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内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增施CO_2的生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郑少文[1](2020)在《富碳促进番茄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也是温室中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将捕集的CO2作为气肥应用于设施生产中,依靠光合速率的提高,吸收转化更多的CO2形成有机物,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属茄科番茄属,我国南北方均广泛栽培,是北方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目前番茄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注释信息的不断丰富为番茄和茄科其它蔬菜光合作用、糖类物质代谢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CO2加富环境下蔬菜生长、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陆续有少量报道,但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因此,深入研究番茄响应CO2加富机制对茄科蔬菜生产及育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个大果型番茄‘金盾’、‘中研868’、‘红钻石’、‘美国红之星’为试材,比较CO2加富处理(800±50μmol·mol-1)与自然环境下番茄生长的形态变化过程和光合特征;分析敏感品种的产量、品质与转录组差异表达情况,并通过基因功能注释与代谢通路分析筛选番茄响应CO2加富的关键基因,应用基因过表达和敲除技术验证其功能,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加富对4个大果型番茄品种的株高、茎粗、固定节位节间长、叶长与叶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以‘美国红之星’与‘红钻石’2个品种增加较多;对根冠比的影响不大;叶片组织结构在富碳环境下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增加、栅海比值增加且叶片整体厚度增加;果实方面,富碳环境会促进番茄果实前期生长速率。2.4个番茄品种的光合CO2响应曲线显示,在400-2200μmol·mol-1范围内各CO2浓度梯度下,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美国红之星’>‘红钻石’>‘中研868’>‘金盾’;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 Bis CO)最大催化速率、1,5-二磷酸核酮糖(Ru Bp)的最大再生速率、磷酸丙糖的运输速率均为‘美国红之星’最大。净光合速率响应光强的增长动态表现为;‘美国红之星’>‘中研868’>‘金盾’>‘红钻石’。富碳处理下‘红钻石’与‘美国红之星’的净光合速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4.16%和78.52%,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美国红之星’在富碳处理下功能叶Ru Bis CO活性较对照提高12.84%,转酮醇酶(TK)活性较对照提高21.16%,且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性较对照提高9.35%,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活性较对照提高1.59%,但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CO2加富环境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与光合关键酶活性,以‘美国红之星’品种反应最为敏感。3.CO2加富对4个大果型番茄品种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品种‘美国红之星’产量较对照提高了16.93%,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美国红之星’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和番茄红素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7.13%、35.25%和72.24%,且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4.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比较了不同CO2浓度下的转录组,总共获得了28.70 Gb的高质量数据。通过比较不同CO2浓度下基因的表达,发现了208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79个和29个分别被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种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但主要富集于光系统I、光系统II、光合作用磷酸根离子结合等生理过程:9个DEGs涉及光系统I的电子传输系统,6个DEGs涉及光系统II的电子传输系统,3个DEGs参与细胞色素b6f的电子传输,3个DEGs具备NADPH脱氢酶活性。另外还发现了参与糖合成的DEGs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DEGs。预测这些基因与番茄响应CO2加富的生长与生理变化有直接关系。5.本试验通过基因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获得两个响应CO2加富的关键基因,分别与糖代谢有关的Solyc07g043480基因(在番茄数据库查出Solyc07g043480是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名称为GLYCOALKALOID METABOLISM 17(GAME17))和光合作用有关的Solyc01g007720基因。(1)克隆GAME17基因和Soly720基因,构建了过表达载体,并进行番茄遗传转化,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12株OE GAME17阳性植株,13株OE Soly720阳性植株;构建基因敲除载体,并进行番茄遗传转化,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10株Cas9-GAME17阳性植株,10株Cas9-Soly720阳性植株。(2)分析GAME17和Soly720基因在番茄叶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番茄嫩叶和功能叶中,OE GAME17和OE Soly720转基因番茄中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各自的野生型。(3)选取与光合作用相关的Soly720基因,测量野生型和OE Soly720的净光合速率,其净光合速率结果为:OE Soly720>野生型。(4)在CO2加富环境下,Ru Bis CO活性、FBAase活性、TK活性和SBPase活性的测定结果均为OE Soly720高于野生型。
孙文爽[2](2020)在《喀左县日光温室黄瓜CO2浓度变化规律及补充时间》文中提出利用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喀左县日光温室黄瓜生长期内CO2浓度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温室内CO2的平均浓度、最高浓度、最低浓度月变化及日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4月是提升CO2浓度的关键月份,补充CO2的最适时间为早上见光后1小时至通风前。
张小祥[3](2020)在《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水稻产量高低、稳产程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水稻生长受品种、氮肥、CO2浓度及辐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等因素对水稻的影响做了不少研究,但在转录表达层面上这些因素对籼粳亚种影响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不同籼粳亚种水稻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籼粳亚种水稻苗期在不同氮肥水平、CO2浓度及γ辐照下水稻植株形态特征、生理变化等方面的响应及其差异,通过转录组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方法,揭示籼粳亚种水稻对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关键Hub基因以及相应的分子调控网络特征,了解其作用机制,为促进籼粳水稻栽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氮肥的施入量要考虑籼粳亚种的区别。氮肥对不同品种的分蘖数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粳稻日本晴较籼稻扬稻6号对氮素的富集更为敏感。分蘖数与叶、茎和根器官中的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转录组分析表明品种间的DEGs有463个,受氮水平影响的DEGs在日本晴和扬稻6号中分别有15和4个。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多数DEGs参与一般的应激反应与激素信号响应等过程。籼粳亚种水稻在代谢通路具有类型上的差异,各自特有的途径参与这一过程。分蘖相关基因更多受品种效应的影响,其次是氮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中有36个分蘖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有27个基因受品种显着影响,19个基因受氮肥水平显着影响,3个基因具有显着的氮肥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绝大部分氮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参与对品种及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中有178个氮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正常表达,97个基因在品种效应间存在显着差异,69个基因对氮肥响应差异显着,28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品种与氮肥的互作效应。WGCNA网络确定了 7个与表型性状紧密相关的特定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Hub基因在籼粳亚种水稻间具有不同的上调或下调模式。与分蘖和氮含量显着相关的模块位于Blue、Green等共表达模块。2、CO2浓度升高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CO2浓度升高促进水稻分蘖数。高CO2浓度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但分蘖并不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一直增加,其中在N10水平下分蘖数最高。分蘖数与叶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及氮含量显着正相关。叶相比茎尖分生器官对CO2浓度的变化响应更加剧烈。转录组分析表明不同器官间的DEGs有11221个,不同氮水平下的DEGs有197个,不同CO2浓度下的DEGs有5个。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多数DEGs参与植株体内光合作用及酶学调控过程。分蘖相关基因更多地受器官差异的影响,其次是CO2浓度,最后为氮水平。本研究中有35个水稻分蘖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20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16个基因对氮水平响应显着,34个基因对器官响应显着。绝大部分碳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参与对CO2浓度、氮水平及器官的响应。对于碳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有489个基因正常表达,其中239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302个基因对氮肥响应显着,453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器官响应。对于氮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有193个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96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114个基因对氮肥响应显着,166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器官响应。WGCNA网络确定了 8个与表型性状紧密相关的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其中Blue、Green和Yellow共表达网络模块与可溶性糖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极显着相关。3、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辐照可抑制籼粳水稻根芽器官的生长。粳稻对辐照剂量的响应较籼稻更敏感,籼稻的幼苗成活率高于粳稻。相比较于根器官,辐照在茎中可引起更广泛的DNA损伤,并且粳稻中根茎器官的损伤程度高于籼稻。转录组分析表明辐照效应中有561个DEGs,品种效应中有2691个DEGs,器官效应中有3673个DEGs。GO和KEGG功能分析表明多数DEGs与细胞DNA损伤及修复等代谢途径密切相关。其中辐照效应中DEGs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色素P450蛋白、GLTP蛋白、螺旋-环-螺旋DNA结合蛋白、ABA受体、过氧化物酶前体和脱氢酶等重要调控途径。WGCNA确定了 9个与表型性状显着相关的共表达网络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Hub基因在籼粳水稻间具有不同的上调或下调表达模式。这些Hub基因主要包括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氨基转移酶、过氧化物酶前体及DNA结合蛋白等类型,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剖析了籼粳亚种水稻在苗期分蘖等重要农艺性状响应栽培环境因子的差异及相关关键代谢途径,挖掘出性状-模块调控网络中的关键Hub基因,对于深入理解基因与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间的分子机理增加新的认知,同时为籼粳水稻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模式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陈晓有[4](2020)在《温室青椒罐式CO2自动施肥的生长和生理效应》文中提出秋冬季设施蔬菜在密闭环境的生产实际中,因光照时间段内环境体系中CO2浓度供应不足,造成蔬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有机物质积累不足,从而导致蔬菜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不佳。试验研究了罐式自动CO2施肥下,3个不同浓度CO2施肥处理对青椒生育期内植株的生长指标、光合指标、抗病害性、生物量积累及青椒果实产量、品质及产值的影响,以此探究罐式自动CO2施肥对青椒的促生增产作用。主要结果有:1.设施环境增施CO2对青椒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以显着增加青椒植株株高、茎粗、第一节间长、叶面积,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对青椒生长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明显。2.设施环境增施CO2对青椒光合作用促进效果显着。可以提高青椒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叶片胞间CO2浓度和SPAD值;同时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时这种差异变化最为显着。3.设施环境增施CO2提高了青椒植株抗白粉病能力。其中增施CO2浓度为900±50μl·L-1对青椒植株病叶数降低效果最佳,较对照CK下降35.1%;施肥浓度为1200±50μl·L-1对青椒病情指数的降低效果最显着,较对照CK下降10.0%。4.设施环境增施CO2可以增加青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影响。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对秋冬季青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促进效果最为显着,较CK增加了 59.8个百分点。5.设施环境增施CO2促进了青椒植株有机物质积累。全生育期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对青椒植株干、鲜重增加效果最为显着;其中随着CO2浓度增加,茎分配到的有机物质占总增加有机物质的百分比大于叶。6.设施环境增施CO2可以增加秋冬季青椒产量,提高产值。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的增加效果最为显着,较对照CK第一次采摘产量增加27.6%、产值增加7140.0 元/hm2。综上所述,设施环境通过罐式CO2自动控制施用技术,可以实现秋冬季青椒增产提质增收的目的;增施CO2青椒的生长量增加,光合作用加强,抗病性增强,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改善。因此,罐式CO2自动控制施用技术是设施环境下补充CO2的有效途径,其控制过程不需人工,操作简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在试验研究范围内,青椒适宜的CO2供应浓度是1200±50μl·L-1。
王露阳[5](2020)在《增氧灌溉下设施蔬菜水肥高效利用及碳足迹研究》文中认为增氧滴灌是通过地下滴灌系统向作物根区土壤协调输送水、肥、气的新型灌溉技术。增氧滴灌改善了土壤通气性,提高了土壤有效氧含量和好氧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而影响着作物生理生长与温室气体(N2O、CO2、CH4)排放过程,导致以作物为固碳载体的设施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发生改变。增氧滴灌下设施蔬菜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对温室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价研究,可为揭示这种新型灌溉技术对综合温室效应的贡献量与设施农田固碳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了施氮量(低氮N1、常氮N2)和溶氧量(C:5ppm、A:15ppm)2因素2水平试验,通过设施番茄栽培试验,采用气相色谱-静态箱法系统监测土壤温室气体(N2O、CO2、CH4)排放通量和作物生理生长状况,研究增氧滴灌对土壤通气性指标(充水孔隙度WFPS、土壤有效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氧扩散速率ODR)、温室气体(N2O、CO2、CH4)排放通量、作物生理生长及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探究增氧滴灌对作物生理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农事投入对设施农田综合温室效应的贡献量,同时运用土壤碳库排放法SBA、生物量排放法CBA及土壤和生物量排放法S&CBA等3种方法评价设施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增氧滴灌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增氧滴灌可显着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设施番茄地土壤DO、ODR和ORP。其中,N1A较N1C处理的作物全生育期平均土壤DO、ODR和ORP分别提高8.71%、9.12%和9.35%(P<0.05);N2A较N2C处理分别提高8.81%、10.96%和10.94%(P<0.05)。施氮量的增加对土壤DO、ODR和ORP无显着影响;增氧和施氮处理对土壤WFPS无显着影响。(2)增氧滴灌促进作物生长增氧滴灌下温室番茄根系活力、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均呈积极响应。其中,N1A较N1C处理根系活力提高10.16%,N2A较N2C处理提高11.33%(P<0.05);N1A较N1C处理叶绿素含量提高8.49%,N2A较N2C处理提高12.01%(P<0.05)。(3)增氧滴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实现了作物提质增产试验中,N1A较N1C处理作物果实产量提高18.94%,N2A较N2C处理提高16.36%;N1A较N1C处理FPF提高10.14%,N2A较N2C处理提高16.36%;N1A较N1C处理WUE提高10.14%,N2A较N2C处理提高16.36%(P<0.05)。(4)增氧滴灌显着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设施农田系统综合温室效(NGWP)N1A较N1C处理土壤N2O和CO2排放量分别提高29.76%和10.72%,N2A较N2C处理分别提高35.74%和5.71%;N1A较N1C处理土壤CH4吸收量提高569.88%,N2A较N2C处理土壤CH4吸收量提高132.26%(P<0.05)。通过运用3种评价方法评价不同处理下的NGWP可知,在CBA和S&CBA法评价下N1A较N1C处理NGWP分别提高28.29%和19.46%,N2A较N2C处理提高54.57%和16.45%;在SBA法评价下,N1A较N1C处理NGWP降低13.14%,N2A较N2C处理降低15.45%(P<0.05)。
姜玖[6](2020)在《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等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CO2),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通过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目前通过全球减排措施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仍面临很大挑战,因此科学界提出以减少到达大气和地面的太阳辐射为目标的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方法(包括平流层注射气溶胶、增加地表反照率等),作为抑制全球变暖的备用措施。本文使用地球系统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试验,分析了在不同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背景下,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响应机制和反馈作用。首先,本研究利用维多利亚大学地球系统模式(University of Victoria Earth System Climate Model)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试验,通过直接减少太阳常数来模拟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假设在本世纪内无减排政策干预的CO2高排放情景(A2)下,从2020年开始减少太阳辐射以抵消大气CO2增加产生的辐射强迫。模拟结果表明,减少太阳辐射能够有效减缓CO2增加引起的温度、海冰、以及海洋温盐环流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同时,相比高浓度大气CO2情景,地球工程通过冷却效应影响一系列碳循环关键变量,包括增加陆地植被生产力、抑制土壤中的异养呼吸强度、增加CO2在海水中的溶解度等,从而影响陆地和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降低大气CO2浓度。模拟结果表明,从工业革命前到本世纪末(1800-2100年),相比未施加地球工程的高浓度大气CO2情景,地球工程情景下陆地与海洋的累积碳存储量增加234 GtC(24%),大气CO2浓度减少110 ppm(12%)。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模拟试验量化分析了碳循环反馈作用对地球工程冷却效率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地球工程情景,在CO2减排的同时,通过减少太阳辐射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不超过工业革命前1.5℃的水平。在此种情景下,进行了两组地球工程模拟试验,一组考虑了碳循环的反馈作用,另一组没有考虑碳循环的反馈。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同样的控温目标,考虑全球碳循环的反馈作用将减少需要实施的地球工程强度:在地球工程实施期间,相比没有考虑碳循环反馈的情景,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作用使得需要施加的地球工程强度(以太阳辐射变化强度为量度)最多可减少13%。本文进一步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拟的大型集合模拟试验,分析了平流层注射硫酸盐气溶胶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陆地碳循环的影响。在RCP8.5 CO2浓度情景下,该集合试验中设计的平流层注射硫酸盐气溶胶方案能够同时将全球平均温度、南北半球间温度梯度以及赤道极地间温度梯度稳定在当前气候态。本文的分析表明,在这种地球工程情景下,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季节周期产生了显着变化。相对于当前气候态,高纬度地区夏季显着变冷,但是冬季显着变暖,造成海冰面积的夏季扩张与冬季缩减。同时,在这种情景下,陆地吸收大气CO2的能力也产生了显着变化。本文分析结果表明,相比RCP8.5情景,地球工程情景下陆地植被生产力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较低的温度和土壤氮含量对植被生长的限制作用。但同时地球工程的冷却效应能够抑制土壤异养呼吸强度,减少从土壤释放入大气的碳,从而提升陆地碳吸收能力,到本世纪末,相比RCP8.5情景,平流层注入硫酸盐气溶胶使得陆地中的累积碳储量增加37%。本文通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初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全球碳循环和地球工程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表明地球工程的实施会显着影响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同时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反馈作用对地球工程的冷却效率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地球工程对气候系统的作用,对于全面评估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孙菡[7](2019)在《设施条件下秸秆阴燃释放二氧化碳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番茄是我国北方设施栽培的重要蔬菜,在冷凉季节由于保温而通风量降低,导致温室内CO2浓度不足,是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如能将秸秆在日光温室内阴燃,释放CO2,既可一定程度补充密闭温室的CO2浓度不足,同时为秸秆资源的利用开辟新途径。本试验在日光温室内设置相对密闭小区,分别为对照CK和不同CO2浓度处理的T1、T2、T3和T4。将玉米秸秆粉碎制成棒状,在小区内阴燃释放CO2,研究不同CO2浓度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取得如下结果。(1)在日光温室内增加CO2浓度均可有效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其中T3处理(1000μmol/mol)效果最佳。与对照CK相比,植株高、茎粗分别增加了21.84%、10.43%;番茄第一穗花开花时间提前4.27天;第一花序节位降低1.2个节点;植株根、茎、叶的干重分别增加47.55%、18.58%、22.11%;植物根、茎、叶的鲜重分别增加38.08%、19.88%、23.97%。(2)在日光温室内增加CO2浓度明显提高番茄产量,改善番茄品质。与对照CK相比,T3处理(1000μmol/mol)的单株产量和累计产量分别增加53.67%和30.99%;番茄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蛋白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67.31%、31.48%、34.87%和18.34%,可滴定酸含量降低31.30%,糖酸比值为对照的2.52倍;在感官品质评分过程和电子舌仪器分析中,T3处理的番茄在偏爱度、外观、香气、甜度和质感上评分值均最高。所以在日光温室内增施新型CO2气肥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当小区内CO2浓度达到1000μmol/mol最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内增加CO2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最佳的CO2浓度为1000μmol/mol;同时为秸秆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张志鹏[8](2019)在《不同CO2施肥浓度对温室甜瓜光合特性与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瓜(Cucumis melo L.)在我国种植面积广阔。但在北方温室内栽培为保温造成CO2亏缺,同时随着全球的现代化进程造成大气CO2上升。本试验以薄皮甜瓜品种“清雅白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薄皮甜瓜从苗期开始施用4种不同浓度CO2(CK:400(±12)、T1:800(±24)、T2:1200(±36)、T3:1600(±48)μmol·mol-1)后,通过测定处理后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果实品质的影响,来揭示CO2加富对甜瓜光合提高的初步机理同时确定北方地区冬春季温室薄皮甜瓜不同时期栽培的最适CO2浓度,为薄皮甜瓜冬春季设施内栽培的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苗期:相对于CK,T1、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提高52.9%,72.9%;T2处理提高效果最明显,但是相对于CO2加富倍数T1处理最经济实用。因此在苗期建议施肥浓度为800μmol·mol-1。2.伸蔓孕蕾期:相对于CK,综合看T3处理效果最明显。但是相对于CO2加富倍数,光合相关指标上T1最经济实用,生长指标T3最经济实用。因此在伸蔓孕蕾期建议施肥浓度为1600μmol·mol-1。3.结果期净光合速率:相对于CK,T2处理提高40.9%,提高效果最明显也最经济实用。产量:相对于CK,T1、T2、T3处理产量增加19.51%、32.20%、35.61%。T3处理提高效果最明显,但是相对于CO2加富倍数T1处理最经济实用。品质:在商品瓜采收期(结瓜后期),相对于CK,综合看T2、T3影响较大。相对于CO2加富倍数:就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蔗糖指标上T1最经济实用;就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果糖指标上T2最经济实用。因此在结果期建议施肥浓度为800-1200μmol·mol-1。4.甜瓜在相对低CO2浓度处理(T1)下光合作用的提高是由于叶绿素含量的提高、磷酸丙糖的运输速率提高的结果,高CO2浓度处理(T3)下光合作用的提高主要是由于PS II实际量子产量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光化学淬灭提高的结果。
李延菊,李晶,张福兴,孙庆田,张序,田长平,王玉霞,李芳东[9](2019)在《甜樱桃设施栽培环境要求及调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樱桃设施栽培具有使果实提早成熟、防止霜冻与裂果、调节果实供应期等优点,设施内的环境调控对甜樱桃设施栽培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设施条件下甜樱桃的生长发育规律,分析总结了树体在萌芽期、花期及果实发育期对温度、湿度、光照、CO-----2等环境因子的需求及调控技术措施,以期为甜樱桃设施栽培环境调控提供借鉴。
宗哲英[10](2018)在《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温室栽培作为一种高效高产、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以其内部环境参数可控、不受季节影响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国北方寒旱地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作物高效增产与保质增收的重要生产手段。研究表明,温室内部的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以及CO2浓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旨在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的自动化测控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等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由于温室内部环境具有时变性强、线性度差、耦合性强、惯性大、滞后明显等特点,且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温室建筑结构、作物生长形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交叉影响;同时,由于对温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较高和运行成本相对昂贵等问题,导致现有的环境测控系统在小型温室群中的实用性不强,推广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在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传输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温室独立控制与集总监测及软件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具有自组网数据采集和远程集中监控功能的高效、集约型温室群测控管理平台;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温室各环境参数进行长期、实时、集中监测,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不同作物、不同外部环境以及不同温室结构对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影响,为研究温室环境参数时空变化规律、合理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温室空间、改善环境调控策略、优化温室结构与监测方案等奠定基础,同时为后期研究温室内部环境与作物生长需求的最佳参数匹配搭建研究平台并提供数据库支持。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RS485总线/Modbus协议的基础上,研制了集成高速单片机、无线传输模块和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底层数据采集处理节点,构建了一主多从的底层有线数据采集网络,并实现了无线自组网数据传输功能;研究了节点低功耗数据访问策略及以腐蚀与膨胀算法和均值法相结合的独立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了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高速处理,有效降低了各类信号的干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各监测数据在时间上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正确反映了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传感器组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线性度,环境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3℃和±2%RH,土壤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2℃和±1%RH,光照强度的测量精度为±5%FS Lx,CO2浓度的测量精度为±30ppm;传感器组标定曲线的斜率均在0.91.1之间,拟合度均在0.96以上;连续工作6h的累积误差分别不超过0.1℃、2%RH、0.3℃、3%RH、100Lx和70ppm,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单片机完成一次数据采集、汇聚与处理过程所需时间不超过5s。2.构建了星型无线自组网数据传输网络,控制所有采集节点进行同步数据采集与异步数据传输;研究了具有无线自组网功能的中心汇聚节点及分组自组网数据传输策略及其指令系统;采用“广播通信与定点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传输过程中的“拥堵”问题,使网络运行稳定、可靠。试验结果表明:采集节点最大连续稳定工作时长达70h,节点间无差错通信距离不小于300m;节点同步采集指令接收时差几乎为0s,完成一次数据采集与处理所需时间不超过5s;中心节点完成一组(4个采集节点)自组网数据汇聚所需时间在1.2s左右,完成所有节点(20个采集节点)数据汇聚所需时间不超过12s。3.以PLC控制器和可编程触摸屏为基础,设计了具有实时数据汇聚和自动调控功能的温室环境参数自主测控系统,编写了上位机软件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与集中显示、环境参数进行独立处理与调控、远程控制指令的接收、参数集中显示与分类存储、实时变化曲线绘制及数据包的重组与转发等功能;研究了控制器数据处理算法和执行机构的驱动策略,实现了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自主调控功能。4.开发了GPRS数据传输设备及网络数据传输协议,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研究并设计了服务器端数据汇聚软件、数据转发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传输、存储与转发等功能;构建了以“C/S传输模式”为拓扑结构的远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并对其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GPRS数据传输设备可在15s内与2个远程服务器同时建立连接并实现数据传输;节点可单次传输512字节数据,且连续48h无数据包丢失现象;服务器端数据接收正常,最大接收延迟不超过10s;数据库系统和数据转发软件工作稳定可靠。5.采用LabVIEW编写了客户端数据处理软件,通过TCP协议与远程服务器通信,构建了温室群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监测系统,并对其基本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实现了对温室群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处理、远程数据传输与集总分析等功能;通过实时监测功能绘制各环境参数的实时变化曲线,预测其变化趋势并实现远程控制功能;通过仿真分析功能对各温室内外的环境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统计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独立与交叉分析,进而观测其时空分布规律及耦合关系。6.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冬季高寒时期日光温室内典型高度平面和典型纵截面上的环境参数进行了长期监测,绘制了室内外环境参数的总体变化曲线,确定了其日变化规律;分别对距地表0.5m、1 m和1.5 m三个高度平面、地下0.1m深度及典型纵截面上相关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室内环境参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采用插值法和函数拟合对数据进行处理,完成环境关键参数三维分布重构,构建了主要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及影响室内环境参数分布状况与规律的主要因素。
二、温室内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增施CO_2的生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内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增施CO_2的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富碳促进番茄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CO_2加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1.1 CO_2的农业资源化利用 |
1.2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的应用情况 |
1.2.1 设施生产中环境CO_2浓度的变化规律 |
1.2.2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主要方法 |
1.2.3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时段 |
1.2.4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浓度 |
1.2.5 影响CO_2施肥效果的因素 |
2 CO_2加富对作物形态、产量与品质的研究进展 |
2.1 CO_2加富影响作物形态的研究进展 |
2.2 CO_2加富影响作物产量的研究进展 |
2.3 CO_2加富影响作物品质的研究进展 |
3 CO_2加富影响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
3.1 CO_2加富影响作物光合参数的研究进展 |
3.2 CO_2加富影响作物光合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4 作物响应CO_2加富的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O_2加富对番茄形态特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材料栽培及CO_2施用 |
1.4 番茄植株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1.4.1 茎粗、株高 |
1.4.2 节间长 |
1.4.3 叶长、叶宽 |
1.4.4 果实生长速率 |
1.5 番茄叶片组织分化 |
1.5.1 取样 |
1.5.2 石蜡切片制作 |
1.5.3 显微镜观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茎粗生长动态的影响 |
2.2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株高生长动态的影响 |
2.3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节间长生长动态的影响 |
2.4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叶长、叶宽生长动态的影响 |
2.5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2.6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果实生长速率的影响 |
2.7 CO_2加富处理番茄叶片组织分化情况 |
3 讨论 |
3.1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CO_2加富对番茄光合特性与光合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CO_2响应曲线 |
1.4.2 光响应曲线 |
1.4.3 光合参数 |
1.4.4 光合酶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 个番茄品种的光合响应曲线分析 |
2.2 4 个番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分析 |
2.3 4 个番茄品种的光合参数分析 |
2.4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番茄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3 讨论 |
3.1 CO_2浓度、光强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 CO_2浓度对番茄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CO_2加富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产量 |
1.4.2 品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O_2加富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2 CO_2加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CO_2加富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2 CO_2加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番茄响应CO_2加富关键基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CO_2施用方法 |
1.3 CO_2加富响应基因分析 |
1.3.1 取样 |
1.3.2 RNA提取和测序 |
1.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 差异基因的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转录组测序结果 |
2.2 不同CO_2浓度下番茄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3 基因功能预测 |
2.4 与光合作用和糖合成相关的DEGs分析 |
2.5 差异基因验证 |
3 讨论 |
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番茄响应CO_2加富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基因克隆 |
1.2.1 番茄RNA提取 |
1.2.2 番茄RNA反转录 |
1.2.3 番茄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引物设计 |
1.2.4 番茄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PCR |
1.3 蛋白质结构预测 |
1.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1.4.1 番茄GAME17和Soly720 两个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1.4.2 番茄GAME17和Soly720 两个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1.5 番茄GAME17和Soly720 两个基因过表达和敲除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1.5.1 外植体的制备 |
1.5.2 农杆菌扩繁 |
1.5.3 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 |
1.5.4 芽诱导分化 |
1.5.5 生根及抗性植株筛选 |
1.6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1.6.1 转基因植株DNA的提取 |
1.6.2 转基因植株的引物设计及PCR检测 |
1.7 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功能验证 |
1.7.1 GAME17和Soly720 基因在番茄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基因表达量测定 |
1.7.2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指标测定 |
1.7.3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GAME17和Soly720 基因克隆测序结果分析 |
2.2 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 |
2.3 GAME17和Soly720 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的结果分析 |
2.4 GAME17和Soly720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的结果分析 |
2.5 农杆菌介导GAME17和Soly720 基因在番茄中的遗传转化 |
2.5.1 番茄遗传转化过程 |
2.5.2 番茄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2.6 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功能分析 |
2.6.1 GAME17和Soly720 基因在番茄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表达分析 |
2.6.2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指标分析 |
2.6.3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关键酶活性的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GAME17和Solyc01g007720 基因在番茄中的遗传转化 |
3.2 GAME17和Solyc01g007720 的转基因植株功能分析 |
4 本章结论 |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缩略词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喀左县日光温室黄瓜CO2浓度变化规律及补充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光温室黄瓜CO2浓度月变化规律分析 |
2.2 日光温室黄瓜CO2浓度日变化规律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言 |
1 前言 |
2 水稻籼粳亚种分化差异及其在稻作生产中的利用 |
2.1 水稻籼粳亚种的起源与进化 |
2.2 水稻籼粳亚种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 |
2.3 水稻籼粳亚种对C02浓度升高的响应差异 |
3 水稻分蘖的发生及其调控 |
3.1 水稻分蘖发生的形成过程 |
3.1.1 茎尖分生组织对分蘖的影响 |
3.1.2 其他分生组织对分蘖的影响 |
3.2 环境因素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
3.2.1 氮肥调控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
3.2.2 C02浓度调控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
3.2.3 其他因子影响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
3.3 激素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
3.4 碳氮代谢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
3.5 水稻分蘖调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4 辐照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
4.1 辐照技术的应用特点 |
4.2 γ辐照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
4.3 其他辐照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
5 转录组学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
5.1 转录组学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
5.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6 本课题研究切入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6.1 本课题研究切入点 |
6.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3.3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
2.3.4 qRT-PCR验证 |
2.3.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3.6 选择性剪接分析 |
2.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2.3.8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氮肥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水稻分蘖的影响 |
3.1.2 水稻SPAD值的影响 |
3.1.3 水稻叶龄的影响 |
3.1.4 水稻最大茎蘖夹角的影响 |
3.1.5 水稻不同器官干物质重的影响 |
3.2 分蘖数与氮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
3.3 RNA_Seq数据质量 |
3.4 qRT_PCR验证 |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5.1 差异表达基因 |
3.5.2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
3.6 选择性剪接转录和新基因 |
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3.7.1 WGCNA的构建 |
3.7.2 关键Hub基因的确定 |
3.8 重要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
3.8.1 分蘖相关基因 |
3.8.2 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 |
3.8.3 非顶端分生组织相关基因 |
3.8.4 碳水化合物相关基因 |
3.8.5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
4 讨论 |
4.1 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
4.2 分蘖相关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
4.3 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
4.4 Hub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O_2浓度升高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
2.3.5 qRT-PCR验证 |
2.3.6 共表达网络分析模块的构建 |
2.3.7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O_2浓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分蘖数的影响 |
3.1.2 SPAD值的影响 |
3.1.3 叶龄的影响 |
3.1.4 株高的影响 |
3.2 分蘖数与碳水化合物及氮含量的关系 |
3.3 RNA_Seq数据质量 |
3.4 qRT_PCR验证 |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5.1 CO_2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
3.5.2 氮肥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
3.5.3 器官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
3.6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3.6.1 WGCNA的构建 |
3.6.2 关键Hub基因的确定 |
3.7 重要性状相关模块的分析 |
3.7.1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相关模块 |
3.7.2 N含量相关模块 |
3.7.3 P、K含量相关模块 |
3.7.4 其它性状相关模块 |
3.8 重要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 |
3.8.1 分蘖相关基因 |
3.8.2 碳代谢相关基因 |
3.8.3 氮代谢相关基因 |
3.8.4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
4 讨论 |
4.1 水稻分蘖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2 碳氮代谢相关基因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3 分蘖相关基因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4 CO_2浓度升高调控Hub基因在分蘖中的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种子活力的测定 |
2.3.2 根芽器官大小的图像扫描方法 |
2.3.3 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 |
2.3.4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
2.3.5 RT-qPCR验证 |
2.3.6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2.3.8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辐照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 辐照对水稻出苗的影响 |
3.3 辐照对水稻幼苗根芽器官形态的影响 |
3.3.1 辐照对水稻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
3.3.2 辐照对NPB和YD6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
3.3.3 辐照对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
3.4 辐照对幼苗根芽细胞核DNA损伤的影响 |
3.5 RNA_Seq数据质量 |
3.6 qRT-PCR验证 |
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和调控路径分析 |
3.7.1 辐照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
3.7.2 品种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
3.7.3 器官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
3.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分析 |
3.8.1 WGCNA的构建 |
3.8.2 关键Hub基因的确立 |
3.9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网络调控 |
4 讨论 |
4.1 辐照对籼粳亚种水稻苗期表型的影响 |
4.2 辐照对水稻DNA损伤的影响 |
4.3 辐照对Hub关键基因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语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1.1 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
1.2 CO_2浓度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 |
1.3 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
2 综合讨论 |
2.1 关于栽培环境因子对籼粳亚种水稻分蘖的影响 |
2.2 关于辐照对籼粳亚种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2.3 关于组学分析在作物栽培研究中的应用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本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温室青椒罐式CO2自动施肥的生长和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环境CO_2浓度对植物的影响 |
1.2.2 设施栽培施用CO_2气态肥方法 |
1.2.3 设施栽培青椒施用CO_2气态肥研究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2.4.2 青椒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
2.4.3 光合性能测定 |
2.4.4 病害性调查方法 |
2.4.5 青椒营养品质测定 |
2.4.6 青椒产量测定及产值评价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生长的影响 |
3.1.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株高的影响 |
3.1.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茎粗的影响 |
3.1.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第一节间长的影响 |
3.1.4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
3.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生物量影响 |
3.2.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生物量积累影响 |
3.2.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茎生物量积累影响 |
3.2.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地上部植株生物量积累影响 |
3.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光合性能的影响 |
3.3.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3.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4 C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5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片瞬时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3.6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4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抗病害性影响 |
3.4.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发病率影响 |
3.4.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平均病叶数影响 |
3.4.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病情指数影响 |
3.4.4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植株白粉病发病级数影响 |
3.5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
3.5.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
3.5.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维生素C含量影响 |
3.6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产量、产值影响 |
3.6.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产量影响 |
3.6.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产值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2.1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生长的效应不同 |
4.2.2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生物量积累的效应不同 |
4.2.3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光合性能的效应不同 |
4.2.4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抗病害性的效应不同 |
4.2.5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营养品质的效应不同 |
4.2.6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产量、产值的效应不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增氧灌溉下设施蔬菜水肥高效利用及碳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室蔬菜栽培现状 |
1.2.2 增氧灌溉研究进展 |
1.2.3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与管理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温室与湿度控制 |
2.3.3 种植管理 |
2.3.4 灌溉管理 |
2.3.5 施肥管理 |
2.4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
2.4.1 土壤环境指标监测 |
2.4.2 作物生长生理指标监测 |
2.4.3 温室气体采样与测定 |
2.4.4 产量及品质指标 |
2.4.5 水肥利用效率 |
2.4.6 植株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
2.4.7 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价 |
2.5 数据分析 |
3 增氧滴灌对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
3.1 增氧滴灌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1 土壤充水孔隙度 |
3.1.2 土壤溶解氧 |
3.1.3 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
3.1.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3.1.5 增氧滴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2 增氧滴灌对土壤化学环境性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增氧滴灌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2 增氧滴灌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4 增氧滴灌下作物生长及水肥利用特性研究 |
4.1 增氧滴灌对作物生理生长的影响 |
4.1.1 增氧滴灌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2 增氧滴灌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 增氧滴灌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
4.2.1 增氧滴灌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2 增氧滴灌对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3 增氧滴灌对钾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 增氧滴灌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1 增氧滴灌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3.2 增氧滴灌对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增氧滴灌对番茄生理生长的影响 |
4.4.2 增氧滴灌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
4.4.3 增氧滴灌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4.5 小结 |
5 增氧滴灌下温室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设施农田净温室效应(NGWP)研究 |
5.1 增氧滴灌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
5.1.1 增氧滴灌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
5.1.2 增氧滴灌对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 |
5.1.3 增氧滴灌对土壤CH4排放的影响 |
5.1.4 土壤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关系分析 |
5.2 增氧滴灌下设施农田净温室效应(NGWP)评价 |
5.3 讨论 |
5.3.1 增氧滴灌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5.3.2 增氧滴灌对设施农田净温室效应(NGWP)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大气CO_2浓度变化与全球变暖 |
1.1.2 全球碳循环概述 |
1.1.3 地球工程概述 |
1.2 地球工程模拟研究现状 |
1.2.1 地球工程对物理气候要素的影响 |
1.2.2 地球工程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2 气候模式与模拟研究方法 |
2.1 气候模式介绍 |
2.2 模拟研究方法介绍 |
2.3 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对比 |
3 气候变化、全球碳循环及地球工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 |
3.1 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
3.1.1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
3.1.2 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3.1.3 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地球工程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
3.2 全球碳循环对大气CO_2浓度和地球工程冷却效率的反馈作用 |
3.2.1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
3.2.2 全球碳循环的反馈作用对地球工程冷却效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附录 |
4 利用CESM气候模式研究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影响 |
4.1 地球工程大型集合模拟试验(GLENS)介绍 |
4.2 GLENS地球工程模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4.2.1 GLENS地球工程模拟对年平均气候变化的影响 |
4.2.2 GLENS地球工程模拟对气候季节周期变化的影响 |
4.3 GLENS地球工程模拟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附录 |
5 总结与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设施条件下秸秆阴燃释放二氧化碳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CO_2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1 CO_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2 CO_2 对植物水分蒸腾作用及利用率的影响 |
1.1.3 CO_2 对植物光呼吸影响 |
1.1.4 CO_2 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
1.2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研究 |
1.2.1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浓度 |
1.2.2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研究进展 |
1.2.3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方法及优缺点 |
1.3 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 |
1.3.1 秸秆资源的燃料化利用 |
1.3.2 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 |
1.3.3 秸秆资源的肥料化利用 |
1.3.4 秸秆资源的原料化利用 |
1.3.5 秸秆资源的基料化利用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日光温室内新型CO_2肥料 |
2.1.2 日光温室内CO_2浓度监测 |
2.2 试验设计 |
2.3 日光温室的管理 |
2.3.1 植株管理 |
2.3.2 水肥管理 |
2.4 植株及果实生长量的测量方法 |
2.4.1 植株株高测量方法 |
2.4.2 植株茎粗测量方法 |
2.4.3 植株干、鲜重的测量方法 |
2.4.4 果实直径的测量方法 |
2.4.5 果实硬度的测量方法 |
2.4.6 果实单株产量的测量方法 |
2.4.7 果实累计产量的测量方法 |
2.4.8 果实色差的测量方法 |
2.5 果实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2.5.1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2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2.6 果实感官评价的测定方法 |
2.7 果实风味的测定方法 |
2.7.1 电子舌样品的预处理 |
2.7.2 电子舌的传感器的活化 |
2.7.3 番茄样品的测定 |
2.8 温室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
2.9 数据处理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的株高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的茎粗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开花时间和第一花序节位数的影响 |
3.1.4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的干重和鲜重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果实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的平均单果重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果实的直径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果实的硬度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产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单株产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累计产量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的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滴定酸的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糖酸比比值的影响 |
3.4.4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维生素C的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6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色差的影响 |
3.5 番茄果实感官鉴评 |
3.5.1 感官鉴评 |
3.5.2 电子舌与感官评价PCA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 |
4.1.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影响的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不同CO2施肥浓度对温室甜瓜光合特性与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甜瓜概述 |
1.2 温室CO_2施肥的综述 |
1.2.1 大气环境CO_2增加 |
1.2.2 温室CO_2的亏缺 |
1.2.3 温室CO_2施肥的必要性 |
1.2.4 温室CO_2施肥的进展 |
1.3 增施CO_2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增施CO_2对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
1.3.2 增施CO_2对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 |
1.3.3 增施CO_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3.4 增施CO_2对作物病害的影响 |
1.3.5 增施CO_2对作物生长其他方面的影响 |
1.4 增施CO_2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1.5 增施CO_2对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 |
1.5.1 净光合速率 |
1.5.2 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 |
1.5.3 光呼吸 |
1.6 增施CO_2对作物的叶绿素荧光影响 |
1.6.1 叶绿素 |
1.6.2 叶绿素荧光 |
1.7 增施CO_2产生的光适应及缓解 |
1.7.1 光适应 |
1.7.2 光适应的解除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日光温室内环境参数的测定 |
2.3.2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3 植物干鲜质量测定 |
2.3.4 产量测定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6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8 甜瓜果实品质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株高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茎粗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叶面积的影响 |
3.1.4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干鲜重的影响 |
3.1.5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二氧化碳响应曲线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CO_2施肥对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CO_2施肥对甜瓜硬度的影响 |
3.3.2 不同CO_2施肥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CO_2施肥对甜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CO_2施肥对甜瓜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CO_2施肥对甜瓜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CO_2施肥对甜瓜蔗糖和果糖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增施不同浓度CO_2处理对甜瓜生长发育、光合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4.2 增施不同浓度CO_2处理对甜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5.1 增施不同浓度CO_2处理对甜瓜生长发育、光合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5.1.1 苗期和结果期 |
5.1.2 伸蔓孕蕾期 |
5.2 增施不同浓度CO_2处理对甜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5.2.1 果实成熟最后时期的货架期(后熟期) |
5.2.2 在采收期(结瓜后期) |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甜樱桃设施栽培环境要求及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 |
1.1 气温 |
1.1.1 气温要求 |
(1) 萌芽期 |
(2) 开花期 |
(3) 幼果期 |
1.1.2 调控技术 |
(1) 保温措施 |
(2) 降温措施 |
1.2 地温 |
1.2.1 地温要求 |
(1) 萌芽期 |
(2) 开花期 |
(3) 幼果期 |
(4) 着色期至成熟期 |
1.2.2 提高地温技术 |
(1) 高畦起垄栽培 |
(2) 树盘内覆盖二膜 |
(3) 增设地温加热系统 |
2 湿度 |
2.1 湿度要求 |
2.1.1 萌芽期 |
2.1.2 开花期 |
2.1.3 幼果期 |
2.1.4 果实着色期 |
2.2 调控技术 |
2.2.1 除湿技术 |
(1) 通风排湿 |
(2) 覆盖地膜并膜下灌溉 |
(3) 放置生石灰 |
2.2.2 增湿技术 |
3 光照 |
3.1 设施设置 |
3.2 环境调控 |
3.2.1 延长光照时间 |
3.2.2 铺设反光膜 |
3.2.3 补光 |
4 CO2 |
4.1 增施有机肥 |
4.2 通风换气 |
4.3 化学反应法 |
4.4 注意事项 |
5 小结 |
(10)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2 温室环境参数时空分布规律及建模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技术路线 |
2 温室群测控系统关键设备研究 |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1 温室群控系统的特点 |
2.1.2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3 温室环境分析及传感器组参数选择 |
2.2 基于RS485总线的无线信息采集节点设计 |
2.2.1 RS485总线及Modbus通讯协议 |
2.2.2 数据采集节点的软硬件系统设计 |
2.2.3 节点数据处理算法与性能测试 |
2.3 基于433MHz技术的自组网数据汇聚节点设计 |
2.3.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介绍 |
2.3.2 数据汇聚节点的软硬件系统设计 |
2.3.3 汇聚节点工作性能测试 |
2.4 基于GPRS的远距离数据传输设备研究 |
2.4.1 GPRS无线传输模块 |
2.4.2 远距离无线数据传输节点设计 |
2.4.3 GPRS节点实验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3 温室内部自组网测控系统研究 |
3.1 温室自组网测控系统的构建 |
3.1.1 温室测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
3.1.2 温室测控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3 网络拓扑结构及全覆盖策略 |
3.2 传感器的标定与试验测试 |
3.2.1 传感器的标定 |
3.2.2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3.3 自组网测控系统研究 |
3.3.1 433MHz无线数据透传模块 |
3.3.2 无线自组网通信策略研究 |
3.3.3 无线自组网通信协议实现 |
3.3.4 温室环境参数控制器设计 |
3.3.5 数据处理与显示软件设计 |
3.4 温室自组网测控系统试验测试 |
3.4.1 系统无线传输距离测试 |
3.4.2 采集节点续航能力测试 |
3.4.3 分组自组网性能参数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GPRS的温室群集总监测系统研究 |
4.1 集总监测系统的结构及软件组成 |
4.1.1 监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
4.1.2 监测系统的软件组成 |
4.2 服务器数据汇聚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研究 |
4.2.1 数据汇聚软件基本功能 |
4.2.2 服务器端数据库系统 |
4.2.3 GPRS网络数据传输协议研究 |
4.3 远程客户端集总测控软件设计 |
4.3.1 客户端软件基本组成及功能 |
4.3.2 客户端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3 客户端软件程序设计 |
4.4 GPRS通信链路的构建与测试 |
4.4.1 GPRS通信链路的构建 |
4.4.2 参数配置及实验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的性能综合测试与分析 |
5.1 自组网数据采集与测控系统测试 |
5.1.1 自组网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5.1.2 无线自组网系统综合测试 |
5.2 服务器软件系统综合测试 |
5.2.1 数据中心软件基本功能测试 |
5.2.2 数据库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
5.3 客户端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测试分析 |
5.3.1 数据汇聚与实时显示功能测试 |
5.3.2 数据库访问与集总仿真分析测试 |
5.3.3 客户端数据存储功能测试 |
5.4 环境参数独立分析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温室内部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状况分析 |
6.1 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监测方案 |
6.1.1 温室群基本情况 |
6.1.2 典型高度平面环境参数监测方案 |
6.1.3 典型纵截面环境参数监测方案 |
6.1.4 室内环境参数时空分布三维重构方案 |
6.2 不同高度平面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状况分析 |
6.2.1 环境温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
6.2.2 土壤温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
6.2.3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分布状况分析 |
6.3 典型纵截面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状况分析 |
6.3.1 环境温度分布状况分析 |
6.3.2 环境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
6.3.3 土壤温湿度分布状况分析 |
6.3.4 光照强度分布状况分析 |
6.3.5 CO_2浓度分布状况分析 |
6.4 温室环境参数耦合模型构建和分析 |
6.4.1 室内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室外环境温度模型 |
6.4.2 室内环境湿度-室内环境温度-时间模型 |
6.4.3 CO_2浓度-光照强度-时间模型 |
6.4.4 CO_2浓度-光照强度-室内温度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温室内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增施CO_2的生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富碳促进番茄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D]. 郑少文.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2]喀左县日光温室黄瓜CO2浓度变化规律及补充时间[J]. 孙文爽. 中国农技推广, 2020(10)
- [3]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D]. 张小祥. 扬州大学, 2020
- [4]温室青椒罐式CO2自动施肥的生长和生理效应[D]. 陈晓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增氧灌溉下设施蔬菜水肥高效利用及碳足迹研究[D]. 王露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D]. 姜玖. 浙江大学, 2020(05)
- [7]设施条件下秸秆阴燃释放二氧化碳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孙菡.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不同CO2施肥浓度对温室甜瓜光合特性与产量品质的影响[D]. 张志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甜樱桃设施栽培环境要求及调控技术[J]. 李延菊,李晶,张福兴,孙庆田,张序,田长平,王玉霞,李芳东. 中国果菜, 2019(01)
- [10]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 宗哲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