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萧红的诗歌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隋雅倩[1](2019)在《论萧红小说的三维艺术张力》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不可多得的天才女作家,萧红以卓然的创作天赋、文学生命力和传奇悲剧的命运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文学史的里程碑上。萧红之所以是一个让人阐释不尽的作家,与她张扬先锋的艺术气质、包蕴丰富的思想情感、不拘格套的艺术魅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其小说创作中许多元素都存在着一种“张力”,它们在矛盾冲突中加深了萧红小说思想内蕴的深刻性,促使着萧红以一种女性的、知识分子的、底层的眼光审视着中华大地上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不自觉地在文学创作中转化成一种生命能量,构成了其小说创作形态的独特性。绪论部分首先对“张力”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发展流变进行了阐释与梳理,英美新批评派首次将“张力”概念纳入诗歌批评的范畴,其后被广泛应用至文学批评领域。“张力”一词不是中国理论家首次提出,但其在古代文论中早已有所涉及,因此绪论主要是对中西文论中的“张力”概念进行整合。正文共分三章,从三个典型维度探讨萧红小说的艺术张力:第一章从人物形象塑造的张力入手,萧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双面开掘,具体分为人物身上蒙昧的意识和原始生命力的拉锯、女性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的消解与建构以及底层形象生存困境的内外挤压,这些性格特征以缠绕对立的方式集聚于同一人物形象中,承载了丰厚的思想内蕴。第二章分析了萧红小说叙事模式呈现出的张力现象,讨论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对立转换之下的乡土世界,作家利用儿童视角的单纯直白揭露了成人世界的伪善与辛酸,并用成人视角进行议论,两种视角的交融对言说自我情感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此外,断裂情节之间的映衬比较也使叙事充满了张力的魅力,在看似独立无序的情节安排之间,作家的创作意图有着内在的照应和对比,事物的社会意义和人物的命运都在此间得到了更加立体的表现;另外,温情的絮语与绝望的哀哭之间的互渗也是萧红营构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典型特征,当温馨轻快的笔调遇到哀婉凄惨的旋律,在“笑里含着沉痛”的抒怀中作家的文本追求有了更清晰的展现。第三章论述了多元主题之间的话语碰撞,从民间立场与左翼话语的冲突、国民性批判与乡土之思的对抗以及作家在表达启蒙思想时呈现出的辩证言说角度等方面分析了文本中对立统一的主题表达。单一的分析维度难以完全解释萧红小说辐射的天地,本文试图通过“张力”概念的引入加深对萧红的文学世界的理解,对其在文学史上异彩独放的独特性进一步剖析。
方宏蕾[2](2018)在《萧红与林芙美子诗歌女性意识比较》文中认为萧红与林芙美子分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日两国重要的女性代表作家。二者都以小说成名,但她们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两位作家同出生于二十世纪初,共同经历了中日两国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重大变革时期。同样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使这两位东方女性的命运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而相同的观察视角和言说立场也使她们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两位诗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爱情婚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受的文学熏陶等是她们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及相似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中日两国女性解放的路径以及民族间文学的功用及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差异,加之两位作家的童年经历、婚姻爱情观和所受文学的影响等具体人生际遇的不同,二者在女性言说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女性意识的审美呈现方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总之,萧红与林芙美子通过诗歌以女性审美视角和立场,对女性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进行独特的感受和把握,表现了三十年代中日女性的生命自觉和生存自律等进步女性意识。她们通过诗歌对男性话语笼罩的传统文学叙事进行反叛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及发展。
张苏芹[3](2014)在《晚清《大公报》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00年2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汗漫录》一文,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及其理论纲领。随后,一批新派诗人,纷纷响应,黄遵宪、梁启超、蒋智由等诗人在《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打上鲜明“诗界革命”印记的诗作,《清议报》、《新民丛报》一时成为“诗界革命”的核心阵地。这时,《大公报》、《广益丛报》、《鹭江报》等国内报刊也相继呼应,刊登了不少“诗界革命”型的诗歌,成为“诗界革命”在国内的主要阵地。本文主要以晚清《大公报》“杂俎”栏目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晚清《大公报》发表的诗歌概况、作者群体,及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等方面,从统计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晚清《大公报》诗歌作整体的把握,着重透视其主题意蕴,揭示其与“诗界革命”的内在联系。绪论主要介绍此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第一章主要介绍晚清《大公报》的报刊状况。从《大公报》的创刊背景,《大公报》主人英敛之的生平与思想等方面分析晚清《大公报》的创刊宗旨,并对晚清《大公报》“杂俎”栏目的诗歌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说明,论证晚清《大公报》诗歌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晚清《大公报》诗歌与“诗界革命”的内在联系。结合“诗界革命”的理论及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的诗歌创作实践,和晚清《大公报》与《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的缕缕联系,直接证明“晚清《大公报》是‘诗界革命’的国内阵地”这一观点成立。第三章主要分析晚清《大公报》诗歌的主题意蕴。从诗歌的整体特点、诗歌的启蒙创作、女权倡导、诗史价值等方面分析晚清《大公报》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意蕴,证明此材料的研究价值。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论述问题进行总结。晚清《大公报》诗歌不仅仅与“诗界革命”有着内在联系,具有多样的主题意蕴,而且其特色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与论证。
黄蕾[4](2014)在《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文中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与萧红同为东北籍的诗人王晓妮曾说,真正的作家是稀有的,20世纪萧红是一个。然而萧红却是寂寞的。她的寂寞不单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情绪情感,而是一种与“大时代”脱离而不被同时代文化界同仁理解的孤独,一种作为现代女性不被承认的现代文化症结以至于对人类出路求索无果的茫然,更是一种更深层意义上不在场的超世俗的“寂寞”。它源于对人类悲剧性存在的体认,源于对人类出路求索无果的茫然。在精神的探索领域,萧红进入了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本文将以萧红散文为主要载体,进行文本分析与体味,从三个方面展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第一部分从逃离父权、逃离夫权却不知走向何处的现代女性之谷以及不被时代理解的寂寞阐释萧红的寂寞情怀的深层意蕴。第二部分从专注内心的灵魂拷问以及对弱者的关注,阐释寂寞情怀在萧红散文中的呈现,以展示现代女性的倔强探索与寻找生命归宿的艰难。第三部分从萧红寂寞情怀在散文中的艺术展现来表现萧红散文的独特性,主要分析萧红散文的小说化和散文的诗化,从而认识萧红寂寞情怀对散文的艺术影响,形成自成一家的“萧红体”。
高玉霜[5](2012)在《自由生命的绽放 ——萧红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萧红的散文和书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萧红的成长经历、人生经验、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特色,回顾和分析萧红的散文创作,全面认识她散文创作的情感成因和独特艺术魅力。萧红是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生体验,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都渗透在文字的作家,因此,本文共分为个人成长经历、散文艺术特色、女性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方面,试图在萧红的人生经历、创作经历中找到她散文的情感脉络,在散文的真情实感中找到萧红作为那个时代独特的女性作家的真实自我以及她向往的自由精神。
殷璐[6](2012)在《萧红诗歌研究》文中指出萧红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女作家,其小说与散文在评论界获得了较多的关注,且这些体裁创作中的诗歌化色彩也广为人知,但是她的诗歌本身却并未获得应有重视。本文从萧红诗歌创作的整体概况、诗歌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诗歌价值评判及局限性这三个方面,对萧红诗歌进行较系统的论述。第一部分:对萧红诗歌创作概况进行全面梳理。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她的诗歌按照思想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四种类别:触景生情而有感而发的早期抒情短诗,初步显露了萧红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切实体会恋爱甘苦的爱情组曲,经历了由爱的狂喜、到爱的疑虑、再到爱的痛失这一条情感发展曲线;书写独处异国时人生感悟的哲理小诗,逐渐由饱满情感的抒发转变为思绪的理性沉淀;从友人立场进行深情诉说的革命诗歌,分为号召革命主题的抒情诗和追念革命师友的悼亡诗。第二部分:对萧红诗歌的外部表现形式特征与审美内涵进行分析。萧红诗歌整体上灵活多变,诗歌语言平白如话,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其中各种问句手段的采用和不同人称的微妙变化,为诗歌增加了审美效果;意象抒情的手法十分明显,从感物兴会的直观思维视点,到富含暗示功能的譬喻象征手段的使用,再到虚实结合的意境创造,令诗歌更具审美意蕴;诗歌总体呈现出真挚自然、清新沉郁的双重风貌,且经历了由清新明丽到忧伤沉郁的转变过程。第三部分:对萧红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价值进行力图公正客观的评价。萧红诗歌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思想价值,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其中,思想内容上进步的女性立场体现出鲜明的女性自主意识;自由野气的语言风格与她其他体裁创作特点相通,有较高艺术价值;而自始至终坚持自我内心化书写的个性姿态,尤为可贵。但从客观来说,其创作的短时性和创作数量的缺乏,限制了她诗歌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有不少不成熟之处。诗歌中所反映的矛盾心态表明其思想解放的不彻底性,过于随意散漫的外在结构、未能走向完全成熟的创作历程,限制了其诗歌艺术的高度。
李运[7](2010)在《论诗人萧红 ——从萧红的诗歌谈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主要以她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成名。她的很多作品都因为具有“诗性”而被称作“诗化小说”或者“诗化散文”,也因此引起研究者特别的关注和兴趣,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过,一般读者并不了解,萧红除了小说、散文创作外,还有少量的诗歌创作。而且,萧红涉足文学的最初创作是诗歌,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也是新诗,而不是小说或散文。应该说,诗歌创作是萧红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的第一步。她日后创作中呈现出的诗艺与诗才、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在她的诗歌里已初露端倪。然而,众多研究者却忽略了她的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的研究,对其诗歌的研究略显贫乏,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还不够深入细致。萧红首先是一位诗人,她创作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却同样有研究价值。从深入细致地解读评析她的诗歌入手,选取与她诗歌创作具有相似性的几位诗人,如1920年代的冰心、湖畔派、1930年代的后期新月派诗人林徽因等,通过与他们诗歌的对比显示萧红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格:它们是萧红经历了切身体验与挚诚的生命感受之后唱出的生之赞歌,具有清新明丽中蕴着沉郁哀戚的特色和洗尽铅华之后的自然本色之美。从中,我们能洞悉她诗人般博大的胸襟,感受她诗人般丰厚的情感,领略她独有的诗人般的艺术风采,聆听她那颗对人生、对生活满怀热情与希望的诗心跳动不息的声音。
侯耀蓉[8](2009)在《开花的一粒土泥 ——从萧红的诗歌看其诗化小说》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中,群星闪烁,光辉四溢。在这其中,萧红也许并不是最大最亮的那一颗星星,然而,她必定是最具自我特色的其中之一。萧红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在文学的天空中散发着淡然而悠远的光芒,历久弥新。以小说创作而闻名的萧红,却是手握诗歌叩开了文坛的大门。从1932年发表第一首小诗《春曲》开始,萧红共给我们留下了六十余首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从作品的内质及对其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萧红的诗人之称也确实名符其实。令人遗憾的是,萧红的诗名却往往被其小说所遮蔽,评论界对她诗歌的关注远远少于对她小说的研究。对萧红的诗歌与小说创作做整体性的观照是这篇论文的出发点。萧红以对文体的自觉,在个人性与群体性两端平衡着自己的诗歌与小说的创作。她将诗歌创作穿插在小说创作之中,使二者在时间向度上得以相似的延伸,形成彼此注释、互文参照的创作格局;同时,二者又在不同的文体领域绽放出光色各异的华彩。纵向的映衬与横向的比较,在这一纵横交错的座标中,萧红将自己独特的印记深深地烙在诗文创作中,彰显了她本人的艺术特色。论文的写作主要采用的是文本细读、比较研究、形式研究等方法。从形式深入思想,从外部现象深入精神内核,对萧红的诗歌与小说做整体评述。第一部分“萧红的诗歌:坎坷的情感,诚挚的吟咏”是对萧红诗歌创作的评述,主要从丰富的诗歌内容、独特的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萧红的小说:文体的糅合,越轨的笔致”是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整体论述。她从诗歌的个人天地中走出,将大众牵挂于她的一枝文笔之上。同时,萧红又以一位诗人的敏感,为其小说创作注入诗性的审美特征。第三部分,“从诗歌到小说:文体转换及其内在关联”,则先述诗歌与小说不同的文体特征,并在萧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加以融合的基础上,挖掘出萧红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中的内在共性,即诉不尽的寂寞、寻不到的归宿和剪不断的瞬间。而这三点,也恰是萧红诗歌与小说创作的永恒魅力所在。
左文,毕艳[9](2003)在《试论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文中提出女性家园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林树明[10](2003)在《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比较诗学尊重异类文化的理论要旨为基本向路,综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学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后殖民批评、解构批评,以及阐释学、传播学、新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等诸种理论与方法,大量运用第一手材料,采取跨学科多向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系统地从文化层面和诗学语境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成背景、伦理取向、现实意义及诗学精神作多维视野的观照。 本论文主要从理论探源、理论检视与省思、理论建构及展望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剖析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状况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各流派的特点,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各种批评理论的复杂纠葛、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它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和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所做的特殊贡献、性别问题与民族文化有何内在联系等问题,以期克服引进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某些盲目性,弥补国内学界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系统梳理相对薄弱的缺陷,进行跨文化诠释及跨文化对话,促进两性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其创新之处表现在两方面:一、大量翻译运用第一手英文材料,对女性主义原有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梳理与比较;二、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括序言、第一章、第二章)论述了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价值及现实意义,讨论了女性生存的历史境况、女性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梳理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各派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科特点或诗学精神,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读者接受批评及解构主义等批评理论既接纳又拒斥的对话原则;肯定了其在促使文学批评理论从形式主义范式向更具综合性的文化批评范式转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翔实的论述批驳了那些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没有理论”、“缺乏理性”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各派女J性主义批评的弱点; 第二部分(第三章)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语境中,审视中国近代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凸现明清以降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讨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负载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男性从事女性文学批评“代女性言”的特点及意义、现代女作家的性别意识等,男女平等意识是我菌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资源,至今仍有特殊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四章)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存在的必然性与已然性,审理中国大陆与台湾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阵容,分析比较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钩勒其由女性主义批判向性别诗学建构、由文学批评向跨学科研究,以及逐步趋于学科化的发展轨迹。 第四部分(结语)是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趋势的期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学的发展,男女二元对立式的女性主义批评蒋遂步〕向两性互识互惠的“性别诗学”瘫,但这并不消弥性别特点,性别特症蒋永选是丈李观照中有趣而重要的维度。
二、评萧红的诗歌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萧红的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论萧红小说的三维艺术张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人物形象的双面开掘 |
第一节 蒙昧意识与原始生命力的拉锯 |
第二节 女性形象主体意识的消解与建构 |
第三节 底层形象生存困境的内外挤压 |
第二章 叙事模式的立体透视 |
第一节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 |
第二节 断裂情节的对比互渗 |
第三节 温情絮语与绝望哀哭的变奏 |
第三章 多元主题的话语碰撞 |
第一节 民间立场与左翼话语的冲突 |
第二节 国民性批判与乡土之思的对抗 |
第三节 启蒙思想的张力饱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萧红与林芙美子诗歌女性意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三) “女性意识”概念界定 |
一 萧红与林芙美子女性意识的形成 |
(一) 父权压制与被逐出门 |
(二) 惨痛的爱情与无望的婚姻 |
(三) 时代精神的召唤与文学阅读的启迪 |
二 诗歌理想中言说主体的共性显现 |
(一) 女性爱的要求与权利表达 |
(二) 女性立场的两性关系审视 |
(三) 自我的寻找与生命的叩问 |
三 现实映射下的不同个性呈现 |
(一) 反叛姿态与言说方式的区别 |
1.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的女性姿态 |
2.苦痛纠结与乐观超然的两性关系 |
3.孤独的吟唱与整体的言说 |
(二) 女性意识审美表现差异 |
1.深沉委婉与自由宣泄的抒情方式 |
2.含蓄典雅与感官渲染的创作风格 |
四 女性意识差异性溯源 |
(一) 社会文化因素 |
1.女性解放的不同路径:边缘呐喊与主流抗争 |
2.文学功用及价值取向差异:抒情言志与社交“歌合” |
(二) 个人际遇因素 |
1.童年印记:孤独的侵蚀与流浪的历练 |
2.婚姻爱情观:救命的稻草与生活的同伴 |
3.古典诗词的熏陶与欧美文学的吸收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晚清《大公报》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
二、选题依据和写作思路 |
第一章 晚清《大公报》报刊概况 |
第一节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晚清《大公报》的创刊 |
第二节 “墨汁总成勾践胆,笔锋运胜鲁阳戈”——《大公报》主人英敛之 |
第三节 晚清《大公报》“杂俎”栏目 |
第二章 晚清《大公报》:“诗界革命”的国内阵地 |
第一节 “诗界革命”的概况 |
第二节 晚清《大公报》诗歌的遥相呼应 |
第三节 晚清《大公报》诗歌之“新”解析 |
第三章 晚清《大公报》诗歌的主题意蕴 |
第一节 晚清《大公报》诗歌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晚清《大公报》诗歌的启蒙主题 |
第三节 晚清《大公报》诗歌的女权倡导 |
第四节 晚清《大公报》诗歌的诗史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萧红的寂寞情怀 |
第一节 现代女性的死亡之谷 |
第二节 “大时代”的孤魂 |
第二章 萧红寂寞情怀的自我书写 |
第一节 专注内心的灵魂拷问 |
第二节 寻找生命的归宿 |
第三章 萧红寂寞情怀的艺术展现 |
第一节 寂寞凄婉的意象构建 |
第二节 散文小说化的文体兼容 |
第三节 散文诗化的文体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自由生命的绽放 ——萧红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冰冷的回忆:宣泄在字里行间的辛酸 |
第一节 渴望而不可求的“关爱” |
第二节 魂牵梦绕的“家” |
第三节 心向往之的“远方” |
第二章 迷失中的率真:情感和才情的自由释放 |
第一节 忠于自我的畅意书写 |
第二节 双生花—散文与小说的交织 |
第三节 独具一格的“萧红体” |
第四节 温情回望《回忆鲁迅先生》 |
第三章 发现自我:个人书写与无意识的主体建构 |
第一节 倔强女人的呢喃心语 |
第二节 男性偶像的消失与甜蜜爱情的瓦解 |
第三节 女性的身体经验与性别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萧红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萧红诗歌创作概况 |
第一节 触景生情的抒情短诗 |
第二节 甘苦体会的爱情组曲 |
一、爱的狂喜:《春曲》 |
二、爱的疑虑:《幻觉》 |
三、爱的痛失:《苦杯》 |
第三节 独处异国的哲理小诗 |
第四节 深情诉说的革命诗歌 |
第二章 萧红诗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 |
第一节 平白如话的自然语言 |
一、增加余韵的问句手段 |
二、耐人寻味的人称选用 |
第二节 意象抒情的表现手法 |
一、感物兴会的思维视点 |
二、譬喻象征的暗示功能 |
三、虚实结合的意境创造 |
第三节 清新沉郁的审美风格 |
一、清新明丽 |
二、忧伤沉郁 |
第三章 萧红诗歌的价值及局限性 |
第一节 短暂创作期与复杂创作心态 |
第二节 自我的个性书写:萧红诗歌的价值 |
一、女性立场的思想价值 |
二、自由语言的表现形式价值 |
三、内心化书写的个性姿态价值 |
第三节 浅尝而未成熟:萧红诗歌的不足 |
一、自傲中的自卑怯懦 |
二、“未完成”的缺憾艺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论诗人萧红 ——从萧红的诗歌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萧红诗歌的主要内容 |
一、"姑娘啊,春天到了"——《春曲》 |
二、"我的心潮破碎了"——《苦杯》 |
三、“我所想往的,只是旷野,高天和飞鸟” ——《沙粒》 |
四、《拜墓诗》《一粒土泥》 |
第二章 比较视野中萧红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一、生之赞歌——与冰心的比较 |
二、沉郁哀戚——与"湖畔派"诗人的比较 |
三、本色自然——与林徽因的比较 |
第三章 萧红的诗艺与诗心 |
一、不以诗名擅长诗艺 |
(一) 诗的语言 |
(二) 诗的意境 |
(三) 诗的结构 |
二、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 |
(一) 童心未泯 |
(二) 诗心永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开花的一粒土泥 ——从萧红的诗歌看其诗化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萧红的诗歌创作:坎坷的情感,诚挚的吟咏 |
1.1 丰富的思想内容 |
1.2 独特的艺术手法 |
第2章 萧红的诗化小说:文体的糅合,越轨的笔致 |
2.1 情感的溪流 |
2.2 多彩的意象 |
2.3 诗化的写作 |
第3章 从诗歌到小说:文体的融合及其内在的关联 |
3.1 诗歌与小说的区别与融合 |
3.2 从诗歌到小说的内在关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试论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 女性家园的失落 |
二 女性生命的潦草 |
三 女性话语的困惑 |
四 女性救赎的虚幻 |
五 结 语 |
(10)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探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及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 |
一、 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
二、 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 |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及理论概观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
第二章 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形态 |
第一节 从阅读到创作:妇女作为读者及作者 |
一、 妇女的阅读 |
二、 妇女的创作 |
(一) 斯达尔夫人与弗.伍尔夫的觉悟 |
(二) 妇女与小说 |
(三) 妇女与诗歌 |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及精神分析学说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洛依德-拉康精神分析学说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洛依德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拉康 |
第三节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一、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二、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结构主义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观及理论立场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解构批评 |
第五节 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殖民话语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生态主义 |
第六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美术及网络文化 |
一、 美术领域的女性主义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化 |
第三章 省察:新时期前的“性别批评”视界 |
第一节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及其发展 |
一、 明清时期的“女权”意识 |
二、 “女权”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
一、 从文学引出的性别问题 |
二、 对女作家的关注及扶持 |
(一) 三本女性文学史考察 |
(二) 对女作者的关注及扶持 |
三、 女性书写与主体性 |
第三节 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期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
一、 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
二、 八十年代前期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
第四章 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勃兴 |
第二节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三节 九十年代中期以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四节 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审理 |
结语 迈向性别诗学 |
四、评萧红的诗歌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萧红小说的三维艺术张力[D]. 隋雅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萧红与林芙美子诗歌女性意识比较[D]. 方宏蕾.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3]晚清《大公报》诗歌研究[D]. 张苏芹. 河南大学, 2014(02)
- [4]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 黄蕾.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自由生命的绽放 ——萧红散文研究[D]. 高玉霜.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6]萧红诗歌研究[D]. 殷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7]论诗人萧红 ——从萧红的诗歌谈起[D]. 李运. 兰州大学, 2010(11)
- [8]开花的一粒土泥 ——从萧红的诗歌看其诗化小说[D]. 侯耀蓉. 西南大学, 2009(10)
- [9]试论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J]. 左文,毕艳.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 [10]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 林树明. 四川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