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曼[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开心解郁颗粒炎症信号通路调控抗抑郁效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目前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增加密切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9%-18%是老年人。此外,抑郁症还带来很大的医疗、财政和社会心理负担,仅美国一年在抑郁症上的支出就有2105亿美元。目前,已报道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西药具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失眠、恶心、体重增加、嗜睡、躁动以及高复发率。因此,开发更加天然、安全和有效的抗抑郁药物至关重要。开心解郁颗粒是我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治疗抑郁症的专家经验方。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开心解郁颗粒可调节大脑皮层稳态、保护海马神经元、修复脑白质损伤、增加脑血流供应。然而,对开心解郁颗粒中有效成分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进行研究。神经炎症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LR4介导的神经炎症是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体内、体外实验入手,进一步验证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的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机制研究目的:明确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采用TCMSP和TCM-BATMAN数据库筛选开心解郁颗粒的有效化合物及作用靶点,采用 GEO、Genecards、OMIM、PharmGkb、TTD 和 DrugBank数据库筛选抑郁症的差异基因。通过对药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和作用靶点,绘制化合物-靶点互作网络;利用筛选到的交集基因代入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交集基因进行通路KEGG富集分析;利用筛选得到的关键化合物和关键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数据中共筛选得到有关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效应的82种活性化合物和404个关键基因,通过化合物-靶点互作网络得出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具有最高的度值,表明是开心解郁颗粒中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主要成分;通过PPI网络二次中位值过滤得到36个关键靶基因,为开心解郁颗粒发挥发挥抗抑郁效应的核心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得到PI3K-AKT、FoxO、Toll样受体通路是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主要通路,且通路上富集得到的关键基因为TLR4、PI3K(PIK3R1)、AKT(AKT1)和FoxO1;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得出人参皂苷 Rgl 和柴胡皂苷 d 与 TLR4、PI3K(PIK3R1)、AKT(AKT1)和 FoxO1 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度,具备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结论:开心解郁颗粒中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l和柴胡皂苷d,并且可以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二、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动物研究目的:验证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体内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CUMS)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从行为学、尼尔及免疫荧光组织染色、促炎细胞因子入手,研究开心解郁颗粒的抗抑郁调控机制及其与TLR4生成的相关性;2、采用脂多糖(LPS)方法诱导小鼠炎症模型,以TLR4阻断剂(TAK-242)为手段,从行为学、尼尔及免疫荧光组织染色、促炎细胞因子、TLR4和FoxO1相关蛋白入手,研究开心解郁颗粒的抗抑郁调控机制及其与TLR4表达的相关性;3、采用CUMS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以PI3K-AKT抑制剂(LY294002)为手段,从从行为学、尼尔及免疫荧光组织染色、促炎细胞因子、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入手,研究开心解郁颗粒的抗抑郁调控机制及其与PI3K-AKT通路的相关性;4、采用CUMS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通过检测TLR4和PI3K-AKT-FoxO1通路相关蛋白,研究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与TLR4、PI3K-AKT-FoxO1通路的相关性。建立数据库,采用Graphpad Prism(9.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CUMS组相比,开心解郁颗粒可以明显缓解CUM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使其蔗糖消耗量和旷场穿格次数增加,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可以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少海马CA1区TLR4的表达量,减轻神经炎症;还可以降低抑郁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其中开心解郁颗粒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效果更显着。2、与LPS组相比,开心解郁颗粒可以明显缓解LPS诱导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保护海马神经元,减少海马CA1区TLR4的表达量,降低抑郁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TLR4和FoxO1的表达,促进p-FoxO1的表达。同样的,在TAK-242组也能观察到上述现象。3、与CUMS组相比,开心解郁颗粒可减轻抑郁样行为、减轻神经炎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此外,还能促进PI3K、p-PI3K、Akt、和p-Akt的表达,抑制TLR4的表达。但这些作用可被LY294002所逆转。4、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开心解郁颗粒可以促进PI3K、p-PI3K、Akt、p-Akt、p-PTEN、p-FoxO1的表达,降低FoxO1的表达,进而进一步抑制TLR4的表达,减轻神经炎症,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1、开心解郁颗粒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其抗抑郁效应依赖于减轻海马区神经炎症的发生,并与TLR4的生成有关。2、开心解郁颗粒可显着减轻LPS诱导的神经炎症,这种保护机制是通过调控TLR4的表达来实现的,并且与FoxO1具有相关性。3、开心解郁颗粒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减轻神经炎症来发挥抗抑郁效应,其效应机制是通过对TLR4调控来实现的。4、开心解郁颗粒可通过PI3K-AKT-Fox国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发挥抗抑郁作用。三、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细胞研究目的:验证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体外作用机制。方法:建立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柴胡皂苷d组、人参皂苷Rg1/柴胡皂苷d+LY294002组。CCK8法测定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的IC50值,然后分别用人参皂苷Rg1、柴胡皂苷d、LY294002预处理1h,而后与LPS共同孵育24h。观察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对BV2细胞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PI3K-AKT-FoxO1通路相关蛋白、核质中FoxO1、特定蛋白(FoxO1和TLR4)免疫荧光表达的影响。建立数据库,采用Graphpad Prism(9.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LPS组相比较,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组可显着降低BV2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可促进PI3K、p-PI3K、Akt、p-Akt、p-FoxO1的表达,降低FoxO1的表达,进而进一步抑制TLR4的表达以减轻神经炎症。利用核质分离试剂盒检测FoxO1的核质穿梭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可以促进FoxO1的核外流,降低其转录活性,促进细胞质中p-FoxO1的表达,降低细胞核中FoxO1的表达,同样的,这种现象也得到了 FoxO1的免疫荧光实验的证实。但是,上述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的作用可被LY294002所逆转。结论: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可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进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FoxO1核外流,减轻LPS诱导的BV2细胞的神经炎症。

任非非[2](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王萌[3](2020)在《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是否与其负向调控机制线粒体自噬失活有关;明确小建中汤是否具有抗抑郁作用,能否有效逆转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以及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药理机制是否与上调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TLR4/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明确小建中汤对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抑制作用是否依赖于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进一步探讨小建中汤调摄阴阳、温健脾气、生发肝气之功对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方法:1.实验一:SD大鼠40只,除空白组大鼠(n=8)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氟西汀组(n=9)和雷帕霉素组(n=9)。分别给予药物治疗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取海马组织和血清。RT-PCR检测mt DNA拷贝数,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1β、IL-18、DA和5-HT变化。2.实验二:SD大鼠60只,除空白组大鼠(n=7)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7)、氟西汀组(n=7)、小建中低剂量组(n=8)、小建中中剂量组(n=8)和小建中高剂量组(n=8)。分别给予药物干预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继而取海马组织和血清。尼氏染色检测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和线粒体超微结构;RT-PCR检测mt DNA拷贝数,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F-κB信号通路相关m RNA(TLR4、IκB-α、NF-κB1、RELA和TNFα)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p-IκB-α、p-p50和p-p65)变化;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1β、IL-18、DA、5-HT、SOD和MDA变化。3.实验三:SD大鼠50只,除空白组大鼠(n=7)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氟西汀组(n=8)、小建中组(n=8)和小建中+抑制剂组(n=8)。分别给予药物治疗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继而取海马组织。RT-PCR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结果:1.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线粒体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变化1.1.行为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P<0.01);从强迫游泳实验(FST)结果来看,模型组大鼠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从旷场实验(OFT)结果来看,模型组大鼠水平得分、垂直得分、运动总距离、运动总时间均下降(P<0.01)。1.2.线粒体自噬: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h和Beclin-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降低。1.3.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P<0.05)、ASC(P<0.01)、caspase-1(P<0.01)、IL-1β(P<0.05)和IL-18(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CUMS大鼠海马出现了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2.雷帕霉素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线粒体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2.1行为学: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显着升高(P<0.01),FST不动时间显着降低(P<0.01)。雷帕霉素逆转了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2.2线粒体自噬: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Beclin-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下降(P<0.01)。雷帕霉素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2.3 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NLRP3(P<0.01)、caspase-1(P<0.05)、ASC(P<0.01)、IL-1β(P<0.01)和IL-18(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同时,雷帕霉素组大鼠NLRP3、caspase-1 p20、ASC、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雷帕霉素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活化。3.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FST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OFT水平得分也有所增加(P<0.05),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垂直得分、运动总距离和运动总时间明显上升(P<0.01)。小建中汤显着逆转了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4.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小建中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和Beclin-1(P<0.0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P62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小建中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P<0.01)的蛋白表达上调,P62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小建中汤通过PINK-1/Parkin途径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区线粒体自噬水平。5.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mt DNA拷贝数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明显增多(P<0.01)。小建中汤明显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拷贝数,增加了线粒体数量。6.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SOD和MDA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P<0.01)表达量减少,MDA(P<0.01)表达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SOD(P<0.05,P<0.01,P<0.01)表达量明显减增多,MDA(P<0.01,P<0.05,P<0.01)表达量明显减少。小建中汤改善了CUMS大鼠脂质过氧化水平。7.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TLR4、IκB-α、NF-κB1、RELA和TNF-α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TLR4(P<0.01)、IκB-α(P<0.01)、NF-κB1(P<0.01)、RELA(P<0.01)和TNF-α(P<0.01,P<0.0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p50、p-p65、p-IκB-α和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p50、p-p65、p-IκB-α和TLR4的蛋白水平降低(P<0.01)。小建中汤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8.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组大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小建中汤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9.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5-HT和DA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DA(P<0.01)和5-HT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DA和5-HT的表达上调(P<0.01)。小建中汤增加了CUMS大鼠血清5-HT和DA水平。10.小建中汤+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CUMS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与小建中组相比,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PINK-1(P<0.01)、Parkin(P<0.05)、Beclin-1(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62(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与小建中组比较,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减弱了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正向调控作用。11.小建中汤+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CUMS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与小建中组相比,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海马NLRP3(P<0.01)、ASC(P<0.05)、caspase-1(P<0.01)、IL-1β(P<0.01)和IL-18(P<0.0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升。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减弱了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结论:1.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同时存在线粒体自噬水平低下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这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2.线粒体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改善了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降低了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和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雷帕霉素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了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活化。进一步验证了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可能与其负向调控机制线粒体自噬失活有关。3.小建中汤通过改善CUMS大鼠自主活动,减少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有效逆转了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4.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药理机制可能与上调CUMS大鼠海马区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水平,增加mt DNA拷贝数,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TLR4/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5.小建中汤对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其对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节。

李亚慧[4](2020)在《抑郁症的文献研究与天心解郁方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目前临床上仍需要挖掘更多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来丰富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郁证、脏躁、梅核气等抑郁症相关疾病有近千年的经验,中医药治疗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势。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郁证及抑郁症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总结提炼历代医家的治则治法,导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创制了温阳散郁、五脏同调治疗原则的天心解郁方,其在初步的临床观察中取得了有效率约为80.4%的疗效。基于其较好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性、安全性、作用机制及疗效特色进行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目的:1.系统整理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郁证及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梳理抑郁症的病机和治法,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撑。2.初步探索导师的经验方-天心解郁方的有效性、安全性、疗效特色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1.文献研究1.1古代中医药治疗郁证的文献研究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中医资源网、中医世家、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以“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相关语句,通过逐一阅读按照年代、出处、作者、症状、治法、方名、药物组成等录入Excel,构建郁证古代文献数据库,总结分析郁证的治疗思路和经验。1.2现代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抑郁’or’郁证’and’中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近十年内公开发表的原始临床研究,要求中医的证候或辨证分型、症状、治法、方药完备且样本量≥60例,对证型、证素、症状、方药等分别录入Excel 2017,构建抑郁症的现代文献数据库,总结分析抑郁症的治疗思路、经验以及与古代相比的异同点。1.3抑郁症病机和治法的总结通过前面的文献研究结果,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医学进展,对抑郁症的病机和治法进行简单总结,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撑。2.实验研究2.1基于网络药理学天心解郁方的靶点预测研究获取天心解郁方1 1味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获取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天心解郁方抗抑郁的可能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将其对接出来的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生物学注释,初步探索天心解郁方抗抑郁可能的作用机制。2.2天心解郁方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选取与我们药物组成近似的已上市中成药代表组成温肾组、疏肝组和疏肝健脾组。将经过行为学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天心解郁组、西药组、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每组10只,按照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模型方式造模,造模的同时给药。灌胃4周后比较各组间体重变化、行为学测试指标、血清细胞因子和大脑海马的病理切片来探索天心解郁方的有效性和疗效特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old分析来进行作用机制验证。2.3天心解郁方安全性的初步探索研究参照动物30d的喂养实验流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9只,低剂量组灌胃正常浓度天心解郁方、高剂量组灌胃4倍浓度的天心解郁方,灌胃30天后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重要脏器指数及肝脏病理切片,其数值是否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来初步探索天心解郁方的安全性。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1基于古代文献郁证的源流内涵及用药思路总结从发展源流来看,中医学对于郁证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起源于战国,发展于秦汉,完善于金元,而鼎盛于明清。从概念内涵来看,郁证相关概念包括三方面涵义,狭义郁证、广义郁证、仅属于过程而非概念。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随年代而变化,多认为郁证以脾胃气滞为病因,这与古代医家经验和古代郁证的人群特点相关。肾阳虚为抑郁症病因的理论也经历了由战国时期萌芽到明清雏形阶段。古代治疗郁证的药物药性多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与五脏皆相关,多从脾肺心论治,以健脾理气为主要治疗思路。1.2基于现代文献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总结与古代郁证病因不同,现代抑郁症的病因我们多数认为是阳虚气滞,其常见的病理产物为瘀血、痰浊、火热,与古代郁证治疗思路不同,现代治疗抑郁症多从肝脾肾论治,以疏肝理气为主要用药思路,方剂以柴胡类方加减为主,这些更符合现代抑郁症的疾病特点和人群特点。与古代郁证相同,现代抑郁症依然与中医五脏关系密切。1.3抑郁症病机和治法的总结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阳虚气郁、五脏失调为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病机,温阳散郁、五脏同调为抑郁症的重要治法,同时要关注瘀血、痰浊的治疗。2.实验研究结果2.1天心解郁方的靶点预测结果基于临床疗效的天心解郁方,其作用于β-谷甾醇、山萘酚、木犀草素、槲皮素、小檗碱类和乌药碱等44个有效成分,作用于IL-6、NF-KB、CREB、ADRB2、BDNF等28个有效靶点,可能通过上调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通路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的相关通路包括IL-17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上调血清素能突触从而增加了单胺类递质的释放,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2.2天心解郁方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2.2.1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体重变化及行为学测试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和疏肝健脾组可以显着恢复大鼠的体重(P<0.01),增加大鼠旷场实验中的水平运动得分(P<0.001)、垂直运动得分(P<0.05)和总路程得分(P<0.001),减少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疏肝组可以显着恢复大鼠的体重(P<0.05),增加大鼠旷场实验中的水平运动得分(P<0.001)和总路程得分(P<0.001)。天心解郁组和西药组除能改善上述指标外,其对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和总路程的增加(P<0.05)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缩短(P<0.001)对较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更明显。还可以缩短悬尾不动时间(P<0.05)。且天心解郁组对旷场实验总得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2.2.2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西药组和天心解郁组可以增加血清中的单胺类递质DA、5-HT(P<0.001)含量,天心解郁组(P<0.001)和温肾组(P<0.01)可以增加大鼠血清内的CAMP含量,西药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2.2.3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大脑海马病理切片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和疏肝健脾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增加至3-4层,排列较有序,疏松,细胞轻度变性或萎缩。疏肝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未明显增加2-3层,排列较无序,疏松,细胞变性或萎缩。西药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增加至2-4层,细胞排列不规则。天心解郁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增加至3-4层,排列较有序,紧密,细胞轻度变性。2.2.4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大脑内相关靶点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天心解郁方可以增加增加皮层内的PKA表达,促进海马内CREB的表达,降低海马内IL-6、IL-1β、TNF-α的水平。天心解郁组大鼠海马内BDNF、PKA、ADRB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NF-k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可以增加皮层内的PKA水平,疏肝组和疏肝健脾组可以降低海马内TNF-α水平,温肾组和疏肝组可以降低海马内的IL-6水平,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可以降低IL-1β的水平,对于其余靶点则无明显影响。2.3天心解郁方安全性的初步探索结果灌胃30天后与空白组相比,天心解郁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包括HGB、WBC、RBC、PLT、MONO)均无明显变化(P>0.05)。其肝功能(包括 ALT、TP、AST、ALB、TBIL、ALP、G)、肾功能(包括 UREA、BUN、UA、CREA)、血糖(GLU)、血脂(TCH)均无明显变化(P>0.05)。重要脏器指数(包括心指数、肝指数、脾指数、肺指数、肾指数、胃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数值均在95%的正常值范围内波动。肝脏病理切片可见各组肝小叶均清晰完整,肝窦未见充血、扩张,肝细胞未见变性坏死。结论:1.阳虚气郁、五脏失调为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病机。基于中医五行相关理论,肾阳虚则肝木不能舒达,导致肝郁气滞,出现易怒、胁胀等症状;肝郁日久、郁而化火,使心火亢盛,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木盛克土、肝病及脾,使脾土受损,出现纳呆、忧思等症状;土不生金、心火克金,使肺金不足,出现悲伤、忧郁等症状;肺金被克、金不生水,进一步加重肾虚,加重畏寒、懒言、情绪低落等症状,进而影响脑的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阳虚气郁日久会影响气血运行,出现瘀血、痰浊的病理产物。基于抑郁症发作周期较长的特点,标本兼顾,以温阳散郁、五脏同调为抑郁症的重要治法,同时要关注瘀血、痰浊的治疗,更符合抑郁症的疾病特点和中医整体观念。2.天心解郁方通过小檗碱类、山萘酚、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有效成分,上调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调节神经可塑性,增加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和新生,下调IL-17/NF-K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3.基于临床疗效的天心解郁方,在实验中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且在增加旷场实验得分和改善大脑海马结构方面的效果优于氟西汀,在实验中对正常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4.基于温阳散郁、五脏同调治疗思路的天心解郁方较单纯疏肝、温肾或疏肝健脾的治疗思路,疗效更好、治疗靶点更多元化,因其治疗抑郁症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陶雪[5](2020)在《木豆素抗抑郁和改善认知障碍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种对人们生活乃至生命威胁极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预计到2020年,其将成为导致人类残疾负担的第二大诱因。虽然目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已为抑郁症的治疗付出巨大努力,但是在其诊断方法、病因、病理机制、治疗药物和预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尚未明确的问题。此外,研究表明学习记忆障碍会加速抑郁症的病程,并且会使其预后更差,这对抑郁症的防治极为不利。因此,目前亟待新的抗抑郁药物问世,而兼顾改善学习记忆的药物可能会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抗抑郁新药具有巨大潜力。木豆素(Cajaninstilbeneacid,CSA)是一种来源于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叶的活性芪类化合物,其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神经可塑性等药理作用。前期研究表明CSA可以改善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引起的小鼠抑郁症状,对于Aβ1-42诱导的认知障碍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CSA有可能成为治疗抑郁症的候选药物。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CUMS以及卵巢摘除(ovariectomy,OVX)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CSA在抗抑郁和改善认知障碍方面的药理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CSA在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在认知障碍方面的开发提供基础。1.CSA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机制研究首先,采用不同剂量的LPS(0.32、0.8和2mg/kg)对C57BL/6J雄性小鼠腹腔注射以建立可靠的LPS致抑郁动物模型,并以糖水偏爱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和空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进行抑郁样行为评价,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状态;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测定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PSD-95和TrkB)水平;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测定 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kynurenine,3-HK)和犬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YNA)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测定炎症因子 TNFα、IL-1β、IL-10 和 TGFβ 的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三个LPS注射组小鼠的糖水偏爱指数均显着降低;自主活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没有显着性差异;而0.8 mg/kg LPS剂量组的悬尾不动时间显着延长。对其进行机制初探后发现0.8 mg/kg剂量组小鼠的皮层和海马中的尼氏染色变浅,神经元排列松散,PSD-95和TrkB蛋白含量显着降低,3-HK含量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激活,而另外两个剂量组的上述指标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除此之外,我们发现2mg/kg剂量组小鼠的KYNA含量显着上升,而三个剂量组小鼠的IL-1β、TNFα和TGFβ的mRNA水平以及GFAP蛋白表达水平均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LPS可能通过调节不同胶质细胞的稳态来改变犬尿氨酸(KYN)通路的代谢水平,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可塑性,本研究最终确定用于建立LPS致抑郁模型的LPS注射剂量为0.8 mg/kg。其次,采用所建立的LPS抑郁小鼠模型考察CSA(7.5、15和30mg/kg)灌胃给药三周对LPS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通过SPT、TST和OFT行为学实验评价抗抑郁作用,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状态;采用WB测定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PSD-95、AP2、BDNF 和 TrkB)、炎症相关蛋白(p-IκB/IκB、p-p65/p65 和 GFAP)及自噬相关蛋白(p-mTOR/mTOR、p-ULK1/ULK1、LC3Ⅱ/LC3Ⅰ、p62 和 Beclin1)水平;采用LC-MS/MS法测定Trp及其代谢产物(5-HT、KYN、3-HK和KYNA)的含量;采用RT-qPCR测定相关炎症指标TNFα、IL-1β、IL-10、TGFβ、IDO和TLR4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CSA在三个剂量下对LPS模型小鼠的糖水偏爱指数没有显着影响,但在7.5和15 mg/kg剂量下可以显着缩短LPS模型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对对照组、LPS模型组和CSA(15mg/kg)给药组小鼠皮层中的相关蛋白和代谢物分子进行检测后发现,和LPS模型组相比,CSA给药组小鼠皮层中的神经元排列变得紧密,PSD-95、AP2、BDNF和TrkB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显着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TGFβ的mRNA表达显着下降,5-HT的含量上调,KYN及3-HK的含量下调,自噬通路的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表达上调,mTOR和ULK1的磷酸化下调,p62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CSA在LPS模型中发挥抗抑郁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神经可塑性、平衡Trp代谢稳态、降低神经炎症以及增强自噬发挥作用。2.CSA改善CUMS诱导的小鼠抑郁行为及机制研究对Balb/c雄性小鼠给予CUMS刺激的同时每天口服给予CSA(7.5、15和30 mg/kg),6 周后采用 SPT、TS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ovelty suppressed feeding test,NIF)评价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尼氏染色评价神经元的状态;采用WB测定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PSD-95、AP2、BDNF和TrkB)、炎症相关蛋白(p-IκB/IκB、p-p65/p65和GFAP)及自噬相关蛋白(p-mTOR/mTOR、p-ULK1/ULK1、LC3Ⅱ/LC3Ⅰ、p62 和 Beclin1)水平;采用 LC-MS/MS法测定Trp及其代谢产物(5-HT、KYN、3-HK和KYNA)的含量;采用RT-qPCR 测定相关炎症指标 TNFα、IL-1β、IL-10、TGFβ、IDO 和 TLR4 的 mRNA 水平;采用IHC观察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小鼠血清的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SA在15和30 mg/kg剂量下可以显着升高CUMS小鼠的糖水偏爱指数,在7.5和15mg/kg剂量下显着缩短悬尾不动时间,在15mg/kg剂量下显着缩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在TST和FST检测中的某些时段内,CSA给药组比阳性药阿米替林(10mg/kg)给药组的不动时间更短,其变化趋势更为平稳。对对照组、CUMS模型组和CSA(15mg/kg)给药组小鼠皮层中的相关蛋白和代谢物分子进行检测后发现,CSA可使CUMS模型小鼠的神经元损伤减少,PSD-95、AP2、BDNF和TrkB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抑制,TLR4/NF-κB通路下调,炎症因子IL-10、TNFα和TGFβ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Trp和5-HT的含量上调,KYN的含量下调,KYNA/3-HK的值升高,自噬通路的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表达上调,mTOR和ULK1的磷酸化下调,p62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CSA能明显逆转CUMS引起的小鼠血清中代谢物轮廓的部分改变,鉴定出了 16个生物标志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二氢黄体酮、丙氨酸、黄嘌呤、二十碳三烯酸、牛磺酸、亚牛磺酸、半乳糖、胍乙酸等,涉及神经递质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牛磺酸与次牛磺酸代谢、半乳糖代谢、能量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这些改变的代谢物和产前抑郁症、多巴胺β羟化酶缺陷症、GABA氨基转移酶缺乏症、黄嘌呤尿等疾病显着相关。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CSA在CUMS模型中发挥抗抑郁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神经可塑性、平衡Trp代谢稳态、降低神经炎症、增强自噬以及逆转神经递质代谢、能量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作用。3.CSA改善OVX小鼠的认知障碍和相关机制研究首先,考察小鼠OVX后不同时点认知功能的改变情况,以建立OVX小鼠认知障碍模型。ICR雌性小鼠在麻醉状态下施行OVX手术,术后2、4、8周时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novel objectrecognition,NOR)和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对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价,采用WB测定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BDNF和TrkB)及自噬相关蛋白(ULK1和LC3Ⅱ/LC3Ⅰ)水平。结果表明,在OVX造模2周和4周时其新物体识别指数和空间记忆均没有受到显着影响,而在造模8周时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降低,空间工作记忆受损。对小鼠海马中的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后发现,OVX造模4周和8周时BDNF/TrkB信号通路显着下调,造模8周时自噬水平降低。因此,我们认为OVX造模8周可以较好地造成小鼠的认知障碍。其次,采用所建立的OVX模型,施行OVX手术后每天口服给予CSA(7.5、15和30 mg/kg),8周后通过NOR和MWM实验研究CSA对OVX模型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采用WB测定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PSD-95、AP2、BDNF和TrkB)、雌激素受体 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炎症相关蛋白(p-IκB/IκB、p-p65/p65 和 GFAP)及自噬相关蛋白(p-mTOR/mTOR、p-ULK1/ULK1、LC3Ⅱ/LC3Ⅰ、p62和Beclin1)水平;采用LC-MS/MS法测定Trp及其代谢产物(5-HT、KYN、3-HK和KYNA)的含量;采用RT-qPCR测定相关炎症指标TNFα、IL-1β、IL-10、TGFβ、IDO 和 TLR4 的 mRNA 水平。结果表明,CSA可以显着提高OVX模型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和显着缩短其在MWM工作记忆检测中的寻台潜伏期。CSA给药可以使OVX模型小鼠海马中PSD-95、AP2、BDNF和TrkB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ERα表达显着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得以抑制,炎症因子IL-10和TNFα的mRNA表达降低,TLR4/NF-κB信号通路下调,5-HT的含量上调,KYN及下游3-HK、KYNA的含量下调,3-HK/KYN的值减小,自噬通路中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表达上调,mTOR和ULK1的磷酸化下调,p62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综上,我们认为CSA在OVX模型中发挥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神经可塑性、上调ERα表达、平衡Trp代谢稳态、降低神经炎症以及增强自噬发挥作用。综上,CSA在LPS及CUMS诱导的小鼠抑郁模型和OVX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中分别发挥抗抑郁和改善认知障碍的药理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和增强神经可塑性、平衡Trp代谢稳态、降低神经炎症、增强自噬水平和上调ERα水平有关,可能涉及神经递质代谢、能量代谢、激素合成等代谢通路。本研究为CSA进一步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赵俊[6](2020)在《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和意义抑郁症(depression)被归类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自杀率、自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由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但约有50%的患者没有明显疗效。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干预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和在抑郁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探讨氟西汀、电针的抗抑郁疗效及可能相同的作用机制,旨在筛选替代疗法以达到优化治疗抑郁症的目的。2研究方法选用基线一致的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组)、模型组(M组)、氟西汀组(F组)和电针组(E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参考既往文献,稍作修改制备CUMS抑郁模型,除C组大鼠群养,自由摄食、饮水,不接受任何刺激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独笼孤养,M组、F组和E组大鼠每日随机接受一种应激刺激方式(即28天内分别以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刺激大鼠),且同一种刺激不连续采用,刺激顺序抽签产生:包括禁水或禁食24h;昼夜颠倒24h;笼位倾斜24h;潮湿环境24h;束缚3h;夹尾3min;4℃冷水游泳5min,持续4周。M组大鼠每日10 am随机接受不可预见性的慢性应激造模刺激后,不接受治疗。F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用氟西汀药液(生理盐水1mg/mL稀释)按照2mg/kg灌胃给药。E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进行电针干预百会(GV20)、印堂(GV 29)穴,选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深度约为5mm-10mm,小幅度轻提插捻转后,针柄连接韩氏电针仪,电流强度1mA,连续波,频率为2Hz,刺激强度维持在大鼠头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宜,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4周(28)天。3研究结果3.1糖水偏好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比较,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能使大鼠出现逆转效应,其糖水偏好率均值较模型大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2旷场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P<0.01)。与M组比较,F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出现逆转,呈上升趋势。而E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较M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3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尼氏小体数量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来看,CUMS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可明显导致M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神经元形态破坏,尼氏体浅染,部分尼氏小体模糊不清。提示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导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逆转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各组大鼠海马和血清中miRNA-16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M组大鼠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升高(P<0.01);M组大鼠血清中miRNA-16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miRNA-16高表达有逆转趋势,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低于M组(P<0.01);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低于F组(P<0.01);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RT-PCR和WB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SERT mmRNA、SERT蛋白高表达有逆转趋势,且E组海马中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低于M组(P<0.05;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组大鼠海马CA1区中SERT阳性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CA1区SERT阳性细胞高表达有逆转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提示,M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显着下调(P<0.05);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显着逆转了 CUMS应激导致海马5-HT减少,F组和E组海马中5-HT含量高于M组(P<0.05;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W应激刺激负荷后,CUMS应激可诱发模型大鼠部分抑郁核心症状。大鼠应激过程接受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效应,可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2)长期CUMS刺激可导致模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损害。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逆转神经元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表观遗传学的提出,可能综合了环境因素和病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慢性应激可诱导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升高,而对血清miRNA-16表达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确定与抑郁症相关miRNA异常表达的脑区,对抑郁症的防治可能有其特殊意义,但具体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4)电针、氟西汀均可能是通过调控miRNA-16抑制相应SERT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抑制5-HT的再摄取,从而上调海马5-HT含量使其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由于不同抑郁模型研究差异,其特异性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严志祎[7](2020)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RIPK1/RIPK3/MLKL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发生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郁脾虚证是以出现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相关的病理改变为主的一种中医临床常见证候。《素问》曰:“人或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脾藏意,在志为思”、“思则伤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上述这些论述均可说明肝郁脾虚证与人的情志变化和肝脾功能联系紧密,情志不畅等应激刺激可以导致人体生理改变、免疫功能失常以及神经内分泌紊乱等。抑郁症是全球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并危及人的生命的健康,抑郁症的临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各类治疗效果也不一致,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并且肝郁脾虚证也是其主要证候类型之一。炎症是机体抵抗外界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种防御性免疫应答,涉及多种疾病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病理变化。慢性炎症可持续引发细胞功能紊乱,继而引发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已经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在现代研究中发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包含免疫系统激活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且肝郁脾虚证涉及中医临床中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并且与慢性炎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对慢性炎症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是解析肝郁脾虚证候机理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对细胞死亡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细胞的坏死并非是无序的,而是具有确切调控分子机制的程序性坏死过程。坏死性凋亡除了会引起显着而广泛的炎性反应外,还是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涉及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同时也包含在肝细胞死亡和肝损伤等相关疾病的机制之中。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的一种常见证候,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代谢等机体多个系统和功能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测,肝郁脾虚证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坏死性凋亡途径介导的慢性炎症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慢性炎症与坏死性凋亡的相关机制能够为探索坏死性凋亡和肝郁脾虚证之间的联系搭起一座桥梁,以此也能进一步充实肝郁脾虚证的科学内涵。研究目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脂质运载蛋白Lipocalin-2发挥其关键作用的位点在抑郁症和肝郁脾虚证的机制,以及逍遥散作用机理所包含的部位高度重叠,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症反应、肝脏功能、糖脂代谢以及能量代谢,并且都极有可能与坏死性凋亡途径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否包括坏死性凋亡途径介导的慢性炎症机制,观察逍遥散能否调节坏死性凋亡途径,以及炎症相关功能蛋白Lipocalin-2是否能作为逍遥散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潜在靶点,以期能为逍遥散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持,同时也从炎症致病的角度为方证相关的肝郁脾虚证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造模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的方法复制了小鼠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候病证结合模型。通过小鼠的一般状态以及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新环境抑制进食、旷场实验等行为评价手段对模型小鼠的“肝郁”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然后通过血清D-木糖、体重、进食量等方法评价模型动物的“脾虚”表现。同时通过以方测证,观察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检测坏死性凋亡途径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海马中的发生情况。采用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阻断坏死性凋亡的相关途径,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坏死性凋亡途径中关键蛋白质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观察MLKL的磷酸化水平以确认坏死性凋亡是通过RIPK1/3介导的MLKL所激活。(3)检测海马 IL-1β、Lipocalin-2 和 Iba-1 以及下丘脑 IL-1β、Lipocalin-2、MC4R 的表达情况,以此探讨Lipocalin-2参与的中枢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和MC4R抑食通路与肝郁脾虚证中枢炎症的相互关系。(4)检测血清ALT、AST、DBIL、TBIL以及TBA的含量水平,之后观察肝脏组织中IL-1β和炎症相关功能蛋白Lipocalin-2的蛋白和基因水平,以此探讨Lipocalin-2的表达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炎性肝损伤之间的联系。(5)观察逍遥散对坏死性凋亡途径介导的慢性炎症和Lipocalin-2功能的调节作用,从炎症致病的角度分析逍遥散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中枢和外周机制,以此进一步诠释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结果(1)实验一采用6周CUMS的造模方法复制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病证结合模型,通过小鼠的一般状态表现,体重与进食量变化,血清D-木糖含量,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和旷场实验等行为学评价方法,并结合逍遥散的治疗作用,以方测证对模型进行了评价。(2)实验二证实了坏死性凋亡途径的激活与CUMS诱导的模型小鼠海马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探讨了坏死性凋亡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发病中的可能机制。与此同时,发现逍遥散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模型小鼠海马RIPK1,RIPK3,MLKL的基因蛋白表达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调节坏死性凋亡途径,从而缓解海马的神经炎症与小胶质细胞活化。(3)实验三发现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下丘脑中MC4R抑食通路的表达可能与坏死性凋亡途径的激活存在一定联系。同时,发现逍遥散对模型小鼠摄食调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坏死性凋亡水平,调节Lipocalin-2的表达从而干预下丘脑室旁核MC4R相关的食欲调节通路有关。(4)实验四观察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肝脏功能的变化,并且进一步证实了坏死性凋亡与模型小鼠肝脏功能紊乱有关,同时发现逍遥散对模型小鼠的肝功能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且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逍遥散改善坏死性凋亡水平,调节Lipocalin-2的表达有关。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小鼠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并且通过观察中药复方逍遥散对模型小鼠一般状态及行为学变化的有效干预作用从方证对应上进行了验证。同时,发现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也对模型小鼠的行为变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表明抑郁症和肝郁脾虚证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坏死性凋亡途径的激活。研究中发现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海马神经炎症的发生及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与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存在联系,并且坏死性凋亡可能通过调节炎症相关活性蛋白Lipocalin-2参与了抑郁症和肝郁脾虚证的MC4R依赖食欲调节机制以及慢性炎症相关的肝脏功能损伤机制。与此同时,中药复方逍遥散对抑郁症和肝郁脾虚证的作用功效可能与坏死性凋亡的上述途径有关。

刘姝含[8](2020)在《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缺乏、认知功能和意识活动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心理类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抑郁症的全球患病率已达到8%-12%,严重损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生化及心理社会等因素,其中单胺递质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学说及免疫炎症因子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HPA轴负反馈失灵、免疫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引起细胞功能损伤而导致多系统能量低下,这与抑郁症表现的躯体低动力症状相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抑郁症与线粒体之间的相关性,认为抑郁症患者全身多部位的线粒体结构、功能存在异常,改善线粒体功能对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健康人体肠道内存在许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大部分是细菌,总数约有1000种,它们与宿主之间维系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共同保持着宿主的健康及生理平衡,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近几年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炎、疲劳综合症伴随的精神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等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关系密切,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联。此外,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或动物模型存在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的显着改变,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是否可以直接诱发抑郁症尚不明确,神经内分泌-免疫-线粒体网络调控与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存在怎样的关联尚待进一步研究。无菌动物是采用无菌繁殖、无菌饲养培育出的新型模式动物,其体内不带有任何的微生物,是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对宿主影响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基于无菌动物模型,采用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无菌大鼠肠道内,并设立中药组予醒脾解郁方干预治疗,直接观察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行为学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线粒体网络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效应。实验研究一: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探究抑郁微生物群对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评价,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海马、十二指肠、骨骼肌部位取材,并从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内分泌指标(CORT、ACTH、CRH)、免疫炎症指标(TNF-α、IFN-γ、IL-1、IL-4、IL-6、IL-10)方面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抑郁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1.行为学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糖水偏好率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2.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5-HT、DA、NE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5-HT、DA、NE含量增加(P<0.01)。3.内分泌指标—CORT、ACTH、CRH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血清CORT、ACTH、CRH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血清CORT、ACTH、CRH含量降低(P<0.01)。4.免疫指标—TNF-α、IFN-γ、IL-1、IL-4、IL-6、IL-10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TNF-α、IFN-γ、IL-6、IL-1含量明显增加(P<0.01),IL-4、IL-10含量减少(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TNF-α、IFN-γ、IL-6、IL-1 含量减少(P<0.01),IL-4、IL-10含量增加(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可以直接诱导无菌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并伴随明显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HPA轴功能亢进、免疫炎症紊乱,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诱发无菌大鼠抑郁样行为,醒脾解郁方具有多层次、多部位、多靶点的保护效应。实验研究二: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通过分析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征,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从线粒体损伤指标(呼吸链复合体Ⅰ Ⅱ Ⅲ Ⅳ活性)、线粒体生物合成通路指标(SIRT1、PGC-1α蛋白表达)、线粒体能量指标(ATP含量、Na+-K+-ATPase活性、Ca2+-Mg2+-ATPase活性)方面研究抑郁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1.线粒体损伤指标—复合体Ⅰ Ⅱ Ⅲ Ⅳ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中Ⅰ Ⅱ Ⅲ Ⅳ活性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中Ⅰ Ⅱ Ⅲ Ⅳ活性升高(P<0.01)。2.能量指标—ATP、Na+-K+-ATP 酶、Ca2+-Mg2+-ATP 酶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ATP含量减少、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ATP含量增加、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增加(P<0.01)。3.线粒体生物合成通路指标-SIRT1、PGC-1α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SIRT1、PGC-1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 SIRT1、PGC-1α 表达增加(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受体大鼠存在海马、骨骼肌和小肠等部位的线粒体损伤、线粒体生物合成调控异常、能量代谢障碍,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以通过线粒体损伤诱导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醒脾解郁方在改善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保护效应。实验研究三: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通过分析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抑郁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从神经元再生相关cAMP-PKA-CREB-BDNF 信号传导通路指标(cAMP、PKA、CREB、BDNF)方面研究肠道肠道微生物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受体大鼠存在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下调,cAMP-PKA-CREB-BDNF通路介导的情绪调节、学习记忆、海马神经元再生等功能异常可是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生物学实质之一,醒脾解郁方可上调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具有抗抑郁的保护效应。

吴佳佳[9](2020)在《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被意识,不仅现代医学重视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也开始关注肠道菌群。汤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汤由口入胃肠道不可避免地与肠道微生物群接触而发生作用,此外,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在未来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揭示和理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作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经典方剂,目前常被用于临床和临床前的抗抑郁研究,大量研究已证实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尽管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拟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及给药方案: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情况视每次实验目的不同而定,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包括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及益生菌对照组。采用短期内连续抗生素暴露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对照组予以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无菌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3.29 g/kg逍遥散悬液灌胃,益生菌对照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4.5×108CFU/d益生菌溶液灌胃。各组小鼠每天分2次灌胃,间隔时间为12 h,连续灌胃14天。2.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行为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造模及治疗结束后,各组小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悬尾实验(TS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RT)等检测行为变化。3.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用于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每组取6只小鼠脑组织用于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的形态学变化;取每组剩余小鼠的前额皮质组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Iba-1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结肠组织H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来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微绒毛、连接复合体以及桥粒的超微结构的变化。5.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rDNA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包括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分析、β多样性、物种差异分析和单物种差异分析等。6.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采用GC-MS法分析各组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微生物多样性与短链脂肪酸代谢联合分析,包括物种与代谢物相关性热图和物种与代谢物MaAsLin分析。结果:1.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微生物多样的改变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减少了小鼠在OFT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P<0.05)和中央区进入次数(P<0.01),增加了小鼠在TST中的不动时间(P<0.05),但在EPM和NORT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开臂运动距离、开臂停留时间以及进入开臂的次数均无显着的变化(P>0.05),新物体接触指数也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短期内的抗生素暴露增加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降低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P<0.001),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有明显区别(R>0)。2.逍遥散改善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OF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减少(P<0.001),中央区停留时间也明显减少(P<0.001),而中央区进入次数无显着变化;经逍遥散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均增加了(P<0.01)。TS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增加(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减少了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NSF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摄食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而逍遥散干预后,有效缩短了模型小鼠的摄食潜伏(P<0.05)。3.逍遥散抑制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神经元结构正常,细胞核清晰可见,胞质染色清晰;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可见大量固缩细胞核,呈深染,部分细胞胞质疏松、肿胀、细胞核破裂解碎、呈空泡状,还可见部分分叶状胞核的炎性细胞;逍遥散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呈深染状态的固缩细胞核有所减少、胞质水肿亦有减轻。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前额皮质区尼氏小体大而且数量较多,而模型组前额皮质部位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前额皮质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有所减轻,尼氏小体数量也明显增多。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IL-6、IL-l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升高(P<0.05)。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结肠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P<0.01)。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提高了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肠上皮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发生破裂,细胞间隙变宽,逍遥散组的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桥粒结构的破坏明显减轻。5.逍遥散提高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显着升高(P<0.001,P<0.01);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在OTU、门、纲、属水平上有明显区别(P<0.05);在科水平上,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在模型组样本中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样本中的 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丰度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在属水平上,对照组样本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升高了模型小鼠肠道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样本中的Bacteroides,Akkermansia 和 Parasutterella 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P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降低了模型小鼠肠道中Bacteroides,Akkermansia和Parasutterella的丰度(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6.逍遥散增加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模型组的总短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减少最为显着(P<0.01),其次是丙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升高(P<0.05),但是异丁酸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逍遥散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神经炎症和维护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提高肠道中厌氧菌的丰度,增加肠源性SCFAs的产量,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进而防止菌群移位的发生,降低外周炎性因子的水平,通过外周免疫和中枢免疫的相互影响,神经炎症最终也得到了缓解。

李晨[10](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在中医上属于“郁证”范畴。其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心情低落、兴趣缺失、活动性降低、睡眠障碍等,严重者更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和自杀倾向。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是一种便捷、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且对抑郁症有显着疗效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来,神经炎症在抑郁症发生机制研究中得到了较高的关注。慢性应激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激活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介导细胞焦亡。其中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慢性应激引起大脑产生细胞焦亡、炎症反应和抑郁表现的重要因素。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炎性死亡方式,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内容物和炎性细胞因子调动机体免疫应答消火炎性物质,但是过度的细胞焦亡则会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可能在抑郁症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慢性成激抑郁大鼠外周及中枢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究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来阐释针刺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大脑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将32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以下四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制备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造模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连续6周按每天1种刺激的强度,随机给予以下刺激:禁食24 h、禁水24 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 min、冷水游泳(水温4℃)5 min。3.干预方法:从造模第一天开始,针刺组选取“百会”、“印堂”穴,每日于造模应激前1h进行针刺治疗,每次10 min,每针刺6天休息1天,共治疗36次;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1h氟西汀灌胃给药(10mg/kg),持续6周。4.行为学检测方法:(1)体重:反映大鼠一般情况,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2)糖水偏好实验:反映大鼠快感缺失行为。在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5.指标检测:(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的蛋白表达。(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1在大鼠前额叶皮层的表达。(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的含量。(4)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焦亡细胞的表达。6.统计方法: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均以均值±标准差(X±SD)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体重:造模前各组大鼠之间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体重较空白组有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体重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氟西汀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水偏好实验:造模前各组大鼠之间糖水偏好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增加(均P<0.01);针刺组与氟西汀组糖水偏好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1平均光密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均P<0.05)。针刺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百分率明显降低。针刺和氟西汀可以提高糖水偏好百分率,改善快感缺失行为,显示了抗抑郁效应。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及IL-18表达明显升高,前额叶皮层出现细胞焦亡。针刺和氟西汀可抑制NLRP3炎性小体过度活化,降低Caspase-1和IL-18表达,减缓细胞焦亡。3.针刺可能通过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及IL-18的表达,减轻脑内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从而缓解炎症对大脑的损伤,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这将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开心解郁颗粒炎症信号通路调控抗抑郁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itespace探讨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基于Citespace V的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的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机制研究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动物研究
        第一节 开心解郁颗粒在CUMS诱导小鼠中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改善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节 开心解郁颗粒在LPS诱导小鼠中抑制TLR4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节 开心解郁颗粒在CUMS诱导小鼠中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四节 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细胞研究
        第一节 人参皂苷Rg1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节 柴胡皂苷d通过PI3K-AKT -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3)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郁病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1.1 秦汉时期
        1.1.1 《黄帝内经》
        1.1.2 《伤寒杂病论》
        1.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近现代
    2.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病机
        2.1.1 五脏精气虚弱
        2.1.2 体质偏颇
        2.1.3 情志刺激
        2.1.4 劳神过度
        2.2 各家论点
        2.2.1 肝气郁结
        2.2.2 肺气郁结
        2.2.3 脾虚
        2.2.4 肝郁脾虚
        2.2.5 胆失决断
        2.2.6 肾阳虚
        2.2.7 肝阳气虚
        2.2.8 肾精不足
        2.2.9 肝肾不足
        2.2.10 “脑神”不用
    3.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3.1 单胺类神经递质
        3.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3.3 神经可塑性
        3.4 谷氨酸能失衡
        3.5 线粒体假说
        3.6 神经炎症反应
        3.7 Micro RNA
        3.8 肠道微生态
    4.本研究立题依据
        4.1 抑郁症与神经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4.2 NLRP3炎症小体活化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4.3 线粒体自噬是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关键
        4.4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线粒体自噬假说
        4.5 抑郁症与脾虚密切相关
        4.5.1 脾之生理为神志活动提供基础
        4.5.2 抑郁症与脾虚
        4.5.3 线粒体自噬水平低下可能为脾虚气化不足的生物学基础
        4.6 肝脾不和是抑郁症的重要病机
        4.6.1 脾虚肝郁
        4.6.2 脾虚肝虚
        4.7 小建中汤的选方依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线粒体自噬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2.1 药品
        1.2.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2.5 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行为学检测
        2.5.2 ELISA检测
        2.5.3 RT-PCR检测
        2.5.4 Western-blot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变化
        3.1.1 体重变化
        3.1.2 SPT变化
        3.1.3 FST不动时间变化
        3.2 MtDNA拷贝数变化
        3.3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含量的变化
        3.3.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3.3.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变化
        3.4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3.4.1 NLRP3 炎症小体m RNA表达变化
        3.4.2 炎症因子mRNA表达变化
        3.4.3 NLRP3炎症小体以及下游炎症因子蛋白水平变化
        3.5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3.6 血清DA和5-HT水平变化
    实验二 小建中汤抗抑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2.1 药品
        1.2.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2.5 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行为学检测
        2.5.2 ELISA检测
        2.5.3 SOD和 MDA检测
        2.5.4 尼氏染色
        2.5.5 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细胞超微结构
        2.5.6 RT-PCR检测
        2.5.7 Western-blot检测
        2.5.8 免疫荧光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变化
        3.1.1 体重变化
        3.1.2 SPT基线
        3.1.3 OFT变化
        3.1.4 FST变化
        3.2 MtDNA拷贝数变化
        3.3 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附图1.1)
        3.4 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附图1.2)
        3.5 血清SOD和 MDA变化
        3.6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变化
        3.6.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3.6.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7 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变化
        3.7.1 NF-κB信号通路相关m RNA表达变化
        3.7.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8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3.8.1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m RNA表达变化
        3.8.2 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9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3.10 血清DA、5-HT变化
    实验三 小建中汤介导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2.1 药品
        1.2.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2.5 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行为学检测
        2.5.2 RT-PCR检测
        2.5.3 Western-blot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变化
        3.1.1 体重变化
        3.1.2 FST变化
        3.2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变化
        3.2.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3.2.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3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3.3.1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m RNA表达变化
        3.3.2 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讨论
    1.CUMS模型的选择
    2.对照药氟西汀和激动剂雷帕霉素的选择
    3.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的作用
        3.1 RAPA上调了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水平
        3.2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行为学影响
        3.3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影响
        3.4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NLRP3 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3.5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5-HT和 DA的影响
    4.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探讨
        4.1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行为学影响
        4.2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4.2.1 尼氏染色
        4.2.2 超微结构
        4.3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4.3.1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影响
        4.3.2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血清SOD和 MDA的影响
        4.3.3 小建中汤上调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
        4.4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的影响
        4.4.1 小建中汤抑制CUMS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
        4.4.2 小建中汤抑制CUMS大鼠NLRP3 炎症小体通路活化
        4.5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5-HT和 DA的影响
        4.6 小建中汤通过介导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
    5.小建中汤健脾调肝治疗抑郁症作用探讨
        5.1 小建中汤温健脾气、调摄阴阳
        5.2 小建中汤生发肝气
        5.3 小建中汤健脾调肝的生物学基础
结论
特色与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图
        1.1 实验二海马尼氏染色(200×)
        1.2 实验二海马超微结构
        1.3 实验二NLRP3炎症小体通路蛋白表达(免疫荧光)
    2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意见表
    3 综述 NF-κB/NLRP3 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抑郁症的文献研究与天心解郁方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基本流行病学资料
        二.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抑郁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四.小结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一.古代中医药治疗郁证的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现代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三.抑郁症病机和治法的总结
        1 阳虚气郁、五脏失调是现代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病机
        2 瘀血、痰浊是现代抑郁症最常见的病理产物
        3 温阳散郁、五脏同调为抑郁症的重要治法
    讨论
        1 天心解郁方组方依据
        2 天心解郁方单味药物的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基于网络药理学天心解郁方的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天心解郁方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背景及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三.天心解郁方安全性的初步探索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及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5)木豆素抗抑郁和改善认知障碍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临床诊断
        2 抑郁症的病因
        2.1 生物学因素
        2.2 社会因素
        2.3 心理因素
        3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3.1 神经递质假说
        3.2 HPA轴假说
        3.3 神经可塑性假说
        3.4 表观遗传学机制
        3.5 神经炎症假说
        4 抑郁症的治疗
        4.1 难治性抑郁症
        4.2 临床起效时间长
        5 抑郁症的预后
        6 总结与展望
    第二节 木豆素的神经保护活性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体内神经活性
        2 CSA的神经活性机制
        2.1 抗炎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抗细胞凋亡作用
        2.4 雌激素样作用
        2.5 增强神经可塑性
        2.6 调节内质网应激
        3 总结及展望
    第三节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木豆素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LPS诱导抑郁样行为小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配制
        2.2 分组及流程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糖水偏爱指数的影响
        3.2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3.3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4 讨论
        4.1 LPS剂量范围的文献依据
        4.2 LPS来源菌种血清型的选择
        4.3 LPS注射剂量对抑郁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LPS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KYNA和3-HK的含量测定
        2.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4 石蜡包埋与切片
        2.5 免疫组化染色
        2.6 尼氏染色
        2.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2.8 图像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3.2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3-HK和KYNA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不同剂量LPS对小鼠海马和皮层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木豆素对LPS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药理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配制
        2.2 分组及流程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糖水偏爱指数的影响
        3.2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节 木豆素改善LPS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Trp及代谢物的含量测定
        2.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4 石蜡包埋与切片
        2.5 尼氏染色
        2.6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2.7 图像分析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3.2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Trp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3.3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炎症因子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4.1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4.2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Trp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4.3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炎症因子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CSA对LPS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皮层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 木豆素改善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诱导的小鼠抑郁行为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木豆素对CUMS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药理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配制
        2.2 分组及流程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糖水偏爱指数的影响
        3.2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TST不动时间的影响
        3.3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3.4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在NSF中摄食潜伏期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节 木豆素改善CUMS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Trp及代谢物的含量测定
        2.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4 石蜡包埋与切片
        2.5 免疫组化染色
        2.6 尼氏染色
        2.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2.8 代谢组学分析
        2.9 图像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3.2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Trp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3.3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炎症因子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5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血清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4 讨论
        4.1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4.2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Trp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4.3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炎症因子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皮层中自噬水平的影响
        4.5 CSA对CUMS诱导的抑郁小鼠血清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第四章 木豆素改善卵巢摘除小鼠的认知障碍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卵巢摘除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流程
        2.2 卵巢摘除术
        2.3 行为学检测
        2.4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VX对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的影响
        3.2 OVX对小鼠水迷宫学习记忆成绩的影响
        3.3 OVX对小鼠海马中BDNF及TrkB蛋白水平的影响
        3.4 OVX对小鼠海马中自噬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OVX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4.2 OVX对小鼠海马中神经可塑性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第二节 木豆素对卵巢摘除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配制
        2.2 分组及流程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A对OVX诱导的认知障碍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的影响
        3.2 CSA对OVX诱导的认知障碍小鼠水迷宫学习记忆成绩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木豆素改善卵巢摘除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Trp及代谢物的含量测定
        2.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4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2.5 图像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A对OVX诱导的认知障碍小鼠海马中雌激素受体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3.2 CSA对OVX诱导的认知障碍小鼠海马中Trp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3.3 CSA对OVX诱导的认知障碍小鼠海马中炎症因子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CSA对OVX诱导的认知障碍小鼠海马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现状
        1.1 抑郁症的诊断
        1.2 抑郁症的患病率
        1.3 抑郁症的经济负担
        1.4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单胺类递质失衡假说
        2.2 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2.3 神经元和神经可塑性假说
        2.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假说
        2.5 免疫及细胞因子假说
        2.6 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假说
        2.7 肠脑轴失调假说
        2.8 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
        3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心理治疗
        3.3 物理治疗
        3.4 补充替代疗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miRNA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1 miRNA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
        2 miRNA在抑郁症中的发生发展
        3 miRNA潜在靶标与抗抑郁药物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糖水偏好试验结果
        2.2 旷场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3.2 干预方法及穴位的选择依据
        3.3 糖水偏好试验的选择依据
        3.4 旷场试验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2.2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染色的影响
        3 讨论
        3.1 海马区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血清miRNA-16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血清miRNA-16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miRNA-16的选择依据
        3.2 氟西汀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SERT mRNA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海马SERT蛋白表达情况
        2.3 各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
        3 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SERT的选择依据
        4.2 5-HT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7)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RIPK1/RIPK3/MLKL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发生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 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与炎症反应的激活
        1. 细胞的死亡方式
        2. 坏死性凋亡的物质基础
        3. 坏死性凋亡的机制
        4. 坏死性凋亡介导的炎症反应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脂质运载蛋白Lipocalin-2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研究
        1. Lipocalin-2的概述
        2. Lipocalin-2的功能
        3. Lipocalin-2的表达与疾病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慢性炎症机制的逍遥散-肝郁脾虚证方证机理探讨
        1. 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2. 逍遥散复方机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小鼠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候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基于坏死性凋亡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海马神经炎症与小胶质细胞活化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基于坏死性凋亡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下丘脑Lipocalin-2参与MC4R食欲抑制通路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基于坏死性凋亡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肝脏功能损伤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主持及参与课题
    3. 获奖情况
个人简历

(8)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神经生化研究
        1.1 单胺类神经递质
        1.2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1.3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2.神经内分泌
        2.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
        2.2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
        2.3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
        3.炎症机制
        3.1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
        3.2 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
        3.3 星形胶质细胞炎症调节与抑郁症
        4.能量代谢异常
        5.神经营养失衡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道微生物失衡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抑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
        1.1 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
        1.2 抑郁动物模型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
        1.3 抗生素干预增加抑郁的风险
        1.4 抗抑郁治疗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
        1.5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群
        2.抑郁症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机制研究
        2.1 神经和胶质细胞
        2.2 神经递质与神经营养因子
        2.3 炎症
        2.4 短链脂肪酸及其循环代谢产物
        2.5 血脑屏障与氧化应激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抑郁症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古代医家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1 单药及提取物治疗
        2.2 中药复方治疗
        2.3 针灸治疗
        3.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前言
        1.材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三: 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1.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2.肠道菌群与中医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3.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微生物-肠-脑轴与抑郁症
        1.肠道微生物群
        2.微生物-肠-脑轴
        3.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4.微生物-肠-脑轴对抑郁症影响的关键途径
        5.小结与展望
    综述三: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1.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
        2.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
        3.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二: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三: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四: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抑郁症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3 针刺干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研究进展
        1 细胞焦亡的形态学和相关蛋白
        2 细胞焦亡的发生途径
        3 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参与抑郁症
        4 细胞焦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1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2.4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的影响
        2.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选择
    2 针刺穴位的选择
    3 检测脑区的选择
    4 阳性药物的选择
    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6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开心解郁颗粒炎症信号通路调控抗抑郁效应机制研究[D]. 徐曼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D]. 王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抑郁症的文献研究与天心解郁方的的实验研究[D]. 李亚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木豆素抗抑郁和改善认知障碍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陶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D]. 赵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小鼠RIPK1/RIPK3/MLKL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发生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D]. 严志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D]. 刘姝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D]. 吴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D]. 李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