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标准》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张婧[1](2021)在《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推广生态环保和绿色建筑理念,并成功订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从我国前期制定的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也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可取之处,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更能为今后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研究旨在从我国和美国各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中分析归纳出经验教训,并以两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首先梳理了美国LEED的发展以来的评估体系制定者、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发现LEED从制定到更新完善一直是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工作下,也有制定开发计划表,在版本修订中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逐渐扩充完善。选择变化和影响较大的LEEDv2009和其前一版本LEEDv2.2,以及LEEDv4.0和2019年更新的最新版本LEEDv4.1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分析其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得出其主要在理念和技术创新上优化评价指标、整合过程、重视性能计量,在一条既定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主线下有计划而又灵活地逐步精细化、高要求化发展。以时间为轴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演进,从《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2006版、2014版、2019版,对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每个标准体系的结合当时背景的先进性以及现在视角下的不足。纵向比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除在指标内容上进行更新外,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框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认证时计分方式也是三版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承接性、标准在涉及到其他标准的援引或是协同运作、以及全过程控制的执行等上尚存在不足。从演进的分析以及横向比较两国最新版本(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方面)所得的思路对我国当下发展绿色建筑评估的诸如绿色措施实际落地少、过程控制薄弱、评价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市场为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状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针对性建议:建立国家与地方在绿色建筑评价上的协同机制;增强指标评价的开放性如设置更多奖励类指标;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李培[2](2020)在《我国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建筑具有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等增量效益。然而,现阶段获得“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较多,获得“运行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过少的现状,使得绿色建筑本应发挥出的增量效益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已有绿色建筑规模增量效益的假象。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没有从数量上揭示这种现象,也未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本文开展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在提出获得“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所产生增量效益为名义增量效益和获得“运行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项目所产生增量效益为实际增量效益的基础上,识别并量化了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其次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分析了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的差距,同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明了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差距产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从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多手段减轻开发成本、刺激绿色居住需求和建立监管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在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的差距分析方面,2010年—2015年,在全国层面,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占比和实际增量效益占比的差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差值仍较大。在省级层面,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占比与实际增量效益占比差值缩小的省份包括河南省、河北省等17个省份,差值增大的省市包括北京市、广东省等7个省市,仅拥有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的省份包括贵州省、江西省等6个省份。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占比和实际增量效益占比的差值呈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绿色建筑实际增量效益和名义增量效益差距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人均水资源供给量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依次递减;绿色建筑专利数量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平均建造成本对华北和东南地区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东北地区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居民消费水平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东向西依次递减;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对差距产生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依次递减。
俞汤颖[3](2020)在《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提到的不平衡、不充分,恰恰证明了在发展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平衡、填补空白、延伸服务、寻求和谐。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行业逐渐被人们熟知,并称为与房地产一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对物业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对物业公司服务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对其服务质量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其一,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研究理论进行阐述,基于对客户满意度理论和客户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从服务团队、服务内容和近五年的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对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物业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设计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客户服务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组织发放与回收,经过统计、分析与总结,掌推了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客户对当前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的一手资料。其三、通过公司现场调研,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找出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物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为研究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如何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供有益借鉴。其四,本文提出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的改进策略;建立服务创新评价体系、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加大信息化投入与建设、建立服务质量沟通反馈平台、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等,以进一步提升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大中型综合型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陈哲[4](2021)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基础功能体。然而,老旧住宅小区年久失修、墙体脱落、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相关问题日益严峻,城镇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就成为了很多人的期盼。2020年,我国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按下了快进按钮,七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惠及上亿群众。近年,在一系列老旧住宅小区相关改造工作进行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但同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小区改造不到位、改造手法落后、居民满意度不高的情况。而如何优化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本篇论文的重点。本文通过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评价定级了本文的两个小区(九江市城关镇老旧住宅小区——永修县富民小区与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改造案例,以此为优化基础。之后通过实地调研与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和访谈,详细了解更深层次使用感观。最后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两方面的结论,制定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将优化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大方向,分别是建筑主体、公共环境、改造过程、可持续化改造方面的优化。通过这些优化设计策略,总结改正小区改造中没做到位的地方,以期为今后其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供参考帮助,少走弯路,了解居民诉求一步到位,为居民和谐生活提供基础。
宋兴涛[5](2018)在《基于住户评价的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及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始终保持大幅度增长趋势,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评出39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6亿㎡,绿色建筑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绿色住宅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使用后评价对监测绿色住宅的运行品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绿色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住宅的发展经验,研究绿色住宅设计特点。展开对广东地区绿色高层住宅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结合整理分析国内绿色高层住宅设计的技术发展现状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广东地区不同平面组合形式下的典型绿色高层住宅案例及其技术运用特点。在案例分析基础上,选取广东地区6个绿色高层住宅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调查,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初步总结现阶段绿色高层住宅平面设计及室内环境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纳整理华南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平面户型单元组合形式及其可用绿色技术建议,并针对现有问题,通过标准层平面和具体户型的优化设计分析,提出优化设计策略。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内容与背景,总结了该领域的有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内容和框架。第二章阐述了国外典型绿色住宅案例的现状特征及其技术特色。第三章重点分析广东地区绿色住宅的发展现状及其技术特色,研究分析不同平面组合形式对室内环境质量的影响。第四章,结合之前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实测,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住户的角度对绿色住宅进行使用后评价,探索绿色高层住宅的运行性能现状特点与问题。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总结出适宜华南地区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汇总表,并通过具体平面户型优化设计探讨绿色住宅平面设计及室内环境质量的优化策略。
查栋财[6](2018)在《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绿色建筑到了规模化发展阶段,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后,国内多个省份结合本地区地域特性进行适宜性深入研究,在国标的框架基础上调整了部分评价项及其权重指标,颁布并实施了地方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然而,新疆地区至今尚无绿建评价地方标准,仍在依照国标进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疆地域特殊性,给评价工作带来诸多困惑。本文通过研究国标和相关多部地标,结合新疆地域特性,在国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为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总结绿色建筑体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背景和绿色建筑当前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法,调查相关资料,选择4个省市为新疆的对比研究对象,从多方面考察、揭示所选择对比研究对象的地域差异性;重点针对所选择研究对象地标的评价项指标及其权重进行纵横向的对比分析。再利用对比差异性分析,结合主观赋权法,针对新疆地区地域差异性,在国标基础上进行地域适宜性的调整,得到初拟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初拟新疆地标)。然后以新疆某建筑为例,分别采用国标和初拟新疆地标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以此论证初步调整对新疆地区适宜性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选择新疆地标的对比研究对象(京、津、赣、粤),对其选择原因、地域特性(地理位置、生态气候、自然资源、经济文化技术等)和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揭示其地域差异性。针对各地标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纵横向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地域差异性对各地标的调整差异性的影响机制。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在国标基础上进行新疆地域适宜性调整形成初拟新疆地标,包括调整指标要求,调整指标权重和增加评价项等。以新疆某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为案例,在国标和初拟新疆地标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本文通过研究最终整理、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既统一于国家标准,又适宜新疆地域差异性的初拟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次研究在国标的基础上,总共调整评价项70项,其中调整评价指标8项,调整指标权重37项,同时调整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17项,增加评价项8项。对实际工程案例采用国标和新疆地区初拟地标评价结果显示:各大类评价分值差异较明显,但最终加权得分差异被弱化。表明此次调整对各部分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尚与国标的评价效果保持统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7](20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文中提出
肖剑[8](2010)在《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国内外传统物业管理模式;运用SWOT、PEST、利益相关者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湘诚物业管理公司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公务员小区物业管理需求层次,研究了湘诚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场定位;最后,本文作者整合各类模式设计了湘诚物业针对公务员小区的运营模式(服务集成、分类经营模式),并提出了运营模式转型的若干战略措施。本文认为,老牌国有企业湘诚物业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定位不明,缺乏长期发展战略;二是体制与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发展动力;三是业务单一,资金短缺,生存线上徘徊,无法投入创新发展;此外,人才缺乏、与开发商之间关系未理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也是企业的发展当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分析认为,湘诚物业必须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产权制度的创新、商业模式的确立、管理制度的改革等多个环节的运作,打造“两个模式”,实现“两个转变”,用三五年的时间进行系列改革,最终形成“服务集成、分类经营”的管理模式,可成为湘诚物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此,湘诚物业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大幅度调整,成立分类的事业部和专业子公司,选定合作伙伴,精选经营业务。同时在优化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选准商业运营模式,模拟市场核算,逐步推进市场化。
陈飞荣[9](2008)在《湖南飞瑞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更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社会的日益逼近,必将导致人们在家庭住房需求概念上的彻底变革。从以往追求居住的物理空间和豪华的装修向着享受现代化精神内涵与浪漫生活情趣的方向发展,追求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而小区智能化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越来越成为现代化住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住宅小区智能化成为市场的趋势。本文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得学科的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市场发展。介绍了小区智能化的含义,分析了小区智能化的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市场的发展前景,从而制定了相应的子市场发展策略。本文将飞瑞科技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当前形式下应该采取的企业战略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飞瑞科技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发现公司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的经营战略,解决飞瑞科技公司“如何竞争取胜”的问题,使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战略研究的发展及现状,随后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地产、安防以及住宅智能化行业以及部分产品的发展现状和飞瑞科技公司的基本情况,接下来采用PEST法分析了安防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外部环境,然后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飞瑞科技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即对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等的分析,再用SWOT分析法辨识飞瑞科技公司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因而提出了飞瑞科技公司的竞争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措施。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
盛革华[10](2005)在《住宅小区开发前期策划及战略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旨在规范房地产市场,将房地产业的发展引入品牌、规模、理性的新时代。市场机制的日益健全,消费者的日益成熟,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都对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更高要求。房地产开发商的综合实力和企业规模是参与有效市场竞争的根本条件,而行之有效的项目前期策划则是房地产开发商赢得市场的必要条件。现今,由于大多数开发商对前期策划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前期策划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局部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状态。但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其意义与重要性日益彰显。因此,研究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前期策划相关指导理论与方法,用以指导住宅物业开发的前期策划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出发,以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住宅产业中的住宅小区开发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的思想,依次对市场分析及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和前期推广这四项关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住宅小区的功能评价及楼盘的价格定位,分别采用了4P-4C理论、价值工程原理和经济博弈论,通过相关理论的运用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指导前期策划的有效实施,并结合实例加以论证和运用。不仅为项目前期策划各环节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前期策划相关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二、湖南省《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标准》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标准》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概述 |
1.1.2 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 |
1.1.3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及与我国的渊源 |
1.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框架图 |
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
2.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制定者 |
2.2 美国LEED在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上的演进 |
2.3 美国LEED在评价指标与权重上及认证模式上的演进 |
2.3.1 LEED-v2.2与LEED-v2009之比较 |
2.3.2 LEED-v2009与LEED-v4.0之比较 |
2.3.3 LEED-v4.0与LEED-v4.1之比较 |
2.4 本章小节 |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
3.1.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
3.1.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
3.1.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
3.1.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
3.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
3.2.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
3.2.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
3.2.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
3.2.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
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 |
3.3.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
3.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
3.3.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
3.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 |
3.4.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3.4.2 评价与等级划分 |
3.4.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
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 |
3.5.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
3.5.2 评价与等级划分 |
3.5.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
3.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与2014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
3.6.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分析 |
3.6.2 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
3.6.3 认证模式分析 |
3.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与2019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
3.7.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
3.7.2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方法分析 |
3.7.3 认证模式分析 |
3.8 本章小节 |
4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比较——以两国最新版本为例 |
4.1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
4.1.1 中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比较 |
4.1.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大类比较 |
4.1.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指标比较 |
4.1.4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权重比较 |
4.1.5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定级比较 |
4.2 中美绿色建筑认证模式比较 |
4.2.1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阶段比较 |
4.2.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认证流程比较 |
4.2.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运营方式比较 |
4.2.4 中美绿色政策激励比较 |
4.2.5 中美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商业化比较 |
4.3 本章小节 |
5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启示 |
5.1 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
5.1.1 评价标准制定上继承性不足 |
5.1.2 国标地标等各个标准的协同运作上存在不足 |
5.1.3 评价标准内容上待提高完善之处 |
5.1.4 认证模式上存在待提高完善之处 |
5.2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建议 |
5.2.1 标准制定一以贯之,建立与地方标准及相关标准协同机制 |
5.2.2 差异化发展,设置多类鼓励分值 |
5.2.3 整合过程,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 |
5.2.4 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
5.3 本章小节 |
6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表录 |
附录2 图录 |
附录3 LEED-v2009与LEED-v4.0评价指标分大类比较表 |
附录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后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汇总表 |
附录5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现状及地方规范汇总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我国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指标体系 |
1.2.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量化研究 |
1.2.3 区域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的识别及量化 |
2.1 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的概念 |
2.2 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的识别 |
2.2.1 增量效益识别的原则 |
2.2.2 增量效益的构成分析 |
2.3 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的量化 |
2.4 本章小结 |
3 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的差异分析 |
3.1 全国层面分析 |
3.1.1 名义增量效益占比变化分析 |
3.1.2 实际增量效益占比变化分析 |
3.1.3 名义增量效益占比与实际增量效益占比的差值变化分析 |
3.2 省级层面分析 |
3.2.1 名义增量效益占比与实际增量效益占比差值的时间变化分析 |
3.2.2 名义增量效益占比与实际增量效益占比差值的空间关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差异的原因分析 |
4.1 差异的影响因素确定 |
4.2 全国层面的原因分析 |
4.2.1 全国层面原因分析模型构建 |
4.2.2 全国层面原因分析的结果 |
4.3 省级层面的原因分析 |
4.3.1 省级层面原因分析模型构建 |
4.3.2 省级层面原因分析的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物业服务 |
2.1.1 物业服务的概念 |
2.1.2 物业服务的内容 |
2.1.3 物业服务的类型 |
2.2 物业服务质量概述 |
2.2.1 物业服务质量的内涵 |
2.2.2 物业服务质量的内容 |
2.2.3 物业服务质量的管理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客户满意度理论 |
2.3.2 客户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
第3章 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现状 |
3.1 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业务情况 |
3.2 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现状 |
3.2.1 服务团队 |
3.2.2 服务内容 |
3.2.3 近五年服务评价 |
3.3 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 |
3.3.1 业主信息 |
3.3.2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 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依赖物业费、服务缺乏创新 |
3.4.2 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相对不足 |
3.4.3 信息化投入不够、平台搭建不完善 |
3.4.4 交流不太到位、解决问题滞后 |
3.4.5 制度落实不佳、内部监督不足 |
第4章 国内优秀物业服务创新案例借鉴 |
4.1 万科“物业城市”模式 |
4.1.1 服务创新、业主为先 |
4.1.2 高效管理、安全第一 |
4.2 绿城服务“物业服务+园区服务+咨询服务”三位一体模式 |
4.2.1 向非住宅拓展服务 |
4.2.2 建立生活园区服务体系 |
4.3 国内经典案例的借鉴与启示 |
4.3.1 充分应用互联网、拓展服务内容 |
4.3.2 注重绿色化建设、有效整合资源 |
4.3.3 融合资本化市场、持续扩大规模 |
4.3.4 紧跟租赁政策、打造专属领域优势 |
第5章 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的改进策略 |
5.1 建立服务创新评价体系 |
5.1.1 拓宽服务内容 |
5.1.2 创新服务评价 |
5.1.3 参照精细化服务标准 |
5.2 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
5.2.1 提升服务意识 |
5.2.2 提高服务能力 |
5.3 加大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
5.3.1 搭建物业服务管理平台 |
5.3.2 搭建智慧物业公共服务平台 |
5.3.3 搭建“360悦服务”线上平台 |
5.4 建立服务质量沟通反馈平台 |
5.4.1 建立首问责任制 |
5.4.2 健全业主投诉处理机制 |
5.4.3 畅通沟通交流渠道 |
5.5 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
5.5.1 注重内部监督 |
5.5.2 加强外部监督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
2.1 概念解析 |
2.1.1 “城市修补”理念 |
2.1.2 城关镇 |
2.1.3 老旧住宅小区 |
2.2 老旧住宅小区的特点 |
2.2.1 分类 |
2.2.2 优势 |
2.2.3 主要问题 |
2.3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相关理论 |
2.3.1 有机更新发展理论 |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2.3.3 社会营造发展理论 |
2.3.4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
2.4 国内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进展与案例 |
2.4.1 国外进展概况 |
2.4.2 国外案例——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提升工程 |
2.4.3 国内进展概况 |
2.4.4 国内案例——杭州和睦新村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 |
第三章 改造后评价体系与调研方法 |
3.1 引入改造后评价体系 |
3.1.1 评价标准概况 |
3.1.2 评价等级划分 |
3.1.3 评价内容要素 |
3.1.4 评价考察对象 |
3.2 调研方法 |
3.2.1 调研对象 |
3.2.2 调研时间及地点 |
3.2.3 调研内容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区改造实例分析 |
4.1 永修县富民小区 |
4.1.1 小区概况 |
4.1.2 改造后情况 |
4.1.3 改造后评价 |
4.1.4 改造后调研 |
4.1.5 实证分析 |
4.1.6 实证结论 |
4.2 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 |
4.2.1 小区概况 |
4.2.2 改造后情况 |
4.2.3 改造后评价 |
4.2.4 改造后调研 |
4.2.5 实证分析 |
4.2.6 实证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造后优化设计策略 |
5.1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
5.1.1 创造屋顶农场,共建绿色家园 |
5.1.2 设施查漏补缺,旧楼焕发新生 |
5.1.3 无障碍适老化,颐享天伦之乐 |
5.1.4 顶楼加层改造,创建公共场所 |
5.1.5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
5.2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
5.2.1 构筑公共空间,重塑邻里间情 |
5.2.2 优化停车体系,确保出行舒畅 |
5.2.3 拆违建新,活化空间 |
5.2.4 拆墙透绿,共享家园 |
5.2.5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
5.3 改造工作策略优化建议 |
5.3.1 居民参与其中,掌握住户需求 |
5.3.2 合作协同参与,扩展资金来源 |
5.3.3 优化施工过程,重视监督管理 |
5.3.4 完善投诉机制,加强后续养护 |
5.4 可持续化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
5.4.1 绿色建筑 |
5.4.2 海绵社区 |
5.4.3 未来社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等级评价表 |
附录B 调研问卷 |
附录C 图表来源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住户评价的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2.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外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2.1 国外绿色住宅发展历程 |
2.1.1 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2.1.2 国际发展动态 |
2.2 国外绿色住宅发展现状与实践案例 |
2.2.1 美国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2 德国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3 日本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4 英国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5 新加坡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6 经验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与案例分析 |
3.1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3.1.1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历程及重要政策 |
3.1.2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3.2 华南地区绿色住宅实践案例分析 |
3.2.1 芳和花园(设计标识) |
3.2.2 广州黄沙地铁南站项目(设计标识) |
3.2.3 龙樾·生态城项目4#地块(设计标识) |
3.2.4 广州市东新高速保障房项目(设计标识) |
3.2.5 韶关市保利中滨花园项目(设计标识) |
3.3 分析案例的横向比较 |
3.3.1 自然通风横向比较 |
3.3.2 自然采光横向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地区典型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调查与评价 |
4.1 研究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概况及其特征 |
4.1.3 调查流程图 |
4.1.4 调查方法与内容 |
4.2 绿色高层住宅室内环境影响要素调查结果分析 |
4.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4.2.2 室内环境质量问卷结果分析 |
4.3 绿色高层住宅入户调查 |
4.3.1 入户调查方法 |
4.3.2 入户调研实例分析 |
4.4 调研结论 |
4.4.1 居住尺度方面 |
4.4.2 自然采光方面 |
4.4.3 自然通风方面 |
4.4.4 隔音性能方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高层住宅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5.1 广东地区可用绿色技术建议 |
5.1.1 广东地区绿色住宅建设特点分析 |
5.1.2 户型单元组合形式总结 |
5.1.3 广东地区绿色住宅可用绿色技术建议 |
5.2 绿色高层住宅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5.2.1 居住空间灵活化设计 |
5.2.2 遮阳降温策略 |
5.2.3 隔音性能优化 |
5.3 户型具体设计及标准层优化策略 |
5.3.1 标准层形成的制约条件分析 |
5.3.2 户型单元模块尺度研究 |
5.3.3 户型及标准层优化设计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
1.1.1 国外绿色建筑体系的发展 |
1.1.2 国内绿色建筑体系的发展 |
1.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地区地域差异性分析 |
2.1 研究对象选择说明 |
2.2 京、津、赣、粤、新地域性分析 |
2.2.1 地理简介 |
2.2.2 气候和资源 |
2.2.3 经济文化技术分析 |
2.3 京、津、赣、粤、新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
2.3.1 地域绿色建筑项目的实践概况 |
2.3.2 地区绿色建筑历年发展趋势 |
2.3.3 各地区近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分析 |
2.3.4 地区绿色建筑科研理论的发展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标与四地标指标权重的对比分析 |
3.1 节地与室外环境对比分析 |
3.1.1 横向分析 |
3.1.2 纵向分析 |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对比分析 |
3.2.1 横向分析 |
3.2.2 纵向分析 |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3.3.1 横向分析 |
3.3.2 纵向分析 |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3.4.1 横向分析 |
3.4.2 纵向分析 |
3.5 室内环境质量 |
3.5.1 横向分析 |
3.5.2 纵向分析 |
3.6 施工管理 |
3.6.1 横向分析 |
3.6.2 纵向分析 |
3.7 运营管理 |
3.7.1 横向分析 |
3.7.2 纵向分析 |
3.8 提高与创新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分析 |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1.1 地域性分析 |
4.1.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2.1 地域性分析 |
4.2.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3.1 地域性分析 |
4.3.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4.4.1 地域性分析 |
4.4.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5 室内环境质量 |
4.5.1 地域性分析 |
4.5.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6 施工管理 |
4.6.1 地域性分析 |
4.6.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7 运营管理 |
4.7.1 地域性分析 |
4.7.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8 提高与创新 |
4.8.1 地域性分析 |
4.8.2 指标体系调整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评价对比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案例在国标和初拟新疆地标下的评价对比分析 |
5.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5.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5.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5.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5.2.5 室内环境质量 |
5.3 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5.4 针对调整指标体系进一步调整的思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综述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物业管理模式比较 |
2.1 国外物业管理模式 |
2.1.1 英、美的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
2.1.2 新加坡共管式的物业管理模式 |
2.1.3 其他国家的物业管理模式 |
2.1.4 国外物业管理的特点 |
2.2 我国内地物业管理模式 |
2.2.1 我国内地物业管理发展阶段 |
2.2.2 我国内地物业管理模式 |
2.2.3 我国物业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比较分析与启示 |
2.3.1 比较分析 |
2.3.2 启示 |
第3章 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法制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与社会环境分析 |
3.2 行业情况分析 |
3.2.1 基本情况 |
3.2.2 行业环境特点与成因 |
3.2.3 行业基本趋势 |
3.2.4 本地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4章 湘诚物业管理现状诊断分析 |
4.1 公司管理现状 |
4.1.1 2009年前公司基本运行情况 |
4.1.2 管理体制分析 |
4.1.3 人力资源分析 |
4.1.4 财务指标分析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管理模式问题 |
4.2.2 资金问题 |
4.2.3 收费与服务质量的矛盾问题 |
4.2.4 薪酬体系与人才问题 |
4.3 湘诚物业SWOT分析 |
第5章 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模式设计 |
5.1 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市场定位与目标设定 |
5.1.1 公务员小区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
5.1.2 公务员小区市场定位 |
5.1.3 公务员小区发展的目标 |
5.2 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模式 |
5.2.1 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型 |
5.2.2 湘诚物业特色的"服务集成、分类经营"模式 |
第6章 实施"服务集成、分类经营"的对策措施 |
6.1 优化组织架构,建立服务商信息库 |
6.2 模拟市场核算,逐步市场化 |
6.3 选准商业运营模式 |
6.4 加强硬件建设,建设智能社区 |
6.5 优化人力资源,建设良好文化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南飞瑞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动态 |
1.3.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 |
1.3.2 战略管理过程 |
1.3.3 基本组织战略类型 |
1.3.4 战略分析工具 |
1.3.5 智能化住宅及其发展历史 |
1.4 研究思路与流程 |
第2章 湖南飞瑞科技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2.1 湖南飞瑞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1.1 人力资源分析 |
2.1.2 产品系统与市场营销分析 |
2.1.3 财力资源分析 |
2.1.4 信息管理能力分析 |
2.2 湖南飞瑞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因素 |
2.2.2 经济因素 |
2.2.3 社会文化因素 |
2.2.4 技术因素 |
2.3 智能化住宅系统产业环境分析 |
2.3.1 产业的主要经济特性 |
2.3.2 产业变革的驱动因素 |
2.3.3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4 用户分析 |
2.4 湖南飞瑞公司SWOT综合分析 |
第3章 湖南飞瑞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3.1 湖南飞瑞公司的使命与发展战略目标 |
3.1.1 公司的使命 |
3.1.2 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 |
3.2 湖南飞瑞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 |
3.2.1 湖南飞瑞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位 |
3.2.2 湖南飞瑞公司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
3.3 湖南飞瑞公司发展战略及其选择 |
3.3.1 密集型发展战略 |
3.3.2 一体化发展战略 |
3.3.3 多样化发展战略 |
第4章 湖南飞瑞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4.1 湖南飞瑞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 |
4.2 湖南飞瑞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4.2.1 战略与环境和资源相匹配 |
4.2.2 人力资源的建设 |
4.2.3 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
4.2.4 建立企业文化体系 |
4.2.5 企业信息化建设 |
4.3 湖南飞瑞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评价 |
4.3.1 适应性评价 |
4.3.2 可行性评价 |
4.3.3 可接受性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住宅小区开发前期策划及战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住宅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2 住宅小区的概念与特点 |
1.1.3 住宅物业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特点 |
1.1.4 前期策划的概念、内容、流程及其作用 |
1.2 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2.1 国内住宅小区开发前期策划研究现状 |
1.2.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项目市场分析及定位 |
2.1 宏观投资环境分析 |
2.2 区域市场分析 |
2.2.1 区域市场供求状况调研 |
2.2.2 区域典型楼盘及竞争对手分析 |
2.3 消费者的分析研究 |
2.3.1 消费者特征分析 |
2.3.2 消费者需求及购买行为分析 |
2.4 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2.4.1 市场细分 |
2.4.2 市场细分的标准 |
2.4.3 目标市场的选择 |
2.5 市场定位 |
2.5.1 市场定位的4P-4C 理论 |
2.5.2 市场定位的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项目产品定位 |
3.1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创新策划及定位 |
3.1.1 规划设计创新策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
3.1.2 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
3.1.3 住宅规划设计的创新理念 |
3.2 住宅小区环境定位 |
3.2.1 住宅小区环境空间领域的划分 |
3.2.2 空间层次设计 |
3.2.3 配套环境设计 |
3.2.4 环境景观设计 |
3.3 建筑空间布局的选择与住宅群体组合发展趋势 |
3.4 面积、格局配比及户型定位 |
3.4.1 面积和格局配比 |
3.4.2 确定户型构成比例的策略 |
3.4.3 户型与面积标准 |
3.5 技术创新和配套功能创新策划 |
3.5.1 从“保利花园”看高技术含量住宅的市场优势 |
3.5.2 国家康居示范小区智能系统建设要求 |
3.5.3 配套设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
3.6 小区建筑风格定位 |
3.6.1 建筑风格对购房决策的作用 |
3.6.2 当前我国主要建筑风格种类 |
3.6.3 住宅小区建筑风格未来走势 |
3.7 产品质量及功能评价 |
3.7.1 住宅小区质量评价准则 |
3.7.2 功能价值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价格定位 |
4.1 楼盘价格定位在项目成功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
4.2 住房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
4.3 传统定价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4.4 市场竞争条件下基于博弈论的定价模型研究 |
4.5 起价定位及价格调整策略 |
4.5.1 起价范围的测算 |
4.5.2 起价策略的定价方法 |
4.5.3 价格调整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前期推广策略 |
5.1 品牌效应 |
5.2 理念创新、概念效应 |
5.3 广告推广策略 |
5.3.1 不同开发阶段广告诉求分析 |
5.3.2 推广媒体的选择 |
5.3.3 选择广告发布模式 |
5.3.4 广告效果评估 |
5.4 互联网营销 |
5.5 将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作为推广亮点 |
5.6 营销过程中促销手段的综合运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长沙市住宅物业开发前期策划现状分析、住宅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开发商的建议 |
6.1 长沙市住宅物业开发前期策划现状分析 |
6.2 近期国家相关政策及长沙市住宅物业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 |
6.2.1 近期国家相关政策及其对长沙市住房市场的影响 |
6.2.2 长沙住宅物业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 |
6.3 长沙市住宅物业发展趋势及对开发商的建议 |
6.3.1 长沙市住宅物业发展趋势 |
6.3.2 给发展商的启发与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湖南省《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标准》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D]. 张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绿色建筑名义增量效益和实际增量效益对比研究[D]. 李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3]T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 俞汤颖. 南华大学, 2020(01)
- [4]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D]. 陈哲.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5]基于住户评价的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及设计研究[D]. 宋兴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新疆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查栋财.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J].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14(06)
- [8]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模式研究[D]. 肖剑. 中南大学, 2010(03)
- [9]湖南飞瑞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飞荣. 湖南大学, 2008(03)
- [10]住宅小区开发前期策划及战略决策研究[D]. 盛革华. 湖南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