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妙维,李波,屈云[1](2021)在《甲状腺恶性肿瘤分子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甲状腺肿瘤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X线、CT、磁共振成像等。分子影像学作为新兴的分子生物学与影像医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其工作机制有独特之处。分子影像学在疾病早期诊断及发展、转归过程的评估中有独特优点,但在安全性、可利用度以及延展性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未来,做好分子影像学各种相关软件、硬件以及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整合将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疗带来革命性改变。
蔚田[2](2021)在《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易感基因筛查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在我国各类肿瘤患者中,甲状腺癌发病率已攀升至第六位,特别是在30岁以下的女性肿瘤患者中,发病率居首。滤泡上皮细胞来源的甲状腺癌为非髓样甲状腺癌,占总甲状腺癌的95%以上。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一级亲属被诊断为非髓样甲状腺癌时称为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FNMTC)。目前FNMTC的易感基因仍不明确,虽然最近NKX2-1,FOXE1,HABP2和SRGAP1以及一些染色体候选位点等低外显率易感突变已经有所报道,但是大多数易感突变在扩大的人群研究中尚未得到证实。本研究拟在中国人FNMTC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中识别其易感基因,并在散发患者中进行验证,结合变异的功能学实验,初步确定中国人群FNMTC的易感基因。本研究对累及两代共四个患者的FNMTC家系进行研究,对其中两个家庭成员的外周血DNA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经过分析与筛选,识别出CHEK2 c.417C→A这一新的生殖系杂合性突变,在患病和未患病的家庭成员中验证共传递规律。在基因组数据库(Genome Aggregation Database)和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跨组学精准医学项目(NHLBI Trans-Omicsfor Precision Medicine Program)的共264200人的非肿瘤对照人群中只有1人携带该变异。结合该变异的功能学实验进一步探究CHEK2c.417C→A在FNMTC发生中发挥的生物学效应。Western Blot检测两个FNMTC患者和部分散发NMTC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的CHEK2转录水平和CHK2及p53蛋白水平,结果发现携带有这个突变的两个家系患者的肿瘤样本中CHK2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p5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较不携带此突变的散发患者出现下降,表明CHEK2 c.417C→A会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Y139X),并触发了无义突变介导的m 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 RNA decay,NMD)。进一步对242例散发NMTC患者CHEK2编码序列进行了Sanger测序,结果发现有5例患者在CHEK2外显子存在罕见的错义突变(R180C和H371Y)。综上所述,CHEK2Y139X突变可能和FNMTC发生相关。CHEK2c.417C→A导致的CHK2单倍体功能不全和DNA修复缺陷是FNMTC发生的潜在机制。这些发现对于阐明FNMTC的病因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彭颖[3](2021)在《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A78-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TF-A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呈现高表达的基础上,探索Thomsen-Friedenreich抗体(TF-Ab)对PTC的作用靶点,为进一步探索TF-Ab在PTC治疗效应中的机制和研发PTC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中的潜在作用探索: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筛选出TF-Ag阳性表达率较高的甲状腺癌细胞株,以500μg/μl原浓度的mAb A78-G/A7按照梯度浓度(1/10,1/20,1/40,1/60,1/80)干预BCPAP、8305C细胞后进行黏附实验筛选出mAb A78-G/A7治疗BCPAP、8305C细胞的最低有效使用浓度,以mAb A78-G/A7最低有效使用浓度干预BCPAP、8305C细胞后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观察mAb A78-G/A7干预对BCPAP、8305C细胞株是否存在抑癌效应。(2)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裸鼠PTC异种移植瘤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收集PTC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样本,构建裸鼠PTC异种移植瘤模型。将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肿瘤组织移植到不同的裸鼠上,对比分析移植瘤的生长特性、血液供应情况、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及TF-Ag表达情况,评价来源于同一患者肿瘤组织构建成的不同移植瘤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的可靠性;进一步将来源于同一患者肿瘤组织构建形成的不同裸鼠PTC异种移植瘤随机纳入Ctrl组(每周两次瘤体多点原位注射0.9%生理盐水)、0.5μg/μl治疗组(每周两次瘤体多点原位注射0.5μg/μl mAb A78-G/A7)及2.5μg/μl治疗组(每周两次瘤体多点原位注射2.5μg/μl mAb A78-G/A7),各组组内又进一步划分为治疗1周组及治疗2周组,每次注射前均对瘤体进行拍照、测量及记录,观察mAb A78-G/A7干预对裸鼠PTC异种移植瘤的治疗效应。(3)抗TF-Ag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治疗对PTC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研究:通过RT2 Profiler PCR Arrays检测手段筛选出PTC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N=2),采集更多组织样本QRT-PCR验证及筛选得出PTC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稳定差异表达的基因(N=6),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TCGA数据库分析PTC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取QRT-PCR验证筛选出的稳定差异表达基因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的稳定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交集,视为PTC的差异表达基因;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分析mAb A78-G/A7干预对PTC细胞真核转录组的影响,将测序结果与PTC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mAb A78-G/A7治疗PTC可能的基因靶点;进一步通过QRT-PCR、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验证mAb A78-G/A7治疗PTC可能的基因靶点。(4)临床样本探讨分析PTC患者TF-Ag及天然TF-Ab表达特征,探索TF-Ab中和TF-Ag、发挥潜在抑癌作用的证据: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分析临床PT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TF-Ag表达情况,并对TF-Ag表达情况和患者病例样本特征(多灶、淋巴结转移、病理长径、TSH及Tg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ELISA检测对应血清样本中天然TF-Ab表达特征,并将TF-Ag与TF-Ab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TF-Ab可中和TF-Ag的证据;将天然TF-Ab表达特征与部分预后相关临床指标及PTC差异表达基因作相关性分析,挖掘天然TF-Ab表达特征在PTC早期无创筛查及判断预后方面存在的潜在价值并为TF-Ab在PTC中的抑癌作用提供证据。[结果](1)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中的潜在作用探索:BCPAP作为TF-Ag表达阳性率相对较高(79.460+2.033)的PTC细胞株被选做实验细胞株,8305C作为TF-Ag表达阳性率相对较高(30.880±0.699)的ATC细胞株被作为辅助对照细胞株以观察TF-Ab在不同病理亚型TC细胞株上的治疗效应。经mAb A78-G/A7处理后,TC细胞株黏附指数较Control组显着下降,且细胞株黏附指数随抗体浓度增加而降低,以1/10(BCPAP:0.411± 0.008;8305C:0.635± 0.065)及1/20(BCPAP:0.407±0.022;8305C:0.735±0.007)抗体浓度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我们选用了1/20的抗体浓度;免疫荧光验证1/20的mAb A78-G/A7浓度中和TF-Ag的效率显示,经1/20 mAb A78-G/A7处理后,BCPAP及8305C的TF-Ag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下降(BCPAP:8.444± 0.175 vs.13.860± 0.292,8305C:3.156± 0.319 vs.11.290 ±,P<0.05),提示1/20的mAb A78-G/A7浓度可有效中和TF-Ag的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经mAb A78-G/A7处理后,8305C的细胞增殖指数较Control组显着下降(0.569±0.018 vs.0.7987±0.029,P<0.05),而 mAb A78-G/A7 处理的BCPAP细胞增殖指数则较Control组无显着改变(0.357±0.009 vs.0.382± 0.019);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经mAb A78-G/A7处理后,BCPAP及8305C的G1静止期细胞均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BCPAP:48.300±1.193 vs.42.056±1.156,8305C:22.377±1.159 vs.10.473±0.866,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经 mAb A78-G/A7处理后,8305C的细胞凋亡率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62.910± 2.311 vs.42.270±2.284,P<0.05),而 mAb A78-G/A7 处理的 BCPAP 细胞凋亡率则较 Control组无显着改变(27.090±0.584 vs.24.650±0.879);Transwell 检测结果显示,经 mAb A78-G/A7 处理后,BCPAP 及 8305C 的侵袭细胞数(90.000±1.528,23.670±3.712)及迁移细胞数(73.670 ± 4.667,16.670±2.404)均较 Control 组(侵袭:147.700±4.910,85.670±3.528;迁移:176.300±5.812,47.330±1.764)显着下降(P<0.05)。(2)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在裸鼠PTC异种移植瘤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对比分析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肿瘤组织所构建成得不同移植瘤的生长特性、血液供应情况、HE染色及TF-Ag表达情况并无显着差异,可进一步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进行mAb A78-G/A7干预的结果表明mAb A78-G/A7治疗组移植瘤瘤体均较Ctrl组瘤体消退迅速,治疗2周组较治疗1周组消退更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2.5μg/μl治疗组较0.5μg/μl治疗组消退呈现更显着趋势,但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检测发现2.5μg/μl治疗组和0.5μg/μl治疗组肿瘤组织TF-Ag表达均较Ctrl组显着下降(P<0.05),治疗2周组较治疗1周组而言下降更明显(0.5μg/μl 治疗组:0.013±0.004 vs.0.055±0.005,2.5 μg/μl治疗组:0.001±0.000 vs.0.040±0.004,P<0.05),而治疗组内比较发现2.5μg/μl治疗组与0.5μg/μl治疗组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3)抗TF-Ag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治疗对PTC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研究:采用RT2 Profiler PCR Arrays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TCGA数据库筛选出9个可能性较大的PTC差异基因;基于测序结果显示,与未做特殊处理的PTC细胞相比,mAb A78-G/A7处理后的PTC细胞呈现了较多差异表达的mRNA,但与上述9个可能性较大的PTC差异基因比对发现mAb A78-G/A7干预后仅有DDIT3、DDB2、E2F4三个基因呈现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改变;Q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检测体内外实验样本证实mAb A78-G/A7干预确实可以有效影响PTC差异表达基因DDIT3、DDB2、E2F4的表达。(4)临床样本探讨分析PTC患者TF-Ag及天然TF-Ab表达特征,探索TF-Ab中和TF-Ag、发挥潜在抑癌作用的证据:采集PTC患者临床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分析发现PTC肿瘤组织中均表达TF-Ag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F-Ag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更高;采集患者对应临床血清样本ELISA检测分析发现,相较于健康人群而言,PTC患者天然TF-Ab表达特征较健康人群存在显着差异且IgG亚型血清浓度与对应肿瘤组织中的TF-Ag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为TF-Ab可中和TF-Ag提供了一定证据;此外,天然TF-Ab表达特征与患者部分临床病例特征存在显着相关性,在PTC的早期无创筛查及判断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价值;更重要的是,PTC患者血清天然TF-Ab IgG亚型血清浓度与PTC差异表达基因DDIT3、DDB2、E2F4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 TF-Ab治疗在PTC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结论]mAb A78-G/A7对PTC细胞株及裸鼠移植瘤存在显着抑癌效应;mAb A78-G/A7干预可对PTC差异表达基因DDIT3、DDB2、E2F4产生显着影响;PTC患者的天然TF-Ab IgG血清浓度与TF-Ag呈显着负相关,为TF-Ab的中和TF-Ag作用提供了证据;天然TF-Ab亚型抗体表达特征分析在初发PTC患者的早期无创筛查及判断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价值;天然TF-Ab IgG亚型血清浓度与PTC差异基因DDIT3、DDB2、E2F4存在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TF-Ab治疗在PTC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
时润莉[4](2021)在《超声成像辅以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目的:选取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癌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征象,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及手术范围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6个病例中的208个结节,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N:非转移组(121个病例143个结节)、T:转移组(55个病例65个结节),统计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和癌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包括病灶数目、回声、微钙化、最大径、纵横比、边缘、边界、是否接触被膜、血流),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预测征象,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与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声像图特征,分析其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卡方检验显示,转移组中男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7.8%(22/46),高于女性25.4%(33/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65,P<0.05)。结节最大径(χ2=17.724,P<0.05)、边缘不规则(51/133 38.3%χ2=8.645,P<0.05)、接触被膜(22/67 32.8%χ2=120.846,P<0.05)、含微钙化(55/140 39.3%χ2=8.867,P<0.05)、血流(χ2=22.120,P<0.05)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中有统计学差异。年龄、癌结节数目、回声、纵横比、边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 0.001 OR 4.158 95%CI 1.831-9.441)、边缘规则(P 0.002 OR0.267 95%CI 0.117-0.609)、含微钙化(P 0.004 OR 3.866 95%CI 1.536-9.732)、血流(0-II级)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边缘规则、血流(0-II级)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性别和微钙化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癌结节的最大径、与被膜的关系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TC患者的性别(男性)及超声声像图特征,包括癌结节边缘不规则、微钙化、血流(0-II级)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在超声检查中,对于具有以上特征的PTC结节,结合其他征象综合分析,应考虑存在早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挖掘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并探讨其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为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分子诊断水平上的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取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各11例,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因百科全书(KEGG)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富集的差异基因,分析其蛋白互作网络(PPI),之后进行差异验证和无复发生存期(RFS)分析。结果:取P<0.05,│log2Fold Change│>2,共筛选到差异基因1029个,其中上调499个,下调53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FN1、LAMB3、ITGA2、COL1A1、COMP、IBSP、RELN、CD36均富集于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其编码的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GEPIA网站差异验证显示,在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FN1、LAMB3、ITGA2、COL1A1、COMP、RELN、CD36差异表达有统计学意义。FN1、ITGA2、RELN、CD36与甲状腺癌患者RFS显着相关(P<0.05)。结论: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FN1、ITGA2的高表达,RELN、CD36的低表达可能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进一步研究。
刘奕博[5](2021)在《23G与25G细针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使用23G和25G两种针型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US-FNA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连续就诊并行手术治疗,且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患者229例(共282个结节)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US-FNAC病理结果由最新的Bethesda病理报告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jology,TBSRTC)作为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对23G和25G针在甲状腺结节穿刺病理标本涂片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对23G和25G针在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效能、涂片血细胞污染率、全针道显示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定性分析。结果:1.282个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中恶性结节占72.7%(205/282),良性结节占27.3%(77/282),US-FNAC病理准确度为85.8%,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76.0%,阳性预测值为91.1%,阴性预测值为79.2%;2.本研究US-FNAC的总体取材不满意率为2.5%(7/282),23G针与25G针的取材不满意率为2.1%和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针型组的US-FNAC病理诊断效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对282个甲状腺结节按照直径分为>10mm、5-10mm和<5mm三组。在不同直径组中,两针型的US-FNAC涂片取材满意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mm组中两针型的US-FNAC病理诊断准确度(86.8%vs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直径组中,除在<5mm组中诊断准确度差异外,两针型的诊断效能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对甲状腺结节US-FNAC的取材涂片显微镜下细胞数计数进行分析,去除无法诊断(ND/UNS)的7个甲状腺结节,共275个甲状腺结节。恶性结节US-FNAC涂片取得的细胞数较良性结节更多(10137.79±6123.63vs1275.07±12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研究取材满意的结节中23G针行US-FNAC涂片取得的细胞数较25G针更多(8825.89±7139.09vs5848.45±570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ethesda I类、Bethesda III类和II类中US-FNAC细胞数结果在两针型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ethesda V类和VI类中23G针取材涂片的细胞数高于25G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该分类下,手术病理为恶性时23G针涂片的细胞数高于25G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G针涂片血细胞污染率较25G针高(8.7%vs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研究中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不良反应者8例(2.8%),其中出血者1例(0.4%),颈部不适感者6例(2.1%);出现头晕者3例(占1.1%)。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两针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23G针在出血发生率、颈部不适感发生率和头晕发生率均高于25G针(0.5%vs 0%,2.6%vs 1.1%和1.5%vs 0%)。23G针组全针道显示率(6.1%)高于25G针组(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3G与25G针都可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US-FNAC,使用25G针较23G针取材涂片的细胞样本量要少,但不影响诊断效能。2.25G针较23G针会降低涂片细胞学污染率,因而我们建议当甲状腺结节血供较丰富时尽量选25G针以免出现涂片中因血细胞遮盖而导致病理无法诊断。不过在甲状腺结节是乏血供且直径较小(<5mm)时,我们推荐使用23G针型,其准确度要优于25G针型。3.对US-FNAC涂片的细胞数计数有助于操作医师或者助手作为替代评估者(Alternate evaluators,AEs)进行快速现场分析(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4.选择23G针进行US-FNAC时更有可能完全显示针道,更有利于穿刺医师操作。同时,选择25G针发生手术不良反应比例更小,患者更易耐受。
阚志文[6](2021)在《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浆游离DNA甲基化水平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以及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浆循环游离DNA(cf DNA)甲基化水平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其与TI-RADS分级、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4例甲状腺癌患者和3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以及35例正常人并在血浆中提取循环游离DNA,通过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浆游离DNA(cf DNA)的电流吸附率水平(ir),分析电流吸附率在甲状腺癌、良性病变患者以及正常人的差异,并分析吸附率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及甲状腺影响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TI-RADS分级)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患者ir值较良性病变患者ir值更高(P<0.05),AUC=0.778。甲状腺癌患者血浆ir值比正常人ir值更高(P<0.05),AUC=0.723。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与正常人i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灵敏度为61.4%,特异度为68.6%,准确度为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值<29组和ir值≥29组在癌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多中心性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值≥29是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4(P<0.01)。结论血浆cf DNA电流吸附率水平(ir值)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ir≥29是甲状腺癌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浆cf DNA电流吸附率水平(ir值)与TI-RADS分级相关。
张富全[7](2020)在《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患者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比较PTC患者术中细针穿刺(FNA)样本及切除组织样本两种不同获取方式检测BRAFV600E突变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0月-2019年6月因甲状腺结节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并行甲状腺手术的12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临床特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多灶性、临床分期、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中央区及侧颈淋巴结转移和病变结节超声特征包括结节直径≤1cm、边缘不规整、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实性回声、低回声、被膜侵润、纵横比>1、点状钙化及中心血供,同时收集术中FNA样本及切除组织样本,酚氯仿抽提法分别提取样本DNA,DNA样本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行Sanger测序,分析BRAFV600E突变情况。结果:因甲状腺结节行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中,105例有术中切除甲状腺组织样本,46例有术中甲状腺组织FNA样本,二者同时收集的28例。在105例术中切除组织样本中,PTC患者80例,病理证实为PTC的结节85个,测得有49个结节有BRAFV600E突变,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7.65%、94.12%、68.07%;在46例术中FNA样本中,PTC患者31例,病理证实为PTC的结节36个,测得有31个结节有BRAFV600E突变,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11%、94.74%、89.09%;同时收集术中切除组织样本及术中FNA样本28例中,PTC患者15例,病理证实为PTC的结节16个,术中切除组织样本测得BRAFV600E突变的7个,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3.75%、100.00%、78.79%,术中FNA样本测得BRAFV600E突变的13个,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94.12%、87.88%;两种收集方式均测得BRAFV600E突变的7个,通过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收集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得P>0.05,两种取样方式无区别。所有因手术切除的正常甲状腺组织98个,均未测得BRAFV600E突变。汇集122例患者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经卡方检验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特点均无相关性,与PTC结节超声特征均无相关性。结论:BRAFV600E突变可用于PTC的临床诊断,术中切除组织及FNA样本两种取材方式对检测BRAFV600E突变的结果无显着影响。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病变结节超声特征均无相关性。
焦婵[8](2020)在《REGγ缺失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通路逆转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分化并增强放射性碘治疗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分化型甲状腺癌ATC,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引起的临床上最具侵袭性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丧失原始滤泡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其最显着的变化是去分化和无法进行碘131的放射性治疗,因此病人预后差,生存期短。至今为止,人们对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去分化的潜在机制了解甚微。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在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ATC组织及细胞中高度表达,暗示了REGγ是一个促进ATC形成的因子。随后,PCR、Western Blot和IF实验均证实REGγ能够显着抑制ATC(SW1736和K18)细胞甲状腺特异性基因(NIS、Pax8、TTF1、Tg、TSHR和TPO)的表达,而REGγ敲低显着恢复甲状腺特定性基因的表达,说明REGγ能够影响ATC细胞的分化状态。细胞吸碘实验表明REGγ基因沉默显着提高了SW1736和K18细胞的放射碘的摄入;动物水平上,我们建立了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并进行了SW1736和K18细胞的放射性碘131的治疗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对于SW1736细胞还是K18细胞建立的移植瘤模型,REGγ缺失后放射性碘131的治疗效果都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些结果表明REGγ是参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的分化状态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调控因子。在分子机制上,IF、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证实,REGγ能够激活SW1736和K18细胞中Smad3,促进p-Smad3和Smad4的入核,致使TGF-β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了甲状腺特定性基因的表达。我们还发现,REGγ与Smad7的蛋白质水平负相关,而mRNA水平不受影响。CHX实验表明REGγ能够调节SW1736和K18细胞中Smad7的稳定性,REGγ诱导实验也表明REGγ(N151Y)突变体丧失了对Smad7稳定性的影响,体外降解实验进一步证实了REGγ可以直接促进Smad7的降解。这些结果表明,TGF-β信号通路的拮抗剂Smad7是REGγ-蛋白酶体降解系统的一个新的靶蛋白,REGγ能够与它直接结合并促进其降解。我们通过Smad7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实验证明,REGγ在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和转移中发挥调节作用,Smad7是一个关键的必须的介导因子。在ATC病人的组织中,我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IHC染色以及定量分析,结果也显示REGγ与Smad7负相关,与NIS和Pax8正相关,证明了REGγ在人类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中也通过调节Smad7影响甲状腺特异基因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REGγ在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中通过降解Smad7激活TGF-β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促进甲状腺肿瘤细胞的去分化,加速了甲状腺癌的恶性发展。因此,对于预后较差的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REGγ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靶点,抑制REGγ有望使ATC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成为可能,也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张蕾[9](2019)在《芒果苷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抗肿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甲状腺癌是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三十年来的统计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成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甲状腺癌治疗,国内外的诊疗指南均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以放疗及甲状腺激素内分泌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但部分分化程度较低的甲状腺癌也表现出肿瘤生长较快,淋巴转移发生率高,对放化疗不敏感,术后复发转移等恶性特征。因此,探索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开发新型高效的治疗手段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天然植物中获取治疗疾病的小分子化合物,一直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途径。芒果苷是一种天然的类黄酮类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芒果苷的药理作用广泛,大量实验证实芒果苷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芒果苷还通过对多种分子靶点、信号通路的干预和调控,体现出其明显的抗致癌效果和潜在价值。根据既往的报导,芒果苷在体内和体外的药理研究中显示其对包括脑、宫颈、前列腺、肺、乳腺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尚未有芒果苷应用于甲状腺癌治疗的相关报导,而且芒果苷确切的抗致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以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为研究对象,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芒果苷具有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为了分析芒果苷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依托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使用反向筛选方法对芒果苷药理作用的潜在分子靶点进行了初步预测,并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通路富集和正向分子对接工具对相关靶点进一步优化确认。在后续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了初步验证,阐述了芒果苷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第一部分 芒果苷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研究目的使用芒果苷处理对甲状腺癌TPC-1细胞生长进行干预。通过对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式,验证芒果苷促进甲状腺癌TPC-1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研究方法1.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体外培养。2.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 assay)检测芒果苷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及BCPAP细胞增殖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检测,观察芒果苷干预后TPC-1细胞迁移功能的改变。4.将细胞核做DAPI染色,观察芒果苷处理后TPC-1细胞核形态的改变,从细胞形态学角度评估芒果苷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5.DNA片段分析(DNA fragmentation)检测芒果苷处理诱导TPC-1细胞DNA片段形成的作用,评估凋亡处理后细胞DNA的特征性变化。6.使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荧光染色,观察芒果苷处理后TPC-1细胞的存活状态,评估芒果苷诱导凋亡的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变化。7.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芒果苷处理后TPC-1细胞内凋亡环节相关蛋白(Bid,Bax,Bad,Bcl-2,cytochrome C,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分析芒果苷的干预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8.使用免疫荧光法联合DAPI复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芒果苷处理后TPC-1细胞内的表达,评估芒果苷抑制TPC-1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1.芒果苷的处理显着抑制了两种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即使低浓度的芒果苷也显示了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芒果苷对两种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69μM(TPC-1细胞)和9.90μM(BCPAP细胞),TPC-I细胞对芒果苷的处理更为敏感。2.Transwell小室迁移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梯度芒果苷处理后,TPC-1细胞的迁移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4μM的处理浓度对细胞迁移功能的抑制更为明显。3.DAPI核染色显示在不同浓度梯度芒果苷处理后,TPC-1细胞核的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4μM的处理使细胞核发生了典型的细胞核裂解的凋亡改变。同时可以观察到在4μM处理时细胞核数明显较对照组少。4.DNA片段的电泳结果显示,TPC-I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芒果苷处理后均出现了特征性的DNA梯度的形成,而对照组细胞则显示完整的DNA条带。5.AO/EB染色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PC-1细胞均有细胞死亡的发生。但不同于坏死细胞的染色,在芒果苷处理组,凋亡TPC-1细胞的染色呈现明亮的红色或橙色。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芒果苷的处理增加了 TPC-I细胞内促凋亡蛋白Bid、Bad和Bax的表达水平而降低了抗凋亡蛋白Bc1-2的表达水平。同时,芒果苷的处理显着增加了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7.免疫荧光法联合DAPI复染色观察到芒果苷的处理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降低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细胞内的表达。结论芒果苷的干预抑制了 TPC-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功能。通过对TPC-I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分析,芒果苷的处理可以诱导TPC-1细胞发生凋亡。凋亡信号通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显示芒果苷的处理同时触发了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凋亡通路。此外,芒果苷还通过抑制PCNA降低TPC-1细胞的增殖水平。实验结果验证了芒果苷对甲状腺癌细胞的具有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提示了芒果苷的抗致癌潜力。第二部分 基于分子对接的芒果苷抗肿瘤作用靶点筛选研究目的使用反向筛选方法对芒果苷药理作用的潜在分子靶点进行了初步预测,并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通路富集和正向分子对接工具对相关靶点进一步优化确认。进一步阐明芒果苷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为以芒果苷为先导化合物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使用药效团筛选在线服务器PharmMapper对芒果苷药理作用的潜在靶点进行初步预测,根据匹配度(Fit score)的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2.将芒果苷潜在作用靶点信息输入蛋白质互做网络(PPI)在线分析数据库String分析各药物靶点相互作用,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路。3.将PPI分析获得的关键蛋白质靶点对应到KEGG中治疗的疾病目录和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疾病”网路,通过富集因子(Rich factor)、P值分析衡量疾病通路富集程度。4.从PDB数据库下载重要靶点蛋白的三维结构数据,使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将芒果苷和这些靶点进行正向分子对接检测,计算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自由能。结果1.根据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结果,获得了芒果苷的600个靶点的信息,根据匹配度分值排序,最终确定了 90个潜在分子靶点。2.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70个靶点蛋白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核心区域,多个靶点之间产生了密集的相互作用。芒果苷与潜在靶点的相互作用分析显示芒果苷药效团可以作用于很多靶点基因,提示了芒果苷多靶点的作用特点。3.在KEGG富集分析共筛选出68个基因,涉及28种相关疾病和信号通路。靶点基因在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和多个癌症致病通路中高度富集。在这些信号通路中TGFβ RII、CASPS3、JNK和EGFR显示为关键的节点蛋白。4.芒果苷和TGFβ RII、CASPS3、JNK和EGFR的正向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四种蛋白靶点与芒果苷之间均显示出一定的结合潜能,其中,JNK具有更高的结合潜力。结论芒果苷具有多靶点药理作用的特点,还与肿瘤发生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节点蛋白有高度结合的潜力。计算模拟角度预测芒果苷能够合理作用于这些靶点蛋白,提示芒果苷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结构基础。分子对接显示TGFβ RII、CASPS3、JNK和EGFR可能是芒果苷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靶点。第三部分 芒果苷靶向JNK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研究目的对芒果苷与JNK蛋白靶向结合的作用做进一步验证,论证芒果苷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和靶向JNK抑制TPC-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 assay)检测芒果苷及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增殖的影响。2.流式细胞法检测(FCM)芒果苷及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凋亡的影响。3.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芒果苷及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处理对 TPC-1 细胞 JNK、p-JNK、FasL、Bid、Bax、Bcl-2、caspase-3 表达的影响。4.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TPC-1细胞JNK的mRNA水平结果1.芒果苷对TPC-1细胞的增殖的抑制呈时间依赖性,但在24小时后细胞增殖下降的程度逐渐变缓。在72h时间点测得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92μM。SP600125可以抑制TPC-1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72h时间点计算出的IC50值为117.89nM。2.流式细胞学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与SP600125组相比较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与芒果苷组相比较细胞凋亡率有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率仍有明显增加。3.芒果苷的处理抑制了 JNK和p-JNK的表达,随着芒果苷浓度的增加,其对JNK和p-JNK表达的抑制逐渐增强,但对p-JNK的抑制更为显着。SP600125的处理显着抑制了 p-JNK的表达,芒果苷与SP600125具有协同作用。SP600125和芒果苷的单药处理下调了凋亡相关蛋白FasL、Bid、Bcl-2和Bax的表达,芒果苷单药对Bcl-2的抑制更为明显,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Bcl-2/Bax的比值。SP600125的单药处理明显降低了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而芒果苷处理后caspase-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JNK mRNA在TPC-1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芒果苷处理后JNK mRNA在TPC-1细胞内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芒果苷通过与JNK蛋白的靶向结合,影响了 JNK的磷酸化。通过对JNK信号通路活性的抑制,芒果苷抑制了 TPC-1细胞的增殖。与JN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相比,芒果苷通过调节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的比例及上调caspase-3的表达诱导了 TPC-1细胞的凋亡。芒果苷促凋亡的作用还可能与其靶向调控的其他目标分子的影响有关。
车雨轩[10](20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的发生与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检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详细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癌组织标本。提取癌组织DNA,扩增目的基因,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临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收集了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之间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其中53例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37例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45岁和≥45岁患者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32%(8/25)、69.2%(4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组和不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组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76.3%(29/38)、46.2%(2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伴有被膜外侵犯组和不伴有被膜外侵犯组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81.0%(17/21),52.2%(3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BRAFV600E突变率为69.6%(32/36),47.7%(2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女、男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9.4%(41/69)、57.1%(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3);癌灶直径≤2cm、2<d≤4cm、>4cm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57.8%(37/64)、57.1%(8/14)、66.7%(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单灶组与多灶组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54.5%(36/66)、62.5%(1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与不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组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55.6%(15/27),60.3%(3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组和术后未复发和转移组,BRAFV600E突变率分别为88.9%(7/8)、55.6%(4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结论1 BRAFV600E突变与年龄、被膜外侵犯、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2未观察到BRAFV600E突变与性别、癌灶直径、癌灶数目、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显着相关。图3幅;表3个;参67篇。
二、甲状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恶性肿瘤分子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ET/CT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应用 |
2 MRI分子影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应用 |
3 超声分子影像学 |
4 光学分子影像学 |
5 分子核显像 |
6 小 结 |
(2)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易感基因筛查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FNMTC家系 |
1.2 散发NMTC患者队列 |
1.3 对照人群及数据库 |
2 实验仪器 |
3 主要试剂 |
4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分析据库和相关软件 |
4.1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
4.2 变异致病性预测工具 |
4.3 遗传学及疾病信息数据库 |
4.4 引物设计软件 |
4.5 测序峰图查看软件 |
4.6 统计及作图软件 |
5 实验方法 |
5.1 基因组DNA、总RNA提取 |
5.1.1 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提取步骤(磁珠法) |
5.1.2 组织DNA提取步骤(苯酚-氯仿抽提法) |
5.1.3 DNA样品电泳检测 |
5.1.4 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样品 |
5.1.5 甲状腺癌组织和匹配的对照甲状腺组织总RNA提取步骤 |
5.2 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易感基因变异识别 |
5.2.1 全基因组测序 |
5.2.2 原始数据质量控制 |
5.2.3 序列比对及结果统计 |
5.2.4 变异位点鉴定 |
5.2.5 PCR扩增及Sanger测序 |
5.2.6 候选易感基因及变异位点筛选识别 |
5.2.7 散发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中验证候选易感基因 |
5.3 FNMTC候选易感基因的初步功能研究 |
5.3.1 逆转录获取家系患者肿瘤组织和匹配的对照甲状腺组织的c DNA |
5.3.2 等位基因特异PCR(AS-PCR)检测家系患者癌和癌旁中CHEK2~(WT)和CHEK2~(c.417C→A)的表达 |
5.3.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验证携带CHEK2~(c.417C→A)的家系患者和CHEK2~(WT)散发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HK2 表达 |
5.3.4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
5.3.5 构建CHEK2~(c.417C→A)质粒及瞬时转染 |
5.3.6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5.4 统计学分析 |
6 实验结果 |
6.1 研究对象临床信息统计 |
6.1.1 本研究家系中FNMTC患者的临床信息 |
6.1.2 散发NMTC患者的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 |
6.2 基因组DNA、RNA提取质量结果 |
6.3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6.3.1 原始测序结果质量控制 |
6.3.2 序列比对及变异位点结果统计 |
6.4 FNMTC候选基因变异筛选及初步验证 |
6.4.1 FNMTC变异位点筛选流程及结果 |
6.4.2 候选变异验证 |
6.5 FNMTC易感变异CHEK2~(c.417C→A)的验证研究结果 |
6.5.1 CHEK2 基因Y139X突变的识别 |
6.5.2 Y139X变异CHEK2 在患者家族成员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6.6 CHEK2 基因Y139X突变的功能特点 |
6.7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家系患者甲状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体细胞突变特征及BRAF~(V600E)突变携带情况 |
6.8 散发NMTC患者中CHK2 蛋白编码区的变异位点验证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及其易感基因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表1.候选易感变异位点信息及扩增引物序列 |
附表2.引物序列表 |
图片索引目录 |
表格索引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学位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3)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A78-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TF-Ag在肿瘤中的研究背景 |
2. 中和TF-Ag的TF-Ab免疫治疗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3. PTC致病相关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 |
4. 天然TF-Ab表达特征作为肿瘤患者无创筛查诊断指标的研究现状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耗材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mAb A78-G/A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上的潜在作用探讨 |
2. mAb A78-G/A7对裸鼠PTC异种移植瘤的治疗作用研究 |
3. TF-Ag单克隆抗体(mAb A78-G/A7)治疗对PTC差异表达基因E2F4、DDB2、DDIT3的影响研究 |
4. TF-Ab中和TF-Ag及对PTC抑癌作用的证据探索 |
讨论 |
1. 中和TF-Ag的mAb A78-G/A7对PTC细胞株存在潜在抑癌作用 |
2. mAb A78-G/A7对裸鼠PTC异种移植瘤存在潜在治疗效应 |
3. mAb A78-G/A7干预对可能性较大的PTC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研究 |
4. TF-Ab在PTC无创诊断方面的潜在价值及其中和TF-Ag与发挥抑癌作用的证据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治疗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超声成像辅以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内容与方法 |
3.1 仪器与设备 |
3.2 检查方法 |
3.3 甲状腺结节声像图特征描述 |
4.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PTC患者临床及超声声像图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单因素分析 |
1.1 性别、年龄与PTC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单因素分析 |
1.2 PTC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
2.PTC患者临床及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探讨PTC患者临床及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意义 |
2.PTC患者性别、年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PTC结节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
3.1 PTC结节声像图特征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析 |
3.2 PTC结节声像图特征中无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材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标本采集 |
2.2 RNA-seq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结果 |
1.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2.富集分析 |
2.1 GO分析 |
2.2 KEGG富集分析 |
2.3 在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中富集的差异基因 |
2.4 在ECM-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中富集的差异基因PPI分析 |
2.5 差异基因验证 |
2.6 无复发生存期分析 |
讨论 |
1.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现状及意义 |
2.细胞外基质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
3.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在PTC颈部淋巴结中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文献综述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分子标志物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
(5)23G与25G细针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介入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浆游离DNA甲基化水平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以及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电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优点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应用 |
4.2 甲基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分析 |
4.3 电化学方法应用于甲基化检测的优点和创新性 |
4.4 常规高分辨率超声的TI-RADS分级 |
4.5 电化学方法检测吸附率水平与TI-RADS分级关系讨论 |
4.6 吸附率与甲状腺癌预后关系讨论 |
5 局限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DNA异常甲基化修饰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样本取材和DNA提取 |
1.1.3 PCR扩增 |
1.1.4 PCR产物测序分析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建立套式PCR结合PCR扩增产物测序的BRAFV600E检测方法 |
1.2.2 105例患者术中切除甲状腺组织样本BRAFV600E突变分析 |
1.2.3 46例患者术中FNA样本BRAFV600E突变分析 |
1.2.4 28例同时收集FNA样本及切除组织样本BRAFV600E突变分析 |
1.2.5 所有PTC患者情况汇总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BRAF基因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REGγ缺失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通路逆转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分化并增强放射性碘治疗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 |
1.1.1 甲状腺癌的概述 |
1.1.2 甲状腺癌的分类 |
1.1.2.1 滤泡来源的甲状腺癌 |
1.1.2.2 神经内分泌C细胞衍生的甲状腺癌 |
1.1.3 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现状 |
1.1.4 甲状腺癌特异性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1.2 REGγ的生物学功能 |
1.3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
1.3.1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 |
1.3.2 TGF-β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1.3.3 TGF-β信号转导在癌症中的双重性:从抗肿瘤因子到肿瘤促进因子 |
1.3.4 Smad7 的概述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小鼠 |
2.1.3 质粒与感受态细胞 |
2.1.4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1.4.1 抗体 |
2.1.4.2 其他主要试剂和耗材 |
2.1.5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复苏、培养和传代 |
2.2.1.1 细胞复苏和培养 |
2.2.1.2 细胞传代 |
2.2.2 细胞体外碘摄取实验 |
2.2.3 细胞转染实验 |
2.2.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Luciferase Assay) |
2.2.5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
2.2.5.1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2.2.5.2 蛋白质凝胶(变性SDS-PAGE)电泳 |
2.2.5.3 转膜 |
2.2.5.4 抗体的孵育 |
2.2.5.5 扫膜 |
2.2.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
2.2.7 蛋白质体外降解实验 |
2.2.7.1 体外翻译实验 |
2.2.7.2 体外降解实验 |
2.2.8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
2.2.8.1 提取RNA |
2.2.8.2 mRNA反转录为c DNA |
2.2.8.3 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 |
2.2.9 免疫荧光实验(IF) |
2.2.10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IHC) |
2.2.10.1 组织的石蜡包埋 |
2.2.10.2 石蜡组织的切片 |
2.2.10.3 免疫组化 |
2.2.11 siRNA沉默细胞内特定基因 |
2.2.12 小鼠肺转移模型的构建 |
2.2.13 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的构建 |
2.2.14 小鼠模型的IVIS成像 |
2.2.15 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的放射性碘摄取实验 |
2.2.16 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的放射性碘治疗实验 |
2.2.17 慢病毒的包装与感染 |
2.2.17.1 293T细胞的复苏 |
2.2.17.2 利用磷酸钙转染法将慢病毒包装系统的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 |
2.2.17.3 细胞的慢病毒感染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REGγ缺失促进了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的放射性碘摄取 |
3.1.1 REGγ在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ATC)中异常高表达 |
3.1.2 REGγ缺失促进了ATC细胞及小鼠异种移植瘤的放射性碘摄取 |
3.2 REGγ缺失恢复了ATC细胞中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
3.2.1 REGγ缺失逆转了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转录 |
3.2.2 REGγ沉默增加了ATC细胞中NIS和 Pax8 的表达水平 |
3.3 REGγ通过促进TGF-β信号通路抑制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
3.3.1 REGγ能够正调控p-Smad3 并促进ATC细胞中Smad3 入核 |
3.3.2 沉默Smad3 显着提高ATC细胞中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
3.3.3 TGF-β信号通路在ATC细胞中存在应答反应 |
3.3.4 TGF-β信号通路能够影响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
3.3.5 REGγ正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 |
3.4 REGγ直接介导Smad7 蛋白的降解 |
3.4.1 REGγ与 Smad7 的蛋白水平成负相关 |
3.4.2 REGγ影响Smad7 的蛋白稳定性 |
3.4.3 REGγ和 Smad7 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
3.4.4 REGγ可以介导Smad7 蛋白的非泛素化非ATP依赖的体外降解 |
3.5 REGγ通过Smad7 影响未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和早期转移 |
3.5.1 REGγ对 ATC细胞中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调控依赖于Smad7 |
3.5.2 REGγ通过Smad7 影响了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的早期转移 |
3.6 REGγ/Smad7 对甲状腺特异性基因调控级联反应的临床验证 |
3.6.1 REGγ在人ATC和 PTC组织中对甲状腺特异性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2 REGγ介导的分子机制在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
3.7 REGγ缺失提高了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异种移植瘤的放射性碘131 的治疗效果 |
3.7.1 REGγ敲除有效促进~(131)I治疗对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异种移植瘤消退作用 |
3.7.2 ~(131)I治疗后REGγ敲除的ATC细胞异种移植瘤中甲状腺特异性基因仍高表达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芒果苷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抗肿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芒果苷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附表 |
第二部分 基于分子对接的芒果苷抗肿瘤作用靶点筛选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v附表 |
第三部分 芒果苷靶向JNK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附表 |
创新性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着1 |
英文论着2 |
(1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的发生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实验方法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凝胶电泳结果 |
1.2.2 基因测序结果 |
1.2.3 BRAF~(V600E)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
1.3 讨论 |
1.3.1 BRAF~(V600E)突变与PTC的研究现状 |
1.3.2 BRAF~(V600E)突变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1.3.3 BRAF~(V600E)突变与年龄的关系 |
1.3.4 BRAF~(V600E)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1.3.5 BRAF~(V600E)突变与被膜外侵犯的关系 |
1.3.6 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关系 |
1.3.7 BRAF~(V600E)突变与癌灶直径的关系 |
1.3.8 BRAF~(V600E)突变与远处转移或复发的关系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甲状腺癌诊疗新进展 |
2.1 甲状腺癌诊疗现状 |
2.1.1 MTC的诊疗现状 |
2.1.2 DTC的诊疗现状 |
2.1.3 ATC的诊疗现状 |
2.1.4 MTC和DTC残留、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处理 |
2.2 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
2.2.1 甲状腺癌发生相关途径 |
2.2.2 甲状腺癌主要靶向药物 |
2.2.3 靶向药物的局限性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甲状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恶性肿瘤分子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 王妙维,李波,屈云. 医学综述, 2021(24)
- [2]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易感基因筛查及其功能研究[D]. 蔚田.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3]Thomsen-Friedenreich单克隆抗体(A78-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研究[D]. 彭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超声成像辅以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D]. 时润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3G与25G细针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对比研究[D]. 刘奕博.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浆游离DNA甲基化水平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以及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D]. 阚志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富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REGγ缺失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通路逆转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分化并增强放射性碘治疗反应[D]. 焦婵.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6)
- [9]芒果苷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抗肿瘤机制研究[D]. 张蕾. 山东大学, 2019(02)
- [1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的发生与意义[D]. 车雨轩.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