矿山具体矿区概况 |
6.2.1 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 |
6.2.2 鞍千矿业哑巴岭采区探测结果及分析 |
6.2.3 鞍千矿业许东沟采空区探测及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图 |
(3)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效果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二种方法的原理 |
2.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3 应用实例 |
3.1 施工区地质概况 |
3.2 物探工作前提 |
3.3 工作技术方法 |
3.3.1 浅震反射波法 |
3.3.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3.4 勘察效果对比 |
4 结论 |
(4)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效果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溶勘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岩溶注浆加固效果检测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工作基础 |
第2章 试验区工程背景及检测方法 |
2.1 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段工程背景 |
2.1.1 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段工程概况 |
2.1.2 岩溶路基段工程地质环境 |
2.2 试验区的选择及岩溶路基地质模型 |
2.2.1 试验区选择依据及分区 |
2.2.2 试验区地质特征及概化模型 |
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
2.3.1 注浆加固目的及检测深度 |
2.3.2 检测方法选择 |
2.4 小结 |
第3章 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的理论研究 |
3.1 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的理论基础 |
3.1.1 测试原理、设备及方法 |
3.1.2 基本对象的物性参数 |
3.2 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的室内模型试验 |
3.2.1 模型设计与制作 |
3.2.2 试验的内容及步骤 |
3.2.3 裂隙岩体注浆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4 溶洞注浆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 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的数值模拟 |
3.3.1 数值模型设计 |
3.3.2 装置参数与测试深度的关系研究 |
3.3.3 覆盖层厚度对探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
3.3.4 地下水对探测精度的影响 |
3.3.5 岩溶模型注浆效果检测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电阻率法注浆效果检测的现场试验 |
4.1 试验方案及布置 |
4.1.1 试验装置设置 |
4.1.2 现场测试布置 |
4.1.3 合理测试时间研究 |
4.2 注浆前后测试结果 |
4.2.1 粘土覆盖层溶洞灰岩地层类型 |
4.2.2 含砂卵石覆盖层裂隙灰岩地层类型 |
4.2.3 粘土覆盖层裂隙灰岩地层类型 |
4.2.4 检测结果分析 |
4.3 测试结果的反演分析 |
4.4 关于检测标准的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瞬态面波注浆效果检测的理论研究 |
5.1 瞬态面波注浆效果检测的理论基础 |
5.1.1 瞬态面波法及检测物理背景 |
5.1.2 理论频散曲线及其在检测中的意义 |
5.1.3 基本对象的物性参数测试 |
5.2 注浆效果检测的室内模型波速测试试验 |
5.2.1 试验的内容及步骤 |
5.2.2 裂隙岩体注浆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3 溶洞注浆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瞬态面波注浆效果检测的数值模拟 |
5.3.1 瞬态面波数值模拟技术 |
5.3.2 瞬态面波仪器布置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
5.3.3 覆盖层厚度对瞬态面波法测量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
5.3.4 裂隙基岩注浆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5.3.5 溶洞溶穴注浆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5.4 小结 |
第6章 瞬态面波注浆效果检测的现场试验 |
6.1 试验方案及布置 |
6.1.1 注浆检测试验方案 |
6.1.2 仪器布置及参数选取 |
6.2 注浆后的检测时间研究 |
6.3 注浆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
6.3.1 上覆粘土层下部完整石灰岩层剖面注浆前后测试结果 |
6.3.2 上覆粘土层下部溶洞发育剖面注浆前后测试结果 |
6.3.3 上覆卵石土层下部完整石灰岩层剖面注浆前后测试结果 |
6.4 瞬态面波注浆效果检测标准的提出 |
6.4.1 溶洞波速统计分析 |
6.4.2 岩体波速统计分析 |
6.4.3 土体波速统计分析 |
6.4.4 检测评判标准 |
6.4.5 检测评判标准验证 |
6.5 小结 |
第7章 压水试验注浆效果检测的试验研究 |
7.1 压水试验注浆效果检测的室内模型试验 |
7.1.1 模型设计 |
7.1.2 试验结果 |
7.1.3 试验结果分析 |
7.1.4 裂隙分布与组合特征的影响 |
7.1.5 裂隙长度与粗糙度的影响 |
7.1.6 裂隙开度的影响 |
7.2 压水试验注浆效果检测的现场试验 |
7.2.1 试验测试点情况及现场试验方法 |
7.2.2 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
7.3 压水试验检测标准的建立 |
7.4 小结 |
第8章 关于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效果综合检测的讨论 |
8.1 其它检测方法试验结果 |
8.2 各项检测方法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
8.3 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效果综合检测标准的建议方法 |
8.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浅震反射波法在岩溶地区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采集 |
2资料处理及波形特征分析 |
3应用实例 |
4结论 |
(6)阜朝公路滑坡体探测和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滑坡灾害调查监测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滑坡灾害调查监测的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滑坡地质灾害机理与探测方法 |
2.1 滑坡地质灾害及其滑坡机理 |
2.1.1 滑坡的概念 |
2.1.2 滑坡的组成要素 |
2.1.3 滑坡的分类 |
2.1.4 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 |
2.2 滑坡产生的机理 |
2.3 滑坡体定位原理与方法 |
2.3.1 滑坡表面变形监测原理与方法 |
2.3.2 滑坡内部变形探测原理与方法 |
2.3.3 其他滑坡体变形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
第3章 滑坡体形态定位的工作模式 |
3.1 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 |
3.2 滑动面的确定 |
3.3 探测方法的选择 |
3.3.1 公路滑坡勘查探测的内容 |
3.3.2 公路滑坡勘查的技术方法 |
3.4 工作模式的确定原则 |
3.4.1 地震勘探工作布置的一般原则 |
3.4.2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原则 |
3.4.3 工作模式建立的原则 |
3.5 滑坡体定位的工作模式 |
第4章 阜~朝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探测研究 |
4.1 工程地质条件 |
4.1.1 区域地质构造 |
4.1.2 区域地层岩性 |
4.1.3 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
4.2 探测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
4.2.1 探测方法的选择 |
4.2.2 探测方法具体实施 |
4.3 探测结果分析与解译 |
4.3.1 边坡变形表现形式 |
4.3.2 层位解译结果 |
4.3.3 断层面解译结果 |
4.3.4 构造解释结果 |
4.3.5 剖面解释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7)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岩溶土洞(塌陷)形成机理研究 |
1.2.2 岩溶土洞(塌陷)探测技术研究 |
1.2.3 岩溶土洞(塌陷)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关键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2. 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 |
2.1 典型岩溶土洞点剖析 |
2.1.1 广西桂阳高速公路土洞发育地质背景 |
2.1.2 广州2#地铁北延段土洞发育地质背景 |
2.1.3 广西贵港土洞发育地质背景 |
2.1.4 鞍山名甲山特大桥岩溶土洞发育地质背景 |
2.2 土洞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 |
2.2.1 渗透(针孔)试验 |
2.2.2 崩解试验 |
2.2.3 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
2.3 机理分析 |
2.4 小结 |
3. 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探测技术研究 |
3.1 探测技术原理 |
3.1.1 地质雷达 |
3.1.2 浅层地震 |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 |
3.1.4 测线布置与遇洞的可能性分析 |
3.2 探测实例 |
3.2.1 桂阳高速公路试验路段 |
3.2.2 贵港覃塘典型岩溶土洞探测试验段 |
3.3 小结 |
4. 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
4.1 TDR 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
4.1.1 使用的同轴电缆类型 |
4.1.2 剪切量与反射尖峰大小的关系研究 |
4.1.3 胶结材料及强度 |
4.1.4 野外安装方式 |
4.2 TDR 技术监测岩溶土洞(塌陷)原理 |
4.2.1 同轴电缆 |
4.2.2 胶结同轴电缆试验研究 |
4.2.3 野外埋设对比试验 |
4.3 小结 |
5. 监测预警站的建设与监测 |
5.1 试验段的选择 |
5.2 监测内容 |
5.2.1 降雨量的监测 |
5.2.2 地下水位的监测 |
5.2.3 地质雷达扫描 |
5.2.4 TDR 技术的岩溶土洞(塌陷)监测 |
5.3 监测结果分析 |
5.3.1 降雨量监测结果 |
5.3.2 地下水动态监测结果 |
5.3.3 地质雷达监测结果 |
5.3.4 同轴电缆监测结果 |
5.4 小结 |
6. 岩溶土洞(塌陷)处置方法研究 |
6.1 目前采用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
6.2 处理方法 |
6.3 处治效果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物探方法在河北滦县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地面塌陷的定义及分类 |
1.1.2 地球物理勘查在地面塌陷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地面塌陷物探勘探实例 |
1.2.2 地面塌陷勘查的地球物理方法 |
1.2.3 工作区周围已往工作程度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地球物理方法技术 |
2.1 瞬变电磁法方法技术 |
2.1.1 基本原理 |
2.1.2 工作装置 |
2.1.3 瞬变电磁法的影响因素 |
2.1.4 技术要求 |
2.1.5 数据处理方法 |
2.1.6 成果表达形式 |
2.1.7 资料解释原则 |
2.2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 |
2.2.1 基本原理 |
2.2.2 野外工作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塌陷区的地球物理勘查 |
3.1 塌陷区背景 |
3.1.1 塌陷情况 |
3.1.2 交通地理概况 |
3.1.3 地形、地貌及气象 |
3.1.4 区域地质概况 |
3.1.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3.1.6 勘查区内地面塌陷的原因初步分析 |
3.2 瞬变电磁法勘探 |
3.2.1 测线布设 |
3.2.2 观测系统设计 |
3.2.3 数据采集 |
3.3 浅层地震勘探 |
3.3.1 测线布设 |
3.3.2 观测系统设计 |
3.3.3 数据采集 |
第四章 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 |
4.1 瞬变电磁法资料处理解释 |
4.1.1 瞬变电磁法资料处理 |
4.1.2 瞬变电磁法资料解释 |
4.2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处理解释 |
4.2.1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
4.2.2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
4.3 区内两种物探方法的综合解释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工程物探方法在探测坝体隐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测区概况 |
3 工程物探方法选择 |
3.1 方法可行性分析 |
3.2 各方法工作技术原理简介 |
3.2.1 充电法 |
3.2.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3.2.3 浅震反射波法 |
4 检测效果分析 |
(1)剖面1: |
(2)剖面2: |
5 结束语 |
(10)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浅震反射波法工作原理简介 |
3 高分辨率的工作技术方法 |
3.1 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
3.2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
3.3 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
3.3.1 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技术 |
3.3.2 高分辨率的数据处理技术 |
4 应用效果 |
4.1 反射波同相轴部分缺失 |
4.2 反射波同相轴部分变宽 |
4.3 以绕射波形式存在 |
4.4 溶蚀沟在地震时间剖面的异常特征 |
5 结束语 |
四、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D]. 付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2]鞍千露天铁矿采空区探测研究[D]. 贾卓. 东北大学, 2015(01)
- [3]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效果比较分析[J]. 曹永安,师亚潞.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18)
- [4]南广铁路岩溶路基注浆效果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D]. 任新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5]浅震反射波法在岩溶地区勘探中的应用[J]. 赵为民,刘国柱,杨洪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2)
- [6]阜朝公路滑坡体探测和定位研究[D]. 李奇. 东北大学, 2010(03)
- [7]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D]. 蒋小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5)
- [8]物探方法在河北滦县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刘继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9]工程物探方法在探测坝体隐患中的应用[J]. 高勇,方玉满. 地质找矿论丛, 2004(01)
- [10]高分辨率浅震反射波法在鞍山城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J]. 方玉满,张启生,李争,崔瑞华. 地质找矿论丛,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