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方法校准血液分析仪结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1](2021)在《基层医学实验室血液分析系统应用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血液分析检测在疾病诊断、疗效监测、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分析检测系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的实验室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其规范应用是保证血液分析质量的重要前提。本共识围绕实验室尤其是基层医学实验室血液分析检测系统应用的核心内容, 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南规范等相关文件制定。重点关注血液分析系统应用所涉及的人员管理、设备、试剂与耗材的管理及使用、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相关要素, 以指导基层实验室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规范应用血液分析检测系统, 提高血液分析检测质量。
张赟[2](2019)在《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文中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改变将引起血液的各项参数显着变化,因此在临床上血常规检测成为疾病检查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医院中,血常规数据基本由操作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血样进行检测得出。传统的血液分析仪主要对血液中的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血红蛋白含量进行统计,多功能血液分析仪在此基础上需要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具备保养、质控、标定、打印等多种功能,并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嵌入式技术利用定制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控制有关执行装置部件,以实现血液分析过程的自动化需求,从而被广泛地应用到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的开发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对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参数数量和功能种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对已有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评估后,发现其存在着系统总体结构灵活性差、算法存在漏洞、功能不完善、通信方案不利于信息安全等不足。分布式控制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系统运行过程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依托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了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论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分布式控制系统与CAN总线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给出嵌入式技术应用到血液分析仪开发中的优势;接着总结血液分析所使用的检测原理,对已有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进行评估,针对难以向已有液路系统添加新的测量反应装置的问题,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设计出了一种将需要添加的生化量测量装置作为分散的子系统并由管理级进行集中控制的方案,将整个血液分析仪分为控制级与管理级两个部分,并给出多种功能需求与相应性能指标需求;接着阐述了控制级的软件结构与检测功能的总体流程,针对原装置血细胞计数数据处理算法存在漏洞的问题,重新设计出有效的信号处理流程与基于库尔特原理的优化识别算法,并使用Matlab仿真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接着给出了管理级的分层化、模块化软件设计方案,介绍其基本功能的软件设计,并对质量控制与打印功能进行完善;还总结了CAN总线的基本通信原理,对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的CAN总线通信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对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软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保障信息安全;最后经过对三分类血液分析装置与C-反应蛋白测量模块的联合测试与评估,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表明整个系统满足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
张驰,张辉,岳道远,黄铭,王旭[3](2018)在《Abbott CELL-DYN Sapphire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Abbott CELL-DYN Sapphire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进行评估。方法:根据卫生部行业标准制定的验证方法对该仪器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本底计数、携带污染率、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等方面进行验证,并进行稀释回收试验及手动与自动2种吸样模式对比、与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室内比对、WBC分类的人机对比试验。结果:该仪器检测WBC、RBC、HGB、PLT的本底值符合要求,携带污染率均≤0.36%,稀释回收率高,检测各项目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高,室内比对和不同吸样模式比对结果均符合要求;WBC、RBC、HGB、PLT的线性验证范围分别为(0291)×109/L、(08.15)×1012/L、(0252)g/L和(01 525)×109/L,各项目检测线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均≤1.00±0.05,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准确度验证中5份室间质评物的测定偏差均小于5.0%,WBC分类人机比对准确度100%,该仪器检测与手工镜检检测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O)、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BASO)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923、0.689、0.741、0.651。结论:Abbott CELL-DYN Sapphire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性能合格,能满足临床应用和临床实验室的血常规检测要求。
纪晓强[4](2018)在《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系统控制与管理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血液分析仪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医用临床检验设备。本文在三分群血液分析仪功能完善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具有血液分析辅以C反应蛋白检测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系统的控制与管理软件开发实现。系统基于朗伯-比尔定律测定血红蛋白,采用阻抗法检测细胞体积,运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扩展生化量C反应蛋白。分析仪系统采用ARM-DSP的双处理器架构。其中TMS320F2812 DSP控制器作为控制机采用基于前后台的软件结构,AM3358处理器作为管理机采用分层式软件结构,二者通过CAN总线接口通信,实现细胞的计数分类和扩展生化量定量分析。论文首先综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血液检测及医检仪器实现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功能性、软硬件接口等方面分析了系统需求,针对性提出了多功能血液分析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在原血液分析仪系统基础上,选用高性能处理器AM3358作为管理机的核心,提升了系统运行速度、存储及扩展能力;优化设计控制机硬件平台,选用高精度ADC,采用FPGA辅助DSP控制器实现多通道信号并行采集,扩展多种标准硬件接口,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然后详细讨论了控制机软件设计与实现,在CAN总线通信基础上实现了底层功能模块、检测流程控制、信号采集处理等,并给出了DSP程序自动升级方案;接着进一步从多种检测模式、检测流程管理、数据存储管理功能、扩展生化量项目管理、精度控制等方面论述了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管理机软件设计与实现,同时给出了多国语言的实现方案;论文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运行测试与性能分析,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易操作性。
张文浩[5](2017)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与操作管理软件升级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参数多样化、仪器系列化等方向上发展。为了提升仪器用户体验,本文以血液分析仪检测控制系统为基础,完成了嵌入式管理软件优化与增强型人机交互功能开发,并面向易于扩展需求开发了PC/Windows平台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血液分析仪的全面升级。血液分析仪系统采用控制机加管理机的主从式架构,两部分间通过协调工作实现了细胞的计数与分类检测功能。其中,控制机采用DSP控制器来完成机电时序控制、信号采集、数据处理等任务;针对不同需求,开发了嵌入式平台管理机和PC/Windows平台管理机两个版本,嵌入式平台管理机通过ARM控制器移植Linux操作系统实现人机交互、临床数据管理、信息通信等功能,PC/Windows平台管理机利用通用PC硬件资源实现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功能。本文首先阐述了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发展现状、关键技术的应用,在血液分析仪的产品需求基础上,给出了仪器增强扩展升级方案。然后,详细讨论了嵌入式管理系统的优化增强方案,在原系统基础上增加了触摸操作、智能识别参数类型等功能,改善了血液分析仪的用户操作体验。接着针对扩展性需求提出了 PC/Windows平台管理软件设计实现方法,完成了样本测试、质量保证、人机交互等任务,论述了新系统的任务和界面管理机制,对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方案和通信接口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结合扩展CRP检验项目、通信接口、报表、显示方面实现论述了系统架构的扩展性。应用综合实验表明了对嵌入式管理软件的二次开发极大的提升了操作体验,并且基于PC/Windows扩展开发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具有友好人机交互界面和全面的功能,实现了血液分析管理功能。
宋伟,王军,孙京昇,康娟,陈微,杨宗兵,续勇,赵丙锋,燕娟[6](2016)在《2015年在用血液分析仪的抽验质量》文中认为目的评价11家医疗机构21台在用血液分析仪5个参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的重复性和准确度。方法依据《血液分析仪》行业标准修订报批稿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进行检测,重复性样本为健康人群的新鲜血样,计算测量10次的变异系数;准确度样本为参考方法赋值的健康人群的新鲜血样,计算仪器测量值和参考值的相对偏差。结果21台血液分析仪5个参数重复性均符合要求,准确度方面,WBC,RBC符合要求,但HGB,HCT,PLT的符合率分别是76.2%,95.2%,95.2%。进一步调研发现,无配套试剂和校准品可能是其测量不准确的主要原因。结论所抽验的在用血液分析仪的准确度与参考方法赋值的新鲜血样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刘巧玲[7](2016)在《新鲜血比对法在血液分析仪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新鲜血比对法在血液分析仪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校准1台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定值1份新鲜血液,并以此为基准校准3台三分类血液分析仪。采集体检者血液标本,同时在4台血液分析仪上进行检测。结果 4台仪器检测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鲜血比对法可有效控制血液分析仪室内质量。
肖秀林[8](2015)在《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校准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一种适宜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校准的方法,使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可溯源性。方法以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的实验室为基准实验室,使用配套校准物校准XN-1000血液分析仪,以此作为基准仪器对校准用新鲜全血进行赋值,余下新鲜全血作为定值的常规校准物,用于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的校准与验证;定期应用新鲜全血与基准仪器进行比对,监测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与基准仪器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一致性。结果通过建立和逐步完善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的校准方法,规范了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的校准,使其结果具有可溯源性;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与基准仪器各检测参数的偏倚满足比对要求,具有可比性、一致性。结论应用经基准仪器准确赋值的健康人新鲜抗凝全血,校准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经济实用,从源头上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检验报告的质量。
钟青,许业栋,刘文毅,陆灿,肖静,胡国刚[9](2014)在《同一实验室多台血液分析仪的比对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多台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NCCLS文件EP9-A2指南、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法和t检验,使用115例患者标本对5台血液分析仪(XE-2100,XT-1800i,XS-1000i,BC-5300,ABX Pentra80)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进行了比较,其中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作为参比仪器。结果在所有比对项目HGB、HCT、RBC、WBC、PLT中,这几台血液分析仪显示出了非常好的相关性(r>0.97),但有3台血液分析仪的个别项目产生了比例系统误差和/或恒定系统误差,包括XT-1800i血液分析仪的HCT项目,XS-1000i血液分析仪的HCT、RBC项目,ABX80血液分析仪的RBC项目。结论通过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法联合t检验能识别出两台仪器比对结果的系统误差,不可以使用简单的相关系数评价血液分析仪比对结果的一致性。
蔡武全,兰小卫,赵翠霞[10](2013)在《用新鲜全血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校准临床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仪器精密度良好的前提下,仪器校准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1]。国际上特别强调使用配套校准品对配套检测系统(即由分析仪器、校准品、试剂和检验程序等均属于同一系统的固定组合)进行仪器校准,以保证检验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可比性[2]。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同时拥有多台不同厂家、不同型号血液分析仪的检验科室,这一要求往往很难做到。我们尝试将一台血液分析仪作为规范操作的检测系
二、不同方法校准血液分析仪结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方法校准血液分析仪结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血液分析对象 |
1.2.2 血液分析仪分类 |
1.2.3 分布式系统架构 |
1.2.4 嵌入式技术 |
1.2.5 通信与CAN总线 |
1.3 已有工作基础与评估 |
1.4 设计实现难点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2.1 血液分析检测原理 |
2.1.1 库尔特原理 |
2.1.2 朗伯一比尔定律 |
2.1.3 生化检测免疫比浊法 |
2.2 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需求分析 |
2.2.1 总体需求 |
2.2.2 功能需求 |
2.2.3 性能需求 |
2.2.4 其他需求 |
2.3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血液分析仪总体结构设计 |
2.3.1 控制级硬件组成 |
2.3.2 管理级硬件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级软件设计 |
3.1 控制级软件结构 |
3.2 控制级软件初始化 |
3.3 控制级信号采集过程 |
3.3.1 机电结构开机初始化与自检 |
3.3.2 控制级主测试流程 |
3.3.3 控制级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
3.4 血细胞计数信号数据处理与算法优化 |
3.4.1 血细胞计数信号类型选择 |
3.4.2 原血细胞计数方案与评估 |
3.4.3 血细胞计数改进算法 |
3.4.4 血细胞计数改进算法仿真与验证 |
3.5 生化量光信号数据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级多功能软件设计 |
4.1 管理级软件总体设计 |
4.1.1 管理级操作系统 |
4.1.2 管理级图形用户界面 |
4.1.3 管理级软件架构 |
4.2 管理级基本功能设计 |
4.2.1 主测试业务 |
4.2.2 标定业务 |
4.2.3 定时业务 |
4.3 管理级扩展功能设计与完善 |
4.3.1 打印业务 |
4.3.2 质量控制业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软件设计 |
5.1 CAN总线通信原理 |
5.1.1 CAN总线结构 |
5.1.2 CAN报文结构 |
5.1.3 CAN总线数据处理流程 |
5.2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通信方案及评估 |
5.2.1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结构与评估 |
5.2.2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通信时序与评估 |
5.3 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的CAN总线通信设计 |
5.3.1 CAN总线物理连接方式 |
5.3.2 CAN总线通信数据帧设计 |
5.3.3 CAN总线通信时序优化设计 |
5.3.4 方案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和评估分析 |
6.1 硬件电路测试 |
6.1.1 硬件电路测试流程 |
6.1.2 硬件电路实际测试结果 |
6.2 软件功能测试 |
6.3 系统集成测试 |
6.3.1 功能测试 |
6.3.2 性能测试 |
6.3.3 其他需求测试 |
6.4 评估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Abbott CELL-DYN Sapphire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仪器校准和室内质控 |
1.3.2 本底计数 |
1.3.3 携带污染率 |
1.3.4 精密度 |
1.3.5 线性范围 |
1.3.6 比对试验 |
1.3.7 稀释回收试验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本底计数 |
2.2 携带污染率 |
2.3 精密度验证 |
2.4 线性范围验证 |
2.5 稀释回收试验 |
2.6 比对试验 |
3 讨论 |
(4)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系统控制与管理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血液分析检测技术 |
1.2.2 CRP检测技术 |
1.2.3 医检仪器的实现技术 |
1.3 已有工作基础和现有问题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概述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功能性的需求 |
2.2.2 软硬件接口需求 |
2.2.3 非功能性的需求 |
2.2.4 其他需求 |
2.3 血液分析检测原理 |
2.3.1 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原理 |
2.3.2 白细胞分群原理 |
2.3.3 血红蛋白检测原理 |
2.4 扩展生化量检测原理 |
2.5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 |
3.2 管理机子系统硬件 |
3.2.1 核心板模块 |
3.2.2 底板模块 |
3.3 控制机子系统硬件设计 |
3.3.1 电源系统设计 |
3.3.2 扩展生化量信号调理单元 |
3.3.3 模数转换单元 |
3.3.4 FPGA电路设计 |
3.3.5 通信接口电路 |
3.3.6 存储器扩展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控制机软件整体设计 |
4.1.1 控制机软件结构 |
4.1.2 控制机系统存储空间分配 |
4.2 控制机应用软件开发 |
4.2.1 底层模块设计 |
4.2.2 关键性流程设计 |
4.2.3 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 |
4.2.4 CAN通信实现 |
4.3 DSP程序自动升级 |
4.3.1 IAP技术原理 |
4.3.2 文件传输协议定义与实现 |
4.3.3 自动升级底层程序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理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管理机软件总体设计 |
5.1.1 操作系统的选型 |
5.1.2 管理机的软件结构 |
5.2 中间依赖层配置 |
5.2.1 CAN通信依赖库移植 |
5.2.2 XML解析库移植 |
5.3 应用层程序设计与实现 |
5.3.1 检测流程管理 |
5.3.2 扩展生化量项目管理 |
5.3.3 检测精度控制模块 |
5.3.4 数据管理模块 |
5.3.5 打印报表模块 |
5.3.6 LIS上传模块 |
5.3.7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4 多国语言实现方案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硬件测试 |
6.1.1 系统硬件测试流程 |
6.1.2 控制机子系统硬件测试 |
6.2 系统集成运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与操作管理软件升级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血液分析概述 |
1.2.1 血液分析检测对象 |
1.3 血液分析仪发展现状 |
1.3.1 血液分析仪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血液分析仪发展现状 |
1.4 基于PC/Windows平台的血液分析仪 |
1.4.1 基于PC/Windows的血液分析仪开发 |
1.4.2 血液分析仪功能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血液分析仪系统升级方案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技术 |
2.2 原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架构介绍 |
2.3 嵌入式管理系统功能增强方案 |
2.4 基于PC/Windows的血液分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5 基于PC/Windows的血液分析仪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5.1 系统体系结构 |
2.5.2 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模块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嵌入式管理系统优化增强 |
3.1 触摸屏系统设计 |
3.1.1 触摸方案 |
3.1.2 触摸屏接口电路 |
3.1.3 触摸屏驱动设计 |
3.1.4 触摸屏数据处理 |
3.1.5 触摸屏校准设计 |
3.2 软键盘设计 |
3.2.1 软键盘方案 |
3.2.2 软键盘设计 |
3.3 参数类型自动匹配设计 |
3.4 数据文件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Windows平台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开发 |
4.1 PC/Windows平台管理软件整体设计 |
4.1.1 开发环境 |
4.1.2 软件架构设计 |
4.2 人机交互系统管理 |
4.2.1 医疗设备界面的人机交互特点 |
4.2.2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界面整体结构设计 |
4.2.3 血液分析仪检测界面设计 |
4.2.4 界面切换 |
4.3 管理系统测试工作流程 |
4.4 质量保证系统管理 |
4.4.1 质量控制 |
4.4.2 定标校正 |
4.5 管理系统多任务管理 |
4.5.1 多线程处理机制 |
4.5.2 自动进样线程 |
4.5.3 串口监听线程 |
4.5.4 心跳包线程 |
4.6 数据库系统设计 |
4.7 数据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 |
4.7.1 数据管理方案 |
4.7.2 数据备份方案 |
4.7.3 数据导入读取 |
4.8 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 |
4.8.1 与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 |
4.8.2 与自动进样系统的通信接口 |
4.8.3 与LIS的通信接口 |
4.9 基于PC/Windows平台的开机自启动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扩展检测项目系统与操作管理 |
5.1 系统扩展性设计 |
5.2 检测项目扩展方案 |
5.2.1 CRP检测原理 |
5.2.2 CRP检测方案 |
5.2.3 CRP数据定标处理 |
5.2.4 检测项目实现 |
5.3 通信接口扩展性设计 |
5.4 个性化打印报表模块 |
5.5 绘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5.1 自适应分辨率显示设计 |
5.5.2 闪烁问题的解决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 |
6.1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嵌入式管理系统优化方案测试与运行 |
6.2 PC/Windows平台管理系统通信实时性测试 |
6.3 PC/Windows平台管理系统集成运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2015年在用血液分析仪的抽验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信息 |
2 工作方式 |
3 检验依据及方法 |
4 检验及调研结果 |
4.1 抽样调查结果 |
4.2 WBC重复性和准确度检测结果 |
4.3 RBC重复性和准确度检测结果 |
4.4 HGB重复性和准确度检测结果 |
4.5 HCT重复性和准确度检测结果 |
4.6 PLT重复性和准确度检测结果 |
5 讨论 |
(7)新鲜血比对法在血液分析仪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血常规检查仪器 |
1.2.2 仪器校准及定值 |
2 结果 |
3 讨论 |
(8)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校准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基准仪器的质控措施 |
1.3.2 仪器的准备 |
1.3.3 基准仪器的校准 |
1.3.4 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的校准 |
1.3.5 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与基准仪器的比对 |
2 结果 |
2.1 XN-1000血液分析仪的校准及验证结果 |
2.2 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的校准及验证结果 |
2.3 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与基准仪器比对 |
3 讨论 |
(9)同一实验室多台血液分析仪的比对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条件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台血液分析仪的统计结果 |
2.2 显着性检验结果 |
3 讨论 |
(10)用新鲜全血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校准临床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仪器的准备: |
1.2.3 规范操作的检测系统要求: |
1.2.4 新鲜全血的定值测定: |
1.2.5 待校血液分析仪的校准: |
1.2.6 校准结果的验证: |
2 结果 |
2.1 目标仪器所测得的新鲜全血的定值结果: |
2.2 参数修正前后ABX Mic Ros 60型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见表1。 |
3 讨论 |
四、不同方法校准血液分析仪结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医学实验室血液分析系统应用专家共识[J].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12)
- [2]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D]. 张赟. 东南大学, 2019(01)
- [3]Abbott CELL-DYN Sapphire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评价[J]. 张驰,张辉,岳道远,黄铭,王旭. 医疗卫生装备, 2018(11)
- [4]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系统控制与管理软件开发[D]. 纪晓强. 东南大学, 2018(05)
- [5]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与操作管理软件升级开发[D]. 张文浩. 东南大学, 2017(04)
- [6]2015年在用血液分析仪的抽验质量[J]. 宋伟,王军,孙京昇,康娟,陈微,杨宗兵,续勇,赵丙锋,燕娟. 医疗装备, 2016(19)
- [7]新鲜血比对法在血液分析仪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刘巧玲. 基层医学论坛, 2016(14)
- [8]社区医院血液分析仪校准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 肖秀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12)
- [9]同一实验室多台血液分析仪的比对结果分析[J]. 钟青,许业栋,刘文毅,陆灿,肖静,胡国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15)
- [10]用新鲜全血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校准临床应用探讨[J]. 蔡武全,兰小卫,赵翠霞.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9)