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士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原理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毕帆[1](2016)在《基于技术进化论的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成熟度评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进化论是所有的技术系统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一个完整的技术生命周期包括: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呈现S-曲线发展模式。本论文以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为研究对象,将技术进化论引入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对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进行了成熟度评估和可视化分析,同时进行了医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成熟度预测。通过文献计量学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等对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进行了成熟度评估,结果显示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中包含的35项子技术中,各发展阶段技术均有分布,探测器技术部分主要在成熟期阶段,碲锌铬平板技术和碳纳米球管技术主要在婴儿期阶段,一些图像后处理技术都处于成长期阶段。利用CiteSpace对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图像、性能研究、工程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而近年研究前沿集中在平板探测器的研发和设备性能的提高上。通过专利分析法得到的4014条数据对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成熟度预测,结果显示该技术仍处于成长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研究的结果可为早期的临床使用者提供较为全面的背景资料,做出前瞻性决策,解决推广应用中的决策问题;其次,技术评估可帮助研发者了解当前技术发展阶段,识别技术发展方向,找准研究重点,如通过文献和专利的可视化分析,利用大数据可清楚的识别出技术发展脉络和最新研究热点。当前国家正在推广国产医疗设备的使用,结合技术评估可为国产医疗设备分类分级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苗青,王高,李仰军[2](2015)在《X射线成像探测器发展进展》文中指出X射线摄像探测器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各方面的性能及综合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简单介绍了早期X射线成像探测器,对现阶段的主要应用放射成像探测器—直接数字X摄影探测器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作了概述。最后对X射线摄影系统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焕强[3](2014)在《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 DR)胸片的硬片(胶片打印)与传统胶片-增感屏X线摄影(film-screen radiography, FSR)胸片诊断尘肺病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研究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和预试验,设计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案。以四个职业病体检诊断机构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和不同期别的各类尘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知情同意。对每个研究对象同期拍摄后前位高千伏FSR胸片和DR胸片。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各体检机构对研究对象的FSR胸片进行尘肺病诊断,结果作为诊断参考。共372名研究对象的DR胸片和FSR胸片质量符合课题要求,被纳入研究,其中矽肺87例、煤工尘肺145例、石棉肺41例、铸工尘肺1例,正常对照98例。由6名具有丰富尘肺病诊断经验且具有诊断资质的医师,分A、B两组,每组各3人,采取随机、双盲的原则,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在观片灯上分别对DR硬片和FSR胸片读片诊断。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加权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以参考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R胸片和FSR胸片筛查诊断尘肺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似然比等评价指标数值相近,ROC曲线下的面积Az分别为0.816(95%CI,0.781-0.852)和0.866(95%Cl,0.834-0.897),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z=-1.82,P>0.05)。DR硬片诊断尘肺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诊断医师组、体检中心(DR的参数和胸片打印效果)、胸片质量、DR硬片膈下光密度是否<0.4、摄制电压、胸片打印大小、是否为石棉肺、是否以p小阴影或s小阴影为主、总体密集度以及金标准等。以质量一级的FSR胸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时,DR诊断尘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5.0%、84.6%和6.18,Az为0.935(95%Cl,0.896-0.973)。当DR胸片质量一级或二级,FSR胸片质量一级时,DR和FSR诊断尘肺五分类(正常、观察对象、壹期尘肺、贰期尘肺、叁期尘肺)的线性加权Kappa值kw=0.759(95%CI,0.671~0.847),两种胸片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5,P>0.05)。结论:DR胸片诊断尘肺与FSR胸片诊断尘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用DR诊断尘肺时,若以FSR胸片为标准片,用DR硬片在观片灯上读片,应在拍摄前对DR设备的参数进行调整,采用120kV以上高千伏摄片,DR胸片膈下光密度<0.4,使DR胸片影像表现与FSR胸片影像表现尽量趋于一致;建议研制DR胸片标准片,开展DR摄片技术和DR读片诊断培训。第二部分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目的: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读记录系统,提高职业病医生诊断结核病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我国《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结核病的分类和《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中半定量记录诊断尘肺病的方法,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先用51例典型结核病病例和27例对照者的胸片验证该系统的适用性。8名职业病诊断医师和2名结核病医师平衡分两组,按随机、双盲的原则,先后两次阅片诊断。第一次用常规诊断方法,第二次用X线阅读记录表辅助诊断,两次间隔1个月,评估后修改记录表。在多个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先后以2278例既往职业健康体检中胸片异常者、10524例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研究对象用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进行辅助诊断验证。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使用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后,两组医师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从47.1%和29.6%提高到90.2%和85.2%,Kappa值从0.452(95%Cl,0.295-0.609)提高到0.567(95%Cl,0.459-0.575)。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的验证结果表明,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能辅助医师有效鉴别结核病与尘肺病及尘肺合并结核,辅助医师对结核病分类,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51(95%Cl,0.938-0.964)和0.955(95%Cl,0.916-0.994)。结论: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职业病诊断医师诊断结核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规范化记录医师对结核病患者胸片影像特征的分析、诊断过程,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马天俊[4](2013)在《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估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医用X射线诊断中,数字化X射线摄影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屏片式X射线摄影。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数字化X射线摄影装置中的剂量指示值与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器官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用于快速估算数字化X射线摄影中受检者剂量的模式与方法,为开展医疗照射的剂量调查与集体剂量评估提供有效手段。[方法]基于数字化X射线摄影(CR)装置中的剂量指示值,提出数字化X射线摄影中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估算的理论模型,进一步重点探讨CR系统中管电压、总滤过和受检部位体厚这三个因素对估算模型的影响,建立剂量指示值与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通过水模体实验测量和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确定模型中包括体厚衰减函数和成像板能量响应在内的相关参数。模型的普适性验证在三台X射线发生装置不同的摄影系统上进行,主要运用热释光剂量元件测量腹部正位摄影中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此外,还将本研究所建立的剂量指示值模型与曝光参数法、剂量面积乘积法比较,对比不同估算模式之间的差异。运用最新版本的MIRD数学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计算软件MCNP5,开展受检者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的模拟计算,以取得不同摄影检查、不同管电压、不同总滤过条件下,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器官剂量的转换因子;并通过与已有入射体表剂量-器官剂量转换因子的比较,验证本研究所得转换因子的有效性。在此转换因子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组织权重因子,进一步计算受检者的有效剂量,得出入射体表剂量-有效剂量的转换因子。最后,结合本研究所建立的入射体表剂量估算模型和入射体表剂量-有效剂量转换因子,给出通过剂量指示值估算有效剂量的方法。[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利用剂量指示值估算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和有效剂量的数学模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估算得到的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与实际测量值的相对偏差介于-16.9%到至18.1%之间,且该方法的估算值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也相近。本研究计算得到的入射体表剂量与器官剂量的转换因子,对主射线束内器官而言与已有文献报道值的相对偏差在-28.6%到24.8%之间。在组织权重因子相同的条件下,本研究所得出的入射体表剂量与有效剂量的转换因子与已有文献报道值相对偏差在-12.5%到3.2%之间,两者吻合良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基本能满足辐射防护剂量学评价的精度要求。该估算模式可借助剂量指示值,管电压及受检部位厚度,直接估算某类数字化X射线摄影检查中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主要器官的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可为数字化X射线诊断中受检者剂量的现状或回顾性调查提供了一种便捷且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葛先权,王名声,王新明[5](2012)在《北京地区计算机X射线摄影设备应用现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设备在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状况、维护保养和性能技术参数的达标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获得稳定、高质量的医学影像,提高医疗诊断水平。方法:调查分析2010年度北京市92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119台CR设备检测报告。结果:CR设备年检合格率仅为29.4%,不合格设备达84台。不合格主要项目是照射剂量指示校准和IP响应线性,其次是IP响应均匀性、IP通过量和空间分辨力。结论:CR设备的IP板使用到一定次数后,其量子噪声增大,接受X射线的灵敏度会相应降低,因此IP板不能无限期重复使用,必要时应及时更换IP板。在日常工作中,应避免将IP板拿出暗盒外。在保养时,应使用厂家要求的专用清洗剂对IP板和激光读取器进行清洁保养。CR设备应安装在清洁防尘的房间内,使用单位应每周、每月和每半年对相关项目进行稳定性检测,并认真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刘鑫,李松,李福林[6](2011)在《X射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明确了X射线摄影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了胶片X射线摄影技术、计算机X射线摄影技术、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以及X射线摄影数字化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中的非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和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分析了各种X射线摄影技术之间的差别与优势,指出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及系统是当今国内医疗仪器行业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医学影像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付艳玲[7](2011)在《基于小波变换反锐化掩模CR医学图像增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CR,在医学放射图像当中它的动态范围大、细节较多、但对比度较低,为了满足医生的临床医学诊断需求,必须对CR图像进行增强,以提高对比度。然而,目前通用的CR图像增强算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线性反锐化掩模法处理含有噪声的CR医学图像时,导致其在对比度增强的同时,噪声方面增强过度,使得信噪比反而降低,丢失了图像细节。为了对CR图像进行细节增强,针对线性反锐化掩模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反锐化掩模算法的CR医学图像增强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原始的CR医学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后,利用小波相位特性去掉噪声的方法,然后再经反锐化掩模算法对CR图像进行增强。所提出的新的CR图像增强方法,不仅可有效地增强CR的对比度,而且明显地降低了CR图像的噪声。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几种CR图像增强方法的比较,所提出的CR图像增强的新方法,处理后的CR图像无论在水平、垂直和对比度等质感更加清晰,有利于医生的临床诊断需求。
徐辉[8](2010)在《计算机X射线乳腺摄影影像质量与剂量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数字乳腺摄影中手动曝光控制与常用自动曝光控制(AEC)在影像质量方面的差异,探讨能否通过图像后处理方法提高影像质量和降低病人剂量,并达到以下目的:(1)验证乳腺数字摄影系统在现有临床诊断条件下能否降低病人剂量;(2)探讨在不同乳腺厚度时,图像后处理对影像质量的改善程度;(3)探讨对不同乳腺病变细节,图像后处理对影像质量的改善程度;方法分别选用CDMAM 3.4模体和TORMAM模体,在一套乳腺CR系统中进行5个不同厚度的曝光,每一个厚度分别进行4次不同剂量的曝光。分别为1次AEC全自动曝光和三次手动曝光,手动曝光的剂量分别为AEC曝光剂量的80%,60%,和40%。由三名观察者对模体影像进行两次评分,一次不改动显示器设置,直接对原始图像评分;一次可以任意调节显示设置至最佳显示条件。比较降低剂量后的图像结果与AEC曝光剂量的影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通过图像后处理能够改善影像质量。对于不同厚度的模体,通过图像后处理降低的病人剂量程度不一样。当等效模体厚度较低时(30,35mm),可以减少约20%-40%的剂量;当等效模体厚度增至40,45,50mm时,通过图像后处理可减少病人剂量约40%-60%。不同病变中,对于纤维丝细节,通过图像后处理可以降低20%以内的剂量;图像后处理对圆形细节的显示改善明显,剂量可降低60%;然而对于颗粒群细节,图像后处理作用不明显。结论(1)通过图像后处理,可以改善乳腺数字摄影中图像显示效果。(2)通过手动曝光降低曝光剂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于不同厚度乳房可以降低病人剂量20%-60%;(3)图像后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模拟细节,所起的作用不同。对于圆形细节,影像质量改善显着;对于纤维丝细节,影像质量有所改善;而对于颗粒群细节,通过图像后处理未看到影像质量的改善。
刘海宽[9](2009)在《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放射学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并日益广泛普及,因疾病诊疗和健康保健等需要而接受X射线诊断检查的受检者越来越多,导致了全民集体剂量的持续不断增加。作为医疗照射防护的基础,深入研究评价各种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的剂量,已成为放射医学与防护、医学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课题。通常基于现场测量来评价X射线诊断所致集体剂量的研究方法代价太高,难以得到普及应用。为此,本项研究在充分的现状调研与分析基础上,另辟思路,探索建立基于各种X射线诊断设备的工作条件和技术参数来估算主要X射线诊断类型所致受检者剂量的模式,为方便开展评价医疗照射的集体剂量提供新方法。【方法】根据不同类型X射线诊断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影响面大、发展快且所致受检者剂量较大的三个主要类型(普通和数字化X射线摄影、X射线计算机断(体)层摄影)作为重点对象,分别通过以下方法开展研究:(1)普通X射线摄影:先由实验研究建立X射线输出量空气比释动能与管电压和毫安秒的关系,进一步考虑其对总过滤和高压发生器类型修正;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不同照射条件下的反散射因子;最终建立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和有效剂量的估算模式、编写相应计算软件。(2)数字化X射线摄影:先由理论推导曝光指示值与入射体表剂量的定性关系模式;通过实验研究掌握相关参数的数值,并探讨管电压与探测器能量相应对相关参数的修正;最后建立曝光指示值和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关系模式。(3)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基于国外最先进的数字参考人体素模型和CT机的蒙卡模型,自行建立在参考条件下每层扫描所致受检者器官剂量的基础数据库;探讨CT机型,扫描用管电压、mAs值、螺距因子和准直宽度等因素对辐射剂量的影响,通过相关修正建立可计算任意扫描条件下的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的估算模式。同时,本课题还建立了利用CT扫描的各种技术条件和参数估算CT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结合不同部位CT扫描所对应的剂量转换系数计算有效剂量的方法,编写了基于该方法的有效剂量估算软件。本研究对各种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验证主要利用仿真人体模实施,主要是通过在体模表面和内部布放玻璃剂量计来测量或基于测量值计算入射体表剂量和器官吸收剂量,在计算有效剂量时采用了最新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结果】(1)建立了利用X射线摄影技术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和曝光时间乘积、总过滤、焦皮距、高压发生器类型和照射野)估算普通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和有效剂量的数学模式。验证结果表明:在所开展的验证条件下,入射体表剂量的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的相对偏差为-12.1%~4.5%;有效剂量的计算值与体模实验模拟测量值相对偏差介于-29.2%~31.4%之间。(2)建立了利用曝光量指示估算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数学模式。验证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入射体表剂量的模式计算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对偏差介于-22.1%~19.2%之间。(3)建立了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和DLP方法估算CT扫描所致受检者剂量的模式。验证结果表明: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扫描野范围内的器官剂量与体模实验测量值的偏差在17.7%~32.2%之间,有效剂量的相对偏差为-9.8%~5.5%;用DLP模式计算得到有效剂量与体模实验值的偏差介于-10.8%~13.3%之间。【结论】在常规辐射防护剂量学的允许误差范围内,本项研究建立所有X射线诊断类型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基本均能满足辐射剂量评价的精度要求。基于三大类X射线诊断设备的工作条件和技术参数而建立的上述受检者剂量估算模式,可为大范围开展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水平调查和评价其所致集体剂量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对相关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赵娜[10](2009)在《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CR)读出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Computed Radiography,简称CR)相对于传统的胶片拍摄法而言,具有曝光剂量小,动态范围广、曝光宽容度好,操作方便,影像板能重复使用,可获得数字化图像、可进行图像处理等优点。所以,CR系统在医学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也不断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电力及航天领域。读出装置是CR系统的关键和核心,读出技术的发展影响着CR系统的进步,如何提高读出装置的扫描速度和收集效率,如何更简单有效的实现读出装置,降低成本,一直以来都是读出技术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简述了CR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现状,介绍了CR系统的工作流程,影像板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以及读出装置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荧光收集系统,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出读出装置的关键参数;最后,确定读出装置的系统图及各元件参数与位置,实现读出装置的设计;然后由机械加工和装配得到CR样机。所设计的CR读出器样机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出读出装置设计的最佳参数,并且采用一种全新光学系统来实现荧光的激发和收集,并最终设计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系统读出装置样机。
二、富士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原理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士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原理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技术进化论的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成熟度评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技术进化理论与成熟度评估方法 |
2.1 技术进化理论 |
2.1.1 技术进化S-曲线 |
2.1.2 进化曲线的四个阶段 |
2.2 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 |
2.2.1 评估方法概述 |
2.2.2 TRL方法 |
2.2.3 文献计量学方法 |
2.2.4 专利分析方法 |
2.2.5 专家咨询与市场调查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
3.1 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 |
3.2 医学影像设备特点 |
3.2.1 X线成像设备 |
3.2.2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
3.2.3 磁共振成像设备 |
3.2.4 超声成像设备 |
3.2.5 核医学成像设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成熟度评估 |
4.1 技术评估背景 |
4.2 技术评估方法 |
4.2.1 文献调查法 |
4.2.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2.3 专家现场打分法 |
4.3 技术评估结果 |
4.3.1 专家参与情况 |
4.3.2 数据可靠性分析结果 |
4.3.3 核心技术成熟度评估结果 |
4.3.4 辅助技术成熟度评估结果 |
4.4 技术评估讨论 |
4.4.1 方法学的讨论 |
4.4.2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技术成熟度预测 |
5.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 |
5.2 成熟度预测 |
5.2.1 成熟度预测原理 |
5.2.2 预测曲线建立 |
5.2.3 曲线分析 |
5.3 成熟度预测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可视化分析 |
6.1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背景 |
6.2 技术可视化分析方法 |
6.3 技术可视化分析结果 |
6.3.1 技术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
6.3.2 技术文献发表国家分析 |
6.3.3 技术文献类别分析 |
6.3.4 技术研究热点分析 |
6.3.5 技术研究前沿分析 |
6.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X射线成像探测器发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早期X射线成像 |
三、计算机X射线成像 |
四、数字X射线探测器 |
1、基于图像传感器的探测器 |
(1)性能比较 |
(2)性能改善及发展 |
2、基于TFT阵列的平板探测器 |
五、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比较及发展 |
1、CR和DR的比较 |
2、DR系统的发展 |
六、结论 |
(3)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评估 |
一、研究背景 |
(一) FSR和DR的介绍和比较 |
(二) DR和CR诊断尘肺病的研究 |
(三) DR用于尘肺病诊断的法规和标准 |
(四) 流行病学诊断试验准确性的评价技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式 |
(二) 合作中心 |
(三)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计 |
(四) 仪器设备及测量 |
(五) 医师读片诊断 |
(六)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
(七) 评价指标和方法 |
(八) 伦理学审查 |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验证试行 |
(二) 技术路线 |
六、质量控制措施 |
七、结果 |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尘肺参考诊断 |
(二) DR胸片诊断尘肺的评价 |
(三) DR胸片和FSR胸片诊断尘肺一致性评价 |
(四) 诊断一致性的单因素分析 |
(五) 诊断一致性Logistic回归分析 |
八、讨论 |
九、结论 |
十、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DR和FSR胸片光密度值比较 |
附录二 医师对胸片质量的评价比较 |
附录三 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详细结果 |
附录四 |
记录表1 胶片密度测量记录表 |
记录表2 DR课题研究胸片读片记录表 |
附录五 系统综述--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用于尘肺病筛查和诊断研究的系统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 |
一、研究背景 |
(一)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性和误诊情 |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式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样本量估计 |
(四)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流程 |
(五)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
(六) 评价指标和方法 |
(七) 伦理学审查 |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
(二) 技术路线 |
六、质量控制措施 |
七、结果 |
(一)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的研制和初步评价 |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既往结核病诊断的质量控制 |
(三)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接尘工人职业健康体检中结核病筛检 |
(四) X线胸片阅读记录指南的研制 |
八、讨论 |
九、结论 |
十、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接尘工人回顾性调查基本信息登记表 |
附录二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 |
附录三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填写说明 |
致谢 |
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参编书籍和重要报告 |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交流 |
在读期间进修 |
(4)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X射线摄影剂量学与受检者剂量估算方法 |
2.1 引言 |
2.2 医用X射线摄影中的剂量学量 |
2.3 医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研究现状 |
2.3.1 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 |
2.3.2 器官剂量与有效剂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估算模式 |
3.1 引言 |
3.2 数字化X射线摄影的原理 |
3.3 入射体表剂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
3.3.1 需要考虑的因素 |
3.3.2 估算模型的理论基础 |
3.3.3 估算模型的推导 |
3.3.4 模型参数的实验测量 |
3.3.5 蒙特卡罗计算拓展验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线性衰减系数 |
3.4.2 能量响应函数 |
3.4.3 水模体验证实验结果 |
3.4.4 估算模型的误差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估算模式验证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案 |
4.2.1 不同X射线摄影设备间的比较 |
4.2.2 不同估算方法间的比较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腹部正位X射线摄影测量结果 |
4.3.2 不同X射线摄影设备间比较结果 |
4.3.3 不同方法间比较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器官剂量与有效剂量 |
5.1 引言 |
5.2 蒙卡模拟的计算模型 |
5.2.1 人体模型的选取 |
5.2.2 几何模型的构建及参数的选取 |
5.2.3 器官剂量 |
5.2.4 有效剂量 |
5.2.5 剂量指示值推导有效剂量 |
5.3 转换因子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5.3.1 入射体表剂量-器官剂量转换因子 |
5.3.2 器官剂量转换因子间的比较 |
5.3.3 入射体表剂量-有效剂量转换因子 |
5.5 剂量指示值与有效剂量的换算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附录2 程序设计中的关键代码 |
(5)北京地区计算机X射线摄影设备应用现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评价依据 |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1 CR设备在不同级别医院中的应用现状 |
2.2 119台CR设备的4种品牌年检情况 |
3 讨论 |
3.1 对CR设备的管理 |
3.2 CR设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
3.3 照射量指示校准 |
4 结语 |
(6)X射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胶片X射线摄影系统 |
3 计算机X射线摄影技术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
4 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igital radiography, DR) |
4.1 非直接数字化DR |
4.2 直接数字化DR |
4.3 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的比较 |
5 CR系统与DR系统的比较 |
6 总结 |
(7)基于小波变换反锐化掩模CR医学图像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CR医学图像增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数字CR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CR组成 |
1.3.1 计算机X射线摄影CR |
1.3.2 CR图像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CR图像增强原理 |
2.1 CR医学图像自适应增强方法 |
2.1.1 自适应的图像增强方法 |
2.1.2 自适应CR图像增强非线性滤波算法 |
第三章 CR医学图像反锐化掩模增强法 |
3.1 线性反锐化掩模法对CR图像进行增强 |
3.2 非线性反锐化掩模法对CR医学图像增强 |
第四章 基于小波变换反锐化掩模法CR图像增强 |
4.1 图像的小波分解 |
4.1.1 小波分析理论 |
4.1.2 图像的小波变换 |
4.2 小波相位滤波 |
4.3 同一尺度内相位比较 |
4.4 小波相位噪声去除后的CR图像的增强 |
第五章 CR医学图像几种增强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
5.1 线性反锐化掩模CR灰度图像增强 |
5.1.1 线性3*3程序 |
5.1.2 线性5*5程序 |
5.2 非线性反锐化掩模CR医学图像增强 |
5.2.1 添加椒盐噪声后进行均值滤波程序 |
5.2.2 添加高斯噪声后进行均值滤波程序 |
5.3 中值滤波 |
5.3.1 添加椒盐噪声3*3程序 |
5.3.2 添加高斯噪声3*3程序 |
5.3.3 非线性5*5的程序 |
5.4 基于小波变换反锐化掩模程序 |
5.4.1 主程序 |
5.4.2 小波变换的3*3程序 |
5.4.3 小波变换的5*5程序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计算机X射线乳腺摄影影像质量与剂量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最优化方面 |
2.1.2 临床阅片标准方面 |
2.1.3 图像处理方面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调研总结 |
3 乳腺数字摄影系统成像基础 |
3.1 数字影像探测器 |
3.2 CR成像原理 |
3.3 DR成像原理 |
3.4 图像后处理 |
3.4.1 CR图像处理的环节 |
3.4.2 图像处理技术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其内容 |
4.1 目的和意义 |
4.1.1 目的 |
4.1.2 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5 研究的材料、方法、结果 |
5.1 实验仪器 |
5.1.1 实验仪器 |
5.1.2 检测模体 |
5.2 实验步骤 |
5.3 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 |
5.3.1 质控检测参照标准 |
5.3.2 质控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 |
5.3.3 检测方法 |
5.3.4 质控实验数据结果 |
5.3.5 质控实验结论 |
5.4 AGD计算方法 |
5.5 影像获取 |
5.5.1 实验方法 |
5.5.2 实验结果 |
5.6 影像质量评价 |
5.6.1 影像评分 |
5.6.2 评分环境 |
5.6.3 CDMAM模体评价方法 |
5.6.4 TORMAM模体评价方法 |
5.6.5 影像质量评价结果 |
5.7 临床阅片标准 |
5.8 统计分析结果 |
6 实验结果讨论 |
6.1 CDMAM模体结果及讨论 |
6.2 TORMAM模体结果及讨论 |
7 结论 |
8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符号说明 |
附录2 Konica Minolta Regius 190 CR参数 |
附录3 检测模体打分表 |
附录4 质控实验数据结果 |
附录5 c_g因子取值表 |
附录6 AEC全自动曝光参数 |
附录7 手动曝光参数 |
附录8 统计分析结果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9)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的必要性 |
1.2 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研究现状简析 |
1.3 本项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普通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 |
2.1 引言 |
2.2 普通X射线摄影与其所致受检者剂量参数 |
2.2.1 X射线的产生 |
2.2.2 普通X射线摄影的成像原理 |
2.2.3 普通X射线摄影常用的辐射剂量表征量 |
2.2.4 影响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因素 |
2.3 主要摄影参数与空气比释动能关系的实验研究 |
2.3.1 空气比释动能与管电流和曝光时间的关系实验 |
2.3.2 空气比释动能与管电压的关系实验 |
2.4 普通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估算模式的建立 |
2.4.1 摄影技术参数与空气比释动能的关系 |
2.4.2 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不同照射条件下的BSF |
2.4.3 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 |
2.4.4 估算模式的计算机运算程序 |
2.5 估算模式的实验验证 |
2.5.1 光致辐射发光玻璃剂量计测量系统 |
2.5.2 仿真人体模 |
2.5.3 剂量计在体模中的布放 |
2.5.4 入射体表剂量以及有效剂量的验证 |
2.6 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估算模式 |
3.1 引言 |
3.2 数字化X射线摄影及其所致受检者剂量参数 |
3.2.1 数字化X射线摄影的成像原理 |
3.2.2 数字化X射线摄影的曝光指示值 |
3.2.3 影响数字化X射线摄影曝光指示值的因素 |
3.3 用曝光指示值估算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数学模式 |
3.3.1 估算模式概述 |
3.3.2 估算模式的推导 |
3.3.3 估算模式的数学表达 |
3.4 估算模式参数的实验测量 |
3.4.1 实验测量方案及实施 |
3.4.2 实验结果的拟合 |
3.4.3 估算模式的最终表达形式 |
3.5 估算模式的初步验证 |
3.6 小结 |
第四章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估算模式 |
4.1 引言 |
4.2 CT扫描及其所致受检者剂量参数 |
4.2.1 CT的成像原理 |
4.2.2 CT的辐射剂量表征量 |
4.2.3 CT扫描所致受检者剂量的影响因素 |
4.3 用剂量长度积(DLP)估算受检者有效剂量 |
4.3.1 用DLP估算有效剂量的模式 |
4.3.2 估算模式的实验验证 |
4.4 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CT扫描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 |
4.4.1 蒙特卡罗模拟所用的程序和计算模型 |
4.4.2 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受检者剂量基础数据库 |
4.4.3 由基础数据库扫推算参考条件下的受检者剂量 |
4.4.4 由参考条件的结果计算任意给定条件下受检者的器官剂量 |
4.5 估算模式的实验验证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二 X射线CT剂量计算的MCNP输入文件代码 |
附录三 综述 |
(10)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CR)读出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CR系统及读出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要完成的目标 |
2 CR成像技术 |
2.1 CR系统构成 |
2.2 影像板原理及特性 |
2.2.1 影像板原理 |
2.2.2 影像板结构 |
2.2.3 影像板特性 |
2.3 CR系统的读出原理 |
3 CR读出系统元件参数确定及实验研究 |
3.1 实验装置的设计 |
3.1.1 实验装置的结构 |
3.1.2 实验装置有效性验证 |
3.1.3 荧光收集效率计算 |
3.2 影像板发射荧光特性研究以及读出系统参数选择 |
3.2.1 由影像板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确定的元件参数最佳值 |
3.2.2 影像板一次扫描后荧光的激发效率 |
3.2.3 激发光功率的选择 |
3.2.4 激发光光束直径的选择 |
3.2.5 激发光束入射方向的选择 |
3.3 小结 |
4 CR读出装置样机研制 |
4.1 所设计的读出装置的结构 |
4.1.1 所设计的读出装置结构 |
4.1.2 系统容差分析 |
4.2 所设计的读出装置的装配 |
4.3 小结 |
5 工作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富士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原理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技术进化论的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成熟度评估应用研究[D]. 毕帆.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2]X射线成像探测器发展进展[J]. 苗青,王高,李仰军. 传感器世界, 2015(10)
- [3]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焕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4]数字化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估算研究[D]. 马天俊. 复旦大学, 2013(03)
- [5]北京地区计算机X射线摄影设备应用现况调查分析[J]. 葛先权,王名声,王新明. 中国医学装备, 2012(01)
- [6]X射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研究进展[J]. 刘鑫,李松,李福林. 医疗卫生装备, 2011(03)
- [7]基于小波变换反锐化掩模CR医学图像增强研究[D]. 付艳玲.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8]计算机X射线乳腺摄影影像质量与剂量最优化研究[D]. 徐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
- [9]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的估算模式研究[D]. 刘海宽. 复旦大学, 2009(11)
- [10]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CR)读出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 赵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