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教学校要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霞[1](2021)在《听障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R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蔡会琼[2](2021)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养成研究 ——以成都市X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全纳教育是当今世界十分流行的教育思潮,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建立全纳社会。全纳教育理念让大众重新审视残障群体与普通群体的关系——残健关系不平等。在全纳社会中,残障群体和普通群体是平等的。意识决定态度和行为,社会成员只有具备残健平等意识,才能实现残健平等。意识养成十分漫长且形成之后难以改变,因此,个体应从幼年开始养成相关意识。全纳教育为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提供了融合的教育环境——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这为普特学生养成残健平等意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了解成都市两所普通学校中普特学生的交往现状,通过交往现状了解普特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普特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改善现状的途径。通过调研,本研究发现普特学生残健平等意识不足,表现为:普通学生残健平等意识淡薄、特殊需要学生缺乏自信。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不足主要有实践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原因——实践层面,学校缺乏残健融合氛围、教师家长忽视特殊需要学生主体性;观念层面,成人群体深受旧残疾观影响、成人群体缺乏多元文化意识。因此,本研究从观念层面、原则层面、具体操作层面提出改善策略。观念层面:树立新残障人观,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原则层面:尊重差异、共同融合,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应积极接收、管理特殊需要学生,以校为本吸纳外源支持,创设融合班级教师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并践行全纳教育理念,营造平等融合的班级氛围;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并践行全纳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群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区应积极开展残健共享活动,优化无障碍设施。在具体操作层面,笔者强调学校、教师、家庭、社区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为幼年群体营造全纳融合的社会氛围,为其提供养成残健平等意识的有机土壤。
张潇丹[3](2021)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校长教学领导力是促进中国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基于时代背景与专业方向,本研究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确立为研究对象,以其教学领导力为切入点,运用叙事的方式对其教学领导力的发展故事展开描述。本研究选取了三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叙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与特征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校长专业成长的阶段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三位校长的实际经历,本研究将三位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积淀期、形成期和稳定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对应每个阶段,校长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有所不同。其次,基于对教学领导力理论的分析与梳理,并结合三位校长教学领导的具体实践,本研究最终确立了六个维度来叙述三位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表现,分别为:明确育人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构建多元课程、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创设教学环境。最后,本研究将三位校长进行教学领导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可以阐述为五点:引领性、时代性、人文性、博爱性和榜样性。
常鑫[4](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唐婷婷[5](2021)在《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念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新时代教师评价标准,强调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教育信念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念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影响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学生信念、教学信念和教师角色信念。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研究能丰富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信念的相关理论,为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生态文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发展提出教育建议。本研究在5个城市,7所培智学校中选取190名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5名教师为访谈对象,2名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应用自编《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调查表》《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访谈提纲》《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个案分析表》为研究工具,对培智学校教师学生信念、教师角色信念、教学信念进行研究,对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整体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与教师教育信念的关系、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是生态环境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具有个人特点等相关问题。本研究得出结论: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总体表现良好,教学信念表现最好,教师角色信念和学生信念次之;培智学校中年教师教学信念水平最高,随着特教教龄的增长,教师教学信念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信念水平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经历是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提出教育建议:创造有利于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社会支持条件;构建积极向上具有人文关怀氛围的校园环境;重视教育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建构与培养;注重自我发展对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优化与重构。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杰[7](2020)在《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党和政府提出“关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等方针政策,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而言,其身体缺陷补偿和身体康复的重要环节就在于要严格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是培养特殊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公平(特殊教育事业)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近年,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中略显不足,主要源于缺少特殊学校体育工作自身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受到阻碍,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构建一个符合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性的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展开评价及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还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系统科学的开展,继而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征询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缺失,为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发挥评价的激励督导作用,切实提高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国家政策指导和相关评价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借鉴普通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次征询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制定出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在对相关专家调查和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和学生体质健康4个一级指标,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文件、体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师资、体育经费、体育教学设施、学生发展状况和学生体质监测11个二级指标以及46个三级指标。在专家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层次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权重总排序法获得最终权重,最终形成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和准确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提高今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水平。
阿格(DORJDEREM ALTANSUKH)[8](2020)在《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残疾人是我们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主体性存在,同时亦是教育机会的享有者,他们理应接受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适切性教育。近年来,虽然蒙古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成果颇丰,但在专门学校数量、受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投入、教师专业素养、契合式课程、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立法还不健全等六方面仍存在问题。国家政府及残疾人相关教育组织应及时意识到这一危急现实,以施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愈”残疾人教育之“顽疾”,并使其获得长足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深入剖析蒙古国残疾人教育中潜藏的诸多问题,来唤起国家及相关部门对残疾人教育的充分重视,同时力求丰富该领域教育资料,为今后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尽献绵薄之力。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蒙古国残疾人教育与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专门学校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全面考察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主要是本研充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蒙古国残疾人教育历史研究现状、分析了残疾人、残疾人教育、残疾人教育的对象,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与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主要相关研究综述。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蒙古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罗尔斯正义论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内容为论文的主要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旨在提出蒙古国残疾人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所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是基于美国着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和中国优秀学者施良方的课程理论,所以,本章主要梳理、阐述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罗尔斯正义论和施良方课程理论的有关内容。第四部分内容为论文的主要蒙古国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历史之短直接导致蒙古国关于残疾人教育方面的研究之少,由此也不难想象国家关于残疾人教育历史方面的研究也就更少了。我按蒙古国残疾人教育整体发展状况来分类的。把它分为四个方面内容来说;蒙古国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1962至1973)、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阶段(1974至1990)、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衰退阶段(1991至2013)、蒙古国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复苏阶段(2014年以来)。第五部分内容为论文的主要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力图通过深入剖析蒙古国残疾人教育中潜藏的许多问题,来唤起国家及相关部门对残疾人教育的充分重视,同时力求丰富该领域教育资料,为今后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尽献绵薄之力。第六部分内容为论文的主要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近年来;蒙古国残疾人教育发展最好的年,国家组织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提升了残疾人教育发展水平,从基层学校层面来看,这些年,经费投入多、保障力度大、普及水平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政府对残疾人弱势群体和残疾人教育关心与支持,通过残疾人教育专门学校的变化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我相信,蒙古国政府、残疾人教育部领导下,从以后残疾人教育发展,教育战线上下一心,残疾人教育必将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残疾人教育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保障机制将更加健全,教育质量会有大幅度提高。我们一定会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让残疾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教育,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心田、帮助他们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梦想。
隋玮[9](2019)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公平化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体现国家教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公平化发展过程中,保证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但是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师资问题越发突出,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不足问题也越发严峻。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要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就必须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故加强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成为了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针对山东省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文章首先就研究的背景、必要性、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就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随后针对胜任力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同时还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分析体系进行构建,为后续的研究画好路线。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信度、效度良好的调查问卷,针对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就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寻找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基于此,形成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本研究分析发现,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相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问题比较多,其中包含了教学认知问题、教学设计问题、教学实施问题以及教学评价和反思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含了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培养力度不足,缺少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特殊教育教师成就动机较低。因此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提升,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建立有效的合作和督促机制,建立有效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巴晓[10](2019)在《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为特殊教育的重要一部分自中国第一所聋校烟台启喑学馆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聋生工艺美术教育无论是对聋生自身还是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开展是在社会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了聋生自身的特点去开设的职业技术课。通过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让聋生掌握谋生技术,提高自我生存能力,而且关注聋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另外开展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艺美术教育无论对于聋生自身完善还是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少有人去关注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在学术界对于聋生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等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具身认知”是当今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基本涵义是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认知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具身认知的提出弥补了离身认知在情境认知方面的不足,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聋生教育方面具身认知的理论主张与聋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十分契合。因此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结合聋生认知特点可以探讨出身体、情境、生成在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存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并以此制定适合聋生自身特点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文章绪论部分提出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确定了本论文研究在当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在绪论部分对论文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它们在本论文中的含义和范围,最后对本论文应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陈述。第二章是对具身认知理论的梳理,首先对具身认知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包括离身认知的理论缘起、主要流派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是对具身认知理论的介绍,包括具身认知的思想起源、理论主张和实践路向。厘清了身体在认知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脉络,为下文的论述做好了相应的铺垫。第三章是对具身认知理论与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内在维度的探讨。首先结合具身认知理论要素提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场域为身体。其次从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人”“技”“境”“物”的层面阐释了具身认知理论与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实现是生成,并进一步提出技艺的学习来源于身体经验,工艺品是身体记忆的产物。第四章是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对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首先具身认知可以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依靠此理论支撑可以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聋人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聋生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身与心的和谐统一。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是根据全文的论述对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作出的总结,即身体在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情境创设与技艺生成。
二、特教学校要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教学校要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2)全纳教育视野下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养成研究 ——以成都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全纳教育发展的要求 |
1.1.2 残障群体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事实 |
1.1.3 研究者的社会实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观察法 |
1.3.3 访谈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评论 |
1.5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维度划分 |
1.5.1 划分依据 |
1.5.2 维度及内容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6.1 样本情况 |
1.6.2 调研过程 |
1.6.3 数据分析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全纳教育 |
2.1.2 小学生 |
2.1.3 残健平等意识 |
2.1.4 养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纳教育 |
2.2.2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
2.2.3 个体社会化发展相关理论 |
3 小学生养成残健平等意识的意义 |
3.1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3.1.1 普通学生形成包容品质与关怀意识 |
3.1.2 特殊需要学生形成积极自信心理 |
3.2 促进全纳融合社会构建 |
3.2.1 全纳融合是文明社会的衡量指标 |
3.2.2 残健平等意识促进全纳融合 |
4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现状 |
4.1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具体表现 |
4.1.1 普通学生认为特殊需要学生应该就读普校 |
4.1.2 普通学生认为特殊需要学生班务劳动量力而行 |
4.1.3 普通学生认为特殊需要学生有权参加艺体活动 |
4.1.4 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课堂合作意愿高但缺乏平等性 |
4.1.5 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课后互动较少且关系不平等 |
4.1.6 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同学课后互动积极性较低 |
4.2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不足 |
4.2.1 普通学生残健平等意识较为淡薄 |
4.2.2 特殊需要学生缺乏自信 |
5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引导力量现状 |
5.1 学校层面 |
5.1.1 学校特教资源教师无特教专业背景且身兼数职 |
5.1.2 学校未充分使用校内特教资源 |
5.2 教师层面 |
5.2.1 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认识和态度较消极 |
5.2.2 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矛盾 |
5.2.3 教师对普特学生交往引导充足但引导用语缺乏平等性 |
5.3 家长层面 |
5.3.1 普通学生家长对特殊需要学生态度较积极 |
5.3.2 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对特殊需要学生态度差异大 |
5.3.3 普通学生家长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较积极 |
5.3.4 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对随班就读的态度差异大 |
5.3.5 普通学生家长对普特学生交往引导较为欠缺 |
5.3.6 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对特普学生交往引导充足 |
6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不足的原因 |
6.1 实践层面 |
6.1.1 教师家长忽视特殊需要学生的主体性 |
6.1.2 学校缺乏残健融合氛围 |
6.2 观念层面 |
6.2.1 成人群体深受旧残疾观影响 |
6.2.2 成人群体缺乏多元文化意识 |
7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养成的途径 |
7.1 观念层面 |
7.1.1 树立新残障人观 |
7.1.2 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
7.2 原则层面 |
7.2.1 尊重差异,共同融合 |
7.2.2 平等参与,共同发展 |
7.3 具体操作层面 |
7.3.1 学校层面 |
7.3.2 教师层面 |
7.3.3 家庭方面 |
7.3.4 社区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新时代为特殊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三)研究者对现实经历的深切思考 |
(四)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较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概念界定 |
(一)领导力 |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教育的叙事研究 |
(四)文献综述小结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 |
一、理解特殊教育,积淀教学领导力 |
(一)一切从零开始 |
(二)既来之,则安之 |
(三)直击心灵的触动 |
二、改进硬件软件,形成教学领导力 |
(一)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
(二)打开工作新局面 |
三、厘清管理思路,稳定教学领导力 |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表现 |
一、明确育人目标 |
(一)大目标引领方向 |
(二)小目标明确任务 |
二、指导教学活动 |
(一)引领教学改革 |
(二)督导教学教研 |
(三)开展教学评价 |
三、构建多元课程 |
(一)保证课程的基础性 |
(二)注重课程的多样性 |
(三)着力课程的校本化 |
四、引领教师发展 |
(一)做好心理建设,强化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 |
(二)加强学习交流,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
(三)打磨教学教研,锻造教师专业能力 |
五、促进学生学习 |
(一)尊重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
(二)送教上门,一个都不能少 |
(三)普特融合,回归主流教育 |
(四)第二课堂,拓宽学习渠道 |
六、创设教学环境 |
(一)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 |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
(三)协调外部的教学资源 |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特征 |
一、引领——把握教学发展方向 |
二、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三、人文——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
四、博爱——用爱浇灌学生成长 |
(一)Y校长——以爱为业是最大的幸福 |
(二)T校长——爱要用实际行动表达 |
(三)G校长——爱是走进学生心灵最近的路 |
五、榜样——积极做出行动示范 |
第四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反思 |
一、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探析 |
(一)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受到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
(三)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滞后于学校发展现状 |
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表现审视 |
(一)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挥更侧重于引领 |
(二)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表现出多种共性品质 |
(三)男女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表现存在差异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生存教育 |
(二)培智学校学生 |
(三)智力障碍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全纳教育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工具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
(一)目标定位 |
(二)管理措施 |
(三)课程设置 |
(四)教材使用 |
(五)师资配备 |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
(一)家庭结构 |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
(一)资本分配情况 |
(二)考试选拔情况 |
(三)社会沟通情况 |
(四)社会就业情况 |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
(二)法律保障弱化 |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
结论 |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生态文化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社会学习理论 |
(四)概念界定 |
1.培智学校 |
2.培智学校教师 |
3.信念 |
4.教育信念 |
(五)以往研究 |
1.教师教育信念理论研究 |
2.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研究 |
3.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信念研究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 |
3.个案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调查法 |
2.访谈法 |
3.个案研究法 |
(三)研究工具 |
1.《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调查表》 |
2.《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访谈提纲》 |
3.《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个案分析表》 |
(四)研究过程 |
1.收集材料 |
2.编制工具 |
3.实施研究 |
4.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调查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1.《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调查表》信度分析 |
2.《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调查表》效度分析 |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现状分析 |
1.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整体现状分析 |
2.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各维度状况分析 |
(三)不同群体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差异分析 |
1.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年龄差异分析 |
2.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学历差异分析 |
3.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专业背景差异分析 |
4.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特教教龄差异分析 |
5.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职称差异分析 |
(四)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
1.个人因素与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关系分析 |
2.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
(五)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个案分析 |
1.个案的基本情况 |
2.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个案分析 |
四、讨论 |
(一)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与教师教育信念的关系 |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是生态环境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三)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具有个人特点 |
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1.创造有利于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社会支持条件 |
2.构建积极向上具有人文关怀氛围的校园环境 |
3.重视教育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建构与培养 |
4.注重自我发展对教师教育信念的优化与重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调查表 |
附录二 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教育信念个案分析提纲 |
致谢 |
(7)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
1.1.2 特殊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 |
1.1.3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特殊教育 |
2.1.2 特殊教育学校 |
2.1.3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 |
2.1.4 评价与评估 |
2.1.5 评价指标体系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研究 |
2.2.2 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研究 |
2.2.3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研究 |
2.2.4 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研究 |
2.3.2 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研究 |
2.3.3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研究 |
2.3.4 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
4.1.1 评价的基本状况 |
4.1.2 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4.2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3 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和量化分析 |
4.2.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与确定 |
4.2.5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等级标准的制定 |
4.3.1 评价标准的概念 |
4.3.2 评价标准选取的原则 |
4.3.3 评价标准的确立 |
4.4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基本流程 |
4.4.1 评价准备 |
4.4.2 评价实施 |
4.4.3 评价工作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
5.2.2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加强特殊学生体质培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C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硏成果目录 |
(8)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
(二)笔者对残疾人教育比较感兴趣 |
(三)鲜有学者从正义论角度去探讨残疾人教育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残疾人 |
(二)残疾人教育 |
(三)残疾人教育的对象 |
(四)中小学残疾人教育的发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
二、中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三、关于罗尔斯“正义论”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程评价 |
第四章 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初期阶段(1962年至1973年) |
二、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阶段(1974至1990) |
三、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衰退阶段(1991至2013) |
四、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复苏阶段(2014年以来) |
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专门学校数量稀少 |
二、受教机会有失公平 |
三、教育经费投入甚微 |
四、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
五、契合式课程尚阙如 |
六、蒙古国残疾人教育立法体系不完善 |
第六章 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促进残疾儿童入学机会公平 |
(一)残疾人教育专门学校数量增加 |
(二)继续加强随班就读的建设 |
(三)继续加强“特教班”教学 |
三、提高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一)提升残疾人教育经费投入 |
(二)优化残疾人教育自然经费配置 |
(三)提高政府对残疾人教育重视 |
四、提高残疾人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
(一)残疾人教育教师职前培养 |
(二)提高残疾人教育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
(三)参加国内外残疾人教育师资培训 |
五、加强中小学残疾人教育的课程建设 |
六、提高残疾儿童保险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必要性 |
(一)深化教育发展的硬性要求 |
(二)快速发展特殊教育的需求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胜任力概述 |
(一)胜任力的产生 |
(二)胜任力的内涵 |
(三)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
二、特殊教育学校概述 |
(一)特殊教育 |
(二)特殊教育学校 |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 |
(一)教学认识能力 |
(二)教学设计能力 |
(三)教学实施能力 |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 |
第三章 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 |
一、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三)数据处理 |
二、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调查结果 |
(一)教学认知能力情况 |
(二)教学设计能力情况 |
(三)教学实施能力情况 |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情况 |
三、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认知方面的问题 |
1.教师的政策关注度普遍偏低 |
2.专业性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 |
3.对于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熟悉程度较低 |
(二)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 |
1.教学目标达成率较低 |
2.缺乏层次化教学设计 |
3.学习情境创设意识差 |
(三)教学实施方面的问题 |
1.辅助性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足 |
2.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比较弱 |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方面的问题 |
1.教学评价缺乏多元化 |
2.教学反思意识较弱 |
第四章 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不足的原因 |
一、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
(一)相关政策文件数量少 |
(二)现有政策文件内容简略 |
(三)政策的效力较低 |
二、针对特教学校教师的培养有待加强 |
(一)职前培养有待加强 |
(二)职后培养有待加强 |
三、特教学校教师的成就动机较低 |
(一)特教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
(二)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较低 |
四、缺少教师的合作交流机制 |
(一)“特特”合作交流欠缺 |
(二)“普特”合作交流欠缺 |
五、特殊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
(一)管理制度和程序缺乏时效性 |
(二)督导机制难以高质高效运行 |
第五章 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的建议 |
一、加大对特教学校教师的政策支持 |
(一)提高政策的效力 |
(二)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
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
(一)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
(二)健全教师督促机制 |
三、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
(一)做好特教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 |
(二)完善特教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
(三)培养“复合型”特教学校教师 |
四、加强对教师发展的资源支持 |
(一)充足的经费支持 |
(二)相应的设备支持 |
(三)必要的师资支持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情况综述 |
二、具身认知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综述 |
第三节 关键词阐释 |
一、聋生 |
二、工艺美术 |
三、具身认知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路径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具身认知理论:认知科学研究中的身体转向 |
第一节 第一代认知科学中的离身认知 |
一、离身认知的理论缘起 |
二、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 |
三、离身认知所面临的困境 |
第二节 以“具身性”为主导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
一、具身认知的思想起源 |
二、具身认知的理论主张 |
三、具身认知的实践路向 |
第三章 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 |
第一节 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场域——身体 |
一、承载教育对象和内容的身体 |
二、工艺美术教育中聋生身体的特殊性 |
第二节 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媒介——情境 |
一、“人”:心智的体验性 |
二、“技”:认知的无意识性 |
三、“境”:知识建构的情境化 |
四、“物”:身体经验的外在体现 |
第三节 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实现——生成 |
一、技艺的生成肇始于身体体验 |
二、技艺生成过程中身体经验的内化 |
三、身体记忆的养成与技艺的实现 |
第四章 具身认知理论在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
第一节 建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 |
一、传统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局限及其症结 |
二、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引入具身认知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节 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聋生工艺美术教学模式 |
一、营造具身性学习环境 |
二、建构身体知识系统 |
三、开展身体体验式教学 |
第三节 促进聋生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
一、基于身体的“物我交流”与情感实现 |
二、培育“完整的人” |
结语身体在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情境创设与技艺生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创始人秦东采访实录 |
附录2: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聋生的部分优秀作品 |
附录3:中国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大事记(1887 年—2018 年) |
附录4: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
图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特教学校要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听障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R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 高玉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全纳教育视野下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养成研究 ——以成都市X小学为例[D]. 蔡会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叙事研究[D]. 张潇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培智学校教师教育信念与影响因素研究[D]. 唐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刘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8]蒙古国中小学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研究[D]. 阿格(DORJDEREM ALTANSUKH).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D]. 隋玮.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D]. 巴晓.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