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郑静怡[1](2021)在《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柳[2](2021)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镇江市丹徒新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于潇远[3](2021)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背景》文中认为
李召[4](2021)在《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城市规划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最广泛的联系着百姓民生,是推进人民当家作主进程的主要抓手之一。加之,随着互联网+城市规划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基于个体的众包数据,众包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使得业界一直倡导的“公众参与”有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法。这是一种由发包方(城市规划部门)、运作方(众包项目运营机构及平台)、接包方(公众)三方主体,通过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耦合,进而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规划模式,能更好的发挥协商民主。因此优化众包模式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最广泛便捷的公众参与平台,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对于规划者积极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提高决策水平将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建设美丽的宜居城市也是必要的。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厘清城市规划众包的概念、应用机理,选取适合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案例研究总结目前国内众包模式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众包模式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特点,系统的阐述了应用成效;通过类比研究,分析了其他领域众包模式的推进过程,总结出现有城市规划众包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行业经验,通过系统分析法,从规划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优化对策,特别绘制了任务设计流程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的概念图供城市规划部门及有关平台参考。
韩科[5](2021)在《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陕西省延川县磨义沟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美丽乡村规划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城乡规划法》要求“乡村规划应当尊重村民意愿”,村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参与者,在规划中必须考虑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落实村民意愿,让村民真正参与到美丽乡村规划中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磨义沟村是陕北地区农村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以磨义沟村为例开展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可以对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本文首先对村民意愿、村民参与、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规划等概念和公众参与、倡导性规划、参与式发展等理论进行诠释,认真研究了国外公众参与理论与国内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实践经验,其次从村民意愿分类、村民意愿特点、当前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出在当前的美丽乡村规划中存在决策层缺少村民参与、村民参与意愿低迷、村民参与能力欠缺以及村民集体意愿缺失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基层政府引领作用,重塑村庄差序格局,引领乡村精英参与治理等方式构建村庄自组织性,详细列举了村庄规划中村民的关注重点,包括村民参与制度保障、村民居住用地及住房、土地利用效益、乡村经济发展等与村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基于以上研究的基础,根据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划分为了三个具体阶段,详细研究了各阶段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的参与环节、各环节主要内容以及村民参与的具体方式,以实现“让村民深度参与”的目标,并构建了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形成了“美丽乡村规划组织筹备——村民代表座谈会(第一次)——入村调研——村民代表座谈会(第二次)——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方案——村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制定村规民约——实施规划——日常管理”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框架。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陕西省延川县磨义沟村为研究对象,对磨义沟村的现状概况进行分析,调研村民对美丽乡村规划的意愿,对村民意愿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它们落实到规划之中,规定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的路径,以此来完成了磨义沟村的美丽乡村规划,构成了“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的研究。
宋长奇[6](2021)在《杨陵区姜嫄村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实施要强调村民参与已成为了时代要求。然而,在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村庄规划实施工作中,村民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发挥出实质性作用,进而使得村庄规划实施脱离了村庄的实际情况,忽略了村民的真实意愿,难以呈现出良好效果。由此可见,村民参与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在杨陵区姜嫄村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实施中进一步发现,在村民全权主导之下,由于自身能力素质水平的限制,对村庄规划难以形成准确的认知,往往会对政府政策的落地、规划师倡导的思想以及空间建设的效果等造成一定影响;若村庄规划实施全权交由政府、规划师、施工企业等外来人员负责,虽然可以快速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但会导致村民参与不足、村民诉求难以满足等问题。总体来看,村民参与的程度不同,村庄规划实施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同。基于姜嫄村村庄规划实施的现实情况,本文将从“村民参与度”这一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其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存在何种影响。研究首先基于参与式治理、参与式规划理论,建立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在案例实证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指导下,进一步构建村民参与度的三个维度—参与广度、深度、效度与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衡量指标以及关系假设;其次,以姜嫄村2018年村庄规划项目库中的三个典型项目为例,客观描述其实施全过程中的村民参与情况以及随之呈现出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村民参与度以及项目实施效果展开衡量,进而分析两者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多个案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明确广度、深度、效度对实施效果的影响,检验研究假设,并结合影响结果的理论解析,构建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影响的内在机制;最后,从提高村民参与度以提升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角度为当前的村庄规划实施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在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中,村民参与广度是呈现村民参与的前提与基础,主要包括“形式上的广泛参与”和“实质性的广泛参与”两种状态,其中只有当村民处于“实质性参与”状态时,才能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村民参与深度反映了村民参与过程中所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大小,对村庄规划的实施效果存在显着影响;村民参与效度反映了村民参与的结果,其中村民积极参与的效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存在正向影响,村民消极参与的效度会因村民参与意图的合理与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产生正向与负向两种影响。因此,在当前的村庄规划实施工作中,应避免推动村民广泛参与而造成的“假象”,注重村民参与效度、提高村民参与深度,以提升村庄规划效果。
周子航,张京祥,王梓懿[7](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体系重构——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演绎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公众参与的内涵出发,首先通过阐述早期的治理权力理论嬗变,指出在自下而上的权力理论中,沟通行动理论作为温和调节精英代议与全民公投的指导思想,可以为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适用。然后,通过介绍沟通行动理论所构建的认知理性、工具理性、交往理性分析范式,将其与民众多样诉求、政府行政意图、公众参与结果建立相应联系。接下来,文章对既有空间规划领域内的现行公众参与方式进行分析,明确法律赋予的公众参与权力,并研究在"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各层级、各领域公众参与的特性。最后,结合沟通行动理论的达成交往理想的"对话"方法,得出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体系基于规划层级、规划领域的纲领性重构方式。
赖歆[8](2021)在《基于公众参与的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规划重点由发展转为更新,作为广大市民的安身之所——社区,其更新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心之一。传统的社区规划偏重于物质层面,“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更新常常忽略了不同地域社区需求的差异化,尤其当面对具有城市发展的缩影、凝聚上一辈人努力奋斗精神特征的老旧社区时,千篇一律的改造方式磨灭了历史留给我们的特殊印记,淡化了长久居住于此的居民对社区的感情,他们面对崭新但陌生的社区,本应该满足但似乎又无法感到满足。社区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没有人比他们对自己的社区更加熟悉,所以面对老旧社区改造所出现的社区感缺失、更新模式化等问题,在更新过程中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在对研究背景和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相关研究进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的老旧社区、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及公众参与做了概念界定,并总结出影响社区环境更新的景观要素,以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相关理论与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相关理论两大部分的研究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对国内外四个不同城市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筛选出重庆市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批老旧社区进行社区环境景观以及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现状调研,总结社区环境问题与公众参与的不足之处,提出适用于重庆的公众参与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以北碚区龙凤三村社区为例,对其进行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的具体实践研究,并获得如下研究成果:第一,根据重庆工业城市的背景,选取修建于70-80年代,曾作为工厂职工宿舍而形成的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的角度提取社区环境要素,其包含社区布局、建筑形式、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绿化形式、居民行为、文化特色。依据这些要素对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现状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征,发现这批老旧社区具备社区布局紧凑、建筑形式体现时代性、道路交通蜿蜒灵活、配套设施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公共空间层次丰富、社区内乔木茂密绿茵如盖、居民行为因社区内设施与空间的不同而表现差异较大、文化混杂的特征。同时对这一批老旧社区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调研社区中6个社区公众参与程度处于“安抚”阶段,3个社区处于“通知”阶段,一个社区处于“同伴”阶段、居民满意度与社区更新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居民实际参与的阶段仅为管理运维阶段。第二,基于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相关理论研究,结合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特征,得出公众参与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各阶段适用的方法:前期调研阶段——访谈法,具有开展时间自由、访谈内容灵活的优点;规划设计阶段——问卷调查法,具有耗费时间少、资金少,结果便于量化,方便分析的优点;管理运维阶段——社区陪伴活动,具有可共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减少资金消耗,拉近邻里距离、便于营造社区感的优点。第三,提出公众参与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应遵从“以人为本、在地活化、民主决策和永续经营”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结合公众参与各阶段不同的方法,就社区布局、建筑形式、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绿化形式、文化特色七大要素提出相应策略:优化社区布局,美化建筑立面,保障社区交通安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重构公共空间功能,提升绿化环境品质,凝练社区文化主题,并对这七项策略做出更详细的分项说明。第四,以龙凤三村为例,对公众参与前期调研到规划设计两个阶段的方法进行实践,构建适用于龙凤三村的社区更新流程,将传统社区更新与公众参与社区更新两种流程下得出的更新方案做对比,强调社区更新应优先解决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影响度高的问题,将安全性、便捷性前置,美观性适当后置,最后对社区更新管理运维阶段提出管理建议。
赵爽[9](2020)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层级和策略探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如何提升公平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参照谢里·安斯坦的公众参与发展层级理论,梳理国内近年相关工作所处层级,发现国内相关工作主要处于"告知""咨询"与"安抚"层级,部分社区微更新规划已达到"合作"层级。"告知"层级重在系统的宣传策略、综合的宣传途径;"咨询"层级重在根据目标预备议题、主动征询意见领袖;"安抚"层级重在判断意见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合作"层级重在由公众组织规划编制或将公众反响作为审批要件。
于潮,陈倩[10](2020)在《基于大数据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方式的思考》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关注的热点,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大数据有着极为显着的作用。大数据的引入,不仅对城市规划的编制、评价与管理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为研究整个城市人群的实时行为与空间变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首先,基于大数据编制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能够实现高效化与便捷化,帮助政府做出科学决策;其次,能够为公众参与提供高效的基础平台,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规划,让市民对自己所生活的居住环境提出建议,这对于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至关重要,重新思考大数据背景下的公众参与方式迫在眉睫。
二、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众包 |
2.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
2.2.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界定 |
2.2.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动因 |
2.3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机理 |
2.3.1 应用框架 |
2.3.2 参与主体 |
2.3.3 工作流程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多元价值理论 |
2.4.2 合作式规划理论 |
第3章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概况 |
3.1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案例 |
3.1.1 史家胡同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实践 |
3.1.2 众规武汉规划平台 |
3.2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特点 |
3.2.1 参与对象多元化 |
3.2.2 参与过程完善化 |
3.2.3 参与内容深入化 |
3.3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成效 |
3.3.1 拓展了公众参与空间 |
3.3.2 凝聚了强大的公众智力资源 |
3.3.3 推进了城市规划进程 |
第4章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
4.1.1 参与保障力度不强 |
4.1.2 平台信息有效性差 |
4.1.3 公众缺乏广泛参与 |
4.2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发包方:保障机制作用发挥不彻底 |
4.2.2 运作平台:流程管理不到位 |
4.2.3 接包方:参与动力与能力不足 |
第5章 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优化对策 |
5.1 完善配套机制 |
5.1.1 建立多措并举的激励机制 |
5.1.2 建立双向监督机制 |
5.2 加强流程管理 |
5.2.1 完善任务设计流程 |
5.2.2 完善质量控制流程 |
5.3 强化引导教育 |
5.3.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参与动力 |
5.3.2 开展公众在线培训,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陕西省延川县磨义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农村社会发展背景 |
1.1.3 村民主体认知意愿表达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基本概念解释 |
1.4.1 村民意愿 |
1.4.2 村民参与 |
1.4.3 美丽乡村 |
1.4.4 美丽乡村规划 |
1.5 相关理论 |
1.5.1 公众参与理论 |
1.5.2 倡导性规划理论 |
1.5.3 参与式发展理论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美丽乡村规划中的村民意愿研究 |
2.1 村民意愿的分类 |
2.1.1 村庄发展意愿 |
2.1.2 村民生活意愿 |
2.1.3 村民生产意愿 |
2.1.4 村民资产意愿 |
2.2 村民意愿的特点 |
2.2.1 相互关联性 |
2.2.2 必要性 |
2.2.3 真实性 |
2.2.4 局限性 |
2.3 当前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现实难题分析 |
2.3.1 决策层面缺少村民参与 |
2.3.2 村民参与意愿低迷 |
2.3.3 村民参与乡村规划能力欠缺 |
2.3.4 村民集体意愿的缺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构建 |
3.1 村民参与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 |
3.1.1 全程参与 |
3.1.2 尽早参与 |
3.1.3 公开透明原则 |
3.1.4 及时反馈 |
3.2 构建村庄自组织性 |
3.2.1 保证村委会职能的正常化运行 |
3.2.2 重塑村庄差序格局 |
3.2.3 引领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 |
3.3 深化村民主体参与程度 |
3.3.1 完善村民参与的基础保障 |
3.3.2 村民参与的主要关注点 |
3.4 以村民意愿为主体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
3.4.1 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重点 |
3.4.2 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
4.1 磨义沟村的现状概况分析 |
4.1.1 区位分析 |
4.1.2 地形地貌 |
4.1.3 村庄社会发展现状 |
4.1.4 村庄经济发展现状 |
4.1.5 村庄基础设施及环境现状 |
4.1.6 旅游文化资源 |
4.1.7 村庄人力资源 |
4.2 村民对美好乡村规划的意愿分析 |
4.2.1 问卷编制 |
4.2.2 调研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4.2.3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
4.3 磨义沟村美丽乡村规划中的村民参与途径 |
4.3.1 规划前的参与 |
4.3.2 规划编制参与 |
4.3.3 规划实施与管治中的参与 |
4.3.4 主要参与方式 |
4.4 磨义沟村的美丽乡村规划 |
4.4.1 村庄发展策略 |
4.4.2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 |
4.4.3 村庄空间功能结构布局 |
4.4.4 村庄产业布局规划 |
4.4.5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4.6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 |
4.4.7 美丽乡村整治 |
4.4.8 保障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杨陵区姜嫄村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释义 |
1.2.1 对象选择 |
1.2.2 概念释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村庄规划实施中村民参与的相关研究 |
1.3.2 村民参与度的相关研究 |
1.3.3 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 |
1.3.4 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杨陵区姜嫄村村庄规划实施及公众参与概况 |
2.1 杨陵区乡建背景 |
2.1.1 杨陵区概况 |
2.1.2 杨陵乡建概况 |
2.2 姜嫄村村庄规划及其实施概况 |
2.2.1 姜嫄村村庄规划概况 |
2.2.2 姜嫄村村庄规划实施概况 |
2.3 姜嫄村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公众参与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3.1.1 理论基础 |
3.1.2 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选取及研究思路构建 |
3.2.2 研究变量的衡量维度分析 |
3.2.3 参与度与实施效果的关系假设 |
3.2.4 实证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姜嫄村典型项目实施中的村民参与度及其实施效果 |
4.1 农户改厕案例分析 |
4.1.1 村民参与情况及其实施效果 |
4.1.2 村民参与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
4.1.3 项目实施效果变化特征分析 |
4.2 古树及周边环境美化案例分析 |
4.2.1 村民参与情况及其实施效果 |
4.2.2 村民参与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
4.2.3 项目实施效果变化特征分析 |
4.3 “乡村集市”案例分析 |
4.3.1 村民参与情况及其实施效果 |
4.3.2 村民参与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
4.3.3 项目实施效果变化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
5.1 姜嫄村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影响的多案例对比分析 |
5.1.1 广度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
5.1.2 深度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
5.1.3 效度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
5.2 理论解析及内在机制 |
5.2.1 广度影响解析 |
5.2.2 深度影响解析 |
5.2.3 效度影响解析 |
5.2.4 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影响的内在机制 |
5.3 提高村民参与度以提升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相关建议 |
5.3.1 避免推动村民广泛参与而造成的“假象” |
5.3.2 注重村民参与效度、提高村民参与深度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一:姜嫄村村庄规划实施中村民参与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致谢 |
(7)国土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体系重构——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演绎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沟通行动:自下而上的城市规划理论溯源 |
1.1 早期自下而上的治理权力理论流变 |
1.2 沟通行动理论的内涵与研究范式 |
1.3 沟通行动理论的城市规划应用 |
1.4 沟通行动理论对于中国语境下公众参与的适用性 |
2 我国空间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嬗变 |
2.1 既有空间规划公众参与的领域、限度及途径 |
2.2 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背景 |
2.3 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逻辑 |
2.4 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的实现路径 |
2.4.1 立法层面提供公众参与保障 |
2.4.2 事权层面明晰公众权力多寡 |
2.4.3 执行层面理顺规划刚性传导 |
3 结论与讨论 |
(8)基于公众参与的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增量规划到存量更新 |
1.1.2 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 |
1.1.3 老旧社区的更新契机 |
1.1.4 老旧社区更新的新途径 |
1.2 公众参与理论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公众参与理论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公众参与理论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社区与老旧社区 |
1.4.2 社区环境 |
1.4.3 景观更新 |
1.4.4 公众参与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理论基础 |
2.1 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理论研究 |
2.1.1 社区营造理论 |
2.1.2 市民阶梯理论 |
2.1.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1.4 社区自组织理论 |
2.2 公众参与社区更新模式与方法研究 |
2.2.1 公众参与社区更新模式 |
2.2.2 公众参与社区更新方法 |
2.3 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理论研究 |
2.3.1 人居环境理论 |
2.3.2 文化景观理论 |
2.3.3 需求层次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公众参与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典型案例研究 |
3.1 英国卡迪夫伊利社区 |
3.1.1 社区更新背景 |
3.1.2 公众参与景观更新 |
3.1.3 启示 |
3.2 厦门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 |
3.2.1 社区概况与更新背景 |
3.2.2 公众参与景观更新 |
3.2.3 启示 |
3.3 上海莲花公寓社区微更新 |
3.3.1 社区概况与更新背景 |
3.3.2 公众参与景观更新 |
3.3.3 启示 |
3.4 武汉水陆社区微改造 |
3.4.1 社区概况与更新背景 |
3.4.2 公众参与景观更新 |
3.4.3 启示 |
3.5 小结 |
第4章 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及公众参与环境景观更新调查 |
4.1 重庆老旧社区形成原因与分布情况 |
4.2 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现状调研 |
4.2.1 社区改造情况 |
4.2.2 社区布局 |
4.2.3 建筑形式 |
4.2.4 道路交通 |
4.2.5 配套设施 |
4.2.6 公共空间 |
4.2.7 绿化形式 |
4.2.8 居民行为 |
4.2.9 文化特色 |
4.3 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现状特征 |
4.3.1 社区布局 |
4.3.2 建筑形式 |
4.3.3 道路交通 |
4.3.4 配套设施 |
4.3.5 公共空间 |
4.3.6 绿化形式 |
4.3.7 居民行为 |
4.3.8 文化特色 |
4.4 重庆老旧社区公众参与环境景观更新调研 |
4.4.1 参与程度 |
4.4.2 参与方式 |
4.4.3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研 |
4.5 重庆老旧社区公众参与环境景观更新总结 |
4.6 小结 |
第5章 公众参与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
5.1 公众参与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原则 |
5.1.1 以人为本 |
5.1.2 在地活化 |
5.1.3 民主决策 |
5.1.4 永续经营 |
5.2 公众参与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方法 |
5.2.1 访谈法——前期调研阶段 |
5.2.2 问卷调查法——规划设计阶段 |
5.2.3 社区陪伴活动——管理运维阶段 |
5.3 优化社区布局 |
5.3.1 建筑闲置空间再利用 |
5.3.2 引入商住混合模式 |
5.4 美化建筑立面 |
5.4.1 墙体去污修缮 |
5.4.2 立面装饰规范化 |
5.5 保障社区交通安全 |
5.5.1 人行交通安全维护 |
5.5.2 规范化共享停车 |
5.5.3 社区交通管理 |
5.6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
5.6.1 老旧设施换新 |
5.6.2 配套设施补充 |
5.7 重构公共空间功能 |
5.7.1 制约“圈地”行为,归私于公 |
5.7.2 增加活动、休憩场地 |
5.7.3 现有空间功能复合式发展 |
5.8 提升绿化环境品质 |
5.8.1 选择性利用乡土植物 |
5.8.2 丰富季相变化、增添质感 |
5.8.3 绿化、美化“弱势”区域 |
5.9 凝练社区文化主题 |
5.9.1 文化元素再表达 |
5.9.2 场所记忆重现 |
5.10 小结 |
第6章 公众参与的龙凤三村社区环境景观更新 |
6.1 社区概况 |
6.2 社区环境景观更新流程构建 |
6.2.1 传统社区环境景观更新模式 |
6.2.2 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景观更新模式 |
6.2.3 龙凤三村社区环境景观更新流程 |
6.3 社区环境景观现状调研 |
6.3.1 社区布局 |
6.3.2 建筑形式 |
6.3.3 道路交通 |
6.3.4 配套设施 |
6.3.5 公共空间 |
6.3.6 绿化形式 |
6.3.7 居民行为 |
6.3.8 文化特色 |
6.3.9 现状总结 |
6.4 社区环境景观更新方向 |
6.4.1 配套设施换新与增加 |
6.4.2 公共空间翻新与再利用 |
6.4.3 植物层次梳理与增绿添彩 |
6.4.4 在地文化挖掘与重塑 |
6.5 更新方案设计 |
6.5.1 规划布局调整 |
6.5.2 示范点更新 |
6.6 社区环境景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 |
6.6.1 问卷调查法 |
6.6.2 访谈法 |
6.6.3 居民更新意见总结 |
6.7 更新方案修改 |
6.7.1 规划布局再调整 |
6.7.2 示范点更新措施调整 |
6.8 居民选择倾向调查 |
6.8.1 方案侧重点说明 |
6.8.2 示范点方案居民选择倾向调查 |
6.8.3 结果分析 |
6.9 社区管理建议 |
6.9.1 管理组织建议 |
6.9.2 活动组织建议 |
6.10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龙凤三村社区环境调研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城市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层级和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1.研究意义 |
2.相关定义 |
3.国外研究综述 |
4.国内研究综述 |
二、工作策略研究 |
1.告知层级 |
(1)系统的宣传策略 |
(2)综合的宣传途径 |
2.咨询层级 |
(1)根据目标预备议题 |
(2)主动征询意见领袖 |
3.安抚层级 |
(1)健全的工作机制 |
(2)严格判断意见的有效性 |
4.合作层级 |
(1)公众组织或委托规划编制 |
(2)公众反响作为审批要件 |
三、总结与研究展望 |
1.重点区别两组差异 |
2.研究展望 |
(10)基于大数据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方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公众参与的概念 |
2 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 |
3 公众参与大数据 |
4 大数据背景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式 |
4.1 规划编制前的公众参与 |
4.2 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
4.3 规划编制后的公众参与 |
5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6 结语 |
四、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 [1]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D]. 郑静怡. 三峡大学, 2021
- [2]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镇江市丹徒新城为例[D]. 刘柳.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背景[D]. 于潇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4]基于众包模式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用问题研究[D]. 李召.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基于村民意愿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陕西省延川县磨义沟村为例[D]. 韩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6]杨陵区姜嫄村村民参与度对村庄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D]. 宋长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国土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体系重构——基于沟通行动理论的演绎与分析[J]. 周子航,张京祥,王梓懿. 城市规划, 2021(05)
- [8]基于公众参与的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研究[D]. 赖歆. 西南大学, 2021(01)
- [9]城市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层级和策略探究[J]. 赵爽. 莆田学院学报, 2020(04)
- [10]基于大数据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方式的思考[J]. 于潮,陈倩. 城市建筑,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